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考研秘籍考研网!    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考博真题下载    考研真题下载    全站文章索引
文章搜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考研秘籍考研网 >> 文章中心 >> 专业介绍 >> 正文  科学技术哲学(010108)

新闻资讯
普通文章 上海市50家单位网上接受咨询和报名
普通文章 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研究生专场招聘场面火爆
普通文章 厦大女研究生被杀案终审判决 凶手被判死刑
普通文章 广东八校网上试点考研报名将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硕士北京招生单位报名点一览
普通文章 洛阳高新区21名硕士研究生被聘为中层领导
普通文章 浙江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从下周一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上海考区网上报名时间安排表
普通文章 广东:研究生入学考试2003年起重大调整
普通文章 2004年全国研招上海考区报名点一览表
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宁夏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大连铁道学院04年硕士接收调剂生源基本原则
普通文章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筹)05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佳木斯大学04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05年硕士调剂需求
普通文章 第二志愿考研调剂程序答疑
普通文章 上海大学04年研究生招收统考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点1979年开招生,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科所依托的原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原自然辩证法研究室)成立于1960年,是我国最早开展自然辩证法研究与教学活动的机构之一。现有硕士生导师6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李昌校长的倡导和支持下,开展了富有特色的关于工程技术辩证法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特别是发表于《红旗》杂志上的两篇文章(1960/1961),受到毛泽东同志的重视与赞扬,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由此形成了本学科面向工程技术实践的技术哲学研究传统。目前,学科下属三个研究机构:科技史与发展战略研究所、技术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所、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分别围绕技术思想史与社会史研究、技术认识论与技术创新研究、生态哲学与伦理学研究等三个研究方向开展工作。
一、研究方向
        1、近现代技术史与技术哲学研究
        2、技术认识论与创新研究
        3、高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
        4、环境哲学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二、硕士生导师
        叶平教授  孟庆伟教授  黄丽华副教授  谢咏梅副教授  朱凤青副教授  马云华副教授

三、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课内/实验
学分
开课
时间
备注



公共
学位课
(GXW)
S0800016Q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原著研读
54
3
 
 
第一外国语
 
2
 
S0800017C
科学哲学(含名著研读)
36
2
 
S0800018C
技术哲学(含名著研读)
36
2
 
学科
基础课
(XW)
S0800019Q
科学史
36
2
 
S0800020Q
技术史
36
2
 
S0800021C
中国科技思想史
36
2
 
学科
专业课
(XW)
S0800022Q
环境哲学
36
2
 
S0800023C
科学技术社会学(含名著研读)
36
2
 
 
 
 
 
 
 
选修课程
(X)
S0800024Q
技术认识论与创新研究
28
1.5
 
S0800025C
高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
28
1.5
 
S0800026Q
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
28
1.5
 
S0800027C
当代科技前沿的伦理问题
28
1.5
 
S0800028C
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28
1.5
 
S0800006Q
西方哲学史(覆盖当代西方哲学)
36
2
 
专题课程
(ZT)
S0800029C
科学技术哲学理论前沿系列专题
18
1
 
S0800030C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方法系列专题
18
1
 
补修课
(BX)
 
自然科学基础
28
 
 
 
 
 
 
 
 
学术活动:学生在两年学习期间,至少参加5次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前沿学术讲座。
 
