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考研秘籍考研网!    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考博真题下载    考研真题下载    全站文章索引
文章搜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考研秘籍考研网 >> 文章中心 >> 招生简章 >> 正文  337农业综合知识二(动物生理学)考试大纲

新闻资讯
普通文章 上海市50家单位网上接受咨询和报名
普通文章 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研究生专场招聘场面火爆
普通文章 厦大女研究生被杀案终审判决 凶手被判死刑
普通文章 广东八校网上试点考研报名将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硕士北京招生单位报名点一览
普通文章 洛阳高新区21名硕士研究生被聘为中层领导
普通文章 浙江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从下周一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上海考区网上报名时间安排表
普通文章 广东:研究生入学考试2003年起重大调整
普通文章 2004年全国研招上海考区报名点一览表
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宁夏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大连铁道学院04年硕士接收调剂生源基本原则
普通文章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筹)05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佳木斯大学04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05年硕士调剂需求
普通文章 第二志愿考研调剂程序答疑
普通文章 上海大学04年研究生招收统考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考试大纲
337农业综合知识二(动物生理学)考试大纲
  一、动物生理学概述
  (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1.整体和环境水平的研究
  2.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
  3.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 
  (二)机体与内环境
1.     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
  2.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
  1. 内环境 指细胞生活的环境,即为细胞外液。能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代谢的终产物,能保持其中各种成分和pH值、渗透压、各种离子浓度等理化特性的相对稳定。从而保证了细胞的各种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
  2. 稳态  指正常机体内环境的成分、各种理化特性以及体温和姿势的维持等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特性。
  (三)动物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1.神经调节
  指机体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理功能进行调节的方式。
  (一)调节方式:反射
  1.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反应。
  2.反射弧 反射的结构基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二)调节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准确、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
  指机体的某些细胞合成的某些化学物质,经血液循环或局部扩散,作用于相应细胞上的受体,进而改变其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起效缓慢、作用部位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
  是指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的调节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的反应过程。
  调节特点:调节能力较小,维持局部组织稳态起一定的作用。
  (四)机体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
  1.非自动控制系统
  2.反馈控制系统
  1.负反馈 反馈信息可使控制中枢的初始控制信息减弱称为负反馈。如:排尿,分娩
  2.正反馈 反馈信息可使控制中枢的原始信息加强称为正反馈。如:血压调节,体温调节
  3.前馈控制系统: 某些条件反射的形成,如动物见到食物就引致唾液分泌。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特征和物质转运功能
  1.细胞膜的结构特征
   以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镶嵌着各种蛋白分子
  2.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1)单纯扩散: 遵循单纯的物理学规律
  2)易化扩散: 须由载体或通道介导
  3)主动转运:原发性 + 继发性
  4)入胞和出胞:大分子物质团块由该机制转运
  (二)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和一般特性
  2.跨膜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
   1)环腺苷酸信号转导系统:cAMP
   2)肌醇信号转导系统:DG+IP3
   3)与酪氨酸激酶直接相连的信号转导系统
  (三)细胞的兴奋性与生物电现象
   1.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基本为K+平衡电位。
  2.细胞的兴奋性及其周期性变化
  1.可兴奋细胞 是指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
  一般认为,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为可兴奋细胞。
  2.兴奋性 兴奋性是指机体具有的对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3.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1)刺激 把能够引起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的各种因素。
  2)阈刺激(阈强度)固定作用的时间,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为大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则是小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阈下刺激是不能引起组织兴奋
  3)基强度 在任意延长时间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4. 组织兴奋性的变化 各个组织、细胞兴奋性高低是不同的;同一组织或细胞处于不同的机能状态,它的兴奋性高低也是不一样的。当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或腺细胞)受到一次刺激后,再要产生兴奋时,它们的兴奋性将经历一系列有序的变化,相继出现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长期。
  3.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1)动作电位 当细胞膜在静息的基础上,接受适当的刺激时,膜内的负电位消失,可触发其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四)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
  1.化学突触(经典突触和接头突触)
  (一)经典的突触传递
  1.突触的微细结构:包括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和 突触后膜 三部分。
  2.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
  是一个-化学-电的过程。
  (二)接头传递
  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1)结构特点
  2)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五)骨骼肌的收缩
  1.骨骼肌细胞的超微结构
  (一)肌原纤维
  1)粗肌丝
  2)细肌丝: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动蛋白
  (二)横小管(T管):为肌膜向肌纤维内部凹陷而成的小管。
  (三)肌质网:内有大量的Ca2+,肌质网膜上有大量的钙泵.
