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乡村振兴的困难和对策(模板11篇)

最新乡村振兴的困难和对策(模板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2 05:05:55
最新乡村振兴的困难和对策(模板11篇)
    小编:zdfb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绪,梳理逻辑,更好地表达我们的观点和想法。注意时间安排,合理分配总结过程和总结内容。这是一些经验分享,希望对同样遇到问题的人们有所启发。

乡村振兴的困难和对策篇一

1、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发达,制约产业兴旺。

两个村都缺乏带动力强的合作组织,这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和老龄化日益加重的今天,显得尤为突出。

南许村以梨树和花生种植为主,村民王超说“梨树打药、授粉比较费力,希望能有专业化的服务组织”“梨和花生的收获期都集中在中秋节那一段时间,没有精力既收花生、又找市场”。

城西村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13家农家乐聚集在一起,但没有组织起来,呈现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的格局。经营农家乐的承春琴考虑通过客房服务提升接待能力,但一直受到场地的制约,也没有与村民合作,利用闲置的农房发展民宿旅游。

此外,对于乡村产业发展,普遍期望通过吸引大型招商项目落地来实现,而忽视吸引专业人才进村,根据本村实际,培育村庄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2、村庄规划没跟上,功能布局无法优化。

由于没有专门制定村庄规划,村庄无序建设,土地利用粗放,或者“一刀切”禁止任何建设,导致村庄功能难以完善。

南许村只有三个闲置的晒场可以用于建设,合计占地不到10亩。村里打算围绕梨园发展乡村旅游项目,但缺乏建设用地;养羊大户许瑞勇说,技术有了,资金有了,就是没地方扩大规模,这是面临的最大难题。

城西村房屋大多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现在老百姓有了经济基础,想改善居住条件,实现“开门就是大自然,关门全是现代化”,但是禁建控建的规定,使得农民自主修建住房的愿望落空,只能等着拆迁和集中居住一条路。

对于一些废弃的厂房和宅基地,土地复垦以后,腾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均由上级政府统筹,基本上转移到城镇使用,乡村一级几乎用不上。

3、农村老人数量多,养老服务缺失成大问题。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村老龄化程度较高,老年人比例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南许村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4,城西村这一比例超过1/3,其中80岁以上的有100多人。

城西村75岁的唐海银大爷说,国家政策好,吃穿不用愁,生活很满意,但是也有后顾之忧,两个子女都在城里定居,不在身边,自己也不愿意去城里随子女生活,当生活不能自理时,养老就会出现问题。

也有把老人送到附近养老院里的,每个月交费3000元,但村民们觉得费用偏高,而且有失孝道。

村卫生室可以提供看感冒发烧、量血压、打点滴等比较基础的医疗服务,但缺乏家庭保健、护理等条件,农村养老服务资源非常紧缺,尤其是子女一般在城镇居住,农村养老服务问题更加突出。

4、公共服务往上走,农民被迫进城。

在各级集中优势资源,积极打造本区域重点学校、重点医院的背景下,农村成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的“末梢”,资源极为匮乏。

南许村和城西村人口均超过千人,相当于城市中较大的社区,但是教育、医疗资源短缺,使得当地村民普遍打算往外走。

城西村小学在数年之前就已撤并,村民们每天只能将小孩送到镇里、区里上学,有的干脆就地买房、租房。

南许村小学校长吴凯说,很多村民为了小孩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不得不进城买房,“小手拉大手”,教育成为农民城镇化的主要动因,这又导致村小学生源不足,该小学也将于今年9月撤并。

这两个村的卫生室都只有2名医生,城西村的医生还要同时负责邻近另一个村,共计5000多人的基本卫生服务。与中心医院的专科医生相比,村卫生室的全科医生工作量更大,待遇却偏低,影响了优秀医生到乡村服务的积极性。

乡村振兴的困难和对策篇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战略定位、总体要求、方法路径以及主攻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实现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的繁荣富强,没有农民的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就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所以,没有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建成,国家的现代化也不会建成。

2.有利于解决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耕地、水和矿物等自然资源不断减少,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这就要求农业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制约瓶颈,解决“三农”问题,最终使农业高度发达,农村更加美丽宜居,农民更加富裕幸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

3.有利于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迫切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超越和升华,体现了中央对农业农村定位的再思考。体现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特征,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的阶段提出的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的重要判断,中国特色社會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好这个矛盾,必须着力解决当前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真正地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需求。

兴隆县塔前村位于国家级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南麓,距县城中心10公里,总面积3.67平方公里,辖4个居民组,218户669人,是市级文明生态村创建先进村和紫塞先锋工程示范基地。

1.城镇化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大力发展,城镇化开始走向白热化,农村中的人口开始呈单向流动的状态流入城市,尤其是青年劳动力,农村人口锐减,出现大量的“空心村”,在村中剩下老人和儿童大军,出现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同时村中的农田土地荒芜,无法有效利用,农村住宅基地鬼屋化,无人居住,最终出现农村荒凉和有效劳动力缺乏状态,不利于农村的发展。

以前,塔前村青壮劳力大多去北京等大城市打工。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村附近建起了制药厂、果脯厂,吸引了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问题得以缓解。

2.建设资金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

想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撑。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乡村基础设施是乡村发展的基础条件。乡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农村基础设施一般包括交通设施、农田水利设施、电力设施、通信设施、基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等。而村集体无收入过分依赖于政府资金的支持,虽然引进同公司合作的模式投入一部分资金,但并未充分利用起市场的流动资金,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导致建设资金缺乏,进度缓慢,建设标准较低。多项农村设施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到农村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幸福感。

塔前村在改善基础设施时同样遇到资金不足的问题:改善村道路交通打水泥路需要个人垫资;为村民解决水不足的问题修自来水需26万,得想方设法凑钱;改善人居环境,实行“三改”:改厕、改大门、改厨房,每户补贴4000元,资金仍然不足等等,而村集体无收入更加重了资金缺乏的问题。

3.产业结构单一,支撑力度较弱。

合理丰富的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当前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化,缺乏龙头企业做支撑。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目前在农村,多数农民由于知识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主要还是从事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单一化问题突出,缺乏第二、三产业的带动和活力。与此同时,农村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人们观念陈旧等原因,很难吸引龙头企业。即便有龙头企业,也存在数量少、规模小、特色产业不突出等问题,这就形成恶性循环,农村的企业生态环境过差,难以满足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要求。塔前村目前有从事第一产业的种植和养殖业,有小型的果脯厂,还有“兴隆县日本清香核桃合作社”,以地入股,核桃树下间种药材,产业结构较单一。虽然种植清香核桃有一定特色,但规模小、数量少,没有龙头企业做支撑。

4.忽视乡村文化和乡村价值。

实施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起来,乡村振兴就是提高农民精神风貌的过程,是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也是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过程。乡村价值体现的是乡村发展的独特规律,这一独特规律告诉我们,构成乡村财富的资源有三类:一是自然资源,如土地、水资源等;二是社会与生活资源,如村落的地理位置等;三是乡村社区形成的产品,如农产品、民间艺术等。这三类资源可以构成一个“财富三角形”。而在当前的农村社会当中,好多年轻人没有体验过乡村生活,不愿意在村中生活,向往城市生活,忽视村中原有的生活习惯、乡风民规,忽视了乡村自身的文化和价值,导致产业项目与当地资源脱节,出现“水土不服”“项目孤岛”现象,而脱离乡村价值体系的项目建设,多数会因难以融入乡村而流产。

塔前村在宋元时期就有寺院、舍利塔且建筑规模宏大,有着较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如今,到处是仁爱、友善、行孝的标语牌及村规民约等,但乡风文明程度仍需进一步加强。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一定的乡村价值优势,但没有很好的合理利用。

1.满足当地居民生活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满足当地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应该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步,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发展的最大短板。一是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质量;二是完善农村道路和交通设备,降低车费;三是加强农村电网的日常检查、维护;四是实行“天然气进农村”工程;五是加大政府投入,改革农村危房,打造农民的避风港;六是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推进“厕所革命”,改善农村脏乱差的问题,打造生态宜居的人居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七是加强农村休闲娱乐设施建设,丰富村民日常生活,比如,打造一个“休闲活动广场”,配备健身设备、篮球场、图书阅览室、农业科技传播室、电影放映室等,为村民提供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丰富村民的日常业余生活。

塔前村的基础设施方面水、电、路、气、房、厕所、娱乐等,除了其中某项如天然气还没有实现,其它方面已初见成效。

2.进行科学规划,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对农村产业进行科学规划,走农业现代化道路。要着力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農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把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作为首要前提,坚守耕地红线,稳定提升粮食产能,把提高质量效益作为主攻方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向规模经营要效率,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向品牌经营要利润,全面推进节约成本、降低消耗、提高质量。要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农业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监管能力。

塔前村还需要政府从人财物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进一步科学规划,适合发展什么,打造什么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3.注重乡村价值和文化,打造“一村一品”

农村是一个价值复合体,有这三方面的价值:一是生态价值,乡村自然风光优美,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二是生活价值,农村居民的生活低碳、慢节奏,是一种更接近人类原初,也更符合自然天道的生活方式;三是文化价值,村落中独特的建筑风格、风俗习惯、道德信仰等都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印记和乡土情怀。乡村的价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因地制宜,找准乡村特色,进行科学定位和规划,结合乡村历史和文化,合理利用当地资源,打造村子品牌化的项目,让村庄具有本身的文化底蕴和特色,增加其生机与活力,形成“一村一品”。

“日本清香核桃”因其皮薄、入口留香回味无穷而成为塔前村的品牌,但还需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亮点文化。

4.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保障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加快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社会保障。要完善和创新村民自治机制,深入推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实现村民自治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村民议事会、监事会等,引导发挥村民民主协商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农村法治建设,使农民法治意识显著提高。大力促进乡村公共文化发展,脱离不良生活方式。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人性化解决农村人才的各种需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塔前村还需进一步加强,尽早打造一支三农工作队伍,服务于现代农业的需求。

乡村振兴的困难和对策篇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产业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

产业兴、百业兴。只有产业兴旺了,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要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突出位置,紧紧围绕产业兴旺下功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需要看到的是,当前,推动产业振兴、实现产业兴旺,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农村一二三产业布局尚不协调。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料为主,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二产连接两头不紧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较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三产发育不足,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能力不强,产业融合层次低,乡村价值功能开发不充分,农户和企业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

二是农村产业在类型、规模等方面不全面不平衡。一些地方的产业较为单一,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其他产业基础薄弱。即使仅看传统种植业,很多地方在经营模式上也表现出耕作方法陈旧、种植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在经营方式上依然较为粗放,集约化生产程度和水平较低,化肥、农药用量大,造成环境污染与土地质量退化。

