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考研秘籍考研网!    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考博真题下载    考研真题下载    全站文章索引
文章搜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考研秘籍考研网 >> 文章中心 >> 专业课 >> 正文  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343兽医基础大纲(三选二)考研大纲

新闻资讯
普通文章 上海市50家单位网上接受咨询和报名
普通文章 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研究生专场招聘场面火爆
普通文章 厦大女研究生被杀案终审判决 凶手被判死刑
普通文章 广东八校网上试点考研报名将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硕士北京招生单位报名点一览
普通文章 洛阳高新区21名硕士研究生被聘为中层领导
普通文章 浙江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从下周一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上海考区网上报名时间安排表
普通文章 广东:研究生入学考试2003年起重大调整
普通文章 2004年全国研招上海考区报名点一览表
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宁夏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大连铁道学院04年硕士接收调剂生源基本原则
普通文章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筹)05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佳木斯大学04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05年硕士调剂需求
普通文章 第二志愿考研调剂程序答疑
普通文章 上海大学04年研究生招收统考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I
343 兽医基础考试大纲
《兽医基础》科目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 180 分钟。
考试范围包括三部分:兽医药理学、兽医病理学、兽医临床诊断学。每部分 75
分。
考生任选其中两部分作答。如三部分全部作答,取分数较少的两部分计分。
目 录
第 1 部分
兽医药理学
1 总论...............................................................................................................................1
1.1 绪言 .......................................................................................................................1
1.2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1
1.3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3
1.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5
2 外周神经系统药理.......................................................................................................6
2.1 传出神经药物 .......................................................................................................6
2.2 传入神经药物 ..................................................................................................... 11
3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13
3.1 全身麻醉药 .........................................................................................................13
3.2 镇静药与抗惊厥药 .............................................................................................14
3.3 镇痛药 .................................................................................................................15
3.4 中枢兴奋药 .........................................................................................................16
4 自体活性物质药理.....................................................................................................17
4.1 组胺及抗组胺药 .................................................................................................18
4.2 前列腺素 .............................................................................................................18
4.3 解热镇痛抗炎药 .................................................................................................19
5 内脏系统药理.............................................................................................................21
5.1 血液循环系统药 .................................................................................................21
5.2 利尿药 .................................................................................................................22
5.3 消化系统药 .........................................................................................................23
5.4 呼吸系统药 .........................................................................................................25
II
5.5 生殖激素类药物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27
6 水盐代谢调节药和营养药 .........................................................................................30
6.1 水和电介质调节药..............................................................................................30
6.2 钙和磷..................................................................................................................31
6.3 微量元素..............................................................................................................32
6.4 维生素..................................................................................................................34
7 化学治疗药物药理 .....................................................................................................37
7.1 合成抗菌药..........................................................................................................39
7.2 抗生素..................................................................................................................45
7.3 消毒防腐药..........................................................................................................54
