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读书心得1000字(汇总15篇)

3.5
阅读 1300 | 文件格式 DOCX
王阳明读书心得1000字(汇总15篇)
   

总结是一种追溯和归纳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总结应该包含事实陈述和个人感悟。广泛了解不同领域的总结范文,可以提升我们的综合素养和文化素养。

王阳明读书心得1000字篇一

在各种历史学说中,王阳明的心学并没那么瞩目,但却是现实生活中应用的最广泛的一种。在他去世的五百多年中,真心实意地把他当作精神导师的伟大人物不胜枚举,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都是他忠实的拥趸。15,日本人庵桂梧把心学带回日本,300多年后,日本人在王阳明心学影响下发动了举世皆惊的“明治维新”,摇身一变而成为世界强国。我很好奇,心学到底是如何的一种学说,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

在《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中,介绍了从王阳明生平伴随着心学的萌芽、初露头角、成熟的过程,让人更好的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而我更关注的是王阳明的一生。在他的前半生,应该是在“龙场悟道”之前,他随性但是有想法,执着又心高气傲。他精通儒学、朱熹理学,钻研科举、道教、佛教及军事。虽然前半生毫无成就,但是也为他后来的理论成就和军事治国成就奠定了基础。在他的后半生,虽然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是却拖着疲惫的身体在建功立业和心学推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关注他的一生,就能慢慢理解他“知行合一”、“事上练”和“心即理”。

王阳明认为,知与行是合一的。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二者是一回事。“知行合一”实际上也是他心学“事上练”和“心即理”的延伸。

对于王阳明的“事上练”,其实他本身也是一个喜欢实践的人,从他的幼年到青年,从骑马吓退蒙古人到日日排兵布阵到为了研究道教就去深山请教高人等。他研究朱熹理学“格物致知”的时候,格竹子格到晕厥。用今天的话说,都属于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天理既然都在我心中,后来他就明白他要做的就是去实践来验证他心中的天理,而不是去外面再寻找天理,如此一来,我们就节省了大量时间,而这些时间可以用在实践中。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去实现理想。王阳明心学和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这里,它也正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闪光点。在江西剿匪时,他之前从未有过剿匪经验,但是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南赣土匪在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的四省剿匪部队几乎奈何不了他,但在王阳明指挥的一万余部队面前却不堪一击。原因何在?靠书上学,靠听,靠问,靠静坐悟道,无论想的如何滴水不漏,都于事无补。王阳明剿匪取胜很大的原因在于他认为不要迷信自己的经验,一定要“事上练”。必须要到事上去磨炼。

对于王阳明的“心即理”,做事时无愧于人、无愧于心,这才是王阳明心学所说的真正的“存天理去人欲”,真正的“炼心”。康有为曾说,言心学者并能成事,而且是大事,这句话在王阳明身上是不言而喻的真理。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任何一件事,只要你用心,正如王阳明所说,道理就在你心中,你用了这个道理,就必能成事。王阳明江西剿匪另一成功之道就是“用心”。他最初的目的是消灭山贼,他就“用心”研究匪患特点,然后灵活运用“诈术”消灭山贼。他后来的目的是还百姓一个太平世界,他就“用心”地设立政府据点、教化百姓,出炉《南赣乡约》。因为他的使命感告诉他,消灭土匪后拍拍屁股走人不是做事的正确态度。“用心”其实就是一种使命感,为了一个目的而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除了“知行合一”王阳明还有很多地方给我启发。比如俗话说“拿起容易放下难”,王阳明用他的行动告诉了我们:该放手时就放手,不必计较付出多少。王阳明在辞章、道教、佛教上的付出如海洋般深沉,在这三方面的成绩几乎是他半生的心血。然而,他一旦想明白,说放就放,连个犹豫的眼神都没有。他认为只有放弃,才有日后的得到。如果你在付出的人事上得不到快乐和人生价值的答案,它就是一个包袱,甚至是五行山,只有放下它,才能轻松上路,继续你的前程。

王阳明的后半生并非为个人功成名就而拖着病躯各地剿匪、征战朱宸濠、治理地方。此时的他已经把建功立业之理想抛弃脑后,更多地是因为自己的“良知”,解救百姓的生活,同时通过讲学,使百姓获得心灵解脱。在他的弥留之际,他最后一次总结了自己的“致良知”,致良知的功夫就是简易真切,越真切就越简易,越简易就越真切。这段话无非是告诉那些人:你们在生活中只要简易地按良知去真切地为人处世,那就是圣人气象。真心实意的对待自己的父母,安分守己的工作,这是多么简易的事,你把这些简易的事真切地做明白了,每天都会感到心是充实的。我的心学也不过是让你们内心充实,没有烦恼。他抛弃了那些思辨的理论,单刀直入告诉世人,要学会王阳明心学非常简单:只要按良知的指引去真切地为人处世,并持之以恒,圣贤的境界就在眼前。“心学”给我们生活及工作中的疑虑指明了方向。

