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4年高校党代会工作报告范文3篇

2024年高校党代会工作报告范文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08 16:36:28
2024年高校党代会工作报告范文3篇
    小编:CZJ2

站在新的起点上,启航新征程,实现新突破,这是每一位佳大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念,迎难而上,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创辉煌!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2024年高校党代会工作报告范文,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2024年高校党代会工作报告范文3篇

2024年高校党代会工作报告范文1

——在中国共产党X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X大学第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X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是在我们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省全面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创新、追求卓越,勇毅前行担使命,踔厉奋发争一流,全面开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新局面。

一、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成就

2016年11月以来,学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各级党组织、全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统筹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按照“紧盯一个目标,打造两支队伍,落实三个着力,强化三项保障”的工作思路,解放思想,高点定位,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学校成为省属高校中唯一一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一)党的建设工作卓有成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扛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抓党建促改革促发展,荣获“山东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理论武装不断强化,扎实推进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及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等成效显著,获评“山东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单位”。突出政治标准,健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机制,着力打造“爱师生、有活力、敢担当、懂规律、守规矩”的管理服务队伍,X个集体获评全省“干事创业好团队”,X人获评全省“担当作为好干部”。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持续增强,X个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政治监督不断加强,接受省委巡视,开展校内巡察,扎实做好整改。持之以恒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作风建设成效明显。

(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全面推进“五育并举”,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高质量培养“五有”人才。加强专业、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着力打造“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的教师队伍,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X个、一流本科课程X门,通过认证专业X个,获国家级教学比赛一等奖X项、省级教学比赛奖X项、省级教学成果奖X项、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X个。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获评“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成为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红炉众创空间获批科技部“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取得新进展,获批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国留学培训基地、山东省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研究院。

(三)学科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大力实施优势学科强化战略,组建机械工程、农业工程学科聚焦协同中心,奋力冲击国家一流学科。优化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X个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X%,X个学科入选省一流学科,X个学科入选省高水平学科,X个学科入选省“十三五”文化艺术重点学科。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X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X个,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X个学科获评B-。

(四)人才队伍建设富有成效。深入实施“人才优先战略”,着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院士X人,引育国家级、省部级人才X人次,入选外籍院士X人次,全职引进博士X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接近X%,学校获评“2018年度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实施校内高层次人才“双百工程”,累计遴选X人。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X个,招收各类博士后X人。

(五)科学研究能力持续攀升。以提高应用基础研究能力为着力点,完善立项申报和培育服务机制,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重大委托项目等国家级项目X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总数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百强,科研经费到账X亿元。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获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X个。标志性科研成果取得新成绩,新型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重大发明专利被认定为“革命性、颠覆性”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X项、省级科研奖励X项,其中2018年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X项,位居省属高校首位。

(六)服务社会发展成果丰硕。坚持“大米小米一起熬”的理念,与淄博市深入实施校城融合发展“九大工程”,加快打造以“一机制、一空间、多平台”为标志的校城融合发展升级版,形成了共享共建共赢的良好局面。大力实施“一人双岗”计划,选聘“科技副总”X名。总建筑面积X万平方米的齐创大厦正式奠基开工,建成省级大学科技园,获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先进集体”。成果转移转化取得新突破,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获中国专利优秀奖、省专利特别奖各X项。

(七)国际交流合作扎实推进。坚持开放办学,实施教育国际化“六项行动计划”,新增海外友好高校X所。外国专家获“山东省人民友好使者”等省级及以上人才项目和荣誉称号X人次,新增国际科研合作平台X个。通过全国高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等项目,成为首批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接受资格院校。

(八)学生教育管理更加科学。聚焦聚力学生成长成才,创新完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构建“入学前教育+入学教育+升级教育+毕业教育”全程教育体系,学生就业质量和升学率逐年提升。深化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改革,“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逐步深化,连续三年获评全国“最佳实践大学”,连续十年被评为“山东省红旗团委”。

(九)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明显。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持续开展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以省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为契机,建立健全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等制度,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放权让利。实施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教职工岗位聘用考核、职称评定、绩效分配等三项改革,激发了教职员工干事创业热情。考核与评价改革持续深化,评价制度体系和评价标准日益完善。

(十)综合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坚持把师生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所有学生公寓加装空调,并投入X余万元进行升级改造。新建实验教学综合楼X座、学生公寓楼X座、学生生活服务楼X座,新增校舍建筑面积约X万平方米。加强教学科研条件建设,新增仪器设备总值X亿元。教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住宅区居民服务实现属地化管理。构建三级网格管理机制,平安校园建设扎实推进。强化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获评“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全国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等荣誉称号。

各位代表、同志们,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办学实践告诉我们:唯有拼搏,才有赶超;唯有改革,才有活力;唯有作为,才有地位。我们深刻体会到: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从严治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在实处,为学校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大势,强化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自觉运用改革思维谋划和推动工作,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确保学校始终保持发展活力。

——必须坚持人才兴校、聚贤用才。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优化人事人才工作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努力让学校成为高端人才“聚集地”、创新发展“策源地”。

——必须坚持服务社会、融合发展。聚焦“四个面向”,发挥人才队伍和学科专业优势,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

——必须坚持依靠师生、团结奋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热爱师生、服务师生,畅通师生建言献策渠道,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汇聚起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离不开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山理工人的团结一心和砥砺奋进。在此,我代表学校第三届党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海内外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学校建设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全体党员、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以及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与工作思路

当前,高等教育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我国正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朝着建设科技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等目标迈进,国家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山东省正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全力落实“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深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淄博市聚焦深化“九大赋能”、打造“九个现代化新淄博”,更加注重发挥高校“创新源”“人才库”作用。同时,学校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跌宕反复,国际形势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日益突出,国家间的创新竞争不断加剧,国内高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等。

办学六十六年来,在一代又一代山理工人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更加完备,办学特色日益凸显,具备了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听党号召、艰苦奋斗,爱教荣校、共克时艰,改革创新、笃行逐梦的良好精神品质,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工作还有许多不足,主要是:部分党员干部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相对淡薄,办学治校思想不够解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还不够大;学科特色不够鲜明,持续发展能力还不够强;高水平人才、团队、平台和标志性成果数量偏少;办学资源不足与事业发展需求之间矛盾突出,争取资源的能力有待强化等。

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刻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规律,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心怀“国之大者”,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后五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建统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突出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强化融合发展路径,守牢安全稳定底线,深入实施优势学科强化战略和人才优先精准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深化改革攻坚行动和教职工能力提升攻坚行动,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以拼搏进取、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良好精神状态,奋力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努力建成特色鲜明、优势学科专业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今后五年,学校要着力在以下方面实现新突破。

——管党治党工作实现新突破。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党的领导,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强具有强大组织力的党组织;建强一支政治过硬、素质过硬、作风过硬、敢于担当的干部队伍;建强一支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建成一套好的制度体系;实现党组织覆盖到位、党建工作推进到位、党员干部作用发挥到位。

——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新突破。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实现国家级教学名师突破,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本科招生专业调整优化到X个左右,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X个,获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学生深造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居省属高校前列。

——学科建设工作实现新突破。形成“雁阵式”学科体系,学科梯队布局更加完善。优势特色学科达到国家一流水平,全球排名前X%学科达到X~X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X~X个,力争进入省一流学科“811”工程,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氛围更加浓厚,形成“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引育院士X~X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国家级领军人才X~X人,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X~X个,造就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科研与服务社会实现新突破。科研组织更加有力,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X项以上(其中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X~X项),获国家级奖励X~X项,获批国家级科研平台X~X个,实现国家级科研领军人才或创新团队重大突破,科研总经费X亿元以上,科研工作走在省属高校前列。政产学研共建共融共享机制更加完善有效,社会收入总量达到X亿元以上。

——国际交流合作实现新突破。对外交流更加深入广泛,国际化氛围愈加浓厚,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更加完善,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X~X个,建立国际联合高水平科研平台或引智基地X~X个,通过第二轮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成为国际学生求学就读的重要目标高校,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新突破。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明显增强,构建起以数据为基础的校园治理体系,治理效能实现新跃升。

——师生学习生活工作条件实现新突破。办学空间不断拓展,教学科研实验生活设施持续改善,智慧校园建设加快推进,教职工收入和福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

