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考研秘籍考研网!    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考博真题下载    考研真题下载    全站文章索引
文章搜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考研秘籍考研网 >> 文章中心 >> 专业课 >> 正文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理论本科教学大纲

新闻资讯
普通文章 上海市50家单位网上接受咨询和报名
普通文章 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研究生专场招聘场面火爆
普通文章 厦大女研究生被杀案终审判决 凶手被判死刑
普通文章 广东八校网上试点考研报名将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硕士北京招生单位报名点一览
普通文章 洛阳高新区21名硕士研究生被聘为中层领导
普通文章 浙江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从下周一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上海考区网上报名时间安排表
普通文章 广东:研究生入学考试2003年起重大调整
普通文章 2004年全国研招上海考区报名点一览表
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宁夏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大连铁道学院04年硕士接收调剂生源基本原则
普通文章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筹)05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佳木斯大学04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05年硕士调剂需求
普通文章 第二志愿考研调剂程序答疑
普通文章 上海大学04年研究生招收统考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1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文学概论 Literary Theory (or Theory of Literature)
课程编号:0111006
课程学时:85 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建议教材: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
开课单位:皖江学院中文系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任务:本课程主要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
展的历史规律,通过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
体系。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重要基础课。通过对文学本体、文学创作、文
学接受、文学史等问题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学理论的一般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
来初步分析文学作品和文艺现象。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导论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功能
课程教学内容:
一、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的地位
1.“文学理论”的定名
2.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
二、文学理论的体系
1.文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文学理论的两种建构形态
3.文学理论的建构原则和体例
三、文学理论的作用
1.文学理论的三种功能:引导创作;指导欣赏;规范批评
2.文学理论的基本功能
3.文学批评的价值论
4.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四、文学理论的学习
1.范畴体系与概念命题的掌握
2.理论来源与文学史的学习
3.学科地位与相关学科的了解
课程的重点、难点:
文学理论的性质,文学理论的建构原则及本课程体系,功能性结构与对象性结构。
课程教学要求:
2
理解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基本内容和学习意义,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
思考题:
1.文艺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处于何种位置?
2.谈谈你对文学理论教材的建构原则及本课程体例的看法。
3.什么是文学理论的双重意义和三种功能?
第一编 文学本体
第一章 文学本质特征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一般性)
一、“文学”辨析
1.“文学”的语义分析
2.文学本质的研究
二、文学的社会地位
1.“社会结构”
2.文学的社会地位
三、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1.文学与社会生活
2.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特殊性)
一、文学审美特性的内涵
1.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2.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定义)
二、文学的特殊对象
1.“生活说”与“人学说”(布洛夫、高尔基)
2.“文,心学也”(刘熙载)
三、文学的审美形式
1.文学形象性的根源
2.文学形象与文章形象
3.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文学是语言艺术(个别性)
一、文学艺术的分类
1.历史上的艺术分类法
2.分类原则
二、文学是语言艺术
1.文学语言的特质
2.语言艺术的特征
3
三、汉语与汉语文学
1.汉语文字的特点
2.汉语文学的特征
课程的重点、难点:
“文学”的三种含义,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文
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审美特性。
课程教学要求:
掌握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的审美特性、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性及汉语文学的特
点。
思考题:
1.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如何理解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3.如何正确理解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4.语言艺术的特征有哪些?
第二章 文学作品结构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作品结构层次
一、“二分法”与“层次论”
1.作品结构的“二分法”
2.从“二分法”到“层次论”
二、中西作品层次论
1.中国作品层次论
2.西方作品层次论
三、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
1.方法:以中融西,中西互补
2.层次:言、象、意
第二节 文学语言
一、文学语言的艺术地位
二、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意象语言的特点)
1.形象性
2.抒情性
3.音乐性
4.陌生化
第三节 文学形象
一、文学形象的艺术地位
二、文学典型(再现性文学形象)
1.典型人物性格
4
2.类型与典型
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三、文学意境(表现性文学形象)
1.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2.文学意境的审美形态
四、文学象征(哲理性文学形象)
1.文学象征的审美特征
2.文学象征的审美形态
第四节 文学意蕴
一、文学意蕴的艺术地位(“意犹帅也”)
二、文学意蕴的特点
1.情理性
2.含蓄性
3.多义性
四、文学意蕴与文学主题
1.主题:意蕴的多层次性与主导性
2.主题的形态:性格型、情感型、思理型
课程的重点、难点:
文学作品结构层次,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象征
课程教学要求:
掌握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构成要素,并能运用于作品分析。
思考题:
1.中西作品层次论异同何在?
