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背景(5篇)

最新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背景(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4 06:33:19
最新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背景(5篇)
    小编:admin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最新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背景(5篇)

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背景篇一

摘要: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农民的重视,农业机械化势在必行已成共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使着农民增产、增收,如果没有机械化,就没有生命力,先进的农业技术不通过机械手段来实施,就不可能得到大面积应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农业科学与农业机械化越来越密切,将逐步走上农机、农艺紧密结合、相互适应的良性发展轨道。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思路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农业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农业只有加快现代化进程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1.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我国农业机械化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风雨之路,从总体上看,应该说成绩是主要的。从建国至今,我国的农业装备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达8.22亿千瓦,是1949年8.01万千瓦的10000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95%;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6.75千瓦;拖拉机保有量2021.91万台,是1949报告7台的17.3万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2.68%。高性能、大功率的田间作业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增长速度较快,特别是大中型拖拉机、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和保护性耕作机具的保有量有了大幅度增长。农业机械化水平进入了中级发展阶段,2008年底,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8%。在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农机作业领域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机标准化作业程度明显提高,集收获、耕整、播种于一体的机械化复式作业应用范围扩大,农业抢收抢种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同时,国家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通过农具改革,实施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948)项目等,加大了农业机械装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制开发和扶持力度,推动了农业机械化部分“瓶颈”环节技术和技术集成问题的解决。农机工业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深化企业改革,实现了从农机生产弱国发展成为世界农机生产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支撑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2008年底全国农机制造企业约8000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21家,农机工业总产值1915亿元,是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103.7亿元)的18.5倍。我国农机对外开放领域也进一步扩大,成功地引进、消化、吸收了国外先进的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生产机械和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目前,我国农机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表现出了明显的竞争优势。

2.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

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武装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化为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现代化农业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生物技术的科学化,如不断培育和推广应用各种新的高产优质抗逆品种,利用、普及新的耕作栽培、饲养护育技术;二是劳动手段的机械化,即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体系,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与劳动力形成配套的关系,从田

间作业、运输到精选、烘干、入库、加工等全部过程都实现机械化;三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将农业生产从缺乏分工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区域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形成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体系。

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又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核心技术组成,农业机械化始终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农业机械化将始终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取决于农业一体化的进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手段与载体,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提高粮食单产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机械化收获、粮食产后烘干、粮食初加工等都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支撑着农业现代化。

3.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

(1)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首先,农民的生产工具发生了根本变化。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连续实施,促进了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提高了现代农业的装备水平。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机具和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实现了农机和农艺的紧密结合。其次,是农民素质提升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机化迫使广大农机使用者必须不断学习使用新知识、新技术,从而带动农村广大农民素质的快速提高。

(2)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随着农机化的不断推进,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减少了农业生产用工,部分农民转移进入二三产业。

(3)农民生存质量发生巨大变化。

农机化生产“少数拥有、资源共享、高效利用”的发展道路,实现了农机资源市场的有效配置。少数农机大户通过市场化、社会化服务,解决了广大“无机户”的生产问题,大大推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满足了数万小规模农户农机化生产的需求。广大农民摆脱和摒弃了传统简陋农具和落后耕作方式的束缚,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一批批农民新村、农民公寓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了城镇化发展速度。

(4)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思路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这个奋斗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普遍规律与发展趋势,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为保障,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

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支持。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就是提高“三率”,即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实现“三个解放”,即: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把农业从传统的生产方式解放出来,把农民从高强度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方式。达到“三个促进”,即: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促进生产、生活和生态建设,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面貌变化。

因此,农业机械化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现代农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不可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农机化研究 2007(1)农业机械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

2.农机化研究 2007(3)农业机械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农机化研究 2010(3)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推进研究。

4.农民收入问题的重新认识及对策,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6.11。

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背景篇二

农民增收措施研究

——以秭归县为例

宋正昂

近几年国家对“三农”高度关注和重视,就全国而言,农民收入逐步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就个别地方和农户而言存在差别。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农村的直接体现,因此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谋划“十二五”的关键时期,研究农民增收的措施意义重大。