三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较多。一方面,农村产业发展普遍面临人力资源短缺的难题,既缺少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经管、营销、电商、金融等人才,也缺少与乡村产业发展相契合的本土实用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较为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金融服务明显不足,农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尚未打通。此外,一些现代农业配套设施用地和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难以满足,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需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都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更好推动产业兴旺,需紧密围绕广大农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第一,要面向市场、围绕需求发展农村产业。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禀赋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扩大有效供给,大力发展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既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不断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益,又要积极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将生产、加工、仓储、运输等聚集整合,不断延伸种养产业链条,加快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此同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居民俗、康养基地等新产业,拓宽农业增收渠道;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运用电商模式,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和效益,更好地让农民分享农产品的增值收益。

第二,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需下决心改变粗放的生产方式,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完善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继续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深入开展统防统治,减少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坚决打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第三,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要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加强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稳步推进产学研项目的实施,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速度,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完善高标准农田配套设施建设和水利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和抗灾能力;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智能化水平,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第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要加快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让乡土人才成长起来,涌现出更多更好的“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另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好相关政策,特别是《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引导更多青年人返乡下乡创业,给予他们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吸引其扎根农村,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中坚力量。

第五,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农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引导农户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加快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综合运用担保、贴息、保费补贴等金融杠杆政策工具吸引民间资本,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入力度,优先支持现代农业和新型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的困难和对策篇四

乡村振兴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因而乡村产业振兴排在了五大振兴目标之首。而改革开放40年来,尽管中央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连续十多年都出台了“一号”文件和一系列惠农政策,但在这4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之中,并未对乡村进行根本性变革,我国乡村又重新走上了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小、散、弱的小农经济和低端农业的老路,尤其是乡村产业发展非常滞后。

一是传统生产方式竞争力较弱。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其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投入产出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缺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如我国大豆单产为300多公斤,而美国达到了500多公斤;2017年我国每生产一吨小麦、玉米的成本分别为375美元、334美元,美国生产一吨小麦、玉米的成本却只有224美元和142美元;201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998.2亿美元,贸易逆差却达到了495.4亿美元。由此可见,采用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

二是乡村产业发展缺乏相关资源。

乡村产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而且乡村产业项目投资较大、见效较慢、周期较长,投资回收期一般都需要5年左右。而我国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发展严重失衡。

如201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2元,只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的36.91%等。此外,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我国村民与村干部大多文化素质较低,意识理念比较落后,乡村产业发展的专业素养不高,缺乏相应的战略眼光和各种资源。因此,目前乡村缺乏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等相关资源,使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受到了较大约制。

三是区县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滞后。

虽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战略规划、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

但由于各省、市、区县、乡镇、行政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其优势、机会、劣势和威胁差异较大,不可能采用同一种模式发展乡村产业。而如何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采用何种模式发展?需要采取哪些策略、办法和措施?这些都需要从战略层面来考虑。但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国各地区的《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还比较滞后,这就使得我国不少乡村的产业振兴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路径以及需要采取的策略、办法和措施等不明确。这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极为不利。

四是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不完善。

对于乡村产业发展,无论是从事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或乡村特色旅游业,都需要从上游、中游、下游等各个环节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才能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进而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附加值。而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需要完善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作保障。

从实地调研来看,我国有不少区县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还有待完善:一是缺乏《乡村产业发展实施细则》;二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不配套,如农业资金主要用于乡村产业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其它产业链环节的支持与扶持较少等;三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融资机制不完善,乡村产业项目的融资非常困难;四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是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

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但土地问题涉及到村民的切身利益,特别是作为弱势群体的村民来说,其土地权益在流转过程之中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在土地流转过程之中有不少问题没有规范,如土地流转形式如何选择、流转价格如何确定、土地如何折股量化、流转风险如何防患、事中事后如何监管、生态环境如何保护、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如何建立、流转管理服务费如何收取、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如何建设等,都还没有具体的相关规定。这就导致村民的土地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如土地租赁,有的地方每年每亩收费800-1000元,有的地方每年每亩只收200-500元等。

1.转变乡村生产经营方式。

要加快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步伐,必须改变单家独户的传统低效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从传统的种植业扩展到“农、林、牧、渔、旅”的大农业系统,延长乡村产业链和价值链。

三是以农产品为载体,建立和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乡村产业链条;。

四是依托生态农业、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乡村特色旅游业等乡村产业新业态,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2.乡村产业振兴需整合社会资源。

由于乡村产业发展最缺乏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等资源,恰好是工商企业拥有的优势。因而应利用工商企业的这些优势,与乡村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特色资源、人力资源等进行有机融合,走出一条农工商贸旅相结合的乡村产业发展之路。

三是制定《非农村人员去乡村任职管理办法》,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中青年、大学生、离乡人才到乡村任职,带动村民发展乡村产业;四是鼓励身体健康的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离退休人员到乡村咨询指导,发挥余热,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持。

3.制定区县《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

要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各区县应尽快制定《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一旦有了《规划》,各区县、乡镇、行政村的乡村产业就能有方向、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乡村干部和村民就能凝心聚力地撸着袖子加油干。这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需要通过全面深入的调研和论证,确定各区县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

其次,需要根据各乡镇、行政村的具体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布局,明确各乡镇、行政村的乡村产业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

第三,需要围绕乡村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选择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路径,制定各阶段应采取的策略、措施及办法。

第四,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出台之前,应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进行科学论证。

第五,该《规划》应满足几点要求:一是科学、合理、可行;二是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要求;三是重视高科技和新技术的应用;四是乡村产业应向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生态化和三产融合化方向发展。

4.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

第四,建立乡村产业发展融资机制,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渠道;。

第七,制定《农村闲置民宅改造置换办法》,引进民间资本合作经营,打造一批精品民宿;第八,鼓励成立各种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业管理。

5.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土地流转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为了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各区县应制定《土地流转管理实施细则》,对土地流转形式、土地流转年限、土地流转价格的确定方法、土地折股量化办法、土地流转风险防患、土地流转的事中事后监管、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土地流转管理服务费用收取、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等予以具体明确的规定。

这对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完善区县、乡镇、行政村土地流转服务管理体系,建立土地流转招拍挂制度、履约风险保证金制度、监测分级备案制度和鉴证制度,以及引导和加快土地流转,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乡村振兴的困难和对策篇五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产业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

产业兴、百业兴。只有产业兴旺了,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要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突出位置,紧紧围绕产业兴旺下功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需要看到的是,当前,推动产业振兴、实现产业兴旺,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农村一二三产业布局尚不协调。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料为主,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二产连接两头不紧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较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三产发育不足,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能力不强,产业融合层次低,乡村价值功能开发不充分,农户和企业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

二是农村产业在类型、规模等方面不全面不平衡。一些地方的产业较为单一,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其他产业基础薄弱。即使仅看传统种植业,很多地方在经营模式上也表现出耕作方法陈旧、种植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在经营方式上依然较为粗放,集约化生产程度和水平较低,化肥、农药用量大,造成环境污染与土地质量退化。

三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较多。一方面,农村产业发展普遍面临人力资源短缺的难题,既缺少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经管、营销、电商、金融等人才,也缺少与乡村产业发展相契合的本土实用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较为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金融服务明显不足,农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尚未打通。此外,一些现代农业配套设施用地和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难以满足,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需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都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更好推动产业兴旺,需紧密围绕广大农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第一,要面向市场、围绕需求发展农村产业。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禀赋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扩大有效供给,大力发展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既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不断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益,又要积极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将生产、加工、仓储、运输等聚集整合,不断延伸种养产业链条,加快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此同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居民俗、康养基地等新产业,拓宽农业增收渠道;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运用电商模式,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和效益,更好地让农民分享农产品的增值收益。

第二,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需下决心改变粗放的生产方式,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完善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继续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深入开展统防统治,减少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坚决打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第三,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要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加强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稳步推进产学研项目的实施,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速度,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完善高标准农田配套设施建设和水利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和抗灾能力;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智能化水平,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第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要加快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让乡土人才成长起来,涌现出更多更好的“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另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好相关政策,特别是《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引导更多青年人返乡下乡创业,给予他们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吸引其扎根农村,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中坚力量。

第五,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农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引导农户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加快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综合运用担保、贴息、保费补贴等金融杠杆政策工具吸引民间资本,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入力度,优先支持现代农业和新型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的困难和对策篇六

《问题》是美国诗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于1939年11月创作的诗歌。在该诗中,爱默生表达了他对当时教会形式主义的不满,揭示了教会的种种弊端。同时,他提出了通过大自然、通过心灵直觉感受神灵存在的神性原则,并倡导一种内在化的宗教或称作灵魂的宗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集合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目前,**村正在开展风貌提升精品示范村建社,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乡村振兴工作是在座所有党员的职责。这里我跟大家谈谈乡村振兴涉及的相关话题。

1.中心:

为了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增。

进乡村居民福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内容:

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

3.目标:

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4.保障:

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资金投入。

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5.要求: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6.原则:。

(1)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党始终总揽全局。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走共同富裕道路。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坚持改革创新。

(5)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规划先行、注重特色、分类实施、有序推进。

第一句话: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巩。

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乡村治理制度。

第二句话: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

农民受益。

第三句话:

依法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域。

第四句话:

国家严格保护耕地,建立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确保耕。

地数量不减少。

第五句话:

支持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手。

工业、乡村旅游、康养和乡村物流、电子商务等乡村产业的发展。

第六句话:

国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经济,保障农民从集体。

经营收入中获得收益分配的权利。

第七句话:

推进移风易俗,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建设诚信乡村,普及科学知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进乡村绿化美化,优化乡村环境,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第八句话:

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和服务,统筹协调农村住房建设。

许可审批工作,充实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力量。国家建立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因地制宜安排村庄布局、编制村庄规划,结合村庄实际,分类推进村庄建设。

第九句话:

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建立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第十句话:

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依法采取措施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完善农村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满足乡村振兴的用地需求。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从中央到地方到乡村都必须确保工作落实。

1.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五级书记抓。

2.地方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是本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

3.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4.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5.进行评估。

6.逐级汇报。

7.国务院开展监督检查。

8.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乡村振兴促进工作职责的,依法给予处分。违反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规的,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乡村振兴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因而乡村产业振兴排在了五大振兴目标之首。而改革开放40年来,尽管中央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连续十多年都出台了“一号”文件和一系列惠农政策,但在这4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之中,并未对乡村进行根本性变革,我国乡村又重新走上了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小、散、弱的小农经济和低端农业的老路,尤其是乡村产业发展非常滞后。

