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4年作文线上教学的感受(优质17篇)

2024年作文线上教学的感受(优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2 02:23:51
2024年作文线上教学的感受(优质17篇)
    小编:zdfb

总结是一种提炼与总结经验和智慧的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理清总结的逻辑结构是写好一篇总结的关键,我们可以按时间顺序、问题分析、成果总结等进行组织。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文线上教学的感受篇一

新课标的颁布,让教师明确认识到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因此,各学科的教改可谓轰轰烈烈,卓有成效。那么,体育课应如何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呢?我认为,体育课的教学过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理念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想学生所想,积极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教学情景体验“玩中学”的乐趣,通过比赛磨炼自己的意志,通过教师及时到位的评价促进潜能的发挥,让学生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加”。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于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一、教材教学有所创新根据教材,选择各种趣味性的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对教材进行适当改编。如在教小学四年级学生各种长跑教材时,我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沿着跑道强迫练习,学生一听长跑就烦,逆反心理强。因此我在教学中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用游戏的方法完成各种跑的教学。教师不再单单是教的人,更是学生的朋友,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通过这样教学活动,学生置身于教学之中,不仅超额完成了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启发和锻炼了学生思维,完善了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在课后总评时我问学生:“你们知道今天跑了多远吗?请你们回家以后算一算,有兴趣的话,再算出自己所跑的距离。”这样真正做到了学中有玩,玩中有学,让学生感到其乐无穷。二、改革课的层次一直以来,体育课堂教学用的是四段式的教学程序,即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后来改成了三段式教学程序,即开始与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这些简单的变化实际上换汤不换药,让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当整天呆在教室的学生来到室外活动的时候,他们是想放松放松大脑和四肢,还是想一来到操场就面对严肃的老师,还有那些枯燥的、公式化的'教学形式呢?更何况是活泼可爱的小学生。于是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法,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形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到体育活动所包含的无限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身体的各部位逐渐进入工作状态。三、结合学生智力的发展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是目前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应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如:根据学生爱模仿的特点,进行仿生、仿物练习,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模仿和想象力。利用课中学生正在使用的器械,进行拆装比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游戏中增加一些器具组织分类比赛,培养孩子的记忆、思维、识别能力。采用教师先示范,接着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并要求学生自己发现完成动作的最好方法,再通过问答启发,让学生根据自己完成动作的体会,说出动作要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四、合理安排音乐、舞蹈,以利于体育与美育的结合在体育课中适当穿插一些舞蹈,配以优美的音乐,不仅能使学生保持兴奋,振作精神,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练习效果,还有利于稳定情绪,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同时在优美的乐曲中进行活动,边歌边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及完成动作的协调性,使学生受到健康美形态美的教育,获得美的享受,进而使“美育寓于体育之中”,促进美育和体育的相结合。五、坚持教学方法的创新完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安排、变换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教学形式要多样,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能使学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如:分组轮换、小组合作、竞赛、展示互动、探究讨论等,从而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1.教学主题要多角度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童话故事,针对这一点进行情景教学,课上先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童话意境中,再渗透教学内容,可以使单调的学习变得有声有色。主题还可以是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电影,生活中的某一个场景等。2.教师言行要有魅力教师形象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通过一节课,学生就能判断这位教师是不是自己所喜欢的,而教师形象主要靠自己的言行举止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手势、眼神、语言”的作用,即采用“手势指挥、眼神暗示、语言激励”的组织方法。在实践中我们要善于总结和挖掘其中的内涵,使自己的言行更加贴近学生,提升课堂教学的魅力。六、丰富教学手段以激发兴趣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就像舞台上的道具对于演出效果所起的作用一样,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能够提高学生兴趣。1.视觉的刺激图片是最直接的视觉刺激,它具有逼真、形象、美观、新颖等特点,多变的图片不断地给学生全新的感受,刺激学生活动的欲望。我们还可以把活动场地安排画在纸上,帮助小学生理解授课的意图。2.多媒体的运用适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精心设计一些多媒体课件可以丰富学生视野。这个课件可以是有关技能学习的,或者是有关体育常识的,也可以是体育欣赏方面的,则具有代表性的画面、优美的艺术造型、简明的文字显示加上生动的语言解说总能给学生以深深的触动。3.听觉的变换除了哨音,可以通过音乐、小号、鼓声给学生以刺激。如学动作时,播放有节奏的音乐,会让学生耳目一新,取得好的效果;比赛时,可以用音乐渲染气氛,用小号和鼓声加油助威,让所有学生感觉身心愉悦。此外,在场地和器材方面也要多下工夫,注意开发设计,保持学生的新鲜感。总之,只有抓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需求,让他们真正喜欢上体育课,就抓住了新课程的本质,必能达到“健康第一”的课程目标,体育课也将因此而永葆生机。

作文线上教学的感受篇二

众所周知,感受首先离不开观察。教学时,我们比较重视指导学生对大自然进行观察,这种观察的对象无疑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由于观察的途径、要求不同,就产生了科学的观察与文学的观察的不同特点。科学的观察要求尽可能排除一切可能的主观色彩,有时为摆脱人的感觉器官的局限,科学工作者常常又借助仪器排除错觉,(如显微镜、放大镜)以避免虚假的观察成果。然而文学的观察除了要有那种标准的、带普遍性的眼睛外,还得有自己的眼睛,用带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使观察的结果染上个性的情感的色彩。女作家张洁说:“人和人的.眼睛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瞳仁,实际上是长在自己的心灵上的,他们只能看见各自心灵上所给予他们的那个界限之内的东西。”这就是说,在文学艺术领域,形象产生于客观与主观的遇合,它是情感与理智的合拢。同样一个对象,一个景观,如果是纯客观的,也许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启发性,但人是带着自己的全部阅历在吸收生活信息的,对一个联想丰富,情感活跃的人而言,静静地注视“袅娜”两个汉字,他的眼前就能浮现出公园里迎风摆动的杨柳细枝,神话里美貌仙子的轻柔飘带,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体态。人,又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在观察自然的,一经作者感情的渲染乃至似乎是主观的解释,微不足道的就可能变得意味深长了,垂柳可以变得多情,天鹅则善良而又高洁,黄鼠狼却是卑鄙而又狡猾。

[1][2]。

作文线上教学的感受篇三

许多人都喜欢春天,因为春天是万物复苏、生长希望的季节,野花它们竞相开放,比艳斗美,所有的景物都生机勃勃,那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清澈小河,让人有一种悠扬风采的感觉,我爱春天那温馨之香的风,我爱春天那绵绵细雨的天。夏天是烈日炎炎的,谁都不想一人独自坐在家里。那时,人们希望有一棵参天大树来撑住烈日的强光,当你有烦恼时,那些清风会让你有重新的希望,我爱夏天的河。

秋天是红色的也是金色的,一看那金色的田野,那沉甸甸的果实,让人有一种收获的感觉,那飘来的香气让人回味无穷。看那边的枫树的红叶,让人的心里充满热情,看那河底美丽可爱的小鱼,看高飞的鸟儿和慢爬的小虫,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一切都是有种生活的乐趣,一切都是有钟憧憬向往美好的生活。

冬天一下子来了,那大地又变了个面目,一切都是那么寂静,那鸟儿的鸣声,那蝉儿的叫声,那温暖的小河,那可爱美丽的花都不见了,然而这一切怕,因为那棵松树,梅花等都坚持存在。

什么是自然,什么不是自然,所有的一切是自然,自然界是巨大的,可以这么说自然是无限的。源头深,水就流淌不息,水流而鱼生长,是自然之理,根深而树木生长,树木生长而结果实,也是自然之理,学习也正如自然,水聚得多成江河,可流淌不息,是鱼儿的依靠,树根扎得越深,生长出来的果实也就越可口,是树叶们的依靠,我们应该一点一点地积累知识,让我们心中的树根扎得更深。

作文线上教学的感受篇四

师:在上课前,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动漫《回归》。(播放大方广网站中的影音艺苑--动漫园地--回归,学生在欣赏中赞叹声一片)。

师:刚才大家看了这一组画面,有什么感觉,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真是太美了!

生:壮观!

师:看来我们同学的语言在美景前都显得苍白无力,能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吗?

生:看了这些图,感觉很祥和,精神上特别放松,神清气爽。

生:画面清幽,感觉身临其境一般,心里什么也不会想了。

师:这些同学已经领悟到山水的意境了。的确,山水的灵秀会涤荡我们心灵。

生:靠语言!

师:对,我们这节课就是要学会用语言去描绘美景。

二、比较赏析。

师:现在我们做个尝试。(幻灯片显示秋天月夜图,生欣赏)这画面上有哪些景物呢?

生:有皎洁的月亮,有云彩、枯树……。

生:还有田野、水和房屋。

生:整个图片是蓝色的,让人觉得很安静、清幽。

师:现在老师把这些景物组织成一段文字。(幻灯片显示文段:夜幕降临,一。

生:虽然都写到了,但感觉不像描写,只像是对景物的概括,很粗糙。

师:那如何能算描写呢?

生:加一些修饰的词语。“一轮清幽的月亮照在枯萎的老树上,稀稀疏疏的房屋静默着,村庄、田野都笼罩在月色中。”(教室顿时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师:蔡××同学出口成章,大家觉得他的语句比屏幕的语句多了什么?

