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考研秘籍考研网!    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考博真题下载    考研真题下载    全站文章索引
文章搜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考研秘籍考研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政治 >> 正文  陈先奎的五十道题答案

新闻资讯
普通文章 上海市50家单位网上接受咨询和报名
普通文章 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研究生专场招聘场面火爆
普通文章 厦大女研究生被杀案终审判决 凶手被判死刑
普通文章 广东八校网上试点考研报名将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硕士北京招生单位报名点一览
普通文章 洛阳高新区21名硕士研究生被聘为中层领导
普通文章 浙江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从下周一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上海考区网上报名时间安排表
普通文章 广东:研究生入学考试2003年起重大调整
普通文章 2004年全国研招上海考区报名点一览表
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宁夏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大连铁道学院04年硕士接收调剂生源基本原则
普通文章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筹)05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佳木斯大学04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05年硕士调剂需求
普通文章 第二志愿考研调剂程序答疑
普通文章 上海大学04年研究生招收统考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辨析题: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反映论共同原则。认识对象存在于认识之外,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本质的根本观点。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消极、简单的摹写,而是能动的创造性活动。第一,主体能动地加工感性材料,创造出概念和理论体系。第二,主体根据需要,能动地创造出未来世界的蓝图,,指导实践,并以此为基础创造出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事物。
(3)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辩证统一。反映在创造中实现,创造以反映为前提和基础;创造本身也是反映,是对事物本质、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反映。反映和创造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坚持反映和创造辩证统一的过程,是主体认识能动性发挥的过程。
辨析题:注重效率必然损害公平
(1)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提高效率、发展经济才能为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提供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成为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分配政策的指导思想,打破了只要公平不要效率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调动了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这是历史的进步。
(2)公平是效率的保证。一方面,公平为效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社会稳定的环境;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公平也会损害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从而损害效率。所以十五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要把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把效率与公平结合起来,使每个公民既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又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解决公平问题,要以不伤害发展机制为前提,以达到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维护公平在我国现阶段关键在于“两个确保”,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弱势群体的利益,保证最大多数人共享现代化的发展成果。
辨析题:中国革命的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并不是说可以放弃其他的斗争形式。开展其他各种非武装的斗争形式(诸如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以及思想政治战线上的各种斗争等等)也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其他形式的斗争要围绕着武装斗争,而不能脱离武装斗争;反之,没有其他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的配合与支持,武装斗争也难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分析题:请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分析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一方面,实践决定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实践是理论认识的来源,是理论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理论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另一方面,理论对实践的发展起指导作用。科学的理论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就是坚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首先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这就是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些具体结论都是以时伺、空问、条件为转移的,时代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反映特定时代的结论也在变化。从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最后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总是根据客观现实的变化而不断地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其次表再在马克思主义始终以实践的要求为自己发展的指针,对时全的规律有着深刻的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性,时代变化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容也各不相同。马克思主义总是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发现新的规律进而自觉地指导自己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对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规律认识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还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次发展都是理论创新的结果。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每—次发展都增添了前人所没有的新内容,都提出了—些前人没有提出的新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直处在永不停止的创新之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所在。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理论创新获得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二是强调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前者使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发展都保持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后者使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发展的过中,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分析题:怎样理解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