一是传统生产方式竞争力较弱。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其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投入产出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缺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如我国大豆单产为300多公斤,而美国达到了500多公斤;2017年我国每生产一吨小麦、玉米的成本分别为375美元、334美元,美国生产一吨小麦、玉米的成本却只有224美元和142美元;201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998.2亿美元,贸易逆差却达到了495.4亿美元。由此可见,采用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

二是乡村产业发展缺乏相关资源。

乡村产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而且乡村产业项目投资较大、见效较慢、周期较长,投资回收期一般都需要5年左右。而我国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发展严重失衡。

如201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2元,只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的36.91%等。此外,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我国村民与村干部大多文化素质较低,意识理念比较落后,乡村产业发展的专业素养不高,缺乏相应的战略眼光和各种资源。因此,目前乡村缺乏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等相关资源,使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受到了较大约制。

三是区县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滞后。

虽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战略规划、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

但由于各省、市、区县、乡镇、行政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其优势、机会、劣势和威胁差异较大,不可能采用同一种模式发展乡村产业。而如何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采用何种模式发展?需要采取哪些策略、办法和措施?这些都需要从战略层面来考虑。但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国各地区的《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还比较滞后,这就使得我国不少乡村的产业振兴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路径以及需要采取的策略、办法和措施等不明确。这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极为不利。

四是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不完善。

对于乡村产业发展,无论是从事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或乡村特色旅游业,都需要从上游、中游、下游等各个环节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才能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进而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附加值。而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需要完善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作保障。

从实地调研来看,我国有不少区县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还有待完善:一是缺乏《乡村产业发展实施细则》;二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不配套,如农业资金主要用于乡村产业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其它产业链环节的支持与扶持较少等;三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融资机制不完善,乡村产业项目的融资非常困难;四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是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

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但土地问题涉及到村民的切身利益,特别是作为弱势群体的村民来说,其土地权益在流转过程之中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在土地流转过程之中有不少问题没有规范,如土地流转形式如何选择、流转价格如何确定、土地如何折股量化、流转风险如何防患、事中事后如何监管、生态环境如何保护、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如何建立、流转管理服务费如何收取、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如何建设等,都还没有具体的相关规定。这就导致村民的土地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如土地租赁,有的地方每年每亩收费800-1000元,有的地方每年每亩只收200-500元等。

1.转变乡村生产经营方式。

要加快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步伐,必须改变单家独户的传统低效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从传统的种植业扩展到“农、林、牧、渔、旅”的大农业系统,延长乡村产业链和价值链。

三是以农产品为载体,建立和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乡村产业链条;。

四是依托生态农业、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乡村特色旅游业等乡村产业新业态,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2.乡村产业振兴需整合社会资源。

由于乡村产业发展最缺乏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等资源,恰好是工商企业拥有的优势。因而应利用工商企业的这些优势,与乡村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特色资源、人力资源等进行有机融合,走出一条农工商贸旅相结合的乡村产业发展之路。

三是制定《非农村人员去乡村任职管理办法》,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中青年、大学生、离乡人才到乡村任职,带动村民发展乡村产业;四是鼓励身体健康的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离退休人员到乡村咨询指导,发挥余热,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持。

3.制定区县《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

要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各区县应尽快制定《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一旦有了《规划》,各区县、乡镇、行政村的乡村产业就能有方向、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乡村干部和村民就能凝心聚力地撸着袖子加油干。这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需要通过全面深入的调研和论证,确定各区县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

其次,需要根据各乡镇、行政村的具体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布局,明确各乡镇、行政村的乡村产业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

第三,需要围绕乡村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选择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路径,制定各阶段应采取的策略、措施及办法。

第四,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出台之前,应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进行科学论证。

第五,该《规划》应满足几点要求:一是科学、合理、可行;二是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要求;三是重视高科技和新技术的应用;四是乡村产业应向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生态化和三产融合化方向发展。

4.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

第四,建立乡村产业发展融资机制,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渠道;。

第七,制定《农村闲置民宅改造置换办法》,引进民间资本合作经营,打造一批精品民宿;第八,鼓励成立各种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业管理。

5.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土地流转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为了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各区县应制定《土地流转管理实施细则》,对土地流转形式、土地流转年限、土地流转价格的确定方法、土地折股量化办法、土地流转风险防患、土地流转的事中事后监管、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土地流转管理服务费用收取、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等予以具体明确的规定。

这对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完善区县、乡镇、行政村土地流转服务管理体系,建立土地流转招拍挂制度、履约风险保证金制度、监测分级备案制度和鉴证制度,以及引导和加快土地流转,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乡村振兴战略“春风行动”后,xx市委、市政府立即部署、迅速行动,以乡村振兴战略宣传为基础,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以脱贫攻坚为重点,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春风行动”。经过三个月来持续奋战,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成效明显。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态化。

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蹲村领导驻村抓,做到工作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确保工作层层抓落实。为确保今年顺利通过国检,市政府出台了《xx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实施意见》、《xx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考评办法》、《xx市卫生检查季度评比方案》等系列文件。同时,定期开展卫生考评工作,4月份协同人大、市委督查室等相关部门开展了全市一季度卫生评比活动;按xx市农村人口每人每年55元标准,将1156万元列入了财政预算。全市共选配了保洁人员725名,维修和新建垃圾中转站5个,垃圾转运车xx辆,洒水车2辆,垃圾清运电瓶车25辆,垃圾处理运输车5辆,环卫板车1120辆,大小垃圾桶3.6万只等环卫设备;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集中整治月”活动,属地管理、部门协同,全面清理垃圾、乱搭乱建现象,确保全域干净整洁。共发动3.8万人次,车辆1600台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300余吨;通过入户走访、召开群众大会、发放宣传单、全面开展保洁费收缴等工作措施,更好地提高群众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做好国检资料收集和准备工作。

(二)新农村建成效初现。

20xx年全市共有新农村建设点344个,其中省级村点94个,市县自建点250个,涉及48个行政村、155个自然村、10370户、46415人。市政府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共配套新农村建设资金5096万元(其中省级村点配套846万,市县自建点配套4250万)并于6月中旬下拨。下发了《xx市20xx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和《市直(驻市)单位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方案》,编印了《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南》、《新农村建设工作“三本台账”》,5月13日召开了新农村建设现场推进会;按照重点围绕省级贫困村退出和“三个沿线、三个连片”原则,优先布点省级贫困村全覆盖和环xx公路、绕城高速、都九高速等干道沿线村庄,着重打造环xx景区沿线村庄(如绕城高速沿线百家姓景区周边的唐家湾,规划设计10多万元,拟打造成xx市亮点村庄);根据群众意愿,结合村庄实际,所有新农建设点完成了规划编制;各新村点在乡村干部指导下,迅速成立村民理事会,召开了村民大会,统一群众思想,积极出谋划策、投资投劳,村点建设正在密罗紧鼓进行。截止目前,已拆除旧房4.2万平方米,猪牛栏1240间,完成率为98%,改水8290户,改水率达81%,改厕7880户,改厕率为76%;修通村主干道16.78公里,修建排水沟7.6公里,完成率62%;清理淤泥、路障、垃圾2115处。星子镇井口章新村、温泉镇唐家湾新村、蛟塘镇芙蓉村新村新貌初现。

(三)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及时出台《xx市20xx年农业产业化工作方案》,确定全年目标任务、工作重点,以更加有力的工作举措确保全年完成新引进3000万元以上项目8个,新增规模以上农业企业1家,千亩以上特色产业基地2个,“三品一标”2个,省级以上名牌商标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家庭农场20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16个;组建了以市政府分管农业副市长为团长,农业局、水务局为一类单位,农工部、宣传部为二类单位的第十招商组团,今年先后赴北京、南昌就我市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及海会镇特色小镇建设项目与意向企业进行洽谈,同时作为二类招商单位,市委农工部一季度成功引资鄱阳湖文化生态园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壹亿元,预建设成为集有机种养、休闲采摘、农家餐饮、户外野炊为一体的综合休闲旅游农业;顺利开展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监测及认定工作,根据《关于开展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监测和认定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按照监测依据、监测程序,在xx市相关部门评审的基础上,上报初审合格企业xx稙和有机种养有限公司、xx市绿游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新认定市级龙头企业。

(四)一村一大学工程有序开展。

开展20xx级“一村一大”工程招生对象调查摸底。按照每个行政村至少2名村委干部是一村一大学员要求,对全市所有行政村两委班子进行了一次全面摸排,涉及10个乡(镇、处),82个行政村,414名村两委班子成员。经调查,414名村干部其中101人为“一村一大”在读或毕业学员,按每个行政村至少2名村委干部是一村一大学员要求,还需招录81名村干部为“一村一大”学员;对本地“一村一大”学员结构进行一次全面摸底调查。截止目前,xx市在读或已毕业学员307人(不含原星子县苏家垱乡、泽泉乡),其中:101人为村两委干部,136人为农业经营主体,70人为应届毕业生或其他人员;开展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创建工作。积极开展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创建工作。截止目前,已为协会配置了办公场所、办公用品等硬件设施,制订了协会章程;挖掘优秀学员创新创业典型,助力乡村振兴。xx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培养了一大批农村优秀基层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如:蓼南乡南阳畈村党总支部书记左艳红,“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优秀学员刘方西。

(五)城乡环境明显提升。

一是着力抓好干道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全市共拆除主干道沿线搭建铁棚及危旧房597处,拆除各类违章建筑构筑物和附属物、残墙断壁45858.96平方米,拆除红蓝铁皮屋37565.6平方米,清除非公路标志牌xx处,设置交通警示牌50个,清理牛皮藓横幅广告300余处,清除路边堆积物56处、石材废渣42处,拆除黏土砖窑厂14家,关闭违法采砂点3个,叫停6瓷土砂堆放点,xx5家青石开采点关停,拆除厂房46个,增加绿化种树、种草233000平方米,黄土裸露土地覆盖378700平方米。二是着力抓好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强制拆除违规搭建1000余平方米。清除毁绿种菜地块300余处,卫生死角2000余处;清理僵尸车60余辆,各类广告牌53块,牛皮癣、黑广告3.6万条;整治违规摊点200余个,收缴占道经营物品13车。绿化空地35.2万平方米,及时修复破损水泥路面、人行道和大理石路面30万平方米、路灯280余盏和公厕8个,修改建下水道1520处,新建或扩建停车位308个;三是着力抓好集镇环境综合整治。修复集镇街道破损路面16处,清除交通安全隐患,并设置了交通安全警示牌,集镇道路标划标志线,规范停车位100余个,拆除违规搭建136处、面积约10000平方米,移走“僵尸车”10辆;四是着力抓好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辖区内环境整治,发放宣传单2万余份,开展活动50余次;累计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陈年垃圾、河道垃圾等各类垃圾12726.3吨,拆除违章搭建2.5万平方米,建筑外立面粉刷83899平方米,坡屋顶改造65527.6平方米,沿线牌匾广告和桥梁广告清理规范出新2896平方米。