围绕“建成特色鲜明、优势学科专业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思政工作大格局。深化师德师风“八大行动”,实施“师德领航计划”,打造“稷下师德讲堂”,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八大工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三全育人”内容体系、标准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具有山理工特色的“三全育人”模式。强化省重点马院和课程思政示范中心建设,打造思政“金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合力。深化“互联网+”教育模式,深入推进“青春筑梦”五大工程,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引领实效。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深化学分制改革,健全学生选课、学分转化与互认等配套制度,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加强各级各类实验班和微专业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改革,建立“教”与“学”支持系统,高质量培养“五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建设X个左右现代产业学院,建成X~X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获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校城融合背景下“能力递进式”双创教育模式,提升“五位一体”双创教育生态育人效能,建成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

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推进专业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实施已有专业撤、并、转,本科招生专业数量控制在X个左右。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新增一批新兴专业,布局一批“四新”专业,打造智能制造、新材料、光电信息、化工医药等X个左右优势特色专业集群。以专业认证为抓手,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新增通过认证专业X个以上。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和一流教材建设,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X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X门左右,入选国家级规划(优秀)教材X~X部。

加快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教学、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等体制机制,推进科教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加强创新应用型人才导师团队建设,做好研究生分类培养,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质量监督、控制、保障体系,提高研究生招生培养质量。在学研究生规模达到X人以上,获省级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X篇以上。

提升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科学化水平。坚持以生为本、以爱为源,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丰富师生交流途径,精准服务学生个性化多样化成长发展需求,提高工作有效性和感染力。强化行为规范教育,畅通参与民主管理渠道,探索学生自我管理的领域和方式,提高学生自律自立自强能力。以学风建设为总牵引,深入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精准赋能计划,提高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加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建设。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层次,推进国家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山东省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研究院建设,获得职业教育研究生培养授权。推进继续教育规范发展,优化学历继续教育办学体系,在校生规模稳定在X人左右。着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实施“山理工培训”品牌提升工程。推进出国留学培训基地建设,在校生达到X人。

(二)实施优势学科强化战略,加快一流学科建设步伐

强化优势学科建设。在聚焦农业工程、机械工程学科基础上再聚焦,以现代农业装备为重点发展领域,围绕学科核心圈拓展不同研究方向,引领与服务全国农业装备产业。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学科主动对接山东“十强产业”,扩大比较优势。化工、生物制药、材料等学科成为淄博优势产业发展重要支撑。

完善学科梯队布局。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学科分类分层建设,构建“雁阵式”学科体系,形成多学科协同的特色学科集群,打造高水平学科生态链。引导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积极融入优势学科,促进学科整体发展。新增工学类博士学位授权点X~X个,实现博士专业学位和理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突破。

加快新兴学科融合发展。围绕智慧农业、智能农机装备、智能制造、智能电网、能源化学工程等相关领域,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集成电路、分子化学工程学等建设,布局一批对接需求、特色鲜明的新兴学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健全学科建设绩效考核机制。实行“长期规划、稳定支持、分年实施、动态调整”的学科动态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对重点建设学科的绩效监测和过程控制。将学位点建设作为学院考核的关键指标和奖励性绩效分配的重要依据,激发学科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实施人才优先精准发展战略,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

精准引育高层次人才。按照“精准引进、提高质量”原则,以学科建设目标为牵引,以团队建设为依托,创新方式方法,建立高水平人才引育“直通车”制度,精准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育省部级以上领军人才、拔尖人才X人左右,其中院士X~X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国家级领军人才X~X人;引进优秀青年博士X人左右,招收全职博士后X人左右,教师队伍中博士占比超过X%;建设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X~X个。

强化青年人才梯队建设。健全青年教师成长发展体系,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和学术团队“双育”行动,推进稷下青年学者支持计划,指导青年人才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加大青年拔尖人才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培育不同层次优秀教学科研团队,提高省部级以上青年人才数量质量。

(四)推进教职工能力提升攻坚行动,打造高素质教职工队伍

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加大教师发展中心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建立全周期培养培训机制,完善“三段一线”培养体系,每年开展全员教育培训讲座X~X次。坚持以赛促教促改,新增省级一等奖及以上教学比赛奖励X~X项。提升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注重教学研究,完善三级教学奖励机制,新增国家级教研项目X~X项,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X~X项、教学名师X~X人、教学团队X~X个。

优化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健全管理服务队伍选拔、培养、考核、激励机制,用好用活各类人员。优化岗位设置,规范岗位管理,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加强管理服务人员教育培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能,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敬业奉献的高水平管理服务队伍。

(五)推进深化改革攻坚行动,促进各项工作提质增效

深化评价改革。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推进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改革。完善教师教学业绩和科研评价,探索建立分类评价与长周期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提高人均产出绩效。优化学生智育评价,创新品德发展、学生学业、身心健康、审美能力和劳动实践评价机制,构建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构建职称制度、考核制度、分配制度、人员调配制度为一体的人事制度体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探索实施预聘-长聘制,打通教学科研综合计量评价,完善职称晋级标准条件,建立专家评审监督机制。推进考核制度改革,制定不同序列人员分类考核制度。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实施人员调配制度改革,实现不同类型人员公开选拔、双向选择、优化组合。

加强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参与、两级管理的内部治理体系,推进依法治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体系,提高师生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与实效性。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学院提高治理能力。探索党的领导、政府管理、社会监督、利益相关方参与、第三方评价的外部治理体系,组建学校发展咨询委员会,发挥理事会、校友会作用,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智力与资源支撑。

(六)坚持协同创新,提升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加强科研组织力度。实施科研强基工程,大力支持应用基础研究,高水平科研论文突破X篇(SCI、EI、中国卓越计划期刊等论文X篇,CSSCI、SSCI、A&HCI等论文X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X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X项。实施科研领军人才培育工程,获省杰青、优青项目X项左右,力争实现国家杰青、优青等突破。加强与头部企业、领军企业的协同创新,获省部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X项、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X项、企业委托项目X项左右。积极参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合作力度,新建省部级平台X个以上,力争实现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突破。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打造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展示和传播平台。推进齐文化研究基地等省级平台建设,新增人文社科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社科科研平台X~X个,打造优势明显的高端智库X~X个。

强化政策引领和保障力度。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和压力传导机制,强化政策集成,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力。修订项目支持与培育相关管理办法,坚持效果导向,提高创新项目、创新平台、创新人才计划等产出效能。完善设备、经费等使用绩效评价政策,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

加大标志性成果培育力度。实施标志性成果培育工程,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知识产权管理与转化体系,完成高价值科技成果转移转化X项,获省级及以上政府科技奖励X项、国家科技奖提名受理X项左右、国家科技奖励X~X项。实施人文社科高质量发展行动,获省级及以上政府社科科研奖励X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和国家级科研奖励X~X项。

深化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服务淄博行动计划和“一人双岗”计划,推进“环理工大学创业创新带”建设,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好用好齐创大厦,与张店区共建科技研发总部中心和校友创业园,校城联合打造基础教育高地,推动校地深度融合。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加快融入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济淄同城化科创大走廊”建设。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切实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推动学科专业与产业精准对接。立足学科优势,聚焦产业发展前沿,推进“学科+产业”精准对接,建设高水平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化“专业+企业”融合模式,共建特色专业学院、产教融合基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全面赋能地方产业发展,切实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贡献度。

(七)打造高品质学校文化,提升文化育人效能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深化“四史”学习教育,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构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多元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厚植师生爱国主义情怀。大力弘扬校训精神,传承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凝练学校精神内涵。

涵育大学文化。自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深度挖掘校本文化,筑牢大学文化根基。围绕学生学习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强化通识教育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学术诚信,营造求真务实、协同创新、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引导教师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把大学文化落实到各项规章制度中,融入到学校环境中,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与文化传承作用。

培优校园文化。以争创全国文明校园为抓手,推动文明学院、文明处室等文明单位创建,重点打造“礼遇山理工”“书香山理工”等文明品牌,全面提升校园文明程度。发挥齐文化、蒲学文化等地域文化育人功能,深化“一院一品”“一团一品”建设,构筑“稷下”文化品牌体系。建好校园人文景观,规范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应用,优化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功能,提升校园文化品质。

(八)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提升科学研究国际化水平。实施国际科研合作促进工程,开展联合攻关,申报以学科为依托的省级及以上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推进国际科研合作实质性开展,新增高水平科研合作机构X~X个、国际合作科研项目X项,具有稳定的、实质性海外合作关系高校(研究机构)数量达到X所。

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落实“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探索国际合作共建专业,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设立交流基金,新增出国学习、实习X个月以上学生X人左右。提高教师出国交流比例,专任教师中具有X个月以上海外研修经历的比例达到X%,其中博士点学科达到X%。加大海外高水平专家和团队引进力度,汇聚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专家学者。