7.4 抗寄生虫药..........................................................................................................57
8 特效解毒药 .................................................................................................................66
8.1 有机磷中毒解毒剂——胆碱酯酶复活剂..........................................................67
8.2 金属与类金属中毒的解毒药——金属络合剂..................................................67
8.3 亚硝酸盐中毒解毒药——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剂..............................................68
8.4 氰化物中毒解毒药..............................................................................................68
8.5 有机氟中毒解毒药..............................................................................................69
第 2 部分
兽医病理学
1 概述 ...............................................................................................................................73
1.1 兽医病理学简介.....................................................................................................73
1.2 疾病的概念和特点.................................................................................................73
1.3 病因学.....................................................................................................................74
1.4 发病学.....................................................................................................................76
1.5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76
2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77
2.1 充血.........................................................................................................................77
2.2 出血.........................................................................................................................79
2.3 血栓形成.................................................................................................................80
2.4 栓塞.........................................................................................................................81
2.5 梗死.........................................................................................................................82
3 应激反应 .......................................................................................................................83
3.1 概述.........................................................................................................................83
3.2 应激的基本表现.....................................................................................................84
3.3 应激反应时的机能和代谢变化.............................................................................85
3.4 应激反应在兽医学中的意义.................................................................................86
4 酸碱平衡紊乱 ...............................................................................................................86
4.1 概述.........................................................................................................................86
4.2 酸中毒.....................................................................................................................87
4.3 碱中毒.....................................................................................................................89
III
4.4 混合型酸碱平衡障碍 ............................................................................................90
5 水、电解质代谢障碍 ..................................................................................................91
5.1 脱水 ........................................................................................................................91
5.2 水肿 ........................................................................................................................93
5.3 钾代谢障碍 ............................................................................................................95
6 缺氧...............................................................................................................................95
6.1 缺氧的原因和类型 ................................................................................................95
6.2 各型缺氧的血气变化 ............................................................................................96
6.3 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97
7 组织与细胞损伤...........................................................................................................98
7.1 变性 ........................................................................................................................98
7.2 病理性物质沉着 ...................................................................................................99
7.3 坏死 ......................................................................................................................102
