欢迎访问考研秘籍考研网!    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考博真题下载    考研真题下载    全站文章索引
文章搜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考研秘籍考研网 >> 文章中心 >> 专业课 >> 正文  2018年南京理工大学单独考试英语、数学、政治考研大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大纲

新闻资讯
普通文章 上海市50家单位网上接受咨询和报名
普通文章 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研究生专场招聘场面火爆
普通文章 厦大女研究生被杀案终审判决 凶手被判死刑
普通文章 广东八校网上试点考研报名将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硕士北京招生单位报名点一览
普通文章 洛阳高新区21名硕士研究生被聘为中层领导
普通文章 浙江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从下周一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上海考区网上报名时间安排表
普通文章 广东:研究生入学考试2003年起重大调整
普通文章 2004年全国研招上海考区报名点一览表
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宁夏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大连铁道学院04年硕士接收调剂生源基本原则
普通文章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筹)05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佳木斯大学04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05年硕士调剂需求
普通文章 第二志愿考研调剂程序答疑
普通文章 上海大学04年研究生招收统考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南京理工大学招收单独考试硕士生考试说明及考试大纲-南京理工大学
英 语
复习教材:本考试对教材不作统一规定,凡符合下列评价目标的教材都适合考生应考复习。
一、 评价目标
考生应掌握下列语言知识和技能:
(一)语言知识
1. 语法知识
考生应能熟练地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
本大纲不专门列出对语法知识的基本要求,其目的是鼓励考生用听、说、读、写的实践
代替单纯的语法知识点的学习,以求考生在交际中能更准确、自如地运用语法知识。
2. 词汇
考生应能掌握 5500 左右的词汇以及相关词组(详见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考
试大纲[非英语专业]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语言技能
1.听力(此技能的测试在复试中进行)
考生不仅应能听懂日常生活中的通知、讲话、一般生活谈话或讨论等,还应能听懂一般
领域的广播电视节目、讲座、演讲和论述等。
根据所听材料,考生应能:
1) 理解主旨要义;
2) 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
3) 理解明确或隐含表达的概念性含义;
4) 进行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
5) 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
2. 阅读
考生应能读懂不同类型的文字材料(生词量不超过所读材料总词汇量的 3%),包括信函、
书报和杂志上的文章,还应能读懂与本人学习或工作有关的文献、技术说明和产品介绍等。
根据所读材料考生应能:
1) 理解主旨要义;
2) 理解文中的具体信息;
3) 理解文中的概念性含义;
4) 进行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
5) 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
6) 理解文章的总体结构以及单句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
7) 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
8) 区分论点和论据。
3. 写作
考生应能写不同类型的应用文,包括私人和公务信函、摘要等,还应能写一般描述性、
叙述性和说明或议论性的文章。
短文写作时,考生应能:
1) 做到语法、拼写、标点正确,用词恰当;
2) 遵循文章的特定文体格式;
3) 合理组织文章结构,使其内容统一、连贯;
4) 根据写作目的和特定读者,恰当选用语域。
二、考试形式、考试内容与试卷结构(初试)
(一)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满分 100 分。
试卷分试题册和答题卡及答题纸三部分。考生应将客观题部分(阅读、词汇及语法、完型填空题的答
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将写作、翻译部分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二)考试内容与试卷结构
试题分五部分,包括阅读理解、词汇及语法,完型填空、翻译、和写作。
第一部分 阅读理解 40 分(共 20 道题,每题 2 分)
该部分共有四篇文章,每篇文章长度在 400—500 词左右。每篇文章后有 5 道理解题,考
生在每道题后附的四个题中选出正确答案后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第二部分 词汇与结构 15 分(30 题 每题 0.5 分)
本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词汇和语法的掌握。
本部分共 30 题,每道题后附有四个选项,考生将选中的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第三部分 完型填空 10 分(共 20 小题 每题 0.5 分)
此部分不仅考查考生对不同语境中规范的语音要素(包括词汇、表达方式和结构)的掌
握程度,而且还考查考生对语段特征(如连贯性和一致性)的辩识能力。在一篇 300 词左右
的的文章中留出 20 个空白处,要求考生从每题给出的 4 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使补全后的
文章意思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考生须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第四部分 翻译 15 分
此部分考查考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既考词汇、语法的用法,也考语篇层面的运用能
力。
考生应将一篇 120 字左右的中文短文翻译成语句通顺,语法正确的英文短文。译文写在
答题纸上。
第五部分 写作 20 分
此部分考查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要求考生根据所给题目或提示信息写出一篇 200 词左
右的短文(标点符号不计算在内)。提示信息的形式有提纲、规定情景、图、表等。考生须
将作文写在答题纸上。
南京理工大学招收单独考试硕士生考试说明及考试大纲-南京理工大学
数 学
考试科目: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第一部分:考试内容及要求
高等数学
一、函数、极限、连续
考试内容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 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
函数 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初等函数 简单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的建立
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 函数的左极限与右极限 无穷小和无穷大的概念及其关系
无穷小的性质及无穷小的比较 极限的四则运算 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 两个
重要极限 :
e
xx
x
x
xx








1
1lim,1
sin
lim
0
函数连续的概念 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考试要求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函数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
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及其简单应用。
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考试内容
导数和微分的概念 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平面曲线的
切线和法线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 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 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以及参数方程所
确定的函数的微分法 高阶导数 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微分中值定理 洛必达(L’Hospital)法则 函数单调性的判别 函数的极值 函数图形的凹凸性、
拐点及渐近线 函数图形的描绘 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 弧微分 曲率的概念 曲率半径。
1
考试要求
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与微分的关系,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
和法线方程,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2.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微分的四
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
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
4. 会求分段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
5.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以及反函数的导数。
6.理解并会用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了解柯西中值定理。
7. 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函数极值的方法,掌握函数最大值和最