  2.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一收缩偶联
  (一)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肌肉收缩过程的本质是在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相互作用下将分解ATP释出的化学能转变为机械功的过程。能量转换发生在肌球蛋白的横桥和肌动蛋白之间。
  (二)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
  骨骼肌的收缩是由动作电位引发的。骨骼肌的动作电位来自支配它的运动神经,二者的动作电位的形态相似,都呈尖锋状,形成的机制也相似。
  骨骼肌的动作电位引发机械收缩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偶联。
  3.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1. 单收缩 在对神经-肌肉标本的实验中,给神经或肌肉一次单个阈上刺激,会引起肌肉一次收缩称为单收缩。
  2. 收缩总合
  1)不完全强直收缩 给神经或肌肉两次或两次以上的阈上刺激,若后一次刺激落在了前一次刺激的舒张期时,出现一条锯齿状的曲线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2)完全强直收缩 给神经或肌肉两次或两次以上的阈上刺激,若后一次刺激落在了前一次刺激的收缩期时,出现一条光滑的曲线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二)影响骨骼肌的收缩因素
  1.负荷
  1)前负荷: 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2)后负荷: 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后负荷
  2.肌肉收缩能力
  肌肉收缩能力是指与负荷无关的能决定肌肉收缩效能的内在特性。
  (六)实验
  1.蛙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制备
  2.刺激强度、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三、血 液
  (一)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1.血液组成和血量
  (一) 血液的组成
1.                       血细胞比容
  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2. 血浆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
  3. 血清                                    
  血液流出血管后如不经抗凝处理,很快会凝成血块,随着血块逐渐缩紧还会析出淡黄色的清亮液体,称为血清。
  (二) 血 量
  机体内血液的总量,是血浆和血细胞量的总和,简称血量。
  1. 循环血量
  血液总量中,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快速循环流动的这部分血量,称为循环血量。
  2. 储备血量
  血液总量中,常滞留于肝、脾、肺、腹腔静脉和皮下静脉丛内且流动很慢的这部分血量,称为储备血量。
  2.血液的主要机能
  血液的生理功能是由血细胞和血浆共同完成的。
  1)维持内环境稳态
  2)运输功能
  3)免疫保护功能
  3.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
  (二)比重 
  (三)粘滞性 
  (四)血浆渗透压 :
  1. 血浆晶体渗透压
  2. 血浆胶体渗透压
  (五)血浆的pH 
  血液呈弱碱性,pH值为7.35~7.45。
  (二)血细胞及功能
  1.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具有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和渗透脆性等生理特性。
  1.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2.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三)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并对酸、碱物质具有缓冲作用,这些功能主要是由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实现。
  2.白细胞生理
  1、中性粒细胞: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有很强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趋化性强。
  2、嗜酸性粒细胞 
  3、嗜碱性粒细胞
  4、单核细胞 
  5、淋巴细胞
  1)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2)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3.血小板生理
  1、生理性止血 
  2、参与凝血
  3、影响纤维蛋白的溶解
  4、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三)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1.血液凝固
  (一) 血液凝固的概念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或血凝。
  血凝是机体的一种保护功能。
  (二)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是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已知的凝血因子主要有12种。
  (三)凝血的过程
  血凝的过程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三个阶段。
  1)内源性凝血途径: 
  2)外源性凝血途径: 
  2.抗凝系统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循环不易发生凝固,与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生理性凝血只局限于血管受损的部位、血流的稀释作用、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等生理机制有关。此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体内存在着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血浆中有多种抗凝物质,下列物质在抗凝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抗凝血酶Ⅲ 
  (二)肝 素 
  (三)蛋白质C
  (四)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3.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的概念: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作用: 纤溶可以清除纤维蛋白凝块和血管内的血栓,保证血液在血管内的畅通,利于受损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四)血型