生:他用了“清幽”“枯萎”“稀稀疏疏”这些形容词来修饰,更生动。第一太简单、太直白了。

生:“垂悬”比“升”字好,更准确,“升”表示一个过程,但图片上感觉不到。

生:我觉得“倾泻”这个词用得好。很准确地写出月光像水一样流下来。

师:月光会流动吗?

生:不会。

师:那“倾泻”在这里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生:噢,我知道。月光是静态的,用“倾泻”化静为动,与上面的“如水的清辉”“瀑布”照应。(师生一起鼓掌)。

生:我觉得“硕大无朋”也用得不错,它与前面的“广袤”都写出了大地的宽阔,现在又将大地比作“摇篮”,让人感觉大地很亲切温和。 生:这一句在原句基础上加了比喻、拟人的修辞。它把树木、房屋、村庄、田野融为一体,比作“襁褓中的婴儿”,把大地比作“摇篮”,给人很温馨、亲切的感觉,也把画面中的幽静祥和的气氛表达出来了。

师:说得好!这样一改,整个画面的清幽祥和的特点就凸显出来了。大家的评论都很到位,目光如炬啊!好,我们继续看最后一段的比较。

生:我觉得这个“褪”字用得很好,“褪”字就好像白天的喧闹声像潮水退潮一样渐渐地退去。(教室内掌声不断)。

生:从“四周一片宁静”到“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这写的是人的主观感受,由四周环境升华到心灵的宁静,情景交融。

生:描写。

师:是啊,叙述显得平淡、直白,而描写却显得具体、生动可感。

三、总结方法。

师:通过以上语段的分析、讨论和交流,同学们能总结出几种景物描写的方法吗?

生:可以借助比喻、拟人的修辞。

生:可以加一些表状态的修饰语。

生:可以用一些准确的动词,化静为动。

生: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这样描写才会形象。

生:还可以写出人的主观感受,情景交融。

生:还可以开放五官。我觉得这段文字只有视觉,其他感官没有,既然很静,老师说过,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师:有道理,那你能不能给文章加个听觉的句子?(生为难)哪位同学帮忙一下?

生:“褪了下去”后面加上蛙鸣。

生:蛙鸣不好,树枝枯了,秋天没有蛙鸣。

生:“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犬吠。”

生:“冷不丁传来几声秋蝉的哀鸣。”

师:同学们才思泉涌,下面有机会让你们也露一手。老师把大家的发言总结一下,写景的方法最主要就是三种:第一运用修辞(板书),包括比喻、拟人、对比等,把景物的特点描绘得更形象;第二加修饰语(板书),在描写的景物前加上一些表性质、颜色、状态的词,把景物写活;第三融入主观感受,就是情景交融(板书),抒发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

四、习作互评。

师:方法归纳出来了,下面就让大家一显身手。我们就运用这几种方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片断,要求:1、认真观察,2、抓住景物特征,3、运用描写方法。老师提供两幅图给大家,分组写,限时8分钟。

(幻灯片显示图片,8分钟后)。

师:现在停笔。下面是展示、互评。互评时注意以下要求:1、描写了哪些景物?2、具体运用了哪种方法?3、用得恰当吗?如不恰当,可试着改动一下。哪位同学愿意把你写好的文字读给大家听?(生举手)。

师:这位同学勇气可嘉,其他同学认真听。

生:隔着火红的枫叶,一挂小瀑布欢快地从岩石间跃出,像一条小白龙腾跃着身姿扎。

入潭中,溅起一簇洁白的水花。潭中的水一定清凉又甘甜,要不,那潭边的草儿怎。

么会绿得这般滋润,这般可爱呢?

师:请其他同学点评一下这位同学的描写。

生:他描写了瀑布、潭水、青草、枫叶。

生:他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把瀑布写得很生动,很有人情味。

生:他能在所描写的景物前加上表示颜色的形容词,把画面中的色彩描写得很鲜艳生:他想像很丰富,看到水的清亮与边上草的绿,想到水的甘甜,把自己的感情都融入其中了。

生:我觉得他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没有写到。(大家疑惑)画面中的枫叶是很突出的,但他只写了一句。

师:那你给他加上一句。

生:山风拂过,那枫叶害羞地打着旋儿,陶醉在绿草间,有的似乎不忍这水就这样寂寞地流去,多情地落在水中,与水花嬉戏着流向远方……(掌声)。

师:你的文笔与你的`人一样出众,如果把你们两个的描写结合在一起就是一篇很成功的习作了。其他同学们点评得也很精当。另一小组写得如何呢?老师随便点一名同学来读一下。

生:夕阳下山了,却忘记把她的披风带走,留下满天灿烂的晚霞。瞧,天边那一道金黄接着暗灰,好象一条鲨鱼张开了嘴。这边的晚霞火红一片,像一只美丽的火凤凰展开双翅,翱翔在碧蓝的天空中。霞光下面盘旋着一群鸟儿,似乎留恋这美丽的黄昏,都不愿意太早飞回家。地上两棵枯树指向天空,像一对走过沧桑岁月的老夫妻,相依相伴欣赏这满天的霞光。(掌声)。

师:谁来点评?你来试试!(叫举手的同学)。

生:他这段话层次分明,从远处的天空到近处的天空,再到半空中再到地上。

生:我觉得他第一句写得好,想像很丰富。

生:他用了比喻和拟人,很生动很贴切。

生:我觉得他只开动了视觉,太单调,还可以加上一些声音的描写,“这些儿喳喳地叫着,招呼着自己的亲朋好友快来欣赏这天空的美景”。

师:同学们点评得都很好,很有见地,老师希望大家能够相互学习借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再一一点评了。大家回去后把这篇作文完善一下。通过以上的训练,同学们能感觉到其实景物描写并不难,只要认真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恰当的描写手法,相信每位同学都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这是一堂生动活泼的作文指导课,虽然设计上没有什么创新,但很实在,学生真正动起来了,不仅敢说,而且才思泉涌。我想,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不在于它的形式多么热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价:。

1、学生的收获。即通过这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老师的任何设计都应围绕学生的需求展开。我班学生在写作中常见的毛病就是语句不生动,一些修辞手法不会运用,平常再三强调注意描写,但真正写好的聊聊无几,这次上完第三单元“人与自然”,学了那么多写景的美文,接触了精彩的比喻、拟人的修辞,他们需要一次写作实践将学到的知识巩固下来。这次写作指导课,设计中有一段课外阅读,通过比较赏析,学生对描写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再将总结的方法运用在写作中,真正学会了描写。在课后学生的反馈中,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如何写景,如何使文句生动,在习作中一些精巧的比喻、拟人已经一改贫乏的面貌,虽然有些还有点嫩,但总是学会了,并且已经开始尝试了,这就说明这堂课是有效的。

2、学生的参与度。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学生的热情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如果一堂课学生反应冷漠,只有老师在唱独角戏,就不成其为课堂。什么是参与?参与就是学生在课堂中是否积极思考问题,是否提出质疑,在讨论中能否谈出自己的观点,简单说就是学生动起来没有。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调动。这节课,在另一个班上时学生反应平淡,在这个班,我实行了分组评比的方式(组别是以前就有的),各组的发言人数及质量都与成绩挂钩,所以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不仅敢说,也说得好,在发言中就感觉到他们确实开动脑筋,也确实有自己的看法。

3、老师的应变能力。教师的应变能力不是指如何有效地将学生引到自己预先设计的环节中,而是随机地根据学生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将课堂导向深入。在这堂课中,学生对老师给出的范文提出质疑,指出不足,使我诧异于学生的领悟能力,但老师并没有因为它是自己写的就将学生的一棍子打死,而是谦虚地请教,充分得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并由学生的发言将课堂的气氛一次又一次推向高潮,成为一节课的亮点。

有付出才有收获,学生的心田需要老师精心地灌溉,学生的写作兴趣也需要老师精心地扶植,所以,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各位语文教师共同探讨。

作文线上教学的感受篇五

(浙江省临海市邵家渡中学)。

摘要:《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强调教学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实现这一理念的途径之一就是实施生活化教学。从“《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生活化实现模式的构建”“课堂教学氛围的民主化和生活化”“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堂活动的生活化”“教学内容上的生活化”“生活化教学资源的综合开发”等方面对《历史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做了些探索。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源于生活;融于生活。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使学生从中获得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必要的社会生活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课堂实际教学,谈谈《历史与社会》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

一、构建《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生活化的实现模式。

笔者觉得初中《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实现应该保证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和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尤其要利用课堂这块阵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大自然中和生活中教育资源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逐步构建起了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模式,如下图示:

二、践行《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生活化实现模式的内涵。

1.实现《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氛围的民主化和生活化。

通过生活化教学,要使课堂内的.师生关系由主从关系转变为对话关系、合作关系。在教师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的情形下,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课堂内再现生活情境,从而启发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情感变化决定教学内容,改变教学过程。师生双方就这样彼此敞开、彼此接纳和相互沟通。师生在生活化的课堂里使双方的关系成为彼此生命的一部分。()而且,生活化教育并非是仅仅培育学生之间的情感性的伙伴关系,更应注重于合作关系的发展。所以,学生在努力达成工作任务目标的过程中,就逐渐建立起了合作的关系。