一、当前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就秭归县而言,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六大方面。一是粮食收入。尽管随着退耕还林和产业结构调整,种粮面积大量减少,但是科技的推广和粮食收购价格的稳步提高促使农民种粮收入有所增加,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二是经济作物收入。以柑橘、烤烟和茶叶为主,板栗和核桃等为辅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我县逐步扩大,随着品牌提升和市场知名度提高,价格逐步上涨。三是畜牧业收入。生猪、山羊等养殖是我县的传统养殖产业,在政策的扶持下,规模逐渐扩大,野猪、野兔、野鸡等特种养殖业正在逐步兴起。雨润集团年产3000万只肉鸡加工项目的投产会带动我县畜禽养殖的飞跃。四是外出务工收入。高山、半高山人员大量成年外出、低山柑橘产区人员大量季节性外出,其收入逐年增加,是我县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五是政策性扶持收入。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给几乎所有的农户带来现金收入。低保、良种补贴、家电补贴、危房改造补贴以及移民扶持的相关补贴都是农民现金收入的来源之一,甚至是很多年老体弱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六是第三产业收入。随着秭归旅游的发展,以旅游为核心带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迅速,农家乐、农资超市等第三产业的从业农民增加,繁荣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制约和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

在农民普遍增收的同时,我们冷静思考我县农业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立地条件差,难以规模种植。我县以山地为主,坡地占很大比例,再加上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把土地按类别划分到户,现在各家各户的土地很难集中到一起,到处都是“插花地 ”,不能规模经营,难以扩大机械化,也为将来设施农业发展设置了障碍。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抗击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靠天吃饭现象严重。最近一些年来,各级政府对农田水利投入较多,但都是分户建池,尽管建了很多,但容积普遍偏小,只能适应喷洒农药之需,不能解决抗旱之急。三是生产力水平低,生产经营方式简单粗放,难以适应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民对长久种地的信心不足,对农业的长期投入相对不足,没有从根本上去考虑怎样改变农业的增长方式。再加上我县成熟规范的合作社相对不足,农户单一面对市场,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四是传统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一般意义上的农业增产已不足以维持农民增收,甚至增产不增收。尽管政府做了大量引导工作,品种改良面积大,但是数量多,再加上农业的周期性,导致收益的优势不长远。五是种植成本增加。伴随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还有农资价格的上涨,而且一般农资价格上涨的幅度远高于农产品上涨的幅度,实际抵消了农民收入增加。六是农业以外的因素。金融波动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农民外出务工不畅。据悉,十二五期间刺激经济的政策会发生变化,直接投资减少也会影响农民务工收入的减少。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方向研究

总体而言,农民增收了,但是,农民持续增收任重道远,必须从政策上加以引导,主要要从七方面下功夫。一是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抢抓三峡后扶

规划机遇,大力建设生态农业园。加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力度,尽快实现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用优势产业的发展确保农民收入增长。要培植柑橘等大产业中小部类品种的优势产业园,延长品种优势期限。二是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向农业倾斜。要提高农业投入在政府投资中的比例。调整投资结构,在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等工程的基础上,发展现代设施农业,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全面推进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我县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基本还是单独与市场接触。一方面要借助三峡物流园的机遇,建立全国知名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强化流通,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另一方面借助公司加农户、协会加农户、基地加农户等模式,大力发展农业公司和行业协会,建立优势农产品基地,把农户联合起来,共同应付市场挑战。四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搞好对农民外出务工的管理和服务,取消一切不合理证照收费和种种歧视性限制,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努力实现农民工的充分就业。提高本地职业教育水平,把中职生培养为企业骨干,以此带动当地外出务工。五是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农产品价格高低,直接影响农民收入。要进一步理顺农产品价格,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当前,要密切跟踪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适时加强政府调控,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努力避免农产品价格下行。同时要严格打击炒作农产品的行为,谨防农产品价格上涨了但农民的实际收购价下降的现象。六是逐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农业补贴是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措施。我县农业发展的最大隐患在于青壮年劳动力几乎全部外出,农业发展后继无人。要加大对农业的补贴,使之形成比较优势,吸引部分人才回乡把农业产业当作事业来发展。七是降低农资成本。经济商务部门要大力发展“万村千乡”工程,构建主要农资直销模式,减少农资中间环节,降低农资价格。物价部门要建立农资价格检测体系,稳定价格。