  1.红细胞凝集与血型
  血型不相容个体的血滴混合时,其中的红细胞凝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
1)                       凝集原:红细胞膜上具有的特异性蛋白质、糖蛋白或糖脂等在凝集反应中起着抗原的
   作用,称为凝集原,即血型抗原。
2)                       凝集素: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称为凝集素,即血型抗体。
  2.输血原则及交叉配血
  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以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进行混合,观察有无红细胞凝集反应的试验,称为交叉配血试验。
  (五)实验
  1.出血时间、凝血时间的测定
  2.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3.血红蛋白测定
  4.红细胞脆性实验
  5.血细胞计数
  6.血液凝固
  四、血 液 循 环
  (一)心脏生理
  1.心肌的生物电现象
  (一)心肌细胞的分类
  1.工作细胞:
   Ca2+内流的平台期
  2.自律细胞:快反应细胞 和 慢反应细胞 
   4期自动去极化是自律细胞具备自动节律性的基础。
  2.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自律性
   1.起搏点  2.潜在起搏点  3.异位起搏点   4.自律性的影响因素
   (二)兴奋性
   1.兴奋性变化的分期
  1)有效不应期:很长 
   2)相对不应期 
   3)超常期
  2.心肌兴奋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
    1)有效不应期长 
    2)期前收缩
  3)代偿间歇
  (三)传导性
  心肌细胞都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
  1.心脏内兴奋传播顺序:窦房结-房室节-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
  2.心脏内兴奋的传播特点和意义
  1)特 点 
  高速传导:心房内的优势传导通路以高速度将窦房结的节律兴奋迅速传播到两心房,使两心房被同步起搏。
  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区出现了延迟。
  2)意 义: 高速度传导性有利于整个心室同步收缩;房室延搁的意义在于心房收缩在前,心室有充分的时间充盈血液,有利于搏出量。
  3.心脏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和心率
  1.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进行一次收缩和舒张为心跳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2. 心率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理
  通常一个心动周期分为3个时期(包括7个时相或时期)。
  1.心房收缩期
   2.心室收缩期
   1)等容收缩期 
   2)快速射血期 
  3)减慢射血期 
  2.心室舒张期
   1)等容舒张期
   2)快速充盈期
   3)减慢充盈期
   (三)心音:
  第一心音发生在心缩期
  第二心音发生在心舒期
  (四)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1.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
  1)每搏输出量 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
  2)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1)每分输出量 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简称心输出量。
  2)心指数 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即心指数=心输出量/体表面积。
   (五)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影响搏出量的因素
  1)前负荷  2)心肌收缩能力   3)后负荷
  2.心率的影响
  (六)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
   1.心率储备
   2.输出量储备
  (二)血管生理
  1.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血流动力学: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1.血流量 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积的血量,
  2.血流阻力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
  血流阻力与血管的长度和血液的粘滞度成正比,与血管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
  3.血压及影响因素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
  形成血压的必要条件:
  1)血液充盈  
  2)心脏的射血 
  3)外周阻力: 主要是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如果不存在外周阻力,心室射出的血液将全部流向外周,不会增加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4)重力作用 
   (一)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是指动脉血管中血流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1.收缩压: 在心缩期,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为心缩压。
  2.舒张压: 在心舒期,血压达到的最低值称为心舒压。
  3.脉搏压: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
  4.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搏压。
  (二)动脉血压的形成 
  1.血液充盈
  2.心室射血的动力与外周阻力
  3.大动脉弹性扩张: 将射血的动能以势能的形式贮存起来。待心室舒张时,大动脉回缩,使部分贮存的血液继续向外周。因此,尽管心室向动脉射血是间断的,但血管内的血流仍持续不断,并维持心舒期的动脉血压,即舒张压。由此可见,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对于维持一定的舒张压,并使收缩压不致于过高的缓冲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影响动脉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 
  2.外周阻力 
  3.心率 
    4.大动脉血管壁的弹性 
    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比例 。
  4.微循环与物质交换