2.实现《历史与社会》教学情境创设的生活化。

所谓学习的过程,就不仅仅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不是一个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构建这些知识信息的意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很显然,知识构建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替代的。学生必须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这些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历史的与现实的)之中,让他们在其中进行多方面的主体性探究活动。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激发思维。

3.实现《历史与社会》课堂活动的生活化。

新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学习。我们说人的生活与人的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就课堂生活而言,活动的主角应当是学生。因此,如何结合教材,增选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社会与学生生活实际,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活动,要求实验教师做到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遵循“人不仅是在自己的活动中获得发展的,而且人自身发展的动力也不是源于别处,而是源于人的活动本身。”这一理论,组织实施具体活动。其次,课堂教育活动应该具有生活性。所以,我们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需求,要使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再次,课堂教学的活动内容,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在课堂中要形成一种符合社会需求的“生活力”,也是一种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课堂教学生活化必须注重课堂活动的质量,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必须做到:活动的目的要明确,活动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活动方式更要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4.实现《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上的“生活化”

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以致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是我们历史与社会教学久治不愈的一大痼疾。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呢?首先,从教学内容方面来讲,要求我们必须使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还原其本来的“生活态”,重新变得“有血有肉”。即:一要改变以往司空见惯的仅仅是以历史上的“大人物”为主的做法,注意攫取那些来自普通百姓中间的,或者是普通平民百姓所喜欢的、感兴趣的与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生活化的历史事件来加以说明,尽力做到“平民化”;二是对那些着名历史人物的介绍,必须坚决摒弃以往那种仅仅将他们当作某些“政治符号”来对待的做法,要尽量通过一些平凡事来还原其有血有肉的生动个性;三是要特别关注历史知识与显示生活的贯通,真正做到“通古知今”。这样,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才有可能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是“活生生”的,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时地传来“生命的气息”。

5.实现《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综合开发的生活化。

乡土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新课程改革强调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家庭、邻居、社区等生活空间变化入手来安排课程,突出生活环境的“由近及远”。丰富的乡土资源充实了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内容,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理解历史的素材。学生家庭中往往有不少与历史、地理课程有关的课程资源可资利用。有的家长能够指导或参与学生的历史、地理学习活动;有的家庭可能还有这方面的书刊,可作学生学习的材料工具,如家庭中不同时代的照片、实物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与记录、不同时期的票据、各类证书等;有的家长平时也会谈及历史、地理等事宜,让学生耳濡目染,积累感性知识。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要取得家长的支持。通过家长会或让学生回家介绍,使家长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理解该学科的重要性。

6.实现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户外生活化教学)的有机结合。

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安排课外实践应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外有无机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一般说来,教师对校内环境及所在社区的某些方面都有所了解,应该加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至于学生平时的课外活动及其他学以致用的机会,则要靠学生自己介绍,这时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历史与社会》任课教师应该注意发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否则,有些学生就可能因为不用而将学习内容忘记得一干二净,整个课程教学的成效就会受到损失。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反思的结果,是适应新课改的重要措施。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认知能力因材施教、调整教学,注意挖掘教材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让活动走进课堂,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并逐步做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活”,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徐慧林,叶存洪。对话“教学生活化”[j]。江西教育,(12)。

[2]魏宇嘉。中学历史教学的生活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07)。

[3]董伟超,宋张。小学学科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06)。

作文线上教学的感受篇六

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部在对改革教学方法的意见中指出:应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学会运用、提高觉悟三方面下功夫;教学方法要摒弃注入式,实行启发式。这就很明确地要求我们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工作者必须认真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认知能力,特别是政治学科,理论性较强,厌学现象严重,激发其学习兴趣,研究教学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

改革政治科教学方法是多年的话题。我从教十年,听了几十节教学研讨课,发现有的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说是启发式教学,灌输式却占了主导地位,形式主义浮于课堂之中:上课钟响了,老师进教室、起立、坐下,简单地复习旧课后在学生根本未了解本节要学习什么内容的情况下教师便讲授新课了,然后提问布置作业。一整堂课均是教师一张口在动――标准的注入式。一节课下来学生昏昏然迷迷糊糊带着许多疑问走出了教室。

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经过几年的思考与探索,我提出了“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即一节课45分钟,用30%的时间复习巩固旧课和预习新课,40%的时间用于教师精讲新课,剩余的30%时间学生小组讨论,深化认识,巩固新知。“三四三”既是课堂时间的分配,但更主要的是把政治课堂分为三大板块,融新旧知识的学习、学习知识与锻炼能力于一堂课中,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我从九五年秋开始在初三进行对比实验:把初三级四个班分为两部分,三(1)、三(2)班用“二七一”教学方法,三(3)、三(4)班采用“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

下面以讲授初三教材中的“人才”一课为例谈谈“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

1.复习旧课,预习新课(30%)。

2.复习旧课:提出三个问题(幻灯放出)分别让学生书面作答,俗称“默写”。

3.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是什么?

4.认清历史责任的'关键是什么?

5.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比以前提高了,为什么还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生作答后收卷,约需5分钟。复习旧课无须面面俱到,抓住重点即可,目的既是督促学生在课外能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亦是为新课作好准备。

1.出示提纲,预习新课(10分)。

2.为什么说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试举二至三例说明。

3.人才的含义是什么?

4.衡量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5.祖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6.社会主义现代化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7.为什么说青年时期是成才的最佳时期?

8.成才的关键是什么?青年学生应如何做?

[1][2]。

作文线上教学的感受篇七

从到2022年,在“双奥之城”北京的舞台上,中国向世界展现了自己的辉煌。这辉煌是体育的快速发展,是科技的不断创新,是交通的突飞猛进,是国民生产总值的飞跃,更是我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生逢盛世,重任在肩,这辉煌的成绩不仅点燃了我们每个青年人心中的自豪感,更是点亮了我们心中“澎湃青春动能,与国家同发展”的信念和决心。卓越不止,跨越不息,是时代给我们的重任,更是我们每一个青年人的毕生追求。

卓越不止,跨越不息,是奥运精神的诠释,也是新时代对青年的召唤。

在冬奥会的赛场上,处于某种运动领域领先地位的选手,往往会选择一次次向着更高目标发起不懈的冲击。18岁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的大跳台决赛上如是,羽生结弦在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努力挑战阿克塞尔四周跳如是,任子威和李文龙在短道速滑1000米的决赛上亦如是。追求卓越,不断跨越自我现有的成就,折射着竞技体育的魅力,也是体育健儿们的不断追求。新的时代给了我们每个人生逢盛世的幸福,也给了我们展现个人的竞技场。“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只有跨越再跨越,才能在时代的竞技场立足,才能在这伟大的时代书写不凡。

卓越不止,跨越不息,当用奋斗镌刻足迹。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实现不断跨越的梦想在前,自当赓续奋斗传统,日夜兼程。“三年一腾飞,十年一跨越”,谢军用奋斗镌刻足迹,经历了26年的反复实践和不断努力,最终“仰望星空,北斗璀璨”,擦亮“北斗”国家名片;“千年沙丘无觅处,百里河堤尽绿洲”,焦裕禄用奋斗将足迹镌刻在兰考的土地上,最终整治“三害”,焕兰考新颜。总有目标激励你勇于跨越,总有激情引领你逾越难关,总有追求赋予你勇敢无畏。用奋斗镌刻足迹,跨越才皆有可能。

卓越不止,跨越不息,当用担当谱写华章。

青年从不是时代的过客、看客,“天生我才,不敢担当,就是失职”。一个追求卓越,不断跨越的时代,青年的存在当以心中使命、肩上担当来呈现。此时还手握书卷的我们,当汲取知识,大胆想象,勇于担当,以手中不设限之笔,书写盛世不断跨越的新篇章,这才是我们新时代青年的心中所愿。

双奥之城的光彩犹在,中国青年再跨越的“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已然开始。这一程,有你,有我,责任在肩,目标在前,砥砺奋斗,未来可期!