四、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研究

农民增收必须体现在一家一户上,必须引导一家一户行动起来。一是拓展增收空间。在重视食品安全质量的大好时机,大打“绿色生态”牌,在房前屋后发展庭院经济。柑桔产区为适应地少人多的具体情况可以发展林下养殖业解决这一矛盾。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可以在柑橘林旁修建猪、羊、鸡、兔等的养殖场,配套沼气池,用沼渣代替化肥,同沼液代替农药,走“生态庄园”的道路。在不具备这样规模发展的地方可以在林下种草,放养土鸡等对柑橘无害的动物,增加了土地的利用层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有机肥入田的问题。同时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把“绿色产品”与市场联系起来,提高农民收入。二是寻求新的思路。现在农村本土发展是缺人、缺力。大量的农产品和农资需要运输,但实际劳动力不足,可以鼓励部分农户发展马帮,用蓄力替代人力运输,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发展为一定规模的产业。从事该产业的人收入增加,减轻了劳动强度,可以解放更多的劳动力外出务工。三是转变身份。积极参加培训,取得职业证书,成为技术工人,形成稳定的就业,达到持续增收的目的。四是合理流转土地。现在农民与土地之间的矛盾是不能充分结合,农村闲置土地与留守劳动力剩余并存。合理流转土地,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这个矛盾,使闲置土地生财,使留守劳动力致富,增加农民收入。

作者单位:中共秭归县委党校

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背景篇三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摘 要]农民收入问题,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增加农民收入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新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关于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作了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 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建议

促进农民增收,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必要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农村改革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期困扰我们的农产品短缺时代已永远成为历史。农村、农民也已摆脱了贫困状态,基本实现了小康。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呈现出一片祥和兴旺的景象,但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日渐凸显。

一、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我国农村农民纯收入年递增速度从1996年的9%下降至2000年的2.1%,下降了6.9个百分点,农民收入连续4年下降,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2.8∶1,接近1949年的2.84∶1的历史最高水平。江宁区也同全国一样,有不同程度下滑。根据目前该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政策因素、市场因素、自身因素等。

政策因素。一是农民土地承包制度与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土地所有权不能得到合理流动和转让,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有田无人种(抛荒)和有人无田种的怪现象。个别政府部门和单位打着“示范”旗号,转租农民承包田,变“示范园区”为部门和单位增收的“小金库”。另外,还有的以发展为名侵占农民土地使用权,如某某专业种(养)植园地等,农民被迫低价出让土地使用权。二是对农业的投入不足。从全国来看,1991年~1995年国家财政支出中,农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0.6%、10.01%、9.49%、9.2%、8.4%,1997年降到8.3%,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七五”期间为5.3%,而“八五”期间降到3%。此外加上金融部门受到金融体制的限制,对农村、农业贷款投放相当不足,从而导致了优良品种和先进科学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农业机械陈旧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冲击,局部地区又回到了“刀耕火种”时代。三是农民负担过重。其一是维持基层政府运转的费用。有统计资料表明,县乡两级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国供养人员的71%,而财政收入只有全国的21%,七站八所,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因官设位,政府财政负担沉重。在这次机构精简中,江宁区乡镇由原来23个减为17个,行政村由343个减为248个,精简各级干部1000人,为此每年可减少农民负担3000万元。其二是承担义务教育的费用。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总人数中70%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虽由中央、省、市、县、乡镇几级共同承担,但乡镇承担高达78%之多,而最终农民承担达80%左右。其三是各种乱收费现象屡禁不绝。农民除应缴农业税等外,基层政府和各部门乱开口子,巧立名目现象时有发生,给农民增加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激发了不少社会矛盾,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2.市场因素。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业发展将面临着重大考验。如何面对市场,应对国际农产品出口竞争的挑战,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从客观上讲,市场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给农民带来很大的震荡,国内市场空间有限。目前我国城乡人口占比是3∶7,而农产品是7个人生产,3个人消费,卖方市场自然转向买方市场。“卖难”现象尤为突出,依靠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潜力极其有限。而我国长期以来在农产品生产上注重的是数量上的扩张,而忽视质量上的提档.使其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数额有限。从主观上讲,在生产和经营上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小农”思想,严重缺乏市场意识,单兵作战,而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方式难以抵御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冲击。自身因素。江宁区是一个农业大区,由于历史原因,城乡差别比较明显,农村发展较为滞后,因而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一是农民素质较低。目前江宁区现有农村劳动力33.6万人,其中大中专生占1.8%,高中生占9.3%,初中以下占89.9%,由于文化素质低,导致综合素质上不去,接受新事物慢,运用现代科技能力差,致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力弱。就业门路窄、致富机会少,造成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的浪费,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二是人多地少,农业资源匮乏。目前江宁区人均拥有耕地0.8亩,林地2.85亩,水田0.48亩。撤县设区后,东山镇将纳入南京市主城区,大面积的开放开发、人口不断增加、基建规模不断扩大已成定局,而原先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农业资源下降和农业生产规模上升的矛盾日趋激烈,这都将给农民增收带来阻力。

