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2年枣核 教学反思(五篇)

2022年枣核 教学反思(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3:19:52
2022年枣核 教学反思(五篇)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枣核教学反思篇一

《枣核》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的第一课。全文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表现手法,讲述一位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意识和丰富民族情感的伟大民族。朴实的叙事、真诚的独白、精巧的构思、简洁质朴富含抒情色彩的语言,使这篇叙事散文美不胜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1、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饱含深情的语言。

自制多媒体课件,歌曲《月之故乡》、《我的中国心》等。

2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导入课文:播放flash《月之故乡》,思考:在月光如水的夜里台湾诗人彭邦祯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月是故乡明,在深沉美丽的歌声背后,是看不断的回乡路,割不断的思乡情,这首诗人们对故乡的刻骨思念。彭邦祯是将浓浓的思乡情寄托在一轮明月之上,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却用手中的笔将这沉甸甸的思乡情寄托在看似普普通通、不占分量的枣核之上。书写课题《枣核》,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倾听她对家乡的思念。

二、展示目标:

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巧妙构思。

3、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简介作者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老师用16个字来点评他。“蒙古族人、燕京毕业、一专多能、情系中华”。燕京大学毕业,文中的旧时同窗就是他的大学同学高君纯。说他一专多能,是因为他是作家、文学翻译家、是二战期间我国最早在西欧进行采访的战地记者,他为社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说他情系中华,是因为他远渡重洋,但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是赴欧记者中唯一回国定居者。

三、走近文本,整体感知

(一)放声朗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在书上圈点勾画,利用课下注释和手头资料积累字词。

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在“枣核”前加一个修饰语,说说你加这个词语的理解。()枣核(凝聚深情、心系故土)

(二)几颗小小的枣核,牵动了游子多少浓浓的情思,作者是如何用“枣核”来串联全文的呢?请默读课文,结合示例,在横线上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索枣核——用途蹊跷

议枣核——民族之情

四、细读课文

2、你看,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多么令人感动,她采用的思乡方式又是多么朴实,为了营造这种浓烈的氛围,作者采用了设置悬念的写法,枣核是全文的线索,同时作者又用枣核设置悬念、推进悬念,解开悬念,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你认为文中设置了那些悬念呢?请再读课文,分别找出这些悬念,并说说这样设悬念的好处。

课文由旧时同窗索要枣核起笔,开笔就设下悬念:用途蹊跷。旧时同窗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她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它的好处是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五、品味揣摩

“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看不着、摸不着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友人的情感是那么可触可摸可感,生动具体感人,请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或句子、词语,品味精妙所在。

三、殷切、劈头、挑选

1、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如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点词语总是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是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行为状态而服务的,所以要想准确的理解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就得联系该词语所在的句、段甚至文章主旨。“我”动身访美之前,朋友“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枣核,可见枣核在她心目中的分量。读到最后,朋友才揭开了索要枣核的原因。再来看这个“托”字。托,是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在掌心”这个动作,表现出朋友满心欢喜地端详、欣赏枣核的情态,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分量,显得珍惜。由此不难看出,朋友“托”枣核的动作,其实正表现了朋友强烈的思乡之情。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如“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如删去加点词语,句意有什么变化?)

解答这道题,同样要联系人物的性格,联系文章的主题。“几十里外”,表明旧时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表明旧时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表明旧时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六、解难质疑

①、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②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③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七、拓展赏析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首丘。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浓厚的乡土情结。请写出2首描写游子思乡的古诗。

枣核教学反思篇二

1、掌握朴实的叙述表现人物深沉感情的方法。

2、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二教时

1、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2、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作者怎样用一个老新闻记者的眼光,冷静客观地审视美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及其心态,以及发展与扭曲相交织所带给我们思考的现实。

思考:边读边思考,全文贯穿的一条线索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是枣核

2、理清段落,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⑴学生围绕段落、文章结构提纲进行阅读讨论。⑵学生发言交流。

第一部分(1)写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第二部分(2—4)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