提高国际学生教育质量。丰富“留学稷下”品牌内涵,优化国际学生国别和学历层次结构,在校国际学生规模达到X人以上。完善以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师生为主角的国际学生教育办学体制,规模、质量、效益进入省内一流行列,成为国际学生求学就读的重要目标高校。

(九)强化资源条件建设,提升事业发展支撑力

加强办学条件和服务保障建设。推进绿色学校建设,完善校园规划和设施配套,提升校园品质,优化育人环境。实施办学条件提升工程,升级改造教学科研实验生活设施。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和福利待遇水平,提升医疗服务和卫生防疫能力,建立服务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后勤保障体系,提高师生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全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遵循“建设集中、经费集中、管理集中”原则,统筹谋划智慧校园建设,持续推进智慧教育示范高校建设,构建起集管理、服务、统计、分析等于一体的智慧化校园系统。完善一站式“网上服务大厅”功能,提升办事效率,推进无纸化办公,打通师生办事“最后一公里”。

提升资源配置使用效益。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坚持开源节流,拓展多元化资源筹集方式和渠道,完善绩效导向的预算分配执行和考核激励机制。强化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与优化资源有偿使用、资源管理绩效评价等制度,推进教学科研公共资源共享,激发学院高效利用资源和获取外部资源的动力。建立资源进退流转共享平台,提高经营性资产贡献度。

(十)强化责任落实,提升安全稳定防范力

守牢意识形态安全底线。拧紧意识形态责任链条,完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严格会商研判和定期通报,从严从实开展意识形态校内专项巡察、专项督查、年度考核等工作。建好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健全完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程序。加强阵地管理,不断提升意识形态风险防范能力和处置水平。

提升校园安防治理能力。强化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安全素养、应急避险能力。建立健全隐患定期分析研判会商机制,开展校园安全状况风险评估,提升安全隐患预警能力。持续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推进学校安全基础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强化校地协同,形成“校院联动、部门联控、警校联防、师生参与”的良好局面。

夯实校园安全责任。坚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防控在先,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工作要求,压实党政负责人安全工作第一责任,深入推进“安全+”责任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安全网格化管理,积极构建校园“大安全”格局。制定安全责任和风险管理清单,加大安全督查力度,严格追责问责,构建校园安全工作长效机制。

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关键在党。我们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树立党建与业务一体推进、深度融合的理念,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促进学校事业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全国全省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为总抓手,创新思路举措、制度机制、载体平台、方法手段,让党旗高高飘扬在中心工作阵地,让党徽始终悬挂在攻坚克难前沿,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旗帜鲜明加强政治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同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捍卫“两个确立”,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不断完善党委与行政议事规则,严格决策程序,提高决策质量,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学校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在学校落地生根。

(二)坚持不懈强化思想建设。把学懂弄通做实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武装首要任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持续提升理论学习中心组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质效。构建“专家+骨干”宣讲队伍和“菜单式”宣讲服务模式,优化宣传宣讲供给。持续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发挥媒体融合发展优势,壮大正面舆论宣传,用好“一盟百站千员万圈”组织体系,构建一体发声、全媒覆盖、全员参与、内外联动的融媒宣传新格局,为学校事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三)全面打造过硬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带头人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推进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提高组织生活质量。加强学校党委自身建设,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等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积极创建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院校;加强学院党组织建设,健全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着重强化政治功能,履行政治责任,保障中心工作,力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实现零的突破;加强党支部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师生理想信念根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师生,新增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X~X个,引领带动全校各级党组织全面过硬。构建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加大在中青年教师、学术骨干、留学归国人员等高知群体中发展党员力度。以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根本,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并重,不断提高党员队伍建设质量。

(四)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认真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坚持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优秀者优先,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鲜明用人导向。大力选用优秀年轻干部,注重业务型干部培养,加大交流力度,强化教育培训,健全知事识人、素质培养、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的全链条机制。统筹干部编制使用,加大编制向基层倾斜力度,建设“小机关大学院”,树立大抓基层、建强基层的导向。着力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实现中层领导班子梯次配备良好、结构合理、团结坚强、领导有力。改革干部考核评价体系,鼓励担当作为,构建容错纠错、尽职免责、失职追责、精准问责长效机制,形成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五)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持续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倡树“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深化巡视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开展政治生态分析研判,精准规范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推进党内监督与校内督查、财会审计监督、师德师风监督等形成合力。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六)努力凝聚事业发展强大合力。巩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各民主党派、统战团体自身建设和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和台港澳侨工作,绘就高质量发展“同心圆”。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切实增强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认真听取老同志意见建议,扎实做好离退休、关工委、老教授协会等工作。加快推进校友组织和社会捐赠体系建设,强化校友资源开发,助力学校事业发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新使命催人奋进,新征程任重道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淄博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埋头苦干、勇毅前行、踔厉奋发,奋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全面开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新局面!

2024年高校党代会工作报告范文2

深化人才强校构筑学科高峰提升治理能力建设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的高水平大学

——在中国共产党X大学第十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X大学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X大学第十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是在学校深入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大会的主题是:坚持以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化人才强校、构筑学科高峰、提升治理能力,加快推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接续奋斗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五年

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学校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紧密围绕“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发扬“科大精神”、践行“橡胶品格”、贯彻“五有理念”,继往开来、接续奋斗,顺利完成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任务,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五年来,党的建设工作全面加强。学校党委切实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创造性构建实施“三个六”特色党建工作体系。政治建设持续推进,理论武装不断强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显著,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扎实有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不断融合。干部队伍进一步优化,担当实干用人导向更加鲜明,省派“第一书记”等挂职锻炼成绩突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持续提升,“大统战”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省委巡视整改深入推进,巡视巡察上下联动,领导干部廉政约谈、经济责任审计实现全覆盖。学校先后获评山东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和纪检监察工作先进集体。

五年来,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高。获批X个国家级、X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X个专业X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批X门国家级、X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获得X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评先进集体、X人获评先进个人。X人获评省级教学名师,X人获评山东高校辅导员名师、辅导员年度人物、优秀辅导员和优秀团干部。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X人入选“中国好人榜”,X人入选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新闻人物,荣获“挑战杯”竞赛全国一等奖、“互联网+”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红色专项全国特等奖、中国智能制造总决赛全国总冠军,学科竞赛排名从全国第X位上升至第X位,学校获评“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连续X年荣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山东高校体育改革试点单位。帆船队勇夺全国学生运动会比赛冠军。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丰富多彩,继续教育学院荣获“全国高校继续教育在线教学先进单位”。

五年来,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引进四层次以上人才X人、博士X人,其中,新增住鲁院士X人、聘任院士X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X人。X人当选外籍院士,X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特聘专家等各类高层次人才。X个团队获批国家“111”引智基地,X个项目获批“外国高端专家引进计划”,X个团队入选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新增X个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团队,获评X个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实施“崂山学者”等人才工程,探索建立“团队聘岗”机制。深化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改革,不断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X人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化工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干事创业好团队。

五年来,学科建设水平逐步提升。学校进入山东省高水平大学行列。X个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X%,整体排名持续提升,“冲千”步伐不断加快。X个学科入选省重点建设“一流学科”,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省一流学科“高峰计划”;X个学科入选省“优势特色”高水平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由X个增至X个、硕士点由X个增至X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由X个增至X个。

五年来,科技创新服务不断增强。学校获批X个国家级平台、X个省级平台,“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纳入新序列管理;发表SCI论文X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X项,“全球自然指数”列国内高校第X位。学校成为山东省高价值专利培育单位、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在《2021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列山东省属高校首位、全国高校第X位。自然科学类立项X项,到账经费X亿元;人文社科类立项X项,国家级项目不断取得新突破。通过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上市的公司增至X家。山东省化工研究院整建制并入学校,科技成果转让单笔金额X亿元,创省内新高;学校科研团队为“天问一号”克服“黑色九分钟”提供技术护航。“青科大一号”卫星成功发射,“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落户我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平台连续五年获评“优秀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学校成为我省科研体制改革试点高校,入选山东省化工产学研深度融合示范单位。

五年来,国际合作交流持续拓展。同X个国家和地区的X所高校签订友好合作协议,新增X个中英合作办学项目,形成了涵盖本科、研究生教育,理、工、艺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格局。成立泰中国际橡胶学院,已招收培养三届境外学生;中德国际合作区(中德校区)投入使用。实施“留学科大”计划,X余名留学生进入我校学习。X名外籍专家荣膺“山东省荣誉公民”“山东省人民友好使者”,学校获评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工作先进单位。