小值的求法及其简单应用。
8.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会求函数图形的拐点以及水平、铅直和斜渐近线,会描绘函数
的图形。
9.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
10.了解曲率和曲率半径的概念,会计算曲率和曲率半径。
三、一元函数积分学
考试内容
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 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 基本积分公式 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定积
分中值定理 积分上限的函数及其导数 牛顿—莱布尼茨(Newton-Leibniz)公式 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
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简单有理函数、三角函数的有理式和无理函数的积分 广义积分概念 定积分
的应用。
考试要求
1.理解原函数概念,理解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概念。
2.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掌握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性质及定积分中值定理,掌握换元积分法与
分部积分法。
3.会求简单有理函数、三角函数有理式及无理函数的积分。
4.理解积分上限的函数,会求它的导数,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5.了解广义积分的概念,会计算简单的广义积分。
6.掌握用定积分表达和计算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平面图形的面积、平面曲线的弧长、旋转体的体
积、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体积、功等)。
四、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
考试内容
2
向量的概念 向量的线性运算 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 向量的混合积 两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
两向量的夹角 向量的坐标表达式及其运算 单位向量 方向数与方向余弦 曲面方程和空间曲线方程
的概念 平面方程、直线方程 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以及平行、垂直的条件 点到平
面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球面 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 旋转轴为坐标轴的旋转曲面的方程 常用的二
次曲面方程及其图形 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 空间曲线在坐标平面上的投影曲线方程
考试要求
1. 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掌握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混合积),了解两个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
3.理解单位向量、方向数与方向余弦、向量的坐标表达式,掌握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的方法。
4.掌握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及其求法。
5.会求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 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夹角。
6.会求点到直线以及点到平面的距离。
7. 了解曲面方程和空间曲线方程的概念。
8. 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会求以坐标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曲面及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
面方程。
9. 了解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空间曲线在坐标平面上的 投影,并会求其方程。
五、多元函数微分学
考试内容
多元函数的概念 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 二元函数的极限和连续的概念 有界闭区域上二元连续函数
的性质 多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 多元复合函数、隐函数的求导法 二阶偏导数 方向导数和梯度 空
间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 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 二元函数的二阶泰勒公式 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条件极值
多元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其简单应用
考试要求
1.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理解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
2.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的概念,以及有界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3.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会求全微分。
4.理解方向导数与梯度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5.掌握多元复合函数一阶、二阶偏导数的求法。
6.了解隐函数存在定理,会求多元隐函数的偏导数。
7.了解空间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及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的概念,会求它们的方程。
8.了解二元函数的二阶泰勒公式。
9.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掌握多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了解二元函数极值存
3
在的充分条件,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求简单多元函数的最大值和最
小值,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六、多元函数积分学
考试内容
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概念及性质 二重积分与三重积分的计算和应用 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性质
及计算 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 格林(Green)公式 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已知全微分求原
函数 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 两类曲面积分的关系 高斯(Gauss)公式 斯托克斯(STOKES)
公式 散度、旋度的概念及计算 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应用
考试要求
1.理解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概念,了解重积分的性质。
2.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极坐标),会计算三重积分(直角坐标、柱面坐标、球面坐
标)。
3.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性质及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
4.掌握计算两类曲线积分的方法。
5.掌握格林公式并会运用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会求全微分的原函数。
6.了解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及两类曲面积分的关系,掌握计算两类曲面积分的方法,会用高
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计算曲面、曲线积分。
7.了解散度与旋度的概念,并会计算。
8.会用重积分、曲线积分及曲面积分求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平面图形的面积、体积、曲面面积、
弧长、质量、重心、转动惯量、引力、功及流量等)。
七、无穷级数
考试内容
常数项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概念 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 级数的基本性质与收敛的必要条件 几何
级数与 p 级数以及它们的收敛性 正项级数收敛性的判别法 交错级数与莱布尼茨定理 任意项级数的绝
对收敛与条件收敛 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与和函数的概念 幂级数及其收敛半径、收敛区间(指开区间)
和收敛域 幂级数的和函数 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 简单幂级数的和函数的求法 初等函
数幂级数展开式 函数的傅里叶(Fourier)系数与傅里叶级数 狄利克雷(Dirichlet)定理 函数在
],[  上的傅里叶级数 函数在 ],0[  上的正弦级数和余弦级数
考试要求
1.理解常数项级数收敛、发散以及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掌握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
2.掌握几何级数与 p 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条件。
3.掌握正项级数收敛性的比较判别法和比值判别法,会用根值判别法。
4
4.掌握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判别法。
5. 了解任意项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以及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关系。