二、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在全国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实现农村小康的关键在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地方党委和政府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是实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应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新对策、新措施。

1.更新观念,增强市场、服务、科技意识。具体应做到提高三种意识:一是提高市场意识。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卖难”现象时有发生,它已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一道屏障。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调整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品种、规模,既要立足于当前效益又兼顾长远利益,既要满足市场需求又要依据自身实力;其次是抓好流通,以江宁市场为依托,辐射南京和周边城市,以水、陆、空便利交通为桥梁,以特色农产品为龙头(如横溪西瓜、土桥大米、禄口獭兔等),在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点,使农产品的外调、外运、外销灵活运转,自然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储运——销售——信息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围绕市场、重视市场、研究市场、开拓市场,最终达到建一方市场、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新理念。二是提高服务意识。基层政府当务之急就是转变职能与角色,充分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优势,搭好舞台,让农户上台唱主角,政府做好服务甘当“配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江宁区横溪镇为促进本地区农产品升级,不惜一切代价花巨资每年为瓜农举办一次 “西瓜节”,使“横溪西瓜”不仅在全省乃至华东地区闻名遐迩,成为带动横溪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就此一项就使瓜农人均增收350元。三是提高科技意识。首先必须加大科学技术宣传推广力度,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送知识、送科技、送信息下乡,使优、特、新品种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被广大农户所接受、信任和应用推广。委派责任心强、业务精的科技骨干、专家、学者深入到农户、田头、场棚,为农户排忧解难,结合实际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渔则渔,不搞行政命令或形象工程。其次是农民自身应不断增强科技意识,加大对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投入,提高自身档次和科学文化综合素质,依靠科学技术发家致富。

2.夯实基础,采取多投、少取、调整的方法。“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实现强民富民关键在于夯实农业基础,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一是多投,从多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业的发展。必须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继续抓好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的电、路、沟、渠、坝、库、闸和农业机械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逐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在努力增加对农业补贴数额的同时,切实改进补贴方法,逐步建立农民收入直接补贴制度,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逐步完善金融体制,加大对农业的放贷尤其是放宽对农户的中短期小额贷款的政策,简便手续,建立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大力支持农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切实为农户服务。二是少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抓好农村税费改革,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比如近几年对电力农网进行的全面改造,重新调整线路,更新设备,减少自然损耗,严厉打击偷电行为,统一电脑计费,杜绝了关系电、人情电,为农业每年减少电费支出达50%以上。坚持按中央“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即:取消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行政事业性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脱产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办法的内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等,探索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真正使农民通过减负促增收。

