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跨国公司并购典型案例分析报告(5篇)

最新跨国公司并购典型案例分析报告(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06:57:48
最新跨国公司并购典型案例分析报告(5篇)
    小编:zdfb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报告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跨国公司并购典型案例分析报告篇一

一 案例简介

2003年4月10日,香港环球航运集团(bw集团)董事局主席苏海文先生宣布环球航运已持巨资并购挪威航运“老大”本格森集团。这是世界航运史上最大的一次并购。在2003之前,环球航运已实际掌握本格森10%以上股权,此次再收购本格森44.3%的股权,环球航运前后动用14亿美元、持有了本格森55%以上股权,成为世界航运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并购(1999年丹麦马士基并购美国海陆用了8亿美元)。

二 公司简介

香港环球航运

隶属于香港主要的华资家族大财团—包玉刚家族财团。1955年,37岁的包玉刚看好世界航运业前景,成立环球轮船有限公司,拆资70万美元购入一艘27年船龄、载重8700吨的烧煤船,改名为金安号,迈开了创立环球航运集团的第一步。公司初创期,绝大部分船只以长期租约方式予日本航运公司。60年代中期,包玉刚借苏伊士运河关闭、日本对油船的需求激增之机,订造多艘10万吨级以上超级油轮,跻身“世界船王”之列。1979年,环球航运集团步及最昌盛时期,成为世界航运业中高居首位的私营船东集团,共有船舶20艘,总吨位2050万吨,超出排名世界第二的日本三光船务公司一倍,直逼前苏联全国商船总吨位。进入80年代后,在包氏弃舟登陆的方针指导下,公司船队减少至65艘,总吨位约800吨。集团在1986年以前由包玉刚本人亲自管理,1986年以后,由其大女婿苏海文负责管理。

本格森集团

本格森则是全球最大液化气、天然气运输商,总载重量1,230万吨。

本格森环球主业定位于石油、液化气、天然气、矿石、煤等能源运输业务。

三 并购动因

一 国际海运企业并购的外在原因

1战略上的调整和运输业务的重组是各大船公司之间实施收购或兼并的最

基本原因。通过与其他船公司的相互收购与兼并,可以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市场的变化趋势与竞争对手的最新动态,把握市场机会,找准本公司在各航线上的综合竞争能力的位置,尽早的对未来航运走势做出准确的预测,从而巩固自己在某些航线上的地位。

2船公司的投资回报率持续低下亦是造成各大船公司相互收购兼并的重要原因。通过购并可以充分的利用被收购公司在航线上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地位,找准更细化的目标客户并加以渗透,对提高营运效益将起到很大的作用;通过相互购并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改善航运服务、增加企业营业收入、提高航运企业竞争力,各家船公司之间的强强联合可实现资源共享、降低营运成本、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

3并购能有效遏止由于航线上运力严重过剩所引起的相互恶性杀价现象,保持航线的稳定健康发展,船公司也能得到良好的增长。

二 国际海运企业并购的内在原因

1获取垄断地位,取得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

一个海运企业通过合并或兼并另一家海运企业,不仅可能扩张自己的船队规模,而且可以消除潜在的竞争对手。规模效益是海运企业成败的关键,强强合作是增大规模效益、降低海运企业管理成本的有效手段。强强联盟是一种协作效应,使海运企业管理成本的降低,进而导致更大的利润产出。

2获取技术与管理人才,提高企业经营水平

常常有这种情况,一家具有发展潜力的海运企业因缺乏某种技术或管理人才而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如果这家海运企业不能得到这种技术或人才,或自己研究和开发的费用高于由合并、兼并所带来的成本,就要采用合并与兼并的方式来获得此种技术与人才。

3.合理避税,增加利润

税务考虑常常是合并、兼并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世界海运界流行着“税收损失结转”的做法,即某一海运企业因各种因素导致经营亏损时,可以享受所在国的税务结转的纳税救济。以税收考虑为目的的兼并不适用于控股公司。

四 结果

bw集团如今控制着150艘天然气运输船、原油和化学品船、干散货船和

fpso船。

本格森于2006年以bw天然气运输公司的名称再次上市,如今这个全球最大的天然气海运企业和其他挪威船运公司一样,由于在监管规定变更后背负了沉重的税务负担而步履维艰。bw集团旗下的fpso部门bw offshore也在奥斯陆上市。

本格森是挪威最大的散货船公司,但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环球航运主要感兴趣的其实并不是本格森的散货市场份额,而是其液化气、天然气运输业务。他们把此次收购称为“双剑合璧”之作,因为此前环球航运是全球最大石油运输商,总载重量900万吨,本格森则是全球最大液化气、天然气运输商,总载重量1230万吨。并购成功后,新环球航运已将主业定位于石油、液化气、天然的运输。五经验

1是大量新技术在船舶建造和远洋航行控制上的应用,使造船技术更加成熟、船舶建造周期大大缩短,也使船舶的运营更科学、更便捷;

2是产业分工所造成的世界性产业转移,使船舶建造成本大大降低;是行业发展的成熟。其标志是行业内的分工更细、更专业。围绕航运,形成了非常专业的船舶管理、融资,船员的培训、管理、雇佣等市场。是船公司的并购,已不单单是市场战术,而完全是企业战略层面上的动作。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航运界并购不断。

六 启示

1环球航运并购本格森案再次启示我们,要在更高层次上诠释、理解“从拥有向控制转变”的思想,实现从产业控制到控制行业的转变。换句话说,不仅关注一条船、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产业,而是要着眼于对整个行业的控制。

2并购企业选择很重要,横向并购风险相对于混合并购和纵向并购来说小一些,企业选择也更容易一些。横向并购企业选择应该根据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国际航运业趋于垄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并购是扩大公司世界市场份额和竞争力最有效也是最快的方式。选择和自己公司市场互补,运营航线互补的企业,可以帮助自己快速战略世界市场。并购后的整合也是很重要的,有效利用被并购公司的人力资源、客户资源,以及其他优势,可发挥多元化经营的优势。