建国以来,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建设,我国的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和平之间的矛盾。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的在经济、乎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面对这一重大课题,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2)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保证。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旧体制的积弊尚未完全消除,新体制还不健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经济要能得以持续快速发展,仍然必须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创新。21世纪头20年的目标,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为此,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要继续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要继续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继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改革和经济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稳定。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使改革和稳定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保证,经济发展成为改革和稳定的目的。
(3)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没有改革,就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没有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不可能保持党和画家的长治久处安;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进行。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招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招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招下不好,其他两招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一九九四年初,江泽民同志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思想。这是指导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方针。
分析题:怎样认识中国社会新阶层
(1)六个新阶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
(2)共同特征:既不同于原来意义上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也不同于与社会主义所有制经济相联系的国营企业管理者和职工,不同于党政机关干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
(3)我国新阶层的出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我国新经济和新生产力的重要体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我国新阶层出现的客观依据: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使他们有了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机会;经济体制的变化,使他们进入了市场经济的各个环节;产业结构的变化,使他们被分流出来,纷纷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分配制度的变化,使他们率先进入先富起来的行列。
(5)为什么说中国新阶层是重要的建设者?一方面,新阶层主要从事科技经营管理服务等复杂劳动,这是社会主义劳动的重要形式和重大发展,而且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另一方面,新阶层中相当一部分是以生产要素形式参与创造社会主义财富,特别是以资本要素参与财富创造,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但是他们同时又进行科技、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具有资本所有者和复杂劳动者的双重身份。
(6)怎样看待他们的财产?人们衡量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不应该以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作为判断标准,主要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看他们对财产怎样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的贡献。
(7)怎样看待私营企业主入党?①我们应该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积极发展党员,扩大党的队伍,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同时又要善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把新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②一个人是否可以入党,关键在于他是否符合党员条件和标准,而不应该以他来自于哪个阶层作为判断标准。③我们党既要求每一个党员从组织上入党,更要求每个党员在思想上入党。通过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确保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8)总的结论。我国新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是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一部分人因此赢得社会的尊重,有的还加入了党的领导阶层。新阶层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热爱祖国,勇于开拓,为我国的经济、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他们是中国特色事业的建设者。
结合材料,说明如何理解“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对“中国威胁论”有何看法,为什么;西方散步“中国威胁论”的目的是什么
(1)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为了争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我们必须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同世界上一切和平力量合作,尽一切努力去促进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中国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为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作出自己的贡献。
(2)从材料2和3中,我们看到:①散布“中国威胁论”只是西方国家中一部分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是支持、理解中国的建设和发展的。②西方有人不顾事实散布“中国威胁论”,实际并不是无知,而是别有用心。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把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和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把国防开支保持在最低限度。中国在裁军问题上的立场和行动更是有口皆碑。
(3)西方某些势力散布“中国威胁论”是有其目的的。①国际上某些势力从其自身战略利益出发,在冷战结束后视中国为心腹之患,为遏制中国制造舆论;②通过制造紧张气氛来为某些国家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寻找依据,以便他们在本地区维持其军事存在、销售军火、干涉他国内政、推行霸权主义制造借口;③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既是为了牵制中国,也是妄图从这种离间中坐收渔人之利。
试述中美关系和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1)中美关系的主要特点