6.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
7.理解幂级数的收敛半径的概念、并掌握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的求法。
8.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函数的连续性、逐项微分和逐项积分),会求简单
幂级数在收敛区间内的和函数,并会由此求出某些数项级数的和。
9.了解函数展开为泰勒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10.掌握 x
e 、 xsin 、 xcos 、 )1ln( x 和 
)1( x 的麦克劳林展开式,会用它们将一些简单函数间
接展开成幂级数。
11.了解傅里叶级数的概念和狄利克雷收敛定理,会将定义在 ],[  上的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
会将定义在 ],0[  上的函数展开为正弦级数与余弦级数,会写出傅里叶级数的和的表达式。
八、常微分方程
考试内容
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变量可分离的方程 齐次微分方程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伯努利
(Bernoulli)方程 全微分方程 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 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
程 简单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简单应用
考试要求
1.了解微分方程及其解、阶、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
2.掌握变量可分离的方程及一阶线性方程的解法。
3.会解齐次方程、伯努利方程和全微分方程。
4.理解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
5.掌握二队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6.会解自由项为多项式、指数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以及它们的和与积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
线性微分方程。
7.会用微分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线性代数
一、 行列式
考试内容
行列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
考试要求
1.了解行列式的定义,掌握行列式的性质。
2.会用行列式的性质和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计算行列式。
5
二、矩阵
考试内容
矩阵的定义 矩阵的线性运算 矩阵的乘法 方阵的幂 方阵乘积的行列式 矩阵的转置 逆矩阵
的定义及性质 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 伴随矩阵 矩阵的初等变换 初等矩阵 矩阵的秩 矩阵的
等价 分块矩阵及其运算
考试要求
1.理解矩阵的定义,了解对角矩阵、数量矩阵、单位矩阵、三角矩阵、对称矩阵及反对称矩阵的定
义及其性质。
2. 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转置及其运算规律,了解方阵的幂及方阵乘积的行列式。
3.理解逆矩阵的定义,掌握逆矩阵的性质及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理解伴随矩阵的定义,会用
伴随矩阵求逆矩阵。
4.了解矩阵的初等变换、初等矩阵及矩阵等价的定义,理解矩阵的秩的定义,掌握用初等变换求逆
矩阵和矩阵的秩的方法。
5. 了解分块矩阵的定义,掌握分块矩阵的运算法则。
三、向量
考试内容
向量的定义 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 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
组 等价向量组 向量组的秩及其与矩阵的秩之间的关系 向量的内积 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正交规范化方

考试要求
1.了解向量的定义,掌握向量的加法和数乘运算。
2.理解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定义,掌握向量组线性相关、线
性无关的有关性质及判别方法。
3.理解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及向量组的秩的定义,掌握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及秩的求法。
4. 了解向量组等价以及矩阵的秩与其行(列)向量组的秩之间的关系。
5.了解向量的内积的定义,掌握线性无关向量组正交规范化的施密特(Schmidt)正交化方法。
四、线性方程组
考试内容
线性方程组的高斯(Gauss)消元法、克莱姆(Cramer)法则 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
条件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 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的通解
考试要求
6
1.掌握解线性方程组的高斯消元法、克莱姆法则。
2.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以及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
3.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及解的结构,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的求法。
4.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掌握非齐次线性方程组通解的求法。
五、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考试内容
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定义和性质 相似矩阵的定义与性质 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
件以及相似对角矩阵 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以及相似对角矩阵
考试要求
1.理解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定义,掌握矩阵的特征值的性质以及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
求法。
2. 理解矩阵相似的定义、相似矩阵的性质以及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掌握矩阵相似对
角化的方法。
3. 掌握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及其相似对角化的方法。
六、二次型
考试内容
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 合同变换与合同矩阵 二次型的秩 二次型的标准形、规范形 惯性定理 用
正交变换和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 二次型及其矩阵的正定性
考试要求
1.了解二次型的定义,会用矩阵表示二次型,了解二次型的秩、合同变换以及合同矩阵的定义,了
解二次型的标准形、规范形的定义以及惯性定理。
2. 会用正交变换以及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
3. 理解正定二次型、正定矩阵的定义,会判定它们的正定性。
参考书目:
《高等数学》(第四版)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7
南京理工大学招收单独考试硕士生考试说明及考试大纲-南京理工大学
政治理论
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硕士研究生入学政治理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它的评价标
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 本
的政 治理 论素 质并 有利 于 各高 等学 校在 专业 上择 优选 拔 。
二、考试的学科范围
考试范围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
考查知识范围详见本大纲第二部分;考试题型参见第三部分。
三、评价目标
政治理论考试在考察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准确地再认识或再现有关的哲学、历史、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2.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有关范畴、规律和推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
问题和实际问题。
6.准确、恰当使带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文字通顺,层次清楚,有论有据,合乎逻辑
地表述。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
闭卷,笔试。答案必须答在答题纸上。
(二)答题时间
180 分钟。
(三)试卷结构及题型比例
试 卷 满 分为 100 分 。 其 中 :
选 择 题 ( 包括 单 选 与 多 选 ) 为 30 分 ;
简 答题 12 分 ;
辨 析题 18 分 ;
8
论 述题 40 分 。
第二部分 考查的知识范围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一 )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是 科 学 的 世 界 观 和 方 法 论
1.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
和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
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
观的统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现及其伟大意义。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
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2.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自