跨国公司并购典型案例分析报告篇二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经典案例分析:

自墨西哥的比索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以来,墨西哥近年来经历了许多重大经济事件,如大规模的贸易赤字、外汇储备的耗竭以及1994年12月的货币贬值,这些事件也给墨西哥带来了经济的萎缩与高失业率,然而,自货币贬值以来,墨西哥的贸易余额开始改善。仔细调查墨西哥的经历并就此写一篇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记录墨西哥在1994年1月至1995年12月这段时间里国际收支、汇率、外汇储备等主

要经济指标的趋势。

2、调查比索贬值以前墨西哥国际收支困难的原因。

3、讨论该采取什么政策措施来阻止或缓和国际收支问题以及随后发生的比索贬值的问题。

4、从该案例中总结出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用的经验教训。

在报告中,你也可以讨论任何与墨西哥国际收支问题相关的任何主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的《国际金融统计》提供了墨西哥宏观经济的基本资料。

布鲁斯伯里草药制品有限公司坐落于英格兰中部,靠近威尔士边界,是一家经营药茶、调料盒药品的老厂商,其产品覆盖整个英国以及欧洲大陆的许多地方。

布鲁斯伯里制品有限公司在向国外客户出售商品时,一般都用英镑结算,这样做是为了防范不力的汇率变动。然而,该公司刚刚收到了来自法国中部的一家大批发商的价值为320000英镑的订单,条件是3个月付款并以欧元结算。

布鲁斯伯里的财务长埃尔顿。彼得斯得考虑接下来的3个月里英镑对欧元是否会升值,以便弄清楚再以欧元付款时会不会抵消掉公司全部或大部分利润,虽然他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他仍然决定向公司的银行就如何规避汇率风险征求意见。

彼得斯先生从公司的银行处了解到目前欧元/英镑的即期汇率是1.4537欧元/1.00英镑,因此交易量应该是465184欧元。彼得斯先生还了解到英镑和欧元对美元的3个月远期汇率分别是1.8990美元/1.00英镑和1.3154美元/1.00欧元。银行建议根据两种外汇对美元的远期汇率所暗含的欧元/英镑的套算远期汇率,建立一个套期保值,卖出应收欧元、买入英镑。

如果你是彼得斯先生,你会怎么做呢?

1.4436欧元/1.00英镑

卖出465184欧元,得322238.8473英镑

跨国公司并购典型案例分析报告篇三

跨国公司之典型案例——沃尔玛

沃尔玛公司(wal-mart stores, inc.)(nyse:wmt)是一家美国的世界性连锁企业,以营业额计算为全球最大的公司,其控股人为沃尔顿家族。总部位于美国阿肯色州的本顿维尔。沃尔玛主要涉足零售业,是世界上雇员最多的企业,连续三年在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企业中居首。目前,沃尔玛在全球15个国家开设了超过8,000家商场,下设53个品牌,员工总数210多万人,每周光临沃尔玛的顾客2亿人次。

公司宗旨

沃尔玛提出“帮顾客节省每一分钱”的宗旨,实现了价格最便宜的承诺,沃尔玛还向顾客提供超一流服务的新享受。公司一贯坚持“服务胜人一筹、员工与众不同”的原则。走进沃尔玛,顾客便可以亲身感受到宾至如归的周到服务。再次,沃尔玛推行“一站式”购物新概念。顾客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购齐所有需要的商品,正是这种快捷便利的购物方式吸引了现代消费者。此外,虽然沃尔玛为了降低成本,一再缩减广告方面的开支,但对各项公益事业的捐赠上,却不吝金钱、广为人善。有付出便有收获,沃尔玛在公益活动上大量的长期投入以及活动本身所具的独到创意,大大提高了品牌知名度,成功塑造了品牌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的卓越形象。最后,也是沃尔玛能超越西尔斯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沃尔玛针对不同的目标消费者,采取不同的零售经营形式,分别占领高、低档市场。例如:针对中层及中下层消费者的沃尔玛平价购物广场;只针对会员提供各项优惠及服务的山姆会员商店以及深受上层消费者欢迎的沃尔玛综合性百货商店等。

成功之道

三大信仰:1.尊重个人2.服务顾客3.追求卓越

经营法则

1.控制成本。2.利润分享计划。3.激励你的同事。4.可以向任何人学习。5.感激同事对公司的贡献。6.允许失败。7.聆听公司内每一个人的意见。8.超越顾客的期望,他们就会一再光临。9.控制成本低于竞争对手。

10.逆流而上,走不同的路,放弃传统观念

价格便宜

沃尔玛超级市场比一般的超级市场面积略大一些,每家平均约占地45000平方尺,经营的商品品种齐全,举凡一个家庭所需要的物品在这里都能买到,又称“家庭一次购物”。从服饰、布匹、药品、玩具、各种生活用品、家用电器、珠宝化妆品,到汽车配件、小型游艇等等,一应俱全。商品陈列干净利落。初到美国的人逛超级市场往往摸不清所需要的东西究竟放在哪里。沃尔玛的标志却很清楚,使你在这样庞大的平面空间里不会迷路。每一家沃尔玛都贴有“天天廉价”的大标语。仔细比较一下,同样牌子的商品,在这家店就是便宜。买两支“目标”牌牙膏,在别的超级市场价格是每支1.99美元,而这里只要1.36美元。反馈与效率

沃尔玛的电脑系统是仅次于美国军方系统,比微软总部的服务器还多。总部的高速电脑与全世界沃尔玛商店连接。通过商店付款台激光扫描器售出的每一件货物,都会自动记

入电脑。当某一货品库存减少到一定数量时,电脑就会发出信号,自动订货并提醒商店及时向总部要求进货。

沃尔玛也采用了仓储式经营,因而在商品销售成本上更充分体现出规模效益。例如:山姆会员店内装修简洁,尽量利用所有的货架空间储存、陈设商品。

零售企业要在顾客心目中树立品牌形象,仅靠质优价廉的商品是不够的,顾客还希望在购物的同时享受到细致盛情的服务。沃尔玛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从顾客的角度出发,以其超一流的服务吸引着大批顾客。走进任何一间沃尔玛店,店员立刻就会出现在你面前,笑脸相迎。店内贴有这样的标语“我们争取做到,每件商品都保证让您满意!”