第三部分(5—10)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

第四部分(11)提示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索要枣核起笔,开篇设个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却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直到踏访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结构精巧还表现在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几枚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布胡同”那座小院将同“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藉。读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板书设计: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1、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学生回答后明确:运用了比喻了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学生回答后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3、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学生阅读思考后明确:

⑴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⑵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⑷“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⑸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句子语言的特点是朴实,“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是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描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都如意”也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一连串的想,把故乡的形象再现得多么真切!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京腔京味述说对故乡的思念句句是思乡之苦。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美籍华人朋友领“我”踏访后花园时的谈话,作者用看似“实录”的笔法记叙了谈话经过,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课后练习二。

枣核教学反思篇三

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本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重点: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难点: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作者简介: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蹊跷( )( ) qiā( ) 指一算 故弄xuán( )虚

mǎ nǎo( )( ) 姹紫yān( )红 殷切( )

匀称 ( ) 镶嵌( ) lí ba( )( )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枣核写了哪几件事?

3、读完全文,你认为能表达文章中心的一句话是文中的哪一句?

1、文章的前六段有没有交待同窗要枣核的用途?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在同窗的后花园里,具体的思乡行动表现在哪里?

结合课文思考下列句中的“就”字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1、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3、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积累游子思乡的千古名句: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曹操《却东西门行》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欧阳修《送惠勒归余杭》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崔涤《望韩公堆》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班彪《北征赋》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杜甫

枣核教学反思篇四

: 阅读《枣核》选段和《祖国》,回答文后题目。(共15分)

(甲)枣核(节选) 萧乾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杨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

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

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乙)祖 国 陈惠英 我在赤道上渡过童年。儿时,常常听长辈惦念“唐山”。 “妈妈,‘唐山’是什么地方?”有一回,我问母亲。 母亲郑重其事地找来华语课本――从一片枫叶式的中国地图,我第一次认识了祖国的容颜。母亲说:“在异国,风是热的,心却凄凉!” 为了寻找那叶脉似的故土山川,我和母亲,告别了美丽的南洋。 我带给祖国的,仅仅是海外孤儿的一瓣心香;祖国给我的,却是作为主人应有的一切,包括尊严。

回到祖国,我一下子变得富有。我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每一片云霞.每一颗小草.每一朵浪花……还有无价的自由! 虽然,和许多祖国的同胞一样,我心的原野,也受过刀伤火创。我曾悲哀,但从没绝望;我历尽坎坷,但从未彷徨;我熟悉异邦的繁华,但并不向往…… 因为,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的脊梁,便有着可靠的依傍;因为,伟大中华的民族之魂,像巨星,永远在我心头闪亮。 什么是海外赤子最大的依恋? 那就是“祖国”这个光辉的字眼! 为了这缕永恒的痴情,春往秋来,月月年年―― 我像一尾春蚕,默默地倾吐柔丝,去描绣祖国五彩缤纷的河山。

我像一片绿叶,用我的青春,虔诚地布置祖国的春天。 我像一只杜鹃,为讴歌祖国美好的未来,甘心啼血而亡…… 什么是我心中最大的骄傲? 那便是“祖国”这个神圣的字眼! 1.仔细阅读《枣核》选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所踏访的“后花园”的特点。(3分) 2.如何理解《祖国》第三段母亲说的话:“在异国,风是热的,心却凄凉!”(4分) 3.赏析《祖国》中划线句子。(4分) 我像一尾春蚕,默默地倾吐柔丝,去描绣祖国五彩缤纷的河山。 我像一片绿叶,用我的青春,虔诚地布置祖国的春天。 我像一只杜鹃,为讴歌祖国美好的未来,甘心啼血而亡…… 4.《枣核》中同窗好友托我从祖国带来的是什么?《祖国》中“我和母亲”带回祖国的又是什么?这有都说明了什么?(4分)

枣核教学反思篇五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默读课文,首先明白“枣核”指的是什么,然后弄清楚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表现了枣核怎样的品质。

2、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1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民间故事是充满幻想的故事,要么故事里的人物拥有特异功能,要么主人公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故事的情节有超自然的性质。民间故事一般是人们用口头形式传播而流传下来的,故事一般体现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叫《枣核》的民间故事。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中的生字。重点指导边音“犁”,翘舌和后鼻音“牲”、多音字“折、涨”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亥—核(核心)—咳(咳嗽)—该(应该)