三是调整。为了顺应市场的需求和加入wto后的需要,紧紧围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这个中心环节,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自主调整种植、养殖结构,使油粮经济二元结构向多元结构转移,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业、蔬菜业、林果业等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创品牌、创名牌。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切实解决农村过剩劳动力问题。

农民税收政策对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村税条例》,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部免征牧业税,终结了实行2000多年的农业税。相关学者关于取消农业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的看法。戴天放①研究认为取消农业税在短期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相当明显直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其长期趋势却表现为农民增收效应递减,主要是农业税减免引起市场交易成本如农资成本、人工成本增加和引起政府农业服务职能萎缩等。贺景霖②分析了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税费减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认为农业税取消后,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农业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但由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技术含量低,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资金缺乏,农民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开放意识相对淡薄,农业产销信息不畅通,农民科技素质较低等方面,农民收入增长仍然有限,仍未根本扭转城乡收入差距大的局面。

赵乐俊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中提到: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日益突出。其根本原因是,一是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和对外开放的变化,这是导致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二是农业的产业化生产程度低和非产业发展缓慢。③

冯招容在《农民收入增长的体制性障碍研究》中提到:当前农村经济体制不完善阻碍农民收入增长,主要表现为,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健全,二是市场制度的不完善,三是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四是农村财税制度不完善。④

在增加农民收入的改进措施中,赵乐俊在文中提到: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一继续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二是加快培训、劳务输出以促进增收;三是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增收;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增收。⑤

潘盛洲在《农民收入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中提到关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建议:直接面向农民的政策措施,一是稳定粮食保护水平,切实做到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二是由政府承担费用,免费向农民提供优质良种和有关科技服务,三是对购买大型农机具、修建住房的农民提供消费信贷;有关宏观经济政策措施,一是积极推进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扩大农产品出口,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促进乡镇企业再次腾飞,三是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背景篇四

农机农艺融合与农民增收的关系研究

摘要: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民开始改变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采用农机农艺的融合方式发展和提高农业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活动效率;有助于农民从土地中解放的目标实现;有助于农村发展建设。反之,农民增收能够进一步的推进农机农艺的融合。农机农艺融合是农民增收的关键,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农机农艺;农民增收;融合;现代化农业

近年来,元谋县科协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切实加强业务指导和规范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农民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不断推进农民合作组织科学发展。

每年到了水稻栽插的时节,村民都会头顶烈日,弯腰在田里忙活好几天。而近几年已经不用再下田插秧了,因为村民用了机械插秧后,只需要送送秧苗就可完成操作。2015年元谋县在全县推广600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种植。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统一机耕、统一大棚育秧、统一供秧、统一机插、统一机防和统一机收。将优质稻品种、高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机械化耕、种、治、收、烘等技术集成一体,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一、农机农艺融合的内涵概述

农机即指农业生产中需要和用到的动力机械与作业机械等相关技术设备。农艺是指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的耕种规律和种植方式。农机农艺融合基本的含义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业机械工具与农艺的规律、方式和要求能够相互适应,形成高效与协调的机械化作物生产体系,在投入最少的情况下获得最高的农业产出。农机农艺融合的重点是农机与农艺相互能够适应,并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农机和农艺都要以实现可用、促进农业活动的生产发展以及增加农民的收益为主要和最终目标。农机与农艺两者的关系,是相互服务、相互适应的密切配合关系。农机与农艺的发展要以提高效益为原则,根据具体的作物调整两者的应用关系,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农机农艺融合是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是先进的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关键,与农业质量、粮食安全以及农产品的供给密切相连。

二、农机农艺融合有助于农民增收

1.农机农艺融合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活动效率

传统的农业是“靠天吃饭”,农业生产主要以农艺为主,以人力和畜类的耕种为主要方式,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大量的劳力,并且其生产效率较低。新型的农业生产是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高效协调模式。利用现代化的生产模式,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以及资源的利用率。