王阳明读书心得1000字篇二

理解一个道理,和相信一个道理,是两码事。理解是知道这道理是什么意思,回过头也能给别人讲,也可当作写作的素材,但临到自己遇到事了,就没用了;相信是直接行动,照着这道理的意思做人做事。理解后不相信,要么是因为没有深刻理解,要么就是杂念太多;相信未必理解,信念是直截了当的知觉。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到,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勤而行之的,是有正念的人,是《金刚经》里讲“一念生净信者”;若存若亡的,就是我们大多数自以为是的人,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偶尔能觉悟过来,大多数时候却是昏昏沉沉的;大笑的人,要么是愚昧的人要么是傲慢的人,傲慢比愚昧更可恶。

知道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原因就在于,我们只是知道而已,从来没有真正执行过。没有真正执行过,就不算真正知道。

现在说到成功学,人人贬斥;说到鸡汤文,人人反胃。好像每个人都有更高明的见解,但这些拒绝洗脑的人,又没有过得更好。

我是不反对洗脑的人,也是不反对鸡汤的人。还能被洗脑,说明我的大脑还没有固话,还听得进别人的意见;还喝得下鸡汤,说明我并未吃饱,还有很强的消化能力。人这辈子是不可能避开洗脑的。小时候被家长洗脑,后来被老师洗脑,后来被老板洗脑,多数时候是被各种文艺书刊洗脑。洗脑有好的洗法,有坏的洗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何不可。

装不进任何东西,拒绝世界的开导,是自大、愚昧、无知、我执太重。以为自己有一套更高明的打法,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整个人是封闭的,没有对世界敞开。你一旦敞开,你是可以吸纳大千世界,又可以丢掉大千世界的。你将获得知见的自由。

学习当然不是不加辨别地学习,吸收也不是什么都吸收。但学习,吸收,总是要长期保持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一个闭环。一个道理,要一直到笃行之,才算完成一个小闭环;小闭环以后遇到其他口子,再绕一圈,又变成一个闭环。实践,反馈;实践,反馈:这是最简化的闭环。

道理不在多,不在解,在信,在行。佛家讲“信解受持”,信在第一,解在第二,受在第三,行在第四。相信,理解,接收,执持,这也是一个闭环。凡事知易行难,不能流于表面,夸夸其谈,要切实笃行。

王阳明读书心得1000字篇三

教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从数学学习中找到兴趣,发现意外,自主提问就是我们一线教师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焕发课堂生命力时应该努力去实现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极有可能变得有生命力的问题,可以通过培养好奇心和让学生参与提问等方式来实现。

关于如何提出开放性的有生命力的问题,书中介绍了三种方式。

方式一:“中心线索”法,就主题通常由问题的形式出现,学习者对此进行探究,现在我们的课堂中也经常会有这样的形式,针对一个知识点,设计了一些探究问题,然后学生可以分小组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分析,交流讨论,甚至提问质疑。

方式二:要素式问题,就是教师要围绕大概念而非答案来组织教学。

方式三:增殖性问题,是指最初由教师提出问题,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经验后,也提出相应的问题,理想的增殖性问题是开放的,破旧立新的,丰富的。这样的问题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会有,教师通过关键环节或关键问题的追问,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然后由自己新的疑问,从而得到这样的增殖性问题,引领大家继续深入的思考,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就是教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假如不是呢?发生了什么?我们看到了什么才能这样说呢?这样的一个个追问的问题包抛下去就能极大的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扩展理解的外延,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一步思考而得到新的疑问。学习者受到问题的驱使,主动探寻答案,这样的过程和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会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其实,重要的不止是得到答案,无论理解得多充分,关键更在于学习提问和寻找答案的艺术和技巧上,这样的一种理解的深入的有生命力的学习才是我们学生需要掌握的,我想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上,我也会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命力,慢慢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还有尽量保有学生的好奇心,最终学会学习,让学生能为未来而学。

