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4年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范文4篇

2024年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范文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2 14:14:02
2024年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范文4篇
    小编:CZJ2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下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创新途径,旨在打破传统单一育人模式,构建全方位育人的课程体系。通过融入思政元素于各类课程中,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知识与德行的双重培养。这种全方位育人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2024年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范文,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2024年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范文4篇

篇一:2024年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____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精神,坚持不懈用____思想铸魂育人,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党的__大以来,特别是____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根本性转变,____思想铸魂育人成效明显,思政课建设、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全面推进。同时,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开门办思政课、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课程教材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有的学校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有的课堂教学与现实结合不紧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亟需深化,有的学校第二课堂重活动轻引领,课程思政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以____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做优一批品牌示范活动,支持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

1、建构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教育教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各高校全面开设“____思想概论”课。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编写____思想概论课教材。教育部实施____思想研究重大专项,加强____思想系统化学理化和分领域分专题研究,将____思想有机融入全面贯穿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知识体系。

2、建强思政课课程群。各地各校加强以____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高校要统筹全校力量,结合自身实际,重点围绕____经济思想、____法治思想、____生态文明思想、____强军思想、____外交思想以及“四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

3、优化思政课教材体系。落实系列重大主题教育指南和纲要,深入推进____在地方工作期间的重大实践、视察地方和学校重要论述进课程教材。及时修订思政课统编教材,将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编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及各学科重要论述摘编。持续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建设。

4、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教育部组织制作“思政课导学”课件、讲义、专题片等,帮助教师讲深讲透讲活学好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各地各校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和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伟大精神,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以及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等引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

5、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各校加强对学生思想、心理及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善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积极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组织课堂实践。有条件的高校要为思政课配备助教,协助开展教学组织、课后答疑等工作。

6、优化教学评价体系。高校要建立校领导、教学督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班子成员、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参加的多维度综合教学评价工作体系,重视教学过程评价,增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成果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用好思政课教学评价结果,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班子成员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思政课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的基本依据。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作用,开展教学调研指导。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聘请思政课退休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员、青年教师的成长导师。

三、善用社会大课堂

7、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高校要普遍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积极整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共同参与组织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理论社团等纳入教学工作量。参照学生专业实训(实习)标准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

8、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高校要严格落实本科2个学分、专科1个学分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中小学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课时用于学生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大纲,坚决避免实践教学娱乐化、形式化、表面化。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专门的实践教学课。

9、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教育部持续组织开展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____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技能成才,强国有我”主题教育等活动。高校要紧扣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利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教学。注重总结实践教学成果,把优秀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支持出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推动实践教学规范化。

10、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利用现有基地(场馆),分专题设立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发挥好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各地教育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大中小学要主动对接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开发现场教学专题,开展实践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与有关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研究和资源开发。各基地要积极创造条件,与各地教育部门、学校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协同完成好实践教学任务。

四、搭建大资源平台

11、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教育部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网络支持系统、“青梨派”大学生自主学习系统、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资源开发系统、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审核评估系统、高校思政课教师基础数据系统、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培训系统等为一体,共建共享、系统集成、全面覆盖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

12、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使用。教育部把“大思政课”摆在教育信息化的突出位置,加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思政教育资源建设。通过项目支持的方式,推动教学资源建设常态化机制化。组织开发和推荐一批科学权威实用的课件、讲义,推动一线教师统一使用。加强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建设,实施中小学思政课精品课程建设计划,推出一批思政“金课”。加大优质资源推广使用力度,指导各地各校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13、打造网络教育宣传云平台。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等,组织开展“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鼓励师生围绕思政课教学内容创作微电影、动漫、音乐、短视频等,建设资源共享、在线互动、网络宣传等为一体的“云上大思政课”平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大学生在线、易班等网络平台建设。积极研发成本适宜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组织开展“同上一堂思政大课”活动。各地各校用好“学习强国”等平台,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参加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的政论、时政节目,广泛传播党的创新理论。

五、构建大师资体系

14、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各地各校严格按照要求配备建强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提高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比例,实行思政课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积极聘请党政领导、科学家、老同志、先进模范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书记)培养工程,通过集中培养培训、委托重大项目、加强实践锻炼、开展国际国内访学等方式,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15、搭建队伍研究平台。充分发挥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作用,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后期资助项目,组织教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政课教学研究。重点支持开展“大思政课”建设规律、思政课教学难点及对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思政等研究。举办____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系列研讨会。建设辅导员工作室、资助开展课题研究、推广优秀工作案例。