1
 
 
外语学术论文:学生学会撰写符合国际学术规范的外文学术论文
 
1
 
 
四、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S0800016Q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原著研读
英文译名:Original Works of Marxism o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适用学科:科学技术哲学
先修课程:科技史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黄丽华(副教授) 孟庆伟(教授)
内容简介:
        本课程包括:
        原著1: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这是有关自然辩证法的唯一一部经典著作,主要介绍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的精辟地阐述。主要内容包括:写作过程、出版过程、体系结构、主要观点、论证方式。
        原著2:马克思的《机器。自然力及其科学的应用》。这是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准备的手稿,包含有丰富的技术哲学思想。引用和总结了从古代到19世纪中叶及其丰富的技术史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机器在资本主义社会应用的目的、前提和后果;机器使用的一般原则及具体条件;机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工业革命的产生、发展、实质、扩展;科学与生产的关系;技术的中介作用等。
主要教材:
        1.自然辩证法,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84
        2.机器。自然力及其科学的应用,马克思,人民出版社,1978
参考文献:
        3.自然辩证法注释和解说,中国人民大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4.自然辩证法注释和解说,关士续,哈工大出版社,1982
        5.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凯德罗夫,殷登祥译,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85
        6.资本论:第十二章,马克思,人民出版社,1984??
        7.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希尼﹒胡克,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课程编号:S0800017C
课程名称:科学哲学(含名著研读)
英文译名:Philosophy of Science (including research of original work)
适用学科:科学技术哲学
先修课程:西方哲学史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朱凤青(讲师) 黄丽华(副教授)
内容简介:
        科学哲学是哲学家和科学家共同关心的一个领域。有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自称从科学哲学研究中受益。通过科学进行哲学思考已经使哲学探索深入到相当深度。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科学哲学研究工作有了显著进展。科学哲学在国外研究已很广泛,各种学说和研究方向杂而多。在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中,逻辑经验主义是一个起点。由此出发有四条线索;第一条是逻辑经验主义自身演变的线索;第二条线索联系着否证论;第三条线索联系着历史学派;第四条线索联系着科学实在论。本课程围绕这四条线索展开。了解现代西方科学哲学,是深入了解当代西方哲学的一把钥匙。
主要教材:
        1. 科学哲学导论,约翰 洛西,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2.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舒伟光、邱仁宗,人民出版社,1987
        3. 现代西方哲学教程,夏基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 当代英美哲学举要,赵敦华,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5.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江天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参考文献:
        1. 科学革命的结构,库恩,李宝恒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2. 科学的结构——科学说明的逻辑问题,内格尔,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3. 逻辑经验主义(上下卷),洪谦,商务印书馆,1989
        4.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拉卡托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5. 客观知识—个进化论的研究,波普尔,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6. 科学发现的逻辑,波普尔,沈阳出版社,1999
        7. 理由与求知——科学哲学研究文集,夏皮尔,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课程编号:S0800018C
课程名称:技术哲学(含名著研读)
英文名称: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including research of original work)
适用学科:科学技术哲学
先修课程: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社会学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姜振寰(教授) 谢咏梅(副教授)
内容简介:
        引言:关于技术哲学:技术哲学的内涵及研究内容;西方技术哲学流派的历史演进;中国技术哲学思想及研究现状)。一、技术认识论:对技术的概念的多种界说;技术的要素及体系;技术知识的难言性。二、技术美学:技术与艺术;技术设计中美学因素。三、技术的社会定位:人与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的中介性和手段性。四、技术实践的基本问题:技术实践的特征;理性与非理性;可控与不可控。五、技术发展的形式与历史分期:演进模式;技术进化论;分期原则与方案。六、技术评价:评价原则;技术价值的多维性;技术的功能限定。七、西方技术哲学解读: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卡普的技术哲学思想;马尔库塞的技术哲学观;海德格尔的技术观;美国技术哲学进展;埃吕尔-从技术现象到技术体系;日本的技术哲学。
主要教材:
        技术哲学导论,姜振寰,人民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 技术的追问,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上海三联书店,1996