  (一)微循环的概念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其基本功能是在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调节全身有效循环血量。
  (二)微循环的三条通路
   1.迂回通路: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又称为营养通路。
   2.直捷通路 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通过毛细血管直接进入微静脉。
   3.动—静脉短路:几乎不进行物质交换。一般皮肤中的较多,主要参与体温调节。
  5.组织液和淋巴的生成与回流
  (一)组织液的生产和回流 
   1.组织液 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2.形成原因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 组织液静水压 )。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
  1.毛细血管血压
  2.血浆胶体渗透压
  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  
   (三)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1.淋巴液的生成:少量的组织液(约10%)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
   2.淋巴回流具有回收蛋白质,运输脂肪(在小肠),调节血浆与组织液间的液体平衡和清除组织间的红细胞和细菌等功能。
  (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一)心交感神经:加强作用
  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力(心肌收缩力加强)、正性变时(心率加快)和正变传导性作用(房室交界传导的速度加快)。
   (二)心迷走神经:减弱作用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产生负性变力、变时和变传导性作用。
  2.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一)缩血管神经纤维
  缩血管神经纤维又称为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二)舒血管神经纤维
  1.交感舒血管纤维 
  2.副交感舒血管纤维 
  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心血管中枢
   延髓心血管中枢
  (二)心血管反射
  心血管活动反射调节的生理意义在于使循环功能能适应于机体当时所处的状态或所处环境的变化。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1)经常性活动(感受阈值为60 mmHg);
  2)窦内压在正常平均动脉压范围内变动,压力感受器最敏感;偏离正常水平愈远,纠正异常血压能力愈低;
  3)它属于负反馈调节。当血压突然升高,引起降压效应,称为减压反射。反之引起升压效应。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当某些原因使动脉血压发生变化时,通过减压反射的快速调节,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2.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3.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当血液中缺盐O2、CO2分压过高、H+浓度过高时,可以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延髓内呼吸神经元和心血管活动的改变,引起呼吸加深加快,间接地引起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升高。
  4.体液因素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三)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
  (四)实验
  1.离体蛙心灌流
  2.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
  3.蛙心起搏点观察
  4.蛙的微循环观察
  5.动脉血压的测定
  五、呼 吸
  (一)肺通气
  1.肺通气的原理 
  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大气与肺泡气之间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1.呼吸运动
   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
  1)吸气运动 主要是由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完成。
  2)呼气运动 是膈肌与肋间外肌舒张引起的。在平静呼吸过程中,吸气运动是主动的,而呼气运动则是被动的。
  3)用力呼吸 是机体活动时,呼吸将加深、加快。此时斜角肌、胸锁乳突肌等辅助吸气肌参与。
  2.呼吸运动的型式 
  1)腹式呼吸 由膈肌舒缩、腹壁起伏为主的呼吸运动。
  2)胸式呼吸 由肋间肌舒缩、胸壁起伏为主的呼吸运动。
  3.肺内压 
  肺内压是指肺内气道和肺泡内气体的压力。
  4.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简称胸内压。
  胸膜腔是由紧贴于肺表面的脏层胸膜和紧贴于胸廓内壁的壁层胸膜形成的一密闭的潜在腔隙。胸膜腔内没有气体,仅有少量浆液。
  胸内负压的形成原理: 胸膜外层受到胸廓组织的保护,故不受大气压的影响,胸膜内层的压力有两个:其一是肺内压,使肺泡扩张,其二是肺的回缩力,使肺泡缩小。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若以大气压力为零位标准,胸内压= -肺回缩力,数值为负值
  胸膜腔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1)使肺和小气道维持扩张状态,不致因回缩力而使肺完全塌陷。
  2)有助于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胸内负压作用于胸腔内腔静脉和胸导管,使其被动扩张,管内压下降,有利于回流。
  (二)肺通气阻力
  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肺的弹性阻力来自肺泡内壁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约占肺弹性阻力的2/3;肺弹性纤维的弹性回缩力,约占肺弹性阻力的1/3。
  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容易扩张者顺应性大,弹性阻力小;不易扩张者,顺应性小,弹性阻力大。顺应性(C)=△V/△P。
  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它的极性端插入水中,非极性端伸入肺泡气中,以单分子层分布在肺泡内的液—气界面上,并随肺泡的张缩而改变其密度。
  生理作用
  1. 包括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萎缩塌陷;
  2. 维持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
  3. 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发生。