这是沃尔玛顾客至上原则的一个生动写照。有一些员工感慨地说,“是沃尔玛第一次让我们认识到顾客永远是对的。”在很多沃尔玛店内都悬挂着这样的标语:1.顾客永远是对的。2.顾客如有错误,请参看第一条。

沃尔玛经营秘诀在于不断地了解顾客的需要,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最大程度地为顾客提供方便。有一次,一位顾客到沃尔玛店寻找一种特殊的油漆,而店中正好缺货,于是油漆部门的经理便亲自带这位顾客到对面的油漆店购买。该顾客和油漆行的老板都感激不已。沃尔顿常对员工说,“让我们以友善、热情对待顾客,就像在家里招待客人一样,让他们感觉到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关心他们的需要。” “一站式”购物

在沃尔玛,消费者可以体验“一站式”购物(one—stop shopping)的新概念。在商品结构上,它力求富有变化和特色,以满足顾客的各种喜好。其经营项目繁多,包括食品、玩具、新款服装、化妆用品、家用电器、日用百货、肉类果菜等等。

另外,沃尔玛为方便顾客还设置了多项特殊的服务类型:免费停车:例如深圳的山姆店营业面积12000多平方米,有近400个免费停车位,而另一家营业面积达17800多平方米的沃尔玛购物广场也设有约150个停车位。沃尔玛将糕点房搬进了商场,更设有“山姆休闲廊”,所有的风味美食、新鲜糕点都给顾客在购物劳顿之余以休闲的享受。店内聘有专业人士为顾客免费咨询电脑、照相机、录像机及其相关用品的有关情况,有助于减少盲目购买带来的风险。店内设有阑克施乐文件处理商务中心,可为顾客提供包括彩色文件制作、复印,工程图纸放大缩小,高速文印在内的多项服务。

捐赠公益:尽管沃尔玛一再缩减其广告开支,但另一方面在对非盈利组织和公益事业(如学校、图书馆、经济发展团体、医院、医学研究计划和环保方案等)进行捐赠时,却不吝金钱,十分慷慨

品牌效应

自有品牌:沃尔玛一直在中国市场积极开发和推广沃尔玛“自有品牌”,推出“质优价更优”的自有品牌商品,覆盖了食品、家居用品、服装、鞋类等主打品类。自有品牌商品的生产厂家都经过严格的审核和产品检测,确保每件商品都拥有领先同类品牌的优良品质;同时,自有品牌商品均由生产厂家直接生产,节省了中间环节,使售价比同类商品更具竞争力。管理启示

沃尔玛的成功既可以说是优秀的商业模式与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机结合,也可以说是沃尔玛对自身的“商业零售企业”身份的超越。通过以上对沃尔玛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沃尔玛给人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的一整套先进、高效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系统。沃尔玛在全球各地的配送中心、连锁店、仓储库房和货物运输车辆,以及合作伙伴(如供应商等),都被这一系统集中、有效地管理和优化,形成了一个灵活、高效的产品生产、配送和销售网络。为此,沃尔玛甚至不惜重金,专门购置物流卫星来保证这一网络的信息传递。沃尔玛的成功经验可能对我国相当多的企业有点“望洋兴叹”的感觉,且不说沃尔玛拥有自己的卫星和遍布全球的大型服务器,仅仅是沃尔玛的每一台货物运输车辆上都拥有卫星移动计算机系统这一点,我国企业就难以效仿。同样,维持这一庞大网络的it投入和升级管理费用也并不是多数企业可以承担的。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企业正在加紧信息化建设,其中有部分企业也在实施和应用供应链管理系统,但收效却很难与沃尔玛相比。原因在于某些供应链管理软件更多的是由it技术人员和程序员来开发,而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却很难模仿。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在构建全国范围内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时,可能会遇到经验、人员、资金上的困难,更多的情况是面临着国内企业基础管理较弱、整体信息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在“沃尔玛现象”而引发的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建设潮流中,我国逐步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正在迎来一个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好机遇。

沃尔玛在中国:沃尔玛1996年进入中国,在深圳开设了第一家沃尔玛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商店,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截至2010年8月5日,已经在全国20个省的101个城市开设了189家商场,包括沃尔玛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商店、沃尔玛社区店三种业态,其中沃尔玛购物广场224家、山姆会员商店6家,社区店4家,惠选超市1家,同时拥有好又多35%的股权和好又多104家门店,在华创造了超过100,000个就业机会。2008年,沃尔玛在中国实现销售额27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0.6%,以销售额而言,位居中国百强连锁百货企业第11位。成败启示 成功之道一:天天平价,薄利多销;成功之道二:顾客第一,微笑服务 ;成功之道三:善待员工,公平待遇

失败之困一:物流系统,难降成本失败之困二:信息系统,难显优势;失败之困三:本土化,屡遭忽视

上海设立电子商务总部;

进驻印度:全球零售业巨头沃尔玛与家乐福将有望进驻全球第二大人口大国印度的零售市场,因为印度政府专家组据说已建议放松外资进入零售业的限制。

绿色猪肉事件:沃尔玛在渝共有13家门店,包括10家沃尔玛分店和3家收购的好又多分店。经查,沃尔玛在渝10家分店及2家好又多分店以普通猪肉冒充绿色猪肉销售63547公斤,时间跨度长达20个月,牟取非法利益73万余元,严重欺骗了消费者。

