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听二泉映月的感受 二泉映月赏析(优秀10篇)

最新听二泉映月的感受 二泉映月赏析(优秀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3 18:14:04
最新听二泉映月的感受 二泉映月赏析(优秀10篇)
    小编:admin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听二泉映月的感受篇一

《二泉映月》全曲共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经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

它的多次变奏深化了主题。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是在乐曲开始之前,作者已经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好久了,不知不觉地发出了这声叹息。

a+b+c三个乐句构成全曲的主题旋律。a乐句为漫步主题,情绪忧伤、沉重,仿佛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此乐句与阿炳踌躇街头、边走边奏的步伐相吻合。之后,b+c抗争主题第一次呈示,在徵音上终止。乐句仿佛在向苍天提出了悲愤的疑问:”生活为什么这样艰难,人生又为什么这样坎坷。“下一句音高突然下跌八度,进入两小节的过门乐句,使高昂的情绪暂时平静了下来。

第二乐段抗争主题第二次呈示,较第一次更为激昂,在高音上持续的时间更长,羽音6上的颤弓音构成了乐曲的第一次小高潮。生动地表现了阿炳在苦难中奋力挣扎的情形。

这一段与抗争主题第一次呈示一样,终止在徵音上,这种合头合尾的形式也是典型的中国民间音乐结构形式之一。用在《二泉映月》中显得十分自然贴切,丝毫没有套用之感。两小节小过门以后有四小节的大过门,演奏比较宽阔一些,体现了阿炳对生活依然充满了信心。

因为我们此刻二胡所演奏的乐谱都是王国潼的删节谱,下头三十三小节可删去,而直接演奏抗争主题的第五次呈示段。这是乐曲的高潮乐段,我们仿佛能够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完美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变疑问为感叹,然后是困惑、追寻、渴求、挣扎、奋斗。旋律经两次爬高后,曲调愈加高亢激越,感情愈加强烈凄婉,用最强的力度奏出了全曲的最高音。仿佛要将这吃人的旧社会砸个粉碎。高潮以后,音高骤然下跌二个八度,造成从悬崖陡壁跌入万丈深渊的气势,好像从炽热的激愤中突然被拉回到冰冷的现实之中。这四小节要演奏得异常安静而柔肠百转、欲诉无言。

最终是尾声乐段,它虽然是抗争主题的第六次呈示,但这一次要奏得轻盈而富于幻想,以表达阿炳对未来完美生活的憧憬之情。末尾在询问的音调中结束全曲,好像在问苍天:为何愚贤不辨、贫富不公。其音耐人寻味,然后逐渐远去。

听二泉映月的感受篇二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的艰辛历程,表现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文章真挚感人,饱含深情,意境悠远美丽。

素质教育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景色。

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阿炳创作的艰辛,学习他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1、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2、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课前准备:课件、二胡曲《二泉映月》。

课 时:第二课时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江苏无锡的惠山脚下有一泓

清泉,它就是天下闻名的二泉。这节课就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近二泉,一起走近阿炳,来欣赏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吧。

板书:二泉映月

过度:有一年的中秋夜,小阿炳跟着师傅来到二泉边赏月,可是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似乎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又一次来到了二泉边。

1、此时的阿炳与小时侯有些什么区别呢?快速浏览课文1――4自然段,思考问题。

2、交流:(眼睛失明、恩师去世、生活困苦,卖艺度日??)

3、山水依旧,物是人非。阿炳在这个中秋夜,又一次的来到二泉边。但是今非昔比,他的命运已经历了许多坎坷,听着那熟悉的流水声,他想到了很多,也听到了很多. 就让我们一起拿起书本,来把第四小节有感情地读好。 过度:想起师父,想到自己的坎坷经历和悲惨的命运,听着耳边淙淙的流水声,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 此时阿炳的心绪已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只有通过琴声才能表达它的全部情怀。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板书:琴声―――― 情怀)

4、这时候的阿炳所拉出来的到底是一首怎样的二胡曲呢?请同学们拿起课本,听老师来朗读课文。同时思考,此时的阿炳似乎在倾吐什么情怀。

5、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五小节,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阿炳通过琴声想要抒发哪些积淀已久的情怀呢?(小组讨论:并用曲线划出表示琴声的句子,用直线划出表示情怀的句子。)

6、(交流)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1)出示此句。

(2)起初这个琴声的基调是怎么样的?(板书:委婉连绵)

这时候的阿炳通过这委婉连绵的琴声想要抒发什么情怀呢?