8 适应与修复 ................................................................................................................104
8.1 组织和器官的适应 .............................................................................................104
8.2 再生 ......................................................................................................................106
8.3 肉芽组织与创伤愈合 ..........................................................................................106
9 炎症 ............................................................................................................................107
9.1 概述 ......................................................................................................................107
9.2 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108
9.3 全身反应 ..............................................................................................................109
9.4 炎症介质 .............................................................................................................. 110
9.5 炎症的类型与结局 ............................................................................................. 111
9.6 败血症 .................................................................................................................. 112
10 发热 .......................................................................................................................... 112
10.1 概述 .................................................................................................................... 112
10.2 发热的原因与机理 ............................................................................................ 112
10.3 发热的发展过程及特点 .................................................................................... 114
10.4 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与代谢变化 .................................................................... 116
1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117
11.1 概述..................................................................................................................... 117
11.2 DIC 分期和后果................................................................................................. 118
12 休克 .......................................................................................................................... 118
12.1 分类 .................................................................................................................... 119
12.2 分期及微循环的改变 ........................................................................................ 119
13 肿瘤...........................................................................................................................121
13.1 概念 ....................................................................................................................121
13.2 形态结构与代谢特征 ........................................................................................121
13.3 肿瘤组织的代谢特点 ........................................................................................122
13.4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122
13.5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122
13.6 动物常见肿瘤 ....................................................................................................123
14 系统病理学.............................................................................................................128
IV
14.1 血液与造血系统病理.........................................................................................128
14.2 心脏血管系统病理.............................................................................................131
14.3 呼吸系统病理.....................................................................................................132
14.4 消化系统病理.....................................................................................................134
14.5 泌尿系统病理.....................................................................................................135
14.6 神经系统病理.....................................................................................................136
15 尸体剖检技术 .........................................................................................................139
15.1 尸体剖检概述.....................................................................................................139
15.2 尸体剖检技术.....................................................................................................140
第三部分
兽医临床诊断学
1 绪言 ...........................................................................................................................145
1.1 兽医临床诊断学概论.....................................................................................145
1.2 兽医临床诊断学的主要内容.........................................................................146