相关处罚重庆工商部门依法对涉案门店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五倍罚款269万元,从即日起实施15天的停业整顿。[6]

跨国公司并购典型案例分析报告篇四

微软并购诺基亚跨国公司战略分析

姓名:苏刚专业班级:营销(21101)学号:111441102

5北京时间9月3日,微软宣布,将以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微软将以37.9亿欧元收购诺基亚的设备与服务部门,同时以16.5亿欧元购买其10年期间专利许可证,共计54.4亿欧元,约折合71.7亿美元。由此,从今往后,诺基亚的设备与服务部门将迎来新生,成为微软的一部分。然而,这场奇怪的联姻究竟会带来何种改变还难以知晓。合并完成只是一个开始,要真正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现在对于微软收购诺基亚这一事件,微软为什么要收购诺基亚?这对双方有什么利与弊?微软和诺基亚将制定怎样的战略决策?基于这些问题作如下阐述:

微软并购诺基亚的原因。众所周知,谷歌两年前以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而现在,全球软件巨头微软宣布,以约合71.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诺基亚。这无疑是it界再曝重磅并购。微软和诺基亚已经展开了密切的合作,但依然独立运作。即便双方经常合作,但开发流程仍然步调不一。他们有着各自的资源、工具、文化和商业机密,这会极大地影响效率。通过收购诺基亚,微软现在可以从一开始就开发固件和硬件,因此从理论上讲,开发、制造和分销新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效率将会大幅提升。另外,微软认为,如果能够更好地理解硬件与软件的配合方式,便能将这些知识传授给既有的合作伙伴、开发者和运营商。

并购对双方的利与弊。对微软来说,通过收购诺基亚,微软补全了自己在移动互联网行业里的最后一环,成为了唯一一个从后台到前台,再到智能终端的一体化服务方案供应商。一方面在采购过程中可以向提供商争取更多的成本折扣,另一方面在使用中需要售后服务的时候,也更加方便。同时还有以下利益:

1、扩大手机市场份额,提升手机业务利润;

2、为用户创造微软手机的顶级体验;

3、防范谷歌和苹果公司妨害应用创新、应用整合、应用分发和应用经济。

4、借力智能手机发展形势,抓住一次巨大机遇。但对于windowsphone而言,收购只是一个开始,后续的相关工作效率提高等方面的问题才是更严峻的挑战。对于诺基亚来说,2007年诺基亚就开始陷入衰退;短短数年间,诺基亚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大幅下滑,功能手机领域也已经被三星所超越。销量急剧下滑,股价跌跌不休,持续巨额亏损,不断进行裁员,诺基亚面临着日益沉重的盈利与现金消耗压力。对于诺基亚来说,和微软合作,一方面,有助于诺基亚采取包括裁员在内的压缩开支方式,另一方面,也让诺基亚的功能手机充当起windows phone入门产品的机会,诺基亚智能手机将采用性能更强的windows phone 7(wp7)手机操作系统,从而逐步放弃功能已老化的symbian平台。

双方将制定怎样的发展战略决策。微软应该去学习谷歌的模式。软件也好,系统也好,按份收费的模式太过短浅。在“设备与服务”战略中,服务的市场空间更大,而且良好的服务系统非常有利于业务链的良性循环和扩张。业界人士已经指出,诺基亚感受到了来自苹果和谷歌的巨大压力,而后两家公司能够取得市场成功,主要是因为制定了符合市场发展潮流的战略。则诺基亚今后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只销售两款手机。在全球公众中,大量潜在用户购买手机后,只使用手机的通话功能,针对这部分人群,诺基亚应该推出一款设计精巧、功能超级稳定、无需具备互联网接入功能的普通手机,该产品一定要保证最好的通话质量、尽量延长电池续航时间。其次,诺基亚应该利用微软wp7平台设计出一款高端智能手机。该产品应该在通话质量上超过iphone,配备性能更强的摄像头和显示屏,总之要在硬件配置上超过当前已上市的所有智能手机。诺基亚还应该重视产品外观设计,并加强市场营销活动。这才是适应市场发展潮流的解决方案。此外,双方的合作领域还将横跨搜索引擎、地图服务及应用程序开发等多方面。

跨国公司并购典型案例分析报告篇五

跨国公司并购典型案例分析

在全球化并购浪潮中,已不仅仅限于大企业吞并小企业,更多地出现了大企业之间的并购。这种大企业的并购常常对一国或几国的相关产业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对一些国际上著名的大企业并购典型案例的分析,能使我们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以下我们来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一)波音公司并购麦道公司

1996年12月15日,世界最大的航空制造公司美国波音公司,宣布并购世界第三大航空制造公司美国麦道公司。并购总价值133亿美元。并购后,每份麦道股份变为0.65波音股份。麦道品牌只保留100座的md一95型客机,其余民用客机一律改为波音品牌。从此,有76年历史,举世闻名的麦道公司不复存在。波音公司总经理于1997年2月出任新波音的主席和总经理,三分之二以上管理干部由波音派出。新波音拥有20万员工,500亿美元资产,净负债仅仅10亿美元。当时预计在1998年,新波音公司可望有530亿美元的进账,可牢牢稳住世界民用和军事飞机制造企业的龙头老大的地位。

波音公司成立于1916年,至今已有89年的历史。波音经过多次的研究开发,发展成为一家设计并制造民用及军事飞机、导弹、直升飞机及其他相关产品的多种经营公司。在今后的20年中,波音将以每年5%的速度发展空中交通事业,并在原有全球民用客机交易量64%(1995年)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和提高。