王阳明读书心得1000字篇四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由其开创的阳明心学无论是在在哲学还是道德伦理体系的历史进程之中都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朱熹理学之后三百余年,真正能与其学说相抗衡者,也正是阳明心学。阳明心学可以看做是一种建立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同时批判朱子理学,具有他们那个时代内容和精神的新型的一种道德哲学体系。这种新型的道德哲学将良知之心上升到哲学本体的高度,简化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情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心即理"为前提,以"致良知"为目标,通过"知行合一"动机论来解决传统儒家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互相脱节的问题,其学说的现实意旨在于实现"破心中贼"的道德净化目的与政治教化目标。那么,在阳明的心学之中我们就必须把握三个重要的概念,即: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阳明主张"心即理",这里的心指的并不是物质性的心,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灵明",具体表现为人的认知能力、道德精神和道德本性。也就是说阳明心学中的"心"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感觉与认知之心;第二是人与物都共同具有的一种怜悯之情;第三是人本然具有的道德良知,是一种判断是非的道德理性。这里引用一段话来更简单的了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於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这里王阳明所说的心既是一种我们感知外物的能力,也是我们与万物共有的怜悯之情,当我们去感知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才对我们而言具有了意义,由此也可见王阳明强调了人对于外物对于社会的一种价值,与西方著名的哲学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良知是指不依赖于环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也是至善本体在是非知觉上的当即呈现,也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具有价值上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联系上面所提到的心即理中"心"的三个方面的含义,这里的良知也可以看成是第三层关于道德理性的体现。致良知即指使良知致极致,也指依良知而行,这就与知行合一联系起来了。良知为知,致则有力行之义,致良知这一理论形式把心与理、知与行、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融合为一,是王阳明一生思想的总结。"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目标,本心是可以无善恶之分并且可以分辨善恶的,但具体的人会因为欲念而使本心染恶,那么久需要我们就要通过知行合一的方法去达到,去尽可能的还原我们的良知之心。

引王阳明的两句话来认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方法论: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皆得其理矣。""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基于心即理的本体论的,良知之心就是我们要追求和还原的本心,那么我们就只能向内去求得我们的良知之心,这种向内求良知的目的只能通过与向外的行来达到,知行合一是达到致良知的方法。在这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的观点是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对于伦理道德是只知而"终身不行",只不过是讲之以口耳,并不身体力行。而道德信条如果不能身体力行,则毫无意义。所以,阳明以"知行合一"的命题,强调了道德信条的实践性品格。王阳明主张在道德实践之中,我们要且知且行,知行合一,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思想的阶段。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用这四句话归纳总结王阳明的心学:"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即使理,我们无需求理与外,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的本心无善恶之分,但受欲念的纷扰染恶,所以我们要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去还原我们的良知之心。

王阳明的心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时常回想哲人的思想,自己去不断地反思和思考,我们总会有更多的收获,从哲人的智慧之中悟出新的道理。

王阳明读书心得1000字篇五

寒假,我读完了《王阳明》这本书,书中讲述的王阳明生平经历令我印象深刻,而他所崇尚的观点“知行合一”四个字更是给我极大的启发。因此,我向大家推荐这本好书。

王阳明是谁?首先他是明代有名的大臣,其次,他是一个文坛大家,是一位用兵如神的将领,是被称为中国上下五千年两个半“完人”中的一位,是孙中山、蒋介石等人心中的偶像。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王阳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理论。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前,王阳明曾反复实践了朱熹所提出的“格物致知”,他勇敢地反驳了这个观点,也随即提出了“知行合一”。什么是“知行合一”?便是知识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有它的意义,还要到生活中实践,才能够体现出它的真实价值。朱熹在儒家学术地位极高,王阳明提出了这个超过朱熹的观点,在当时令所有儒家学子难以接受,他是冒着死提出并坚持的,他的勇气和对真理的执着令人赞叹。

我也要学习王阳明先生善于思考的品质,在学习中思考在生活中实践,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另外,作为一个学生,我还应该学习的是王阳明不放弃、不气馁、昂首苦读书的精神。王阳明曾经两次考进士落榜,他却说“世人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他在挫折面前不畏怯,凭借自己的努力战胜失败,向下一个困难发起挑战,最终获得金榜题名。

这是一本好书,值得所有人去阅读,也值得所有人去学习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真理。我在此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王阳明读书心得1000字篇六

记得以前在看《明朝那些事儿》时,当年明月对王守仁推崇备至,花了很多的笔墨写了阳明心学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对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做了传奇式的描写。使我对这位心学的创立者充满了景仰之情。但对他的了解一直也停留于当时那短短的两个章节,一直无缘对心学继续进一步的学习。

这次有缘拿到了度阴山所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2》,认真通读了一遍,才真正的比较全面的了解了这个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的心路历程。使我这个门外女子一下子被吸引到了心学的思想核心,体悟了人生境界的重要意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凡是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二个先决条件。一是确立正确的目标,二是找到正确的路径,二者缺一不可。

只有先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才能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王阳明从小就没有立志走科举仕途的目标,而是立志要成为圣贤之人,这在当时引起了老师的不解,但他矢志不移,通过不断的实践加学习,终成一代圣贤。他从格物致知引伸到认识本体,认识客观的“天理”,再把它转换为律己的修养目标,直接追求一种人生意境。这种意境使人能够“心有所主”,王阳明就是一个能坚持自己的观念,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人。他能在人生实践中对各种境遇、事物都运用自如,应对合“理”。这一切都因为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

