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考研秘籍考研网!    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考博真题下载    考研真题下载    全站文章索引
文章搜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考研秘籍考研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经验 >> 正文  考研公共课复习指导--随笔及其它-综合复习

新闻资讯
普通文章 上海市50家单位网上接受咨询和报名
普通文章 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研究生专场招聘场面火爆
普通文章 厦大女研究生被杀案终审判决 凶手被判死刑
普通文章 广东八校网上试点考研报名将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硕士北京招生单位报名点一览
普通文章 洛阳高新区21名硕士研究生被聘为中层领导
普通文章 浙江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从下周一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上海考区网上报名时间安排表
普通文章 广东:研究生入学考试2003年起重大调整
普通文章 2004年全国研招上海考区报名点一览表
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宁夏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大连铁道学院04年硕士接收调剂生源基本原则
普通文章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筹)05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佳木斯大学04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05年硕士调剂需求
普通文章 第二志愿考研调剂程序答疑
普通文章 上海大学04年研究生招收统考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声明:本文为kaoyan58.com独家稿件,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kaoyan58.com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1.1考研的具体流程

  对于第一次参加考研的同学来说,考研从开始准备到最后出结果的流程可能还不够清楚,故有必要在这里说一下。大致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环节。

A.  确定学校和专业。

  时间:在你准备进行专业课复习之前。因为不同学校要考的专业课并不一定相同,所以必须在开始复习专业课之前定下学校和专业。

  主要的信息获取来源:网上。各学校都会在网上公布研究生招生目录,包括各专业的招生人数、专业内的各种方向、每个专业要考试的专业课是什么、参考书是哪些本。

B.  报名。

  时间:每年11月的10号——14号,从2005年以后开始实行网上报名,时间会提前。

  如果你是在校的学生,学校一般会有报名点,由各院系组织学生统一报名。需要缴费一百多元,然后会拿到报名表一份、填涂手册一份、机读信息卡一张和一张准考证。其中的填涂手册就是一本填写报名表和机读信息卡的指南,其中对于填表涂卡的格式和注意事项等有详细的说明。当你在填写个人信息时要注意“通讯方式”这一项,因为与高考很不相同的一点是,考研在报名时虽有院系的组织,但有的学校并不包办整件事情(也有学校是全程负责,从报名到最后领到通知书都不用自己操心,很方便),在进行过报名以后就是我们自己与报考院校之间直接联系了,以后的准考证、成绩单、调档函、政审表和通知书都是学校直接按照报名表上填写的通讯地址寄到你的手中,因此地址一定要写的清清楚楚,而且最好找一个保险一点的地址,因为到最后寄通知书时已经是六、七月份的毕业时间了。除了个人信息之外,还需填涂学校代码、专业代码、学校地址等信息,这些信息都能从网上获取;最保险的方法是与学校联系买一本《2006年**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招生目录》,上面写有报名时须填写的所有信息,是最准确最可靠的信息来源。

  填表、涂卡完毕以后要上交给报名点以供注册,有些学校会把其中一些资料(准考证、报名表等)盖章后返还给你,让你自己寄往学校;一般使用特快专递(二十多元、两天到达),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地址可一定要写清楚了。

C.  收到准考证。

  时间:因各报考学校办事效率高低不同而不同,大多是在十二月中下旬。

D.  考试。

  时间:由两个参数决定,一个是研究生考试的时间大致在当年的春节前两个星期,第二个参数是在周六、周日进行。比如2004年是1月份的10号、11号,2005年是1月份的22号、23号。

  次序:以理科考生为例,第一天上午是政治、下午是英语,第二天上午是数学、下午是专业课。每门考试时间都是三小时,上午是8:30——11:30,下午是2:00——5:00,这个时间正如高考一样,是全国统一的。

  注意事项:1.不要太紧张; 2.要记得带好准考证、身份证;3.需要带钢笔、铅笔、橡皮、表和小刀一把(这把小刀是用来裁开考卷信封时用的)。

  考研与高考的不同之处:高考时,一个考场里大家都是在做同样的卷子,而考研时除了政治以外几乎各门都有“同一个考场里大家的试卷不相同”的情况,比如数学就有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数学四之分,外语也有英语和其他语种的区别,专业课更是由于报考学校不同、专业不同而互不相同。所以在每门考试前每人都会事先得到一个写有自己准考证号和姓名的、内装卷子的信封,开始考试时需要自己用小刀裁开信封。这个信封“暗藏玄机”,我是在考研时才第一次见到——这不是普通的信封,这种信封有两个信封舌,其中一个就是露在外面的那个,而在信封里面还有一个没有用过的,是为了在考完时把答好的卷子放进去以后能够再把信封封上。“正确”的裁法要求只裁开第一层信封舌而不伤及第二层信封舌,以便在考试完后由监考老师用胶水涂在这个信封舌上来封信封。

  当时我考试时候,大家都因为这种“怪异信封”而迷茫了好大一会儿,监考老师也手忙脚乱地挨个指导,考场气氛很是热闹。当时我自作聪明,不但以为听懂了信封的奥妙,而且还给旁边的同学支招,但最后的结果是四场考试我还是以四种不同的方式把这种“双舌信封”给弄坏了。不过,弄坏了也不必担心,因为考完试以后监考老师会负责检查我们的信封,并用封条再封一次,很结实可靠,所以当你到时候见到这种畸形信封时就没有必要慌张了。

E.公布分数。

  时间:因为研究生考试的改卷工作是分省进行的,比如如果你报考的是北京的学校,卷子就会拿到北京去改,所以出成绩的时间各省互不相同;同时,由于专业课是各学校自己改的,所以不同的学校出成绩的时间也互不相同,在一般情况下出成绩的时间会在2月中旬到3 月中旬之间。

  查分方式:上网查询。在《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和你所报考的学校的网站上都能够查到,一般要求输入准考证号,有的学校还要求输入身份证号或姓名;在你有机会看到你人生中印象最深的页面之前,祝你好运了。

F.  坐等国家分数线和学校分数线。

  如果你报考的学校是“34所自定分数线的学校”之一,你就会先于国家分数线公布之前知道自己所报考学校的分数线;对于其它同学来说,这些学校的分数线也可作为国家线的参考。到时候网上的各种“预估”、“草拟”分数线就会铺天盖地多的像街头小广告一样,相互之间差别很大,唯一的共同特点就是“不准”。国家线一般是在三月末、四月初确定并公布,2004年是在3月31号(大概是因为担心晚一天公布可能会被我们当成愚人节笑话)。

G.  联系调剂或是准备复试。

  如果知道成绩过了所报考学校的分数线、或者估计能够过线就要准备复试了,如果成绩过国家线、但上所报考学校的分数线希望不大,则一定要试着调剂一下。所谓调剂指的就是在所报考学校不可能有复试资格的情况下,在另一所学校或本学校的另一专业上争取一次复试机会(注意是复试机会,故还需要参加复试);前者叫校际调剂,后者叫校内调剂。考研与高考不同,只要分数过国家线大多都能调剂到某个学校。这件事要通过自己联系,可以在上网查信息,到时候在各种有关考研的网站上都会有大量的调剂信息,可以自己选择中意的学校联系。