麦道公司成立于1920年,一直在军用飞机制造领域拥有霸主地位。但是在1996年以后,市场占有份额急剧下降,竞争能力迅速削弱,从而面临着被其他企业并购的危险。

波音并购麦道计划已经讨论了三年。麦道曾经两次拒绝波音,然而,在过去的几年,在与波音和空中客车的激烈竞争中,麦道一路败北,世界市场份额从22%下降到不到10%。1996年,麦道只卖出40架民用客机。1996年10月,麦道承认自己的300座md一11无力与波音的400座747竞争。12月,麦道放弃了自己440座md一11的计划,开始作为波音的“下承包商”,帮助波音生产550座“加长型”747客机。麦道曾经是世界最大的军用飞机制造商,生产著名的f一

15、fa一18和“猎兔狗”(与英国bae联合生产)。1996年11月,麦道在美国新一代战机--“联合歼击机”的竞争中,再度剪羽而归。11月16日,五角大楼宣布,新战机将从拉克西德一马丁和波音样本中选择。所以,麦道总经理无奈地承认:“麦道作为一家独立的公司,已经无法继续生存。” 麦道为什么不能继续生存?1994年,麦道资产122亿美元,雇员65760年销售额口2亿美元。麦道在与空中客车(airbus)的竞争中,收获甚丰。110架订货中,106架在欧洲。基于德国汉沙公司的订货,麦道最大的机型md一11的订货大增。同时,麦道70%的利润来自军用飞机。仅与美国海军l 000架改进型fa一18战斗机一项订货,就要20年才能做完。1996年1月一9月,麦道民用客机的销售虽然从上年同期的30亿美元下降为19亿美元,麦道公司不仅没有亏损,而且赢利润9000万美元,是上年同期的两倍多。这样一家历史悠久、实力强大的盈利公司,不能作为独立公司继续生存,沦落到连名字都保留不成的地步,原因竟是个头太小,产品系列过窄!就民用客机而言,分析家们普遍认为,今后,由一家公司提供从100座一550座的完整客机系列,包括统一的电子操作系统,可以大大节约航空公司培训、维修和配件的成本。如今,波音用50亿美元开发出550座“加长型”747。空中客车用80亿一100亿美元开发550座a300。麦道自己在大飞机“努”不上去,就算是眼下仍旧盈利,日后还是没戏。在军用飞机方面,麦道原来一直是龙头老大。1994年,美国拉克西德与马丁·玛瑞塔合并,组成拉克西德一马丁,与麦道展开激烈竞争。1996年,拉克西德一马丁又用91亿美元,吞并了劳若。“三合一”的年销售额达300亿美元,为麦道的两倍。新一代战机“联合歼击机”,作为美国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以及英国海军的主要装备,将有3000架订货。麦道虽然全力以赴,志在必得,结果却被五角大楼淘汰出局。对于麦道来说,这不仅是一次重大商业机会的丧失,而且意味着麦道将无力保持技术上的前沿地位。军民两面都败下阵来,麦道公司的被并购,可以说是必然的了。

(二)花旗银行并购旅行者金融公司

1988年4月6日,美国金融保险业巨头旅行者金融公司和美国第二大银行花旗银行达成协议并宣布,将组成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这将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合并。

花旗银行执行长官约翰·s·里德和旅行者公司执行长官桑富德·威尔称:“花旗银行同旅行者的此次合并将把金融行业中最优秀的一些人汇聚到一起,并为顾客创造一种无人能及的服务资源。我们的集团将是一个全球金融服务公司,一家优秀的全球性银行,一家全球物业管理大公司,一家著名的全球投资银行、贸易公司和一家覆盖面极广的保险公司。我们给个人、公司、团体和政府机构提供服务无人能及。我们合并的时机现在已经到来。” 花旗与旅行者的合并交易金额,以1998年4月6日两公司股票的收盘价计算达到近820亿美元,创造了当时世界企业并购的最高记录,它使1997年公布的世界通信与mcl通信370亿美元的兼并相形见绌。合并后的公司总资产达6970亿美元,超过任何一家国际公司,其1600亿美元的市值也在上市金融服务公司中遥遥领先。而原来,美国最大的银行大通银行的资产为3660亿美元,与东京三菱银行的6500亿美元和汇丰控股的4710亿美元都有较大的差距。纽约的银行分析家托马斯.汉雷说,他已经从业25年,这是他看到的最大的企业并购。

此外,花旗和旅行者这两家19世纪诞生的金融业者,将共同缔造一项新的世界纪录:合并后的花旗集团公司将成为全球资产最大的金融服务集团,它将为企业并购树起一个新的坐标。更加引人注目的是,花旗集团将花旗银行业务和旅行者公司的投资、保险业务集于一身,开创了美国金融界“一条龙服务”的先河,实现了行业内的纵向一体化。

在美国,由于法律规章把银行业、金融服务业和保险业的业务分开,因而至今阻碍美国公司进行跨业界的合并。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一体的加强,使这种障碍逐渐变得淡薄。

尤其是近年来,美国国内的银行兼并在方兴未艾的企业兼并浪潮中更加突出。去年银行兼并交易额达创记录的953亿美元,今年头两个月的并购总额就达294亿美元。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在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由于社会财富的增加,银行有了提供大量资金的可能。而且许多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指望银行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使积攒的资金增值,以满足子女上学和自己退休的需要。

在此背景下,银行界迫切希望吞并同业以迅速扩展业务,提高竞争能力。而花旗集团的兼并新闻一出现,银行、证券和保险界的巨头就似乎听到了警钟:它们如果不去努力扩大规模而墨守单项作业的成规,将难以维持往口的地位。