实际上王阳明的哲学命题,从“心即理”,到“知行合一”,再到“致良知”,其核心所讲的,就是心之“体用”,即“良知”的境界与“致良知”修养的圆融契合。其中,确立正确的目标看起来似乎相对容易,这就是“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这样,圣人才为“人人可到”,使人人“自有担当”。因此,在为学方法及学说体系上,与朱熹不同,他不是“格”、“致”求知,识认客观的“天理”,再把它转换为律己的修养目标,而是直接追求一种人生意境。这种意境使人能够“心有所主”,并在人生实践中对各种境遇、事物,都能运用自如,应对合“理”。实际上王阳明的哲学命题,从“心即理”,到“知行合一”,再到“致良知”,其核心所讲的,就是心之“体用”,即“良知”的境界与“致良知”修养的圆融契合。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由其开创的阳明心学无论是在在哲学还是道德伦理体系的历史进程之中都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朱熹理学之后三百余年,真正能与其学说相抗衡者,也正是阳明心学。阳明心学可以看做是一种建立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同时批判朱子理学,具有他们那个时代内容和精神的新型的一种道德哲学体系。这种新型的道德哲学将良知之心上升到哲学本体的高度,简化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情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心即理’为前提,以‘致良知’为目标,通过‘知行合一’动机论来解决传统儒家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互相脱节的问题,其学说的现实意旨在于实现‘破心中贼’的道德净化目的与政治教化目标。那么,在阳明的心学之中我们就必须把握三个重要的概念,即: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阳明主张‘心即理',这里的心指的并不是物质性的心,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灵明‘,具体表现为人的认知能力、道德精神和道德本性。也就是说阳明心学中的’心‘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感觉与认知之心;第二是人与物都共同具有的一种怜悯之情;第三是人本然具有的道德良知,是一种判断是非的道德理性。这里引用一段话来更简单的了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这里王阳明所说的心既是一种我们感知外物的能力,也是我们与万物共有的怜悯之情,当我们去感知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才对我们而言具有了意义,由此也可见王阳明强调了人对于外物对于社会的一种价值,与西方著名的哲学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良知是指不依赖于环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也是至善本体在是非知觉上的当即呈现,也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具有价值上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联系上面所提到的心即理中’心‘的三个方面的含义,这里的良知也可以看成是第三层关于道德理性的体现。致良知即指使良知致极致,也指依良知而行,这就与知行合一联系起来了。良知为知,致则有力行之义,致良知这一理论形式把心与理、知与行、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融合为一,是王阳明一生思想的总结。’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目标,本心是可以无善恶之分并且可以分辨善恶的,但具体的人会因为欲念而使本心染恶,那么久需要我们就要通过知行合一的方法去达到,去尽可能的还原我们的良知之心。

引王阳明的两句话来认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方法论: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皆得其理矣。””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基于心即理的本体论的,良知之心就是我们要追求和还原的本心,那么我们就只能向内去求得我们的良知之心,这种向内求良知的目的只能通过与向外的行来达到,知行合一是达到致良知的方法。在这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的观点是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对于伦理道德是只知而’终身不行‘,只不过是讲之以口耳,并不身体力行。而道德信条如果不能身体力行,则毫无意义。所以,阳明以’知行合一‘的命题,强调了道德信条的实践性品格。王阳明主张在道德实践之中,我们要且知且行,知行合一,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思想的阶段。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用这四句话归纳总结王阳明的心学:’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即使理,我们无需求理与外,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的本心无善恶之分,但受欲念的纷扰染恶,所以我们要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去还原我们的良知之心。

王阳明的心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时常回想哲人的思想,自己去不断地反思和思考,我们总会有更多的收获,从哲人的智慧之中悟出新的道理。

王阳明读书心得1000字篇七

前段时间我因为看《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后迷上了明朝的历史,最近我又买了一本关于明朝重要人物---王守仁的书《神奇的圣人王阳明》。

王守仁是明朝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之一,他可以与孔子相提并论。

故事从大元末年刘伯温平海盗不成开始,再到王纲被迫出山,他的儿子王彦达生了王与准,王与准后面是王杰,接着王伦,王华……每个人都是非凡了得,到了王守仁,这个最最杰出的人出生了。

王守仁有和他的祖辈一样有着天生的文学基因,到了他这一辈这一优势已经是发展的相当成熟了。从小他就会用聪明的猫头鹰“占卜”术从后妈那里夺回权益,之后竟然打通三大终极问题从而进入圣贤思维。阳明先生可将百年之后的运筹学述廉运用,也可以把别人需要两个月干完的工程5天完成。

现在再来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你会发现与苏格拉底的“致良知”是样的道理,只是说法不同。可见,阳明先生在那个时代的理念是多么的高深和现代。所以后来历史上的各路名人,明朝的张居正,清朝的曾国藩,现代的孙中山,蔡元培,再到蒋经国,毛泽东,梁启超等都视他为偶像。因为他的理论和处事观点不会因为时间的变迁而过时。甚至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他也是最后的一剂心灵解药。

