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通用11篇)

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通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2 04:37:31
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通用11篇)
    小编:zdfb

在我们的生活中,计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它能够让我们更加有条理地完成任务。其次,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和准备,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所需资源,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判断能力。

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篇一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将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一年级教材、教师用书、教辅资料等为指导思想,教学中遵循教育教学原则,确实把本班教育教学工作搞好。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x)数学和本班《品德与生活》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一(x)班有学生50人,其中男生27人,女生23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都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四、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篇二

本期我班有34名学生,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因此成绩不理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小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观察物体,游戏公平,认识方程等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领域。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包括小数的意义,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包括小数乘法的意义,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包括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积商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

4、第七单元“认识方程”。包括用字母可以表示数,认识方程,等式的性质,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梳理已学过的一些图形;三角形分类,各类三角形的特点;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设计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包括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第六单元“游戏公平”。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设计公平、简单的游戏规则。

(四)“综合应用”领域: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中,都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整理与复习:包括整理与复习(一)、整理与复习(二)、总复习。

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篇三

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一定的音乐技能,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中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真正让音乐教育成为美育教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在音乐的良好氛围中体验情感,深化情感,升华情感。

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才入校,需要老师进行大量的引导规范工作,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以及上课习惯等方面加以规范。在兴趣中掌握最基础的音乐技能以及音乐感受。

教学要求:

(一)、歌唱。

1、学习演唱课本上的歌曲。

2、教学中融入简单的音乐知识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兴趣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3、教唱歌曲遵循听录音范唱,教师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4、每学一支歌曲,每节课应该进行检查,让个别学生起来展示,若有不正确的地方老师及时教正。

(二)、发声练习:

在气息的控制下,逐步扩展音高;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现;唱时保持音高,声音要饱满、圆润。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演唱本册书中的歌曲,并能通过演唱体会歌曲的情感,表现情感。

2、在歌曲的学习中获得相关的音乐知识,并能对这些音乐知识进行运用。

教学措施及方法: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在宽松的气氛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各单元分析及课时安排:

第九课:歌曲《划船》的学习并表现音乐。1课时。

第十二课:《螃蟹歌》的学习,并学会表现歌曲的有趣,滑稽。1课时。

第十三课:学习唱歌曲《小小的船》,欣赏《小白船》。1课时。

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篇四

一、基本情况分析: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图形展开研究,包括图形的形状、构成、性质、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图形的截面,图形的方向视图等。

这部分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过程中,认识常见几何体及点、线、面的一些性质;再通过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方向看等活动,在平面图形与几何体的转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由立体图形转向平面图形,在丰富的活动中使学生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简单性质。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概念及其加减法、乘除法、和乘方运算,以及使用计算器作简单的有理数运算。这部分内容在设计上是从实际问题情境与已有的小学数学知识基础着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新的有理数的一些概念,探索有理数的数量关系及其规律。

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在学习有理数的基础上,引入字母表示有理数,实现由数到式的飞跃。继而介绍代数式、代数式的值及其相关概念,以及多项式的升降幂排列,并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介绍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以及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法则。

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识别线段、射线、直线、角、平行与垂直等有关概念,从事折纸、模型以及使用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几何工具,画角、线段、平行线、垂线,制作七巧板、图案设计等活动。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解方程和运用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通过实践活动,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对大数进行感受和估计。学习表示大数的一个重要方法:科学计数法。通过数据统计过程,从扇形统计图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习制作扇形统计图。通过对报纸中数据的分析,使学生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并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篇五

这个学期,我带一(8)班,共48人。通过一个多星期的接触,对他们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学生生活,他们对小学生活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好学,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乐于参加各种数学学习活动,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对数学有着一定的求知欲,所以在本学期的数学课上,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不怕错误,具有问题意识,锻炼他们的思维、口头叙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掌握学习数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快乐学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自制能力差,接受新知的能力弱,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本册教学工作的重要工作。

二、教材分析。

本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多少、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知道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不同;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上、前后、左右,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实际问题。

(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3)能根据物体的数量、形状、颜色或其他标准,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掌握简单的比较方法,具有用语言或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初步能力。

(2)在理解加法和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学会有根据地思考;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通过在多样化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体会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3)在认识常见几何形体的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不同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初步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

(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境和问题,初步感受数学抽象和简单推理的意义。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交流生活中的简单事物。

(2)初步学会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联系已经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一些不同方法。

(3)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帮助与鼓励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与兴趣,有喜欢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2)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思考方法的合理性,感受数学思考的价值。

(3)能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独立思考并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

(4)在观察、操作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数。

学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册的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难点: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数概念的建立。

五、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形象、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加强学生能力与良好习惯的养成。多采取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后进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9、适当加强口算的教学。

六、教学进度。

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篇六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第一部分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实际学习内容,加减法的处理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教材并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加减法学习混合,算法多样。空间与图形包括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形状、大小。分类与统计都重视对过程的.经历。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20以内数的意义,会认、会读写0―20的数。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经历比大小、高矮、、轻重、长短的过程。体验“比”的方法。