(三)摩根·斯坦利并购迪恩·威特

1997年2月5日公布的摩根·斯坦乖,一迪恩·威特两大公司合并事件,成为当年国际金融服务领域最具冲击力的事件之一。

此次合作创造了一个总市值逾210亿美元的新型投资银行,其规模堪称华尔街之最。这个华尔街上“不寻常的婚姻”,恰巧也是运用股票并购的典范。

在历史上,摩根·斯坦利曾是美国著名大银行j·p·摩根的投资银行一翼。这家公司在全世界19个国家有27个中小分部,雇员总数为9200多人,1996年的税前利润为15.7亿美元,所经营的资产达1710亿美元。作为上市公司,摩根·斯坦利在合并前总市值为88亿美元。

然而,作为经纪行,迪恩·威特更非等闲之辈,它合并之前的总市值达130亿美元,1996年纯利为9.514亿美元。

从并购方和目标公司的状况可见,并购方是上市公司,并且所面对的并购对象企业规模巨大,可以说在规模上与并购方不相上下。如用现金并购将面临即时获现的巨大压力,而要采用股票并购,刚好能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并购方和目标公司在经营上能够达到业务互补、互相促进,无疑为进行并购后新公司的股票升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并购谈判一直是秘密进行的。1997年1月31日,在商讨了有关财务细节后,华尔街最大的股票并购正式敲定了。1997年2月513,双方联合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了合并消息。借此得知,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是这样达成协议的:

公司命名:摩根股东拥有新公司45%的股份,其余的由迪恩股东拥有,交易以股票置换方式完成,根据当前市价,每股摩根股份换1.65股迪恩股份。

职位安排:迪恩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普塞尔担任新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ceo),摩根总裁马克担任新公司总裁和首席运营官(coo),摩根主席费舍尔担任新公司董事局执委会主席。

董事局组成:新公司董事局将由14人组成,双方各占7人。

从这些资料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包含的股票并购的特点,从职位安排和董事局组成的平分秋色的局面来看,股票并购不可避免地带来公司股本结构的变化和控制权的淡化和转移;从股权安排上,当前股价水平的作用极为关键,它是并购成本的基础。

并购消息公布的当天,摩根和迪恩的股票即大幅攀升,前者升至65.25美元,升幅14%,后者升至40.625美元,升幅5.2%,此后一周两家股票仍保持升势。这说明两家业绩优良的公司并购,可实现股票保值和增值,有利于原持股者的未来收益。

(四)跨国汽车新巨人的诞生--戴姆勒一奔驰汽车公司与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合并 1999年5月7日,世界汽车工业史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行动:德国的戴姆勒一奔驰汽车公司与美国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宣布合并。既出世界舆论哗然,汽车行业内部更是如同经历了一场地震。权威人士预言,全球汽车工业将随着奔驰与克莱斯勒的合并掀起新一轮调整浪潮,出现白热化的局面,并最终形成全球汽车产业的崭新结构。

1.合并背景及原因

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均是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汽车“巨人”。奔驰公司是德国最大的工业集团,总部设在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长期以来,奔驰公司的业绩一直非常优秀,尽管世界金融市场一度动荡不定,德国马克也曾因大幅升值而影响出口,但奔驰公司生产的汽车一直在世界汽车市场上保持强劲的势头。克莱斯勒公司是美国仅次于通用和福特的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总部设在底特律。该公司是多元化企业,除了汽车之外,还生产和经营汽车配件、电子产品等。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克莱斯勒公司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直在美国500家最大公司中排名前10位,让人刮目相看。那么,为什么这样两大汽车巨人会在世纪之交选择“强强联合”呢? 首先,经济全球化趋势正日益增强。汽车行业的决策者们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要在下一个世纪在行业内部站稳脚跟并求得进一步发展,必须着手扩展生存空间,增强竞争力,只有“强中更强”,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稳住阵脚。同时,汽车行业市场上早已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以轿车来说,全球每年的产量为6000万辆,而销量只有4000万辆。在有限的销售量下,各大汽车公司不得不考虑如何占据尽可能大的世界市场份额。走企业联合的道路则似乎成了汽车行业的大趋势。

两家公司的合并还有它们自身独特的原因。首先,双方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奔驰公司是德国最大的工业集团,而克莱斯勒则是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两者都是盈利企业,具有雄厚的财力,“强强联合”的前景十分看好。

双方在生产和销售领域互补的态势显得最为明显。在市场分销上,克莱斯勒的销售额93%集中在北美地区,在其他地区的份额只占7%。尽管克莱斯勒在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中一直保持最高的利润,但如果北美市场一旦不景气,将会影响公司的前程。因此合并正好可以使其摆脱对北美市场的依赖性,打进奔驰公司业已占有的地盘。而奔驰公司也一直试图大规模打进北美市场。目前,奔驰公司在北美市场的销售份额只占总销售额的21%,大部分仍然局限于欧洲。而与克莱斯勒的联合正好满足它对北美市场的要求。

从产品线来看,两家公司各有自身的优势,双方产品重合的情形极少。克莱斯勒的强项是小型汽车、越野吉普车和微型箱式汽车;奔驰以生产豪华小汽车闻名。双方产品惟一重合的是奔驰m级越野车和克莱斯勒的。c吉普“,但m级越野车在奔驰系列中所占的比重不大。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是两家公司合并的另一个重要考虑。合并之后,双方将在采购、营销、技术协作以及零部件互换方面开展协作,从而达到降低营销成本、方便研究与技术开发、发展生产和促进销售的目的。

2.合并过程

戴姆勒一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的合并不仅是汽车行业,也是整个世界工业史上最大的行动。巨型的合并计划从萌芽到瓜熟蒂落,前后只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

1999年1月12日,美国底特律市举行汽车博览会。戴姆勒一奔驰公司总裁于尔根.施伦普亲自出马为奔驰公司的产品助阵。借此机会,他拜访了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部,向克莱斯勒公司的总裁罗伯特·伊顿提出了双方合并的设想。施伦普根本没有想到,伊顿与他一拍即合。双方接下一来进行了10余次的秘密会谈。在谈判的过程中经历过许多的障碍。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其中一方一言不合匆匆走人也是常有的事。