        2. 西方的没落,斯宾格勒,商务印书馆,1963
        3. 技术的社会,埃吕尔,科学与哲学,1983
        4. 技术哲学导论,拉普,辽宁科技出版社,1992
        5. 技术哲学概论,米切姆,天津科学出版社,1999
        6. 技术科学的思维结构,拉普,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
        7. 技术哲学,让-伊夫·戈菲,商务印书馆,2000
        8. 哲学和技术,舍梅涅夫,知识出版社,1988
        9. 技术分析基础教程,马丁·普林格,海南出版社,2002
        10. 技术哲学,弗里德理希·费雷,巴黎乔治出版社,1995
        11. 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冈特·绍伊博尔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2. 技术创新进化论,约翰·齐曼,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
        13. 论技术,陈昌曙,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14. 法兰克福学派与科学技术哲学,陈振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5. 技术哲学导论,陈昌曙,科学出版社,2001
        16. 技术论入门,中村静治,日本有斐阁,1997
        17.技术与技术哲学(译文集),知识出版社 1988
        18.技术学词典,姜振寰,辽宁科技出版社,1989
课程编号:S0800019Q
课程名称:科学史
英文译名:History of Science
适用学科:科学技术哲学
先修课程:自然科学基础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孟庆伟(教授) 邵宪文(副教授)
内容简介:
        本门课程全面介绍了从古至今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在探讨了科学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的基础上,按照历史线索,依次介绍了:科学的起源;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科学萌芽(希腊的自然哲学、亚历山大里亚时期、罗马时期的实用化科学);封建社会科学的兴衰:阿拉伯国家自然科学贯通古今、沟通东西的作用,中国古代以农学、医学、天文学、算学为代表的实用科学中世纪欧洲科学的衰落;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古典力学体系的形成;近代科学的全面发展(细胞学说的提出与生物进化论的建立,物质结构理论与元素周期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热力学三定律,波动光学的兴起与电磁学的迅猛发展);物理学革命和现代自然科学的开端;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进展。
主要教材:
        科学技术史教程.,关士续.,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参考文献:
        1.历史上的科学,贝尔纳,科学出版社,1978
        2.科学史及其与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丹皮尔,商务印书馆,1975
        3.自然科学史,梅森,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4.自然科学发展简史.,梅森.,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5.西方科学历程及其理论透视,鲁品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课程编号: S0800020Q
课程名称:技术史
英文译名: History of Technology
适用学科范围:科学技术哲学
先修课程:技术基础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黄丽华(副教授) 孟庆伟(教授)
内容简介:
        本门课程主要介绍:技术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技术的起源和发端;古代希腊、罗马等文明古国早期的技术发展;中世纪欧洲、阿拉伯、中国的技术发明;近代技术的崛起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出发点—工作机的发明;蒸汽机的发明和蒸汽动力革命;工业革命的技术实质和社会后果)。近代技术的发展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钢铁冶炼技术、内燃机和汽轮机的发明,电力和通信技术、化工和建筑、工业研究和工业实验室等)。现代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材料和材料加工、化工和合成材料、原子核能的开发、电子和无线电技术、控制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运输、航空和航天技术、经济和军事对技术发展的影响)。第三次技术革命(当代技术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因特网、空间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技术、技术政策、技术创新与当代技术发展。
主要教材:
        技术发展简史,乔治·巴萨拉著,周光发译,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参考文献:
        1. 科学技术史教程,关士续,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 技术史,查尔斯·辛格,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课程编号:S0800021C
课程名称:中国科技思想史
英文名称:Thoughts Histor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in China
适用学科:科学技术哲学
先修课程:科学史、技术史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徐奉臻(教授) 朱凤青(讲师)
内容简介:
        介绍、分析重大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揭示发现与发明背后的思想动因;选择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揭示科学思想与宗教、哲学、文化的互动关系,并回应“李约瑟难题”;从中国传统的农本主义的技术思想的角度,剖析传统科学技术的际遇,以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始终未产生质的突破的原因;分析西学东渐冲击下近代中国技术观的转型与演变,揭示不同阶段技术观的内容与特点,从横向角度对中西同期科学技术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并可对其中的代表性人物进行个案研究;以诠释“国家技术观”的概念入手,揭示中国共产党技术观的历史渊源及“一边倒”方针对国家技术观的影响,剖析工业化初期中国的技术观、大跃进时期中国的技术观、经济调整时期中国的技术观、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技术观、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技术观,并总结不同时期技术观的特点。