王阳明读书心得1000字篇八

第一段:引言(引出主题)。

王阳明是中国明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探索了人类思维与行为的本质,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实践中。他提出的“王阳明读书五要诀”被誉为中国古代读书方法的经典之作,深受后人的推崇和传承。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探讨我个人对王阳明读书五要诀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用心体悟(感受身心的统一)。

王阳明读书五要诀中强调的“要用心”,对我来说非常有触动。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只有用心才能真正体悟到书中的道理。当我全情投入时,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感受到其思想与情感的交融。这种状态使每一本书都成为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三段:见诸行动(将书中的道理付诸实践)。

王阳明提到的“要体察”和“要贯彻”,敦促我们不仅要理解书中的道理,更要将其付诸实践。阅读后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纸面上,而是要通过行动去证明。在我的读书过程中,我不仅关注书中的内容,更关注如何将书中的思想应用在我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将书中的智慧融入实际行动,我逐渐感受到思想与行为的统一。

第四段:创造性思维(开拓思维的边界)。

王阳明读书五要诀中提到的“要深入”,对我来说是开拓思维的重要途径。深入是指不仅要表面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更要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并加以运用和发展。当我深入思考某一问题时,会展开思维的翅膀,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找到更多的答案。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让我的阅读更加丰富和有趣。

第五段:与他人分享(交流与分享的重要性)。

最后一个要点是王阳明读书五要诀中的“要广播”。读书不仅是个人的修行,更是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的过程。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可以借鉴他人的理解和观点,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思想。同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也是对自己知识和思考的一种巩固和拓展,让自己的读书过程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结尾:

通过对王阳明读书五要诀的个人体会,我明白了阅读的真正意义:用心体悟、见诸行动、创造性思维和与他人分享。这些要点不仅适用于读书,也适用于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在今后的阅读中,我将更加注重用心和行动,同时积极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致力于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王阳明读书心得1000字篇九

作为一部关于王阳明的大传,《王阳明大传》不仅生动地描绘了王阳明的一生,还展示了他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我读完这本书后,深受启发和感动。下面将从多个角度,结合自身的阅读体会,阐述这本传记对我的影响和启示。

第二段:人物形象塑造。

《王阳明大传》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个令人钦佩的人物形象。王阳明以其才识卓越、勇敢正直的品质,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他的学识渊博,能够熟练应对各种情况;他勇敢坚毅,敢于对抗朝廷的不公;他正直刚强,绝不屈服于权势。他身上的一系列优点和人格魅力,让我深深为之折服。

第三段:思想观点的影响。

王阳明的思想观点给予我深刻的启示和思考。他主张心学,认为人的心是善的,只有真正活用内在的善性,才能实现心与理的统一。正是这种思想引领,使他能够不受外界干扰,坚持自己的信仰。在当前社会,人们常常被外界的诱惑和影响所迷失,王阳明的思想为我们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第四段:价值观的重建。

读完《王阳明大传》,我深刻意识到个人的修养和道德素质对社会的重要性。王阳明在传记中不断强调内心修养的重要性,并将其体现在言行和处世之中。正如他所说:“行有不得,必以修己为先。”这句话道出了修己和修行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第五段:行动力的启发。

王阳明并不是空谈家,他将他的思想与学说付诸实践,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他的价值观。在他的一生中,他努力奋斗,为民请命,推行他的理想,并带领他的学生一起努力。他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家,更是一个实践者。这个事实深深地启发了我,让我明白不论我们有多高尚的理念和观点,只有付诸行动,才能真正改变自己和社会。

结论。

通过阅读《王阳明大传》,我对王阳明这位伟人更加了解,也受到了很多启示。他高尚的思想观点和品质给予了我对人生的新思考。我将一直牢记他的教导,努力成为一个有品德、有情怀、有担当的人。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传记,受到王阳明思想的影响,共同构建一个美好的社会。

王阳明读书心得1000字篇十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在读书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在他的《王阳明集》中,他总结了自己的读书五要诀,这些要诀对于广大读书者具有很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下面,我将根据这五个要诀,谈谈我个人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王阳明说“勿以物喜,勿以物悲”。这是指在阅读的时候,不应该仅仅被某一部分内容所吸引,也不应该被某一部分内容所困扰。我在读书时也深有体会,有时候一个阅读材料的某个部分可能特别精彩,我们很容易沉迷其中,甚至忽略了材料的其他部分。然而,正如王阳明所说,我们应该克制住自己,全面把握材料的内容。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材料的核心思想,而不会被局部迷惑。

其次,王阳明主张“心定方能记”。他认为,在读书的时候,心思要集中,理智要冷静,才能做到真正的记忆。在我读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当我全神贯注地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会明显提升。我发现,只有当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阅读上,我的大脑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读内容。因此,我对王阳明的这一要诀深表赞同。