H.  收成绩单。

  不管分数如何,考试后你所报考的学校都会给你寄成绩单。

I.  参加复试.

  关于复试各个学校的情况都不相同,具体要求一般会在招生目录上加以说明。一般包括笔试和面试,面试时一般有英语口语。从我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的复试都不太严格,从难度上讲比初试差远了;但是由于各学校报考情况不同,国家规定的“1:1.2”的复试淘汰率被各学校以千奇百怪的方式执行着,有的学校通知了过多的考生去参加复试,结果实际上的复试淘汰率达到了1:1.5;也有的学校加上调剂的考生人数也不够招生名额,所以只要参加复试就能被录取,实际上的复试淘汰率不足1:0.9。如果按照招生学校的说法,1.5比1.2也没大多少,0.9与1.2的差距与此相当;但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身边放了个手榴弹是拉了弦还是没拉弦的区别了。

  同时,关于传说中的“黑箱”操作和“本校生照顾”,其具体的分布情况也是无规律的,有的学校从复试到录取一概暗箱操作,其中有没有什么不公平的事情发生考生们很难知道;而有的学校则是把每一个环节都公开,确实比较公正。另外,照顾参加复试的本校学生的情况倒是普遍存在,但是在照顾的程度上存在着一个从“面试时少问一点刁钻问题而已”到“宁要本校低分考生也不收外校高分考生”巨大差别;但一般学校所做的基本上还都说的过去,那种严重歧视外校考生的恶劣学校很少。

  关于往年复试的一些具体情况大家可以在确定好报考学校以后到该学校的论坛上问一下,我不主张大家为这件事费心,因为大部分学校还是比较好的,并且万一在这些事情上出了问题也不是我们自己的错。

J.  收到调档函、通知书,办理户口、档案、党团关系等等事务。

  这些事情都好办,只是到时候别只顾着高兴把什么东西给弄丢了。

1.2   小议专业课

  在几年以前,考研时数学占100分,两门专业课共占200分,当时的考生都指望着专业课能多拿点分以提高总分,以免过不了总分线;现在虽然专业课的分值下降到了150分,但专业课作为一门考生心理上的“保底课”的形象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根据我周围报考不同学校同学的情况来看,专业课有个最大特点就是“能够拿分,但不能拉开分”。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好像不管是报考那所学校,甚至也不管其它各公共课的分数高低,大家的专业课成绩好像都不会远离90~110分这个区间。

  这样的分数分布对于其它科目而言,只有政治多少有点相似,对于英语来说就不太一样了,数学的成绩分布则是截然相反。如果考研数学的分数也有一个“集中区间”的话,只能是“50~130”这个区间了。对于各学校专业课成绩分布的问题,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是各学校的专业课成绩分布直方图,但由于无法得到,所以只能做如下推测:从一个负责编制试卷的老师的角度考虑,出一份好的考试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样一份试卷既需要保证“考查知识点全面均衡”、“重点突出”、“出题形式灵活”、“不走套路”等等质量上的指标,还必须要保证一定的区分度。

  一份好的试卷应该是中等难度的题目占大多数——确实有很多人会做又有很多人不太会做,有少数人得满分,有很多人得一部分分,还有少数人得零分。这样的试卷才能拉开分数差距,使考生不论水平高低都能得到恰如其分的分数,从而区分出不同水平的考生。这也正是“区分度”的意义所在。历年数学真题就是这样的好卷子,其分数分布直方图基本上可以连成平滑的正态曲线,而且“坡度”不大、差距明显。但各学校出的专业课试题可就不一样了,除去出题老师水平的影响因素,有的学校历年专业课试题大同小异、雷同部分过多和考前的专业课辅导班划定的考试范围过小也都是造成分数集中的原因。

  在我们的学习经历中都做过一些编的不好的试卷,其中有的试卷是题目出的偏容易,大部分的人都会,这样难度的试卷对中等水平的同学最有利,因为那些想拉开分数的高水平同学没能拉开分,而那些想蒙混过关的、水平较低的同学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分数会更低;有的试卷则是出的偏难,这样的试卷对高水平的同学有利,因为正好可以拉开分,而占大多数的中、低水平的同学考的分数就非常相近了,这时那些水平不佳的同学就可以“没事偷着乐”了:虽然我只考了30多分,但大家也不都是只考了四五十分吗,我怕什么。考研专业课试题是各学校各院系自己的老师出的,相对于三门公共课试题来说质量肯定要差一个档次。所以估计教育部考试中心应该对各学校编制的考研专业课试卷有某种“限制平均分”方面的要求,因为最后要定一个总分的国家分数线,如果各学校的专业课成绩平均分相差太多怎么定呢?这个平均分应该比“90~110”这个分数区间的下限“90分”要低一些(具体多少需要更多的数据来说明)。

  如果我们用各学校专业课出题老师的角度来考虑这件出题任务,怎样才能控制住平均分应该是个问题。要想压低整体考分,当然不能直接出一份满分只有130的卷子,但可以通过在试卷中加入难题的途径来实现——大家在这些题上都只能得很少的分数,最后的平均分就会降低。按照这种思路编制的试卷基本上就是“容易的谁都会,难的谁都不会”,所以最后大家的考分趋近、分数差距不大。

  介于考研专业课的上述特点,这是一门“既拉不开分,又千万不能被拉下分”的科目。对大多数的同学来说,大家都考那么多分,所以下大功夫指望在专业课上多拿分的想法不太实际,而把时间多分配在提升水平余地大的科目上的回报将会更高;另一方面,既然大家都考那么多分,所以自己就更不能在这门课上考砸,否则就会造成影响全局的大损失。

  另外,在2004年8月20日教育部公布了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五大改革,包括严禁招生单位办辅导班、考试前签诚信考试承诺书、全面实行网上报名以及外语和MBA的考试改革。这其中“实行网上报名”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外语初试不考听力的消息几天前就知道了;MBA考试我不了解,关于承诺书的事也令人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所以除了外语考试的改革,这次考研政策变化对我们来说影响较大的应该是“严禁招生单位办辅导班”这一条了。这条政策还包括了“所有参与研究生招生考试命题的人员一律不准参加当年任何形式的有关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补习和辅导活动,不得接受考生有关考试内容方面的任何咨询”和“研究生招生单位一律不准举办任何形式的考研辅导班,不准以任何名义,变相地泄题、漏题,不得组织或参与相关考研辅导书和辅导资料的编写工作”。对于报考本校研究生的同学,这条政策的影响不大;而对于报考外校的同学来说,没有专业课辅导班会增加复习专业课的难度。因为不同学校使用的教材可能不同,即使教材一样,平时教学的重点也都不一样,有时甚至差别很大。从方便考生复习和确保考试公平性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各学校办考研专业课辅导班其实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现在,禁止学校办专业课辅导班这件事对我们考生而言有多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各学校对于这件事情的态度了。如果校方能够提供专业课考试大纲、历年专业课试题的话就能大大减轻校外考生的压力,从而在更大程度上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如果校方不提供这些参考资料,那么就会令跨校报考的考生心理没底,反过来也影响了学校的生源。如果你也是跨校报考的,那么在确定报考学校时就需要再多考虑进去下列因素:目标学校的专业课考试科目及教材与自己所学的有多大不同、目标学校提供的专业课考试参考信息是够充分有效、目标学校专业课考试历年的风格是接近常规还是风格另类、是否有较大的反复变化,以及目标学校是有“过度照顾本校学生”的传统还是一直都保持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开明态度。