(板书:赞叹怀念思索)

(3)起初的琴声是委婉连绵的,抒发了阿炳赞叹二泉美景,怀念恩师,思索人生的情怀。指名读――生生评议――指名读,最后请全体女生来把这部分读好。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无限向往。”

(1)小黑板出示此句。

(2)这时候的旋律是?(板书:步步高昂进入高潮)此时阿炳似乎表达了什么情怀呢?

(板书:抗争向往)

(3)此时的乐曲以势不可挡得力量,表达出他对命运的抗争和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那同学们思考一下,阿炳想通过乐曲抗争些什么呢,同样的又向往些什么呢?

如果你就是阿炳,你会怎么说呢?(抗争些什么向往些什么)

(想象一下阿炳当时的神态?激愤瞪目 抗争向往)

乐曲步步高昂,渐渐进入了高潮,抒发了阿炳对他悲惨命运的抗争,和对一种幸福安宁生活的.向往。指名读――生生评议――指名读,我请男生来把这部分读好。

(教师引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的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1)此时的乐曲是: 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板书: 舒缓起伏恬静激荡爱

(2)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什么?

(3)指名生读

(4)同学们,你们想想看,除了这四个”爱”,阿炳他可能还会爱些什么呢?

(5)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这四个“爱”,细细体味阿炳当时的心情.

(6)那谁有勇气能把这四个“爱”读好呢?

(指名读――生生评议――再读――引读)

同学们,阿炳的命运虽然是坎坷、艰难、困苦的,但他有没有向命运屈服啊?他还是要同这不公命运抗争,也永远对命运充满着向往.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读好这第五自然段.

1、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请大家一起来欣赏这首曲子吧!

2、(播放音乐直至下课铃声响起)好,同学们,铃声虽已响起,但琴声却仍将延续。因为二泉映月这是阿炳一生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他对悲惨命运的抗争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让我们一起记住这首不朽的乐曲吧,再次有感情齐读课题――二泉映月。

1 、背诵课文第四,五段。 2、把你想对阿炳说的话写出来。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琴声―――――――――情怀

委婉 连绵 赞叹 怀念 思索

步步高昂 进入高潮 抗争 向往

舒缓起伏 恬静激荡 爱

听二泉映月的感受篇三

缓缓地,序幕拉开,演奏者坐在台中央。素衣裳。二胡,很旧。全场静极了,没有一点声音。

平静中的忧伤,凄凉的曲调在琴弦上回转,在弓中蔓延,只能说听得心酸,听得流泪。

旧社会。街上喧闹,小贩的叫卖声,戏院里的唱戏声,茶楼里的评书声。转角胡同口,幽静,无人来往。没有人会去注意这条脏兮兮,坑坑洼洼的路,顶多也就赏几个铜子,算作过路。

碗,破得只剩下个底,别再破了,破了那什么乞讨啊!屋子很黑,到处散发着霉味,没有家具。木板咯吱咯吱地呻吟,泪早已流干,早已蒸发。

声音渐渐弱了下来――又一声长弓的拉响,心也为之一颤!起伏,高亢,低吟,长鸣,短促,由沉思而悲伤,由悲伤而悲愤,由悲愤而怒号,由怒号而憧憬,最后剩下了什么?凄凉。种种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我还能怎样形容呢?用语言吗?用声音吗?用表情吗?用肢体吗?不!只有听了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哀伤,怎样的催人泪下啊!