(六)农业工作开局良好。

一是强化产业扶贫、助推脱贫攻坚。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xx市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扶贫工作无缝衔接(建立产业扶贫工作群)。农业局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产业扶贫攻坚推进小组,明确了工作机制。制定出台《xx市20xx年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计划》、《xx市农业局20xx年产业扶贫“春季攻势”行动方案》等一些列文件,在制度上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及任务;推进“一领办三参与”模式,以合作组织为纽带,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贫困户稳定增收长效机制。九大产业每个产业有龙头、有体系、有扶持资金及服务等机制。全市有产业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3485户,覆盖率100%;农业局结合自身优势,开展技术员挂乡镇产业扶贫技术服务,成立10个农业科技扶贫小分队,完成“一对一”技术服务帮扶对接,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到各扶贫村授课,公开24小时农业服电话xxx,并深入2828户贫困户,仅上半年就赠送农业科技读本5000余本,农业信息报1200余份,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已培训农民520人,其中贫困农民xx2人,今年计划培训2000人,已培训800余人;总结形成海会忆恋生态农业园、蓼南天鋆农产品开发基地、温泉桃花源茶产业扶贫等典型案例10个,66个头扶贫任务的行政村均有1-2个产业扶贫示范点,产业扶贫行政村覆盖率100%;新型经营主体直接参与产业扶贫81个,其中龙头企业6个、合作组织50个、致富带头人14个,直接带动贫困户3485户。

二是实施“九大工程”,确保农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九大产业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综合组和九个产业发展工程小组,各工程小组制定本产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年度目标任务和具体落实办法,加强与林业部门的协调,发展油茶和林下种养业,共同推进九大产业工程建设。统筹项目和资金,加大投入,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形成部门工作合力。并将农业结构调整纳入市科学发展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范围。建立健全定期调度和通报工作机制,注重总结推广九大工程项目实施成效以及典型经验,为农业调整不断开创新局面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三是推行绿色生态农业,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推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全市禁养区内共两家养猪场,已于20xx年1月份,全部得到关停、搬迁。联合执法强制拆除温泉镇饶家山水库内一家养猪场(投诉件)。目前,全市现有畜禽规模养殖场共14家。其中,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猪场1家,500头以上1000头以下的猪场5家,规模禽类养殖场8家,其他均为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户。

四是大力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工作。今年,通过项目采购太阳能杀虫灯51台,二化螟诱捕器950个,二化螟诱芯xx00枚,黄色粘板15000块,并发放给水稻、茶叶等种植合作社,通过物理技术防控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绿色防控应用面积增加5000亩。

五是开展农业综合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假劣肥料、农药行为,严禁秸秆露天焚烧。目前未发现一例秸秆露天焚烧现象。5月中旬受省厅执法总队的委托,对部分化肥经营单位进行肥料抽检,同时,积极宣传假劣农药化肥的危害性。5月24-25日,联合水产站对全市水产养殖户进行宣传与排查,发放《水产养殖须知》,鼓励健康水产养殖,今年我市农业执法大队开展执法检查20次,出动人员60人次。

六是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成效明显。xx市现代农业示范园有海会和温泉两处。海会现代农业示范园完成了的初步工作方案,项目的招投标工作,规划合同也已经签署完毕。《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和《森林公园建设规划》总体规划初稿已经完成。温泉现代农业示范园是集一处生产、加工、观光、养生、休闲于一体的创新型现代农业示范园,目前温泉现代农业示范园已经申报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

七是完成20xx年高标准农田验收、稳定粮食生产能力。20xx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是5498亩,实际建设面积6613亩,各地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及相关配套设施工程施工全部如期完工。正在按照省市要求稳步推进20xx年度高标准农田项目验收。

八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数据库汇交督导。数据库已向农业部提交了一次,时间为20xx年元月25日。我市未通过农业部数据库交汇原因有:

2、其它承包方式进度上报系统有1万亩,数据库中没有资料,原因是行政区域变化,已划出xx市的苏家垱乡集体流转面积6752.09亩应在xx市进度上报数据库中删除,xx市其他乡镇、村、组集体流转面积3247.91亩,在此次确权中由于未实际到户,且大部分农户也不同意到户,故该集体流转面积在确权中没有勾图,导致数据库无矢量化影像、无数据资料。季报系统数据为各乡(镇、处)按实际上报数据汇总,因此季报中的其它承包方式应该为零亩。以上情况已向农业部出具了说明,连同数据库等可随时一并交于农业部。

九是初步启动农村集体资产结产核资工作。xx市方案已起草文由市政府过会,方案中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及办公室。已落实工作经费30万元。

十是推进“两区划定”,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政府办副主任和农业局局长为副组长,市相关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市农业局,负责具体工作。印发了《xx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方案》,对工作流程和目标任务作了具体要求,明确了各阶段的时间节点。

(七)脱贫攻坚凸显成效。

一是信息化管理全覆盖。将市脱贫攻坚“百日行动”指挥部按领导架构、工作人员、行动要求不变转换为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指挥部,各乡(镇、处)也相应做出同步转换,并调整配强了乡镇工作站,按各乡镇2名信息员标准,落实了信息员队伍。制定了《xx市脱贫攻坚干部培训计划》,组织全市100余干部分两批进行轮训;印发了《xx市20xx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方案》、《xx市20xx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和《xx市20xx年脱贫攻坚工作方案》《xx市20xx年减贫目标任务分解的通知,明确了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工作任务;完成了精准脱贫大数据平台app录入工作,全市共完成注册xx26人,实现了扶贫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app使用全覆盖。完成了精准识别查漏补缺和信息比对工作。通过数据比对,截止目前,动态调整建档立卡贫困户86户257人,户内补录28人,自然增长62人、减少52人。

二是关键领域全涉及。制定了《xx市20xx年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计划》,进一步优化了主导产业布局,全面推进茶叶、油茶、畜牧、水产等九大产业建设,实现贫困村产业全覆盖。打好春耕生产、产业扶贫攻坚战,完成栽种茶叶1400亩,新发展果树基地800余亩,种植马铃薯4000亩、玉米6000亩、蔬菜1.6万亩,覆盖贫困户3000余户8000余人;制定了《xx市20xx年就业脱贫计划》,全市共开展劳动技能培训2期,电商培训10期,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580人。及时清退到期公益性岗位购岗人员,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上岗就业,开发扶贫就业岗位52个。组织开展“春季攻势”大型就业招聘会,开发扶贫岗位200个,发放岗位宣传单8000份,就业扶贫政策宣传单6000份;为160余个未上户口或身份信息错误等原因医保未代缴对象进行手工参保登记。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报销基本医疗保险4746人次,报偿380万元,大病保险报销549人次、报偿87万元;全面铺开“四类对象”存量危房台帐信息核实工作,全市共有农村危房43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1户;20xx年春季开学,为282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免除高中学杂费9.566万元,劝返因“厌学”失学学生8个,全市无一例因贫辍学发生。2月底共为全市建档立卡低保对象4121人,累计发放补助资金281.9万元;启动2016、20xx年退出贫困村“回头看”,制定20xx年预退出贫困村工作计划,统筹资金安排,全市20xx年预退出4个贫困村共安排资金200余万元,重点解决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落后,促进产业发展,增强村集体经济;年初,10个乡(镇、处),110个市直(驻市)单位在市委全体扩大会上签订了20xx年脱贫攻坚责任状,110个市直(驻市)单位1265名干部组成66个工作队脱产脱贫攻坚工作,实现了驻村和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重点深化社会扶贫网推广工作,全面调查掌握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实际需求,大力提升社会扶贫网统筹整合社会帮扶资源功能,全面提高帮扶资源与脱贫需求的对接质量和成功率;制订《xx市20xx年脱贫攻坚宣传工作方案》《xx市乡村振兴战略“春风行动”宣传方案》,大力宣传正面典型,在春节期间以身边贫困群众的脱贫故事开展积极宣传引导,用扶贫成效和脱贫典型教育贫困户树立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思想;强化正向激励机制,在光伏收入分配等资金安排上正向引导,激发贫困户脱贫信心和内生动力,促进自立自强和自主脱贫。对“因懒致贫、因赌致贫、因婚致贫、因子女不赡养老人致贫”等精神贫困问题,加强乡规民约等引导,组织村民理事会,加强村民自我教育、管理、监督等自治方式,克服“等靠要”思想。

三是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制订了《xx市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并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备案;广泛听取意见、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国家、省、xx市考核上年工作暴露问题、纪检部门监督执纪问责通报问题和当前审计核查发现问题、受理群众举报问题等线索,全面排查梳理扶贫领域作风问题,列出了清单,并建立台账管理,进一步查明原因,制订作风问题整改方案。