16、提升队伍综合能力。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培训体系,实现思政课教师培训全覆盖。教育部完善“手拉手”集体备课机制,定期组织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开展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示范培训、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建设辅导员网上资源库、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组织支持开展国情考察。各地教育部门要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轮训制度,依托各级党校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每3年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至少进行一次不少于5日的集中脱产培训。中小学校新进专职思政课教师须取得思政课教师资格。小学兼职思政课教师在上岗前应完成一定学时的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各地各高校建立专门制度,常态化支持思政课骨干教师到各级宣传、教育等党政机关或基层挂职锻炼、蹲点调研,相关经历纳入评奖评优、干部选聘体系,相关成果作为职称评聘参考。严格落实生均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逐步加大支持力度。

六、拓展工作格局

17、分层分类开展“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点。教育部围绕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和均衡发展等思政课改革创新重大问题,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西、陕西等地设立综合改革试验区。地方党政负责同志坚持联系高校并讲思政课。坚持教材编写、师资培养、理论阐释、教学研究相结合,统筹推进____思想研究中心(院)、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师资培训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建设,开展“联学联讲联研”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持续扩大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

18、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育部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设,支持各地建设一批一体化基地,鼓励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各地教育部门加强引导和协调,建立大中小学师资培育、听课评课、教研交流、集体备课等常态化工作机制。

19、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教育部组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研制普通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组织开展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系列共享资源库。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加强中小学学科德育建设。

20、扎实开展日常思政教育活动。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在开学、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讲授“思政大课”。学校要以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通过“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教育、职教学生读党报、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论坛讲坛、讲座报告会等,组织专题“思政大课”。教育部打造并集中展示一批校园文化原创精品,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办好“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

七、加强组织领导

21、强化统筹协调。教育部、中央宣传部做好“大思政课”建设的总体谋划。中央网信办指导做好“大思政课”全媒体宣传。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文物局、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部门,加强对基地的指导和建设,切实发挥好基地的育人功能。

22、积极推进落实。各地要把“大思政课”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基地资源、经费投入、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将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纳入“大思政课”建设整体布局。各地各校要及时总结宣传“大思政课”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篇二:2024年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____思想和____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列讲话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课程育人实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____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让所有课程、所有教师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系统设计、全面推进

根据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建立校、系(部)、教研室、课程四级联动工作机制,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将课程思政建设覆盖到全部课程,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案、课件等所有教学文件和教学材料之中,贯穿到教学实施、课程考核、教学管理、教学督导、教学检查、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各环节。

(二)坚持分类实施、突出重点

体现新时代要求,充分挖掘不同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特点确定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思路、方法、措施,分类推进、殊途同归。突出前瞻性和协同性,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研究,支持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形成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独具特色、百花齐放的课程思政工作局面。

(三)坚持遵循规律、科学融入

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统一,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找准专业教育与价值教育的融合点,着力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脱节问题,发挥好课程教学主阵地的作用,产生“润物无声”之效果。

(四)坚持模式创新、体现特色

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希望教育集团特色,挖掘集团“感恩、阳光、严谨、责任”精神的内涵,强化育人功能。

三、建设目标

树立“基于课程、体现时代、针对教师、面向学生”的建设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建设内容

(一)把握课程思政教育重点内容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推进____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用____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4、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____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5、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6、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将爱国情、报国志转化为刻苦学习、勇于开拓的实际行动,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的正确思考,塑造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追求。

(二)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

课程体系要贯穿“德技兼修、育训结合”主线,挖掘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等内容。1。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2、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行业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诚信服务、德兼修的职业素养。

3、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突出培育吃苦实干、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铺路石精神”和精益求精、耐心专注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技能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4、人文艺术类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突出培育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生活态度,通过讲述行业故事、阐释行业特点、增强行业自信、激发行业兴趣,加强专业行业的文化自信教育。美育教学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活力。

5、体育类课程。要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的意识和能力,锤炼意志品质,发展健全人格,陶冶情操。要突出培育刻苦训练、奋勇拼搏、敢为人先、争夺荣誉的体育精神。