2.以一部经典小说为例,说说典型人物的基本特征。
3.以一首唐诗或宋词为例,说说文学意境的基本特征。
4.以一部(篇)经典作品为例,说说文学象征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文学作品类别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体裁的划分和意义
一、文学体裁的划分
1.“体裁”界定
2.体裁划分
二、文学体裁的意义
1.体裁对作品的制约
2.体裁对创作的规范
3.体裁对欣赏的预示
第二节 叙事文学
5
一、叙事文学的界定和种类
1.叙事文学界定
2.叙事文学种类
二、叙事主体
1.主体的纵向变化
2.主体的横向介入
3.叙述可靠性
三、叙述内容
1.人物
2.情节
四、叙事话语
1.叙事聚焦
2.叙事方式
3.叙事时间
第三节 抒情文学
一、抒情文学的界定和种类
1.抒情文学界定
2.抒情文学种类
二、抒情文学的特征
1.抒情作品的情感
2.抒情作品的意象
3.抒情作品的语言
三、抒情文学的手法
1.西方:沉思、直抒胸臆、客观对应
2.中国:赋、比、兴
第四节 戏剧文学
一、戏剧文学的界定和种类
1.戏剧艺术与戏剧文学
2.戏剧文学的种类
二、戏剧文学的特征
1.高度集中的戏剧情境
2.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3.严格要求的戏剧语言
4.组织严密的戏剧结构
三、戏剧文学的重要类别
1.悲剧与喜剧(西方戏剧传统)
2.杂剧与传奇(中国戏剧传统)
第五节 影视文学
6
一、影视文学的界定和种类
1.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
2.影视文学的种类
二、影视文学的特征
1.造型的直观性:区别于小说
2.冲突的行动性:区别于戏剧
3.时空的灵活性:区别于戏剧
三、影视文学的结构
1.影视文学的结构原则
2.影视文学的结构形态
课程的重点、难点:
叙事文学的特征,抒情文学的特征,戏剧文学的特征,悲剧和喜剧,影视文学
课程教学要求:
掌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并能运用于作品赏析。
思考题:
1.作者、隐含作者和叙述者是一种什么关系?
2.抒情文学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3.为什么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
4.以一部经典悲剧为例,说说悲剧的艺术特点。
5.以一部经典喜剧为例,说说喜剧的艺术特点。
6.为什么影视艺术侧重表现“行动中的冲突”?
第二编 文学创作
第四章 文学创作过程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创作基础
一、文学创作的主体
1.作家的创造能力
2.作家的创造意识
二、文学创作的客体
1.文学对象与创作客体
2.表现对象与描写对象
三、文学创作的双向建构
1.主客体的审美融合
2.主客体的形象建构
第二节 文学创作过程
一、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
1.生活体验与艺术发现
2.准备阶段的心理机制
7
二、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
1.艺术构思与构思方式
2.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
三、文学创作的传达阶段
1.艺术传达与艺术技巧
2.艺术传达是构思的深化
第三节 文学创作原则
一、审美态度与创作原则
1.审美意识与审美态度
2.审美态度与创作原则
二、创作原则的基本倾向
1.再现性文学创作原则
2.表现性文学创作原则
课程的重点、难点:
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客体,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构思阶段和传达阶段。
课程教学要求:
了解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及创作原则和艺术技巧。
思考题:
1.文学创作的表现对象与描写对象有何区别?
2.怎样克服文学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现象?
3.为什么说真实性、崇高性和艺术性是文学价值的基本要素?
第五章 文学创作风格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风格的审美特性
一、文学风格界定
1.风格的诸种理论
2.风格的定义
二、文学风格的特征
1.独创性
2.稳定性
3.多样性
三、文学风格的形成
1.创作个性
2.表现内容
3.文体特点
4.读者群体
四、文学风格的功能
8
第二节 风格的审美形态
一、抒情风格的形态
1.抒情风格的性质
2.抒情风格形态的划分
3.抒情风格基本形态
二、叙事风格的形态
1.叙事风格的性质
2.叙事风格的形态
第三节 风格的文化形态
一、风格文化形态的划分
1.共时性:流派风格、地域风格、民族风格
2.历时性:时代风格
二、文学流派与流派风格
三、风格的地域性与地域风格
四、风格的民族性与民族风格
五、风格的时代性与时代风格
课程的重点、难点:
文学风格的特征,文学风格的形成,抒情风格的形态,叙事风格的形态,风格的文化形
态。
课程教学要求:
掌握文学风格的审美特征、审美形态、文化形态并运用于作品赏析和文学史研究。
思考题:
1.以一位经典作家为例,说说文学风格的基本特征。
2.抒情风格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划分抒情风格形态?