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
3.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从实际出发是唯物
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三)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 世 界 的 普 遍 联 系 和 永 恒 发 展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唯物辩
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现象和本
质。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可能和现实。
2. 事 物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量 变 和 质 变 、 肯 定 和 否 定 及 其 关 系
9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发展中的肯
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
统一。
3.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
法论意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 的 统 一 。 中 国 传 统 哲 学 中 的 矛 盾 观
及 其 现 代 意 义 。
(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反映与信
息、选择、重构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
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3.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是具体的。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4.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 人们正确认识世 界的中介、是理 论思维的工具。 辩证思维的主
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
科学研究。
(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社会生活在本质上
是实践的。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2.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力
的内涵及构成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力的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顺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
的开拓者。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10
3.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构成要素。国家政权在政治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4.社会的观念结构
社会的观念结构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的
阶级性。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文化的本质和功能。努力创建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六)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规律的内容和意义。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
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2.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
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技革命在社会 发展中的
作用。科技 发展与“ 全球问 题”。
3.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
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最大多数人的
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七)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1.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形态及其演化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
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
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
价值及其实现。
3.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及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
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树立共产主
义理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二 、 马 克 思 主 义 政 治 经 济 学 原 理
11
(一)导论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史发展的理
论。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研究生产关 系包括研 究经济 制度和经 济体制 。
(二)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1.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社 会 经 济 制 度 的 更 替 。 社 会 经 济 制 度 变 革 的 一 般 规 律 。
2.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3.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
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 通 规 律 。 纸
币 和 信 用 货 币 。 通 货 膨 胀 与 通 货 紧 缩 。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市场机制。价 值 规 律 的 主
要 作 用 。 价 值 规 律 是 商 品 经 济 的 基 本 规 律 。
( 三 ) 在 本 主 义 生 产 关 系 的 实 质 及 其 发 展 阶 段
1. 资 本 主 义 生 产 关 系 的 实 质
资 本 流 通 形 式 与 商 品 流 通 形 式 的 区 别 。 劳 动 力 成 为 商 品 的 重 要 条 件 。
劳 动 力 商 品 的 使 用 价 值 和 价 值 不 变 资 本 和 可 变 资 本 的 区 分 及 其 意 义 。 土
地 、设 备 、原 材 料 等 生 产 要 素 在 商 品 生 产 中 的 作 用 与 劳 动 创 造 价 值 的 关 系 。
剩 余 价 值 率 。
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与集中。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
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 股 份 资 本 和 股 息 。
2 . 垄 断 资 本 主 义 生 产 关 系 的 特 征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主要
经。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利润。垄断价格。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2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四)资本的运行
1.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
件。资本周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
数。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 因 素 。 资 本 周 转 速 度 对 商 品 生 产 和 价 值 增 殖 的 影 响 。
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简单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
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
2.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
资本主义国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
3.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的扩展
国际分工和市场国际化。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开展的主要形式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
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合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
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协调。
(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建立的客观依据。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多种实
现形式。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
分配的原则。效率与公平。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有机结合。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企业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企业性质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建立健全现代产权
