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考研秘籍考研网!    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考博真题下载    考研真题下载    全站文章索引
文章搜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考研秘籍考研网 >> 文章中心 >> 新闻资讯 >> 正文  “校漂族”现象透视:生存状态像“温水煮青蛙”

新闻资讯
普通文章 上海市50家单位网上接受咨询和报名
普通文章 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研究生专场招聘场面火爆
普通文章 厦大女研究生被杀案终审判决 凶手被判死刑
普通文章 广东八校网上试点考研报名将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硕士北京招生单位报名点一览
普通文章 洛阳高新区21名硕士研究生被聘为中层领导
普通文章 浙江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从下周一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上海考区网上报名时间安排表
普通文章 广东:研究生入学考试2003年起重大调整
普通文章 2004年全国研招上海考区报名点一览表
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宁夏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大连铁道学院04年硕士接收调剂生源基本原则
普通文章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筹)05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佳木斯大学04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05年硕士调剂需求
普通文章 第二志愿考研调剂程序答疑
普通文章 上海大学04年研究生招收统考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目前流连在大学校园内外的“校漂族”分为5类

“就这么漂吧。”王语嫣面对记者的提问,长叹了一口气。她和记者走在一条小山路上,边走边说。

23岁的王语嫣是武汉工程大学2004届毕业生,由于没找到理想的工作,加入了“校漂族”。现在,她一门心思只想考研

王语嫣学的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目前想报考武汉大学的信息管理专业研究生。为此,她把“家”安在了离武汉大学仅200米远的一个居民小区里。王语嫣的“家”里住有5人,全是准备考研的“校漂族”。大家分住在4个房间里,只有向南的一间屋子能透进来阳光。由于光线很暗,大白天里,大家开着台灯,坐在床边“啃”书本。

“我们早上8点起床,早饭基本不吃,午饭就简单做点炒米饭,吃完就抓紧时间学习,晚饭要到晚上八九点再说了。反正什么时候饿了,才想起吃饭。”王语嫣说。

“有时我们也顾影自怜。听说过‘温水煮青蛙’吧?把青蛙放在热水里,它会跳出来,但把它放在水里慢慢加温,青蛙就会因为隋性而不跳出来,最后被煮死了。我现在的生活状态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虽然难受,却有点不知道跳了!”

王语嫣的生存状态,可以说是“校漂族”的一个缩影。

北京大学一位负责就业的老师对记者说:“‘校漂’在各校都存在,没啥奇怪的,只是人数的多少而已!”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赵老师对记者说:“‘校漂族’在人大还属于少数,但也存在。他们有的挤宿在校园,有的住在学校周围,他们很少主动与学校联系,我们也很难知道他们的消息。”

去年,有一个女“校漂”在网络上连载了纪实小说《28岁大妞在北航的考研生活》,诉说了“校漂”生活的苦涩,博得了广泛的同情。在中国人民大学小南门,人来人往者中,大多是来自“紫金庄园”地下室的,他们全是“校漂族”。随着大学毕业生“考研族”的壮大,以及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留档待业人数的增加,有的大学校园甚至出现了“校漂族群落”,致使一些人惊呼:大学生就业步入“迟缓期”。

伴随“校漂族”的出现和壮大,不少书商也将谋利的目光锁定在了“校漂族”身上,一些以他们为对象的就业书籍应运而生。如《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业》、《想卖自己———天之骄子夹缝生存启示录》、《剪裁人生———探寻大学生毕业选择和人生规划之路》等,可谓五花八门。

目前全国的“校漂族”究竟有多少,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以下几个数字也确实能说明问题———

浙江省教育厅今年9月发表的一份报告称:截至今年8月底,浙江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9%,在剩下的9.1%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了“校漂族”;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今年首次对该区20所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评估,调查显示,全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达7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其中高校“校漂族”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10%;

四川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3年12月底,四川省高校毕业生为80564人,未就业毕业生15264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8.9%,其中70%回到生源所在地继续择业,考研或留在原学校所在地继续择业的占6%……

而据记者对北京、广州、武汉、郑州等地十几所重点和普通高校毕业班所做的调查统计,重点高校的“校漂族”约占5%,普通高校的“校漂族”约占10%。据教育部统计,200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空前的280万人,以此数字推算,今天出现的新“校漂族”,至少有十多万人。