70年代末中美关系自两国建交以来,虽然一再成为美国两党竞选的热点问题,反对党往往以主张对华强硬政策的不同号召,导致中美关系时起时伏,一旦上台后又往往从现实考虑,软化对华政策,中美关系总的态势是向前发展的,两国的战略共识进一步巩固,经贸人员往来有较大的发展,高层接触形成制度,经济利益及其经贸关系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尽管双方存在着种种分歧和对立,但共同经济利益促使双方努力避免对抗,美国政府与国会也不得不照顾美国经贸商业界在中国市场的重大利益。因此,除台湾问题,这一时期中美关系中的问题都是局部性的,没有影响两国战略合作的大局,中美两国在经济和国际安全上有许多共同点。
中美关系是既合作又斗争的关系,而且在“9•11”事件后合作的一面开始上升,在经贸合作的共同利益基础上,又增加了反恐国际合作的政治基础,使中美关系处在近年来一个较好的发展时期。
(2)美国对华政策的两种主张
“接触派、”和“遏制派”,是冷战后美国在对华政策上的两种主要观点。二者形式上对立,实质上一致。即为了确保美国的单极霸权,要遏制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或者要让中国的发展纳入美国的轨道,预防中国发展起来以后对美国霸权形成挑战,本质仍是一种冷战思维。在此前提下“接触”战略侧重强调美国要在与中国的建设性接触交往中实现美国的战略利益,推行美国的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实现美国在中国市场的经济利益,更好地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与中国就全球和地区安全进行合作,最终的目的是改变中国,将中国融人美国主导的西方世界。“遏制派”更多强调中美之间的分歧和对抗,甚至要马上公开将中国当作美国的主要威胁或主要敌手,对中国实行冷战和高压,军事上围堵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加大挑战中国的力度。但是,接触派不放弃“遏制”的一手,遏制派也不放弃“接触”的一手,即不放弃美国在中国的利益。
(3)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复杂的焦点问题。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台湾总是不断冲击两岸关系的主体,但基本上处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但是,美国一边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一边通过“台湾关系法(1979年)”“加强台湾安全法(2001年)”,这是美国对华两面政策的反映,对中美关系造成严重和长远的影响。美国坚持向台湾出售武器,企图利用台湾问题做棋子,助长台湾以武拒统、挟洋拒统的分裂倾向,阻挠中国的统一,遏制中国的民族复兴进程,并攫取巨大的军火利益。实质上是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即使在近年来中美关系改善的气氛中,美国也仍然大耍两面派手法,一面鼓吹中美关系处在最好时期,明确承诺主张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一面又公开提升对台实质性关系,加大对台关系力度,潜含了极大的危险性。
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将危害中国国家安全与统一进程,助长“台独”分裂中国的气焰,加剧台湾地区的局势,威胁亚太地区的和平安全。当然,美国的对台政策也是复杂的。一方面,它力图保持台湾的现状,阻挠中国的统一;另一方面又担心台独势力挑起事端,把美国人拖人台海冲突。因此美国对台湾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台海两岸不统、不和、不战的局面。
(4)中国政府在中美关系上的基本主张
在中美关系问题上,中国政府认为,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美关系的良好发展,有利于中美两国经济的互利互补,有利于亚太地区以至世界的和平稳定。
美国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许多问题离不开中国的谅解和合作。中国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但与美合作是中国现代化所需资金技术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点。
中美两国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程度的不同,彼此间存在许多分歧。对此,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协商加以解决。要严格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的各项原则,“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历史证明,中美两国对话比对抗好,合作比制裁好,更比敌对好。同时,美国应该遵守“一个中国”的承诺,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主权国家资格才能加入的国际组织,不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并最终停止向台湾出售武器。
(5)台湾公投
①所谓“公投自决”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人民的一种权利。1945年以后,台湾早就不是什么殖民地国家和殖民地地区。台湾公投没有任何法律依据。
②冷战结束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分裂势力,借公投的形式分裂国家,结果都导致了流血和战争。选择公投就是选择战争。
③台湾的前途决定于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神圣权力,以所谓台湾问题的名义分裂祖国,完全非法的、无效的。
(6)“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两岸统一后,台湾可以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高度自治。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不变,他们的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保障,永享太平。台湾经济将真正以祖国大陆为腹地,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台湾同胞可以同大陆同胞一道,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
(7)力争“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我们的手足兄弟,没有人比我们更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将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变,如果出现外国侵占台湾,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来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没有祖国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振兴。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维护祖国的安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基础,也是全体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不管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道路上还有多少艰难险阻,海峡两岸全体中国人和所有中华儿女,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携手共进,祖国的完全统一和民族的全面振兴就一定能够实现。
存在即过程,所以世界无所谓发展不发展
辩证法认为存在即过程,世界是一个永恒发展的过程,人类和世界决不会停止在某一种状态下而不变。从存在即过程来说,世界上没有终极的事物,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这也就是说,一切存在的都要成为历史,成为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但不能因此而说世界无所谓发展不发展。尽管一切都是过程,但在过程中,前进的方向却为自己开辟着道路,就像人类社会一样,每一个具体的社会都会成为过程,但整个社会却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着,这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逆的方向过程性。
“剩余品”归属于公有,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性体现
任何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都包含着所有制的主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以及由此派生的占有权、支配权和收益权。在这些权力中,收益权或剩余索取权是所有权的最终实现,因而也是任何一种所有制的最本质的内容。不同的所有制的区别,就表现在“剩余品”(可以表现为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剩余价值等)归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就在于“剩余晶”不是归于私人,而是归于公有。“剩余晶”归属于全民所有,就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本质体现;“剩余品”归属集体所有,就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本质体现;“剩余品”归属于公有,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质的体现。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国家