(一)领导重视、精心部署。

3月10-12日,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先后传达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精神,专题研究乡村振兴战略“春风行动”工作。3月13日下午召开了300余人规模的xx市乡村振兴战略“春风行动”动员大会,市四套班子领导及市委常委出席会议,xx市委常委、xx市委书记杨健亲自作动员报告,会间下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xx市关于开展乡村振兴战略“春风行动”的通知》,安排下派8个驻乡工作组,成立4个督导组。3月16日召开了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春风行动”工作推进会,进一步明确细化工作任务、时间节点。市委办、政府办联合下发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成立了环山公路、高速公路、蓼温公路、河湖沿线等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各个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了整治工作调度会议,境整治机制进一步健全。乡镇明确了专人负责,召开了动员部署会,下发了工作方案,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xx市把宣传乡村振兴战略贯彻始终。一是深入理论宣传。在全市广泛开展万人下基层宣讲活动(市领导组成领导宣讲团、农口单位组成专家宣讲团、各级党代表和优秀党员组成“先锋”宣讲团)。市、乡、村层层组织开展专题宣讲活动,让乡村振兴战略方针家喻户晓。市四套班子领导要带头到挂点乡(镇、处)宣讲一次以上,市直单位主要领导要到挂点村宣讲一次以上,乡镇主要领导、驻村“第一书记”要在挂点村宣讲两次以上。至目前,全市各级干部下基层宣传宣讲365场次,近7万干部群众受益,极大的推进了乡村振兴政策、目标、举措等知识下基层。二是强化新闻宣传。按照本地媒体日日有消息,xx市级媒体周周有报道,省级有上媒体月月有亮点的工作要求,全市做到工作推进和新闻宣传两不误,一方面加大本市级媒体宣传报道的频率,另一方面加大省市媒体上稿力度。建立了乡村振兴工作群,实行新闻宣传周周排位制,形成了比赶超的工作氛围。至5月底,全市组织刊发各类乡村振兴内容稿件1208条,其中中央级媒体上稿3篇,省级媒体上稿xx篇,县级媒体105篇。三是大力社会宣传。各乡(镇、处)充分通过宣传栏、公益广告牌、横幅标语大力宣传乡村振兴战略意义、举措。做到了乡(镇、处)政府、村委会宣传栏要有相关政策宣传,每个重要集镇、道路和行政村要悬挂标语横幅目标。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刷写、悬挂标语横幅1027条。四是用活文艺宣传。为了做好乡村振兴暨春风行动宣传工作,组织文艺骨干专门排练了一场100分钟的舞台文艺节目。经过近1个月的精心筹备,于4月27日开始到各乡(镇、场)巡演。至目前已完成了10场演出,覆盖了所有乡(镇、处),受到各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积极参与和充分肯定。春风行动结束后,我们还将继续巡演活动,计划演出60场次,实现覆盖各地重要集镇,让广大农村群众在娱乐中接受乡村振兴政策宣传,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

(三)强化督查考核。

一是列入考核。市里制订工作方案,明确将春风行动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明确规定对在春风行动中排后三位的乡(镇、场、处)取消年度三农评先评优资格。二是加强督查。成立了四个由市领导带队的专项督导小组,每个月督查指导一次,并形成督查通报(编发春风行动简报8期)呈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三是动态微播。成立了xx市“春风行动”工作群,即时群播各地工作动态,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在群现场调度,各乡(镇、场、处)主官在群整改落实。四是领导调研。市委书记杨健、市长严盛平现场调研城乡环境综合整治4次,并多次在全市干部大会上强调“春风行动”。市委常委每周必到包挂乡镇现场调度。

(四)工作组促动。

xx市春风行动市林业局驻xx市工作组自派驻以来,3个月内每月历时8天,跑遍了xx市12个乡(镇、场、处)、75个行政村,参与xx市春风行动工作。一是工作组足迹,xx这里留下。工作组一行3人,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高温天气,坚持每月历时8天,深入xx市所有乡镇、行政村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宣传宣讲,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由于工作组务实的工作作风,为xx市乡村干部树立了榜样,坚定了xx市开展工作的信心。二是工作组的宣讲,xx这里传唱。前期的专题研究会、工作中各种现场会、推进会,工作组必到并宣讲。通过工作组的宣讲,广大干部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认识更深了、更透彻了,提高了乡村干部开展工作的认识。三是工作组的建言,xx这里开花结果。工作组每到一处,都结合当地工作开展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及时指出问题。正因为工作组的问诊把脉,坚定xx市开展工作的举措,使xx市春风行动取得实效。

虽然春风行动取得了很大成效,全市环境面貌有了根本性变化,但还存在活动深入不够,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群众参与不积极等问题。下一步,xx市将进一步加大力度,不断提升全域环境状况。一是不断持续宣传。营造氛围,壮大声势,形成热潮,不断强化意识,提高乡村振兴战略知晓率。二是进一步在“整治”上下功夫,加快环境绿化、美化、净化。三是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夏季整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迎国检工作等农业农村工作。

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总体布局,即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政策推动下,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掌握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情况,2018年国家统计局对各地乡村振兴进展进行了调研,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决策参考,以下为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任重道远。

(1)乡村垃圾、污水处理能力仍严重不足。

调研显示,乡镇和行政村层面的集中供水、供气设施和垃圾集中处理只能覆盖部分住户。农村改厕和污水处理的任务更重,部分农户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沟。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6.1%的村全部生活垃圾没有进行集中处理,82.6%的村全部生活污水没有进行集中处理。

(2)农村改厕任务艰巨。

调研显示,农村新一轮改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改厕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和农户,由政府投资配套污水处理体系设备,农户投资完成本户厕所改造。

(3)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条件差仍是短板。

在生产设施方面,各地反映最突出的就是水利灌溉问题,水利系统不健全,灌溉成本高,制约了农村产业发展。在生活设施方面,农村的水、电、气、路、教育、文化和网络依然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偏远的农村地区。

2.脱贫攻坚出现新问题需高度关注。

(1)部分贫困户缺乏内生动力。

调研显示,贫困户脱贫致富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少数贫困户吃惯了“救济粮”,花惯了“便宜钱”,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不想着主动脱贫致富奔小康,而是将脱贫希望寄托于各级政府、帮扶部门和结对干部给钱给物。

(2)部分非贫困户群体对扶贫政策和工作存在意见。

贫困户享受“建房、看病、小孩读书、生产”等基本不花钱的帮扶措施,而处于贫困边缘的其他农户则享受不到政策的帮扶,越来越多的非贫困户群体对扶贫政策和工作产生不满,为基层干部推进脱贫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加了难度,也不利于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群体自食其力脱贫致富。

(3)传统孝道文化受到冲击。

部分农户把老人分出去单独立户,且不赡养,找政府要求解决其“贫困户待遇”。这种状况呈现蔓延趋势,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敬老、爱老、孝老文化,开始成为基层政府抓“乡风文明”的难点。

3.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支撑力不足。

(1)资金不足。

乡村振兴千头万绪,基层反映的共性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如安徽淮北市百善镇有200多个自然村,有效治理污水需要铺设排水管网,资金投入巨大,百善镇财政无力承担。

(2)人才匮乏。

调研显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升与需要匹配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已经形成剪刀差,年轻人不愿意来,来了也留不住人,基层农技队伍知识严重老化,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梯次结构不合理现象普遍,推广新技术的人才尤其缺乏。

(3)贷款难办。

调研中不少省份反映,金融机构存在融资手续繁杂,时间长、可抵押担保物少、贷款数额小、周期短等问题。为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安徽宿州市与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合作探索创新“政、银、担”金融支农服务机制,在全市推广“劝耕贷”模式,但宿州市种植户仍反映,“劝耕贷”存在不到位的情况。

4.基层组织建设和带动力弱。

(1)农村基层组织力量薄弱。

调研显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落后村,其村“两委”班子能力薄弱,“无人管事、无人干事、无钱办事”现象突出。农村“两委”班子目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2)缺乏对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的激励机制。

目前村干部收入较低,普遍在1000~3000元/月,远低于外出打工收入。此外,村干部政治和荣誉方面的待遇少,缺乏激励机制,年轻人普遍不愿意留在村里做村干部,影响了村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制约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

5.部分领域融合发展不够。

(1)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深。

调研显示,目前“农业+”发展的广度深度不足,与工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以及物流业融合不紧密。同时,农业产业链过短,农业研发能力弱,加工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低端环节,仓储,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多数地区没有形成科研、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2)传统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对接难。

调研显示,大多数贫困村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从事分散的传统农业生产,传统农业未能与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农产品的附加值不能得到充分提高。这些落后地区都存在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不足,品牌建设力度不够,产业布局较为分散,缺少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等问题。

(3)城乡互联互通不顺畅。

目前,部分发达省份通过建立新型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为城市与农村的双向互通打造绿色通道,推动着城乡产业经济圈发展。但当前城市优质资源下乡仍缺乏有效联结渠道和承接平台,支持鼓励资本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机制还不够健全,不利于实现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共赢”、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几点思考和建议。

1.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1)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小城镇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是城乡基础设施和产业互联互通的承接平台。加快小城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为原则,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现代农业、特色产品、特色经济发展相结合;建设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民俗文化传承等特色小镇;以小城镇为中心加强村庄规划,引导适当集中居住,制定农村遗弃房屋处置政策,带动农民就近城镇化。

(2)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县级行政区为基础,以建制镇为支点,搭建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平台,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基础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引领示范,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培育多元化农业产业经营主体。

2.以基层党组织和领头人为抓手,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

(1)提高基层组织能力。

建议开展基层党组织“星级化”创建工作,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深入推进党务村务政务公开;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综合服务平台;在村庄普遍建立网上服务站点,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

(2)强化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

实施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和后备干部培养工程,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制度;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建立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建立健全乡村致富带头人的激励机制,考虑乡村致富带头人合理的政治待遇需求,发挥好以村党支部书记为代表的农村发展“领头羊”的作用,打造稳定一支政治过硬、年富力强、扎根基层、群众拥护的农村干部队伍。

(3)发挥乡贤作用。

产业项目的投资要按市场化运作,鼓励引导民间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每个乡每个村都有乡贤,通过乡贤们的人脉、资源,对接产业项目,吸引产业资金回归乡村。

(4)培养和引进人才。

将留在农村的年轻人培育成新型农民。财政设立专门的青年农民创业基金。加强对青年农民的技术培训,每年在农闲季节选拔青年农民到农业院校进行相关专业的专门培训。鼓励农业院校、农业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回乡务农。出台技术人员离岗或在岗返乡创业、工商业者返乡投身乡村振兴的鼓励扶持政策。

3.以精准脱贫为抓手,全面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

(1)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从调研情况看,扶贫的根本还是在于扶志和扶产业,没有产业支撑的贫困户即使脱贫也难以持续。坚持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并重,以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特色产业培育、安全住房建设为抓手,因人施策落实帮扶措施,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确保稳定增收不返贫。

(2)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扶贫能力。

调研显示,村集体经济强的村,贫困问题相对较少,村集体组织的强大能够弥补贫困户个人能力的不足。抓住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以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机遇,结合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旅游业,建立合作社、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3)强化脱贫攻坚责任监督。

强化扶贫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对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严肃查处。完善扶贫督查巡查、考核评估办法,严格控制各地开展增加一线扶贫干部负担的各类检查考评,切实给基层减轻工作负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工作也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和目标。但是,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各方凝聚共识、集合力量、奋力攻坚。

(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乌海市以工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城市,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较低,自1976年建市以来,除1986年、1988年和1990年外,第一产业占比均未超过5%。其中2010年至2016年,第一产业占比均小于1%。从第一产业增加情况看,乌海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平稳,2012年至2016年平均为4.76亿元,2016年达到4.88亿元(2017年数据暂未公布)。从投资完成情况看,虽然乌海市2017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高,同比增长73.52%,但总量仅完成2.1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小。