最初是关于未来的公司领导人的问题,施伦普和伊顿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都表现得很豁达。他们表示不会让这一问题阻碍一项于双方都有利可图的交易。两人同意合并的头三年将共同任公司董事长。三年后,比施伦普大5岁、现年58岁的伊顿将退出,由施伦普一人掌管。最大的难题是合并之后新公司的法律结构问题。奔驰汽车公司是一家德国股份公司,而克莱斯勒公司则根据美国法律经营。双方曾经讨论在第三国荷兰组成新公司,但由于税收问题的障碍而不得不放弃。最后双方商定,新公司将保留德国特色的股份公司形式,并在新公司中保留奔驰公司一直采用的共同决定机制。这就是说,有工人代表参加新公司的监事会,他们在有关公司的重大问题上有参与决定的权利。这一切对于美国人来说,都是完全新鲜的事物。

双方都能认识到合并会给两者带来的好处,善于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因此虽然面临众多阻碍,谈判还是不断地取得进展。5月4日,谈判结束了。在经过一系列准备之后,宣布仪式于7日举行。这一石破天惊的合并终于问世。

3.合并之后

合并消息一经公布即获如潮的好评。德国前总理科尔获知消息后立即发表讲话,祝贺两家公司合并:德国社民党候选人施罗德称这次合并是”非常成熟的企业行动“;德国交通部长魏斯曼说,这一合并是德国汽车工业有竞争力的表现;美国的政治家和经济界人士都对这起合并道尽了溢美之词。而股民更是对这起合并充满信心。合并的消息公布之后,纽约和法兰克福股票交易市场上两家公司的股票行情立即大幅看涨。克莱斯勒公司的股票价格当天就飙升了17.8%,上涨了7.375美元,以48.81美元报收。奔驰公司的殷票价格同日也猛增了8%,以每股192.40马克收盘。

合并在汽车业内部产生的冲击亦是空前强烈。面对两个汽车巨人的联手,与德美同为汽车大国的日本被震惊了。日本三菱汽车公司董事横滨大造说,这项合并让日本的汽车商们”大梦初醒“般地注意到:北美和欧洲的汽车业已经十分迅速地实现了它们业务的全球化。”合并就像一次地震,将会加剧汽车行业通过建立跨国合作企业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日本最大的汽车制造公司丰田公司总裁奥田硕说,他预料在这次合并之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将会加剧,丰田公司必须作出反应以迎接”紧迫的挑战“。

戴姆勒一奔驰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合并之后的新公司称为戴姆勒一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合并通过股票互换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双方上市资本、股价盈利比以及各自盈利状况的评估,戴姆勒一奔驰公司的股东占有新公司股份的57%,克莱斯勒公司的股东则占有43%。两家公司合并所牵动的市场资本高达920亿美元。合并之后,戴姆勒一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实力咄咄逼人,令世界各大汽车巨头生畏。以市场资本额排序,戴姆勒一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名列第二,仅排在丰田之后;以销售额排序,名列第三,年销售额为1330亿美元(2300亿马克),次于美国两大汽车商通用和福特;以销售量排序,戴姆勒一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年产量为400万辆,列第五位,排在通用(880万辆)、福特(700万辆)、丰田(480万辆)和大众(430万辆)之后。戴姆勒和克莱斯勒的合并带来的直接收益是能够为公司节省大量的开支。由于两家公司今后将联合采购,共同分担研究和开发任务,戴姆勒一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仅在合并后的第二年就可以节省14亿美元的开支。尽管合并之后的戴姆勒一克莱斯勒公司遇到了诸如文化融合、工资制度的不统一等各种问题,并且继续面临激烈行业竞争以及全球经济疲软,但该公司通过业务整合十分成功地保持了其世界汽车行业的强大领导力,在2002年实现经营利润86亿美元。

(五)惠普并购康柏

企业界并购中所谓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l+1>2“的故事是否在每一次并购中都能成功地上演? 1.并购背景

20世纪的最后几年,卡莉·菲奥莉娜和卡佩拉斯相继担任惠普和康柏的ce0。两人均受命于危难之际。因此,两人上任后面对的共同问题就是带领两家公司完成战略调整和转型,为公司寻找新的竞争优势。惠普的难题主要是组织结构庞杂混乱,同时面临着新经济以及ibm、戴尔等竞争对手日益强大的挑战。上任后的两年间,卡莉大刀阔斧地改革公司管理体制,将公司过去以产品为中心的组织结构,改变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结构,原来的83个业务纵队被缩减为17个。同时,卡莉还进行了大规模的高层管理人员调整。凡她认为在职务上有重大疏忽的管理人员,随时发现随时换人。改革之初颇见成效,最初一两个月,惠普的盈利增长率攀升了2个百分点。但完成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结构调整之后,卡莉面对的更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如何在业务层面向提供方案和服务转型。为了应对新经济的挑战,确立作为领导厂商的地位,继ibm提出e-business之后,1997年,惠普提出了e-serv-ices的理念。为此,惠普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名为cool town的实验室。卡莉上任后,倾注了相当大的财力和物力对它进行整顿,但研发进展始终未成大气候。在软件和服务方面,惠普一直在寻找突破的机会。比如咨询行业,惠普曾经与名列世界五大咨询公司之一的普华永道有过一系列的合并接触,希望通过收购普华永道增强自己在it和管理咨询方面的竞争筹码。当时惠普对这起合并寄望很高,但是最终还是无果而终。具体的原因,据惠普自己的解释是普华永道复杂的合伙人制而导致谈判困难重重,难以逾越。而实际上,当时的普华永道已经在进行内部结构分拆,把审计业务和管理咨询业务分开,而且后者还准备上市,并且在2002年被ibm收购。所以谈判未成的主要原因,更可能是在收购价格上难以达成共识。不过惠普并未就此罢休,2001年7月16日终于与另外一家咨询公司comdisc0正式达成合并,收购金额为6.1亿美元。