1956年,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只能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建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中国,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至少需要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当前,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很不合格,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社会主义制度还很不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我们只有完成这个历史阶段的任务,才能算是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才算是比较合格。
阐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发展观的内容
(1)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新型发展观强调以人为中心,意味着以全面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为发展目标,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使人们的价值获得更为适宜的实现空间,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优化,使人们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人是历史的:主体,社会规律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因此,一切发展是通过人、为了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必须体现在人的发展上。
(3)新型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纠正以前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指标,重物质成果、轻精神文明,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错误倾向。就是按照十六大的部署,把“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建设成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4)新型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十六大关于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客观依据、主要目标、主要措施、基本要求、重要意义
(1)理论依据是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是指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社会基本制度的属性,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中,它的运行具有自身的一般规律,无论与什么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是不会改变的;二是指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而又会反映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客观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也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其重要原因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必须加快推进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主要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4)主要措施: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5)基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6)重要意义:第一,深化改革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人世贸组织的客观要求;第二,深化改革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第三,深化改革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关键环节;第四,深化改革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发展战略的哲学分析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主要内容:
①经济建设体制改革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目标:到2020年我国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中国国内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加强,基本实现工业化。
②体制改革的目标:健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具有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③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④民主政治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健全。
⑤精神文明建设要提高三个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四个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促进入与自然的和谐。
(2)现在小康社会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3)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①我国经济结构还不是很合理,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差,如何牢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实现长期的快速经济增长是一个问题和挑战,过去的25年的增长主要靠体力劳动,今后25年的增长主要靠国际竞争力及产业结构的提升。
②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就业的压力日益增大,如何不断地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确保全国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和挑战。
③市场经济机制还不完善,市场经济体系还比较混乱,如何完善市场经济等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仍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和挑战。
(4)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为了实现奋斗目标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关键是继续集中精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5)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的特点:
①既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反对急于求成。
②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每一步都要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
③注重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是多元化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战略,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④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生产力水平特别落后的情况下,用100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中国现代化的每一步,都强调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中,关键是要实现翻两番的指标,这是实现其他所有指标的基础。
(6)哲学分析:
第一,它体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又把它分两步走,通过每一个具体目标的实现,最后达到战略目标的实现。具体目标的实现是量变,而最后战略目标的实现就是质变。通过量变达到质变,最终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