五、建设举措

(一)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1、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着眼点,贯彻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基本要求,有针对性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价值塑造融入培养目标。学校各专业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定位,在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要求中,对毕业生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和目标进行精准设计,明确提出专业思政的总要求,完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系统整理和分析思政教育渗透点,优化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各环节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在思政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社会实践课等各类课程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

2、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课程标准。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专业思政目标体现到本专业的所有课程的教学目标中,融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评价之中,分类修订课程标准。每门课程都要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实现途径。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根据不同专业的性质特点,把握好挖掘拓展重点,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正能量。

3、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教案与教学课件。根据课程单元授课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要素,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修订课程教案,将课程的思政目标体现到课堂教学目标中,融入单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课堂教学考核与评价之中,将“课程思政”贯穿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全要素和全过程。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适应课程思政教学需要,积累思政素材,精选案例,整合教学资源,修订教学课件,将课程思政教学知识点以案例、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在教学课件上,运用交互式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教材编写与选用。严格规范教材的遴选、使用和管理工作。依据国家和省教育厅有关规定选用教材,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要积极选用优秀教材,哲学社会科学相关课程必须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完善课程教材遴选使用、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健全课程教材使用效果的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制度。

5、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将思政教育融入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课程教案、授课过程、教学评价等课堂教学全过程。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全过程。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探索“触动、感动、行动”的渐入式思政教学方式,让思政教育触动心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心灵。通过参与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深入阐释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从专业知识点的讲解升华到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人格培育相统一。

6、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课程考试考核。推进课程考核模式与考核内容的改革,改革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等方面考核纳入课堂学习、课程作业、实践教学环节等教学过程考核中,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的考核,改革课程考试,合理设计考试题目,在考查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安全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7、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根据专业特点,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建设标准、评价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师育人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8、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教学工作评价。将思政要求融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课程建设质量评价、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中。把课程的“价值引领”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首要因素,在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教中把“价值引领”作为明确的评价指标。在课程建设质量评价中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评价指标。改革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效评价方式,强化“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学生课程学习评价导向,构建理论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表现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体系。

9、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教育教学管理。将思政要求融入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建设管理,提高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加强课程思政督导,做好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监督、指导、反馈和评价。在期中、期末及常规教学检查中强化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常态化、动态化考评,将思想政治教育列为首要检查内容,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强引导和指导,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提高课程教学管理效能。

10、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教学管理制度。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教学督导、课程考核、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各类制度中,形成全面覆盖、科学系统的课程思政制度体系。健全课程标准管理规定、教材建设与管理制度、教案编写与评价办法、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听课制度,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考试管理办法,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管理办法等。

(二)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育人意识。定期开展以增强教师的师德素养为目标的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专题培训和教育活动,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提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自觉意识,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2、打造全员育人团队。组建“专业教师+思政理论课教师+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的育人团队,打造育人共同体,让思政教育贯穿课上课下,实现课程教育与日常教育的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3、加强教师教育教学培训。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教学能力专题培训,提高教师育人水平。将思政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等在内的教师队伍整体纳入思政培训体系,将“课程思政”改革理念融入新教师上岗培训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体系,充分运用集中培训、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等手段,就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与实施加强互动交流,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使“立德树人”理念深入教师心中,内化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行动。

(三)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评价制度

1、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案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全面考量“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同步教育的实现度。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部门听课等)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2、建立竞赛活动评价体系。在学校举办的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教师学科竞赛等各类比赛评审指标体系中,突出强化课程思政测评指标。做好思政课教师竞赛活动,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切实落实课程思政各项要求。

3、完善听评课制度。严格执行学校、系(部)和部门负责人听课制度。通过推门听课方式,进课堂听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程或实践类课程,在听课过程中密切关注课程思政内容,督促检查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篇三:2024年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为深入学习贯彻____思想、党的__大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讲话精神,进一步把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新时代高教40条“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的要求引向深处,探索我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功能,挖掘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的育人效用,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____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宏观顶层设计与微观协同配合相结合原则

强化领导作用,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架构课程思政试点工作的框架思路,对课程思政进行宏观设计;同时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形成全校上下高度重视与高度共识,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序进行。