世界着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聆听《二泉映月》,末了,痛哭流涕。他跪下了,他说:“这样的曲子应该跪着听!”

演奏者的弓在琴弦间来回,忧伤全寄其中,没有雕饰,那是能感觉阿炳心的律动的演奏啊!

眼泪(怎样的眼泪?找不到词语形容它……)流落,无声,因为它已破碎。

渐停,渐续,渐起,渐止。最后的叹息短暂而漫长――全区到此就结束了。野菊花,凋零。

场内寂静――那是心在鼓掌,心在思索,心的永不能平。野菊花,凋零。

——《二泉映月》,凄凉……

听二泉映月的感受篇四

在中国音乐史占有重要地位的阿炳(1893—1950),其个人遭遇是十分不幸的。他原名华彦钧,小名阿炳。他幼年出家做道士,青年时当过吹鼓手,中年时害眼疾无钱医治而失明,从此流落街头,靠卖艺糊口。他在黑暗和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尝尽了人世间的辛酸。他在饥寒交迫中度日,但却人穷志不穷,应对恶势力的欺凌和淫威,他从不卑躬屈节,而总是与之抗争,对之声讨。在音乐艺术上,他总是广取博采,勤学不辍,深深直根于民族民间的音乐土壤,从而使自我的吹拉弹唱无所不精,创作上也有所建树。由于上述种种状况,使阿炳的乐曲和琴音民族风格浓郁,并且很自然的带有一种忧郁愤懑的情调和拧折不弯的大丈夫气概。这些,也许就是《二泉映月》所以能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的原因,也正这首乐曲感人的魅力所在。

《二泉映月》自问世以来流传至今。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男女老少中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在国外也有广泛的影响。著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在北京听二胡演奏家姜建华演奏《二泉映月》,聆听中,顿生断肠之感,不禁黯然泪下。

新中国成立后,曾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派出音乐史家杨荫浏、曹安和等同志去无锡对阿炳的音乐作品进行了录音、记谱、整理,并由有关部门出版、广播。自此,《二泉映月》更焕发出了他勃勃生机和动人的光彩:他先后被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民乐合奏、民乐重奏、旋乐四重奏、西洋旋乐合奏、二胡与乐队、高胡与竖琴等演奏形式,无不绚丽多彩,各得其趣。此曲之后又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二泉映月》的主题音乐。

为什么这位盲艺人的二胡曲会如此引人注目,视之为我国民族乐曲的瑰宝呢?

首先,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在必须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

再则,这首乐曲体现了注重情深、着意传神的法则,发人联想,令人回味。如果将他比之于歌,则决非王摩诘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类的重要描景之作,而倒有杜甫诗歌中那忧国忧民的叹息,李白诗歌中《蜀道难》之感慨,屈原诗词中那怒不可遏的呼喊声。比之于绘画,决非清代“四王山水”,而倒有扬州八家之犀利、坚挺的锋芒。决非《平湖秋月》一类的陶情之作,而倒有贝多芬“月光”奏鸣曲中所蕴涵之愤然心绪。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标题,也使学者们常常为之争论。在江苏无锡市的西郊,有江南名山惠泉山。山上的一泓清泉,经唐朝“茶神”陆羽品尝,评为“天下第二泉”。阿炳失明前后常常去那里流连,他对故乡的山水充满着深情。然而,应对那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人世却苦,水面虽平,人间不平的现实。他心中月儿凄冷,泉水怆凉。于是便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倾诉辛酸,遂取名为《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问世以来,奏家蜂起,各展其长,异彩纷呈。对乐曲的明白也不尽相同。但一切演奏家都把握了“形神兼备,寓神于形”这一表现原则,从而给听者留下铭心刻骨的深刻印象。《二泉映月》的“神”是什么呢?在于其孤独者的心境,夜行者的伤感,不屈服的性格和对光明的期望!