五年来,支撑保障体系日益改善。2022年学校年度预算总收入较2017年增加X亿元,增幅X%;投入X亿元,完成综合服务楼、CCF楼、学生公寓等X个建筑单体建设,总面积X万平方米;完成四方校区X栋公寓楼、X栋教学楼、图书馆、运动场改造升级,后勤餐饮、商贸和物业服务不断改进,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学校固定资产总值从X亿元增至X亿元,仪器设备总值从X亿元增至X亿元;成立分析测试中心,大型仪器设备实现开放共享。获评中国知网全国高校机构知识库示范基地。全球校友组织达到X个,教育发展基金会累计获得社会捐赠和财政配比奖励X亿元,获评5A级社会组织,荣获全国教育基金工作先进单位。X余套人才公寓建成并租分到户,教职工子女入学问题妥善解决,民生福祉大幅增进。启动“一库一表一图”建设工程,“一次办好”改革持续深入。离退休“本色家园”活动丰富多彩。学校获评山东省平安校园标杆学校、法治工作试点高校、绿色学校和节水型高校。

五年来,大学文化建设深入人心。“科大精神”“橡胶品格”“五有理念”内涵进一步丰富,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一院一品”工程持续推进,“科大讲坛”“春之华·秋之实”文化节等成为特色品牌。建成党史文化长廊、孔子学堂,制作《师道》专题片,校史馆重装升级,70周年校庆活动成功举办。学校获评山东省首届省级文明校园、首批红色文化传承示范校。

同志们,五年来,学校取得的成绩,是在有力应对一系列风险挑战中取得的。特别是两年多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党委坚持把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健康摆在最重要位置,采取“立足于有、关口前移、多重屏障、两手结合”的纵深防御方法,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坚决守住了校园零感染的底线,实现了疫情防控和学校事业发展统筹推进。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广大师生和校友无私奉献、连续奋战、守望相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必将激励新时代的青科大人不惧风雨、勇挑重担,在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各位代表、同志们,学校的发展成就,是历届党委接续奋斗的结果,是全校上下团结拼搏的结果,也是上级领导指导帮助、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国共产党X大学第十届委员会,向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朋友,向全校师生,向离任的学校党政领导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海内外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砥砺实践,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办好学校的事情,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见效。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三全育人”,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体系。必须坚持师生为本,发展为了师生、依靠师生、惠及师生,凝聚全校力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四个面向”,主动对接、积极作为,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必须坚持内涵发展,以人才为根基、以学科为引领、以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治理能力、彰显办学特色,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

总结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差距与不足。主要是:国家级、顶尖领军人才匮乏,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后备拔尖人才偏少;学科建设山多峰少,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数量相对较少,核心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增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尚需完善,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有组织科研攻关较弱,科研人员协同创新意识不够,服务国家战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不多,国家科研大奖多年未有突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制度建设不够健全,制度执行不够有力,制度监管不够严密;作风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干部师生干事创业、勇争一流的精气神需要进一步提振,等等。对此要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同志们,五年来我们接续奋斗、砥砺前行,今天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必须紧握历史接力棒,咬定目标、脚踏实地,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攻坚克难的决心,推动学校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落实,不断谱写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

二、在新征程上担使命强特色走在前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开启新征程。今后五年,是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五年,是学校加快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五年,学校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一)形势与要求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这些新形势给高等教育工作带来新机遇新挑战,学校要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融入新格局,增强定力、主动应变,在变局中开新局,在奋进中谱新篇。

一要立足新阶段,在找准定位、强化特色、加快推动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新步伐。《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对学校而言,要明确自身定位,找准自身发展方向、发展潜力与发展动力,突出“稳定、准确、特色”,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二要贯彻新理念,在深化改革创新、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集聚新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学校要把改革创新作为鲜明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强化质量管理,形成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把其作为推动学校不断前行、不断超越的内生动力。

三要融入新格局,在夯实人才根基、强化学科引领、服务国家与区域上展现新作为。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高校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要胸怀“国之大者”,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学科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二)目标与思路

回顾学校72年不平凡的历史,“特色鲜明、走在前列”,贯穿发展的每一步,推动了每一次跨越发展。从新中国第一所橡胶工业学校、国内最早设置橡胶专业,到建设国内唯一的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再到走出境外办学第一步的泰中国际橡胶学院,橡胶品牌及特色贯穿学校发展始终。在服务地方经济与行业发展中,学校凝练了政产学研融合特色,“青科大模式”广受社会赞誉。在开放办学中打造了以中德合作为代表的国际化办学特色,中德科技学院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范例。一代代青科大人凭借永不服输的拼劲、抢抓机遇的闯劲,坚持特色兴校、敢为人先,铸就了“五校区一基地”的办学格局,成就了山东省“强特色”高水平大学。

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的高水平大学,成为全校师生的光荣使命,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这一使命和愿景,是学校建设“双一流”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支撑,与“五有”高水平大学一脉相承,是实施“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取得突破、五年塑成优势”和“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引领行业进步”战略部署的拓展提升,是守正创新、接续奋斗的生动体现。

“特色鲜明、走在前列”,既是战略指引,又是实践要求。“特色鲜明、走在前列”,是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定位。要坚守行业工科特色,擦亮“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品牌;创新校地融合特色,打造人才、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青科大模式”升级版;做强国际化办学特色,筑牢中德人才培养、科技合作、人文交流的桥头堡。“特色鲜明、走在前列”,是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全方位要求。要以走在前列的境界标准,统筹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对标对表、奋勇争先,不断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特色鲜明、走在前列”,是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引领。要保持定力、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不断提升综合实力。

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是,在“特色鲜明、走在前列”上取得新进展、创造新成果,推动各方面工作实现新跃升。

——内部治理效能有新跃升。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深化,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民主治校、依法治校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员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做到人人有职责、事事有制度、工作有标准,管理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人才培养质量有新跃升。在校生规模控制在X人左右,生源结构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总人数达到X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X~X项、“互联网+”“挑战杯”国家金奖X~X项,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在省属高校中排名前列,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

——师资队伍实力有新跃升。专任教师达到X人以上,其中,博士学位占比X%以上,高级职称岗位比例X%左右。实施“3515”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建设一支X人左右的国家级领军人才队伍,引育全职院士X人,新增长江、杰青等国家级领军人才X人;新增泰山学者等省部级人才X人;打造一支X人以上由各类人才项目入选者和学科带头人为主体的学术骨干队伍;引育X名左右中青年拔尖人才和青年骨干教师。

——学科建设水平有新跃升。入选山东省学科建设“811”工程,力争X~X个学科进入教育部学科水平评估A档、确保X~X个学科进入B档,X~X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X~X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X%,X个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力争获批X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专业学位和人文社科类博士点零的突破。

——科研创新服务有新跃升。国家级创新平台取得新突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X~X项、教育部科技奖励X~X项。国家级项目达到X项,科研立项经费达到X亿元。创新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一套转移转化体系完备、技术市场双轮驱动的产学研新模式。

——校园建设面貌有新跃升。完成崂山校区三期建设。进一步改善教室、学生公寓、餐厅、实验实训及办公条件,加装空调等生活设施。构建具有青科大底蕴的文化体系,以人为本的育人氛围、文明美丽的环境氛围更加浓厚,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进一步增强。

实现以上目标,我们有基础、有信心,但绝不会一帆风顺,需要全校上下众志成城、锐意进取,坚定不移实施以下战略: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人才高地,这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根本所在。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强。要下大力气破除人才引育、使用、评价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巩固人才作为创新之核、发展之要、强校之基的战略地位。

实施学科筑峰战略、构筑学科高峰,这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关键要求。学科是大学的基础与核心,学科水平决定大学的水平。要厚植学科竞争优势,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打造引领学科发展的“尖刀班”和“突击队”,在协同创新中实现高原有高峰。

实施质量管理战略、提升治理能力,这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要保障。现代化治理是高校改革的重中之重,要强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过程导向、效果导向,建立全员质量管理体系,引导师生形成“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共同理念。