主要教材:
        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研究,邢兆良,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⒈ 中国历史中的技术与科学—从远古到1990,王鸿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⒉ 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席泽宗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
        ⒊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科学思想卷,李约瑟,科学出版社,1982
课程编号:S0800022Q
课程名称:环境哲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适用学科:科学技术哲学
先修课程:科学技术史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叶平(教授) 李长胜(教授)
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 基本原理(共11章):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二、环境危机的哲学反思;三、基本生态学规律;四、我们走向共同的未来;五、善待动物;六、保护荒野(1)——原始森林;七、保护荒野(2)——湿地;八、正确认识狩猎;九、尊重自然;十、建设生态城市;十一、大学“绿色教育”。
第二部分 基本问题(共10大问题):环境革命问题;自然的价值问题;自然的权利问题;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自然的社会建构问题;自然的与人工的本体论问题;人性与野性问题;人类自然行为规范的基础问题;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关系问题;科学技术观的生态转向问题。
主要教材:
        道法自然,叶平,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参考文献:
        1.生态哲学,余谋昌,陕西教育出版社,2001
        2.回归自然—新世纪生态伦理观,叶平,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课程编号:S0800023C
课程名称:科学技术社会学(含名著研读)
英文译名:Sociolo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cluding research of original work)
适用学科:科学技术哲学
先修课程:技术史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王大洲(教授) 黄丽华(副教授)
内容简介:
        本课程旨在阐明科学技术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社会过程,探讨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控制机制。主要涉及默顿学派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实验室研究、行动者网络理论、技术的结构论研究、技术的社会建构论、技术的社会后果以及技术的社会控制等内容。通过课程教学、讨论和撰写课程论文等教学环节,使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科学技术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关键文献和体现在这些文献中的科学技术社会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从而增强其发现和解决本领域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其今后从事学术研究、科研规划和科技政策分析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主要教材:
        默顿,2000;怀特海,1959;刘钝,王扬宗,2002;Merton, 1973; Bourdieu, 1975;朱克曼,1979;Cole and Cole, 1973; 加斯顿,1988;Bloor, 1976[1991];Latour and Woolgar, 1986;Knorr-Cetina, 1999;Latour, 1987;MacKenzie, 1990; Collins, H. and Pinch, 1998; Bijker, et al., 1987; Bijker and Law, 1992;Mackenzie, and Wajcman, 1999;Collins, H. and Pinch, T., 1998;Wyer, et al., 2001
参考文献:
        1. Beck, U. 1992. The Risk Society. Sage.
        2. Bijker, W. and Law, J. 1992. Shaping Technology/Building Society. MIT Press.
        3. Bijker, W.E., et al. 1987.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 New Directions in the Sociology and History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4. Bloor, D. 1976[1991]. Knowledge and Social Imag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参考中译本,知识与社会意象,东方出版社)。.
        5. Bourdieu, P. 1975. The specificity of the scientific field and the social conditions for the progress of reason.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14(5): 19-47.
        6. Bourdieu, P. 1991. The peculiar history of scientific reason. Sociology Forum 6(1): 3-26.
        7. Cole, J. and Cole, S. 1973. Stratification in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中译本,科学的社会分层,华夏出版社).