  2.肺容量与肺通气量
  (一)肺容量 
  指肺内容纳的气体量。在呼吸运动过程中,肺容量随着胸腔空间的增减而改变。吸气时增大,呼气时减小。
  1.潮气量 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潮气量。
  2.吸气贮备量或补吸气量 
  3.呼气贮备量或补呼气量  
  4.残气量或余气量
  5.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量,是残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6.肺活量:最大吸气后,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它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7.肺总容量: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为肺总容量,是肺活量与残气量之和。
  (二)肺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 是指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等于潮气量乘以呼吸频率。受呼吸的频率和呼吸的深度的影响。
  2.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在呼吸过程中,一部分气体将留在从上呼吸道至呼吸性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内,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故这部分呼吸道容积称为解剖无效腔。进入肺泡内的气体,可因血流在肺部分布不均而未能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未能进行交换的这一部分肺泡容积称为肺泡无效腔。肺泡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合称为生理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入肺泡或由肺泡呼出的气体量,即能够与肺毛细血管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体量。
  (二)肺换气与组织换气
  (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氧的运输
  正常情况下,O2几乎完全是由血红蛋白(Hb)输送。Hb还参与CO2的运输,所以在血液气体运输方面Hb占极为重要的地位。
  (一)血红蛋白的氧合作用
  (二)氧离曲线
  Po2Hb氧饱和度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氧解离曲线。氧解离曲线中,Po2和Hb氧饱和度之间呈现“S”形的曲线。
  1.曲线上段:相当于Po2 60~100 mmHg之间,该段曲线较平坦,表明Po2在此范围内变化时,对Hb氧饱和度影响不大。
  2.曲线中段:相当于Po2在40~60 mmHg之间,曲线坡度较陡。在这一范围内,随着Po2下降,Hb氧饱和度较明显降低,解离出大量的O2。安静时,混合静脉血的Po2为40 mmHg,Hb氧饱和度为75%。曲线中段的意义就是有利于组织细胞从血液中摄取O2
  3.曲线下段:相当于Po2在15~40 mmHg之间,曲线坡度最陡。意味着在这一范围内,只要血中的Po2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会大幅度下降,释放出大量的O2。该段曲线代表O2贮备,其生理意义是有利于活动组织细胞从血液中摄取足够的O2
  (三)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1.pH和Pco2的影响 血液pH降低([H+]升高)或Pco2升高,使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血液pH升高([H+]降低)或Pco2降低,使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氧解离曲线左移。pH和Pco2对氧解离曲线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
  波尔效应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它既可促进肺毛细血管的氧合,又有利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释放O2
  2. 温度的影响 
  3. 2,3二磷酸甘油酸的影响
  4. Hb自身性质的影响: Hb与O2的结合还受其自身的影响。如某些氧化剂作用,Fe2+氧化成了Fe3+,以及 CO与Hb结合占据了O2的位点,使Hb失去了运输O2的能力。
  2.二氧化碳的运输
  1.碳酸氢盐化学结合的量占总量的95%。物理溶解的量只占总量的5%左右,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CO2的解离曲线
  CO2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中CO2含量与Pco2关系的曲线。与氧解离曲线不同,血液CO2含量随Pco2上升而增加,几乎成线性关系而不是“S”形,而且没有饱和点(5-5)。
  O2与Hb结合可使CO2释放称为何尔登效应。在组织中由于HbO2释放O2而生成去氧Hb,经何尔登效应促使血液摄取并结合CO2;在呼吸器官中,则因Hb与O2结合,促使CO2释放。
  (四)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1.肺牵张反射 
  在麻醉动物肺充气时,则抑制吸气;肺缩小,则引起吸气。切断迷走神经,上述现象消失,这种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也叫—伯反射。它包括肺扩张反射与肺缩小反射。
  1)肺扩张反射
  2)肺缩小反射
  (二)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一)化学感受器
   1.外周化学感受器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受到动脉血中Po2降低、Pco2升高和[H+]升高的刺激.
  2.中枢化学感受器 
  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生理刺激是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血液中的CO2能迅速透过血—脑脊液屏障,与脑脊液中的H2O结合成H2CO3,然后解离出H+,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五)实验
  1.呼吸运动的调节
  2.胸内压测定
  六、消 化
  (一)消化概述
  1.消化与吸收
  (一)消化 是指饲料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
  (二)吸收 是指饲料的成分或经过消化道消化后的产物,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生理过程。
  2.消化方式
  (一)物理性消化(机械性消化)
  (二)化学性消化
  (三)微生物消化
  3.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1.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2.具有自动节律性。
  3.展长性强伸展性强,最长可达正常的2~3倍。