1.3   从概率的角度看考研

  考研这件事可以从很多角度来看,应该也能够看成是一个概率事件。在我的考研经历中,我看到了很多基础好、动手早、下功夫大的同学,最后却考得一塌糊涂;同样的情形在当初高考时也有很多。有同学对这种事情的评价是“世事难料”,但我们都已经上了这么多年学,完全有理由试着分析一下。

  从开始复习到最后出结果,考研的过程可以看作是由一连串的概率事件组成的。其关键环节至少有4步: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复习——〉达到相应的应试能力——〉在考试中取得与自身水平相符的成绩——〉成绩符合所报考的学校及专业的要求。

  以下先讨论一种理想情况,就是“一个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的考生最后考到了与他的自身努力相符合的成绩,并考上了相应水平的学校的研究生”。现在设“在复习投入很大的情况下能收到相应学习效果”的概率为0.4;“在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能考到好分数”的概率为0.8;“在考得高分的情况下又选对了恰如其分的学校和专业”的概率为0.65;则这种“努力并最终获得相应回报”的概率P=0.4*0.8*0.65=0.2088。这些步骤实际上只能算是理想情况,实际执行时还会有概率事件发生,也就是说实际上这种“努力复习≈终成正果”的概率还要小一些。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做的有两件事:一件是更加努力地复习,因为这样会影响到那最后的0.2088的质量;付出更多的努力虽然不能影响到最后成功的概率,但却能决定是什么样的成功;因为100乘以0.2088的结果肯定要比80乘以0.2088的结果大,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付出100%的努力;另一件事就是设法提高每个关键步骤成功的概率。

  想要在“努力复习”与“取得成正比的学习效果”之间制造更为稳固的联系,就要花时间来摸索出更加周密、实际、高效的策略,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对自己的策略加以修正,以保证高付出就有高回报;在这个环节上成功的概率“0.4”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具体的大小因人而异,但是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这个参数是0.8以上,我建议你还是重新考虑一下。这个概率应该是各环节概率中提升空间最大的部分了,我们可以通过“将自己前后复习阶段及不同学习策略下的学习效果做对比”和“与人交流”等各种途径来修正自己的复习策略;

  “学得好就能考得好”的概率为0.8,这句话最有可能出错的部分不是这个0.8,而是怎样才能确定自己“学得好”。你可能会采取自己估计、与同学交流以做比较和做模拟题等方法;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最权威的检测机构是“教育部考试中心”,最权威的检测工具是“历年真题”,最可靠的检测方法是“抽出三小时连续时间,不借助任何辅助参考书,完全模拟考场真实情况,自己做一套历年真题(这套题你以前应该从未接触过),然后根据完整答案以一种‘只知道答案而对题目本身无甚了解、对答卷人的前途漠不关心、不准备为自己草菅人命的行为负任何责任’的心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并适当参考题目当年的难度来给自己打分”。然后你才能真正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

  考得好就能考上的概率为0.65,这个概率与一个人的眼光高低、对自身的认识程度及一贯的做事风格都有关系。只希望你是一个量力而行的人,既不犯眼高手低的错误,又别过分低估自己。根据我有限的了解,似乎最后“差一点没考上”的人不多,“差好多没考上”的人众多,“虽然考上了,但比需要的分数多考几十分的人”也大有人在,可见想要确切地了解到自己的水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作为一个考研人,应该对自己所致力的这件事情的风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世间是有公道,但付出未必有回报,因为我们每个人付出的努力要经过几次概率事件才会得到最后结果。

  事情就是这样——考研是有风险的,现在是将来也是。既然我们选择了走考研这条路,也就选择了去设法承受住这种压力。

1.4   考研期间的身体锻炼

  在谈及考研经历时,很多同学都喜欢用“拚”字。“拼”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种策略,同时也是一种感受。到最后一两个月,大家都很疲惫,需要拼一拼才能坚持到最后;那段日子的感受使我理解了“脑力劳动”这个词的确切含义——原来动脑子也是可以累坏人的。在这个时期,平时有锻炼习惯的同学就能体现出体力上的优势。以下从我的亲身感受出发讨论一下体育锻炼对于考研复习的辅助作用。

  我在备考04考研的时候,每两天在晚上自习后去学校操场上跑步一次,每次8圈左右(我一直有跑步的习惯)。进行这样的锻炼效果非常好,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我一直都认为坚持跑步是保证我考研期间体力的最主要因素。跑步首先可以提高心肺功能,以保证长时间学习时有充沛的体力作保证;而且在学习时大脑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跑步则可以将血液带到全身,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这样是对大脑最有效的放松。所以每次跑步后都会觉得头脑清醒了许多;而且晚上跑步后睡眠的质量更高,如果把跑步安排在早上也可以,因为早上跑步后一整天都会觉得有精神。

  进行其它的体育锻炼对考研也一定会有好处,但却要考虑一些别的问题,比如打篮球,就需要凑场地、凑时间和凑人,花时间太多,所以锻炼的“效率”低,另外还有受伤的危险,心理上也感觉自己是在玩;而跑步所需要的准备很少,因为操场和跑道就一直在那里;时间也可以灵活安排,尤其是锻炼效率高,20、30分钟就能达到相当的运动量,这个优点才是决定性的。