第三,王阳明说“善作文章近是非”。他在这里强调的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善于发掘书中的优点,还要善于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争议。对我来说,这一点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通常情况下,人们在读书的时候都习惯于只看到书中的好处,而忽略了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争议。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和争议,往往能够激发我们的思考,推动我们的进步。因此,我们应当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审视书中的论点,从而能够更准确地评价和理解其内容。

第四,王阳明主张“善问学前志”。他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我们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这样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我完全赞同这一观点。在我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当我明确知道自己阅读的目的和意义时,我会更有动力去学习,并且更容易理解和吸收书中的知识。因此,我相信,只有通过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我们才能在学习中更好地努力和坚持。

最后,王阳明说“冥冥之中天理昭昭”。他认为,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直觉,同时要相信道义的指引。这是一种对于读书者信心的鼓励和激励。我深有体会,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总是依赖他人的观点和结论,而是要有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只有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对于道义的直觉,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心有灵犀,见微知著。

总之,王阳明的读书五要诀对于广大读书者来说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通过勿以物喜勿以物悲、心定方能记、善作文章近是非、善问学前志、冥冥之中天理昭昭这五个要诀的指引,我相信每个读书者都能够在阅读中不断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让我们共同努力,学会读书的方法,为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王阳明读书心得1000字篇十一

王阳明,字仲弘,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其思想影响深远,对后来的教育和哲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王阳明大传》是该时代的一部著名传记,而阅读这本传记也让我受益匪浅,深刻认识到王阳明思想的独特之处。以下是我对《王阳明大传》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王阳明强调心性的重要性。王阳明认为,人的心性是天生的本能,是思考和判断的源泉,也是每个人追求真理和修行的根本。他强调要以心性为主,去探索世界的真理和价值。在《王阳明大传》中,通过描述王阳明对心性的反思和追求,我深刻认识到了内心的力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容易迷失自我。但是,只有通过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找到真正的方向和价值观。

其次,王阳明倡导实践与行动的重要性。在《王阳明大传》中,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知识和行动的紧密联系。他认为,只有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地领悟和体验其中的真理。这使我意识到,读书只是为了获得知识,而将知识付诸实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和成长。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并真正改变自己和社会。

再次,王阳明注重个人的责任和担当。他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并为他人谋福利。在《王阳明大传》中,王阳明的行为和言论无不展示出他对社会的忧患意识和对人民的深爱。这让我深刻领悟到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还要为他人的幸福和整个社会的进步负责。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奉献,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此外,王阳明提倡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他认为,人生应当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善良的行为准则。思想的纯洁和美好的行为是追求真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通过阅读《王阳明大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高尚道德的力量和智慧的魅力。在现代社会,面对种种诱惑和考验,我们需要在道德准则的指引下,做出正确的选择,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最后,王阳明倡导和谐共处与和平发展。他主张君主与臣民、父母与子女、夫妻之间都应该建立和谐的关系,推动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他以身作则,以德服人,力图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通过阅读王阳明的故事,我认识到只有通过相互合作与包容,我们才能实现和谐与进步,共建美好的社会。

总而言之,读完《王阳明大传》后,我对王阳明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关注人的心性,注重实践和行动,倡导个人的责任和担当,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提倡和谐共处与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让我深感启发和鼓舞,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真理与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念和决心。我也会将这些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改变自己,影响他人,为构建和谐与进步的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王阳明读书心得1000字篇十二

王阳明被誉为中国明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理论,对中国的哲学、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王阳明大传》,我深受其启发,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本文将在五个方面展开,分别是倡导内心修养、践行知行合一、提倡实践立论、注重道德修养以及追求自我完善,希望能够与读者分享我的感受和理解。

首先,王阳明强调对内心修养的重视。他认为人们应该重视内心深处的感悟和直觉,而不仅仅是依赖外界的知识和经验。在读《王阳明大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验到修养内心的重要性。不管是面对挑战和压力,还是面对困境和纷扰,我们需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只有通过认识和控制自己的内心,才能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变化和挑战。

其次,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他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读书过程中,我深刻理解到只有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获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不仅仅是空洞的理论,更应该是我们行动和思考的指导。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不完善之处,进一步完善自己,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和认识。

第三,王阳明提倡实践立论。他认为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验证和升华。在读书过程中,我被王阳明的这个观点所深深触动。有时候,我们容易沉溺于纸面上的理论和概念,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实践检验理论,让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是我们获得进步和突破的关键。

第四,王阳明非常注重道德修养。他认为人的最高境界是心无挂碍,只有达到这个境界,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通过阅读《王阳明大传》,我深刻认识到道德修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在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中,要始终坚守道德原则,做到言行一致。只有通过不断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我们才能获得内在的满足和真正的幸福。