制度。
13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体系。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
(七)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1.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重
要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面提高对外开放 水 平 。 积 极 参
与 国 际 市 场 的 合 作 与 竞 争 , 提 高 国 际 竞 争 力 。
经 济 全 球 化 条 件 下 两 种 社 会 制 度 的 并 存 和 发 展 。
三、毛泽东思想概论
(一 ) 毛 泽 东 思 想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的 理 论 成 果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马 克 思 主 义 是 指 导 中 国 革 命 和 建 设 的 行 动 指 南 。
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
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所作的理论概括。
毛泽东思想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特别是同教条主义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与发展起来的,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和继续发展等多个阶段。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
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中国
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许多独
创性理论以及贯穿于这一科学体系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
魂。
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毛泽东
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4
1.近代中国国情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和基本特点。近 代以来中 华民族 面
对的两 大历史 任务 。近代 中国 民族 民主革 命发 生的历 史必然性。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矛
盾发展和人民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
2. 新 民 主 义 革 命 的 总 路 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
官僚资 本主义 的革 命。新民 主主义 革命 的目的 ,是改变 买办 的封建 的生 产关系 以
及腐朽 的政治 上层 建筑, 从根 本上 解放被 束缚的生产力。
帝 国主义和 封建主 义是新民 主主义 革命的主 要对象。 官僚资 本主义也是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农
民是中 国革命 的主 力军 。小 资产 阶级是 中国 革命的 基本 动力 。 具 有 两 面 性 的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也 是 中 国 革 命 的 动 力 之 一 。
中 国的新民 主主义 革命必须 由无产 阶级及其 政党—— 中国共 产党领 导 。 中
国 共 产 党 争 取 和 实 现 革 命 领 导 权 的 基 本 经 验 。
中 国共产党 领导的 中国革命 必须分 两步走。 新民主主 义革命 是新式的、特殊
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发展前途是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
区别和联系。
3.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基本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基本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基本文化纲领。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1 . 农 村 包 围 城 市 、 武 装 夺 取 政 权 的 理 论 。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三个主
要法宝。
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
导的农民战争。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依据。“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
市的必由之路。
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人民战争的战
略战术。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15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 建 立 革 命 统 一 战 线 的 现 实 可 能 性 。
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无产
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
自主原则和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使全民族的先锋队。建设一个全国范
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是一项伟
大的工程。
党的基本建设经验。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把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的党建设成
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保持党的先进性。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开展整风运动
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1 .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向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过 渡 的 思 想
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在 全 国 的 胜 利 。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的 过 渡 性 质 与 主 要 矛 盾 。
中国 由新民主 义向社 会主义过 渡的物 质基础、 经济条件 、政治 保证 和 国 际
因 素 。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 渡 时 期总 路 线 的 基 本内 容 。 社 会主 义 改 造 与社 会 主 义 建设 的关系。
3.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
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对 资 本 主 义 工 商 业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的 基 本 经 验 。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五)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
1.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以 苏 联 经 验 为 借 鉴 , 探 索 中 国 自 已 的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道 路 。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
调 动 国 内 外 一 切 积 极 因 素 ,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强 大 国 家 。
2.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着矛盾。
16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
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3.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大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
(六)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既 反 保 守 又 反 冒 进 , 在 综 合 平 衡 中 稳 步 前 进 的 方 针 , 适合国情的中国
现代化道路。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
2.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度 是 适 合 中 国 国 情 的 根 本 政 治 制 度 。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基本依据和基本内涵。
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现民族平等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基本原则。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
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科学是关系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决定性因素。发展教育事业,建设宏大
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3.社会主义国防建设和对外关系
建设现代化国防,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与国防工业。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