三、奋力谱写建设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的高水平大学新篇章

今后五年,要紧紧围绕“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着力抓好八个方面重点任务。

(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要坚持用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打造精品思政课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强化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保障学生高质量就业;完善学生资助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强化师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加快建设一流本科。做好专业建设规划,大力加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继续推进“四新”专业、微专业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加强一流课程建设,打造高质量课程体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确保通过新一轮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强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预警机制,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联合行业领军企业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完善研究生分类培养与管理,扩大研究生规模,提升研究生教育对学科建设贡献度。完善“产业(行业)导师”制度,实施卓越工程师培育专项行动,校企联合贯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程硕士。完善导师培训和激励机制,发挥导师第一责任人作用,加强学生全过程教育管理;优化学位授予标准,健全学位论文质量把控机制,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持续优化育人生态。进一步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完善教学评价、考核、保障机制。以教书育人为第一要务,激励教师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有组织地开展教学“传帮带”,使教师更加乐教善教,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建立全面从严、全方位接受监督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牢固树立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良好形象,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丰富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力争再获国家教材建设奖。深化体育综合改革,完善美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把国家安全教育、公共卫生教育、法治教育、国防教育等融入育人各环节。改进学生评价体系,实施过程与结果、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综合素质测评方案。

(二)做好“育引用留”,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培育人才是根本。建立和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的人才队伍,形成领军人才、中坚力量、青年人才、后备力量四大梯队有序衔接的发展态势。培养本土院士X~X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国家级领军人才数量大幅增长;储备一批“院士、长江、杰青、优青”等国家级人才后备力量,进行重点培育。结对大院大所大企业,探索建立博士后培养联合体,扩大博士后招收培养规模,增强师资和科研力量。深入实施“崂山学者”“文会学者”等人才工程,加大对校内优秀人才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支持力度。

引进人才是关键。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常态化引才评估机制。聚焦学科建设快速响应、精准引才,实现优势特色学科高端人才全覆盖。大力推进“领军人物+创新团队”机制建设,重点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学术团队。设立“讲席教授”制度,打造一支编制在学校、转化在企业、学术创新在两端的人才队伍,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

用好人才是目的。完善人才和团队考核评价办法,突出教学科研实绩,稳步推进学术成果评价的差别化与多元化;细化业绩水平和等级认定标准,建立以质量评价为导向、以标志性成果为中心、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评价机制。落实以学科带头人和团队负责人为主体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持续推进实施“准聘+长聘”制度。在专业技术岗位评聘上,完善分类评价、分类聘用、分类考核机制,做到人尽其才、人岗相适。

留住人才是基础。加强党管人才,建立党委领导、部门联动、学院为主、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机制,在全校形成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环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薪酬分配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辅、管理队伍的协调发展机制,探索多元分配激励方式。完善资源配置机制,确保人才经费优先投入、科研条件优先提供、研究生指标优先保障、人才住房优先解决。

(三)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构筑特色学科高峰

优化调整学科布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选择性地设置和发展学科专业。筑牢优势学科、夯实特色学科、培育交叉(新兴)学科、强化基础学科、优化人文社会学科,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健全优势学科和主干学科引领式发展机制,推动学科整体水平与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探索建立一流学科建设和治理的体制机制,构建分类别、多层次的学科发展模式与评价激励机制,确保学科建设目标、绩效与资源配置良性互动,促使非优势学科转型升级。

打造高峰学科群。全面整合资源,创建跨学科平台,破除学科壁垒和行政壁垒,建立跨学院联合、多学科攻关、跨学科创新的学科群建设机制,激发学科发展活力。对标国家一流学科标准,谋划“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资金”,打造以橡胶为特色的绿色化工、化学与先进高分子材料学科高峰,以先进装备为特色的自动化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学科高峰。聚焦山东省学科建设“811”工程,深入实施“学科冲A”计划和“国家一流学科”攀登计划,力争X~X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X~X个学科进入前X%,X个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发展新兴交叉学科。聚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大力培育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用好交叉学科“催化剂”,促进海洋与化工、生物与材料交叉融合,抢占学科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带动新工科、新文科发展和学科体系转型升级。加大对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的优先培育,加强对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生物与医药的重点培育,力争获批X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专业学位和人文社科类博士点零的突破。

(四)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克关键共性技术

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围绕“四个面向”,坚持有组织科研,推动从“自由生长、单兵作战”向“定向培育、兵团作战”转变,从“被动接单”向“主动攻关”转变,打造多层次的科研体系。围绕解决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布局一批重大项目,增强“揭榜挂帅”能力。面向行业企业重大需求,加强从选题、立项、实施到转化的全过程精准管理,打通从基础到应用的全链条创新途径,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螺旋发展的科研生态。

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紧抓山东省“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建设机遇,加强现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X~X个、省部级科技平台X个,实现省级人文社科平台零的突破。依托大平台组建大团队,取得重大标志性应用成果X项。五年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项目X项,其中,国家杰青项目X项、国家优青项目X~X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X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X~X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X项。获得国家科技奖X~X项、教育部科技奖X~X项、人文社科省部级奖X项以上。

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发挥特色学科优势,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融合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五年科研经费达到X亿元以上。加强军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拓宽军地沟通渠道,五年融合创新经费突破X亿元。进一步深化校属企业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提升学术管理服务质量。优化学术评价体系,科学设置评价周期,突出中长期导向,鼓励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杜绝“一刀切”评价。进一步优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释放政策红利,让科研人员摆脱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实施大型科学仪器提升计划,充分发挥学校分析测试中心优势与效能。

(五)聚焦社会发展需求,打造“青科大模式”升级版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化工、材料、机械等学科优势和特色,在“点”上聚焦产业需求,在“面”上建设平台载体,深度参与国家和地方创新驱动发展实践。加强智库建设,提升智库服务能力,培育高端智库成果。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校地融合、校企链合、平台聚合、资源整合、服务集合”五大行动,立足青岛,加强与山东各地市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校城融合发展,成为省部或省市共建高校。不断发挥校地融合创新发展中心、大学科技园、驻外研究院和山东化工研究院、教科产融合学院、高密校区等服务地方的作用,构建“青科系”特色产学研合作平台集群,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能。

引领行业进步。主动对接行业部门、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实施百企协同创新伙伴计划,推动有组织的原始创新。在学校设立企业科创飞地,实现“研发在飞地、转化在企业”,加强行业共性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助力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实施高层次人才校企双向交流,推动人才、技术、成果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打造校企引才聚智联合体。

(六)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开创国际办学新局面

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构筑全方位开放办学新体系,促进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进一步优化调整对德合作办学模式,一体化开展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等多维度合作,提升对德合作层次和水平。搭建国际化教学科研平台,推动师生赴国外交流学习;完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亟需领域开展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

提升服务“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水平。提高留学生招收数量和质量,新增东南亚合作院校X~X所。联合驻东南亚中资企业筹建境外橡胶工程技术共性化培训基地,增加跨境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项目X~X个,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七)实施全员质量管理,提升治理能力

深化现代治理。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治理模式。坚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坚持教授治学,健全以学科建设为引领、贡献度为导向、资源配置为保障、绩效考核为抓手、信息化为支撑的学术治理体系。坚持民主管理,加强信息公开,畅通师生员工参与管理、监督的渠道。坚持扩大社会参与,进一步发挥理事会、基金会和校友会作用,吸纳校友等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治理。

建立全员质量管理体系。优化职能部门职责体系和组织架构,明确责任清单、服务清单,建立健全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制度流程标准。提升管理服务效能,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提升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有制度可依、有标准可鉴、有流程可循,绩效有考核、失责有追究。

推进依法治校。开展立体化普法宣传,大力弘扬法治精神,让知法、守法成为自觉。进行清单式制度建设,健全校内规范性文件制定发布机制。开展嵌入式风险防控,做好合同、文件及重大决策事项的合法性审核。强化闭环式权益维护,完善师生合法权益保护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实施总法律顾问制度,一体化推进学校法治工作。

激发办学活力。优化办学布局、明确功能定位,持续推动“五校区一基地”深度融合。推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适时推行两级财务预算;坚持责权利效相统一,进行岗位聘用和人才引育综合改革试点,强化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加快推进资源配置重点领域的配套改革,强化学院目标管理与考核。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

(八)优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和谐美丽校园

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开展校园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完成崂山校区建设,实施四方校区基础设施更新工程。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实现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马上办。推进跨学科和公共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提高学报等办刊质量与水平,提升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和档案利用的服务保障效能。深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加强后勤标准化建设;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安全应急保障水平。

优化资金资源配置。主动服务社会需求,积极争取办学资源,拓宽学校发展资金募集渠道。构建多元化增收体制机制,强化绩效管理。深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行科研实验室等有形资产和校名校誉等无形资产有偿使用,加大资金资源使用效能考核力度。

建设平安美丽幸福校园。加大校园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校园交通管理,推进校地联动,改善校园及周边环境,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加强校园美化绿化,建设“一处一景”的美丽校园。深化绿色校园建设,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做好离退休工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不断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继续实施“安居工程”,加强与附属学校合作,办好校区幼儿园。

丰富科大文化内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挖掘和传承“科大精神”“橡胶品格”“五有理念”等特色文化价值内涵,发挥文化凝聚功能。着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质,实现各校区内涵一致的校园文化风格。发挥校史、校训、校歌育人功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激发师生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巩固省级文明校园建设成果,争创全国文明校园。

同志们,以上八个方面,是“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的主攻方向,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统筹兼顾、重点推进。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向前行,就一定能在新征程上展现更大作为、书写精彩华章!