最后,阅读《王阳明大传》让我认识到自我完善的重要性。王阳明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不断追求自我完善,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和智慧。通过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为,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人。同时,他也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通过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总之,阅读《王阳明大传》使我深受启发,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道理和智慧。王阳明的思想让我明白只有通过内心修养、知行合一、实践立论、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才能真正变成一个优秀的人。感谢这本书的作者,让我以一种新的视角看待自己和世界。我将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始终坚守王阳明思想的理念,不断追求卓越和完善自己。

王阳明读书心得1000字篇十三

过去半个月啃了两本书:《知行合一王阳明》和《又笨又慢平天下曾国藩》,都是度阴山写的。都说中国有两个半圣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既然王阳明和曾国藩都是圣人,我既然一起读了,那就一起写吧,这就是“一个半圣人”。

格物致知。我之前对这四个字的理解是探究万事万物,从中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这是朱熹理学的解释,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在阳明心学中还有另外的解释,“格”是正的意思,“物”是人的念头,因为外物是人心的映射,“致知”就是达到良知。整体的意思就是要不断纠正自己的念头,使我们找到“良知”。人都是有良知的,同时也有万千个念头,这些念头中有好有坏,有利己的,也有利他的,有真我的,也有自我的,那么我们的良知就可能被一些出于私欲的念头遮蔽,使其蒙上灰尘,格物致知就是要不断地格自己的念头,擦拭心灵,使良知清明。

知行合一。虽未行动,念头一起,便是行了。反省自身,之前也会容忍自己脑海中许多没有付诸实践的自私自利的想法,但王阳明告诉我们,这是不行的,一定要把这种念头“格”掉,虽然没有这样做,但是这样想了,就是一种“行”。书中有一个故事,是王阳明外出郊游看见一处肥美的良田,于是有了占为己有的念头,当出现这个念头的时候,王阳明及时警觉,立即眉头紧锁,开始自我用功明知道当天黄昏,才对弟子们说:“终于把他克掉了,真难啊”。同样的情景也反复出现在曾国藩的故事里,曾国藩在带兵攻打太平天国的时候,由于中央政府对湘军的掣肘。曾国藩也多次产生抱怨的念头,每当此时,他就拿出自己的绝技“诚”字诀自我用功。他们两人的情景不禁使我想起前几天我读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的书,稻盛先生也说“庄严其心”,也说“反省自身,动机至善,私心了无”,由此可见,那些被称为“圣人”的人都有非常不得了的克己修身的功夫。

心外无物,读懂了自己,就读懂了天下人,世间一切的道理都是“我心具足”的,世人心中有良知,有善有恶,有七情六欲,我心中也有良知和善恶,也有七情六欲。所以读懂了自己也就读懂了天下人。当然我水平有限,只能理解到人这个层面上了,王圣人说的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山川草木,飞虫走兽都是一样的。这一点等我长大了再体悟吧。

太平天国,真的让人很不理解。他真的很笨,有个故事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详,就是小偷进他家准备干一票,结果曾国藩回来了,小偷就躲床底下,曾国藩开始背书,结果背来背去都不行,直到小偷都替他着急了,从床底下钻出来背了一遍,扬长而去,然后曾圣人接着背,所以,这位曾圣人不是一般的笨。但是根据评判圣人“三不朽”的标准,他确实做到了立德(整天拿着个“诚”字诀克来克去),立言(他那《曾国藩家书》大概就是为这个准备的),立功(就拿平定太平天国这一件事就够吹三辈子),这么说他确实是我辈楷模。那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你多笨,比着曾圣人去做就行了,运气好了你也是个圣人,这就是“人皆可以成圣”。作者:嘉哥

王阳明读书心得1000字篇十四

最近读了一本书《王阳明心学》,与这本书的结缘是办公室里一位同事在听《王阳明心学》的广播,从讲解人娓娓道来的话语中给我一种静心的深邃,于是问她是什么内容?她告诉我是《王阳明心学》,并说家里有这本书愿意拿给我看,于是她第二天就把自己刚买的还没有拆封的这本书拿给我看。

对于这种慷慨我怎能不好好读呢?对于心学的书,我刚开始的感觉是内容深奥,理论性强,看不明白,但是拿到书籍从王阳明出生讲起,文中语言浅显易懂,有些传奇的特色深深吸引了我。如,他出生时祖母梦见一群五彩祥云浩浩荡荡而来,为首的神人怀里抱着一个婴儿,降落在王家门前,把婴儿交给了他的祖母,之后王阳明便哇哇坠地。于是,给他取名王云,正因为这个名字他到五岁还不会开口说话,后来改名为“守仁”。奇妙的是,改名当天居然开口说话了,而且不鸣则起,一鸣惊人。不但日常用语对答如流,而且《四书五经》中的圣言一口气都给背了出来。

王阳明从小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上学时逃课。经过老爸的多次训斥和老师的多次教育后,仍然恶习不改,天天只想着玩儿。正当大人们对这个问题少年即将失去信心的时候,一件偶然的事情,彻底改变了王守仁。这件事情对我印象很深。