作文线上教学的感受篇八

朱慧许颍。

教学设计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系统过程。获得更有效的教学。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课堂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在全面考察课堂教学传播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方案、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形成具有本学科的教学设计理念,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模式,对今后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一、任务的设计。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们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情感教育如审美、环境、合作、爱国等等,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所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1、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范围内。

西城区小学计算机试验教材第二册中的第七课,研究的是windows画图软件中的“粘贴自”和“复制到”两条命令。教材中的第七课包括两个知识点:

(1)会利用“粘贴自”的命令插入图片;

(2)学会利用“复制到”的命令保存图片。

根据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和教材的分析,认为这两个知识点如果作为命令教学、功能教学,操作难度小于理解难度,让学生照着学、试着做几个练习会比较容易,花费的时间也不多,但是,学生在课上恐怕只能学到一两个好用的方法,而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不会很多。信息技术课是在学习技术,但是,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绝不仅仅负有学习技术的责任,而是应该担负起多重职责。只有设计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任务,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需要,进而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掌握知识后能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同时进一步理解、巩固了知识,获得多方面的收获。这样,为了让学生在课上得到更多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决定将本课教材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安排,将“粘贴自”命令单提出来,作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应加以拓展。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插入图片是本课的操作技能。只要告诉学生一两个图片文件的位置,学生就可以试着运用“粘贴自”命令将图片从文件中调出,操作即可完成。但是,这样完成一个任务实在有些无趣。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对于“画图”部分的教学,它和美术课的关系绝对是密不可分的。要画一幅画,要在图中插入图片,就有一个美学问题,如审美能力问题。学生在“画图”中完成的作品,是他们运用计算机所提供的特殊工具,发挥其美术方面的才能完成的。在计算机课中,老师同样应该渗透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本课从能力方面,涉及考虑到应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另外,情感教育在各个学科中都是逐步渗透的,在计算机学科中也不例外。根据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逐步加强的、他们的探索精神是不断培养的,这些教育是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中的。再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任务本身也会带给课堂一些教育点:如爱国主义、环境教育等等。根据本课的任务,也考虑到一些相应的'情感教育目标。

根据以上想法,我们认为教学目标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知识:(1)理解“粘贴自”命令的含义及作用。

(2)学会利用“粘贴自”命令插入图片。

能力:(1)逐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完成作品创。

作的能力。

(2)逐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情感:(1)鼓励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强调植物、动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3)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二、任务教学的设计。

为适应本课的教学需要,考虑到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做一件有趣的事。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朋友”的外延很大,可以是自己的同学朋友,也可以是大自然中的动物朋友、植物朋友,这样,不仅学生能够充分地使用“粘贴自”命令,而且可以让画面变得更加丰富漂亮,同时也符合现代社会讲爱护环境、爱护动物植物的思想。

因此我们的任务教学设计主要可以归纳以下几点:见表1。

表一《在“画图”中插入图片》。

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任务途径。

知识学会在画图中运用“粘贴自”命令插入图片。1.插入“好朋友”的自画像图片2.插入“动物、植物、背景”图片,完成作品“我和好朋友”

情感1、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合作精神。2、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进行创造。3、渗透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渗透植物、动物都是好朋友。1.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完成任务时,要求学生互相帮助、提示要点、出谋划策。2.碰到问题,鼓励学生自行解决、小组内、小组间共同协作解决。3.鼓励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作品来表现“好朋友”这一主题。4.在“好朋友”主题下提供的资料包括同学的自画像、各种可爱动物、美丽植物的图片,演示作品中也设计为既有人、又有动物、植物,暗示好朋友的范围,调动学生的环境意识。

通过这个方案的设计和实践,我们和学生都实现了预期的目标。达到了对课堂教学中的难点突破。这个突破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从对比“复制、粘贴”和“粘贴自”两种方法中我们只选择研究“粘贴自”的方法。

在同一文件中对部分图形进行复制粘贴,是学生的已有知识,但这个操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操作系统中一般情况下隐蔽工作的“剪贴板”,学生若想真正理解,必须运用想象力,(即便给学生演示了“剪贴板查看程序”以后),并且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样在一个文件中如此,而在两个文件之间进行复制粘贴就更难。现在,要让学生到两个文件之间去复制粘贴,学生若想真正理解,必须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完整的分析过程,然而对于逻辑推理能力较弱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除了要考虑本身的技术问题之外,运用复制粘贴方法插入图片,还有可能对源文件造成改动,从而破坏原有文件,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还要考虑文件的只读属性,累加起来的难度更大,部分学生只能做到模仿。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还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活动时间,与其学生弄一个一知半解,不如还是放弃这部分教学,专心研究“粘贴自”。

2.“粘贴自”命令的教学。

“粘贴自”命令的操作难度并不大。但是如果想把它彻底讲清楚是很难的。它同样涉及内部不可见的变化,这种变化到底要不要讲给学生,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不合适的。

因此,我们就在让孩子根据已有经验自行探索“粘贴自”命令的使用方法上下功夫。“粘贴自”的命令名由老师告诉学生,它有怎样的作用呢?它应该如何操作呢?我们交给孩子自行去探索。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以后,感受这个命令的作用,感受它的方便快捷。然后,让学生根据个人的领会,解释“粘贴自”的“自”,这个字理解准确了,这个命令就比较明白了。

四、重视细节处理,合理安排教与学。

1、课前的知识准备。

整个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大到整个小学阶段、小到一个学期、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应该有整体的设计和构想。让知识、任务前后联系、学习成果互相利用、同学之间达到共享,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知识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项学习成果如果能多次利用,却又有很多新意,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学生也不会生厌。

在前面的画图教学中,安排学生画“自画像”,复习了学生对各种画图工具的使用,颜色的调整等等画图知识。对于学生画画的要求就是:仔细观察自己的特征,表现、适当夸张这种特征,看谁画的最像自己。学生对这项任务非常感兴趣,画自己毕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个任务帮助学生把画图的种种工具串联了起来,哪种工具适合完成什么样的操作、哪种选项适合完成什么效果他们都会在实践中更加深入的领会。在完成这幅作品的时候,老师注意了与美术课融合的问题,请美术老师给学生讲脸部的造型、讲画人像的基本技法,这样,学生在用计算机画画的时候,所掌握的就不仅是计算机知识,他们的美术知识也不仅只应用于美术课堂。

另外,完成自画像还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关于对文件进行保存的操作。文件的保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操作,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项比较难的操作。而“粘贴自”命令要求学生必须到指定的文件夹寻找制定的文件,他们必须对文件的保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掌握较为熟练的操作方法。画了自画像,可以帮助学生自然地提出保存要求,强调保存文件的操作重点,使学生在运用“粘贴自”命令时相关难度降低。

自画像完成之后,安排了一个与之相关的新任务---做你的双(多)胞胎兄弟姐妹。学生对完成这个任务兴趣高涨,在完成过程中,就涉及了对图片的选定、复制、粘贴、移动、改变大小和位置等多项操作,这些都为本课的教学作了良好的铺垫,这些方法、技巧在完成本课的任务时都用得上,而且教学非常自然、毫不生硬,前后也不重复,学生会通过若干课程的连续学习逐步发现,自己的本领越来越大,作品越来越生动有趣。

2、课堂的引入。

灵活、新鲜的课堂引入是上好课的重要环节,引入要有趣、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本课老师利用了学生们画的自画像,设计了“猜猜这是谁”的环节。让学生猜猜画面上的同学是谁。这样,学生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而且,能够很自然地引出:我们自己在画面上多孤单呀,要是能和好朋友在一起多好!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3、学生的合作。

小学计算机房的实际情况是:不可能做到一人一机。这当然给教学带来不便,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内,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练习要占用的双倍时间。但这也给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带来了自然的需求。学生两人一组,必须学会与人合作,否则就会出现矛盾,影响双方的学习。当然,教师还应该给与指导。如:什么时候两个人分别练;一个人练习的时候,另一个人做什么;什么时候两个人一块做,一块儿做的时候两个人怎样分工等等。两个人出现矛盾的时候,教师也要给与解决并及时给与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较好的与人合作的习惯,并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别人的优点,同时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多向其它同学去学习。

4、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计算机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样,光靠老师一人的力量,真难得面面俱到。在本课中,就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很快就能完成任务,对这样的孩子,一般要给他们安排一些新任务,以补充他们的时间,还可以请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手,去帮助学有困难的同学。这样,大家都有事情做、慢的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教师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指出不足时,应该用希望的语气,指导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时候,也应该鼓励学生多看别人的优点并正视自己的不足。

五、教学实践体会。

最后,从本课的教学实践过程看,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教师只在“粘贴自”操作的菜单作了画龙点睛式的讲授,大部分时间是通过师生对话和学习讨论,加上教师总结来得出结论。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全节课学生基本处在兴趣状态。一开始从自画像基础上做合影这任务吸引了学生,引起学生兴趣。在学生练习基础上,展示了更好的内容,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求知和实践的欲望。最后,提出了要取图中某部分的图怎么办?为下次课打下了伏笔,难度适中。

2.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粘贴自……”,不但进行了强化的处理,而且对有关概念进行了由浅入深的教学:如开始利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既烘托了气氛,又为后面教学做了铺垫,也进行了语文的教学,一举多得。后面通过学生的解释、讨论,不但使学生把简单的操作上升为概念(知识的意义建构),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通过“粘贴自”的讨论,不但解决了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进行了情感方面的渗透教育。

4.这节课不但学习了信息技术,而且也涉及到友爱(把同学的自画像粘贴到一起),语文、构图、爱护动物等知识。是一个综合性课,但又显得自然,不是贴标签、生拉硬拽。

5.这节课不仅仅是学习具体的操作,而是把计算机作为工具,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学习其他美学、语文、思想等知识。

但是,本课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不够充分,学生思路还不够放开,今后需要进一步改进。

以上是我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尝试,旨在考虑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如何讲授任务的设计,考虑的层面应是多角度的、相互之间是融合的。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差异,教学设计应该有侧重,如何实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效果,尚需要进一步与广大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学会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计算机学科实施教育的点滴体会”

2、“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第4期。

3、西城区小学计算机实验教材-吕品主编。

4、教育科学研究年第8期。

姓名:朱慧、许颍。

作文线上教学的感受篇九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写出真实感受的作文更是一项重要任务。在我长期从事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让学生通过写作感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以下是我对于感受生活作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首先,从生活中发现素材。生活是最宝贵的素材库。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素材,并且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观察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发掘生活中的琐事中蕴含的情感和思考,以及学会观察和体验生活中不同的阶层和环境。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写作素材就会丰富起来。