2 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与程序 ...................................................................................148
2.1 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148
2.2 临床检查的程序和方案.................................................................................154
3 整体及一般检查 .......................................................................................................156
3.1 整体状态的观察.............................................................................................156
3.2 表被状态的检查.............................................................................................159
3.3 眼结合膜的检查.............................................................................................161
3.4 浅在淋巴结及淋巴管的检查.........................................................................163
3.5 体温、脉搏及呼吸数的测定.........................................................................164
4 呼吸系统的临床检查 ...............................................................................................167
4.1 呼吸运动的检查.............................................................................................168
4.2 上呼吸道的检查.............................................................................................171
4.3 胸廓的视诊与触诊.........................................................................................175
4.4 胸、肺的叩诊.................................................................................................175
4.5 胸、肺的听诊.................................................................................................177
5 心血管系统的临床检查 ...........................................................................................181
5.1 心脏的临床检查.............................................................................................181
5.2 脉管的检查.....................................................................................................188
6 消化系统的临床检查 ...............................................................................................189
6.1 饮食状态的观察.............................................................................................189
6.2 口、咽与食管及嗉囊的检查.........................................................................192
6.3 腹部及胃肠的检查.........................................................................................194
7 泌尿系统的检查 .......................................................................................................197
7 . 1 排尿动作检查..................................................................................................198
7.2 尿液的感官检查.............................................................................................199
8 神经系统检查 ...........................................................................................................200
8.1 头颅和脊柱的检查.........................................................................................201
V
8.2 感觉机能检查 ................................................................................................202
8.3 反射机能的检查 ............................................................................................204
9 建立诊断...................................................................................................................206
9.1 症状、诊断及预后的概念和分类 ................................................................206
9.2 建立诊断的步骤 ............................................................................................208
第 1 部分
兽医药理学
1
1 总论
1.1 绪言
1.1.1 药物与毒物
药物是指用于治疗、预防或诊断疾病的各种化学物质。应用于动物的统称为兽药,包括应用于
畜禽、鱼、蜂、蚕的药物,能促进动物生产、提高生产性能的各种物质。
毒物是指能对动物体产生损害作用的化学物质,药物超过一定剂量或用法不当,对动物也能产
生毒害作用,所以在药物与毒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1.1.2 制剂与剂型
药物原料来自植物、动物、矿物、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等,为了使用的安全、有效和便于保存、
运输,原料药在使用前要加工制成一定包装或规格的药品,称为制剂;经加工后的制剂有各种形式,
即称为剂型,临床常用的剂型一般分为 3 类:①液体剂型,如溶液剂、酊剂、注射剂等;②半固体
剂型,如软膏剂、浸膏剂等;③固体剂型,如粉剂、片剂等。
1.1.3 兽医药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兽医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一方面,研究药
物对机体作用的规律 ,阐明药物防治 疾病的原理, 称为药物效应动 力学,简称药 效学
(pharmacodynamics)。另一方面,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
物转化及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物动力学
(pharmacookinetics)。学习兽医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会正确选药、合理用药、提高药效、减少不
良反应。
1.2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1.2.1 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细胞间的作用。在药物的作用下,机体的生理生化机能会发生各
种变化,凡能使机体生理和生化反应加强的称为兴奋,主要引起兴奋的药物称为兴奋药;而使机能
活动减弱的称为抑制,主要引起抑制的药物称为抑制药。
1.2.2 药物的作用方式
药物有的在用药局部发挥作用,称为局部作用,如松节油涂搽皮肤,局部麻醉药注入神经末梢
产生的局部麻醉作用。有的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全身而发挥作用,称为吸收作用或全身作用,
如吸麻醉药或全身麻醉药。药物吸收后直接到达某一器官产生的作用,称为直接作用或原发作用,
2
如强心苷洋地黄被吸收后,对心脏产生直接作用,加强心肌收缩力;而强心作用的结果,间接增加