  其实,考研本身就像是一次长跑,开始时期内的感受类似与跑步刚开始跑起来时的那种感觉——在体会到新鲜感的同时身体上也有一些不适应,自身的动力感觉很充足,同时由于只是刚刚开始,所以几乎感觉不到什么压力;这个阶段适合循序渐进、把握节奏,不能跑的太快,否则到后面会体力不支;当复习进入正轨以后,就相当于跑步跑到了第4、第5圈,这时候身体已经适应了奔跑的节奏,而且力量也没有什么下降的迹象,正是适合加快速度的阶段;这时候的复习感觉是“渐入佳境”——一方面没有了刚刚开始时的不适,另一方面也没有临战时的压力,自己制定的策略进展顺利、进度突飞猛进、信心十足,所以这一阶段也是决定胜局的阶段;当跑步跑到了最后一两圈,就像是复习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这时候的压力感觉很明显,而动力似乎有提前耗尽的迹象。以前计划中不周全和不合理的地方也开始慢慢地暴露出来。这时候感觉身心俱疲,主要靠惯性和信念来支撑;这样的感觉与跑步跑到最后一两圈时的感觉非常接近;最后的考试就是冲刺了,时间很短,是最难受的时期,等到考完以后,整个人就会像是散了架一样。在跑步中积累的调节自身节奏的经验,在我的考验复习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除了以上提到的,跑步的好处还有很多,但我认为这些已足以成为你尝试一下跑步的理由。注意不是“考虑一下”而是“尝试一下”,因为这样做的成本极低,风险为0,而且跨出这一步也是很容易的事情。有的同学一直没有锻炼的习惯,但恰恰是最适合运动的人群,因为这样的同学一旦开始跑步就会有很明显的感觉,包括食欲增加、晚上入睡速度快、睡眠深、精力大增、长时间学习不容易感到疲劳等等,一般跑上几次就会有这样的效果。对于有锻炼习惯的同学,相信对于跑步的好处应该早有体会,需要注意的只是不能因为考研期间学习紧张而停止锻炼,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

  跑步这一条建议可不是什么医疗广告,因为没有人能把“跑步”包装起来卖给你。但是不是可以像马三立先生相声中说的那样,用十几层纸包起来做成蜡丸,标明为“保证考研体力之必杀技”,两文钱一个,说不定还能卖出去不少呢。

1.5    如何看待现在的考研环境

  正在考虑是否考研的同学似乎都把现在的考研环境当成了一个不利条件:选择考研的人太多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就像当初高考一样;另外,现在的考研辅导市场还不够成熟,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正处于“欠发达”的发展阶段。

  关于“考研市场欠发达”的问题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来讨论一下:为什么针对高考没有辅导班、所谓名师和“全国考生所用皆同”的几本参考资料呢?你当初在参加高考时是否研究过各科的考试大纲和考试分析?又是否曾经为采用什么样的复习策略而大伤脑筋?应该没有。这是因为,高考不仅是学生最看重的事情,也是高中和毕业班老师最看重的事情,有很多的老师在研究着高考,所以每个高中毕业班都算是一个“高考辅导班”,每个毕业班都有自己的“辅导名师”。他们为学生安排好了一切,备战高考的学生就像在游戏地图全部可见的情况下打战略游戏一样,该做的事情就摆在那里,谁跑得快谁的收获就多;

  而相对于高中对高考的重视程度而言,各大学对于学生考研的重视程度明显要低的多。因为评价一所高中最重要指标就是高考的升学率,而考研的成功率在对一所大学的评价指标中影响很小。进行考研时大家都是在自学,而且一般没有什么经验,就好像自己在一张游戏地图上一点点摸索探路一样,走弯路摔跟头在所难免,正是这种局面为各种辅导书和辅导班提供了市场。

  虽然现在的考研辅导市场很乱,但这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值得遗憾的事;试想,那些被老师“全副武装”起来的高中毕业班学生会因为自己有“这样好”的学习条件而感到幸福吗?

  打个比方就能说明白这个道理。古罗马的角斗士是一群非常倒霉的人,必须自相残杀以供他人取乐。他们的装备简陋,武器是剑、矛、盾牌和渔网,因为在当时可用的武器装备也仅限于此。在这种武器制造水平低下的阶段,要想在竞技场上求生,必须刻苦训练,使自己变得更加灵活和强壮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武器的效能。这种战斗的特征就是武器性能低下,参与者个人的技巧和素质起决定性因素,角斗士们在很难杀死别人的同时也很难被别人杀死;但是,突然有一个角斗士的武器架变了,上面的剑和矛变成了火箭筒和突击步枪,而且有人非常热心、手把手地给他演示了武器的效力和操作方法。

  这令他欣喜异常,因为这种武器可以使他在竞技场上轻易杀死对手,从而一步步地走向梦寐以求的自由。可以说,这些武器和指导的的确确是他最想要的东西,好的甚至超过了他自己的想象——简直就是神灵的恩赐!紧握着武器,他信心百倍地踏上了竞技场。但他脸上那种信心百倍的神情瞬间就被惊愕取代,他猛然发现,自己的对手手中也是这样的武器——1秒钟的惊愕以后是又1秒钟的惊愕,他一下子明白了,神灵并没有垂青于他,而却将他进一步推向了深渊。步枪并不是他最想要的东西,现在他更希望大家手中都只拿着一根木棒。

  我们现在身处的就是“考研武装”的冷兵器阶段,几年前是木棒阶段,那时候考研要比现在容易;以后发展到热兵器阶段也是必然的趋势。所以,为现在考研辅导市场的“欠发达”而抱怨确实是非常可笑的事,因为那些你现在最想要的东西其实并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

  如果有可能,我们都想乘坐时间机器回到考研的“木棒时代”,如果机器出故障,一下子回到更早期的“未开化”时代怎么办?求之不得。

  关于“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的说法我一直认为并不恰当,因为我们虽然相互竞争,但学生之间的关系既不是齐心杀敌性命相托的战友又不是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敌人。

  这句话里只有一个“挤”字值得保留,而“独木桥”的说法则首先会遭到教育部的反驳,按他们的说法,且不论考研,即便是高考时也当然不是挤什么独木桥,桥有很多座,其中不乏数目众多的大桥和名桥,桥面宽阔、桥身坚固;近年来还一直加大力度建造新桥及拓宽已有大桥的桥面,同时鼓励民间投资建桥。有统计数字显示,近年来国内大桥的总通车能力以每年两成的速度增长。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坚持“百年大计质量为本”的原则,断无半点豆腐渣工程;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新技术、新思路的运用和采纳,近年来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极富创新精神、体现时代特色的立交桥、大跨度桥和公路铁路两用桥,大大丰富了过桥方式,从而大幅度提升了桥梁的通过能力。至于,为什么还是这样挤,主要是因为要过桥的人——太多了,确实太多了,不是一般的多,的确非常之多。

  在我眼里,我们应该是一群在非洲草原上狂奔不止的野牛,脚下是颤抖的大地,身后是漫天的烟尘,当初是怎么跑起来的——好像谁心里都清楚,又好像谁都不记得了——还要奔向哪里?每个人都能指出方向——目的地就是目光所及的最远方,曾经是一片绿树、一个池塘和一座山峰。但到达之后会有什么在等着我们却没人知道,只记得到达那片绿树时就看到了远方的池塘,到达池塘的时候那座山美丽超然的顶峰又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路途上有时会碰到特别难走的地方,不是水流湍急的大河就是悬崖峭壁每次都有不幸的或者是不够强壮的同伴在那里丧命——我们互相拥挤踩踏,既痛苦又危险,但是每一个人却都毫无办法、别无选择,只有求生的欲望支持着疲惫不堪的意志。没有人愿意踩到倒下同伴的身上,但每个人又都不得不这样做。在漫长的旅途中不断有虚弱的同伴倒毙,还有强壮但不够小心的同伴失足跌倒,立刻被身后的滚滚洪流所淹没——我不得不踏在你的身上,我的兄弟。你不用再疲于奔命了,这是件好事。在冥河的另一边等着我吧,我很快就会过去——目睹这些惨剧使大家变得更加坚强,坚强直到麻木。既然倒下的不是自己,又为什么要伤心呢?在最后的最后,结局出现了,我们终于可以停下脚步而且还有充分的理由——我们已经看到了路的尽头。环顾四周,幸存者们发现自己是最幸运或者最强悍者中的一员,在疲惫至极的心灵中蒸发出一股缥缈的慰籍,却又在转瞬间被恐惧取代——那些熟悉的面孔,都在哪里呀!