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主张。
4.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
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
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接受来
自党内和党外的监督。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
题、原则的问题。
(七)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7
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
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有无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
根本区别。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独立自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的辩证统一。独立自主、自力更
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串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表现在毛泽东的全部科学著作中,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活动中。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
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不仅
过去是、今天和将来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极端重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的重大意义。
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飞跃。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
时代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
背景、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
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新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
坚持和发展、创新。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当代世界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
经验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
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
18
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
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
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
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
乱反正与全面改革的进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党
的思想路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尊重实践。、
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我们
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3.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
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
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
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
题。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
本质。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各方面的本质要求进行了阐述,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
新的科学水平。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确立这一任务的依据。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19
1.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论的重要意义。深化和注意社会的主要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
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
标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六)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2.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21 世纪头 20 年,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3.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4.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内涵。推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把教育放在优先
发展的战略地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
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
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依据。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20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确立这一分配
制度的依据。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正确处理好收入分配的各种关系。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和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
性和长期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
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含义、内容和重要意义。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
要表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
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
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
3.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
是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晟水平提高相伴随的永无止境的厉史过程。
(十)“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
基本方针的形成和发展。“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内涵。
2.“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实践
21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
(十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关于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根本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
的关系。
3.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
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3.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按照“三个代表,,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
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第三部分 基本题型及其基本要求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二、多项选择题
每题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三、简答题
要求简要回答问题,不必展开论述。
四、辨析题
要求对所给命题的或观点进行辨别对错并进行简要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五、论述题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对所给命题进行论述。观点正确,逻辑清晰,说理透彻,联系
实际。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询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考研咨询 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 3455265070@qq.com
    公司名称:昆山创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考研秘籍网 版权所有 © kaoyanmi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