3.叙事风格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划分叙事风格形态?
4.风格的文化形态可以作怎样的划分?
第三编 文学接受
第六章 文学欣赏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的创作、传播与接受
一、文学创作与文学传播
1.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
2.文学传播的发展
二、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
1.文学接受界定
9
2.文学接受的多层次性
第二节 文学欣赏性质
一、文学欣赏的特点
1.直觉性
2.情感性
3.愉悦性
二、文学欣赏的条件
1.欣赏对象的条件
2.欣赏主体的条件
三、文学欣赏的意义
1.欣赏与艺术生命
2.欣赏与审美能力
3.欣赏与作家创作
第三节 文学欣赏过程
一、接受预示与期待视野
1.接受预示
2.期待视野
二、本文解读与审美体验
1.语言的玩味
2.形象的感受
3.意蕴的领悟
三、召唤结构与欣赏再创造
1.召唤结构
2.欣赏再创造
四、个体差异与群体共鸣
1.意识先结构与见仁见智
2.人类共鸣
第四节 文学欣赏效果
一、文学欣赏与文学功能
1.文学功能的实现
2.文学功能的特点
二、文学功能的多样性
1.心灵情感的交流(情)
2.人格境界的提升(善)
3.审美能力的培养(美)
4.认识视野的拓展(真)
三、文学功能的整体性
课程的重点、难点:
10
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文学欣赏的主客体条件,期待视野,欣赏共鸣,召唤结构。
课程教学要求:
了解文学欣赏的特殊规律,并能运用于欣赏活动。
思考题:
1.谈谈文学传播方式的发展过程及其意义。
2.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何在?
第七章 文学批评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批评性质
一、文学批评的界定
1.广义的文学批评
2.狭义的文学批评
二、文学批评的基础
1.敏锐而精细的审美能力
2.深厚而完备的理论修养
3.客观而公正的科学态度
4.丰富而广博的经验学识
三、文学批评的意义
1.指导欣赏
2.帮助创作
3.影响社会
第二节 文学批评标准
一、批评标准的界定
二、批评标准的形成
1.批评标准的社会性
2.批评标准的历史性
三、批评标准的内涵
1.思想标准
2.艺术标准
四、批评标准的普遍性与具体性
1.批评标准的普遍性
2.批评标准的具体性
第三节 文学批评方法
一、批评方法的构成
二、批评的基本原则
1.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的提出
2.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的内涵
11
三、批评的基本模式
1.社会文化批评
2.创作主体批评
3.艺术本体批评
4.接受反应批评
四、批评的论述方法与阐释循环
1.批评的论述方法:说明、解释、判断
2.阐释循环
课程的重点、难点:
文学批评的界定及基础,文学批评的标准和原则,具体的文学批评模式,阐释循环、期
待视野。
课程教学要求:
了解批评的性质,掌握批评的价值体系、方法论体系及评论写作的逻辑。
思考题:
1.为什么欣赏可以“见仁见智”,批评必须“客观公正”?
2.为什么说文学批评的标准既是客观的又是历史的?
3.为什么说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
第四编 文学史
第八章 文学发生发展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起源
一、文艺起源的诸种学说
1.模仿说
2.游戏说
3.巫术说
4.劳动说
二、文艺起源的合力作用
三、原始文学的特点
1.混合性
2.集体性
3.实用性
第二节 文学艺术的进步
一、文学艺术进步的理解
1.“变化论”:文艺进步的否定论
2.“进化论”:文艺进步的肯定论
二、文学艺术进步的规律
1.文艺进步的复杂现象
12
2.文艺进步的特殊规律
第三节 文学发展的社会根源
一、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
1.文学发展以物质生产发展为基础
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性
二、文学发展与社会政治
1.政治的中介地位
2.政治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3.文学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三、文学发展与精神文化
1.文学发展与宗教:终极关怀
2.文学发展与道德:道德境界
3.文学发展与哲学:哲理追求
第四节 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
一、文学传统的继承与革新
1.文学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2.文学发展的继承与革新
二、民族文学的影响与超越
1.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
2.他民族文学的吸收与超越
三、杰出作家的创造性贡献
1.文学发展与杰出作家
2.杰出作家对文学进步的贡献
课程的重点、难点:
文艺起源的诸种学说,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政治、道德、宗教、哲学与
文学发展的关系,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课程教学要求:
掌握文学发生发展的社会根源与自身规律,正确理解文学的进步问题。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劳动实践合力论”是艺术起源较合理的解释?