1.6   写在考研后

1.6.1  最后的大学时光

1.6.1.1 2004年5月17日 卖书

  昨天下午把大学四年的书籍和资料整理了一下,把其中没有保存价值的挑出来以后卖了二十斤的书。挑选哪些书该卖、哪些书不该卖的过程是非常痛快的,当我拿起那几本当初刚刚发下来就立刻想当废纸卖掉的书扔到废书堆里的时候,明显感受到了“快意恩仇”的畅快,另外还有一点点成就感和沧桑感——同时又为当初被这些无用又难学的东西耽误了那么多的时间而感到惋惜。

  本来,我们用被罩裹着废书抬到楼下卖的时候应该是高潮时刻,但心里却不可抑制地想到了“当初买下这些书花了多少钱”和“学习这些东西又花了多少时间”这些事情,不禁感慨:这些知识的承载物转眼间就变得一钱不值了。

1.6.1.2 2004年6月20日 拿到毕业证

  你有过拿到自己的大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感受吗?如果没有,那你知道拿到自己大学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感受吗?现在我先告诉你我的。

  对于什么时候能够拿到毕业及学位证书,我们都是有心理准备的——因为前天系里收了每人30元钱的工本费。于是大家都长出了一口气:终于要发毕业证了。在拿到毕业证的最初一两分钟里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因为每个人都在忙着左看右看:“咦,这照片照得太难看了,简直不是我——学位证怎么比毕业证小啊——校长怎么也不写个亲笔签名,印上去就完了吗……”,那么在看完自己的证书以后呢?再看看别人的。

  真正的感受在大家都看完以后。没有人欢呼雀跃、跳起来扔什么东西,听到最多的只不过是一声长叹“哎,大学上完了”。 

  我拿着自己的学位证书,似乎一下子想起了大学期间所有四五十门课考试时的情景——所有这些紧张和难受现在终于有了一个了结。手里拿着毕业证书的时候,突然感觉到这是一张逐客令,以后再也不能在这里呆了,GAME  OVER。

  其实按理说这也应该是一张“通向更美好明天的请柬”之类的东西啊,颜色也对——烫金红底,但是,当时我怎么一点也没感觉到呢?也许各人的感觉因人而异,也是个概率事件吧。

1.6.1.3  2004年6月23日 收到录取通知书

  要说接到考研录取通知书时是有充足的心理准备的,因为从4月份复试结束时就知道考上了,学校发出通知书的时间也已经知道了,但是拿到那个白信封时的感觉还是比几天前拿到大学毕业证和学位证时的感觉丰富得多。

  当时的感觉不好形容,有一点轻松,有一点兴奋,还有一点累,刚开始还有一种像那种在很饿的时候得到一个鸡腿时的感受。这件事情终于结束了,回头想想好像很不容易,又好像没什么,再看看身边匆匆而过的学弟学妹们,似乎还有一点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好笑,曾经沧海难为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还没弄清呢。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
     微山湖上静悄悄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1.6.1.4  2004年6月28日 大学的最后一天

  明天上午我就要乘火车回家了,今天应该算作我大学生涯的最后一天。寝室里的同学都没急着走,人还算比较齐。寝室里的一草一木也都还是老样子,大家说说笑笑也和往常一样。因为没有人去楼空的感受,所以离愁和别绪就不容易感染人。这是有特殊意义的一天,我期待着有特别的事情发生。

  下午天气突变,5点钟左右开始下起倾盆大雨,并有大风,我去火车站托运行李回学校时正好赶上。一时冲动,我脱了衣服从公交车站狂奔回寝室,1分钟不到的时间就湿透了——大雨中,街上和校园里空无一人,建筑和街道的色调趋于一致,这种景象比较少见。雨没有想象中的冷,身体适应以后开始感觉到惬意,也算是比较难得的感受了。回到寝室时大家都在议论这场雨,几分钟后,先是听到一声闷响,随后又听到很多人叫喊的声音——宿舍楼前那棵大桐树竟然被风吹倒了!它的倒向非常正,树干与我们所在的宿舍楼的走向平行,树冠指向正西方向。

  在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天,遇见这样的事情难道是上天的某种启示吗?当然不是,这只是个普通的概率事件而已。今天的风的确很大,老桐树的根部也正好有一个朽烂的大洞,另外近期持续高温少雨,树干因为缺少水分而变脆容易折断;之所以倒向正西,是因为老桐树长在两栋正对的平行宿舍楼中间,风穿过这两栋东西走向的建筑时修正了方向,变为正西风,而且树木朽洞的位置在树根的东侧,所以它倒向正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是,这棵有四五层楼高的大桐树应该有30年以上的树龄了,30年的风风雨雨都没倒;而且大学四年里比今天风大的时候也有好几次,那它为什么偏偏今天倒呢?

  虽然有周到严密的逻辑、清晰的概率观点和相信科学的立场,但我还是心存疑惑。也许追求神秘本来就是人的一种本能欲望,也许我只不过是被离别前的伤感影响了心态——这棵大树横卧在窗前、形似一个巨大绿色箭头的景象就这样成为了我大学记忆中最后的一个画面,也是最后一个谜。

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
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
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
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
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
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
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
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
谁再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
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
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2004年8月3号补注:这件事如果出现在考研试卷上(别以为就不可能,2004年1月10号上午我就亲眼看见了考研政治试卷上也画了一棵树,还有“整棵”和“分段”两种不同形式),可能考察的题眼有:

  1.规律的稳定性即是它的重复性,自然规律的重复性比较明显,社会规律的重复性也存在。这与历史事件的可重复性不同,社会规律的重复性表现在同类历史事件中有共同的本质的东西;

  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即事物的内因。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变化的内在依据,内因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3.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两边中有质变.质变中有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量变质变循环往复直至无穷;