听二泉映月的感受篇五

这一课我们继续学习《二泉映月》,一起读课题目。

二、发现一处美景

1.同学们,大家都已知道了《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但是关于“二泉映月”,还有一点,如果我不提醒,大家就不一定清楚,其实,“二泉映月”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著名的风景,就这篇课文,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还真不少呢。

2.请你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说给大家听一听。

(1)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2)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3)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志萦绕在他的耳畔。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生交流)

4.课文中整整四处描写“二泉映月”这首风景,虽然这道风景散见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但还是被我们一一发现了,看来大家真会读书。我呢,已经把描写二泉映月的优美词语都摘了下来,大家看大屏幕。

树木葱茏藤萝摇曳

一泓清泉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5.试读这些词语,读出一种感觉,轻轻地、缓缓地给人一种幽静的月夜感觉。

三、感悟一段人生

1.面对这如银的月光,这清澈的泉水,这一切的一切,对于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是一片什么?——一片黑暗!

是的,“茫茫月夜,如银月光”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是一片——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还是一片——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永远都是一片——

2.黑暗,除了黑暗还是黑暗,置身于黑暗世界中的阿炳,在那个中秋之夜,在那个二泉池畔,他在想些什么?他又在听些什么?默读课文,找出刻画阿炳心理活动的句子,用笔写写自己的感受)

(生读课文、写感受)

3.通过阅读感悟理解“坎坷”。

4.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去听,看这段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变成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进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

(生根据四个不同场景,想象阿炳的卖艺生涯,写下来)

6.一边是苦难、是屈辱、是悲惨,一边是热爱、是向往、是追求,这就是阿炳的一段坎坷人生!

听二泉映月的感受篇六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种能力。

以朗读为主线,抓住主要问题,理解课文,了解欣赏乐曲。

1.能通过朗读、查阅交流资料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并通过朗读理解4、5两个重点段。从而能理解欣赏音乐《二泉映月》。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个重点段。

美读课文,通过朗读理解课文,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理解欣赏音乐《二泉映月》。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了故事的内容,同学们提出了许多自己不懂的问题,让我了解到同学们个个都是善于思考的孩子。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各种手段解决这些问题,还要能够通过朗读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1.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自己练习朗读,要求正确、流畅,如果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就更好了。(板书:读)

2.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生个别朗读。

1.出示“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2.这两句是同学们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有同学问:阿炳为什么小时侯听不到声音,长大了就能听到了呢?还有的同学问:阿炳为什么能从泉水中听到这么多声音呢?其实,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只要知道阿炳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就可以了。课文中就有关于阿炳身世的介绍,看谁读书最仔细,把它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3.一生有感情地朗读。

5.(学生纷纷谈阿炳的故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了解查阅资料的途径:可以上网、去图书馆、咨询专业人士等。)

6.师小结,指导朗读:

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在中国音乐家的故事里找不到他的名字,因为他只是一个民间艺人。他是道士之子,自小便生活在道观之中。父亲和道观中的乐器班子给了小阿炳最初的音乐熏陶,他就是在那时学会了二胡、琵琶、笛子等乐器的。后来,他又流落街头,卖艺为生。不幸的是,21岁时,阿炳因病双目失明。从此,阿炳坠入了黑暗的深渊,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在生死线上痛苦地挣扎着。正因为他的一生坎坷不平,经历了太多的痛苦、悲伤,所以,当他在这个万家团圆的中秋之夜,孤独地坐在二泉池畔,心中百感交集,才能从泉水中听到――(引读)深沉的,伤心的,激愤的,倔强的……(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6.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这两句,这次朗读要求同学们能做到美读。(板书:美)所谓美读,就是在文章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7.生练读,师巡视。

8.生个别、集体美读这一部分。必要时教师范读。

1.出示“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2.对于这句话,也有不少同学问: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书上,请你仔细读读,划下来。

3.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片段。

4.这些情感积淀在阿炳心中,久久无法宣泄,他要用琴声倾诉自己对命运的抗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5.放音乐,师随着音乐的旋律朗读有关片段(注意朗读与音乐的`结合要恰当)。