“校漂族”,已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和“校漂族”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沉重问题。

而对于大多数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校漂族”则属于另类群体。

记者通过半个多月的调查发现:除了极少数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又不愿意离校的边缘群体外,目前流连在大学校园内外的“校漂族”主要有5类人:一类是为了躲避严峻的就业形势、想给学历镶金边的“考研敢死队”;一类是为了职业理想而暂时打工,却时刻伺机跳槽的“打工派”;一类是等待签证、漂洋镀金的“留洋帮”;一类是对社会存在逃避心理、留恋校园恬静生活的“恋校派”;一类是没有人生规划、属于“混世魔王”的“逍遥派”,但这类大学毕业生属极少数。(记者 戴长澜)

编辑点评:

“校漂族”队伍日益壮大,已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和“校漂族”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沉重问题。他们为何选择“校漂”?求职不满意或遇到困难?家里经济条件太好“树大好乘凉”?避开就业高峰、增加就业砝码再考研?也许都是,也许还有更深的原因:心理层面上还未完全“断乳”。正如专家指出的,“校漂族”的行为从心理层面上看,大致是出于以下几种原因:

1.安全需要。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给人较大的安全感,使人在心底里感到放心。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了四年或更长时间,学校及周边的设施、布局、人群、文化,甚至一草一木给他亲切感,在心理上属于可以把握的范畴。

2.依赖心理。我们的大学大多按一个小社会的配置而建立。学生入校后,学习、生活、锻炼、精神等各个层面都可以得到满足;出门还是以某某学校的身份进行社交活动,甚至得到许多优惠照顾和礼遇。时间长了便形成一种依赖,学生与学校之间一时难以割舍。

3.逃避心理。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上的一个热点,江湖险恶,世事沧桑,人际关系复杂等所谓的社会现实让很多学生觉得害怕。有不少学生选择了逃避,逃避竞争,逃避委屈,逃避压力,逃避艰苦。而最佳的场所还是曾经让他们度过快乐时光的大学校园。

4.现实的想法。人的本能是趋利的,在权衡各种情况后,许多大学生选择“校漂”,为的是能省一些生活、交际、信息费用,或者图恋爱的方便,交际的偶合性。还有一部分是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学校作为信息的集散地,呆在这里可以作为一种过渡。

“校漂族”:到底该不该漂?

据了解,“校漂族”作为一个群体浮出水面是从2002年高校扩招以后开始的事情。一个现实的数据是,我国今年高校毕业生达280万人,比去年增加68万人,再加上2003年尚未就业的18万大学生,有300万人要就业。

越来越壮大的待就业大军中,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校漂族”。但是,存在的是否就一定是合理的?到底“校漂族”该不该选择“漂”?

有社会学专家认为,多数“校漂族”是无奈选择的结果,把“校漂”作为缓冲期,以从容规划自己的未来,不失为一种正确而明智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校漂”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他们漂泊的生涯是为了寻找更好的人生起点,这是它的积极意义。把“校漂”作为人生角色转换的缓冲带,从容地规划一下人生生涯,也许半年,也许一年,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但这不应该成为一种生存常态。     

一些也有教育专家认为,“校漂族”虽然多是寄居在学校周围,他们所依赖和主要利用的还是学校的资源:教室,操场,食堂等等。这样一来,学校的压也就加大了,在扩招不断增加,学校资源已显匮乏的大背景下,“校漂族”无疑是一个负担。这样的示范效应如果被进一步被扩大,会导致更多的学生加入这一行列,结果令人担忧。

此外,专家认为,从培养个人心理素质方面来说,“校漂族”的生活方式也不值得提倡。“校漂族”中的许多人无法适应社会,或者是不愿去适应社会,于是他们把学校当成了可以栖息的象牙塔和避风港。现实生活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它需要个人去克服困难。而“校漂族”的“鸵鸟战略”是回避现实,躲避压力的一种做法,这样的做法也显然是不可取的。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询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考研咨询 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 3455265070@qq.com
    公司名称:昆山创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考研秘籍网 版权所有 © kaoyanmi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