  4.具有持续的紧张性。
  5.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张刺激敏感,对电刺激不敏感。
  (二)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可分以下三种类型:静息电位、慢波电位和动作电位
  (二)口腔消化
  1.摄食方式、饮水、咀嚼和吞咽
  2.唾液的性质、组成和生理作用
  3.唾液分泌及其调节
  (三)单胃消化
  1.胃液的性质、组成与作用
  (一)胃液的性质和组成
  胃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强酸(pH=0.9~1.5)性液体。胃液的主要成分包括胃蛋白酶原、盐酸、粘液、内因子、电解质和水
  (二)胃液的作用
  1.胃内可以一定程度的水解蛋白质 在酸性环境下,蛋白膨胀变性,胃蛋白酶水解蛋白质使之生成眎和胨
  2.胃内酸性环境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3.胃黏膜表面形成的“粘液-碳酸氢盐屏障”可有效地保护胃黏膜免受损伤。
  4.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也促进Fe2+的吸收。
  5.胃酸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小肠液和胆汁的分泌,也可刺激小肠运动。
  (三)胃内主要成分的合成与分泌
  1.胃蛋白酶原:主细胞
  2.盐酸 也称胃酸,由胃底腺区的壁细胞分泌。
  3.粘液与碳酸氢盐 
  4. 内因子:壁细胞产生
  2.胃液的分泌及其调节
  (一)胃液的分泌 动物进食后所引起的胃液分泌称为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经过实验证明,依据饲料或食糜刺激部位的先后不同,把在正常的消化过程中,胃液分泌的调节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事实上,进食时这3个时期几乎是同时开始,互相重叠,而且都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双重调节。
  *促进胃液分泌的主要有乙酰胆碱、促胃液素、组胺(由胃底腺区肠嗜铬细胞分泌),还有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
  *抑制胃液分泌的主要有盐酸、脂肪、高渗溶液和生长抑素等。
  3.胃的运动及其调节
  1.容受性舒张 
  2.紧张性收缩
  3.蠕动
  4.胃的排空
  (四)复胃消化
  1.前胃运动及其调节
  嗳气 嗳气是指机体在正常情况下,瘤胃中的部分气体通过食管经口腔排出体外的过程。
  2.反刍及其机制
  (一)反刍 反刍是指反刍动物匆匆将饲料经口腔吞咽入瘤胃,动物休息时又将被瘤胃浸泡的粗糙饲草逆呕回口腔,经再咀嚼、与混合唾液、再吞咽的过程。
  (二)反刍的调节机制
  3.瘤胃及网胃内的消化与代谢
  瘤胃及网胃在反刍动物的整个消化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饲料中可消化的干物质有70%~85%在此消化,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微生物。
  (一)反刍动物瘤胃及网胃内的微生物
  1. 细菌 
  2. 纤毛虫
  3. 真菌
  (二)瘤、网胃内微生物的消化和代谢
  1.糖类的发酵 
  在细菌和纤毛虫的作用下,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挥发性脂肪酸(VFA)、CO2、甲烷(CH4)。
  VFA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它们可以由瘤胃壁吸收入血液被机体利用。
  2.蛋白质的消化 
  产生的一部分氨可作为微生物的氮源,合成蛋白质储存于微生物体内,并供宿主利用;另一部分氨可被瘤胃壁吸收入血至肝脏经鸟氨酸循环生成尿素。
  一部分尿素经血液循环由尿排出或运送到唾液腺,再随唾液分泌,重新进入瘤胃;另一部分可直接通过瘤胃上皮再次返回瘤胃被产生氨和CO2,又被瘤胃微生物所利用,这一过程称为尿素再循环
   3. 维生素的合成
   4. 脂肪的消化和合成
  5. 气体的产生
  (五) 小肠消化
  1.胰液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一)胰液的分泌和成分 胰液由胰泡细胞和胰导管细胞分泌,经胰腺导管进入十二指肠,为无色、透明、pH为7.8~8.4的弱碱性液体,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分泌量大。
  胰液中无机盐以碳酸氢盐(NaHCO3和KHCO3)的含量最高,有机物中主要由蛋白质组成的消化酶组成。
  (二)胰液的作用
  1.中和胃酸、保护肠黏膜 胰液分泌弱碱性物质可不断地中和随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以保护肠黏膜,并为小肠内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弱碱性环境。
  2.胰液中消化酶的水解作用
  2.胆汁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二、胆汁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1. 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胆汁由肝脏连续分泌。
  2. 胆汁的成分 胆汁为味苦、有色的液体,由水、胆汁酸、胆酸盐(甘氨酸胆酸盐或牛磺酸胆酸盐)、胆固醇、胆色素、脂肪酸和卵磷脂等组成。有胆囊的胆汁中的水、Na+、Cl-、和大部分电解质被胆囊吸收,其内的胆盐、胆固醇、胆色素被浓缩。
  (三)胆汁的生理功能 胆汁内没有消化酶,起消化作用的主要是胆盐。
  1.胆盐能增强脂肪酶的活性。
  2.胆盐能促进脂肪的水解
  3.胆盐可刺激小肠的运动。
  4.胆盐能便于脂肪分解产物的吸收。
  5.胆盐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
  (四)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是通过神经、神经-体液和体液调节来完成,其中以体液调节为主。
  1.神经系统对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2.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和胆盐是调节胆汁分泌和排出的主要体液因素
  1)促胰液素
  2)胆囊收缩素
  3)胆盐
  3.小肠运动及其调节
  小肠的运动主要依靠肠壁两层平滑肌,外层为纵行肌,内层为环行肌
  (一)小肠运动形式
  1.紧张性收缩
  2.分节运动
  3.蠕 动
  4.摆 动
  (二)小肠运动的调节
  1.小肠平滑肌受内在神经丛和外来神经的控制
  1)内在神经丛对小肠运动的调节。
  2)外来神经对小肠运动的控制。
  2.体液可直接作用于小肠平滑肌或通过肠壁内神经丛对小肠运动进行调节
  (三)小肠液的作用及分泌调节
  1.小肠液是弱碱性、微混浊的液体,pH为7.6~8.7。其内含有大量水分、无机盐中NaHCO3含量高;有机物中主要是粘液和各种酶。
  2、小肠液的分泌调节
  小肠液的分泌与胰液、胆汁相似,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
  食糜对肠黏膜局部机械和化学刺激通过壁内神经丛的局部反射促进小肠液的分泌;迷走神经可引起十二指肠腺的分泌轻度增加。
  促胃液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血管活性肠肽、前列腺素等均可刺激小肠液分泌。