7.指导朗读。

1.同学们读得真投入,已经做到了美读,想必其中的精彩片断已熟读成诵了吧。请你们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背下来。

2.指导背诵。

今天这节课,我们解决了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做到了美读,有些片段还会背了。下课后请同学们把4、5小节全部背诵下来。

同学们,我国像华彦钧这样的民间艺人还有很多,像《二泉映月》这样不朽的民间音乐也有无数,这些都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精华。你还了解我国哪些传统的民族乐器、民族乐曲?课余时间收集,下节课我们不妨开个音乐欣赏会。同学们,语文和音乐是相通的,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多读美文,多赏美乐,陶冶我们的情操,让我们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附: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叹息

美读 哭泣

倾诉

呐喊

资料提供者:

听二泉映月的感受篇七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二泉映月》是一部传世之作。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作者以自己辛酸痛苦的人生体验,经过长期的积淀创作出这首动人心弦的乐曲。乐曲向人们倾诉了对他坎坷的一生,既有对人生的无奈,又有对痛苦生活无尽的愤怒与抗争,其中缠绵不尽的愁思、慨叹,动人心弦。

音乐本是天籁之声,只有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人才能听懂;文字本是有温度的,只有热爱生活,善于品词析句的人才能感受得到。本文的重点应落在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方面,进而了解阿炳生活坎坷,学习阿炳不向命运屈服,勇于抗争的精神,领会曲子的意境。同时,使学生学会正确面对困难、挫折。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搜集有关《二泉映月》及主人公阿炳的有关资料。

学情分析

乐曲柔中带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这是一位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学生不易产生共鸣。阿炳生活的年代距学生较远,学生对其坎坷经历及情感的理解是难点。对乐曲内涵的理解是重点。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物是人非,经历就是财富。苦难也许是人生为我们打开的另一扇窗,苦难也许就是一笔财富。可通过三点解决:1品读文字,在研读文字的过程中,领悟阿炳借“乐声”倾吐自己的“心声”。2听曲子,在鉴赏中体味韵律美,与语文的审美功能相结合。3读中悟,悟中读,在批注中静思,在与同学交流中引发思维碰撞。

媒体运用:多媒体、ppt课件

一、介绍课题及作者、欣赏名曲《二泉映月》。

让学生谈谈从这悠扬的琴声,你听到了什么?板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阿炳为什么能创造出如此高超的乐曲?)

2、认识词语,整体感知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二、四、三自然段。

1、拿出笔来,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带有“二泉风景”的句子。

2、课件出示第二节,指名读。问:小啊炳听到了奇妙的声音了吗?引入第四段教学。

3、教学第四段。激情:为什么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

4、从“双目失明”、“卖艺度日”来帮助学生理解。设计:“闭眼感受”环节。引入第五段教学。

四、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问:他为什么要把这些通过琴声来倾吐给月夜呢?让学生感受啊炳的孤苦伶仃。

2、指导朗读。读出起初的委婉连绵,高潮部分的升腾跌宕。

3、学生练习朗读。

五、总结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感受《二泉映月》在中国乃至国际上的地位。

2、幻灯片打出: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进一步感受阿炳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

3、在音乐中结束本节课。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生活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同学们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下课。

听二泉映月的感受篇八

一、背景:

语文可以促进你对音乐的感受,音乐可以促进你对语文的理解。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书上有一篇与音乐紧密结合的课文《二泉映月》,课文文笔很美,娓娓叙述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诞生的经过,描绘了委婉连绵又升腾激荡的琴声及其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表现了阿炳这位盲人音乐家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坎坷命运不屈抗争的精神。我在给学生上这一课时,播放了阿炳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帮助学生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增强学生热爱、敬重、走近世界经典艺术的美好情怀。

二、品味名曲,感受不朽:

师: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来到泉边,这一次,他不仅听到了叹息、哭泣,还听到了倾