第二,它体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对小康目标及其战略部署的定位,从单纯的经济发展,到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说明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的思想观念在前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些进步观念的取得并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对以往各种经验教训总结的基础上,是充满曲折历程的。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发展战略的定位体现了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一方面,我们一定要树立信心,坚信这一目标能够实现;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要看到前进道路中的困难和曲折,决不能掉以轻心,否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的大业将被葬送。
第三,它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是从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的反复循环、无限上升的过程。我们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发展过程也是如此,最初我们的发展重在经济发展,通过经济发展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是一种不平衡发展,同时又是重点发展,是两点中的重点论。然而随着发展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地区收入、个人收入、行业收入差异的扩大,又严重制约了发展的进一步深入。以前的次要矛盾变成了主要矛盾。因此在十六大报告中,我们强调从低水平的小康转变到高水平的小康,从片面的小康转向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小康。这种发展就是一种平衡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发展。它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不平衡发展与平衡发展的统一。
结合材料,说明跨国公司的实质;说明跨国公司当前发展的最新特点;说明跨国公司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影响
(1)跨国公司实质上是高度国际化的垄断资本组织,其经营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逐国际高额垄断利润。
(2)跨国公司当前发展的最新特点体现在采取更为灵活的进人新市场战略,种种非股权参与形式将不断增加,独资、合资、兼并、购买等种种形式都成为跨国公司进人新市场的方式;不断掀起新的兼并、联合浪潮,不断缔结国际性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和风险分担,也可以争夺更多的世界市场;跨国公司大多以合资形式进行运作,与东道国的关系趋于缓和,同时又日益介入国际政治关系,成为国际政治关系中不可忽视的行为主体。
(3)就发展中国家来说,利用跨国公司,一方面可以弥补经济建设资金的不足,通过技术转让引进一些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促进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但是,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消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跨国公司依靠自己强大的资本实力和先进技术,往往使所在国的民族企业受到控制,妨碍了民族工业独立自主地发展;跨国公司垄断核心技术,使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受到限制。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在认识到这种危害以后,在外资政策上对股权的安排采取了适当的限制措施,上述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局面现已有所改善。
由于跨国公司在技术、管理和世界资源配置上的巨大优势以及在对外投资时设立的苛刻条件,往往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往往接受的投资越多,对跨国公司的依赖越大,被控制的程度也就越深,一旦主要发达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和生产下降,东道国就会成为转嫁经济危机的对象,以致严重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跨国公司甚至利用它在经济上的控制地位,肆意干涉所在国的国家主权,直至在政治上进行颠覆活动。但是,发展中国家在同跨国公司打交道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反控制的斗争经验,可以通过国家政权的立法限制、规范和监督,尽可能减少它的消极影响。
试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
(1)中国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地位和作用
①中国的新秩序主张。中国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四项原则,即四个保障:保障各国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保障各国具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力,保障各国具有平等的发展权,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力,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平等权力。
四个方面内容:在政治上应该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该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该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该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应该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而不应该诉诸武力,或者以武力相威胁。
②中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是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中坚力量;中国提出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一系列主张,为新秩序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修改和制订,在外交舞台上为推动新秩序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2)美国的新秩序主张
①美国主张建立以美国的单极霸权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巩固和强化美国作为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的绝对优势,确立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导地位。
②在全世界推行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价值观,用美国的面貌改造世界。
③建立以美国的绝对军事优势为后盾的国际安全体系。
④在以美国单极霸权为主导的前提下强调西方盟国的伙伴关系,加强西方的协调,共同分担责任和共同行使权力。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集体霸权。
⑤按照美国的霸权战略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其他地区组织在新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张的实质是维护美国作为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和霸权利益。
(3)中美两种主张的根本分歧
①是以美国和西方的面貌改造世界,建立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还是尊重世界的多样化发展,各国人民都有权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②是搞强权政治,少数大国操纵国际事务,还是国家不分大小,都有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权力。
③是美国单极霸权还是多极化的世界新秩序。
④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保障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力还是继续维护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⑤分歧的焦点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还是以强权政治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