  (七)吸收
  主要营养成分的吸收部位及其机制。
  一、吸收的部位
  除口腔、食道和肛门外的消化道均具吸收能力,但不同部位差异很大。小肠吸收的物质种类多、量大,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其中大部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回肠能够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大肠主要吸收水和无机盐(单胃草食动物和禽类还可吸收低级脂肪酸)。胃的吸收能力较低,可吸收少量水、酒精和无机盐,反刍动物的前胃可以吸收低级脂肪酸、NH3、葡萄糖和多肽。
  三、吸收的机理
  (一)被动转运 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渗透
  (二)主动转运 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三)入胞和出胞
  四、主要营养成分的吸收
  (一)糖类的吸收
  (二)蛋白质的吸收
  (三)脂肪的吸收
  (四)水的吸收
  (五)无机盐的吸收
  1.Na+和Cl-的 吸收
  2.Ca2+的吸收
  3.铁的吸收 
  (六)维生素的吸收
  (八)实验
  1.小肠吸收和渗透压的关系
  2.胰液、胆汁的分泌
  3.胃肠运动的直接观察
  4.离体小肠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一)能量代谢
  1.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
  2.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3.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
  (二)体温
  1.体温的概念及正常变动
  2.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3.体温调节
  (三)实验
  小动物能量代谢的测定。
  八、泌尿
  (一)肾脏的结构与功能
  1.排泄的概念
  (一)排泄的概念 有机体将物质代谢的终产物和机体不需要或过多的物质(包括进入体内的异物和/或药物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称为排泄。
  生理学认为只有通过血液循环把被排泄物转运到排出器官排出的过程才属排泄。
  (二)体内具有排泄功能的器官
  1.肺 排泄CO2和水
  2.皮肤 排泄水、氯化钠和尿素等代谢产物
  3.消化道 排泄血红蛋白代谢产物血红素及来自血液的钙、镁和铁等。排出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过程不属排泄范畴。
  4.肾脏 以生成和排出尿的形式排泄体内大部分代谢产物及进入体内的异物、药物,是体内最主要的排泄器官。
  2.肾单位
  (一)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与肾小管组成:
  肾小体分布于肾皮质,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球)和肾小囊。
  肾小管可分三部分:
  近球小管 (包括近曲小管、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细段 (分为降支细段和升支细段)、
  远球小管 (包括髓袢升支粗段和远曲小管)
  远曲小管汇入集合管。集合管接受多个肾单位运来的液体。
  (二)近球小体(肾小球旁器)由球旁细胞(又叫颗粒细胞)、系膜细胞和致密斑组成。
  球旁细胞分泌肾素,致密斑感受小管液中Na+含量的变化,调节肾素的释放。
  3.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一)自身调节: 指不依赖于外来神经和体液因素的条件下,动脉血压在80~180 mmHg范围
  内变化时,肾血流量维持不变,维持肾小球滤过率相对恒定。
  (二)神经和体液调节:肾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血管紧张素均可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减少。在紧急情况下,可使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流分配的需要相适应。
  (二)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及影响因素
  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三层构成。除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余血浆成分都可通过滤过膜形成原尿。基膜的空隙较小,是滤过膜的主要滤过屏障。滤过膜各层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可排斥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限制其滤过。通透性的高低决定于被滤过物质的分子大小及其所带的电荷,但以分子大小为主。在分子大小相同的情况下,带正电荷者易通过,带负电荷难通过。
  二、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囊内液蛋白浓度极低,其胶体渗透压可略而不计。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血液在肾小球毛细血管中流动时,随着血浆的滤出,血浆胶体渗透压逐渐上升,有效滤过压逐渐降低到零,而达到滤过平衡。
  三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一)滤过膜面积和通透性: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变窄或完全阻塞,使有效  滤过面积减小,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少尿。若滤过膜上糖蛋白减少使滤过膜负电荷减少,通透性增大,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滤过,而出现蛋白尿。
  (二)有效滤过压: 凡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因素都可影响有效滤过压。
  1.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动脉血压在80-180 mmHg范围内变动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能维持相对稳定,不会影响有效滤过压。但大出血时,当动脉血压降至80mmHg以下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相应降低,肾小球滤过率也减小。
  2. 囊内压:在正常情况下,肾小囊内压比较稳定。若出现肾盂及输尿管结石引起的输尿管阻塞,尿液积聚而使囊内压升高,有效滤过压随之降低。
  3. 血浆胶体渗透压:正常情况下血浆胶体渗透压是相对稳定的。只有全身血浆蛋白的浓度明显降低时,才出现血浆胶体渗透压的降低。例如快速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时,可因血浆胶体渗透压的降低而引起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加,尿量增多。
  (三)肾血浆流量:主要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中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的速率。肾血浆流量多,肾小球滤过率大。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泌尿功能