四、持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建设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的高水平大学,关键在党。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扛牢抓实政治建设,坚持正确办学方向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做到党管办学方向、党管干部人才、党管意识形态和领导改革发展,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贯穿办学治校、育人育才全过程。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坚持和完善领导班子议事和决策机制,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二)强化思想理论武装,提升思政工作实效

完善理论学习长效机制,坚持“第一议题”制度,第一时间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优化校院两级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持续加强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学习,切实提高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全力做好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工作,引导全校师生员工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提升政治功能

实施“补强赋能”工程,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增强党组织书记履行政治责任的能力和水平。常态化开展对院级党组织会议、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执行情况的过程性、实效性督导检查,确保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落到实处。推动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质量,把党支部打造成坚强战斗堡垒。着力激发广大党员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一支担当改革发展重任的先锋队伍。坚持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全面提升政治功能。

(四)狠抓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用人导向。突出政治标准和人岗相适原则,拓宽选人用人视野,真正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关键岗位上。注重发现和使用“老黄牛”式干部,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继续实施“蓄水池”工程,加强年轻干部储备。完善干部“能下”的退出机制,对履职尽责不力、不适应岗位要求的干部及时调整,“让躺平者无处可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客观精准评价干部,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五)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学校党委要坚决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支持纪检监察机构依法履职。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巡视反馈意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长期整改任务落实。深化运用“四种形态”,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做到监督执纪全覆盖。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实现“三不腐”同时同向综合发力。健全校内巡察机制,实现对全校院级党组织巡察全覆盖。坚持党务政务公开,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强化审计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大力倡树“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坚决杜绝大而化之、甩手掌柜。

(六)广泛凝聚各方力量,砥砺奋进推动发展

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外人士对学校重大改革举措、重要政策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和建言作用。统筹做好民族宗教和港澳台侨等工作,铸牢共同体意识,画出最大同心圆。充分发挥校友会作用,联系、服务、凝聚校友,让学校成为广大校友的精神家园和坚强后盾。扎实推进教代会建设,持续提升工会、妇委会组织服务能力,建设新时代教职工之家,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进一步汇聚同心同德、团结奋进的强大合力。

青年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青年工作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我们要更加重视青年、关爱青年,准确把握新时代青年工作的要求与任务,团结引领全校广大青年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同志们!蓝图催人奋进,实干铸就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加快建设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的高水平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2024年高校党代会工作报告范文3

弘扬建党精神接续矢志奋斗全面开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新征程

——在中国共产党X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X大学第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X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是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十四五”规划实施关键之年和建校75周年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意义重大。

大会的主题:以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开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新征程,动员全校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推动实现“建设国内一流且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主要工作业绩

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在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在X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面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团结带领全校广大师生员工立足新时代、把握新要求,补短板、强弱项,夯基垒台、稳中求进,顺利完成了第一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任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事业发展全局,着力促进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重点聚焦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奋力实施“佳大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十三五”规划任务胜利完成,“十四五”规划顺利实施,以制度为保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日臻完善,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新跨越。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全面深化,教育部专业认证、专业动态调整、医教协同创新以及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等取得明显成效。临床医学、护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数学教育X个专业先后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新增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X个,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X门,获批总量位居全省高校前列;作为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改革成员单位,全面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实化医学部职能,医教研协调发展的管理运行模式不断优化;顺利获批省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省首批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高校。

坚持以生为本,落实“五育并举”,推进“三全育人”,具有佳大特色的“12345”育人模式和共青团改革深入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明养成教育、学生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展辅修思政专业双学位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青马工程新时代知行人才计划”;“佳大学工”“佳大易班”“佳大团委视频号”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影响力和活跃指数跻身全国、全省高校前列;机械工程学院“农机精英创新集体”荣获“第X届全国青年文明号”。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新建了创新创业学院,改造建成了3号工场和直播电商基地,校级以上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获奖率逐年攀升,国家级奖项取得新突破,先后荣获全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共享型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持续深化本科招生改革,本科生推免和直博生招生方式等有效落实,生源结构不断优化,生源质量稳步提高。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深入实施,管理重心持续下移,本科生灵活就业和协议就业比例实现结构性逆转,人才培养的社会匹配度和就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本科一批次招生专业从X个增加到X个,招生计划从X人增加到X人;全日制本科生招生数量稳中有增,博士、硕士研究生增幅分别达到X%和X%,人才培养规模和培养层次逐年提高。成人教育稳步发展,累计招生X余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双丰收。

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开创新局面。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充分发挥,学科结构、布局深度优化,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增列喜结硕果。学校新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X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X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X个,“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获批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北药与功能食品”获批省双一流特色学科,“新型生物医用口腔种植体及配套装备研发团队”获批我省首批“头雁”团队,民族学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填补了省内空白。

积极探索科研体制改革,先后出台了《科研业绩分级分类评价办法》《科研工作量核算办法》和《科研分类评价及管理办法》,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逐步确立;揭榜挂帅项目、智库项目、省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青年创新人才培养支持计划项目和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有效推进,横向课题和项目经费总量屡创新高;以强化医工结合为特色,跨学科组建科研团队,大型仪器设备服务共享有效落实;持续强化高水平实验平台建设,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X个;积极培育争取高水平科研成果,教师主持、参与国家级项目X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X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X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X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X项,获批省级科研成果奖X项,高层次核心期刊发表论文X篇,出版专著X部,获得授权专利X项,整体科研实力有效提升。

高水平学术交流深入开展。学校作为依托单位,成功获批“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研究学组组长单位;主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与园区融合发展交流会等各类高水平学术会议X余次,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座讲学X多场。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迈出新步伐。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新时代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主动对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组织选派X名省级科技特派员,为我市周边乡镇提供农林技术指导与科技服务;争取“国培计划”项目,为地方培训学员超过X人,获得国家专项经费近X万元;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成功获批,先后荣获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省科普教育基地、省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和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年均实现安置就业X余人,直接间接创造经济效益突破X万元;三个附属医院、校医院医疗救治水平、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口腔智能化设备研发应用、儿童康复医疗空间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完善等一批标志性业绩成果,在引领和促进全国、全省及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成效显著,集科普宣传、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和社会实践于一体的“十个一工程”深入实施;积极主动参与地方扶贫攻坚,先后选派X名干部深入桦南、伊春开展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X人荣获全省优秀驻村干部称号,校扶贫工作队受到省教育厅党组记功表彰,成为我省教育系统X个受到记功表彰的先进集体之一。

2021年,学校与X市委、市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着力打造“科技研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三个中心,助力X全面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推动实现市校双方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构建市校合作创新融合发展新格局,市校专班定期会商机制运行良好,目标任务分阶段逐项落实。2021年,利用X市首次专门面向我校2022届毕业生招录的契机,推动实现毕业生高质量留“佳”就业创历史新高;近年来,毕业生平均留省就业率达到X%;以土地置换方式推动学校医学教育资源深度整合,改造扩建医学新校区即医学中区工作正在逐步推进。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校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员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省、市疫情防控部署要求,坚决守护校园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迅速建成了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新冠肺炎重症治疗中心,先后选派X余名优秀医护骨干援鄂、援哈、援牡、援绥、援黑(黑河),有X人荣获抗击新冠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X个集体和X人分别受到省级嘉奖,危难时刻有效支援了全国、全省和全市抗疫工作,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充分展现了佳大人的责任担当。