(4)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本观点
①主张改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不平等基础上形成的旧的国际分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分工。2003年WTO部长级会议南北双方关于农业问题的分歧与争端,集中表达了发展中国家改变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愿望。
②主张加强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以争取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有利地位。
③主张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使发展中国家更加充分、有效地参与国际事务的决策。
④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增强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上的发言权。
(5)美国的主张与日本和欧洲的主张的区别
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要建立一个以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利益为基础,由西方资本主义大国领导的,以西方经济政治模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改造世界的国际新秩序。实质是国际旧秩序的一种翻版。不同点是:是美国单极国际新秩序还是美日欧以平等的伙伴关系共同领导世界,是以美国的价值观还是以西方集体价值观改造世界,在国际新秩序中要不要发挥联合国的中心地位和作用,要不要对发展中国家给予适当的让步。
(6)“9•11”国际反恐对国际新秩序的影响
一方面,“9•11”国际反恐暴露了美国霸权体系的脆弱性,使之在国际反恐中寻求世界主要大国的合作、支持与帮助,承认和需要联合国等国际和地区组织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有利于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另一方面,美国又借国际反恐之机,迅速完成了称霸全球的战略部署,在反恐中以美国划线,借口反恐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单方面决定以武力打击别的主权国家,强行按美国模式和价值观念推翻别国政权,改造别的国家,从而严重阻碍了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7)伊拉克战争对国际新秩序的影响
一方面,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单极霸权对世界多极新秩序的严重挑战,严重地削弱了联合国在国际新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人甚至借机提出,以八国俱乐部取代联合国。
另一方面,在战后伊拉克问题的处理上,美国陷入了严重的困境,显得力不从心,开始寻求其他主要大国的支持和帮助,并且不得不接受联合国在战后伊拉克问题上的处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表明美国的单极霸权是不得人心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世界多极新秩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和本质性原因,因而它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条件,因而一般处于从属地位,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使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表现出某些具体特点和偏差。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的观点,往往忽视偶然性的作用,导致机械决定论。世界上没有不引起结果的原因,也没有无原因的结果,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的观点,否认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在此意义上,又会导致非决定论。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表明流通过程也可以产生剩余价值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这是因为,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次数增加,导致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数量增加,而剩余价值是由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带来的,因而加快资本周转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在流通中实现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并不表明流通中会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还是在生产中产生的,但说明流通对资本主义生产有反作用。
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只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能成功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内在要求,就是把我们的一切工作与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的压力,有自己大无畏的决心和勇气,充分相信本国人民的力量,主要依靠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是也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最广泛的国际援助,需要学习外国一切有益的经验和先进事物。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思想与行为都是完全错误的;都是不利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
只有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争取和利用外援;而更多的外援反过来又有助于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要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点。所以,无论是在革命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都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与争取外援的辩证统一。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说明辨证否定观的主要观点及其方法论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新事物的发展是对旧事物的扬弃,是一种肯定中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它具有两个特点:其一,强调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一种质的否定,是发展,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其二,强调事物的发展是对旧事物积极因素吸收的基础上实现的,是继承,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由此,在方法论上它要求我们对待旧事物不能采取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态度,既要看到肯定方面,又要看到否定方面,要善于在肯定中把握否定,在否定中把握肯定。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对待一切历史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都要抱着一分为二的态度,有批判、有借鉴地吸收,既要吸收一切先进的、科学的和有益的成份,又要抵制落后的、谬误的和有害的东西,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反对一切绝对化和片面化。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事物的表现形态和发展态势上,呈现为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在方法论上,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认清事物发展的总方向,同时又要充分认识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坚信社会主义文化必胜的信念,自觉与各种封建思想残余和各种资本主义思想作斗争;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充分估计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尽量少走弯路。
结合改革,分析建立健全的“现代产权制度”