  4.肯定和否定及肯定否定规律。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

  两个方面,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方面,而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当肯定方面处于主导地位时事物发生量变,呈现出相对静止状态,当否定方面处于主导地位时事物发生质变,转换为其它事物。肯定否定规律也可以叫做辩证的否定观,包括三条: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3.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6.2   今天的世界   

  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像美国大片了。既有紧张火爆的场景、又有匪夷所思的情节,而且好像什么大事都与美国人有关。

  今天是2004年7月19日,昨天最后一批菲律宾军事人员离开伊拉克,今天被伊反美武装绑架两周的菲律宾卡车司机克鲁斯就获得了自由。菲律宾政府提前一个月撤军的举措遭到了美国人的强烈批评,被称为“向恐怖分子发出了错误信息”,但是整个事件并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

  今天在新闻中出现的菲律宾民众无不拍手称快,欣慰欢喜发自内心;驻伊菲律宾人道主义救援队军官左手拎着防弹衣、右手倒提着M-16步枪走向吉普车时虽然没有开口说什么,但也都是表情轻松、面带微笑。想必伊拉克那伙反美武装分子也在偷着乐吧。

  克鲁斯的兄弟今天通过菲律宾国家电视台说:“我们是如此高兴,但令我们更加真诚高兴的是,我们看见了自己的总统为挽救我们的兄弟而做出的努力。”当初竞选菲律宾总统时,阿洛约被称为“美女总统”,现在由她来宣布人质获释的消息真是最合适不过的事情了;当时在她脸上出现的那种美丽笑容我打赌在小布什那张苦脸上出现的概率为0,美国总统安全助理赖斯虽然与阿罗约总统有点相像(不过要黑许多),但是如果她一直跟着小布什混的话,注定也与这样坦然真实的笑容无缘。

  当个菲律宾人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正如一名菲议员公开表示的那样:“阿罗约的表现才是我们国家民主的真正表现”,这句话一语双关,即把一件无奈之举提升了意义,又一语中的地说出了整个事件的本质。

  既然我们是考研人,就应该条件反射式地从《当代世政经》的角度讨论一下这件事情。在2005年考研试卷上首先是百分之百不会看到关于这个事件的时政题目的,因为时政题考点的选取原则是“国内重于国际、国际事件也只考与中国密切相关的事情”。另外,这个材料如果放在当代世政经的大题中也比较牵强,就算是作为一个“美帝国主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来讲似乎也不合适。所以在这里只是以这件事情为例,练习一下讨论相关问题的视角与方法。

  关于此事,有如下题眼可供组织题目:1.菲律宾政府提前撤军对美菲关系的影响。

  菲律宾与美国关系密切,一直都支持美国的反恐战争和对伊拉克军事行动,这次阿罗约总统的釜底抽薪无疑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美菲两国长期的友谊。按照美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贯风格,菲律宾为此付出代价将是不可避免的。有消息称布什政府已经考虑对菲律宾政府实施制裁;

  2.此举对国际反恐形势的影响。今年的3月11日,来自摩洛哥的恐怖分子对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发动了恐怖袭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作为对西班牙政府支持美国反恐斗争的报复。之后不久,西班牙不顾美国反对从伊拉克撤军。多米诺骨牌的第一枚被推倒了。随后接连发生在伊拉克的意大利、韩国人质被绑架事件,但最后都以人质被杀害而告结束,现在菲律宾政府为营救人质而撤军的做法会不会促成“反美武装一绑架人质、人质所属国就撤军”的局面确实还无法预料;

  3.此举对菲律宾国内反恐形势的影响。菲律宾虽然向伊拉克

  派驻了军事人员,但菲国内其实也并不太平。一些西方国家说菲政府的撤军举动意味着菲政府从此将受到恐怖分子的要挟,但实际上菲律宾政府对国内恐怖主义一贯坚持强硬态度,历届政府对国内恐怖分子的打击从不手软,这种说“菲政府从此将受到恐怖分子的要挟”的说法成立的可能性极小。

1.6.3 奥运五诫

1.6.3.1     找准真正的关键环节

  2004年8月14日,雅典奥运会女子举重48公斤级决赛报出冷门,赛前被普遍看好的中国选手李卓意外输给了土耳其选手塔伊兰,仅获得了银牌。

  作为该级别抓举和挺举两项世界冠军,李卓夺金在赛前被认为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中国代表团团长在赛后分析这件事的教训是“没有很好地知己知彼”。像这种“事先经过了十分周密和充足的准备、但结果还是出人意料”的事情在学习中也并不少见。

  大家都应该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次大型考试后,某个考前被认为是“肯定能考上无疑”的同学结果却考得一塌糊涂;一些自己考试前认为的“王牌科目”、“挣分科目”到最后反而考得乱七八糟;出现这种情况是由整件事情的复杂程度所决定的。

  像准备一场大型考试、备战奥运比赛这样的事情,要想得到最后的成功要做好很多的关键环节;这些关键的环节就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任何一环如果薄弱都有可能出问题,而任何一环出了问题就会导致整件事情的失败。

  很多参与者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已经对于链条中的很多环节、甚至是绝大多数的环节都做了充分的加固,所以自认为万无一失、在这些周密准备的基础上出问题的概率几乎为零,但最后还是出了意外。这是因为某个被认为是“小问题”的环节实际上却是“成功链条”上的关键环节,遗漏这样的环节肯定会出问题。链条和绳子的区别就在于,一根绳子有很多股组成,其中的一股不结实不会影响到整根绳子的牢固程度;而链条中的小小一环断了以后整条链条就会立刻失去作用。

  所以,在我们准备复习考研的过程中,分清主次、找出关键问题是很有必要的,否则就有可能为一些其实起不到什么作用的小进步而沾沾自喜,或者忽视某些决定性的问题。比如有的同学把某门课的练习量作为衡量自己水平的指标,认为“既然做题有助于提高水平,那么做题越多水平就越高”,慢慢进入了“为了做题而做题”的怪圈,只顾赶进度而忘了在做题过程中积累真正有用的东西;还有的同学认为学英语只要单词过关就OK了,所以就花80%的时间来背单词,而忽视了应试能力的培养,最后还是考不到高分。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在进行复习的过程中,抽时间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对于关键问题的处理是否还有疏漏之处”很有必要,因为虽然每个人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抓住为数不多的关键环节还是可以做到的。

1.6.3.2    一分耕耘,几分收获

  在雅典奥运会女篮小组赛上,中国女篮仅获得第九名。这是一个与她们4年来的刻苦训练不成比例的成绩,反差之大,也许只有她们身上的伤痛最能够说清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说法又一次遭到了质疑。

  一方面,虽然上过很多年学、经历过很多场重要考试,也目睹过很多类似的现象,但我还是一直不能完全说服自己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等价关系其实在学习这件事上并不一定成立;另一方面,在经历过的重大考试中,每一次都有身边平时学习刻苦、功底扎实的同学意外失手的情况,而他们平时的刻苦勤奋却是自己亲眼目睹的。