2.农机农艺融合有助于农民从土地中解放的目标实现

农机农艺融合可以减少农民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可以使得农民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去做一些与农业无关的事情,改变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状态,促使农民从土地中能够解放出来;改变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从传统的人力和畜类的低效落后方式中解放出来;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不再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劳作,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得到了解放进入城市,为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和提供保障,同时也能够提高农民的收益以及增收空间。随着农业生产的高效化以及农机农艺融合的优越性体现,大量的农民开始学习农机农艺的管理知识,购买和投资农业机械。将农机农艺融合并应用于生产生活中,不断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增加自身收益的同时也减轻了生产活动的负担。

3.农机农艺融合有助于农村发展建设

农机农艺融合能够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保证农民能够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的农业经营体制合理改革。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的老一辈农民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文化素质的偏低,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与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现代化的农业是以依靠科技为主的高效方式,通过机械化的农业工具可以提高作物的亩单产,实现精确的播种、快速的收割等。不仅能够促进生产生活,还能够进一步推进新型的城镇化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在人们越来越注重绿色、有机与环保的新时代,高质量与大数量的农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取得很好的优势,市场营销是农民能够增收的关键措施。随着农机数量以及种类的增多,促进了农民原有的小面积种植向大面积的耕种发展,也促进了农民耕种成本的降低,农民种植的作物也变得多样化,开始了以经济作物为主的转变,比如:药材、树木、蔬菜、茶叶、花圃等。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之后,农民便开始建设新的房屋与其他基础设施,为改变农村的面貌与建设起到了推进作用。

三、农民增收进一步推进农机农艺的融合

由于近几年农机农艺融合的快速发展,为农民节约了大量的作业成本、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改变的农民的种植方式与作物种类等,使得农民的经济收入得到了提高。农机农艺的融合优化了农业机械的应用,使得机械化的现代农业服务范围不断的扩大,作业的领域以及广度和深度不断的扩大与拓宽。农民开始科学化的发展农业生产,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电脑等多种途径学习先进科学的农艺,了解农业市场的发展态势。当农民感受到农机农艺融合的好处时,便会进一步的推进和发展农机农艺的融合,经营和购买农机,主动了解和学习农艺,进一步的应用和促进农机农艺融合。

四、结语

目前,元谋县已经完成机械化插秧100亩,其余500亩可在月底全面栽插结束。通过实施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种植,推广全程机械化种植,可为农民节省50%左右的成本,从而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傅单单,朱红鹃.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6):34-35.[2]蔡立志.积极推进农机深松整地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j].吉林农业,2014,(8):40.[3]刘育杰.农机农艺相融合的途径分析[j].吉林农业c版,2012,(2):136.[4]《当代农机》编辑部.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写在本期”特别关注”栏目前的话[j].当代农机,2011,(1):13.

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背景篇五

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作者:杨俊 指导老师:金志毅

(安徽省农业大学工学院 年级:2013级 专业:机电一体化 合肥230036)

摘要:本文从分析桐城市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出发,探讨了农机化发展对一般农户、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社在节本增收及通过农机化转移劳动力提高在二三产业收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分析了现今农机化发展面临国家不断加大农机优惠政策,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对农机化发展产生了强烈的需求拉动等良好发展机遇;剖析了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农机化程度不高、农机设备更新融资困难、农机农艺融合不高、农机专业人才少、安全生产意识不强等问题,通过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研发、加大对农机扶持力度、对农机专业人才培训提高技能及安全意识等有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农机化发展,促使农业增产,带动农民增收,提出 了一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民;增收。

农业机械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业科技应用的载体、农民增收致富的工具,农业机械 化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方面发挥 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特别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在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出现劳动力缺 失等情况下,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农业机械 化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通过农业机械化既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成 本,缓解农村劳动力紧缺的现状,又能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并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

资源利用率,真正实现农民增收。桐城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在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支持感召下,特别是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桐城市各级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大户和农民不断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极大地引发了购机的热情,农业机械拥有量不断上升,农机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一些老旧的、高能耗、低效益的农业机械逐步被淘汰,一大批性能好、效率高的新农机大量增加,使桐城市农机化装备结构有了新的提高。具体如下:

1.1 农机总动力稳定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33446kw,2014年增加较大的主要农业机械是耕作机械1541台;植保机械6637台;茶叶机械1321台;排灌机械6968台。因联合收割机的增加、淘汰老旧的原因机动脱粒机不断减少;运输型拖拉机达到报废年限报废数量也有所减少。1.2 农业设备大幅增加,区域性相对集中

2014年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10套,分别都是种粮大户所有。

1.3 机械烘干粮食数量有所增加,农机跨区作业面积有所下降

2014年桐城市有粮食烘干机40台,机械烘干粮食0.11万t,比2010年增加0.09万t。农机跨区作业机收面积有所下降,2014年跨区机收大小麦233.33hm2,比2010年减少33.33hm2;跨区机收水稻600hm,比2010年减少466.67hm。跨区作业面积减少的原因是本地需求增加,农机户自己承包土地搞耕种收。

221.4 农机化经营单位数减少,经营收入有所增加,规模化程度提高

2014年各级农机化经营单位6222个,比2010年减少64个,农机经营收入10675.1万元,比2010年增加561.1万元。说明以个体为主的小规模经营逐渐被农机合作社为主的规模经营所取代,且随着规模化程度提高,农机作业规模效应凸显。

1.5 农民个人投入明显增加,农机装备得到了提升

2014年桐城市农机化资金投入合计为1145.93万元,其中农业机械购置资金投入985.03万元,农民个人投入合计达807.9万元。[1] 2 农业机械化在农民增收中的主要作用

2.1 一般农户中,农业机械化节本增效作用大

农业机械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应用先进农艺的桥梁和纽带,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损耗等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如:机械化耕作比人畜力耕作每亩可增产40~50kg;使用机械进行化肥深施,肥效利用率提高30%左右,增产10%左右;节本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2.2 专业农机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业机械化是主要增收来源

农村大部分首先富裕起来的农民都是靠农机发的家,致的富,他们有技术、肯钻研,勤劳肯干,农机作业市场的形成,服务领域的拓宽,增加了农机户的经营收入单就农忙季节利用农业机械进行耕种、栽插、防治病虫害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作业作业一条龙服务就有收入二十几万一年;再有利用拖拉机开展运输,拉砖瓦,运水泥等;还有跨区作业机收水稻、小麦,收入十分可观。

2.3 缺 水果、蔬菜等规模化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机械化在增收中不可或以桐城市葡萄种植为例,通过钢架大棚、微滴灌、机植保、地膜覆盖、自动化施肥等新技术标准控产、控肥、控水,基地产量标准亩产1250~1500kg,达到每亩1.5万~2万元。为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2.4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农民在二三产业收入增加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对强壮劳动力的依赖程度降低,可将农民从土地中分离出来,由直接从事种植业转向加工业和城镇服务业,间接地促进农民增收,成为当前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

3农业机械化面临新的良好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的农机化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农机化工作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从全国来看,《农业机械化促进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农业部关于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加快推进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的意见》的颁布实施,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近几年来中央连续9个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发展农业机械化,为农机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购机补贴实施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提升农机化水平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对农机化发展产生了强烈的需求拉动。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存在问题

4.1.1 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前,桐城市水稻等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但经济作物、农产品产后处理和加工的机械化水平仍较低。农业机械主要应用集中在耕种收植保方面,以种植业为主,集中在初级产品生产,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畜牧养殖业及其他较少。4.1.2 机具设备更新快,投入资金量大,但融资困难

目前桐城市农机化发展的资金投入仍以农民个人为主,政府投入为辅,发展农机化事业的投资机制尚未形成。由于农民个体资金基础差,资金投资规模较小,大型农机购买资金大,虽然购机补贴政策能减少一部资金,但资金缺口大,缺乏利用农机作抵押的配套金融贷款政策,农机大户存在资金紧张问题,不利于设备更新。4.1.3 农机农艺融合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国内农机市场的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由此造成了农机品种规格不全、结构失衡,尤其是大宗农产品生产关键环节的作业机具,如经济作物采摘、产后处理和加工机械装备和技术等无法满足现阶段农业生产的需要。4.1.4 农机人才缺少