利—犁(犁地)—梨(梨子)—俐(伶俐)

生—牲(牲口)—胜(胜利)

(2)多音字。

zhē:折腾、折跟头

zhé:折断、损兵折将

shé:折本、枝折花落

zhàng:涨红、头昏脑涨

zhǎng:涨价、水涨船高

辨析:“折”表示“翻转,倒腾”时读zhē,如“折腾”;表示“断”“亏损”或姓氏时读shé,如“折了、折本”;表示“断,弄断”“损失”“弯转,屈曲”等意思时读zhé,如“折断、打折、损兵折将”。

“涨”表示“体积增大”“弥漫”“多出来”“头部充血”时,读zhànɡ,如“豆子涨了、烟气涨天、头昏脑涨”;表示“水量增加,水面高起来”“价格提高”时,读zhǎnɡ,如“水涨船高、涨价”。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枣核”指的是什么?

明确:

指的是主人公的名字。

2、“枣核”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明确:

因为枣核刚出生时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大”,所以夫妻俩就给孩子起名叫“枣核”。

3、课文写了枣核的哪几件事?

明确:

第一件事:枣核一直没有长,但是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第二件事:枣核不仅勤奋,而且聪明,设法帮大家解救了牲口。第三件事:枣核解救牲口后引起县官的责难,于是他智斗县官。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明确:

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爹娘都很为他担心、发愁,觉得枣核长得太小,什么也做不了。

2、面对爹娘的担心,枣核是怎么反应的?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

枣核安慰爹娘说,自己可以做事情。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3、枣核做到对爹娘的承诺了吗?他都学了哪些本事?

明确:

做到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

明确:

5、枣核解救牲口时,为什么不直接牵走,而是折腾了大半夜?

明确:

因为这么多的衙役看守着,想直接牵走牲口是不可能的,只有等到衙役们累了,没精神看守了,才能安全地把牲口牵走。

6、枣核成功牵走了牲口,印证了文中的哪句话?

明确:

第4自然段中的“枣核不光勤奋,也很聪明”。

7、用“不光……也……”造句。

明确:

示例一:小明不光学习好,也乐于助人。示例二:这幅画不光有草有花,也有绿油油的大树。

8、县官并不知道是谁牵走了牲口,枣核为什么要自己承认呢?

明确:

因为县官如果找不到偷牲口的人,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枣核自己承认,是不愿意牵连他人,并且他已经想到办法制伏县官了。

9、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他会说些什么呢?

明确:

县官老爷,你不是要抓我吗?我就在这儿,过来呀!

10、回顾全文,尝试复述这个故事。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衙役把牛、驴都牵走了。(改成被字句)

②门被枣核打开了。(改成把字句)

③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我有办法!”(改成转述句)

明确:

①牛、驴都被衙役牵走了。

②枣核把门打开了。

③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他有办法。

(2)设想一下,枣核离开后,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明确:

县官吃了这么大的亏,怎么肯善罢甘休?于是,他派衙役们把枣核的父母抓来作为人质,还威胁枣核:“如果不投案自首,就杀掉你的父母。”枣核这么孝顺,怎么肯让自己的父母代替自己受过?于是,枣核回到衙门,换回了父母,让父母和乡亲们躲进了一座山谷,那里有他准备好的粮食和水,够大家生活一段时间了。

每到夜深人静,他就偷偷潜入县官的房间。第一天拔光了县官的胡子,县官拿他没办法。第二天,又拔掉了县官不少头发,县官还是怎么也抓不到他……一连几天,把县官折磨得不成人样,只能跟他求饶,赦免了他,答应不再难为乡亲们。大家都夸枣核是一个小英雄!枣核的父母可开心了!

2、总结。

枣核虽然长得小,志气却很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敢智斗恶人,帮助乡亲。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身世和名字的由来

优秀品质

勤劳:学会很多本领

聪明:智斗县官

人小志气大英雄出少年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