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考研秘籍考研网!    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考博真题下载    考研真题下载    全站文章索引
文章搜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考研秘籍考研网 >> 文章中心 >> 新闻资讯 >> 正文  不愿到基层就业,且听大学生怎么说

新闻资讯
普通文章 上海市50家单位网上接受咨询和报名
普通文章 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研究生专场招聘场面火爆
普通文章 厦大女研究生被杀案终审判决 凶手被判死刑
普通文章 广东八校网上试点考研报名将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硕士北京招生单位报名点一览
普通文章 洛阳高新区21名硕士研究生被聘为中层领导
普通文章 浙江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从下周一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上海考区网上报名时间安排表
普通文章 广东:研究生入学考试2003年起重大调整
普通文章 2004年全国研招上海考区报名点一览表
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宁夏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大连铁道学院04年硕士接收调剂生源基本原则
普通文章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筹)05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佳木斯大学04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05年硕士调剂需求
普通文章 第二志愿考研调剂程序答疑
普通文章 上海大学04年研究生招收统考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背景观察

    高等教育的矛盾

    从“入口”转移到“出口”

    一方面,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部分企业招工难,这种尴尬的局面近几年一再上演。教育专家指出,与以前相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矛盾已经从“入口”转移到“出口”,从入学难转移到就业难。

    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教育专家和大学毕业生,其中大部分人都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一年比一年难,与当前高等教育模式以及高校扩招等都有关系,而想最终“解铃”,除了整个社会一起努力增加就业机会外,还得靠高校自身:专业设置时戒骄戒躁,培养学生时既要因材施教,还要“因材施销”。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左右,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

    以山东为例,今年大学毕业生近27万人,除去专升本和考研学生还剩大约20万人,假如流入山东和流出山东的学生人数相等,至少有20万人需要工作。有关人士分析说,假如把这个总数分散到山东100多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要安排200人左右,这个数字对青岛、烟台、威海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但欠发达县无论如何也“消化不了”。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之严峻由此可见一斑。

    ■言为心声

    “后顾之忧”并非无理

    近几年,为了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例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育硕士、农村教师特设岗位等。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大学生对到基层就业还有种种顾虑:

    ——“大学四年花费多,去基层经济压力太大。”山东师范大学被批准为山东首批农村教育硕士培养单位,从今年开始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选拔和培养农村教育硕士师资。但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学生对这一政策并不感兴趣。这所学校计算机系毕业生小武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大学学费每年3960元,住宿费500元,再加上生活费一年最少8000元,4年就是3万多元。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前几年学费都是借来的,大学三年级时贷款5000元。我还有一个正在读高中二年级的弟弟,马上也要上大学,家庭经济负担很重。我当然要考虑读大学的投入产出比。”

    ——“精神空虚,在基层找不到精神家园。”学中文的应届毕业生刘冰对记者说:“到基层去,条件苦点我倒不怕,就怕找不到沟通的对象,精神上寂寞是最可怕的,这让我承受不了,所以我宁可在大城市找个一般的岗位,也不愿意到一个需要我的地方去。”

    ——“要结婚生子,我在基层怎安家?”除了经济压力、精神需求等问题之外,大学生对到基层就业还有一些现实的生活顾虑。聊城大学毕业生孔铭记对记者说:“我今年23岁,要谈恋爱、结婚、生子,要养家、买房、赡养老人,这些生活问题都要考虑。下去几年后再回到城里来,恐怕连找对象都难了。”

    山东大学学工部王浩说,大学生对到基层工作有种种顾虑并不难理解,这涉及到户口迁移、工资标准、人事代理、公务员考录、研究生考试等许多具体问题。当前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越来越丰富,在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同时,不仅要让大学生下得去,还要留得住,解决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后在生活和个人发展上的后顾之忧。

    ■旧忧新患

    无形壁垒知多少

    社会关系壁垒、地域壁垒、户口壁垒、名校壁垒……据调查,除一些有形的限制条件以外,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路上还会遇到种种无形的壁垒,就业路因此变得更加不平坦。

    离毕业还有半年时间,山东一家医学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李平就开始四处撒网找工作,在应聘投简历的同时,还要到处找关系,包括老师、师兄等只要能拉上关系,就要去试一下。“我们宿舍一位同学不知什么家庭背景,从入校起就与众不同,用名牌,穿名牌,找工作根本不用自己操心,家里早就安排好了。”李平说:“我家在农村,父母根本没有能力帮忙找工作。”

    有关人士分析认为,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的背景下,来自农村和城市低保家庭的贫困大学生往往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记者在济南采访了部分贫困家庭,发现他们上大学的子女都面临就业难题。下岗女工王珉一家靠低保金维持生活,她的女儿2005年从济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待业在家。

