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考研秘籍考研网!    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考博真题下载    考研真题下载    全站文章索引
文章搜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考研秘籍考研网 >> 文章中心 >> 新闻资讯 >> 正文  中国科技大学:再次酝酿研究生教育变革

新闻资讯
普通文章 上海市50家单位网上接受咨询和报名
普通文章 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研究生专场招聘场面火爆
普通文章 厦大女研究生被杀案终审判决 凶手被判死刑
普通文章 广东八校网上试点考研报名将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硕士北京招生单位报名点一览
普通文章 洛阳高新区21名硕士研究生被聘为中层领导
普通文章 浙江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从下周一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上海考区网上报名时间安排表
普通文章 广东:研究生入学考试2003年起重大调整
普通文章 2004年全国研招上海考区报名点一览表
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宁夏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大连铁道学院04年硕士接收调剂生源基本原则
普通文章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筹)05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佳木斯大学04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05年硕士调剂需求
普通文章 第二志愿考研调剂程序答疑
普通文章 上海大学04年研究生招收统考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一所大学,专门委托学校管理学院教授组成课题组,历时半年之久调查600余名研究生导师、4000余名研究生,数易其稿写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现状调研分析报告”专题汇报,从生源、师资、培养、科研、就业五个环节,对全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和透视,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提出研究生教育的变革措施——这样郑重其事的态度和积极求变的工作方式,令人叹为观止。 

    6月29日~30日,中国科技大学召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四次发展工作会议,作为大会的一项重要议程,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梁樑教授代表课题组作了《中国科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现状调研分析报告》。虽然学校很多与会代表都接受过课题组的问卷调查,但听到“80%的学生对英语老师的教学感到满意,但70%以上认为英语课对研究生实际英语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这样极富戏剧性的调查结果,仍深深受到触动,进一步坚定了研究生公共课程改革的决心。 

    据介绍,改革后的中国科技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将在研究生入学时设置英语水平资格考试,学生通过考试即获得免修资格,然后到学校即将设立的“英语语言实践中心”,通过和外教进行真实场景对话、欣赏英语影音资料和自我测评等方式,拿到英语学分,并在这一过程中切实提高英语应用的能力。 

    “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产出我国自主培养博士中1/6的院士”,头戴众多荣誉光环的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为何仍然如此执著地厉行变革?为深入了解中国科大研究生教育历史、现状以及科大人为其设想的未来,记者再次回到这所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流高校。 

    定位: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主要环节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从事学术研究是大学发展历史中社会赋予的重大责任,而研究生制度正是这种功能得以体现的具体形式。”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兼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介绍,从中世纪以来,大学这种教育形式最早以传授知识为主;19世纪,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认为大学还应创造知识,根据“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最早建立了研究生培养模式;随后,美国大学率先建立研究生院,从体制上保证了大学创造知识的功能。 

    那么,研究生教育和研究型大学建设到底有怎样的必然联系?郭传杰指出:首先,研究生已经具备学科领域较为全面的基础知识,年轻、求知欲强、富有创造力,只要有必要的研究条件和指导,就能取得杰出的研究成果,因此是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的生力军。历史证明,不少诺贝尔奖获得者,例如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演绎的数学大师纳什,其获奖成果都是早年的博士论文。 

    其次,大学致力于培养高级创新人才,而科技创新人才要顺利成长,必须参与到科研过程中去,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到科技前沿到底在哪里,在枯燥的研究活动中培养起探究的兴趣。从这个方面看,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制度是高水平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 

    最后,随着现代大学的不断演化,全球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人员的三大主体“功能”大体固化,除后勤管理人员负责为师生提供良好服务外,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主要承担教育、培养学生的任务,大学生们则在本科阶段打基础、研究生阶段切实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据了解,研究生已成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的主体、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引领学校发展的先导,越来越与研究型大学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科技大学历来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累计授予博士、硕士、专业学位近12000个;目前研究生在全校学生结构中的 “分量”也很明显,在校本科生9000多人,硕士、博士生接近9500人,另有近1000名研究生委托中科院各研究所代为培养。 

    “我们坚持走‘精英教育’的路线,以一流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多年来一直控制办学规模,紧紧依托中科院优异的科研条件,保证让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和研究资源,同时具有最好的创新环境、代代相传的优良学风、学科交叉的研究传统,为培养顶尖科技人才提供了保障。”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指出,正是由于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不断探索办学方针、管理模式上的革新,中科大的研究生历来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屡创佳绩。 

    历史: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中屡占先机 

    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屡屡走在国内高校的最前列。 

    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副院长张淑林介绍:中国科大自1958年在北京建校不久就开始招收研究生,并经国务院批准于1978年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研究生院;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3年,我国在人民大会堂为全国首批获得博士学位的18名博士举行学位授予仪式,其中有7位由中国科技大学培养,由此奠定了中国科大在国内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领先地位。 