(1)产权就是财产权力,是经济主体用自己的财产去从事经济活动时所拥有的权力。从这一角度来认识产权,应该把握:第一,产权是一组权力,而不是单一的权力;第二,产权是可以分割的。
(2)在所有制中,最重要的是财产关系或财产关系的法律形式——财产所有权。因此可以说,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产权制度和所有制的区别在于:同一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产权制度。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采用同样的产权制度。因此,产权制度涉及的是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推进公有制的产权制度改革,不会改变公有制的性质和主体地位。
(3)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在所有制变革中走过弯路,付出了很大代价。主要是从消灭私有制的理论原则出发,脱离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化程度低、结构多层次的基本国情,陷入了公有制比重越大就越好、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是社会主义的误区,不允许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同时,公有制没有找到有效的实现形式。全民所有制企业名义上都属于国家,实际上产权归属不清、权责不明,企业只是政府的附属物,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对盈亏也不负责任,企业和职工都吃国家的“大锅饭”,国有资本固有化在一定的使用价值形态和企业中,不能通过合理流动进行有效配置。
(4)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际上是围绕所有制和产权这一条主线展开的。一方面,对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所有制结构进行改革,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方针。另一方面,对公有制本身进行改革,探索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关系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并第一次提出了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的概念。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这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5)现代产权制度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其主要特征是:一是归属清晰,各类财产所有权的具体所有者为法律法规所清晰界定:二是权责明确:,产权具体实现过程中各相关主体权力到位,责任落实;三是保护严格,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完备,各种经济类型、各种形式的产权一律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四是流转顺畅,各类产权可以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自由流动,以实现产权的最大收益。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试用发展的理论来分析“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论断
(1)科学内涵
一方面,所谓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把发展与执政兴国联系起来,表明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发展为己任,以兴国为目标,以富民为取向,从而突出了发展与执政、执政与兴国的内在联系。
另一方面,所谓“第一要务”,就是党在面临的各种繁重任务中,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根本的任务,中心的任务、压倒一切的任务。党和国家的其他事务都要围绕这个“第一要务”来进行。
(2)理论依据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炼出来的,发展是“三个代表”的思想主题。
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决定的。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强大,要体现优越性,关键在发展。
第二,发展是完成中国共产党承担的伟大历史使命的关键。在新世纪,我们党承担着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三大历史任务。这三大历史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发展。
第三,发展是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必由之路。进人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为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第四,发展是应对世界形势新变化的需要。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不发展就没有出路,不发展就要倒退,不发展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我们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已经耽误的时间弥补回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能复兴。
(4)历史依据
坚持用发展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们党长期的经验和25年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我们经受住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都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密切相关。
(5)如何贯彻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从思想上做到“三个解放”,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第二,在实际工作中,关键是发展经济,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第三,抓住机遇,坚持以人为主,在发展经济基础上,推动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归结起来,就是要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结合材料,说明反经济全球化运动的合理性和片面性;说明可持续发展思路的合理性;说明共存共赢的哲学依据
(1)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我们在发展物质财富的同时,曾经破坏了环境。反经济全球化的思潮,就是看到了人类历史上的破坏事实,而且在当代,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其他问题还在不断产生。所以反经济全球化思潮有其合理的方面。但是反经济全球化思潮也有其片面性,因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事实,是注定会来到的,是人类社会前进的表现,我们不能因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拒绝经济全球化本身。
(2)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路与反经济全球化思路不同,是在充分汲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思路,它从一个更广大的领域,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统一体,把发展的观念看作是一个整体,即发展不仅仅是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当下的发展,发展是一个系统,是一个过程,是人、社会、环境、自然的共同发展,是一个可持续可控制的发展,这就使我们对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观念。
(3)经济全球化同样也有不小的负面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新背景下,发展不能光顾自己,这就要做到共存共赢。共存共赢的哲学依据就是矛盾统一性原理,这就是说,由于经济全球化,全世界各国都处在一个矛盾统一体之中,都发生着各种不同的关系,这就是共存;在共存的过程中,要努力创造条件,使矛盾的各个方面在相互交往中汲取有利于自己的各种因素;从而共同获得发展,这就是共赢。共存共赢要我们充分运用矛盾统一性原理,发挥主体能动作用,从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试述区域经济集团化
(1)80年代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空前突出,以经济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国际关系的焦点。美日欧三大经济中心的激烈竞争,直接推动着西欧、北美、亚太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三大区域组织相互依赖和世界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的新格局。