有一天,守仁又翘课了,在市场上瞎溜达,看见一个小孩儿在卖鸟,就凑过去问价钱,可问完价钱,掏掏口袋却不够数。守仁眼珠一转,就让那小孩儿先把鸟给他,回头再送钱过来。那小孩儿可不傻,坚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守仁同学顿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伸手就要去抢。那小孩儿也不甘示弱,马上跟他比画。就在这时候,一个算命先生从他们身边经过,无意间瞥了王守仁一眼,忽然停住了脚步。此人精通麻衣神相,当他看到王守仁的相貌时,心里马上跳出一个念头:此子他日大贵,当建非常功名。

算命先生当即把鸟买下,送给了守仁,然后慈爱地抚摸他的脸,意味深长地说了几句话:“小朋友,记住我下面的话——日后,当你的胡须长到领口时,你就入了圣境;当胡须长至丹田,你就结了圣胎;当胡须长到丹田以下,你就结成圣果,功德圆满了。”

临走之前,算命先生又叮嘱了一句,他说:“小朋友,你一定要读书自爱,我所说的话,将来必定应验!”就是最后这句话,把守仁同学从一个问题少年彻底变成了三好学生。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颗幼芽,老师就是那个浇灌者,有时老师想给予他们更多的阳光雨露让他们快快成长,但太强的阳光、太多的水分也会对他们伤害,给他们适合自己的温暖,他们定会茁壮成长!

王阳明读书心得1000字篇十五

书读完了,笔记也记了,想写一些感想。

一、书中原文“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我个人认为有两种想法。比如学英语就很符合这句,现在中小学学生为什么学不好英语,就是没有实际运用的场合;而为何职场人士放弃休息、娱乐去学英语,是因为工作场合有时会运用。这是赞同这句话的.,而认为这句有待商榷的例子也有。比如读课外书,课外书很多是没有实际运用的,读了十本,考试又不考,读来何用。有这种想法的很多家长因此只让孩子学课本,考试不考学来何用?他们忘了学习不是单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更好生活。课外书增加词汇量、开拓视野、培养情趣等,同样在生活中的“某些场合”是会运用到的,只是何时何地才运用我们不知,如若没有课外阅读,有一天真的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发生。

二、“学业成就差距是导致贫困循环的一个因素,如果家长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并从事社会最底层工作,那么,他们所养育的孩子也就有可能会被限制在同样的发展模式中”。这不用多说到农村看看即可,网上热议“寒门难出贵子”也是这样。

三、“高质量的教学对学业成就影响巨大--甚至比民族教育和家长教育合起来的影响还要大”。这解释了为何择校的原因,好的学校好的老师对学业确实有很大帮助!从我孩子经历我非常赞同父母尽自己最大能力让孩子上个好学校。

四、“在教育中始终应该保留足够的空间,让渴望学习的学习者能够追寻自己内心的缪斯女神,并且鼓励迫切的学习者去发现自己的缪斯女神。通过广泛的课程内容安排来培养业余的专家,不要只盯着学术知识的奥秘,而要把眼光放远,要相信这一切都可以实现”。这也许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保留足够空间,不要只盯着学术知识,为自己学,不是为了考高分,不是为了考好学校,没有功利心,只为找到自己最擅长最有兴趣的去学。可惜现在普遍的兴趣班都有极强的功利性,因为要迎和家长的功利心:上了这个兴趣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成果,能得到什么好处……素质教育由此变味了。

五、“基础教育应当塑造业余的专家,而非强求专业知识。业余的专家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这就是通才教育,也就是我们以前说的“万金油”;同时也是要求知识的宽度而非知识的深度,要象大海一样宽广,而非象高山一样深邃。

六、“能够熟练、流畅、投入地读和写既是具有挑战性的成就,也是高回报的成就”。明确表示学好语文很重要,也就是现在流行的说法“得语文者得天下”。以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两者差距很大:“走遍天下”恐怕不如“得天下”更让人心动,并可能为之疯狂。

今暂时写到此,下次继续。

剩余 12 页可读 展开阅读全文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文章
总结是一种追溯和归纳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总结应该包含事实陈述和个人感悟。广泛了解不同领域的总结范文,可以提升我们的综合素养和文化素养。王阳明读书心得1000字篇一在各种历史学说中,王阳明的心学并没那么瞩目,但却是现实生活中应用的最广泛的一种。在他去世的五百多年中,真心实意地把他当作精神导师的伟大人物不胜枚举,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都是他忠实的拥趸。15,日本人庵桂梧把心学带回日本,300多年后,日本人在王阳明心学影响下发动了举世皆惊的“明治维新”,摇身一变而成为世界强国。我很好奇,心学到底是如何的一种学说,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在《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中,介绍了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如[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 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 请点击“违规举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