其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写作的基础技能之一。而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就需要他们能够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我鼓励学生多用心去观察,不仅仅关注外表,还要关注内涵和思维。有时候,我会带领学生们到自然环境中观察,通过观察自然界的鸟飞花开、虫豸蜗牛等现象,来培养他们的细致观察力。此外,我也会鼓励他们通过阅读名人名言、名著名篇,从中学会观察生活的细节,提炼出问题与主题。

然后,引导学生表达真实感受。让学生在写作时表达真实的感受,是培养其情感与思维能力的关键。在写作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运用丰富的情感描写、细腻地人物刻画、生动的事件描述等手法来传递情感。例如,我会给学生们提供一些引发共鸣的话题,比如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友情、成长与困惑等,让学生们用自己真实的感受来展现情感的丰富性。我还会教导他们运用修辞手法,比如对比、夸张、拟人等,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

此外,交流与分享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交流和分享,学生们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从别人的作文中感受到生活的不同层面和维度。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进行学生作文的集体展示和点评活动,让同学们彼此欣赏和发表自己对作文的看法。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可以从他人作文中汲取写作的经验和灵感,同时也会意识到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感受生活作文教学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教学,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素材,培养观察力,并鼓励他们表达真实感受。同时,交流与分享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意义。

作文线上教学的感受篇十

春天到了,天气渐渐暖和起来。龙潭湖中的冰渐渐融化了,湖面上泛起了阵阵波纹。公园中的桃树被春风从甜睡中惊醒,伸了伸腰,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桃树的`树枝很多,向外伸展,几天前,树枝上布满了青绿的花骨朵,仿佛一个个翠绿的灯笼。没过多久,粉红色的桃花已经开满枝头,远远望去就像那一把把撑开的大花伞。走近一看,每一朵桃花都有五、六片圆圆的花瓣,花芯中的花蕊像洋娃娃眼睛上的长睫毛。这时,飞舞采蜜的小蜜蜂早已被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吸引。桃花标志着美好春天的开始,我爱春天,我更爱竭尽全力来打扮初春的桃花。

作文线上教学的感受篇十一

底我校的市级课题“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开题,省级课题“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在我校开题,同时“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在我校全面推开,推行一年多来,在全省乃至全国部分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泰州市教育局已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文化的建构”成功申报为国家级课题,我校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并承担了子课题“大班学习条件下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创意设计与实践研究”,借此机会我将泰州实验中学建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文化的一些做法、一些想法,向大家简要汇报一下,期望得到大家的指导和帮助。

一、反思教学现状,重建课堂文化。

泰州实验中学底上挂为市直学校,学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但学校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生源差、教师教科研能力差、学校教学质量差。课堂教学的现状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教师零零碎碎地问,学生断断续续地答;教师自我陶醉地讲,学生有气无力地听;教师苦口婆心地问,学生心不在焉地答;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化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出路是首先而且主要是课堂文化的重建――这才是核心、根本和终极追求,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没有课堂文化的重建,套用课堂教学模式必将走向形式化,最终无功而返。洋思中学由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这不仅是一个教学策略的转变,而且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重建课堂文化就是要努力构建平等民主、自主探究、注重人格精神的课堂文化,倡导采用对话、互动、生成型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给学生多维开放的学习空间,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课堂文化包含了课堂精神、课堂情感和课堂行为。而我们改革课堂模式,就是要赋予课堂以生机、生气和生命。

课堂文化重建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创新教学模式,建构一种适合本校校情、学生学情的教学模式是大家的共识,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然选择。于是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在我校应运而生,教师对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和研究蔚然成风。

20我校被命名为泰州市教育局教科研基地,胡唐明所长到我校担任挂职副校长,以此为契机市教研室与学校联手,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教研室领导长期蹲点课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抓手在课堂教学改革,并立即着手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的改革尝试,就模式的各个环节的作用、衔接、整体效果进行反复研究,学校就模式的实施情况不断进行反馈,通过不断尝试、反复调整,形成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形式和内容。由于对模式的使用,到底能产生什么效果,我们心中也没底,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先在政治、历史、地理学科就复习课的模式进行试点,请上课老师和学生谈体会,主要讲收获、不足和改进意见,同时这也是模式改进的过程和师生磨合的过程。我们在政治、历史、地理复习课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在全校各个学科开始了针对本学科特点的试卷讲评课、复习课、新授课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全面探讨和研究,要求各组制定出本学科的三种模式课的基本框架和思路,并在本组试行,在试行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各学科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新模式。我校在各学科、各课型模式基本成熟定型的基础上,在全校又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要求各教研组、备课组在全校课堂教学中全面推行新模式,各组通过示范课、公开课,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进一步研讨、完善新模式,做到人人懂模式,个个会用新模式上课。在全校全面推开的基础上,学校通过模式课评比,首先在教研组开展评比,然后推荐到学校参与模式课评比,使95%的老师参加到模式课的实践中,学校通过对教师进行的模式二次培训使各备课组集体备课时模式课教学案规范化,通过期中、期末教学工作检查确保教师的二次备课得到落实,使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常态化。目前我校90%的课采用主体参与模式进行教学。

三、模式的基本环节。

1.课前自主学习。

新授课、复习课:课前自主学习内容包括自主学生的目标和任务、思考和解决简单问题、默写、背诵等等。(每节课有其中几项内容)。

试卷讲评课:课前自主学习主要应为试题的自我纠错和相关知识的复习、总结,提高解题思想和方法的运用能力。

这个环节实际上是适当的课前延伸,在“五严”规定背景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内容,能够解决的最基本、最简单的问题,也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带着自己的有关问题和生成问题进入课堂。此环节在设计时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当,符合学情及认知水平。内容要适当,对照考纲要求。时间要适当,初中文科大约10分钟,初中理科大约15分钟。对每个学生个体而然用时不等,但从总体上要控制学生课外作业时间,确保符合省教育厅的相关规定。

2.课前自主学习检测。

在新授课、复习课时设计几个问题,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内容要精选,便于变式或串联本课知识主线,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要适当控制题量及时间,难度与自主学习相当或少许增加,主要是掌握本课的一些基础达标题,当然也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可以小组讨论解决,也可以自我纠错或同伴互相纠错。试卷讲评课一般不需要这个环节,直接进入小组讨论、合作纠错环节,但在上课时,首先应对试卷批阅情况教学小结,对学生完成得比较好的部分不再讲评,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自我纠错,以解决大部分问题。对学生错误较多的试题,将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生成问题提交大班讨论解决或选择性的进行重点讲评。

3.构建知识框架、剖析典型概念。

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主要是针对一些典型的概念和主干、核心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逻辑体系。新授课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剖析,复习课可以让学生总结,试卷讲评课中可以根据错因分析的情况,对某个知识点涉及的典型概念进行剖析,构建相应的知识框架。

4.自主研究问题。

给出典型例题或需要探讨的问题,题目可以是教师精选的确有代表性的问题,也可以是课前自主学习检测的递进变式、延伸。要求学生先自主完成,然后公布答案(也可以不公布答案)进入小组讨论、师生合作研讨质疑,由于例题或给出问题有时超过一个,此过程可重复。试卷讲评课呈现的是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和错误较多的试题的变式、延伸题,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灵活掌握。

5.小组讨论、师生合作研讨质疑。

学生分组研讨刚才完成的典型例题,同时相互解决部分疑难问题,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视,关注各小组的生成问题,对个性问题,教师可直接帮助小组解决,对共性问题准备在全班研讨,对大家都争论较大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停止争论,结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学习小组安排1个人,代表本组汇报本小组交流过程中仍然不能解决的、仍有困惑的及新生成的问题;教师先请能够解决的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来共同解决。若教师事先思考的典型的.重要的问题在研讨过程中学生并未提出,教师则要主动提出来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决,体现主动教!教案中只要精选认为一定要提出来讲解的典型问题,多数内容应是课堂生成的。

6.总结提升。

将本课的主要问题从思路和方法的高度进行思考、提炼、升华,新授课以教师总结为主,复习课也可以让学生总结、教师引导,补充完整,试卷讲评课则根据情况,将本节课重点讲评及变式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升。

7.当堂训练。

安排几道题目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巩固,这也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测,但对难度和时间都要进行适当控制,以便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根据课堂时间决定课后批阅或当堂解决都可以。

8.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时一般应包括课后的自我检测和自由发展两部分,课后的自我检测是必须完成的内容,以基础题为主,适当地少量配一些中档题,自由发展是选做内容,可以选一些能力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或发展学生兴趣和特长而设的,题量要适当。

9.课后反思。

教师课后填写,谈收获、体会及不足。这个环节非常重要,上课老师可以通过课后反思,不断完善教学环节,提高对模式课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也可以提出对课堂环节的改进意见,供其它老师特别是下一届的教师在备课时参考使用。

四、模式的基本特点。

1.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的认知结构――金字塔型。

v自主学习v师生研讨。

2.符合新课程理念。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活动的教与学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多重的网状关系,而教学就是在这种网状关系中进行的。现实的教学分析表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而小组合作、师生互动、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

学生自始至终的参与凸显学生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示范、合作可以确保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师生共同的探究,是两个主体的共同作用,交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4.是一种整合了各种模式的先进新模式。