(二)坚持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相统一

深入探讨课程的知识体系,把握重点难点,强化课程问题体系,做好知识传授;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三全育人”途径,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知识理解力,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使“专业教育”向“专业育人”转化,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心同向的育人格局,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推进,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明显提升。

(三)坚持辩证创新驱动与遴选示范引领相结合

充分借鉴与吸取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和特色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因势利导、遴选培育、示范引领、全面推广,有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持续创新的要求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不断探索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新思路与新机制,坚持创新驱动与示范引领紧密结合,最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四)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思政课程的教学形式呈现的是显性教育,其他学科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教育资源呈现的是隐性教育;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灵魂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主干与本体。其他学科课程思政是支撑课程、辅助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构成体系和和载体方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体现在,都以立德育人为根本理念,都是思政教育的育人方法,都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思政课程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通识类课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人文素养的重要阵地,实现对大学生的信念教育和人格教育;专业课程是运用专业知识中蕴含着育人价值,在知识传授中能够实现与价值观的同频共振;实践课程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把社会实践变成传播德育的重要渠道。

三、建设思路

(一)把握三大规律,坚持立德树人工作中心

充分认识与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牢牢把握立德树人工作中心,进一步增强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高度重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在教学实施中,力求引发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二)立足思政育人,构建三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

全面认识与把握三类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一是作为Ⅰ类通识课程的思政课,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出于主体地位,发挥主渠道作用;二是作为Ⅱ类通识课程的专业基础课、除思政课以外的公共课、公选课,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处于辅助地位,发挥促进与提速作用;三是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思政育人的关键作用。因此,构建好Ⅰ类通识课程、Ⅱ类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以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将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融入到各类各门课程教学当中,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打造示范课程,由点到面有序推进

各学院(部)依据专业、课程特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编制讲稿教案,切实将课程思政融入到通识课、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各学院(部)加强对本部门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和考核,遴选若干门课程进行重点建设,打造示范课堂,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把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推广到更多课程。20__年学校将在每个学院各本科专业、每个部遴选1-2门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在重点建设的基础上再选出10门左右示范课,同时开发课程思政在线精品课程,三年之内,实现绝大多数的主要通识课与专业核心课的课程思政建设。

四、建设目标

(一)推进思政课建设,增强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树立思政课的成果导向理念,增强思政课建设的目标性;优化思政课程体系及内容,实现思政课教材向教学体系转化,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改革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新颖性;改革思政课教学模式,澄清模糊认识,解决学生困惑,增强思政课培育的实效性;创新思政课的督导评价,增强思政课的改进动力;完善与更新思政课的内容,推动____思想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性与时效性。

(二)挖掘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程思政的支撑作用

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将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等价值引领贯穿教学全过程。挖掘独特的专业价值、历史内涵、文化诉求;从学科发展中,挖掘代表人物不畏艰苦、勇攀高峰的优秀品质和追求卓越、不懈奋斗的光荣历程;从科学研究中,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养成科学思维方式,掌握科学学习方法;从实践育人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三)提高育人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强课程思政学习讨论,引导全体教师树立“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理念;开展入职培训、专题培训、集体备课、优秀教师示范和政治理论学习等,逐步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采取课堂主讲、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引导教师逐步提升各自的能力,使教师能够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有机融入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全过程。此外,建设高素质课程思政教师队伍,落实任职资格标准,实施素质提升计划,给予评聘政策倾斜,有效保障队伍建设持续推进。

(四)加强考核力度,建立课程思政评价机制

从课程思政责任主体评价看:一是各基层教学单位,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主体,课程思政工作建设与落实指标是考核教学单位工作绩效的主要内容,也是各教学单位党建工作和领导班子工作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二是教师是课程思政的直接责任人,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力度作为教师年终评优评先、职称晋级、岗位聘用、考核评价的主要指标。三是教学协同部门责任人是协同主体,学工部门或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的联系沟通是课程思政有效落实的考核内容之一。从课程思政评价内容:一是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设计是否融入课程思政相关内容;二是教师课堂教学是否将思政元素融入相应教学过程或教学环节。从课程思政落实效果评价:以知识掌握、价值挖掘、能力培养为导向,重点考查学生平时参与教学状况,学生班级班风改善状况,学生课程考核状况等。