    中国科大研究生院1998年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1999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单位”称号。自实施学位制度以来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有17人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中国科大培养的就有3位。 

    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侯建国院士指出,作为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以科技为背景的管理和人文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学科布局以理学、工学为主,在两大领域“精耕细作”,理工一级学科博士点覆盖率都在90%以上,2002~2004年度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排名中,全校有11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5名,数量列全国第6位。自1999年以来共有22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总数列全国第六,按研究生总数计算入选比例更列国内高校第二位。并有26篇论文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占入选论文总数的18%。 

    目前,中国科大全力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在校学生无愧于“研究生”一词本义,几乎全部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大部分学位论文选题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家攀登计划”等资助课题。学校研究气氛浓郁,以全国高校中绝不靠前的师生总数,创造了全国第二的科技文献阅览流量(据校图书馆统计)。2004年发表SCI论文1161篇、EI论文647篇,总数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其中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分别占68.9%和71.3%。尤其是有3位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分别发表在世界顶尖级学术刊物《科学》和《自然》上,这在国内极为少见。 

    据了解,中国科大多年来结合国内高等教育环境和学校现状,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目前已建成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研究生教育学位授权体系和科研支撑体系,基本形成了一支能立足国际学术前沿、结构相对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的导师队伍,毕业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取得重大成就。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为地方和行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优势:借中科院全院之力锻造“精品” 

    “我校多年来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平台建设齐头并进,目前已经综合成一个有机的互为促进的整体。”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窦贤康介绍,该校是国内唯一同时承担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教育部“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任务的高校,通过“三大工程”建设,目前已形成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心,多学科交叉为重点,教学与科研共享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支撑体系;尤其是紧紧依托中国科学院,通过“所系结合”的模式,为研究生创造了最好的研究环境。 

    中国科大与中国科学院众多国立研究所历来有良好的合作研究传统,这一方面增强促进了双方科研力量的有机整合,同时也为高层次尖端人才的培养模式开辟了新路。近年来,中国科大研究生院以“所系结合”为纽带,通过与研究所合作招生、联合培养、互聘导师、共建系科、共同承担课题等方式,初步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郭传杰认为,这一良好形势的取得,是因为中科院众多研究所与中科大同源流、同文化、同使命,彼此间有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 

    据介绍,中国科大依托高水平、健全的本科教育体系,每年要组织有教学经验的教授,为中科院70多个研究所的150门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命题。2001年以来,每年推荐到各研究所攻读学位的免试研究生达100多人,并接纳研究所近1000名研究生来校学习学位课程。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中国科大已聘请杨国祯、龚惠兴等15位中科院院士和中科院有关研究所所长担任院系领导,140多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目前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国杰兼任。该系常务副主任顾乃杰介绍,系其他领导经常顺路或专门赴北京向李国杰院士汇报工作,听取全系学科、科研、教学等方面工作指示。顾乃杰表示,甚至远在中国科大计算机系建立以及相关研究生学位点获得授权之前,有关教师就已和中科院计算所、软件所、沈阳计算所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胡伟武等作为兼职博导,多年来坚持到计算机系讲授《CPU设计》等课程,在他们的指导下,系里不少研究生很早就加入了国家级前沿课题组。 

    2005年5月24日,中国科技大学与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合作,成立了国内第一个系统生物学系,共同培养和储备生物学研究发展所需的人才,首任系主任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家睿担任。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在中科大完成,研究生阶段则由双方联合培养。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刘兢介绍,吴家睿目前每周六来合肥给学生讲课。刘兢指导的博士生肖尚喜、步磊,研究论文先后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并接连入选2003、2004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据她自己介绍,两位学生的培养和成长,得到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有关导师的直接指导。 

    目标:培育最具探究精神的科技领军人 

    据了解,中国科技大学坚持不扩招、不赶高校兼并潮流,就是为了保证学生平均享有教育和科研资源,特别是在研究生教育中,培养目标明确锁定在“科技前沿领军人才”上。 

    “我们选择攻读研究生,就是为了投身科研。”获得2006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的两位博士生汪建君、王翠焕自承,在中国科大读研受益良多。王翠焕就读微尺度国家实验室,从事凝聚态物理前沿基础研究,已累计发表SCI、EI论文27篇,其中国外刊物26篇、第一作者8篇;仅2005年、2006年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Phys. Rev. lett.论文1篇、Phys. Rev. B论文2篇,如此成绩,对专职科研人员来说也可称不俗。汪建君则就读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师从孙立广、陈立奇两位教授,曾参加中国第18次南极考察队,并被派赴美国罗德岛大学学习海洋学、数据分析,她在导师的指导下,将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引入南极、北极、西沙等鸟粪沉积和淮河人类文化层的生态地质研究,探讨生物在历史时期与气候、环境的关系,目前相关研究论文正在撰写中。 