生:《二泉映月》表达了阿炳对师傅的怀念。

生:《二泉映月》表达了阿炳坎坷的人生道路。

生:《二泉映月》不光是一首曲子,他是阿炳的内心情怀,表达他与命运抗争、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精神。

师:是啊,这不仅仅是一首曲子,是阿炳用“琴声”表达“心声”。让我们好好地读读这段话,感受阿炳的内心情怀,表感受他与命运抗争、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

师: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播放《二泉映月》相关片段)

生:我仿佛看到二泉优美的景色。

生:我仿佛听到阿炳怀念师父的轻声倾诉。

师: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你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播放《二泉映月》相关片段)

生:我听到了阿炳与命运抗争的呐喊。

生:我看到阿炳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让我们跟着乐曲读读这段文字,读出感情,读出意境。(播放《二泉映月》完整曲子)

生配乐齐读。

师: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同学们能不能在老师的提示下,跟着乐曲,试着把这段文字背一背。

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跟着乐曲背诵课文。

听二泉映月的感受篇九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本单元的主题是“有志者,事竞成”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去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敢于同逆境、命运抗争的精神。基于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五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所以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2、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4、5节。

教学重难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由于本课主人公阿炳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的孩子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读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承接第一课时的教学,教学伊始我让学生用笔勾画出文章中描写二泉映月的好词佳句,,既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又倡导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紧接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用图片展示了月夜美景创设了文章中词语所体现的优美意境。我依次展示了“树木葱茏、藤萝摇曳、月光如银、静影沉璧、月光似水、水波映月、月光照水”等词语的图片。这些图片的展示不仅深化了主题,而且也揭示出美景的熏陶是乐曲创作的前期基础。

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突破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音乐欣赏,创设情境。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我在开课伊始,就让学生倾听乐曲,旨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强烈愿望。听曲后我让学生谈谈听这首曲子的感觉,并引出《二泉映月》曲名及其创作者——阿炳。

第二部分:走进阿炳,了解坎坷,感悟创作的艰辛历程。这一部分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我通过课件出示相关资料,让学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叙述引读课文内相关的段落三小节,从而感受阿炳的“人穷志不穷”,不向命运屈服的骨气。紧接着读文直奔重点段四、五自然段紧紧围绕“渐渐的,渐渐地,他似乎听到沉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句话,让学生反复朗读,逐渐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从而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冲动来源于他十多年的坎坷经历与身心的巨大折磨,进而体会到他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二泉映月》说课稿(第二课时)

听二泉映月的感受篇十

熟悉的乐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山水秀丽的江苏无锡: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展现出惠山“天下第二泉”那美丽的景色。伴着泉水的涌动,这支婉转的乐曲又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曲子的作者名叫华彦钧,出生在江苏无锡。他对民间音乐有着强烈的兴趣,从小就学了击鼓,吹笛,拉二胡,弹琵琶。十五六岁时,已成为当地一名出色的乐师。而他三十四岁的时候,疾病使他双目失明了。贫病交加的他,流落在街头,生活极为艰苦。但他骨气刚毅,从不乞求别人的施舍,而是以卖艺为生。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瞎子阿炳。阿炳长期生活于社会的底层,有着鲜明的爱憎,他曾编演过许多乐曲,刚才我们所听到的,就是阿炳的二胡曲代表作《二泉映月》。由于他生活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他也曾编演过许多讽刺性的乐曲,向邪恶势力挑战,如《听松》《汉奸的下场》等曲目,表达了他对日寇及汉奸的极大的义愤,而他所以也成为了反动当局的眼中钉、肉中刺。1947年,阿炳遭国民党殴打成疾,被迫停止了卖艺生活。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岁月,阿炳最终盼到了全国的解放,他的艺术生涯也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采访了阿炳,并在匆忙中录下了他所弹奏的《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乐曲。他还答应半年后继续录制二三百首二胡曲。可是,由于他长期遭受旧社会的折磨,竟于当年12月4日吐血去世了。阿炳之死以及他数百首乐曲的失传,不能不说是中国音乐史上永远无法弥补的一大损失。