文化传承创新取得新进展。音体美专业和人才资源优势充分彰显,繁荣艺术、文化、体育事业能力进一步增强。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社团嘉年华巡礼节、青春风尚节、科技艺术节、新生文化节”常年开展,“自强之星”“十佳学习标兵”“科技创新标兵”典型示范工程、各具特色的“一院一品”工程深入实施;每年定期举办新年音乐会、“高雅艺术进校园”、主题艺术作品展和各级各类文艺展(汇)演等百余场;全民健身运动有效普及,大学运动会及长跑、足球等十项体育赛事连续多年举行,校女子足球队荣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第七名,五次蝉联省学运会冠军;美术学院教师绘画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美展,并在省级展览中斩获金奖;音乐学院教师在省级以上专业比赛中屡获大奖。

学校作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已成功主办X次专委会和X届中国赫哲族发展高峰论坛;组建的黑龙江人口较少民族社会调查课题组成为地域文化研究、提升和传承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

校友会建设和校友工作成效明显,成立了涵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全国X家地方校友会,校友企业(家)联盟和校友师资库(入选校友X余人);校友会会长、秘书长联席会议,校友企业(家)联盟年会定期召开;旨在激发校友情怀和推动校友事业发展的校友值年返校活动常年举办;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累计接受校友捐款、援建资金X余万元,校友资源有效整合,广大校友关心和助力母校事业发展的情怀日益深厚。

人才和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获得新提升。牢牢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校院领导联系服务人才制度、人才工作暖心“六个一”工程和高层次人才待遇及高水平成果奖励政策深入落实。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累计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X名,为X位博士配偶安置了工作,为X余名博士子女解决了入学择校问题,发放博士安家费X余万元,尊重人才、支持人才、服务人才、重用人才氛围日益浓厚,我校推荐人才正式纳入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点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评选。

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鲜明选人用人导向,持续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2019年对学校中层干部进行了集中调整,坚持人岗相适、注重实绩实效,干部队伍整体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不断优化,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管理干部队伍取得明显成效,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创新活力有效激发。校外交流处级干部X人。

坚持自主培养与招聘引进有机结合,千方百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学校硕士以上专任教师比例提高到X%;“十三五”期间,新增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X人,新增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省劳动模范、龙江青年学者、省级教学名师、龙江名医等X人,新增省级教研立项X项,教学成果奖X项。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配备基本达标,专任教师数量、结构不断改善。

国际合作与交流实现新拓展。开拓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渠道,新增留学生博士培养项目,累计接收来自X个国家的X余名本、硕、博留学生在校学习;深入推进留学生教育同质化管理改革,学历生占比年均达到X%。

与俄罗斯、乌克兰、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X个国家的X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固的友好合作关系,累计派出X余人赴国外院校访学、任教、培训及科研合作,与国外X所高校联合开展教研、科研和文化交流项目X项。与乌克兰X所高校合作启动了博士研究生培养项目,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合作共建了“中乌农林技术开发与应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学校发起举办的“中国黑龙江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大学生数学、计算机竞赛”作为黑龙江省对俄交流重点项目,正式列入教育部“对俄交流框架”。

后勤保障和民生改善成果不断释放。始终将持续改善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着力解决师生关切问题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积极开展增收节支,不仅提前还清了所有国内银行贷款,而且筹措资金X余万元,补发了职工津贴、启动了住房货币化补贴、偿还陈欠等;职工绩效工资和讲课费改革稳步推进,岗位绩效工资已连续两年提高X%;积极推进杏林北苑职工住宅入住和职工住宅产权证办理等工作,一批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抓住后勤专项整改的有利契机,连续三年累计投入X亿元,X个大类的X个重点后勤改造项目先后落地,“暖屋工程”“厕所革命”“阳光道路”等重点项目整改成果惠及师生;X个人才公寓改造项目和新建研究生公寓项目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X万平方米的实验实训大楼竣工在即,老旧小区改造、后勤社会化改革、团餐引进、新建本科生宿舍开工等多项民生工作取得可喜成果,校园环境面貌和整体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校院两级教代会制度深入落实,教职工合法权益有效保障,慰问、帮扶离退休、特困职工等系列人文关怀举措形成常态;平安校园建设不断加强,市校区联合执法机制健全完善,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校园治安环境、交通环境不断改善,师生员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党的建设工作全面加强。高标准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不断增强。省委巡视、政治生态考核等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全面落实,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可控,省级文明校园创建工作顺利通过验收。

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全面落实,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学院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议以及附属医院党委会、院长办公会等议事决策制度健全完善,教代会、民主党派和各个专门咨询委员会作用充分发挥。校级领导班子顾全大局、坦诚相待、团结和谐,凝聚力、向心力、执行力不断增强,学校党委连续四年在省委政治生态建设成效考核中名列全省高校前列。

基层党建“三推两强”工程、品牌创建工程、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工程以及发展党员工作扎实推进,获批全国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全省党建示范点各X个,教师“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和学院“党员之家”建设实现全覆盖。

坚持党委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放松,党委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责任和其他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责任全面落实,专题警示教育、政治巡察试点、党委与监察专员办公室定期会商等一系列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全面落实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各项举措,全力保障和支持纪检监察部门发挥监督、执纪、问责职能,问题线索处置率、案件查办率均居全省高校前列,为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各位代表、同志们:

回顾过去,我们深深体会到,学校所有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得益于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厚爱,得益于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锐意进取、勇毅前行。在此,我谨代表中共X大学第一届委员会,向莅临大会的市委领导,向历届领导班子成员,向全校师生员工和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校友们、朋友们,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总书记指出:“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成绩面前,我们不能沾沾自喜,更不能固步自封。特别是在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更要客观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四新”引领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亟需深化,专业、课程内涵建设还需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仍需提档升级。“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举措尚未落实落细,特别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协同推进方面还有不小差距。

二是人才引进、稳定难度较大,人才流失压力短期内还不能得到根本缓解,师资总量及部分专业师资缺乏,教师、管理和服务三支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专业化干部队伍特别是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是学科特色不突出、交叉融合力度不够;科研实力不强,氛围不浓,团队建设薄弱;高水平科研项目和成果少,产学研一体化程度不高。

四是学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不高,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等还不够彻底,民生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五是开放办学的思路不广、力度不大,主动与国内外开展高水平交流合作的渠道不宽、成果偏少,市校合作仍然需要向纵深推进。

实践证明: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和困难,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切实将思想、行动统一到佳大全面发展的大局上来;必须全力推进和深化改革,坚持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魄力和超常规的务实举措,着力打破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通束缚改革的难点、堵点和痛点,增强师生难题可解、困境可破、未来可期的坚定信心;必须大力弘扬“艰苦创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佳大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坚决走出消极等待、盲目看待、放松懈怠的思想和行动误区,以奋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展示佳大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二、未来五年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未来五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也是学校适应新变化、新挑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未来五年工作总的指导思想:高举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基础、强内涵,谋改革、促发展,解放思想、实干创新、争创一流,推动学校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聚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固本强基,努力实现管理体制机制更加优化,高素质管理、教师、服务队伍基本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学科布局特色彰显,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让师生员工拥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此,学校将奋力实施好“六大战略”。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奋力实施“政治领航”战略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力推进政治建设责任制有效落实;持续巩固、深化政治生态建设成效,教育引导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方向、坚守政治原则,善于从政治上分析和研究问题、谋划和推动工作,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把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内化于心落实于行。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党建“双向12345工作体系”为主线,以学院党建品牌创新、样板党支部创建、专职组织员队伍建设为抓手,建立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格局,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提升基层党组织推动事业发展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

三是深入推进落实理论武装立心、意识形态固本、舆论宣传助力、核心价值立德、文化精品育人、思政教育铸魂“六大举措”;注重发挥好统一战线法宝作用,凝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智慧力量,形成最大“公约数”,绘就佳大“同心圆”;牢牢把握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提高师生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文明素养和法律意识。创建省级文明校园标兵。

四是切实履行党委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一体推进廉政教育、政治巡察、党委与监察专员办公室定期会商、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运用等制度化、常态化;持续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完善党内监督体系,推动“三个责任”贯通联动、一体落实,保障纪委监督、执纪、问责职能充分发挥;深化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通过抓好“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奋力实施“质量立校”战略

一是以“四新”建设为引领,以本科教学水平审核评估为契机,以专业认证为抓手,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强优势特色专业,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创新课堂形式,提升教学质量;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健全完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档升级;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和行业企业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创新创业,积极探索具有佳大特色的现代产业学院模式;深化本硕连读、直博等招生形式改革,持续完善招生、培养、就业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二是全面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工作,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贯通,观念养成与实践训练并重,以体育人,以美化人,以劳塑人,注重教育实效。切实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高尚的审美情操、良好的劳动习惯,推动“五育并举”落地生根。