    一大批优秀研究生的成长,离不开导师们的谆谆教导。中国科大为保证导师对研究生的实际指导,严格限制其招收研究生的数量。目前的800余位研究生导师,共有两院院士26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07人;538位博士生导师中,45岁以下占40%,他们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向老一辈教师学习,和他们一起努力将研究生带到科学研究的前沿。 

    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主任陈国良是我国唯一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的院士。顾乃杰谈起自己这位硕士、博士导师,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介绍,陈国良不仅在科大率先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精心笔记、热情辅导,指导研究生时特别注意培养其独立研究能力,同时所著的《并行算法的设计与分析》获得了国家教材一等奖,多年来还一直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高校师资培训班。 

    中国科技大学以博士生和硕士生为主体的机器人足球“蓝鹰”队,近年来在世界大赛中屡创佳绩,同时越来越成为该校研究生教育的一大亮点。6月14日~20日在德国北部城市不来梅举行的第十届机器人世界杯竞赛(Robo Cup 2006),吸引了来自36个国家的近440支队伍,我国包括清华、北大、浙大、上海交大、同济等在内54支队伍参赛,其中中国科大“蓝鹰”参加了三个组别的赛事,获得仿真2D组世界冠军、仿真3D组世界亚军、四腿机器人组第五名,与德国“头脑风暴”队一起,成为全球成绩最好的小组。 

    “竞赛只是一种手段,我们的目标是要通过这一形式切实培养学生钻研、创新的能力。”中国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蓝鹰”队“总教练”陈小平教授介绍,机器人足球赛是一项以足球赛为载体的前沿科学研究和高技术对抗,广泛涉及人工智能、计算机、自动控制、精密机构、传感、通讯、材料和能源等众多领域,这一领域竞争极其激烈,“头一年的世界冠军,第二年基本上很难再进八强”。中国科大面向全校开设《机器人足球》选修课,往往初级班有100多位本科二三年级学生参加,次年吸收10余位到提高班,最后选拔出来随陈小平等攻读研究生、从事人工智能相关研究的学生——例如此次仿真2D组组长范长杰、仿真3D组组长刘甦——就只有一两位了。如此优中选优,岂能不出人才! 

    发展:酝酿管理创新,谋求再次突破 

    一项事业取得成功,往往有赖于改革创新举措上的先发制人。中国科大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多次组织召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工作会议,为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多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创新举措,包括: 

    在研究生中设立助学、助研、助管岗位,大幅度提高研究生待遇,消除学生投身学习、研究的后顾之忧;采取“本科——硕士——博士”、“本科——博士”等培养方式,支持优秀学生连续攻读;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后备人选资助基金,支持研究生开展创新活动;专门成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中心”,严把学位授予关;集中学校资源,建设了理化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和高性能计算等5个研究生公共实验中心,以便为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在中国科技大学不仅学校、研究生院领导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普通教授也十分重视研究生培养相关问题,积极参与有关制度的讨论和制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选键化学重点研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杨金龙教授介绍,他和科大其他27位教授一起组成的“非政府组织”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论坛,通过网络和现实中的聚会,自发探讨研究生管理、招生、培养等问题,提出的很多建议,得到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和领导的认可及采纳。 

    侯建国院士同时兼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常务副主任。他表示,该实验室采纳杨金龙等的建议,今年将在全校率先试行“部分考生在国家统考前增加面试”的办法,以切实挑选、吸收鼓励具有科研潜力和素养的优秀考生;由于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也提出参加试点改革,今年5月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已正式批复这一试点计划。为更好地遵循研究生教育的自身规律,有关教授提出逐步推行与国际接轨的研究生弹性学制,给予合理延期毕业的研究生同等的住宿、医疗、网络使用、助学金等待遇,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益。这一建议同样获得学校的采纳。 

    中国科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四次发展工作会议大力加强制度建设,研讨通过了研究生院之前起草的《推荐免试研究生实施办法》、《设立研究生助研岗位实行岗位薪酬制度实施细则》、《关于修订导师招收研究生的有关条件的通知》、《关于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及学习要求的规定》等管理文件。与会代表积极参与讨论,在建立研究生淘汰机制、完善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等方面献计献策。他们相信,随着各项工作的全面展开,中国科大研究生将发展成含金量更高的“国优品牌”。

 

  • (来源:科学时报 )
  •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询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考研咨询 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 3455265070@qq.com
    公司名称:昆山创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考研秘籍网 版权所有 © kaoyanmi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