(二)农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建设规划相对落后。一是水、电、暖、路等基础设施是按照自然村标准建设,导致天然气、排污管网、供暖、供水、公共厕所、垃圾清运等公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二是与城区相比,农区交通、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三是农区在房屋修建、乡村企业选址等方面缺乏前瞻性,整体规划存在不足。

(三)“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乌海市农业产业工人、科技人才队伍以及农业部门工作队伍存在人员老化、科技力量薄弱等问题。与此同时,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新技术推广、农产品宣传及法律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牧区公路网络,加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管理维护。围绕蓄水、保水、节水的目标,建设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根据地下水资源条件,有步骤地开发地下水资源,完善现有灌区节水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施农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农区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重点开展“清脏、治乱、增绿”三项行动。

(二)创新科技推广机制和服务手段。积极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努力在农区建设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积极支持农牧科科技户发展。支持农牧业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鼓励各类科技人才到生产一线服务和创业。加大统筹协调,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和增强天气科技应用水平,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开发能力。

(三)培养新型农民。结合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开展实用型技术培训,生产管理培训,注重提高农牧民市场意识、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推动高等学校、可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技术合作,加强市场研究,根据市场需求共同确定技术研发鲜明,并努力将取得的科技成果直接用于农业生产。

(四)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验、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整合信息资源和网络平台,为农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着力培育发展智慧农业产业。加快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体系及网络平台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扶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五)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立足地域优势,完善规划体系,切实落实各项政策,推进特色葡萄(酒)产业发展。努力提高供给水平,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协调推进农业循环发展,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发展。推进土地流转,支持农牧业合作社实现集约化生产。

为摸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元年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20xx年初,课题组开展了乡村振兴专项调查,收集了25个省262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根据对样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查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村庄面临的五大突出问题。

村庄人口老龄化程度深且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性别比失衡情况普遍。农村老龄化形势严峻。各地村庄中59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比重均超过10%的老龄化社会标准线,其中尤以东北(29.8%)华北(23.1%)地区农村老龄化程度最深。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样本村中拥有高中学历的劳动力占比超过20%的分别是华东(23.6%)华北(23.4%)华南(23.3%)东北(20.3%),最低的是西南地区(14.0%)。村内人口性别不平衡情况普遍存在,男女比例为1.13:1,各区域农村男性人数均多于女性人数。

农村劳动力务农与非农选择呈现区域分化,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一倍。样本村中,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一倍:华北村均务农劳动力639人,非农劳动力335人;华东、华南、西南的务农劳动力小幅超过非农劳动力,华东村均务农劳动力580人,非农劳动力507人;华中村均务农劳动力514人,少于村均非农劳动力600人。在非农劳动力中,村均外出打工人数华南、西南地区最多,平均在600人以上,华东、华中、华北、西北和东北分别为402人、489人、289人、330人和318人;村均外来人口数西北、华南、华东地区较高,平均200人以上,华中、华北、西南分别为165人、65人和89人,东北地区最少,平均54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赫章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县28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1万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全县减贫摘帽后,为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制定了《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赫章县强化防贫预警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工作方案》《赫章县分级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等工作措施,将全县30个乡镇(街道)分为8个引领示范乡镇(街道)、13个重点推进乡镇(街道)、9个夯实基础乡镇(街道),将481个村(社区)分为145个引领示范村(社区)、276个重点推进村(社区)、100个重点夯实村(社区),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结合省市县“1+5”行动方案,重点在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整体提升等方面加强治理,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但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还面临不少困难问题,主要有:

一是防返贫监测工作任务重。脱贫摘帽后,全县脱贫户(43895户210741人)、脱贫不稳定户(1535户7844人)、边缘易致贫户(1606户7717人)、突发严重困难户(7户40人)“三类人员”,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基数大,防贫监测和帮扶工作任务较重,部分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薄弱,“两不愁三保障”存在动态变化。少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存在失学辍学风险,“动态清零”需要长期巩固。脱贫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8.08%,小学文化占31.92%,部分脱贫人口综合素质较弱,内生动力不强。脱贫人口中患长期慢性病的占3.81%,残疾占4.97%,部分农户存在因病因残返贫致贫风险。

二是农业农村产业发展还不够强。主要存在的问题为:农业龙头企业少,引领带动能力不够强,农产品精深加工环节薄弱,产业链不长,示范带动效应不足。其原因为:赫章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赫章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是贵州省原16个深度贫困县之一、13个同步小康经济发展困难县之一、12个国有企业结对帮扶重点县之一;总面积3250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街道)481个行政村(居),总人口85.91万人,境内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1230米,平均海拔1996米。较大规模的发展农特产品困难极大。

三是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面临新挑战。脱贫攻坚期内,赫章虽然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自2016年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以来,全力推进3个县城安置点和11个乡(镇)12个集镇安置点的9747户51156人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建设,制定了《赫章县易地搬迁后续工作实施方案》,并完善安置点教育、医疗等配套基础设施,全力解决搬迁群众就学就医问题,但大数搬迁群众来自不同村寨,生活能力、文化素质、就业思路均存在较大的差距,虽在脱贫攻坚期内实现了1户1人就业的目标,但在后续巩固提升阶段,无法满足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还需再进一下扩大就业面,加强劳动力就业培养培训,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有效激发内生动力。

四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还需不断壮大。农村产业发展缺乏吸纳人才能力,很多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高素质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常住人口大多成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农村人口的年龄构成、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加之体制机制障碍以及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城市的差距,鼓励人才下乡存在诸多因素制约,乡村人才总体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针对上述存在的困难问题,对国家层面的期盼和建议为:

一是期盼国家继续加大对重点帮扶县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帮助重点帮扶县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建议过渡期内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有效衔接列为重大政治工程,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二是期盼巩固期内国家继续实施脱贫户合作医疗参保金资助、教育扶助、就业帮助等扶持政策,将稳岗就业纳入国家层面来制定相关政策,建议多渠道帮助重点帮扶县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和创业机遇,有效促进困难群体稳定增收。

三是期盼国家层面在财政衔接资金使用投向上制定出台特殊困难家庭“防返贫应急救资金池”政策,建议明确由各级乡村振兴局负责统筹和管理,针对特殊困难群众家庭给予临时性“输血”救助,解决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产生活问题,有效防止返贫致贫的风险。

四是期盼国家层面建立脱贫户有序退出机制,以减少系统维护、结对帮扶工作量,减轻基层负担,集中更多的帮扶力量和帮扶资源,加大对新增“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三类人员的帮扶力度,建议对脱贫成效明显增强、家庭生产生活条件优越的脱贫户及“三类”监测对象实施有序退出机制。

乡村振兴的困难和对策篇七

目前,**村正在开展风貌提升精品示范村建社,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乡村振兴工作是在座所有党员的职责。这里我跟大家谈谈乡村振兴涉及的相关话题。

1.中心:

为了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增。

进乡村居民福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内容:

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

3.目标:

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4.保障:

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资金投入。

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5.要求: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6.原则:。

(1)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党始终总揽全局。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走共同富裕道路。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坚持改革创新。

(5)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规划先行、注重特色、分类实施、有序推进。

第一句话: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巩。

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乡村治理制度。

第二句话: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

农民受益。

第三句话:

依法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域。

第四句话:

国家严格保护耕地,建立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确保耕。

地数量不减少。

第五句话:

支持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手。

工业、乡村旅游、康养和乡村物流、电子商务等乡村产业的发展。

第六句话:

国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经济,保障农民从集体。

经营收入中获得收益分配的权利。

第七句话:

推进移风易俗,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建设诚信乡村,普及科学知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进乡村绿化美化,优化乡村环境,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第八句话:

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和服务,统筹协调农村住房建设。

许可审批工作,充实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力量。国家建立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因地制宜安排村庄布局、编制村庄规划,结合村庄实际,分类推进村庄建设。

第九句话:

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建立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第十句话:

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依法采取措施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完善农村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满足乡村振兴的用地需求。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从中央到地方到乡村都必须确保工作落实。

1.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五级书记抓。

2.地方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是本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

3.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4.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5.进行评估。

6.逐级汇报。

7.国务院开展监督检查。

8.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乡村振兴促进工作职责的,依法给予处分。违反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规的,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乡村振兴的困难和对策篇八

为摸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元年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20xx年初,课题组开展了乡村振兴专项调查,收集了25个省262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根据对样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查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村庄面临的五大突出问题。

村庄人口老龄化程度深且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性别比失衡情况普遍。农村老龄化形势严峻。各地村庄中59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比重均超过10%的老龄化社会标准线,其中尤以东北(29.8%)华北(23.1%)地区农村老龄化程度最深。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样本村中拥有高中学历的劳动力占比超过20%的分别是华东(23.6%)华北(23.4%)华南(23.3%)东北(20.3%),最低的是西南地区(14.0%)。村内人口性别不平衡情况普遍存在,男女比例为1.13:1,各区域农村男性人数均多于女性人数。

农村劳动力务农与非农选择呈现区域分化,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一倍。样本村中,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一倍:华北村均务农劳动力639人,非农劳动力335人;华东、华南、西南的务农劳动力小幅超过非农劳动力,华东村均务农劳动力580人,非农劳动力507人;华中村均务农劳动力514人,少于村均非农劳动力600人。在非农劳动力中,村均外出打工人数华南、西南地区最多,平均在600人以上,华东、华中、华北、西北和东北分别为402人、489人、289人、330人和318人;村均外来人口数西北、华南、华东地区较高,平均200人以上,华中、华北、西南分别为165人、65人和89人,东北地区最少,平均54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赫章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县28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1万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全县减贫摘帽后,为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制定了《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赫章县强化防贫预警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工作方案》《赫章县分级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等工作措施,将全县30个乡镇(街道)分为8个引领示范乡镇(街道)、13个重点推进乡镇(街道)、9个夯实基础乡镇(街道),将481个村(社区)分为145个引领示范村(社区)、276个重点推进村(社区)、100个重点夯实村(社区),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结合省市县“1+5”行动方案,重点在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整体提升等方面加强治理,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但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还面临不少困难问题,主要有:

一是防返贫监测工作任务重。脱贫摘帽后,全县脱贫户(43895户210741人)、脱贫不稳定户(1535户7844人)、边缘易致贫户(1606户7717人)、突发严重困难户(7户40人)“三类人员”,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基数大,防贫监测和帮扶工作任务较重,部分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薄弱,“两不愁三保障”存在动态变化。少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存在失学辍学风险,“动态清零”需要长期巩固。脱贫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8.08%,小学文化占31.92%,部分脱贫人口综合素质较弱,内生动力不强。脱贫人口中患长期慢性病的占3.81%,残疾占4.97%,部分农户存在因病因残返贫致贫风险。