(2)欧盟一体化。欧盟一体化的历史进程表明,西欧联合自强,独立自主,已经发展成为制约和抗衡美国单极霸权的坚定力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欧盟一体化进程中先后提出的几个口号“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欧洲要用一个声音说话”、“欧洲是最好的榜样”等,表明欧洲希望在美国之外成立独立自主的一极,成为美国的平等伙伴,并且通过联合自强显示欧洲的力量,同时也向在全世界推行欧洲的模式和价值观念,从而使单极霸权和世界多极新秩序的矛盾成为发达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3)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协议,贸易区将用15年的时间,分三个阶段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
(4)亚太经合方式,已经为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创立了一种独特的亚太经合组织方式,这种方式承认多样化,允许灵活性,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求同存异、自主自愿的原则,以单边行动和集体行动相结合,以磋商代替谈判,以承诺代替协定,有利于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共同发展,有利于各国在世界一体化进程比较好地掌握各国的国家主权。
(5)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相互关系。“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从矛盾的一面看,区域集团组织有排他性。对集团外的国家实行差别待遇和歧视政策。这虽然有利于经济集团内的贸易自由化和成员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就整个世界经济而言,是带有集团主义色彩的贸易保护主义,因此和经济全球化表现出矛盾和冲突的一面。但是,另一方面经济集团不仅具有排他性,更具有开放性,各个集团事实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长远和总体来看,区域经济合作的广泛展开,必将进一步地推动和促进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而使每一个区域经济集团事实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中介、一个环节和一个阶梯。
(6)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回顾东盟成立30多年来,与中国的关系经历了相互敌对、猜疑、交往,建立睦邻互信关系几个阶段,直至今天确立战略伙伴关系。这个过程说明随着中国多年来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尤其是近年来致力于“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东盟国家切实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融入国际社会、与周边国家友好合作的诚意,东盟一些国家曾经对所谓“中国威胁”的担心已不复存在。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支持、帮助东南亚邻国减轻、克服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时采取措施对东南亚开放市场,并且以搁置主权与南中海周边国家建立互信、互利的“合作开发”关系,维护南中国海的和平与稳定,使东盟诸国摆脱了“中国威胁论”的阴影,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和强大,是和平与稳定力量的发展,是市场竞争的压力,更是参与发展的巨大机会,这是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加快启动的时代背景,
2003年10月中国政府总理温家宝向东盟10国领导人全面介绍了我国致力于“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考虑。这是我国领导人对党的十六大确定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重要方针的第一次具体阐述,是对近年来我国周边外交实践新的概括和总结,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睦邻外交政策的内涵。上述政策主张得到了本地区领导人和各界人士的欢迎和响应,增强了周边国家对我国的理解与信任。
温家宝与东盟十国领导人签署并发表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宜言》。这是我国第一次与一个地区组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也是东盟的第一个战略伙伴,标志着双方关系迈上了新台阶,明确了新方向,对中国与东盟友好关系在新世纪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温总理还和东盟领导人出席了我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签字仪式。我国是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第一个非东南亚大国,也是第一次加入本地区区域性的政治条约。《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宗旨是尊重各国主权和独立,互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目标是致力于地区稳定与繁荣。这些都与我国多年来奉行的对外政策相一致,也符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联合国宪章》的精神。我国应东盟的强烈愿望决定加入这一条约,进一步增进了双方的信任,加强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政治法律基础,也有利于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我国营造更好的周边环境。
(7)2003年胡锦涛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11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曼谷峰会,提出“发展、稳定、开放”三项建议,主张亚太经合组织应以经济合作为主要方向。稳定,即加强相互信任,促进亚太稳定;发展,即争取有效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开放,即相互开放市场,健全多边贸易体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是有规律的过程,同时又是人们自觉创造活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社会历史主体的人的自觉活动相统一的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先体现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尊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实质上是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自觉把握。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反作用规律的自觉运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则是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发展动力自觉认识的结果。
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体现了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极大尊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三个代表”把党的全部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定位在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强调要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利益,急人民群众所急,想人民群众所想,这是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自觉认识的结果,也是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得到保证的根本表现。
最后,“三个代表”体现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人的自觉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社会历史规律不以每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询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考研咨询 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 3455265070@qq.com
    公司名称:昆山创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考研秘籍网 版权所有 © kaoyanmi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