2、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感受日常生活与其的密切联系。

3、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整时、半时、记时方法,体验时间的长短。

4、认识物体的位置、顺序、大小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学会简单分类、统计,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2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五、教学课时安排:

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篇七

1、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除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

和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和的计算方法,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乘法和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初步了解方程、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4、通过分类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5、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6、通过实际观察,学生体会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景物,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相应照片和先后顺序;能辨认从观察点高低、远近拍摄到的相应照片和先后顺序。

7、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的简单游戏规则。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小数的认识加减乘除计算;图形的分类。教学难点:小数四则运算方法的掌握。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多创设学习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4.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5.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6.加强个别辅导,特别是学困生的辅导,对他们要付出更多的爱心,作业适当降低要求,努力提高他们的成绩。

六、教学课时安排。

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篇八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第一部分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实际学习内容,加减法的处理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教材并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加减法学习混合,算法多样。空间与图形包括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形状、大小。分类与统计都重视对过程的.经历。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20以内数的意义,会认、会读写0―20的数。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经历比大小、高矮、、轻重、长短的过程。体验“比”的方法。

2、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感受日常生活与其的密切联系。

3、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整时、半时、记时方法,体验时间的长短。

4、认识物体的位置、顺序、大小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学会简单分类、统计,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2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五、教学课时安排:

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篇九

一、基本情景: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从幼儿园过来,对音乐知识的掌握、五线谱的识别、欣赏本事的鉴别还比较陌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本事,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音乐本事。

小学低年级学生爱唱、爱跳、爱动,对音乐有着必须的兴趣。但由于年龄小、组织纪律性较差,学生的音乐素质存在个别差异,对学生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让他们在鼓励和赞扬声中不断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册基本资料包括: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重点资料)。教材的曲目选择,研究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降低过难的识语要求和过高的技能技巧,一年级采用图谱为主。在创造与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评估多方位、多角度,形式丰富多彩了。教材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使学生逐步构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音乐必要的审美本事。

三、本期教学目的要求:

学段目标:。

1、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2、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3、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

4、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具体目标:。

(一)感受与鉴赏。

1、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用声音或打击乐器模仿;。

2、听长短音;。

3、体验不一样情绪的音乐;。

4、聆听进行曲、舞曲、儿歌不一样风格作出相应动作;。

5、聆听不一样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及小型器乐曲片段,初步感受风格。

(二)表现。

1、歌唱的正确姿势;。

2、每学年背唱4---6首歌曲;。

3、学习常见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4、能作简单的律动、歌表演;。

5、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

(三)创造。

1、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2、歌词的创作活动;。

3、线条、色块、图形记录声音或音乐。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乐于与他人参与活动;。

2、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

3、声音与生活的探索。

四、具体措施:

1、把每个学生的发展摆在第一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多唱、多听、多动、多想、多说,在音乐实践中获得学习音乐的愉悦和本事。

2、要进取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音乐学习的良好氛围,让他们在感受、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3、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泻,让他们在鼓励和赞扬声中享受成功,不断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

4、因地制宜地设计、组织音乐教学,发挥音乐教师各自特长,进取探索,勇于开拓,努力实践音乐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5、强化有关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音乐本事。

6、根据本校条件设备,充分利用投影仪、录象、录音机等教具,努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7、方法:示范: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鼓励、表扬法:经过鼓励表扬大体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材施教法:针对不一样学生采取不一样的方法,扬长避短,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篇十

一、班级概况分析:。

学生刚入校,对学校的常规不了解。年纪小,自律性差。但都比较懂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有部分学生有说普通话的意识,能用简短的普通话与老师和同学做简单的交流。个别学生不懂得执笔方法,需要老师不断纠正、督促。至于其他学习成绩还有待于在今后去了解.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六个部分。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接下来是汉语拼音,学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一),10篇课文,识字(二),又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4课,每课认字12~14个。20篇课文分做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教材的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教材内容具有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广泛适用性等特点。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篇十一

一、教学内容:

这学期需要读完一年级第一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整本书由七个单元和四十节课组成。教材难,任务重。我希望通过努力,我们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感受力,用不同的材料模仿。

2.培养音乐学习中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3.逐步培养孩子听音乐的习惯和兴趣,通过用打击乐器伴奏歌曲的练习,逐步培养孩子的音乐创造力和协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唱歌声音自然,姿势正确。

2.组织班级形式,使之生动、活泼、有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慷慨地表演。

四、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对各种事物的兴趣和关心,让学生感受到人与动物、动物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2.如何吸引大一新生专心听歌,帮助学生从愿意听音乐逐渐过渡到喜欢听音乐。

五、教学思路:

我们应该对新生给予更多的指导,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系统理解,使课堂组织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发音、歌唱姿势和表达,在课堂上增加更多的互动内容,培养学生与老师和学生的协作与合作意识。

不及物动词教学准备。

录音机、dvd、电视、铃声、响板、数字视频展示架等。

六、课时安排。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