2.如何理解文学艺术的进步?
3.为什么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出现不平衡现象?
4.宗教、道德、哲学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各有什么特点?
第九章 文学发展进程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体裁的演变
13
一、文学体裁的演变进程
1.文学体裁滥觞期
2.终极种类形成期
3.文类多元发展期
二、文学体裁演变方式
1.发达文体源于原始文体
2.改良性渐变与革命性突变
3.规则承续与创作变异
三、文学体裁演变动因
1.社会意识形态的选择
2.创作主体的自觉追求
3.期待视野的积极促进
4.传播载体的推动交流
第二节 文学思潮的演进
一、文学思潮的性质
1.文学纲领的共同性
2.创作方法的一致性
3.文学流派的多样性
二、文学思潮的演进
1.古典主义文学思潮
2.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3.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4.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三、文学思潮史研究
第三节 文学地域的拓展
一、文学地域拓展的进程
1.原生的地方文学
2.统一的民族文学
3.走向世界文学
二、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1.世界文学格局的标志
2.比较文学的两大学派
第四节 文学文化形态的变迁
一、文学的文化形态
1.艺术文化阶层论
2.民间文学
3.精英文学
4.通俗文学
二、大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14
1.大众文化的形成
2.大众文化的特征
3.大众文化的兴盛
课程的重点、难点:
文学体裁的演变进程、演变方式和演变动因,比较文学的两个学派、三个领域,民间文
学、精英文学和通俗文学,大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发展,文学地域的拓展。
课程教学要求:
全面理解文学发展的多元进程及各自的规律。
思考题:
1.文学体裁演变的动因有哪些?
2.简述西方文学思潮的演进过程。
3.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到美国学派的发展说明了什么?
4.如何看待当代大众文化现象?
第十章 文学史研究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史的性质
一、文学史的形成
1.中国传统的文学史研究
2.文学史在近代欧洲的形成
二、文学史的性质
1.含义
2.特点
三、文学史的任务
1.展示文学进程
2.评价文学地位
3.探讨文学规律
第二节 文学创作史
一、个体创作史
二、国别文学史
第三节 文学作品史
一、作品史划分
二、文体史
三、主题史
四、风格史
第四节 文学接受史
15
一、接受史的提出
二、接受史的途径
1.效果史研究
2.阐释史研究
3.影响史研究
课程的重点、难点:
文学史的性质,文体史、主体史和风格史,文学接受史的途径,文学接受史的途径。
课程教学要求:
了解文学史的性质、多元形态及各自的研究方法。
思考题:
1.现代意义的文学史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2.文学史研究的任务是什么?
3.接受史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接受史研究有哪些途径?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教学时数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实践活动 其他
导论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功能 6 讲授
一文学本质特征 6 讲授
二文学作品结构 9 讲授
三文学作品类别 9 讲授 作业 电影观摩
四文学创作过程 6 讲授
五文学创作风格 6 讲授
六文学欣赏 9 讲授
七文学批评 9 讲授 作业 电影观摩
八文学发生发展 6 讲授
九文学发展进程 6 讲授
十文学史研究 6 讲授
十一总复习 7 讲授
合计 85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考试采取“闭卷”(占 70%)与“平时成绩”(占 30%)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
中,“闭卷”主要考查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测评学生的理解、判断、
分析、综合等能力;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评价等到能力,主要形式是
平时做小论文。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
教材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年版
参考书目
1.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年版
2.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
16
3.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年版
4.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 1984 年版
5.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王忠琪等译),三联书店 1985 年版
6.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
7.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8.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9.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中、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10.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版
1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1963 年版
12.王运熙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中、下),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1985 年版
六、大纲说明
1.本课程为文学课程的基础课,主要承担了解文学知识、掌握文学规律、提高文学作品
的分析能力等教学任务。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文学史课程
一起构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课程系列。
2.本课程采用以课堂讲授和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并要求学生写文学评论小论文,锻炼
分析写作能力。
3.为了学好本课程,要求学生与教师配合,做到:课前预习、课后思考。即课前根据教
师要求预习相关章节;课后根据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复习思考,加深理解。
4.本课程以了解文学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分析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对于准
备考研的部分同学,可以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目标。
七、制定人:桑 农 审定人:李 平 批准人:钱奇佳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询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考研咨询 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 3455265070@qq.com
    公司名称:昆山创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考研秘籍网 版权所有 © kaoyanmi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