肾的血流量,表现利尿作用,使心脏性水肿得以减轻或消除,这种作用称为间接作用,又称为继发
作用。
1.2.3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指机体各组织和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表现强弱有明显不同的药物
效应。如治疗量的洋地黄对心脏有高度的选择性,使心脏收缩加强,而对其他器官基本没有作用。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治疗作用的基础,选择性高,针对性强,能产生很好的治疗效果,很少或没有
不良反应;反之,选择性低,针对性不强,副作用较多。
1.2.4 药物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药物对动物疾病产生好的治疗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也会产生与治疗无关的作用,甚至对
机体不利的作用,称为不良反应。临床用药时,应想法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而尽量减少
药物的不良反应。
治疗作用又可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前者针对病因,如化疗药杀灭病原微生物以控制感染。
后者针对症状改善,如解热药可降低发热动物的体温,但不能解除发热的原因。
不良反应一般分为副作用和毒性反应。药物副作用是指用治疗量时,药物出现与治疗无关的不
适反应。毒性反应是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毒性反应比副作用对机体危害性大。不良反
应还可因某些药物的治疗作用而引起,也称继发性反应。如成年草食动物胃肠道有许多微生物寄生,
菌群之间维持平衡的共生状态,长期应用四环素类广谱抗生素时,对药物敏感的菌株受到抑制,菌
群间相对平衡状态受到破坏,而不敏感的微生物如真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大量繁殖,造成中
毒性胃肠炎和全身感染。这种继发性感染称为二重感染。许多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可以预知的,在用
药时应做好预防工作。
不良反应有时还表现为过敏反应(变态反应)或特异质反应。这是一种与药物剂量无关的反应。
1.2.5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作用机制是药效学的主要内容,目的在阐明药物在动物体或病原体内作用的部位及产生药
物效应的生理生化原理。
药物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分为非特异性药物及特异性药物。非特异性药物的作用机制是与药物
的理化性质,如解离度、溶解度、表面张力等有关。例如许多全身麻醉药的脂溶性很高,对神经细
胞膜有高度亲和力,抑制膜功能从而产生抑制中枢作用;金属解毒剂二巯基丙醇的解毒作用是与汞、
砷等络合成环状络合物,解除后者毒性。
特异性药物的作用机制则与其化学结构有密切关系。因此,具有相同的有效基团的药物,一般
具有类似的药理作用。它们的作用机制:有对酶活性影响而产生作用,如解磷定能使体内胆碱酯酶
复活而解除有机磷酸酯毒性;有影响体内活性物质而产生作用,如抗炎镇痛药能抑制体内前列腺素
的生物合成;有影响递质的释放,如麻黄碱作用于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促进去甲肾上腺素释放;
有影响离子通道而产生作用,如钙离子通道阻断剂。
特异性药物大多数都经过受体机制而产生特定的生理生化功能的变化,从而发挥药物的作用,
3
称为受体学说。受体(receptor)是指能与药物结合产生效应的细胞成分,它是位于细胞膜上或胞浆内
的大分子蛋白质。目前已知的受体至少有 30 种以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膜受体如乙酰胆碱
受体;另一类是胞浆受体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
对受体具有识别能力并能与之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包括各种药物和内源性的神经递质、激素
或生物活性物质等。
药物与受体结合的方式一般通过离子键、氢键和范德华键,所以是可逆的,少数通过共价键结
合,是不可逆的。药物与受体结合必须具有亲和力,但还需要有内在活性,才能产生药理效应;故
把与受体结合后能产生药理效应的药物称为激动剂(agonist),例如毛果芸香碱是 M-受体的激动剂;
把能与受体结合但不产生药理效应的药物则称为拮抗剂(antagonist),例如阿托品是 M-受体拮抗剂。
1.2.6 药物的构效关系
药物的构效关系指特异性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物效应有密切关系。结构类似的化合物能与同一
受体结合产生激动作用。如氨甲酰胆碱的结构与体内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相似,因此它就有拟似乙酰
胆碱的作用,称为拟胆碱药。
1.2.7 药物的量效关系
量效关系指一定范围内,药物的效应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它可定量地分析和阐明药物剂量
与效应之间的规律。
药物剂量的大小关系到进入体内作用靶部位的浓度高低和药效的强弱。药物剂量过小,不产生
任何效应,称无效量。能引起药物效应的最小剂量,称最小有效量。随着剂量增加,效应强度相应
增大,达到最大效应,称为极量。若再增加剂量,会出现毒性反应,出现中毒的最低剂量称为最小
中毒量,中毒严重引起死亡的剂量,称为致死量。药物的最小有效量到中毒量之间的范围称安全范
围;药物的常用量或治疗量应比最小有效量大些,比极量小些。《中国兽药典》或《兽医药品使用
规范》对药物的常用量、剧毒药的极量都有规定。临床用药一定要按规定剂量用药,不能随意增加
用药剂量。
1.3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1.3.1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进入动物体内要经过吸收(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分布(由血液进入全身各种组织)、
转化(指药物在体内的化学结构改变)和排泄(指药物原形或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称为药物
的体内过程,也就是药物的动力学过程。不同药物有不同的动力学过程,同一药物在不同动物的动
力学也表现不同,故用药时要熟悉每一种药物的动力学特征,才能做到合理用药。
1.3.2 药物在体内的转运
药物进入体内要到达作用部位才能产生效应,在达到作用部位前药物必须通过生物膜,称为跨
膜转运。生物膜是细胞外表的胞浆膜和细胞内各种细胞器膜,包括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和溶
4
酶体膜的总称。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一些蛋白质贯穿整个脂膜,
组成生物膜的受体、酶、载体和离子通道等。膜上还有贯穿膜内外的孔道称为膜孔。
药物的转运方式主要有:①简单扩散,又称被动扩散,是由药物浓度高的一侧扩散到浓度低的
一侧。其转运速度是与膜两侧药物的浓度差(浓度梯度)的大小成正比。当膜两侧的药物浓度达到平
衡时,转运便停止。这种转运不需消耗能量,依靠浓度梯度的转运方式。②主动转运。这是由膜的
一侧转运到另一侧,不受浓度差的影响,也可由药物浓度低的一侧转运到较高一侧。这种转运方式
需要消耗能量及膜上的特异性载体蛋白,如 Na
+▁
K
+▁
ATP 酶参与。这种转运能力有一定限度,即
载体蛋白有饱和性,同时,同一载体转运的两种药物之间可出现竞争性。③易化扩散,也是有载体
介导的转运,但它是顺浓度梯度转运,不需消耗能量,这是与主动转运的区别。④胞饮作用,是生
物膜内陷将大分子药物或蛋白质吞饮进入细胞内。胞吐作用是将大分子药物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
如腺体细胞分泌。
1.3.3 药物的生物转化
药物在体内发生的结构变化称为生物转化,又称为药物代谢。药物代谢的结果是使药理活性改
变,由具活性药物转化为无活性的代谢物,称为灭活;而由无活性药物变为活性药物,或活性较低
变为活性较强药物称为活化。药物代谢是终止药物作用,促使药物自体内排出。药物内服进入胃肠
道,经门静脉第一次在肝脏代谢灭活,它使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下降。称为药物的
首过效应,或称首过消除。因此,药物在体内转化对保护机体避免蓄积中毒有重要意义。药物在体
内转化的器官主要在肝脏,但血浆、肾脏、胎盘、肠黏膜、肠道微生物亦能进行药物代谢。参与药
物代谢的酶主要为肝脏的微粒体酶系,主要为混合功能氧化酶。
药物在体内代谢,通常分为两相反应:I 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II 反应是结合反
应。经结合反应的代谢物多为亲水性,易从尿液排出。
1.3.4 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过程中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的科学。常用的血药浓度是按
用药后不同时间采血测定获得的,然后再借助特定的数学模型及数学表达式,计算出一系列药物动
力学参数,从速度与量两个方面进行描述、概括并推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规律。
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简称为药时曲线,是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出的曲线。
血药浓度可反映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和效应强度,通过曲线可定量地分析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的