二是农业农村产业发展还不够强。主要存在的问题为:农业龙头企业少,引领带动能力不够强,农产品精深加工环节薄弱,产业链不长,示范带动效应不足。其原因为:赫章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赫章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是贵州省原16个深度贫困县之一、13个同步小康经济发展困难县之一、12个国有企业结对帮扶重点县之一;总面积3250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街道)481个行政村(居),总人口85.91万人,境内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1230米,平均海拔1996米。较大规模的发展农特产品困难极大。

三是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面临新挑战。脱贫攻坚期内,赫章虽然将易地。

扶贫。

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自2016年国家实施易地。

扶贫。

搬迁政策以来,全力推进3个县城安置点和11个乡(镇)12个集镇安置点的9747户51156人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建设,制定了《赫章县易地搬迁后续工作实施。

方案。

》,并完善安置点教育、医疗等配套基础设施,全力解决搬迁群众就学就医问题,但大数搬迁群众来自不同村寨,生活能力、文化素质、就业思路均存在较大的差距,虽在脱贫攻坚期内实现了1户1人就业的目标,但在后续巩固提升阶段,无法满足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还需再进一下扩大就业面,加强劳动力就业培养培训,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有效激发内生动力。

四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还需不断壮大。农村产业发展缺乏吸纳人才能力,很多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高素质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常住人口大多成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农村人口的年龄构成、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加之体制机制障碍以及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城市的差距,鼓励人才下乡存在诸多因素制约,乡村人才总体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针对上述存在的困难问题,对国家层面的期盼和建议为:

一是期盼国家继续加大对重点帮扶县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帮助重点帮扶县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建议过渡期内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有效衔接列为重大政治工程,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二是期盼巩固期内国家继续实施脱贫户合作医疗参保金资助、教育扶助、就业帮助等扶持政策,将稳岗就业纳入国家层面来制定相关政策,建议多渠道帮助重点帮扶县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和创业机遇,有效促进困难群体稳定增收。

三是期盼国家层面在财政衔接资金使用投向上制定出台特殊困难家庭“防返贫应急救资金池”政策,建议明确由各级乡村振兴局负责统筹和管理,针对特殊困难群众家庭给予临时性“输血”救助,解决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产生活问题,有效防止返贫致贫的风险。

四是期盼国家层面建立脱贫户有序退出机制,以减少系统维护、结对帮扶工作量,减轻基层负担,集中更多的帮扶力量和帮扶资源,加大对新增“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三类人员的帮扶力度,建议对脱贫成效明显增强、家庭生产生活条件优越的脱贫户及“三类”监测对象实施有序退出机制。

乡村振兴的困难和对策篇九

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总体布局,即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政策推动下,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掌握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情况,2018年国家统计局对各地乡村振兴进展进行了调研,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决策参考,以下为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任重道远。

(1)乡村垃圾、污水处理能力仍严重不足。

调研显示,乡镇和行政村层面的集中供水、供气设施和垃圾集中处理只能覆盖部分住户。农村改厕和污水处理的任务更重,部分农户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沟。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6.1%的村全部生活垃圾没有进行集中处理,82.6%的村全部生活污水没有进行集中处理。

(2)农村改厕任务艰巨。

调研显示,农村新一轮改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改厕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和农户,由政府投资配套污水处理体系设备,农户投资完成本户厕所改造。

(3)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条件差仍是短板。

在生产设施方面,各地反映最突出的就是水利灌溉问题,水利系统不健全,灌溉成本高,制约了农村产业发展。在生活设施方面,农村的水、电、气、路、教育、文化和网络依然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偏远的农村地区。

2.脱贫攻坚出现新问题需高度关注。

(1)部分贫困户缺乏内生动力。

调研显示,贫困户脱贫致富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少数贫困户吃惯了“救济粮”,花惯了“便宜钱”,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不想着主动脱贫致富奔小康,而是将脱贫希望寄托于各级政府、帮扶部门和结对干部给钱给物。

(2)部分非贫困户群体对扶贫政策和工作存在意见。

贫困户享受“建房、看病、小孩读书、生产”等基本不花钱的帮扶措施,而处于贫困边缘的其他农户则享受不到政策的帮扶,越来越多的非贫困户群体对扶贫政策和工作产生不满,为基层干部推进脱贫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加了难度,也不利于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群体自食其力脱贫致富。

(3)传统孝道文化受到冲击。

部分农户把老人分出去单独立户,且不赡养,找政府要求解决其“贫困户待遇”。这种状况呈现蔓延趋势,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敬老、爱老、孝老文化,开始成为基层政府抓“乡风文明”的难点。

3.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支撑力不足。

(1)资金不足。

乡村振兴千头万绪,基层反映的共性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如安徽淮北市百善镇有200多个自然村,有效治理污水需要铺设排水管网,资金投入巨大,百善镇财政无力承担。

(2)人才匮乏。

调研显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升与需要匹配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已经形成剪刀差,年轻人不愿意来,来了也留不住人,基层农技队伍知识严重老化,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梯次结构不合理现象普遍,推广新技术的人才尤其缺乏。

(3)贷款难办。

调研中不少省份反映,金融机构存在融资手续繁杂,时间长、可抵押担保物少、贷款数额小、周期短等问题。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安徽宿州市与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合作探索创新“政、银、担”金融支农服务机制,在全市推广“劝耕贷”模式,但宿州市种植户仍反映,“劝耕贷”存在不到位的情况。

4.基层组织建设和带动力弱。

(1)农村基层组织力量薄弱。

调研显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落后村,其村“两委”班子能力薄弱,“无人管事、无人干事、无钱办事”现象突出。农村“两委”班子目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2)缺乏对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的激励机制。

目前村干部收入较低,普遍在1000~3000元/月,远低于外出打工收入。此外,村干部政治和荣誉方面的待遇少,缺乏激励机制,年轻人普遍不愿意留在村里做村干部,影响了村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制约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

5.部分领域融合发展不够。

(1)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深。

调研显示,目前“农业+”发展的广度深度不足,与工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以及物流业融合不紧密。同时,农业产业链过短,农业研发能力弱,加工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低端环节,仓储,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多数地区没有形成科研、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2)传统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对接难。

调研显示,大多数贫困村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从事分散的传统农业生产,传统农业未能与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农产品的附加值不能得到充分提高。这些落后地区都存在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不足,品牌建设力度不够,产业布局较为分散,缺少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等问题。

(3)城乡互联互通不顺畅。

目前,部分发达省份通过建立新型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为城市与农村的双向互通打造绿色通道,推动着城乡产业经济圈发展。但当前城市优质资源下乡仍缺乏有效联结渠道和承接平台,支持鼓励资本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机制还不够健全,不利于实现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共赢”、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几点思考和建议。

1.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1)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小城镇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是城乡基础设施和产业互联互通的承接平台。加快小城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为原则,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现代农业、特色产品、特色经济发展相结合;建设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民俗文化传承等特色小镇;以小城镇为中心加强村庄规划,引导适当集中居住,制定农村遗弃房屋处置政策,带动农民就近城镇化。

(2)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县级行政区为基础,以建制镇为支点,搭建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平台,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基础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引领示范,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培育多元化农业产业经营主体。

2.以基层党组织和领头人为抓手,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

(1)提高基层组织能力。

建议开展基层党组织“星级化”创建工作,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深入推进党务村务政务公开;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综合服务平台;在村庄普遍建立网上服务站点,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

(2)强化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

实施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和后备干部培养工程,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制度;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建立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建立健全乡村致富带头人的激励机制,考虑乡村致富带头人合理的政治待遇需求,发挥好以村党支部书记为代表的农村发展“领头羊”的作用,打造稳定一支政治过硬、年富力强、扎根基层、群众拥护的农村干部队伍。

(3)发挥乡贤作用。

产业项目的投资要按市场化运作,鼓励引导民间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每个乡每个村都有乡贤,通过乡贤们的人脉、资源,对接产业项目,吸引产业资金回归乡村。

(4)培养和引进人才。

将留在农村的年轻人培育成新型农民。财政设立专门的青年农民创业基金。加强对青年农民的技术培训,每年在农闲季节选拔青年农民到农业院校进行相关专业的专门培训。鼓励农业院校、农业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回乡务农。出台技术人员离岗或在岗返乡创业、工商业者返乡投身乡村振兴的鼓励扶持政策。

3.以精准脱贫为抓手,全面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

(1)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从调研情况看,扶贫的根本还是在于扶志和扶产业,没有产业支撑的贫困户即使脱贫也难以持续。坚持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并重,以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特色产业培育、安全住房建设为抓手,因人施策落实帮扶措施,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确保稳定增收不返贫。

(2)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扶贫能力。

调研显示,村集体经济强的村,贫困问题相对较少,村集体组织的强大能够弥补贫困户个人能力的不足。抓住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以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机遇,结合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旅游业,建立合作社、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3)强化脱贫攻坚责任监督。

强化扶贫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对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严肃查处。完善扶贫督查巡查、考核评估办法,严格控制各地开展增加一线扶贫干部负担的各类检查考评,切实给基层减轻工作负担。

乡村振兴的困难和对策篇十

村庄人口老龄化程度深且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性别比失衡情况普遍。农村老龄化形势严峻。各地村庄中59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比重均超过10%的老龄化社会标准线,其中尤以东北(29.8%)、华北(23.1%)地区农村老龄化程度最深。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样本村中拥有高中学历的劳动力占比超过20%的分别是华东(23.6%)、华北(23.4%)、华南(23.3%)、东北(20.3%),最低的是西南地区(14.0%)。村内人口性别不平衡情况普遍存在,男女比例为1.13:1,各区域农村男性人数均多于女性人数。

农村劳动力务农与非农选择呈现区域分化,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一倍。样本村中,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一倍:华北村均务农劳动力639人,非农劳动力335人;华东、华南、西南的务农劳动力小幅超过非农劳动力,华东村均务农劳动力580人,非农劳动力507人;华中村均务农劳动力514人,少于村均非农劳动力600人。在非农劳动力中,村均外出打工人数华南、西南地区最多,平均在600人以上,华东、华中、华北、西北和东北分别为402人、489人、289人、330人和318人;村均外来人口数西北、华南、华东地区较高,平均200人以上,华中、华北、西南分别为165人、65人和89人,东北地区最少,平均54人。