三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修订完善教育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建立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一流质量保障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全面提高教学管理与服务能力;创新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方式,形成本科教育教学自我评价闭环机制,完善学生学业形成性考核管理机制,积极构建科学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四是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建设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完善产教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科教融合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产学研结合、国内外联合培养机制;深入探索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紧缺人才;做好培养全过程质量监控,加强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稳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努力实现博士、硕士研究生年招生分别突破X人和X人目标;坚持学科导向,动态调配招生计划,实施硕博连读“申请—审核”招生机制;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学术不端处置机制,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五是着力稳定成人学历继续教育规模,确保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稳定在X人;推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工作,力争在2022年自学考试招生突破X人基础上逐年增长,积极寻求新的教育增长点;打造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品牌,探索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新模式,紧扣国培工作“定向培训、精准培训”的总体要求,更好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努力实现“精准化培训、精细化管理、精英型提升”工作目标。

(三)着力打造人才高地,奋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一是加强组织培养与实践锻炼,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以高质量完成2022年新一轮干部集中调整为契机,牢牢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原则和“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确保将政治过硬、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选任到相应领导岗位;持续完善考察培养、监督考核、激励担当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培养和常态化选拔配备力度,下大力气确保实现干部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力争学院处级班子中40岁左右的干部达到X%以上,梯队结构更加合理;全面加强能力作风建设,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以锤炼本领提高履职能力,以攻破难题推动整体发展,以真抓实干提升落实质效,以斗争精神整治不良作风,提升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二是以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和职业发展能力为重点,切实发挥好教师工作部和教师职业发展服务中心作用。全面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健全教师发展体系,统筹教师研修、职业发展咨询、教育教学指导、心理健康指导和学习资源服务,完善教师发展培训制度、保障制度、激励制度,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强化“金师”队伍建设和师德考评,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多措并举吸引、稳定人才,关心、培养、重用人才,积极为高层次优秀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深入实施科研领军人才计划、优秀科研人才托举计划、优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和博士专项支持计划,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建立完善校院两级人才工作责任制及考评体系,提高人才管理与服务水平,持续落实好高层次人才暖心“六个一”工程,创新人才薪酬分配激励机制;以需求为牵引、以学科交叉为特色、以人性化服务为保障,建设符合佳大实际的人才特区;持续加大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引导激励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助力教学科研水平提升;继续鼓励教职工攻读博士研究生,力争师资队伍博士比例提升X%以上。

(四)持续强化科研和学科工作,奋力实施“特色兴校”战略

一是以国家和地方需求为导向,强化科研管理与服务创新,建设口腔、材料、药学等具有佳大特色的产学研平台和中试基地;在医、工、理、文、艺等优势特色学科领域开展联合攻关,打造口腔生物医学材料及智能化医疗设备、特色北药与功能食品、农机装备及控制、康养医疗器械、少数民族文旅艺术品研发等一批特色研究方向;高标准、高起点、特色化建设好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力争高层次、高水平科研项目和成果有较大突破。

二是巩固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实施学科动态调整和差异化发展,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特色,促进医药、医工、文理交叉融合发展。继续建设“北药与功能食品”特色学科,实现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实施“生物医学材料研发及其个性化制造”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实现材料科学与工程、口腔医学、基础医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建立特色学科建设框架体系,支持由45岁以下中青年学术骨干牵头的一批省级学科创新团队,在特色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使我校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深入,特色更加鲜明。

三是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精神,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教研业绩评价体系,激励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教学研究,潜心教书育人;加大教学研究成果的培育力度,注重发挥成果反哺、引领作用,推进成果转化,力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有新的突破。

(五)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奋力实施“改革攻坚”战略

一是深入推进机构改革和资源整合。结合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发展和科研实际,对现有X个处级机构及业务管理机构进行优化调整,精减压缩科级机构X%左右。加大全校各类教育资源统筹配置力度,确保学校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

二是积极深化绩效工资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强化绩效工资的激励、约束、导向作用,规范各类津贴补贴,持续完善教学、科研工作量转换机制和符合学校实际的“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分配机制,建立以实际贡献为评价标准的薪酬制度。以绩效工资改革为切入点,逐年增加绩效工资投入,争取利用5年时间,使教职工的绩效工资水平达到省内高校中等以上水平,建设幸福佳大。

三是进一步深化职称和岗位聘任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的指挥棒作用,结合学校教学、科研实际,适时进行职称评聘分类分型,调整职称评聘和岗位聘任条件及标准,激励教职工潜心教学和投身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创造性,利用5年左右时间,建立职称评审代表性成果申报和岗位聘任“能上能下”机制,推进同行专家评审。

四是深化后勤综合改革。以强化部门监管职能为重点,积极推进后勤队伍专业化建设,推动实施后勤精细化管理和网格化管理见成效、上水平;深入推进后勤专项整改,确保实验实训大楼、本科生公寓、医学教育新区等项目建设如期竣工,确保学生人均住宿面积基本达标,教学科研环境不断改善。大力推进校园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打造特色自然和人文景观,建设美丽佳大。

五是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和底线思维,落实校园安全双重预防机制,逐步加强校园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消防、治安、交通、食品、实验室和生产等安全工作,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做好联防联控,维护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稳定;深入开展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建成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高校;从严从细从实贯彻落实省市疫情防控各项要求,坚决守护师生健康和校园安全,建设平安佳大。

六是集成全校信息管理系统,积极推进校园数字化进程,结合“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际,逐步消除信息“孤岛”,推进信息共享,建成“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校园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标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整合教学信息化资源,优化智慧教学环境,新建一批智慧教室,促进课程建设数字化,推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深度融合,提高数字课程资源数量及利用率;加大电子文献引进力度,全面提高数字文献资源保障能力,建设智慧佳大。

(六)持续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奋力实施“开放办学”战略

一是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布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丝路带”建设,利用各级各类国际交流平台,深化与俄罗斯、日本、韩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拓展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国际交流,稳固与美国、加拿大友好校合作项目,开发与乌克兰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鼓励师生利用“国家留学基金”“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等项目赴国外高水平大学访学,继续做好与日本、韩国、加拿大友好院校开展的交换生项目,拓展适合师生需求的校际间合作项目;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是落实“留学龙江”计划,发挥中国政府奖学金和来华留学省政府奖学金示范作用,不断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完善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培养知华、友华国际人才;积极发展留学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努力扩大“汉语+”留学进修生规模;积极招收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拓展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建筑工程、药学等专业留学生教育。

三是在持续巩固现有国内友好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成果基础上,积极寻求拓展新的合作领域与合作空间,力争取得新成效;注重发挥好校友会广泛联系、沟通校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各地分校友会组织,创新活动载体、畅通联系渠道,最大限度激发校友爱校兴校热情。

四是牢牢把握市校创新融合发展契机,围绕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确立的全力建设“六区”,集中打造“八中心”,深入推进“十项重点任务”目标,聚焦打造“科技研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三个中心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改善校园环境五个方面,在持续推进落实市校创新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和实施方案基础上,创新合作模式,细化合作项目,完善合作机制,全面推进市校深度合作,不断提升大学对X市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努力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大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三、2035年及建校百年目标展望及战略安排

对标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规划》,按照“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与祖国发展同步,也必将为民族振兴助力。为此,学校在全面确立“十四五”规划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进入国内地方综合性大学前列”和到2047年建校百年时,全面建成“国内一流且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奋斗目标。

聚焦这两个目标,我们必须在保证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基础上,按“两步走”思维前瞻性地做好战略安排。

第一步:持续提升阶段。即从2025年到2035年,利用十年时间,推动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学科优势更加突出,力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领域斩获一批具有较强代表性、引领性的重要成果,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成功晋级国内地方综合性大学前列。

第二步:全面实现阶段。即从2035年到2047年,再用十余年时间,实现学校优势特色更加突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双一流”建设和开放办学取得重大成果,“国内一流且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全面建成。

各位代表、同志们: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将美好愿景变为现实,“等靠要”不行,“假大空”同样行不通。我们唯有以对事业高度负责的责任感、使命感,立足长远、抓好当下,日有寸进、久久为功!

当前,X大学已经走过75年的奋斗历程,积淀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厚重的发展基础。一棒接着一棒跑,一茬接着一茬干。站在新起点、启航新征程、实现新突破,不仅是每一个佳大人应尽的义务,更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让我们高举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扎根龙江沃土,厚植佳大情怀,弘扬建党精神,接续矢志奋斗,共同迎接X大学辉煌灿烂的美好明天!

谢谢大家!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