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让教师成为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解决重点问题、提升思想方法的助手,使我们紧紧围绕一条知识主线,做到形散意不散;体会东芦中学―“讲学稿”教学模式,我们有完善的教学案一体化的.规范的教学案,教师、学生使用都觉得非常方便,得心应手。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集中了三种模式的优点,容易掌握并熟练使用。

5.关注并解决课堂生成。

教师课前要预设一些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生成的问题包括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错误、对基本知识的错误理解、对问题延伸过程所产生的困惑,关注并有效解决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生成的问题,这是模式课的亮点,切切不可草草了事,或者轻易放过。

6.关注每一个学生,解决学生的每一个问题。

通过同伴交流、小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并能解决学生的大多数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程度不同的发展,通过大班交流能解决一些小组合作中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其余的问题则通过师生探究来解决。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解决学生的每一个问题。

五、模式实施的注意点。

根据内容、课型、学科不同应有所变化,每个环节处理方式也可以不同,有时几个环节还可以合并,有时一些环节还可以省略。新授课应在理解重要知识点,熟悉基本方法上下功夫,复习课应在建立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方法运用特点上动脑筋,试卷讲评课应在批阅、统计的基础上,进行错因分析,就共性问题在讲解、变式方面做文章,各个环节不要预设时间。

2.备课中的课堂环节的预设。

首先预设好自主学习内容、要求及简单的自主能够解决的问题,预设一些必须解决的重点题型,预设好自主学习检测、当堂检测的内容,预设好学生作业,对学生分组讨论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也可以有一些预设,当然这里有教学经验的因素,也有对问题的预测能力,当然也要发挥集体智慧,事实上不可能对所有生成问题进行预设。

3.课堂生成问题的处理。

关注课堂问题的生成,对学生生成的问题一定要有交待,可以用不同方式进行处理,大多数问题可以在课堂各个环节中逐步解决,个别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偏离主题较远的问题可以在课后帮助学生解决,少数问题教师可能没有把握,可以在课后研究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解决,挂黑板很有可能,但不会影响你的威信。

4.对传统教学中亮点的继承。

传统教学许多亮点在模式课中必须继承,如教师的示范作用及解题的规范性,围绕重点、难点确定课堂的一条主线,充分用好教材,用好课本练习、习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应该教师讲解的问题,一定要讲清、讲透、讲到位。

5.教学案的设计。

一个学校要有规范的教学案模式,包括页眉、页脚、每一个部分的格式和字体。不要生搬硬套其它学校的教学案,一定要适合本校的校情,本班的学情。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有二次备课。在学案中要将两次检测的内容与主体分开印刷,课堂上需要的时候发给学生。

6.合理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模式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小组应按照学生学习能力搭配、性格搭配、性别搭配、求知欲搭配、家庭背景搭配等,平均分组,分组后保持常态,形成习惯。真正保证在小组合作学习阶段能解决大部分的问题,全是基础好、能力强的在一起,可能没有问题研究,没有问题生成,反之就可能出现小组内全不会,也无从讨论。

六、取得的初步成果。

1.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提高。

问卷调查显示,自从实施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以来,师生的幸福指数大幅提高。适度的对外展示与交流,学校的知名度有所提升。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有了话语权,教科研活动、课题开展有了变化。一年中有42人次的送课,21人次省、市各类赛课获奖。学校连续两年获得泰州市教科研先进学校。20我校被评为江苏省基础教育课改先进集体,泰州市教研室先后在我校举行了多次全市课堂教学模式推进会,目前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文化的建构已经成功申报为国家级课题、江苏省重点课题。

2、得到了课程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认可。

无论是我们送课到云南、昆山,还是镇江高级中学、市内各校到我校交流,均好评如潮。目前到我校进行交流的学校已有几十所,北京、山东的部分学校与我校联系参观学习,在全市民办学校工作会议、全市普通高中教学工作会议、全市初中课堂教学研讨会上我们都进行了模式介绍或专题讲座,江苏省教科所、教研室、南师大课程专家来校调研新模式,并给予高度评价。江苏教育电视台3次就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专题报道,203月25日何世祥校长作为唯一三星高中在江苏省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就课改专题发言,引起省内外广泛关注,目前我校的课改成果的已经得到大家认可,中国教师报、江苏教育报、泰州日报近期已进行了长篇报道。

3.教师教学研讨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

教师主动要求开课,向同行展示自己,主动请领导听课,不断完善自己,集体备课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追求,教师的职业愉悦和成就感大大提升,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尤其是年轻教师在迅速成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我校与苏州震川中学、镇江高级中学、泰州罡杨学校、泰州大泗学校、泰州沈毅中学、泰州机电高职、姜堰南苑学校等学校的互动交流非常成功,促进了模式的完善,由教研室参与的每年一度的建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文化论文大赛和全体教师参加的模式课评比,进一步调动了教师教科研积极性。

4.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信心提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外,交流、对话更加广泛更加自信,学习能力、学习效率显著提高,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大幅提高,学生在校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5.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作文线上教学的感受篇十二

众所周知,感受首先离不开观察。教学时,我们比较重视指导学生对大自然进行观察,这种观察的对象无疑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由于观察的途径、要求不同,就产生了科学的观察与文学的观察的不同特点。科学的观察要求尽可能排除一切可能的主观色彩,有时为摆脱人的感觉器官的局限,科学工作者常常又借助仪器排除错觉,(如显微镜、放大镜)以避免虚假的观察成果。然而文学的观察除了要有那种标准的、带普遍性的眼睛外,还得有自己的眼睛,用带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使观察的结果染上个性的情感的色彩。女作家张洁说:“人和人的眼睛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瞳仁,实际上是长在自己的心灵上的,他们只能看见各自心灵上所给予他们的那个界限之内的东西。”这就是说,在文学艺术领域,形象产生于客观与主观的遇合,它是情感与理智的合拢。同样一个对象,一个景观,如果是纯客观的,也许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启发性,但人是带着自己的全部阅历在吸收生活信息的,对一个联想丰富,情感活跃的人而言,静静地注视“袅娜”两个汉字,他的眼前就能浮现出公园里迎风摆动的杨柳细枝,神话里美貌仙子的轻柔飘带,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体态。人,又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在观察自然的,一经作者感情的渲染乃至似乎是主观的解释,微不足道的就可能变得意味深长了,垂柳可以变得多情,天鹅则善良而又高洁,黄鼠狼却是卑鄙而又狡猾。

这样看来,我们平时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若只局限于对外在客观事物的观察,而不强调同时关注与之相对应的内在心灵感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欠。如果说在写作与生活之间,观察是桥梁,那么感受与体验则是这桥梁的基石。仅仅满足于表层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观察肯定不够,如果观察外物特征时,又能观察自己内心感受的特征,在挖掘生活的同时又能挖掘自我,那么这种观察才是充满了性灵的。试看初中课本中《济南的冬天》一篇,作者老舍是怎样用拟人手法写冬天沉睡着的济南的,“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儿,作者赋予了老城与小山人的性格,使人感到这是一个温馨的世界,生机勃发,因为它不仅仅是自然的再现,而且是心灵的感应与沟通。于是,被心灵感受了的自然景物便充满了生命的律动,静物变成了动物,死物变成了活物,“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这“慈善”一词,是作者用心灵在热爱自然,感受自然,因此自然便有了生命,这自然的生命是作者给的,作者是把有生命的自然交给了读者。

在日本学者今道友信看来,艺术的创作,甚至应该是人们对自然的一种改变,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只有人才能完成的另一个世界的行为。他说:“艺术就是将自然中可直观到的美,通过人的手,和人的活动一起编刻到自然中去的活动。在这里人的意识和物质的自然不存在什么对立,这时自然显露出的美,充满了人的意识,人们抱着这种意识,改变着作为素材的自然,在这个意义上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可以说是从自然中得到暗示,又在自然中实现这样一种环形关系。”(《关于美》)。

如此看来,有必要让学生明确,观察决不能停留在一种单纯的形式上,它还应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还须融进作者自我内心体验的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它带着鲜明的审美特征。因而引导学生感受现象世界时,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帮助他们弄清什么样的形式是生命特有的形式。树叶是在“倾诉”?海洋是在“呼吸”?小鸟是在“欢闹”?老牛是在“叹息”?外部自然界中有多少与生命同构的运动形式啊!一棵垂柳,一汪池水,飘零的.花朵,落日的余辉……不都具有着生动的表现,不都能从中折射出不同的人类情感么?当我们平静地道出“乌云遮住了月亮”这一客观事实时,能不能又说成“看,月亮正在和乌云搏斗”?和学生同听一首乐曲,同读一篇美文,同看一场电影后,让我们更多地和他们先谈一谈这种感受吧,不需要都从什么作者生平啦,写作特点啦开始,重要的是其中所展示出的生命力的模式。不管是月亮在乌云间的穿梭运行,还是海燕在恶浪上的拍翅冲击,它们不都像在展示着自身与命运的较量?这才是真正的审美感受。经过这样无数次的观察与感受,外物与内心之间无数次的相互作用,自然界种种事物变化的运动模式与种种复杂的人类内在情感体验之间的一一对应,便会在感知中变得稳定、持久和巩固。到那时,“甚至是一朵微小的花,也能唤起眼泪表达的那样深的思想”。(华尔华兹)而我们要培养学生获得的,正是这样一种感受。