乡村“三农”带头人数量及能力不足。首先,村内党员人数较少,年青党员占比低。样本村党员人数平均60人,占村均总人口的3%左右,2012年后新发展党员数占党员总人数的17.11%。40-50岁和50-60岁年龄段的党员人数均为13人,各占21.7%,合计达43.4%;党员人数最多的年龄段为60岁以上,平均人数18人,占党员总人数的30%;30岁以下的党员平均7人,占11.7%。其次,现任村干部受教育水平高于前任,但学历水平仍较低。样本村中,现任村支书的文化程度多为初中程度,占37.4%,高中程度的占24.8%,中专占16.14%,中专以上的占9.5%,高中中专及以上合计50.4%,与前任村支书相比高出18.9个百分点(前任村支书高中毕业、中专毕业和中专以上的分别为18.6%,5.8%和7.1%),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大专以上的高学历者仍旧缺乏。现任村主任的文化水平也较低,且低于现任村支书的平均水平。第三,村“两委”干部有异地工作经历的比重较低,经营管理经验不丰富,个人拥有的资源有限。样本村中,现任村支书和村主任在本村以外的地方工作过的人数占比不到30%,但高于其前任的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有参军经历的村支书和村主任占比约15%,略低于其前任2.75个百分点。从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家庭经济条件来看,比一般村民好的村支书和主任占25%,比一般村民差的村支书和主任占13%左右,与普通村民家庭经济条件一样的占比约60%,可见大部分村领导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与一般村民相差不大。当前乡村带头人各项素质有所提高,但在致富经验、能力、拥有社会资源等方面依旧缺乏。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多欠账,距离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有改善。样本村中,贫困村占18.8%,缺水村占8.4%,有线电视信号户占89.3%,有94.3%的村能够上网。村庄硬化道路占村内道路总长的比重为78.5%。48.7%的村庄有公厕,其中水冲式厕所比重为46.2%,旱厕比重为39.2%。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仍多,乡村道路是主要短板。调查发现,由于政府对乡村道路投入不足,村集体成为村庄基础设施的主要供给方。村集体支出的主要内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集资和负债的主要用途也是公共基础设施修建,包括乡村路桥和水利等。样本村村均集体开支66.0万元,以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最多,平均41.9万元,占总支出的64%;其次是公共福利/事业支出,平均16.9万元,占26%;村干部年度工资及补贴平均5.7万元,办公费支出平均1.5万元。

从村集体集资情况来看,2012-2017年村集体集资数量在降低,东北地区农村基本没有集资,华东地区集资水平最高,2017年平均集资151万元。村集体集资的主要用途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一半的集资用于修路和建桥。其次,修建排水沟和灌溉水利设施的集资占比也较高,2017年为9.1%,2016年为28.3%,饮用水也是村集体集资的主要用途之一,占比约10%。

私营企业是乡村产业最活跃的主体,乡村企业发展存在较大地域差异。企业是市场活动的重要载体,私营企业是农村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村办和乡办企业吸纳了更多的劳动力。样本村私营企业吸纳职工数平均为66人,乡办企业为6人,村办企业为6人,个体户为27人;而从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水平看,村办企业最高,其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比例是90%,其次是个体户83%,私营企业是45%,乡办企业是42%。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模有限,亟须政策支持和产业规划。从样本村来看,村均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784.1亩,西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涉及户数也最多,分别是2031亩和173户。西北地区特色产业以特色养殖为主,村均养殖牲畜4179头只,远超其他各区,村均涉及户数42户。水面养殖以华北、华南、华中地区为主,村均户数较少。

在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村中,拥有品牌的比重只有18.6%。在问及目前村里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时,有28.9%的村庄选择特色产业形不成规模,有25.2%的村庄选择没有产业规划,有18.8%的选择发展思路不清,有14.7%的选择缺少政策支持。

村民代表大会运行和履职情况良好。从调查数据看,各村村民代表大会运行和履职情况良好。在262个调查村中,有90.1%的村实行差额选举,当前任职的村民委员会多为第8-10届,2017年各村村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次数为4次及以上的占比近70%,村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人数平均为43人,其中党员人数有15人。在村务治理中,村民代表大会也在实际履行自身职能。

农村公益性、群众性文体活动缺乏。在被调查村中,由村里举办的公益性、群众性文体活动有限。近两年举办过戏剧活动的村只占38.9%,有电影或录像活动的占54.6%,有球类比赛活动的有18.3%,春节时有全村集体活动的占38.8%。群众性文体活动有凝聚和团结人心的作用,此方面活动的缺乏一方面与村庄经济缺少可用资金有关,另一方面反映了村庄人气的缺乏。

村规民约制定情况良好,但乡风文明内容仍需完善。样本村中,有村规民约的占80.2%,其中每家每户发放的占比53.4%,有64.14%的村规民约定期修订。总体上看,农村村规民约制定情况良好。红白喜事从简、对份子钱作出明文规定等,这些有助于农村社会交往的风清气正,不过还有37.5%的村庄没有出台这样的规定,说明一些村庄的村规民约中涉及乡风文明的内容还需完善。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差异大。经营性收入和上级拨款是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的主要来源。2017年样本村的集体经济总收入为101.3万元,其中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入平均51万元,占50.3%,而集体经营性企业收入平均16万元;集体农林业收入平均6.8万元;集体承包收入平均10万元,其中企业承包收入4万元,承包地/果园收入4.5万元;村公益事业费平均5万元,其中集体集资平均1.1万元;上级拨款平均30.2万元,占30%;其他收入平均3.6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的区域差异大。华北地区集体经济总收入最高,平均245.9万元,华中和华东地区其次,均为100万元,东北地区集体经济总收入最少,仅为20万元。

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集体经济组织收不抵支。2017年华南、西南、西北地区集体经济当年收不抵支,华东、华北、华中、东北地区入可敷出。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各项权能有待落实。调查发现,只有9.1%的样本村进行了村集体资产的折股量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在进行改革的村庄中,折股量化的对象大部分是本村村民,占比57.1%,而量化对象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占比为42.9%。在折股量化的村庄中,股份能够继承的占65.5%,股份能够转让的占57.1%,转让对象限制为家庭内部成员的占52.6%,其余为在村集体成员内部转让,没有村允许对外转让股权。

首先,要重视乡村“人”的发展。关注农村地区性别比失衡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动普及高中教育,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积极培育乡村“三农”带头人和职业农民,为其提供必要的项目、资金、人力培训等,提高“三农”带头人的致富经验和资源的获得及利用能力;鼓励农村劳动力务农人数比重大的地区继续发展农业生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倾向高的地区促进农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经营和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第二,不断加强政府对农村道路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降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政府继续加大对村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缺乏的村庄的公共投资,并在公共基础设施维护上给予奖补支持。对于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要给予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支持政策和继续倾斜支持。

第三,因地制宜,以本村资源禀赋为基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乡村产业发展不局限于传统种植业,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总要求下,应利用乡村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产业的兴旺发展离不开企业等市场主体,未来要进一步激发私营企业的积极性;支持农户个体以及相应的企业从事乡村特色产业经营,并在产业规划、信息供给、规模做大、市场做强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发挥其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作用。

第四,充分发挥基层自治力量,进一步培育农村各项服务多元供给主体,丰富农民生产生活。一方面可继续支持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进一步健全议事工作制度,规范村务公开,明确权利与义务,增强村委会工作的透明度,调动农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使村民代表大会在农村公共事务决策和监督中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注重农村其他生产生活服务性公益性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为农村社会活动的举办和延续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村规民约的制定与完善,宣传良好乡风,不断增强农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五,要继续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要做好宣传工作,增强村干部和农民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重要性的理解和认知。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方面应着眼制定区域差异化政策,对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好的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区,为其创造更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而对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的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要加强政策和项目扶持。

乡村振兴的困难和对策篇十一

一是人才“流失化”。从乡村人口结构来看,农民进城务工规模较大,留下来的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导致城乡人才差距不断加大;由于乡村工作压力大,高素质、有能力的人不愿意到村任职;加之受编制数制约,乡镇事业单位已近20年未进人,现有技术人员年龄偏大,导致建立健全乡村人才队伍难度大。二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薄弱化”。早期建设的基础设施普遍标准低,部分老旧设施已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需要,并且很多村对基础设施缺乏管理,导致公路、水路、电路等基础设施破损严重,难以长期发挥效益。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当前农村普遍存在施用化肥农药以获取高产、违规开采地下水等现象,导致农业使用地污染严重;加之不少村民仍存在乱砍滥伐、乱挖乱建乱倒垃圾等行为,导致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美丽乡村的难度加大。三是精神文明“荒漠化”。不少村民存在“没钱的人当农民,有钱的人当大哥”的拜金思想以及“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懒惰观念,加之滥办酒席、“薄养厚葬”的成规陋习在农村已风行多年,导致培养“新型农民”改变城规陋习难度大。四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单一化”。现在不少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都存在思路不清晰、政策不健全、举措不成形的现象,一些发展靠前的村也因发展思路单一,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优势发挥得不明显。

(一)汇聚“人气”,筑牢农村基层组织基础。要借助职业技术学校等平台,对农户开展技术、创业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培育一批“新时代的新农民”,还要建立人才“数据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致富能手、外出务工优秀人才回村任职、回乡创业,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来。

(二)依托村情,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方面规划时要以各村实际需求、各村特点来确定项目类别,让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达到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要建立基础设施长效养护机制,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农民成立专业组织,负责基础设施日常养护工作;最后要从“控源、治污、植绿、育民”四方面入手,抓好乡村环境卫生工作,让村民获利获惠,感受到农村环境整治的益处,引导村民自觉投身到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

(三)摒弃陋习,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在农村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教化行则民风淳,教化废则民风败”,一方面要树立起道德模范人物,既能让其守望乡里,造福桑梓,又能让更多的村民学习效仿。另一方面要广泛发动村民讨论修订村规民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家看得见、听得懂的“土规定”“土口号”中,形成百姓能明白、愿遵守的约定俗成。最后要结合“三送三促”,开展思想道德宣传和科学文化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不断转变观念、移风易俗,养成文明习惯,推动美丽乡村、文明乡村建设。

(四)超前规划,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方面要因村制宜,按照“镇抓产业、村抓特色”的思路,集中发展特色产业项目,围绕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让农民尝到改革的甜头,提高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创新发展方式,推行“农业+电商、+旅游、+文化、+养生”模式,拉长产业链,提升产业效益,让集体和农民有更多的收入。最后还要盘活农村现有的集体资产,促进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立足现有资源,以村级集体资产折资、帮扶资金入股等多种方式,入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构建新型经营主体与村集体、农户共荣共生、合作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村集体经济向上向好的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