        8. Collins, H. and Pinch, T., 1998. The Golem at Large: W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Techn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 Knorr-Cetina, K. 1999. Epistemic Cultures: How the Sciences Make Knowle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0. Ellul, Jaques, 1964, Technological Society. Trans. John Wilkinson. N.Y.: Alfred A. Knopf
        11. Grint, Keith, and Woolgar, S. 1997. The Machine at Work: Technology, Work, and Organization. Cambridge, England: Polity Press.(综述类).
        12. Hesse, D. 1997. Science Studies.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综述类).
        13. Kuhn, T., 1970.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参考中译本,《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4. Latour, B. 1987. Science in Action: How to Follow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hrough Societ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5. Latour, B. and Woolgar, S., 1976[1986]. Laboratory Life: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Fact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参考中译本,《实验室生活》,东方出版社).
        16. MacKenzie, D. 1990. Inventing Accuracy: A Sociological History of Ballistic Missile Guidanc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7. Mackenzie, D. and Wajcman, J. 1999. 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 2nd edition. MIT Press.
        18. McLaughlin, J., Rosen, P., Skinner, D. and Webster, A. 1999. Valuing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Culture and Change. Routledge, London.
        19. Merton, R.K., 1973.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The normative structure of science, 267-280; The Mathew Effect in science, 439-459; Priorities in scientific discovery, 286-324).
        20. Petryna, A. 2002. Life Exposed: Biological Citizens After Chernobyl.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1. Sheila, J., Markle, G.E., Petersen, J.C., and Pinch, T. eds. 1995.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综述类).
        22. Wyer, M., Barbercheck, M., Geisman, D., Ozturk, H.O., and Wayne, M. eds. 2001. Wom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Reader in Feminist Science Studies. NY: Routledge.
        23. 科学与社会秩序,巴伯,三联书店,1991.
        24. 科学与近代世界,怀特海,商务印书馆,1959.
        25. 科学的社会运行,加斯顿,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26.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默顿,商务印书馆,2000.
        27. 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李约瑟难题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论著选,刘钝,王扬宗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28. 科学界的精英,朱克曼,商务印书馆,1978.
课程编号:S0800024C
课程名称:技术认识论与创新研究
英文译名:Epistemology of Technology and Issues of Innovation Studies
适用学科:科学技术哲学
先修课程:技术史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王大洲(教授) 谢咏梅(副教授)
内容简介:
        本课程旨在阐明技术认识论和创新研究领域中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分析技术知识产生、整合、转化和扩散的基本机制。主要涉及技术问题与技术认识过程、知识视野中的技术创新、国家创新系统、作为社会过程的创新扩散、知识社会时代的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创新的全球化等议题。通过课程教学、讨论和撰写课程论文等教学环节,使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技术认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领域的关键文献和体现在这些文献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从而增强其发现和解决本领域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其今后从事学术研究和科技政策分析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主要教材:
        Pitt, 2000;Vincenti, 1990;Laudan, 1984;Rosenberg, 1976;Mowery and Rosenberg, 1989;Nonaka, and Takeuchi, 1995;Utterback, 1999;布瓦索,2000;希普尔,1997;王大洲,2001.
参考文献:
        1. 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布瓦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2. king through Technology: The Path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Philosoph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Mowery, D.C. and N. Rosenbe ogy: Foundat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Seven Bridges Press.
        3. onstant II, E.W., 1980. The Origins of the Turbojet Revolution.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4. ibbons, M., C. Limoges, H. Nowotny, S. Schwartzman, P. Scott, and M. Trow, 1994. 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Sage Publications.
        5. Laudan, R., 1984. The Nature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Dordrech,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6. Mitcham, Carl, 1994, Thinrg, 1989, Technology and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Grow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 Nonaka,I., and H.Takeuchi.,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 Pitt, J.C., 2000. Thinking about Technol
        9. Rosenberg, N., Perspective on Techn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76)
        10. Teece, D., 1986.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lications for integration, collaboration, licensing and public policy, Research Policy 15: 285-305。
        11. 把握创新,Utterback, J. 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2. Vincenti, W.G. 1990. What Engineers Know and How They Know It: Analytical Studies from Aeronautical History. Baltimore, MD: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13. 技术创新与制度结构,王大洲,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14. 技术创新的源泉,希普尔,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15.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熊彼特,商务印书馆,1999
课程编号:S0800025C
课程名称:高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
英文译名:High-tech and Social Development
适用学科:科学技术哲学
先修课程:科技社会学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黄丽华(副教授) 邵宪文(副教授)
内容简介:
        本课程以当代高技术发展为基础,研究高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探讨互联网、计算机、生物工程等高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分析高技术对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分层结构影响,对新的财产占有方式和新的组织管理结构的影响。探讨发展高技术的社会条件和制度保障:高技术与政治和经济组织;高技术发展的公共政策选择;高技术发展的公共支持系统及制度安排。介绍各国的高技术政策:美国的高技术政策,欧洲各国的高技术发展战略,日本的高技术发展,中国的863高技术发展规划和S—863计划。研究高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网络安全、技术灾难、高技术所带来的全球性风险和高技术发展的社会控制和防范。
主要教材:
        自编讲义。
参考文献:
        1. 高技术的社会意义,童天湘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 高技术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出版社,2000--2003
        3. 中国高技术产业化的出路,王雨生主编,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
课程编号:S0800026Q
课程名称: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
英文译名:Science & Technology and Public Policy
适用学科:科学技术哲学
先修课程: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社会学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谢咏梅(副教授) 姜振寰(教授)
内容简介:
        本课程包括两大部份:从公共政策的视角讲授科技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关于科技政策的实证分析。具体包括:1、关于公共政策的背景知识(政策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政策科学的范式与研究内容;政策科学的研究途径;政策分析方法与框架);2、作为公共政策的科技政策(科技政策的内涵;科技政策制订的模型选择 ;科技政策的实施与评价;科技政策与相关政策的关系);3、科技政策的实证分析(主要发达国家科技政策形成机制及其与中国的比较;美国、苏联、日本等国家重要科技政策案例解读;世界各国科学技术政策动向;中国科学技术政策的历史演进及其评述)。
主要教材:
        1.政策科学研究,刘家顺,人民出版社,2001
        2.系统科学与政策分析,(美)R·.M·克朗,商务印书馆,1986
参考文献:
        1.变革中的世界科技政策,国家科委政策法规司,1992
        2.中国科技政策指南,国家科技政策委员会,科技文献出版社(定期出版)
        3.公共政策的制定,拉雷·N·格斯顿,重庆出版社,2001
        4.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的特征,山崎正胜,科学学研究,2002(8)
        5.社会建构论的技术政策观,邢怀斌、陈凡,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3)
        6.制定公共政策,(美)史蒂文·凯尔曼,商务印书馆,1990