《二泉映月》作为他仅保留下来的几首曲目之一,显得弥足珍重。据说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此刻这个样貌。’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奥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能够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就这样,《二泉映月》流传了下来,而它也被看作是作是作者一生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二泉映月》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无限深邃的感情。全曲共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

能够说,这首曲子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演奏上,都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它不仅仅在国内深得人民喜爱,也在国际乐坛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它以它深沉、悠扬而又不失激昂的`乐声,撼动着千百万人的心弦……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该曲的评价:“我就应跪下来听……”那是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改编),当时,小泽征尔并没有说什么。

第二天,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专门聆听了该院17岁女生姜建华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日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正因我并没有明白这首音乐,所以,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说着说着,真的要跪下来。他还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适宜了”。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二泉映月》自此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赞誉。

在中国音乐史占有重要地位的阿炳(1893―1950),其个人遭遇是十分不幸的。他原名华彦钧,小名阿炳。他幼年出家做道士,青年时当过吹鼓手,中年时害眼疾无钱医治而失明,从此流落街头,靠卖艺糊口。他在黑暗和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尝尽了人世间的辛酸。他在饥寒交迫中度日,但却人穷志不穷,应对恶势力的欺凌和淫威,他从不卑躬屈节,而总是与之抗争,对之声讨。在音乐艺术上,他总是广取博采,勤学不辍,深深直根于民族民间的音乐土壤,从而使自我的吹拉弹唱无所不精,创作上也有所建树。由于上述种种状况,使阿炳的乐曲和琴音民族风格浓郁,并且很自然的带有一种忧郁愤懑的情调和拧折不弯的大丈夫气概。这些,也许就是《二泉映月》所以能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的原因,也正这首乐曲感人的魅力所在。

《二泉映月》自问世以来流传至今。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男女老少中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在国外也有广泛的影响。著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在北京听二胡演奏家姜建华演奏《二泉映月》,聆听中,顿生断肠之感,不禁黯然泪下。

新中国成立后,曾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派出音乐史家杨荫浏、曹安和等同志去无锡对阿炳的音乐作品进行了录音、记谱、整理,并由有关部门出版、广播。自此,《二泉映月》更焕发出了他勃勃生机和动人的光彩:他先后被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民乐合奏、民乐重奏、旋乐四重奏、西洋旋乐合奏、二胡与乐队、高胡与竖琴等演奏形式,无不绚丽多彩,各得其趣。此曲之后又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二泉映月》的主题音乐。

为什么这位盲艺人的二胡曲会如此引人注目,视之为我国民族乐曲的瑰宝呢?

首先,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在必须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

再则,这首乐曲体现了注重情深、着意传神的法则,发人联想,令人回味。如果将他比之于歌,则决非王摩诘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类的重要描景之作,而倒有杜甫诗歌中那忧国忧民的叹息,李白诗歌中《蜀道难》之感慨,屈原诗词中那怒不可遏的呼喊声。比之于绘画,决非清代“四王山水”,而倒有扬州八家之犀利、坚挺的锋芒。决非《平湖秋月》一类的陶情之作,而倒有贝多芬“月光”奏鸣曲中所蕴涵之愤然心绪。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标题,也使学者们常常为之争论。在江苏无锡市的西郊,有江南名山惠泉山。山上的一泓清泉,经唐朝“茶神”陆羽品尝,评为“天下第二泉”。阿炳失明前后常常去那里流连,他对故乡的山水充满着深情。然而,应对那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人世却苦,水面虽平,人间不平的现实。他心中月儿凄冷,泉水怆凉。于是便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倾诉辛酸,遂取名为《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问世以来,奏家蜂起,各展其长,异彩纷呈。对乐曲的明白也不尽相同。但一切演奏家都把握了“形神兼备,寓神于形”这一表现原则,从而给听者留下铭心刻骨的深刻印象。《二泉映月》的“神”是什么呢?在于其孤独者的心境,夜行者的伤感,不屈服的性格和对光明的期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