五、实施内容

(一)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1、以成果导向理念推进教材体系向问题式教学体系转化

以成果导向教育新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改革,重点按照成果导向理念修订教学大纲,突出强化问题意识,厘清每章的重点难点;然后依据修定的大纲对教材进行教学化处理。将成果目标转化为具体教学内容,对教材体系进行问题式教学体系转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实现学生思政课教学目标。

2、改革与创新方式手段以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鼓励教师大胆改革与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与手段。(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运用好课堂主渠道教学。教师既可以依据自身特性或特长采取问题式教学、互动式讨论、案例式教学、情景仿真教学等,也可以依据不同学院专业特色或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对应的教学方式或手段,如艺术类专业学生可以采取绘画特色与思政课结合,音乐专业的学生以唱歌诠释思政主题教学,文传学院可以用微视频、主播、演讲等形式与思政主题相结合等。(2)探索思政实践课新形式,形成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运用好校内与校外、省内省外两种资源,如红色教育基地、企业厂矿、乡村社区等地,采取参观、考察、调研、报告、拍摄微视频等手段,既拓展教师的教学视野,又丰富学生的实践阅历。(3)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做好线上线下教学交流。运用好移动互联或专业网络,建立线上线下互动平台,采取慕课拍摄、微视短片、交互平台等形式,在课堂上开展教学运用,或在线上线下学习与交流,实现课上课下、课内课外多种形式与手段教学有效衔接,促进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3、推进精品课程系统化建设

(1)实施精品课程资源库建设。在修订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各教研室发挥集体智慧,组建教学团队进行四大主体课程精品化建设攻关,在对教材进行教学化处理之后,实施集体化备课,设计教案、撰写讲稿、收集案例库、制作教学PPT、建设试卷库,依据教学节点录制视频库,或制作微课库,形成部门特色精品课程资源库。(2)按成果导向标准打造精彩课堂。落实双主体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问题目标”中心,通过师生“问题”互动,营造学习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打造精彩课堂,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有序性、有趣性和有效性。(3)集结网络精品资源弥补自有资源的不足。构建以互联网为纽带的多链接式的动态开放的交流平台,适时引进适宜部门需要的网络资源,与部门自身建立的资源库相互支撑,以我为主、博采众长,最大化利用好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多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二)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力度

1、加强Ⅱ类通识课课程思政建设

立足于两个层面进行遴选或开发一批Ⅱ类通识课程。一是公共课和选修课程。各学院(部)或教师依据学院特色或教师自身专业特长,遴选或开发学院层面或学校层面的选修课程,如近年进展状况较好的《品鉴历史》、《创业基础》、《市场营销》、《文化礼仪》等课程。《品鉴历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创业基础》弘扬改革创新的创业精神和时代精神;《市场营销》加强诚实守信、公平合法交易等;《文化礼仪》提升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二是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各学院依据专业特性,将本专业公共基础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对象,如财经《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文传学院《新闻学》、护理学院的《医学伦理》等。

2、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专业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在课程教学中,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大纲、教学设计、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培育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专业课。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

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要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精神的传承,引导学生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西方不良思想的渗透与侵蚀,做到不排外、不媚外,学会辨是非、知荣辱,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将专业知识讲解与学生思维方式培养相结合,传授专业知识与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教授专业前沿进展与培养学生爱国敬业精神相结合,将教书育人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强化课堂教学与工厂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为国家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工程技术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严谨、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工作精神、耐心专注的钉子精神、吃苦耐劳的从业精神、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不甘人后的创新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等优秀品质,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

人文艺术专业课程要注重突出主旋律方向,注重书写人民伟大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爱国主义、民族情怀教育,展现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气派,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培育学生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

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坚定的意志信念、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元素,将体育教学内容以及思政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价值共鸣额体育共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道德水平;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护理类课程要将人道、博爱、奉献、慎独、南丁格尔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时间就是生命职业意识和急救思维、不怕累与不怕脏的吃苦精神、感恩敬畏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深刻领悟医护工作者应承担的责任,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3、总结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各学院依据各自专业性特点,选出具有特色或易开展的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紧扣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课程建设与深化改革相结合、重点推进与鼓励创新相结合,明确改革目标、原则、实施步骤和任务要求,进而总结符合自己特色的模式或经验。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提高教师思想政治水平