  难道平时学习刻苦而考试却出不来成绩就是因为方法不对、平时成绩优异而大考却一塌糊涂就是因为发挥不好吗?这样的解释太简陋了,简直就像一个人去看医生、而医生检查后很肯定地诊断说“你有病了”一样可笑。这只是描述了现象,并没有指明内在的原因。那么,当“一分耕耘未必一分收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时,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从最基础的角度看待学习,要想学习好,做好两件事情就足够了——一件事情是下功夫,另一件事情是把功夫下对地方。当我们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时,大多都是后一件事情没有做好的原因。

  如何把功夫下到地方就是复习策略要考虑的问题,关于复习策略前面已经有过讨论,它在考研复习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其复杂性也需要认真对待;在实际的复习过程中,还有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就是虽然认识到或者感觉到自己的复习策略有问题但却不能够及时加以改正。

  比如在复习的过程中,你是不是曾经突然怀疑过自己的复习方法可能存在着问题,但思考之后却自己给自己诊断为“想得太多、杞人忧天”而打消了仔细反省的念头?有没有在复习一段时间以后,明明找到了更好的方法策略但却不想因此改变那些好不容易形成的学习习惯,然后自己放弃这次改进的机会?是否曾经明明知道自己在学习上有问题,但在感到不安的时候却宁愿用侥幸心理来麻醉自己?如果你在做例题时总想看答案,而在做真题自我监测时又不自觉地使用了参考书,那么你很可能也没有勇气来承认自己在学习上还不够勇敢。

  学习好需要什么品质?答案通常包括勤奋、刻苦和耐心细致等等,但很少有人会提起“勇敢、果断”;学习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答案一般是“思维严密、头脑冷静、认真细致”,但也通常不包括勇敢。但是,学习,尤其是考研这样自主性很大的学习有时最需要的品质正是勇气。因为惰性、胆怯和侥幸心理会令我们不想改变现有的复习方法、不敢去找问题、逃避现实和自欺欺人,这些危害无色无味,难以察觉,但是经过考卷的放大之后就会变成“努力与成绩”的巨大反差、耕耘与收获的不成比例。

  不下功夫就说自己能考好固然可笑,但下了很大功夫以后要说一定会考出好成绩,还得用怀疑的眼光仔细审视一下:自己的功夫是不是真正下对了地方。

  同样是在雅典奥运会上,澳大利亚女篮成绩最佳,五场连胜;她们的教练在听到中国队是一大早就起床开始训练时,便摇头边说:“要是我们也这样,队员非杀了我不可”。

  在头脑已经学的发昏的时候,还坐在那里干什么呢?是不想休息还是不敢休息,你能给自己一个肯定的答案吗;是时候出去转一转呼吸一下空气了!

1.6.3.3    最佳心态

  在雅典奥运会上,我国的金牌得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常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比赛的时候你心里都想了些什么?冠军们的反应大多不是莫名其妙,就是觉得好笑“什么都没想、想那么多恐怕就得不了金牌了”。与此相对的是,一位赛前被认为是夺金热门的选手在比赛意外失手后谈及败因时说“当时可能对于比赛之外的事情想得太多。”

  奥运会和我们面对的研究生入学考试都属于“强竞争性环境”,所以观察一下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在心态问题上的表现应该会对我们会有一些启发:

心态1:骄傲轻敌。

  “作为一个运动员,我的世界排名第一,各种比赛都屡屡获胜,那是不是等于说明我一定会拿到奥运金牌了?如果我拿到金牌,方方面面能拿到多少奖金,以后的人生道路又会有怎样的改变呢?如果万一失手,那么我怎么面对所有人的期望,以后的路又该怎么走呢?”

  我国羽毛球选手林丹是男子羽毛球世界排名第一,自2003年世锦赛以来获得了5次公开赛冠军,被称为“超级丹”,但是面对世界排名仅为第十位的对手时却输掉了决赛。中国代表团官员分析说“心态太膨胀、太骄傲”是林丹失败的主要原因。据说林丹在赛前就对夺冠之后的庆祝仪式作了仔细设计,带着这样的心态参加奥运会决赛很有可能出问题。

  在考研这件事上,有的同学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大学四年成绩优异,每次奖学金都有我的份,几乎没有人认为我会考不上研究生。那么我是应该说服自己相信这个‘事实’、顺便盘算一下考上以后的美妙滋味,还是应该自己给自己泼上一盆冷水清醒一下、心无杂念地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并一口气拼到底呢?”

  “不要骄傲”——这个道理对我们而言实在是太普通不过了,我们都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听过很多遍。但是,那些运动员听到这种告诫的次数肯定比我们听到还要多,为什么还会失手呢?所以,对于这些用来帮助我们摆正心态的道理,难的不是理解,而是执行。

心态2:杂念太多。

  一个人站在木板上跳一次 ,值多少钱?即使跳一下一元钱

  也就成热门专业了。但在雅典奥运会上,一个中国跳水选手如果跳出好成绩、获得金牌的话,至少会得到来自国家和所在省份的奖励共计70万元。在雅典奥运会3米跳板男双决赛中,我们的选手没有抓住这“一跳70万”的机会,由于低级失误而获得了破天荒的零分。这不是70万的问题,这是心态的问题。

  在赛后,这位失手的运动员说:“当时可能对于比赛之外的事情想得太多。”的确,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运动员一跃成为奥运冠军,一个人的人生会因此而发生巨大的改变,而所有这些东西又都可能因为决赛时转瞬之间的小差错而化为泡影,这种情形就像一次赌博,而且赌注就是自己的一切。从运动员的角度来想,如果比赛时还想着这些事情的话,不但出现失误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而且承受的压力也一定是难以想象的。与他们相比,我们这些考研人的处境要好的多了:在最后时刻,一名跳水选手只有1秒钟的时间来调整自己,而我们将会有3*4个小时;金牌会给获得者带来几十万元的收益(还是税后的),而一个硕士学位恐怕值不了这么多(还得先交钱);如果一名奥运选手出现了重大失误,很可能会就此结束自己的竞技生涯,至少要等上4年才会得到再次证明自己的机会,而且在这段时间里会发生什么事情没有人知道;而一个考研新兵在“阵亡”一回之后立刻就能复生,并得到下一次战斗的入场卷,在这一年里他的水平和经验都会大大增加。

  所以,既然我们没有过度紧张的理由,却有调整情绪的时间,那么就一定要相信自己能够找到合适的心态来面对考试——至少这比奥运夺金容易多了吧。

心态3:状态黑洞。

  在雅典奥运会的头三天,我国代表团开门红,战绩之佳可以用“夺金狂潮”来形容,但同时也造成了后面参赛队员的信心过分膨胀。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中国运动员失误频发,简直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体操男团决赛和女团决赛相继爆冷,有的选手在自由体操比赛中出界,还有选手从单杠、双杠、高低杠上掉了下来,最后中国男团仅获第五,女团名列第七。