    除了社会关系壁垒以外,还有诸如地域壁垒、户口壁垒、名校壁垒等横亘在大学生就业路上。山东应届毕业生高星对记者说:“很多地区都有地方保护,外地学生一律不要。沿海一个县级市来我们系招老师,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本地学生,本地的来一个要一个。”

    有的毕业生告诉记者,为了找到工作,不得已只能与用人单位签订一些“不平等条约”,例如,几年内不能考研、不能调出,违约交5000元违约金等。有的企业公开声明只要“七大名校”的学生,其他学校毕业生连报名资格都没有。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研究员鹿立认为,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我国仍处于整体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人才总量短缺的阶段。目前出现的部分大学生就业难,除传统就业观念因素影响外,还与当前各种用人壁垒有关。

    鹿立认为,当前急需加快用工改革,推进“阳光招考”,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让更多具有新知识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各个行业中来。

    ■雪上加霜

    “热门”专业遇冷

    4年前,许多学生为考上法律、财会、计算机、文学等热门专业而欣喜,4年后,这些专业在就业市场上早已“黄花”不再,昔日热门专业由于供求失衡,找工作成了难题。

    应届毕业生丁林4年前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当时觉得就业面宽,可谁知近几年各高校几乎都开设了这一专业,毕业时竞争激烈,至今还没找到工作单位。

    一名教育界人士对记者说,大学生就业难固然有多种因素,但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暴露出的不足恐怕才是更需要引起重视的。

    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新专业猛增。据业内人士透露,高校增新专业基本上分几种类型:

    一是生源捞取型:新专业就是为了多招学生,结网捕鱼,所以这张网织得越大越好,网眼越密越好,尽可能多上专业。学校普遍喜欢上投资少、见效快、靠几本书、找几个老师就可以应付的“软专业”,而对像工程技术、数控机床、机械电子等需要上设备、上仪器、投入比较大的“硬专业”一般不“感冒”。

    二是分散就业压力型,学生过多地集中在一个专业,会人为造成就业压力过大,所以部分学校将专业设置化整为零,目的是自我减压,而不是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

    三是历史依赖型,主要以原有专业为基础。

    四是市场导向型,市场上什么专业热门,就上什么专业,而不考虑就业形势。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鹿立的一项研究表明,近年来高校许多学科毕业生增量有了明显的变化。2004年与1990年比较,工学专业毕业生年增长率达到11%;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年增长率达到13%;法学专业毕业生年增长率是所有专业中增速最快的,14年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9%。当前文、史、哲、教、法等专业已经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

    鹿立认为,高校是自主办学主体,专业设置应该面向市场,当前专业设置过多过滥过于急功近利之风急需刹车。

    ■对策建议

    学校要“因材施销”

    一方面,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部分企业招工难,这种尴尬的局面近几年一再上演。部分教育专家认为,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学校、政府都来帮一把,包括尽快建立人才供需预警机制,学校由因材施教到“因材施销”等。

    山东省教育厅高教处曾宪文认为,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已不鲜见,就业问题解决不好,会成为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鹿立认为,要解决人才市场的结构性不平衡,关键是在入口时就把好关,以市场为导向“定制”人才。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定时发布产业需求信息。高校应与相关部门和企业联合“办学”,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招生规模大小等方面与企业进行协商。英国的一项专题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院校中有33%的院校均设置了针对特定企业或企业群体需求的本科生课程,85%的院校建立了企业对课程的反馈机制;在本科及研究生课程设计上,企业参与决策的程度占80%以上。

    据记者调查,学校一般采取举办招聘会、提供招聘信息等方式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但是,这种赶大集、放羊式的推介方式效果并不理想。山东师范大学毕业生于芙蓉对记者说:“临到毕业我们才发现,连怎么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都不知道,我们在就业市场上感觉太孤立无援了。”

    据了解,大学生在校期间很少接受正规的就业教育,而大学生急需补充这方面知识,包括社交礼仪、择业技巧、产业前景预期以及心理辅导等。

    多年从事高教管理工作的曾宪文认为,缩短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期,提高就业能力,学校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当前较为迫切的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因材施销”。学校要对大学生进行个案指导,由部分老师担任学生就业代表,像推介产品一样推介学生。 (记者 张晓晶 据新华社济南6月18日电) 

    

▲6月10日,在沈阳科学宫会展中心举行的一个大型招聘会上,应聘者在查询招聘信息。(资料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询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考研咨询 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 3455265070@qq.com
    公司名称:昆山创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考研秘籍网 版权所有 © kaoyanmi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