一、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一)近球小管
  1. 小管液中约67%的Na+、Cl-与水在近球小管被重吸收。
  其中Na+主要为主动重吸收,Cl-为被动吸收。
  水随小管液中NaCl等溶质吸收后所形成的管内外渗透压差而被动重吸收,其吸收量不受神经、激素调节,与体内是否缺水无关。
  2. K+的重吸收为主动转运过程。
  3. 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 机制为与Na+的同向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的重吸收部位限于近球小管。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有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称肾糖阈
  (二)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滤液中约12%的Na+Cl-,以及不同量的水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并可随机体的水、盐平衡状态进行调节。
  水的重吸收受抗利尿激素调节;Na+K+的转运主要受醛固酮调节。
二、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1. 泌 H+:以H+-Na+交换方式进行。
  2. 泌 K+:以K+-Na+交换方式进行。
  3. 泌NH3:NH3在小管液中与H+结合生成NH4+,使小管液中的H+浓度降低。
  (四)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1.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一)抗利尿激素的作用 由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的神经元合成,经下丘脑-垂体束运送到神经垂体贮存、释放。其作用是增加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二)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调节因素
  1.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
  2.循环血量减少,通过容量感受器引起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3.动脉血压升高,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性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4.大量饮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而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称为水利尿。
  2.醛固酮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一)醛固酮的作用
  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可促进远曲小管、集合管对Na+、水的重吸收,促进K+的排出,
  即Na+、排K+、保水,使得细胞外液增多。
  (二)醛固酮分泌的调节因
  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肾素分泌增多时,血管紧张素Ⅱ、III生成增多,刺激醛固酮分泌。
  2. 血K+和血Na+浓度,血K+增多、血Na+降低,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
  3.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二)肾素分泌的调节因素
  1. 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血流量减少可通过牵张感受器,使肾素分泌增多。
  2. 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流经致密斑的Na+量减少,刺激致密斑感受器,使肾素分泌增多。
  3. 交感神经兴奋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可直接刺激颗粒细胞分泌肾素。
  (五)实验
  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
  九、神经 系 统
  (一)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1. 生理完整性
  2. 绝缘性
  3. 双向传导
  4. 不衰减性
  5. 相对不疲劳性
  (二)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周围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一)、神经递质            
  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其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的受体,导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些化学物质。
  (二)受体
  递质的受体一般指存在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某些特殊的蛋白质。
  (三)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
  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中的一部分(如支配汗腺的纤维和骨骼肌舒血管纤维)及躯体运动神经纤维末梢均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这些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总称为胆碱能纤维。
  胆碱能受体有毒蕈碱型受体(M型受体)和烟碱型受体(N型受体)两类。
  2.儿茶酚胺及其受体:在外周神经系统中,除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和骨骼肌的交感舒血管纤维属于胆碱能纤维外,其他的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这种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为递质的纤维称为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询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考研咨询 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 3455265070@qq.com
    公司名称:昆山创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考研秘籍网 版权所有 © kaoyanmi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