规律性和特点。
2.房室模型为了分析药物在体内转运和转化,药物动力学将机体看成一个系统,分为若干隔室,
房室的划分与器官、组织的血流量、膜通透性、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等因素有关。
不同药物由于理化性质的不同,在体内的转运、转化、排泄等过程也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在血
药浓度—时间曲线上也有不同的表现,根据这些不同一般把房室模型分为一室模型、二室模型或三
室模型,借以模拟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计算出药动学参数。
3.药动学参数及其意义
(1)消除半衰期(T1/2β) 指体内药物总量或浓度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表示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
度,是决定药物有效时间的主要参数。
5
(2)表观分布容积(Vd) 表示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状况,表观分布容积大,提示药物在体内分布广
泛,组织浓度较高。表观分布容积小,提示药物较难分布到组织,一般血药浓度较高。
(3)体清除率(CLB) 表示药物的消除速率,与半衰期长短有密切关系。
(4)峰浓度(Cmax) 指给药后血中达到的最高浓度,峰浓度高提示药物吸收比较完全。
(5)峰时(Tmax) 指达到峰浓度的时间,峰时短提示药物吸收较快;反之,则吸收慢。
(6)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提示药物进入全身循环的药物总量。大多数药物的 AUC 与剂量
成正比,但也有少数药物例外。AUC 常用做计算生物利用度和其他参数的基础参数。
(7)生物利用度(9) 指药物吸收的程度和速度。在非静脉途径给药时,是反映药物被利用程度
的重要参数。计算方法是在相同剂量条件下,内服或其他非血管内给药的 AUC 与静脉注射的 AUC
的比值。
1.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药物效应的强弱取决于靶组织作用部位游离药物浓度的大小。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度与给药剂量、
途径和动物的种类、年龄、性别等有关,同时还受其他许多因素影响。在制订药物的给药方案时,
对各种因素都应该全面考虑。
1.4.1. 药物方面
1.剂量药物的剂量是决定进入体内的血药浓度及药物作用强度所主要因素。药物的常用量(或
治疗量)有一个剂量范围,准确地选择用量才能获得预期的药效。
2.剂型药物的剂型对药物的吸收影响很大,常用的剂型中注射剂的吸收快,内服剂型如粉剂、
大丸剂、片剂、胶囊剂、煎剂等吸收较慢。剂型的选择常根据疾病、病情、治疗方案或用药目的而
定。
3.给药途径常用的给药途径主要有内服、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乳房灌注等。一般
来说,给药途径取决于药物的剂型,如注射剂必须作注射,片剂作内服。不同的给药途径由于药物
进入血液的速度和数量均有不同,产生药效的快慢和强度也有很大差别,甚至产生质的差别,如硫
酸镁溶液内服起下泻作用,若作静脉注射则起中枢抑制作用。另外,内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受动物
种属影响较大,如单胃动物内服容易吸收,反刍动物则吸收很少,许多药物可在瘤胃分解破坏。
4.疗程有些药物给药一次即可能奏效,如解热镇痛药。但大多数药物必须按规定的剂量和时间
间隔连续给予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治疗效果,称为疗程。抗菌药物更要求有充足的疗程才能保证
稳定的疗效,并避免产生耐药性,决不可给药 1~2 次出现药效就立即停药。例如,抗生素一般要
求 2~3 天为一疗程,磺胺药则要求 3~5 天为一疗程。
5.联合用药为了增强药效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临床上常采用联合用药。联合用药时,两种
以上的药物间常互相影响、产生相互作用。药物的相互作用可在体外混合药物时发生,如两种注射
液在同一注射容器内混合,可能出现混浊、沉淀或其他反应,称为配伍禁忌。发生在体内的相互作
用可分为:药动学的相互作用,即在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相互影响,使药物的动力
学过程改变,使作用时间延长或缩短;药效学的相互作用,同时使用两种药物使药效增加的称协同
6
作用,其中,分为相加作用和增强作用,前者指药效等于两药分别作用的代数和,后者指药效大于
两药效应的和。两药合用药效减弱,称为拮抗作用。如青霉素与四环素类合用可使前者的杀菌作用
减弱就是拮抗作用的例子。
1.4.2 动物方面
1.种属差异畜禽的种属不同对同一药物的反应有很大差异。有时甚至相反,例如犬用吗啡可表
现中枢抑制,而猫表现兴奋。同一药物在不同动物的半衰期不同,药效维持时间亦有差异。如 SMM
在猪的半衰期为 8.87h,在奶山羊则为 1.45h。因此,不同种属动物不能用体重大小作为给药剂量的
依据。
2.生理差异不同年龄、性别、怀孕动物对同一药物反应不一。老龄动物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
较为敏感,幼龄及孕畜也较敏感,临床用药时应适当调整剂量。
3.病理因素各种病理因素都能改变药物在健康机体的正常转运与转化,影响血药浓度,从而影
响药物效应。如肾功能损害时,药物经肾排出受阻而引起积蓄;肝功能不全时,代谢减少,可引起
药物半衰期延长或作用增强。
1.4.3 环境和其他方面
1.饲养管理饲养管理条件的好坏,日粮配合是否合理均可影响药物的作用,许多药物的治疗作
用都必须在动物体具有抵抗力的条件下才得以发挥,如磺胺类药治疗感染性疾病时,病原体的最后
消除必须靠机体的防御系统;动物如果营养不良,不同药物的反应也有不同的表现。
2.环境生态条件环境条件、动物饲养密度,通风情况,厩舍温度,光照等均可影响药物的效应。
2 外周神经系统药理
2.1 传出神经药物
2.1.1 概述
1.传出神经系统分类传出神经系统按解剖学可分为植物神经与运动神经。植物神经又分交感神
经与副交感神经两大类,都从中枢发出通过神经节、更换神经元后才到达效应器。所以有节前纤维
与节后纤维之分。运动神经自中枢发出后,不更换神经元,直接到达所支配的骨骼肌。
传出神经系统按递质分可分为胆碱能神经和肾上腺素能神经。
2.传出神经突触的化学传递突触是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功能接触点,是信息
传递的特殊结构。大多数突触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介导,称化学传递。突触的化学传递过程
包括递质的生物合成、储存、释放、递质作用的消失等。突触传递过程容易受到药物的影响。
3.传出神经递质和受体传出神经递质主要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
原料是酪氨酸,在酪氨酸羟化酶催化下生成多巴,再经多巴脱羧酶的催化,生成多巴胺,后者进入
囊泡中经多巴胺 β-羟化酶催化转变为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形成后储存于囊泡内。神经冲
7
动到达神经末梢产生去极化时,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钙离子内流,促使突触膜与靠近的一些囊泡
膜发生融合,并形成裂孔,然后将其中的去甲肾上腺素排至突触间隙。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后大部分
(75%~95%)由突触前膜摄入神经末梢内或进一步摄入囊泡而消失作用,或储存供下次释放,而未
进入囊泡的去甲肾上腺素可被线粒体含的单胺氧化酶(MAO)破坏。非神经组织如心肌、平滑肌亦能
摄取去甲肾上腺素,摄取后即被细胞内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和 MAO 所破坏。还有少量
从囊泡排到突触间隙的去甲肾上腺素,扩散至血液,最后被肝、肾的 COMT 和 MAO 破坏。
乙酰胆碱合成主要是在胆碱能神经末梢。由神经元细胞体内的胆碱乙酰化酶和乙酰辅酶 A 在
胞质液中催化作用促进胆碱形成乙酰胆碱,并大部分储存于囊泡内。当胆碱能神经冲动到达,囊泡
以胞吐的外排方式向突触间隙释放乙酰胆碱。释放的乙酰胆碱即可在数毫秒内被胆碱酯酶水解而失
效,水解产物胆碱又被神经末梢摄取,再合成乙酰胆碱。
根据对递质的选择性,传出神经系统受体可分为胆碱能受体及肾上腺素能受体。胆碱能受体是
能选择性地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根据它对各种激动剂的敏感性不同,又可分为毒蕈碱受体(M
受体)和烟碱(N)受体,N 受体又可分为 Nl(神经元型)受体和 N2(肌肉型)受体。M 胆碱受体主要分布
在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上,如心肌、窦房结传导系统,支气管平滑肌、眼虹膜括约肌、
睫状肌以及汗腺、唾液腺、胃肠道及呼吸道腺体等。M 受体兴奋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
传导减慢.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汗腺、唾液腺及胃肠道呼吸道腺体分泌增加等效应。N1 受体主要分
布在交感神经的神经节细胞。N1 受体兴奋能引起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兴奋。N2 受体主要分布
在骨骼肌细膜上。N2 受体兴奋能引起骨骼肌收缩。
肾上腺素能受体是能选择地与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分布于大部分交感神经节
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上;根据它对各种激动剂的敏感性不同,可分为 a 肾上腺素能受体和 β 肾上腺
素能受体。a 受体主要分布在皮肤、黏膜血管,腹腔内脏血管,骨骼肌血管以及虹膜辐射肌。a 受体