做好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打造一支思想政治修养高、专业理论素质强的教师队伍,因此各学院(部),一要引导教师坚持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采取例会学习、专题学习中央文件等形式,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夯实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等,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二是引导教师坚持和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拓展专业理论深度,探索专业前沿问题,努力深挖专业领域和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专业理论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深度推进,从而增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育人水平。

2、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各学院(部)充分运用教师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老教师的传帮带、集体备课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业务和技能培养,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施互动交流,让教师能够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全过程。

3、形成课程思政的教师梯队

各学院(部)注重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形成课程思政教师梯队,一是培育课程思政骨干力量,打造课程思政的金牌讲师或名师;二是要建设好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以课程为单位,以课程思政骨干教师为引领,建设微课团队或小组、MOOC团队或小组;三是抓好课程思政研究团队建设,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依托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项目研究,深挖其蕴含的德育、思政元素,从而形成强大课程思政教师梯队。

六、工作分工

宣传部

做好课程思政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建设氛围

全过程

为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思政名师等提供经费支持

每学期中后期

教务处

组织召开课程思政工作布置启动大会

9月15日前

组织各教学单位报送课程思政示范课

每学期中期

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的遴选工作

每学期中期

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的遴选工作

每学期末

组织召开课程思政工作阶段性总结会议

每学年末期

思政部

做好思政课即Ⅰ类通识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

全过程

分配好思政课教师挂点各教学单位,指导各教学单位的课程思政建设

9月15日之前

配合做好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的遴选工作

每学期中期、末期

做好课程思政工作的阶段性总结

每学期末期

做好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的推介工作

每学期末

督导处

构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9月20日之前

对课程思政重点建设课程的教学大纲、讲稿教案等资料进行检查、指导

10月15日前

加强各教学单位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评价工作

全过程

配合做好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的遴选工作

每学期中期、末期

学工处

做好学生到课率的检查、考核工作

全过程

组织班导配合教师做好课程思政工作

全过程

科研处

开发课程思政校级教改课题项目,增加立项

比例

全过程

各学院(部)

加强本部门Ⅱ类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

全过程

每个专业至少推荐1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核心课程、每个部至少推荐1门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推荐见附件1)

9月20日前

组织本部门教师挖掘重点建设课程的思政元素,填写《课思政元素及教学融入一览表》,并在讲稿教案有机融入《课思政元素及教学融入一览表》。(见附件2)

9月30日前

组织本部门教师加强备课,在重点建设课程的讲稿教案中体现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并做好教学设计

9月30日前

完善重点建设课程教学大纲的修改,在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相关要求

10月15日前

及时提炼、收集、总结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育人成果

全过程

对本部门的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及教学改革情况进行全过程的评价、考核、指导

全过程

录制课堂视频,展现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之中

全过程

报送课程思政示范课

每学期中期

报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每学期末

做好本部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总结

每学期末

七、保障措施

1、强化机构保障,发挥协同育人功能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宣传部、教务处、思政部、督导处等部门和各学院(部)各负其责、互相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机制,构建各学科专业任课教师的研讨交流机制,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2、加强经费保障,促进活动有序推进

经费支持是活动开展的有力保障,持续的经费投入是课程思政有序推行和不断提高的润滑剂。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采取适度经费、持续投入、实效运行的方针予以推行。支持课程思政教改项目立项,其额度每项0。5-1万元左右;支持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建设,其额度每门1-2万元;支持金牌讲师或思政名师或特色团队工程建设,其额度每名0。5-1万元左右。

3、优化考评保障,促进建设质量稳步提升

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的考核力度,建立由宣传部、教务处、督导处、思政部等部门为主的校级考核小组,通过教学例会、“月月谈”会议、专题会议等形式,对各学院(部)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和课程思政的具体效果进行评价和考核。各学院(部)成立本部门的考核小组,对本部门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行全过程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部门或教师年终考评、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指标依据。通过加强考核,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稳步提升。

篇四:2024年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院实际,制定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____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三、主要任务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充分运用新教师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名师工作室、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每年度各系部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系部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每年度各系部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表,报教务科研处备案。

5、开展课程思政授课比赛活动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书记和院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领导及系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加强教务科研处、学工处和各系部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对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系部和个人给予奖励。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