课程编号:S0800027C
课程名称:当代科技前沿的伦理问题
英文译名:Ethical Question in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适用学科:科学技术哲学
先修课程:伦理学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马云华(副教授) 叶平(教授)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五部分内容:1、当代科技与伦理道德:科技与道德进步,道德与科技发展,科技与伦理学。2、科技应用的伦理分析:科技应用的负效应,科学的合理应用,科学的道德责任。3、科研选题中的伦理因素:科研选题伦理因素的增长,选题过程中伦理表现,选题中道德因素的作用。科研选题与道德动机的协调。4、科学方法选用的道德问题:感性经验方法选用的道德因素,科学抽象方法选用的道德因素,构建理论方法中的道德因素。5、现代科技面临的伦理学问题:人类遗传学提出的伦理问题,现代医学中的伦理难题,人与生态环境的伦理关系,当代网络世界的伦理建构。
主要教材:
        科学伦理学,王育殊,东南大学出版社,1989
参考文献:
        1.生态伦理学,叶平,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4
        2.生命伦理学,邱仁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在真与善之间,刘大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技术的报复,爱德华·特纳,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课程编号:S0800028C
课程名称: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英文译名:Philosophical Issues in Natural Sciences
适用学科:科学技术哲学
先修课程:自然科学基础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 孟庆伟(教授) 邵宪文(副教授)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探讨目前自然科学诸学科的发展前沿领域所包含的哲学问题。包括:物理学中的哲学问题:当代物理学研究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量子力学与实在)、测不准原理与人类能否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伽莫夫的大爆炸宇宙学与宇宙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爱因斯坦的“大统一理论”与对物质统一性的新认识(物质存在形态上的多样性、“夸克幽禁”与物质无限可分)。21世纪化学的若干难题及其哲学解读。生物学及生命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关于生命本质的哲学内涵(分子生物学的一些新启示、生命科学中的还原论和反还原论);关于生命起源中的对称性破缺。系统科学中的哲学问题。人工智能中的哲学问题等。并随着科学的发展随时更新内容。
主要教材:
        现代科学的哲学争论(第二版),孙小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国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邱仁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近5年杂志各期中的相关文章。
        3.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近5年杂志各期中的相关文章
课程编号:S0800029C
课程名称:科学技术哲学理论前沿系列专题
英文译名:Seminar on the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适用学科: 科学技术哲学
先修课程:科学技术哲学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叶平(教授)王大洲(教授)等
内容简介:
        本课程采取导师开设系列讲座的形式,结合本学科的几个主要研究方向,介绍科学技术哲学理论前沿和热点问题,重点定位在如下几个方面:1、技术认识论研究前沿进展:技术问题的类型及其社会建构、认知科学与技术认识论研究、技术认识过程及其逻辑结构、隐性技术知识向显性技术知识进行转化的机制、技术知识与人工世界进化的微观结构、技术认识论视野中的技术创新、技术认识论、价值论和本体论的关系等。2、国内外技术哲学的学术动态及研究热点;技术价值论与技术伦理及文化研究的新进展;技术哲学的生态视角;当代欧美技术哲学研究的进展;中国技术哲学研究及其建制的进展。3、技术社会学研究的前沿进展:技术的结构社会学研究,奥格本学派的技术社会学、技术决定论的证明与反驳,技术的社会建构论及其基本论证、意义和局限性,技术与全球性风险、科学技术的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机制;科学技术人类学;高技术与政治和经济组织;高技术发展的公共政策选择和公共支持系统及制度安排,近年来科学技术政策及发展战略研究的理论进展和研究动态。4. 生态哲学进展,以及自然价值论、生态道德哲学,环境和生态的基本哲学问题研究的国内外动态等。5、技术创新研究中的一些理论问题。6.科学哲学的新进展:认知主义科学哲学的出路。
主要教材:
        自编教材。
参考文献:
        1.Pitt, J.C., 2000. Thinking about Technology: Foundat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Seven Bridges Press.
        2.Vincenti, W.G. 1990. What Engineers Know and How They Know It: Analytical Studies from Aeronautical History. Baltimore, MD: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3.主要文献:Latour, 1987;MacKenzie, D. 1990; Collins, and Pinch, 1998; Bijker, et al., 1987; Bijker and Law, 1992;Mackenzie, and Wajcman, 1999;Collins, and Pinch, 1998; Petryna, 2002
        4.生物学和认识,皮亚杰,商务印书馆,1989
课程编号:S0800030C
课程名称: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方法系列专题
英文译名:Research Method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适用学科: 科学技术哲学
先修课程: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技社会学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叶平(教授) 王大洲(教授)等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科技哲学中的案例分析方法。通过剖析科技哲学研究领域中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范例,阐明究竟在何种情况下,针对什么类型的科学问题,我们可以(甚至是最好)采用案例方法展开研究,如何恰当地建构科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案例,如何将具体案例分析和一般理论解释关联起来,如何透过具体案例来解答所要研究的理论问题。 “复杂性科学”与复杂性思维方法在技术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环境哲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阐释;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差别,社会科学的知识基础问题,国外学术界关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进展。
主要教材:
        自编教材。
参考文献:
        1. Pitt, J.C., 2000. Thinking about Technology: Foundat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Seven Bridges Press.
        2. Vincenti, W.G. 1990. What Engineers Know and How They Know It: Analytical Studies from Aeronautical History. Baltimore, MD: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主要文献:Latour, 1987)(主要文献:MacKenzie, D. 1990; Collins, and Pinch, 1998;
        3. Bijker, et al., 1987; Bijker and Law, 1992;Mackenzie, and Wajcman, 1999)。
(Collins, and Pinch, 1998; Petryna, 2002)
        4. 近几年中外文相关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询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考研咨询 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 3455265070@qq.com
    公司名称:昆山创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考研秘籍网 版权所有 © kaoyanmi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