兴奋会引起以上这些血管收缩出现血压升高的效应及散瞳效应。
β 肾上腺素能受体又可分为 β1 受体(分布在心肌、窦房结及心脏传导系统)及 β2 受体(支气管及血
管平滑肌)。β1 受体兴奋可引起心收缩力加强,心跳加快;β2 受体兴奋引起支气管扩张,冠状血管
扩张等效应。
4.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和分类药物的作用方式与递质一样,直接与受体结合,产生激
动作用。这类药物称拟似药或激动剂,如拟胆碱药或拟肾上腺素药。有些药物能与受体结合,不激
动受体,而且阻碍递质与受体结合,产生与递质相反的作用,这类药物称为拮抗剂,或称阻断药,
如抗胆碱药或抗肾上腺素药。
药物的作用方式也有直接影响递质的转化、释放的。如抗胆碱酯酶药抑制乙酰胆碱降解,提高
递质乙酰胆碱浓度,发挥拟胆碱药的作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受麻黄碱的作用可促使去甲肾
上腺素释放,亦属拟肾上腺素药。而去甲肾上腺素能末梢囊泡受利血平的抑制减少对去甲肾上腺素
的摄取,而致后者逐渐减少,表现抗肾上腺素能神经作用。分类见表 1-1。
8
表 1-1 常用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
拟似药拮抗药
拟胆碱药抗胆碱药
M、N 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氨甲酰胆碱) M 受体阻断药(阿托晶、东莨菪碱)
M 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 Nl 受体阻断药(六甲双胺)
N 受体激动药(烟碱) N2 受体阻断药(琥珀胆碱、筒箭毒碱)
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 胆碱酯酶复活药(碘解磷定)
拟肾上腺素药抗肾上腺素药
a、β 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多巴胺) a1、a2 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
a 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 a1 受体阻断药(哌唑嗪)
a2 受体阻断药(育亨宾)
β 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克伦特罗) β1、β2 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
抗肾上腺素能神经药(利血平)
2.1.2 拟胆碱药
●氨甲酰胆碱
【作用】本品为合成的胆碱酯类药,具有直接兴奋 M 和 N 胆碱受体及促进胆碱能神经末梢释
放乙酰胆碱作用。因分子结构式中的酸性部分是氨基甲酸,氨甲酸酯在体内不易为胆碱酯酶水解破
坏,故作用强而持久。本品一般剂量对骨骼肌无明显影响,仅出现对平滑肌和腺体作用,阿托品可
产生阻断作用。但本品大剂量可引起肌束颤动,甚至麻痹。
【应用】用于治疗瘤胃弛缓和积食及分娩时及分娩后子宫弛缓、胎衣不下及子宫蓄脓等。扫于
本品是胃肠、子宫平滑肌的强兴奋药,使用时严格控制剂量及注意观察。稳妥的疗法是用前先给患
畜油类、盐类泻药以软化粪便,对成年马每隔 30~60min,每次小量皮下注射本品 1~2mg。对牛(瘤
胃弛缓和积食)亦可用上述方法软化胃内容物后反复给予小量(1~2mg)皮下注射。马用本品后出现
汗腺大量分泌必须谨慎。
●毛果芸香碱
【作用与应用】主要兴奋 M 胆碱受体,特别是对腺体的作用,促进唾液、胃肠及汗腺分泌,
能使胃肠平滑肌收缩,增加平滑肌张力蠕动。临床上应用同氨甲酰胆碱,用于瘤胃弛缓,但本品作
用比较温和,其用法亦先行软化粪便,隔 30~60 min 每次小量,皮下注射 20~40 mg。
毛果芸香碱亦能作用于眼虹膜内环状肌的 M 胆碱受体,使环状肌向中心收缩,产生缩瞳;在
眼科疾病中,常因机械或化学因素引起结膜炎或角膜炎并蔓延附近的虹膜组织,为了防止虹膜与晶
体粘连,可用扩瞳药(1%~2%阿托品)和缩瞳药(1%~3%毛果芸香碱)交替点眼,每日一次。点眼后
10~15min 开始作用。
●新斯的明
【作用】本品属胆碱酯酶抑制剂药。与胆碱酯酶的亲和力比乙酰胆碱大得多,结合的复合物可
进行分解,但水解慢,因而出现持久的内源性乙酰胆碱作用。本品对心血管、腺体、支气管平滑肌
作用较弱,对胃肠、膀胱平滑肌作用较强,另外,除在神经肌肉接头抑制胆碱酯酶外,还能直接与
9
骨骼肌运动终板的 N2 受体结合,加强骨骼肌收缩。
【应用】临床用于瘤胃弛缓,促进蠕动。对牛、羊、马、猪能提高骨骼肌收缩力。本品亦可作
狗保定使用箭毒过量时的拮抗药及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与治疗。1%溶液用做缩瞳药。
【注意事项】①对机械性肠阻塞、胃肠完全阻塞或麻痹、痉挛疝及怀孕后期禁用;②本品过量
时,首先停药并肌肉注射拮抗剂阿托品,亦可静脉注射硫酸镁,后者对骨骼肌具有直接抑制作用。
2.1.3 抗胆碱药
1.M 受体阻断药
●阿托品
【作用】本品能与节后副交感神经末梢支配效应器上 M-胆碱受体相互作用,阻断受体与乙酰
胆碱或其他胆碱能激动药结合,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当胆碱能神经冲动被阻断之后,肾上腺素能
神经支配占优势,结果出现拟交感神经样作用。小剂量能使唾液腺、气管及汗腺(除马外)分泌减少,
中剂量扩瞳及增加心率;大剂量减少胃肠及尿道活动;加大剂量减少胃液分泌。当大剂量过大时,
大量阿托品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中枢兴奋。
【应用】临床上阿托品全身用药可作为:①麻醉前给药以减少唾液、呼吸道分泌及改善心脏活
动;②治疗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不完全阻滞;③拟胆碱过量时的解毒药;④有机磷酸酯中毒解毒药;
⑤马疝痛的解痉药;⑥0.5%~1%溶液用做散瞳,治疗虹膜炎、周期性眼炎及做眼底检查。
【注意事项】本品的缺点在于药物的多方面作用,因此必须确诊后用药,出现不良反应往往与
剂量有关。患畜用一般剂量时作用稍轻,用高或中毒剂量则产生严重后果。本品的不良反应也包括
瘤胃臌胀、便秘及尿潴留等。护理宜多给饮水。
●东莨菪碱
【作用与应用】基本同阿托品,但对中枢作用因动物种属不同而异。本品抗震颤作用是阿托品
的 10 一 20 倍。也可以用于麻醉前给药.优于阿托品。注意马属动物常出现中枢兴奋。
2.N2 受体阻断药(骨骼肌松弛药)兽医临床上使用 N2 胆碱受体阻断药,即骨骼肌松弛药(简称肌
松药)。它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阻碍神经冲动传递,使骨骼肌松弛。用于动物保定及配合浅麻醉
的手术。
肌松药分除极化型和非除极化型两类。除极化型肌松药又称非竞争型肌松药如琥珀胆碱,能与
运动终板膜上的 N2 胆碱受体相结合。在肌肉细胞膜产生与乙酰胆碱相似但较持久的去极化作用,
使骨骼肌松弛。非除极化型肌松药又称竞争型肌松药如筒箭毒碱,能与运动终板膜上的 N2 胆碱受
体结合,本身并不激动受体,而是竞争性地阻断乙酰胆碱的去极化作用,使骨骼肌松弛。筒箭毒碱
的神经肌肉阻断作用可被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对抗,使得乙酰胆碱的分解破坏推迟,并在受体部
位积聚,有效地与筒箭毒碱竞争胆碱受体。
●琥珀胆碱
【作剧】本品是超短时去极化型肌松药。肌肉注射本品后 2~3min 开始作用,维持 10~30min。
肌松时间短的原因是因为药物吸收后,很快被血浆假性胆碱酯酶水解为琥珀单胆碱和胆碱。前者部
分由尿排出,但如肾功能不全时可在体内积蓄。各种动物的假性胆碱酯酶含量不同。马、猪的含量
比牛羊高,故马、猪用本品时较牛、羊安全。肌肉松弛性麻痹先从头、眼部肌肉开始,随后是喉、
胸、腹肌、四肢肌肉,最后为膈肌。多次应用不产生蓄积和耐受现象。
10
【应用】①肌松性保定药,国内常用于保定野生动物作断角、锯茸。国外多用于马、犬、猫。
②手术时用做辅助麻醉药。
【注意事项】①本品有拟胆碱作用,能使唾液腺、支气管腺大量分泌,用药前宜注射小量阿托
品。对反刍动物用药前应停食半天。②严重肝病、慢性贫血、营养不良等患畜的血浆胆碱酯酶活性
下降。可能延长本品的药效;年老体弱和妊娠家畜,忌用本品。③有机磷驱虫药能抑制胆碱酯酶活
性,显著增加对本品的敏感性,应避免使用。
2.1.4 拟肾上腺素药
1.a-受体激动药
●去甲肾上腺素
【作用】主要兴奋 a-受体,使血管收缩,收缩程度与剂量有关。小剂量仅轻度收缩,较大剂
量可使外周血管显著收缩。其次对心脏 β1 受体也有兴奋作用,但比肾上腺素弱,对 β2 无作用。小
剂量时由于周围血管收缩、心脏兴奋及心输出量增加,故有较强的升压作用。
【应用】主要用于治疗休克,如失血性、创伤性或感染性休克,表现在微循环血流灌注不是和
有效血容量下降。因此休克的治疗首先依靠输液或输血以补充血容量,改进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改善微循环。如输液或输血后患畜血压仍然低下,可适当短期应用本品以提高血压,增加脑、心的
血流量,并在短时间内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但不宜大剂量及长期应用以免血管强烈收缩、血
管痉挛、微循环的血流灌注不足,使休克恶化。
2.a-受体及 β-受体激动药
●肾上腺素
【作用】本品兴奋 a-受体及 β-体。静脉注射直接作用于心脏,提高心率及收缩力,增加收缩
压;肌肉注射比皮下注射吸收稍快,后者在 5~10min 出现作用。本品还具有抗组织胺作用,收缩
血管、舒张支气管平滑肌、解除内源性组织胺释放引起的血管扩张、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及支气管平
滑肌痉挛等过敏性休克症状。
【应用】临床上用于心脏复苏、抗过敏,加入局部麻醉药中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部麻醉药的吸
收而延长药效。
心脏复苏急救时,将 0.1%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作 10 倍稀释后进行
静脉输入。必要时作心内注射并须配合人工呼吸。对不甚危急的心力衰竭或轻度过敏性疾病,可
10 倍稀释后皮下或肌内注射。
●麻黄碱
【作用与应用】中药麻黄提取的生物碱,已能人工合成,化学性质稳定。本品与肾上腺素作用