  在比赛中,这种过分紧张导致失误的状态似乎会传染,如果不能及时加以调整,就会造很大损失。作为一个对考研过敏的人,我立刻想起了那种做题时“一题卡壳,题题不顺”的糟糕感受,在大考时出现这样的情况简直是一场噩梦。对于奥运体操队员们的全线溃败,中国代表团官员们提出的对策是“争取今后多让队员们参加一些国际比赛,锻炼比赛心态”;我认为对于考试时避免进入“状态黑洞”最好的对策也是“自己多安排几次模拟考试,以培养考试心态”。这个环节在前面讨论过,我想再强调一下它的重要性:从“看得见的方面”讲,这样的模拟考试可以最准确地测量出自身的水平,对于安排和调整复习策略至关重要;从“看不见的方面”讲,这样的实战演习对于自身的能力、心态和经验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除此之外,要想不陷入状态黑洞,“将期望值置零”也是一个有效方法。如果你在考试前就预计自己一定会考上,那最后的结果将有这样两种:A.你如愿考上,但因为这是你早就估计到的,所以你不会觉得非常的高兴;B.你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发生了,这时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但如果你在考前不去预测关于考上还是考不上的问题,那么最后的结果将是这样两种:A.你金榜题名,因为你一直没去想过这样的结果,所以这时的惊喜简直不能用文字来表达了;B.你没有成功,但是这也不是你意料之外的事情,因为你就没有过什么预测,所以可以在最快的时间调整过来,并以冷静的态度来分析自己到底存在着什么问题。

  综上所述,不要在考前就去想自己考上了要怎么样怎么样,也不要担心自己考不上怎么办,既然想这些都没用,那么为什么还要想呢?考研只不过是一场考试而已,经历过考研的人对这句话有最深刻的理解。

心态4 :最佳心态。

  当身处一个强竞争性环境,最佳的心态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想最好的答案就在女子举重48公斤级赛后我国选手李卓和土耳其选手塔伊兰各自对记者提问的回答中:

  李卓:我已经发挥出最好的水平,竞技体育就是这样残酷。

  ——考研也一样,所以与其在考前就想自己一定能考上,还不如寄希望于发挥出最好水平,尽力而为才是最好的态度。

  李卓:我知道这样的结果伤了很多人的心,但我不会就此放弃,我还会继续拼下去。——上一句话我们有可能用到的时候还得改几个字,这句话如果“有幸”用到的话,简直可以一字不差地照搬了。这些局外人看起来很平常的话,对一个参加过考研的人来说却是深有感触,因为大家都曾经“拼”过。

  塔伊兰:我今天进了全力拼了。和李卓比赛,我没有感到压力,我只想着能举起多少重量,我相信自己能成功。——与奥运会决赛相比,在考研复习的过程中那种“比”的心态就更没用了。因为对手是自己以外的几十万人,这样的对手实力可视为一个恒定值,还怎么比呢?真正的对手只有自己。忘掉什么压力,只管尽全力去拚,只想自己能再掌握多少知识点、能再多考多少分。至于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准备一句“相信自己能成功”就够用了,在“考上考不上、考不上怎么办”这些问题上左思右想又有什么意义?

  “心无杂念,只管去拚”——这就是考研的最佳心态,也是考研的必胜境界,沉浸在这种状态中的人可以感受到拼命的快乐和奋斗的幸福。

心态5:坚持到底。

  “作为一个弱势项目的运动员,我虽然取得了参加奥运会的资格,但水平至少从世界排名上看与其它国家的强手有不少差距,既然身上没有背负夺金的任务,干脆放手一拼,什么别的都不想了,拼掉一个算一个。”

  在奥运会男子双人3米跳板决赛中,中国、俄罗斯和美国这三个跳水强国的选手全都鬼使神差地出现低级失误,金牌犹如一块从天而降的馅饼,击中了名不见经传的希腊选手希拉尼斯和比米斯。这种情况在奥运历史上极为少见,如果在赛前说希腊队能夺金,恐怕连希腊人自己都不相信,而现在这样一个比希腊欧洲杯夺冠更大的神话变成了现实——雅典是众神的故乡,在奥运圣火点燃的时候,他们似乎被叫醒了。

  虽然这个例子听起来似乎很好笑,但它放大了一种现象,就是在一个强竞争性的环境中,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参加奥运会的选手其实水平都相差不远,一个水平较高的选手可能因为一个小失误而断送将要拿到手的金牌,一个水平较低的选手也有可能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而一举夺冠。所以,对于一个考研人来说,如果认为自己基础不好或者是时间不够用的话,那么你也至少应该试一次;即使你在考试没进行完的时候就认定自己没戏了,那也要坚持把剩下的科目考完。

  考完研以后大家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人的差距并没有他们自己在考前估计的那样大。即使你大学四年的成绩一直都不冒尖、某门课的基础不好、英语四级也是考了若干次才过,那么也不应该破罐破摔、抱着“感受一下气氛”的心态去复习。因为在这种基础之上考上了算不上是“超级神话”,但若因为几分、十几分的差距而落马却一定会“超级后悔”的。所以说,坚持到底才应该是大家共同的选择。

1.6.3.4    谁是最不可爱的人

  在雅典奥运会开幕后的几天里,我国选手频频意外失利,这笔帐至少有一部分要算在媒体头上。在奥运比赛开始前,各种媒体都是在狂打“夺金预测”牌,根据某些项目上我国运动员近期的比赛成绩、国际排名等信息来预测在该项目上夺金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似乎只要我们的运动员一出场,奥运金牌就可入其囊中——不懂装懂,替人说大话。

  虽然这样做能够满足国人急于知道比赛结果的心情,但对于运动员来说,媒体的这种态度对他们的负面影响要多过正面影响。因为媒体的预测再如何言之凿凿,也没有他们自己心中有数,没有那个运动员会靠媒体的预测给自己吃定心丸;除此之外,剩下的影响就只剩压力了:“媒体这样宣传以后,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我可能拿金牌,万一拿不上怎么办?”所以说,各种媒体在赛前的的“夺金预测”取悦的是大众,目的是自身的利益,影响的却是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运动员失利以后,媒体的立场和态度和赛前相比立刻有了巨大的反差,在进行报道时使用的标题多是像“超级丹超级惨败”、“中国体操男团摔碎金牌梦”、“塑胶玫瑰”这样的话,措辞刻薄、不留余地;而且不管在赛场上收集到什么样的信息都敢写出来说出来,在描述那些精神上已经遭受到打击的运动员的痛苦和失落时不吝笔墨。这样的前后反差是在给失利运动员的伤口上撒盐,同时也让尚未比赛的运动员寒心——不知道他们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询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考研咨询 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 3455265070@qq.com
    公司名称:昆山创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考研秘籍网 版权所有 © kaoyanmi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