一般是文化程度底,年龄偏大,受教育机会少,大部分是通过自己钻研技术,大多是只会简单使用农机。对新知识、新技术掌握较少,他们大都没有接受过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小农意识、小富即安思想根深蒂固,对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别人用好了我再用”。往往懂经营、管理、技术的农机人才很少。4.1.5 农机安全生产意识淡薄

虽经过多年的宣传,部分农民特别是一些农机从业人员的“关爱生命、注重安全”的安全生产意识仍比较淡薄,在农机操作中不按规定操作,收割机收割时看到有稻草不停机器用手去清理,导致手指被碾压,旋耕机耕作时,误操作伤腿等,造成人身伤害及经济损失。

4.2 对策

4.2.1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

农机农艺融合程度不高是制约农机使用范围和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对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要以良种良法相配套为切入点,以提高耕地、水资源、肥料、种子和农药等生产要素利用率的农机装备和技术为重点,发挥农机节本增效的功能,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等各种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与技术,由此提高土地产出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农民增收。

4.2.2 加大对农机大户融资力度

农机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金融部门应对制度健全、经营业绩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予以一定的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帮助解决资金不足的困境对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土地使用、运输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金融、担保、保险机构要积极探索抵押贷款、分期还款等种信贷服务模式,简化手续,降低费用,以满足农机用户对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购置的资金需求。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政策优惠,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机购置和更新、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示范推广。4.2.3 农机部门重视人才培养

鼓励支持大中专毕业生从事农机工作,更要加强合作社发起人、农机大户的教育与培养,科学制定培训规划,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方法灵活的要求,建立业务培训制度,以提高其技术水平,提高发展潜力。根据各类人员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对科技带头人的培训,重点培训比较超前、尖端、适用的农村科技,使他们先学一步、学深一点,起示范带动、帮助指导作用;一般农民培训班,可根据农事活动需要,传授实用科技知识,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培训方法应灵活多样,注重实效。如对葡萄产业规模大,产业集中的特点,可有针对性的聘请专家授课解答,也可组织人员到外地参加学习,或采取现场培训的方法。农机培训要有创新的培训形式

农机培训工作要在立足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求,大胆探索农机培训新形式和新方法。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充分利用好国家对农民的培训政策和农业机械化重点推广项目,创造培训机会,搞活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做好五个结合。即:教育培训与技术推广相结合,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与示范基地相结合,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把农民之需,农业之需,企业之需和新农村建设之需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作为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对列入政府支持的新产品、新技术,要注重做好用前培训、现场指导、跟踪服务。农机部门及所属农机化学校要主动与企业联合,争取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利用企业现场的设备和场所,搞好技术培训,提高培训质量。要积极参与政府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同时,要真对示范基地建设的需要,做好相关机具及技术的培训服务工作,要采取现场演示、送教进村、科技入户、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做到培训方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众参加培训学习,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和示范功能,为农民增收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结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才是市场的主体,政府应引导市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从桐城市实际出发,加大地方财政对农机发展的科研和推广扶持投入,农机部门应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国家农机补贴、农机作业环节补贴、农机报废补贴政策,调整优化农机结构,以提高农机利用率和使用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加快农机先进适用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加强对农机实用人才的培训,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创新监管机制,确保农机生产安全,提高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

农机培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既要搞好内部体系建设,又要加强外部的联系与沟通,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在于人。所以我们要在新的形势下,用新的理念来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扬长避短,依法培训,积极推动农机化事业持续快速稳步发展。

致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感谢安徽农业大学,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老师从选题指导、论文框架到细节修改,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这篇论文是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才完成的。

感谢所有授我以业的老师,没有知识的积淀,我没有这么大的动力和信心完成这篇论文。感恩之余,诚恳地请各位老师对我的论文多加批评指正,使我及时完善论文的不足之处。

谨以此致谢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