基本相似,能兴奋 a-体及 β-体,并能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内源性去甲肾上腺素,而产生
间接的拟肾上腺素作用。
作用强度较肾上腺素弱而持久,以心血管作用为例,本品的升压作用时间较肾上腺素长 7~10
倍,且能内服,这是它的优点。在应用上可以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以维持和提高血压。本品能有效
地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通道及减轻过敏反应的症状,但作用比肾上腺素慢。主要用做平
喘药,治疗支气管哮喘;外用治疗鼻炎,消除黏膜充血肿胀。
3. β-受体激动药
11
●异丙肾上腺素
【作用】本品对 β1 及 β2 受体具有强烈兴奋作用,对 a-受体无作用。兴奋 β1 受体,能兴奋心脏、
增加心肌收缩及房室传导、增加输出量、及扩张周围血管(骨骼肌),解除休克时小动脉痉挛,改善
微循环。兴奋 β2 受体,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增加呼吸气量。
【应用】主要用于治疗急性支气管痉挛;亦用于心脏骤停、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休克治疗,治
疗休克必先补足血容量。
●克伦特罗
【作用与应用】本品对 β2 受体具有选择性兴奋作用,显著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呼吸困难,
见效快,作用时间长。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疾病的治疗。国内外均禁用做动物促生长剂。
2.1.5 抗肾上腺素药
1.a-受体阻断药此类药物能选择性地阻断 a-受体,取消肾上腺素(作用 a-受体,β-受体)的收缩
血管升高血压的作用而翻转为兴奋 β-受体的舒张血管降压作用。但对于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作用 a-
受体)只能减弱或取消其升压作用而无翻转为降压作用;而对异丙肾上腺素(主要作用 β-受体)则无
影响。
●酚妥拉明
【作用与应用】本品为短效类 a-受体阻断药。主要用于犬休克治疗,须补充血容量。
2.β-受体阻断药此类药物能选择性地与儿茶酚胺竞争 β-受体,因而取消 β-型拟肾上腺素作用,
如对抗心脏兴奋(β1 受体)、血管及支气管扩张(β2 作用)。
●普萘洛尔(心得安)
本品可阻断心脏 β1 受体,抑制心脏收缩力与房室传导,减慢心率,降低血压;阻断 β2 受体,
表现支气管收缩。主要用于抗心率失常,如犬心早搏。
2.2 传入神经药物
作用于传入神经(又称感觉神经)的药物包括局部麻醉药、保护药和刺激药。
2.2.1 局部麻醉药
局部麻醉药是一类能在用药局部可逆性地阻断感觉神经发出冲动与传导,并获得局部组织痛觉
暂时消失的药物。应用局部麻醉药的目的是进行外科手术,与全身麻醉药不同,动物是在意识清醒
条件下进行的。
局麻药结构特点是:亲脂部分芳香基有利药物渗入神经组织发挥局麻作用;亲水部分烷胺基有
中等强度碱性,利于制成水溶性盐酸盐;中间部分以酯键或酰胺键形式结合成芳香酯类 (普鲁卡因)
或酰胺类(利多卡因),前者易水解,作用时间短,后者不易水解,作用时间长。
局麻药进入组织,被中和后释出游离碱基才发挥作用,其作用强度主要取决游离碱基浓度。急
性炎症时,组织的 pH 偏酸,不利于游离碱水解,故局麻药作用较弱。局麻药的作用先后是痛觉、
温觉、触觉、压觉。外周神经纤维越细接受局麻药的表面积愈大作用愈快。
12
局麻作用的方式有:
(1)表面麻醉在眼、鼻、口腔黏膜上用药,使感觉神经末梢麻痹。
(2)浸润麻醉以小剂量局麻药多点注入组织内,从注射点扩散到周围组织以麻醉神经末梢。
(3)传导麻醉在神经干附近注入剂量小而浓度较大的局麻药,使向神经干扩散,从而麻醉神经
干分布的区域。
(4)硬膜外麻醉以局麻药注入脊髓的硬膜外腔(通常在荐椎与第一尾椎间间隙刺入),使该处脊神
经麻醉。
(5)封闭疗法将药物注射与患部周围或神经通路,以阻断病灶部位的不良冲动向中枢传递。
局麻药吸收后在肝脏及其他组织代谢,吸收作用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包括兴奋不安、
肌肉震颤和惊厥。家畜因使用局麻药致死较少见。可以硫喷妥钠静脉注射急救。为了避免局麻药吸
收,降低其毒性延长局麻作用时间,可在局麻药中加入肾上腺素,比例为 100 000:1。
●普鲁卡因
【作用】本品是最为广泛应用的第一个合成局部麻醉药,安全有效。由于对黏膜穿透力差不适
于表面麻醉,而适用于浸润麻醉。本品对血管无收缩作用,因此给药后可进入血液循环,局麻时间
仅达 30min,若加入肾上腺素则可维持 1.5h。
在体内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在血浆和组织被假性胆碱酯酶迅速水解,从尿排出。当应用大
剂量或误注入静脉时吸收速度超过假性胆碱酯酶的水解能力,则出现毒性。其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
兴奋,心肌兴奋性和传导性降低。家畜对吸收本品后产生敏感性的顺序是马、猪、牛,症状为兴奋、
狂躁、呼吸困难等。
【应用】主要用做局部麻醉药;亦可用于解痉与镇痛,马痉挛疝,5%溶液缓慢静滴,每 100kg
体重 1.3~1.8mL。
●利多卡因
【作用与应用】本品的特点是组织穿透力强,弥散广,适于作表面麻醉,与普鲁卡因比较,作
用出现快 2 倍,维持时间长一半以上,可达 1.5h。同时本品的扩张局部血管作用不显著。
可用做表面麻醉、浸润麻醉、传导昧醉和硬膜外麻醉浓度。
●丁卡因
【作用与应用】丁卡因酯溶性高,组织穿透力强。麻醉强度是普鲁卡因的 10~15 倍,作用时
间比普鲁卡因长 1 倍,毒性反应为普鲁卡因的 10~12 倍。主要用于表面麻醉和硬膜外麻醉。
2.2.2 保护药
保护药也称皮肤黏膜保护药,是一类对皮肤和黏膜部位的神经感受器有机械保护作用,缓和有
害因子的刺激,减轻炎症和疼痛的药物。根据其作用特点可分为收敛药、黏浆药、吸附药和润滑药。
1.收敛药能沉淀破损组织的表层蛋白质,形成一层保护性薄膜,缓和对感觉神经末梢刺激,减
轻疼痛与渗出。如鞣酸溶液,鞣酸蛋白,明矾等。
2.吸附药是一类不溶于水、性质稳定的微细粉末状物质,能吸附有毒物质和化学刺激物。如药
用炭、白陶土等。
3.黏浆药是一类药理性质不活泼的高分子胶性物质,如药用淀粉等。
4.润滑药包括植物油类润滑药,如豆油、花生油等和矿脂类润滑药如凡士林、液体石蜡等。
13
2.2.3 刺激药
刺激药对皮肤黏膜感受器和感觉神经末梢具有选择性刺激作用。临床应用刺激药,通过在用药
部位达到充血、发红和缓解慢性炎症。常用的有松节油、氨溶液。
3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
3.1 全身麻醉药
能使动物感觉消失,特别是痛觉消失,以便进行外科手术的药物称为麻醉药。能使动物的中枢
神经系统机能暂停,而表现感觉与意识消失,反射与肌张力部分或完全消失,但仍保持延髓生命中
枢兴奋性的麻醉药称为全身麻醉药。根据给药途径,全身麻醉分为吸入麻醉和注射麻醉(肌肉注射、
静脉注射)。
3.1.1 吸入麻醉药
吸入麻醉药包括挥发性液体的氟烷、异氟烷、乙醚、甲氧氟烷和挥发性气体的氧化亚氮等。挥
发性麻醉药通过呼吸道吸入肺泡,肺泡中麻醉药气体浓度愈高,分压愈大,在血液中的溶解度也越
大。这些麻醉性气体在脂肪内的溶解度较在水为大,而被循环送到全身类脂组织,由于中枢神经系
统的脂质比机体其他部分多,因而麻醉药气体更易分布到脑组织并发生麻醉作用。所以,随着吸入
麻醉药到达中枢的浓度可出现随意运动期、兴奋期和外科麻醉期,如果药物过量,则可出现麻痹期。
吸入麻醉须有面罩及封闭式或半封闭式装置以帮助动物吸入挥发性液体或者气体达到麻醉的
目的。其优点是易于调节麻醉深度,但须特殊装置和专人监视。
●麻醉乙醚
【体内过程】分布于类脂质高的组织如脑组织,再分布于血液量多的器官如心、肝、肾。在肝
与微粒体接触转化为乙醛、乙醇、乙酸及 CO2,分别随尿及呼气排出。
【作用】首先抑制皮层,出现不随意运动性兴奋,此期(诱导期)可达 10~15 min,随药物吸入
量增加而缩短。因此,需要先静脉注射硫喷妥钠作基础麻醉,使迅速进入麻醉期。同时为减少乙醚
刺激呼吸道分泌应作麻醉前给药,可先肌肉注射阿托品。在麻醉过程中,动物肌肉松弛好,安全范
围大。
●氟烷
【体内过程】大部分经肺以原形呼气排出,小部分在肝中生物转化为氯、氟、溴化物,随尿、
汗、粪排出,CO2 由肺排出。
【作用】氟烷诱导期比乙醚短,起效快,苏醒快,麻醉作用强,但肌松作用及镇痛作用弱,无
黏膜刺激性。
3.1.2 注射麻醉药
这类药物常用静脉注射麻醉,某些麻醉药也可用于肌肉注射麻醉。静脉注射麻醉是直接使药物
14
进入循环,因此不出现不随意运动期(兴奋期)反应,动物迅速达到麻醉。方法简便,但麻醉分期不
明显。由于当前尚无一种麻醉方法或麻醉药产生理想的麻醉,往往使用短时作用的静脉注射麻醉药
作吸入麻醉前的诱导麻醉或称基础麻醉。
麻醉药注射后在体内不易排出,麻醉深度不易控制,这是注射麻醉的弱点。但对使用麻醉药有
经验的兽医常应用静脉注射麻醉以使动物安静进入外科麻醉期,不会出现兴奋、挣扎及发生伤害人
畜事故,且不必有吸入麻醉装置。静脉注射麻醉后的苏醒期比吸入麻醉长。
●硫喷妥钠
【体内过程】由于其脂溶性高,极易透过血脑屏障,1 min 内动物迅速麻醉。数分钟后药物在
体内重新分布至脂肪组织而致脑内药物浓度下降,最后在肝破坏,由尿排出。
【作用与应用】对大脑皮层抑制作用快,迅速出现麻醉,由于药物在体内快速转运、储存于脂
肪组织内而致麻醉作用极为短暂。以犬为例,静脉注射 15~17mg/kg,可获得 7~10min 麻醉,
18~22mg/kg 达 10~15min 麻醉,而 22~29mg/kg 则达 15~25min 麻醉。用其大剂量或重复给药,可
增强麻醉深度,延长麻醉时间,但也容易引起呼吸抑制,必须慎用。本品肌松作用差,镇痛作用弱。
常用于牛、猪、犬的全身麻醉或基础麻醉药、马属动物的基础麻醉药。
●氯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询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考研咨询 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 3455265070@qq.com
    公司名称:昆山创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考研秘籍网 版权所有 © kaoyanmi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