还须指出的是,学生在学得了一定自然科学常识后,往往易从规范的角度将事物归于某一类别、范畴或追问其生成原理,这种追究对于尊重科学无疑是好事,但它会不会削弱人的想像,从而再不见事物的审美属性了呢?“阿波罗”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嫦娥与玉兔要不要退出月宫?因此,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关还在于要中学生能克服思维惯性,将日常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将科学的分类标准转变为审美的分类标准,按这种审美标准,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阳光和雨雾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是通向幸福的桥梁,白杨树倔强地挺立着,俨然北方农民的化身。由于这种理解不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与事物之外在完形的相互渗透,于是,便将该事物从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这种审美感受使万物蒙上美的光辉,无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

作文线上教学的感受篇十三

生活是一本永不翻页的书,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作者。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我长期从事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感受生活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环节。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首先,感受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作为一位优秀的作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热爱写作。而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他们深入生活,感受生活。世界上最平凡的事情往往蕴含着最深刻的情感,只要我们用心去体味,就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例如,一个小孩子在雨中嬉戏的情景,一家人团聚时的欢乐时刻,一个陌生人的善意行为等等。这些平凡的场景,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经过他们的感受和思考,必然能够写出精彩的作文。

其次,感受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现代社会节奏快,人们往往过于匆忙而忽略了身边发生的美好瞬间。而写作需要观察力敏锐,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只有让学生把目光从电子屏幕上移开,仔细观察周围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他们才能更好地感受生活,将这些观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去。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郊游或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和人文的温暖,从而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观察能力和敏感度。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洋溢着生机和活力,真实地表达出他们对生活的感知。

再次,感受生活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是对自己思维的反思和整理,是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学生在感受生活的过程中,能够收集大量的素材,在写作时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来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例如,学生看到一个残疾人用坚强的毅力战胜困难,他们可以通过写作表达对这种勇气的赞美和对自己的鼓励。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而且还能够感受到写作带给他们的自信与满足感。

最后,感受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情感是写作的灵魂,只有富有情感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感受生活可以让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增加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例如,一个学生在教室里突然夺得了第一名,他的喜悦与激动,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变化,从而将这种喜悦与激动传递给读者。感受生活的过程,让学生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引发他们对生活情感的体验和理解。

总之,感受生活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感受生活,学生可以激发写作兴趣,培养观察能力,提高表达能力,以及培养情感体验能力。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感受生活,让他们用心去触摸、去体味生活中的一切,用心去感受、去表达生活中的真实与美好。相信,在这样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作文水平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他们也会更加真实地写出自己的人生之书。

作文线上教学的感受篇十四

妈妈确实有一支永远也唱不完的“唠叨之歌”。清晨,她总捏着我的鼻子,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小懒虫,快起来,太阳都晒在屁股上了。”你看,一大清早,就把我的好梦给搅了。吃早饭时,她又开始唠叨了:“多吃点,饿坏了怎么办?慢点吃,别噎着了。……”真受不了,刚想去上学,妈妈又跑过来,递上一件衣服说:“快穿上,着凉了怎么办?”走出家门,满以为听不见她的唠叨了,谁知她又在喊:“路上小心,注意安全,上课……”这些,我都背出来了。晚饭时,妈妈又唱了:“快点吃,吃完了快点写作业,早点……”

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读着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的思绪不禁飘散开来,飘向那远在大山脚下守着几亩地辛勤耕作的母亲。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整天玩耍在田野间,从未走出过大山。4岁那年,父亲随山里的打工队伍走了,去了深圳就再也没有音讯了。后来父亲托人带来书信,逼着母亲与他离了婚。那一日,我孤独地守在破旧的小屋中,看见母亲跌跌碰碰地从村委回来。她抱着我,失声痛哭。那件事深深地震撼着我幼小而纯真的心,我发誓,一定要为母亲争口气。10岁时,我来到城里的姑姑家,开始了另一种生活。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寂寞,是母亲一直给我生活的动力。

不知怎的,我不愿让同学们看见我那农村模样的母亲,于是,我就叮嘱她别来学校,东西可以让别人带来。无意中,从姑姑口里得知,母亲每星期都来看我,都是躲在角落里,然后,默默地走回家去,为的是省下车钱。听着,听着,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我在心里暗暗地谴责自己:你太自私了!

那以后,当我主动请母亲来学校时,她却怎么也不肯来。她一个人守着几亩田,为了我——她心中唯一的希望。母亲,我曾给了你太深的伤害,你却仍然一如既往,给予我你所能给的一切。好似我在你那儿存了一笔感情的巨款,可以随我尽情挥霍似的。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的母亲是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当我在繁华的都市学习,受到嘲笑或极少的表扬时,我都在心里默念:你是母亲唯一的希望,你不可以后退。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读着孟郊的《游子吟》,我似乎又飞回了那弥漫着泥土气息的大山脚下,依稀望见母亲伫立的身影。我在内心深处默念着: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我永远爱你、敬你!

作文线上教学的感受篇十五

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作文教学也是如此。,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只有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我想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激起学生写作的情感和欲望。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第一篇例文的分析明确生活中有许多事可以入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母亲的唠叨等),从而解决学生作文总感到没有东西可写的状况;通过第二篇例文的分析,引导学生如何选取典型事件(细节)来表现人物,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写作中情境交代的重要性,从而能使文章感人,富有真情。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为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观察是前提,活动是载体,体验是归宿。

学生的情感一般来自于直接的体验,观察是最根本的。没有观察就没有积累,就没有作文的素材。重要的是让学生用心去观察,既抓住事物现象,又能充分感受和体会。

2、放胆想象,联系生活,关注生命。

不要限制学生的想象,生活是学生想象的源泉,他们创造的语言都与生活有千丝万屡的联系,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激励他们敢于探索。

3、互动合作,不拘一格,口语表达。

教学中应主张信息的立体交叉,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老师是学生的朋友,学生是学生的老师,平等互动的关系促成了民主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体现。

4、教师调控,创设情境,渗透写法。

学生作文自由不等于没有教师的主导,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指导、调控,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场景、资源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真实的体验。

总之,作文教学的关键是激起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更好的表现生活,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作文线上教学的感受篇十六

课上,为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我对他们说:“放寒假,学校要派老师去北京学习,如果你们有想要的礼物,就要把它表达清楚,老师会给你们带回来”。听了我的话,同学们纷纷举起了小手。

什么样子的,内容是什么?”他兴致勃勃地叙述起来,并谈到了看到这本书的来历,及喜欢的原因。王梓豪说他想要多功能自行车,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去年暑假,妈妈带我去了天津。在商场里我看到了一辆小型的自行车。我兴高采烈地跑过去,自行车的颜色很多,红的、黄的,它更大的功能是可以折叠比我们用的小1倍呢!”多么有序的表叙呀!还有的同学说要dvd机,巴比音乐娃娃、文曲星等。班级里多数同学发了言,说出了自己想要的礼物。

他们在介绍自己想要的东西时,都表述的很清楚,他们不会想到在不知不觉已经运用了说明方法。如果把他们的话真实地全部记下来,离老师笔下的优等文不远了。

接着,我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对他们说:“刚才同学们说得都很清楚,但老师没有全部记住,怎么办呢?”有同学提议写出来,请同学把刚才说的写成一篇作文。交给老师。听了我的话后,同学们都拿出了作文本,认真的写了起来。我心里美滋滋的,想着:巧妇有了米,这下子可有“美餐”了吧!

放学后,大部分同学都交了上来。我高兴的带着这一本本草稿回了家。到了家,我急切的跑到桌前,看了起来。翻看了几本,没有我想象的好,又翻了几本,还是没有课上说的精彩。再翻几本让我失望的是,王梓豪同学居然没写多功能自行车,而改写以前写过的文具盒了。看到这一篇篇与我想象大相径庭的文章,我陷入了沉思。

让学生们自由地说一说,总能说得颇有条理,具体生动。而学生却不知如何去写,难道是学生在写作时背负着“完成作文任务”的沉重心理,不能轻松地用最平常的语言写最平凡的事。

或许,他们心理想着要用“优美的语言”按照“作文要求”来写,所以花在表达内容方面的思考被挤占了,那就写不出来,或写出来也不像样。

作文线上教学的感受篇十七

1.大自然的美景、丰富的动植物、各种自然现象……相信你一定见到过许多,这篇作文就是要你表达对自然界的感受,或者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某一现象写一篇作文。

2.题目自拟,文章要突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真实的感受,文章内容要详实生动,文字要流畅。

范文。

海韵。

在我记忆中有一个影子,一个大海的影子,总魂牵梦绕在心头,久久不能逝去。记得很小的时候似乎见过一次大海,也许是因为时间过去得太久了吧,记忆中的海是那么模糊,而这一次真的看到了海,心中难免有一种莫名的、久违了的亲切感。

大海,大海!现在我朝思暮想的大海就在咫尺,看上去她是那样安详,然而又是那样广阔,那是一种舒适又壮丽的、带有很深的韵味的美感。轻轻踩在软软的沙滩上,任海风轻柔地吹着头发、衣裙,然后在金色的沙滩上留下一串小小的足印,再拾起一个精巧的贝壳,我尽情享受着大海给予的一切,真的陶醉了。

就这样,我爱上了海,没有任何原因,更没有什么故事,只是因为,她好美……。

鸟和虫子的故事。

吉林省靖宇第三中学刘红义。

春风拂面,土地变得松软了,鸟儿活跃起来了,草也钻出了地面,农村紧张的春耕开始了。

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一个肤色黝黑的农民扶着犁杖吆喝着耕牛开始工作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儿,跟随在耕犁的后面,他在干什么呢?呀!他捡到了一只虫子,然后像兔子一般飞快地跑回家里。他到底要干什么呢?十几分钟后,小男孩儿回来了,他手里拎着一个夹子,上面拴着那只被捡到的虫子,夹子被埋在了地上,虫子不明白为什么只把自己留在外面,它痛苦地翻着身,想逃脱夹子的束缚。

在离地不远的地方,有一片茂密的树林,那是鸟儿们的王国。当中有一种特别漂亮的鸟,以食害虫为生。孩子们称它为“漂亮鸟”。

其中有几只“漂亮鸟”飞过来了,它们或许知道新耕的地里有虫子。有一只“漂亮鸟”发现了被拴着的虫子。虫子害怕极了,浑身颤抖着,想往地里钻,鸟儿迫不及待地,如同闪电般地扑向虫子。就在它刚啄到虫子时,触动了机关,无情的夹子狠狠地夹住了它。鸟儿受了很重的伤,死亡之神正一步步地逼近它。

鸟儿发出悲哀的鸣叫,它多么希望它的同伴来救它呀!可是,它的同伴早已吓跑了。它只有靠自己了。它使劲扑扇着翅膀,奋力挣扎着,夹子被掀得一动一动的。几分钟后,鸟儿死了,瞪着圆圆的双眼看着那片树林,好像有无限的不甘心,无限的牵挂。

过了一会儿,那个男孩儿过来了。“啊!多么漂亮的鸟儿呀!真可惜,它死了。”孩子惋惜地说。不过他还是很满意地对着虫子说:“真争气,我要你再为我俘获一只活鸟儿。”于是他往树林方向走了十几步,又支起了夹子,并在上面放了一根细木棍。

一会儿,又有几只鸟儿飞来了,在上空盘旋着,好像在寻找什么。正在这时,虫子在下面狠命地蠕动着身子,“叭”的一声,夹子倒了,鸟儿们又都吓跑了。

那个小男孩儿闻声赶来,没有找到想要的小鸟儿,沮丧地拾起夹子,走了……。

夜幕降临了,从远处的树林传来了鸟儿的叫声,听起来有点凄惨。

大自然的精灵。

大自然是奇异美妙的,而风又是大自然的信使——它将大自然的风采传播到每一个角落。不信,就请你亲自来感受一下吧!

鸟在低鸣,兽在微嘶,风云在潜移,树林在生长。万物欣欣向荣,像沁人心脾的韵律,随大地的伸展而舒展开来。那种近乎无声的天籁,虽雄浑却又淡漠,这种韵律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才能够听到,这就是万物同你的游戏啊!让你在一片自然汪洋中,愉快而又轻松地同风儿飞翔!

风儿同你,飞啊,飞啊。

清晨,露珠还在杉针上打着滚儿,蝉鸣鸟叫也间歇地传出。夹杂着腐朽灌木树叶的味道的空气里。含着一种特有的腥味迎面扑来,隐隐约约还有翻新的泥土味。蒲公英梳理着它一头金黄色的头发,在空中轻轻地飘啊,飘啊,你伸手挥了挥,啊!它却从你的指间俏皮地钻了出去,又随着风儿飞远了,你气鼓鼓动地看着风儿,风儿似乎想到了什么,又带你上了路。

风儿同你,飞啊,飞啊。

风儿同你,飞啊,飞啊。

下午,本来还是金灿灿的天空,一下,一下,光芒由西至东,一层层暗了下去。这下,东方呈现出暗色,西方却红透了半边天,时不时传来了众鸟归巢时树叶兴奋地“沙沙”的声音。夕,也是迷人的吧?就如元曲中写道:“晚云收,夕阳挂,一川枫叶,两岸芦花,欧鹭栖,牛羊下,万倾波光天图画,水晶宫冷浸红霞。凝烟暮黑,转晖老树,背景昏鸦。”同样是老树昏鸦,为什么没有凄凉和惆怅的色调呢?你不禁沉思,这便是夕的魅力吧!

风儿同你,飞啊,飞啊。

傍晚。你在树丛中掀起一片树叶,天上不知何时已经升起了一轮明月,皎洁的月光轻柔地洒下来,给林子披上了一层如梦如幻的白纱。你跟着风儿,轻飘飘穿梭在树丛间,周围星星点点的萤火虫似乎被惊动了,一闪一闪地,在天空中汇成了一片片金亮美丽的图案。

月亮渐渐藏在云朵深处,萤火虫们又回到了自己的温暖小窝,玩累了一天的你躺在草地上,聆听周围风儿带给你的乐声。

清爽的空气中依旧飘荡着古典柔和的乐声,而草地上的你,此时已甜甜进入了梦乡……。

风儿,飞啊,飞啊。今天又会带着谁去游戏呢?

风景线。

广东黄晓妍。

四季总是年复一年地依次降临在大地的每个角落。自然便是我们感知四季交替更换的枢纽。通过人与自然的交融更使一年四季的风景美丽动人,多姿多彩。

初春的南方,阳光明媚,百花争艳。近处湖畔,垂柳成行,微风吹过,她那长发便随风婆娑起舞,仿佛在向人们招手。草地上,一株株小草破土而出,好像刚刚从酣梦中醒来,舒展着它们幼嫩的绿叶。苗圈里,万紫千红的花儿悄悄地绽开了笑脸,争奇斗艳。那宽阔无垠的麦田地阡陌相连,就像披着一层透明的碧纱,孕育着早春的生机,欣欣向荣。

田野上,人们正忙着春耕,身轻如燕的姑娘们有的在挑,有的在抬,有的在插秧,你追我赶,随着阵阵“加油”声掠过.她们身后已留下片片嫩绿。健壮的小伙子们也不甘示弱,一手持鞭,一手扶犁,不时地吆喝着牛,欢快地犁着田。鹤发童颜的老者,也手扛锄头,嘴衔烟斗,为他们打气加油,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声此起彼伏,远近唱和,那悠扬的旋律在田野上空久久回荡。

炎夏的南方,骄阳似火,把大地烤得滚烫滚烫的。阵风吹过,卷起股股热浪,小树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树阴里的蝉儿也疲倦地叫着,声音低沉而缓慢,像在向人们诉说自己不悦的故事。老人们坐在树阴下,不紧不慢地摇着扇子。林中小鸟,也懒洋洋地躲在树上,似乎正在做着那“丰收”的梦。

沙滩上空,白云朵朵.海风习习,海水那特有的气味弥漫着整个港湾。千奇百怪的小贝壳静静地躺在海滩上,似乎等着人们去拾获。追逐嬉闹的人们溅起了浪花朵朵。你看,黄沙上架起了五颜六色的帐篷,小伙子和姑娘们纷纷扑向浅海冲浪,一排排巨浪打来,一会儿把他们吞没,一会儿又把他们送上沙滩,惊叫声、嬉笑声混成一片,热闹非常。海涛伴着欢歌笑语此起彼伏,回荡在每个人的心间。

一望无垠的稻田上,那黄澄澄的谷子粒粒饱满,迎着秋风笑弯了腰,稻海中掀起哗哗的稻浪。在这稻浪中,最醒目的是稻浪里的一块块碧绿“翡翠”——甘蔗。这儿的甘蔗根根粗壮高大,枝叶在秋风的抚摸下发出沙沙的叫嚷声,好像在争先恐后地向秋风报喜。看着这一切,农民伯伯的心里跳动着喜悦的音符,逐渐谱成了一首动听的歌。太阳渐渐西下了,烧红的西天也慢慢地褪去了,碧绿无际的蔗林与天边相接,倦鸟回巢,刹那间,唐代诗人王勃描述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象,活现在我的眼前。南方的秋景多醉人啊!

寒冬,太阳好像怕冷似的,从东边向西边一滑就过去了,下午五六点钟月亮就赶着接班了。南方的冬天不下雪,但属于冬季的美丽仍像雪花一样纷纷扬扬地缤纷遍布。四季常青的松柏在凛冽的北风中没有丝毫动摇。梅花悄然绽放,火红的活力感染着每个生命!躲在云层后的阳光不时洒下一把灿烂。与裹在人们厚厚大衣里的冬的微笑一齐点缀着大地。青年们毫不吝啬地洒着花季的热情。湛江的冬天,每时每刻都那么绚丽多彩,可爱异常!

花开花落,草枯草荣,当我们坐在岁月的两岸看时光的飞逝时,人、自然与四季早已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滴地交融,密不可分地相辅相成。人类就在这种氛围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一块天空,活出了自己的精彩。自然与四季就像皇帝的新衣那样,一出胜过一出,依次地更替着,充实着我们的生活,融入了我们的心灵。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但愿人类、自然与四季是一首和谐的歌,永远永远地回荡于壮丽的太空!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