与惠普的调整和探索同时发生的是康柏的转型。1998年,康柏电脑吞并digital公司,报出当时的天价--90亿美元。而这让康柏公司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康柏的老大地位仅维持到1999年,随后便出现现金流的短缺、渠道紊乱的现象。原因在于康柏的业务类型与digital基本重合,而在合并之前两家公司却拥有完全不同的业务运作方式。调整不同的业务运作方式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康柏调整时间太长,丧失了霸主地位,被崛起的戴尔公司超过。卡佩拉斯上任后,对康柏进行了两次大调整,一次发生在他上任初期,当时实行了几大关键性革新措施:一是撤换一批高层管理人员,原总裁菲佛尔手下的11人团队,只留下了1人;二是将天腾、dec及原康柏三家公司的业务进行重组;三是放弃一些非核心的业务。改革的目的主要在于调整产品线,优化组织结构,但业务整合后产品线显得更加分散,一下子有些失去了重心。另一次调整则是2001年6月25日宣布的向服务转型,转型以康柏将alpha芯片技术转让给英特尔为标志,伴随着这一举动,康柏将组织结构基本上整合成前后两端的销售和生产研发分离的架构,明确了公司今后的发展路线将把重心放在服务和软件上,目标是4年后把服务的比重从现在的1/5提升到1/3。但是除了结构上的调整外,康柏几乎没有任何充实这两大块业务的并购或其他实质性行动,卡佩拉斯的改革也处于困顿状态。

可以说,合并前的惠普和康柏是同病相怜的,需要找到一条出路。2.并购过程

惠普最强大的部门--打印机部的增长开始放缓,在服务器上的优势也慢慢减弱。unix服务器市场受到sun的冲击;nt服务器又面临康柏和的强大价格攻势。一个有效的行动的着眼点就是与其中的一位竞争对手--康柏合并,巩固产品提供商的地位,优化成本结构,再找机会在提供方案和服务上寻求突破。于是,卡莉和卡佩拉斯之间一场本来是专利授权的电话交流,很快就向另外一个方向前进了。如果整合成功,合并后的新惠普将主要由图像打印、接入设备、it基础设施及服务四个部门组成。新惠普将确立并维持在pc、打印领域等业务上全球第一的位置,结合康柏服务器34%的市场份额,惠普再全力推进ia一64位服务器,使自己代替原康柏成为当之无愧的服务器市场的老大,在高端市场上与ibm、sun一较高低。而合并带来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优化成本结构。新公司通过优化产品线,提高管理、采购、制造及营销等方面的效率,整合客户资源,并在pc和服务器上采用直销等方式,预计合并后的第一个完整财年即2003财年,综合成本将节约20亿美元。到2004年中期实现全面合并之后,节约金额还会进一步提高到25亿美元。这就是企业界并购中所谓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1+1>2“。于是,两家公司发表联合声明,透露惠普和康柏同意以换股的方式合并。每l股康柏股票可以换取0.6325股惠普股票,康柏股东因此可获得约19%的股票溢价。合并后,惠普股东将持有新公司64%左右的股票,康柏股东将持有36%左右。该项交易目前价值约为250亿美元。合并后的新公司将保留惠普的名称。并购消息很快传开,世界震惊,须知,这是电脑业老

二、老三的并购案。二者合并后,其营业收入将直追ibm,而把戴尔公司远远地甩在后面。

然而,并并购没有两位ce0设想的那样顺利。惠普最大股东、创办人之一david packard设立的基金会david&lucile packard founda-tion在2002年提出反对惠普并购康柏。同时,业界以及惠普员工反对这次并购的声音也是一浪高过一浪。合并消息传出以来,双方的股票就开始下挫,当天惠普和康柏的股票就分别下降了19%和10%。主要的反对观点认为,在it界的并购中一般是并购那些从事与本公司业务无关的公司,以此获得自己的稀缺资源。而惠普的并购恰恰没有遵循这个原则。在新公司的四个部中,有三个双方基本重合。两公司的产品也基本重合,如果康柏品牌消失,将造成惠普乃至it业渠道的总崩溃。同时,舆论认为,对于惠普和康柏来讲,当前使双方都裹足不前的最重要的原因,不是成本问题,而是双方的优势都集中在比较成熟的产品或技术上,这些产品的市场增长慢、利润低。所以,新惠普真正的考验还在于在高增长高利润的服务领域是否具有足够的实力。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只把合并目标锁定在削减成本上,这次合并的意义是站不住脚的。尽管如此,历经8个月之久的并购与反并购争斗之后,惠普并购康柏的交易终于在2002年5月完成。新惠普公司7日在硅谷总部宣布正式开始运转。新惠普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卡莉·菲奥莉娜和公司总裁、原康柏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卡佩拉斯在记者招待会上一起亮相,表示两公司合并后可以做到优势互补,新公司将力求在若干领域内成为全球最大的技术供应商。合并后的新公司拥有员工15万人,市值550亿美元,2002年营销收入可望达到740亿美元,赢利26亿美元。在服务器、外部存储和个人电脑等方面,新惠普已成为全球最大厂商,在信息技术服务领域居世界第三。

3.合并之后

合并之后的惠普公司在以往市场基础上进行业务运营的延伸和拓展。2004年,卡莉·菲奥莉娜的第三个新身份--惠普消费战略首席架构师--进一步显示出惠普转型的痕迹。从数字上看,至2004年,在惠晋两达750亿美元的年营业收入中,来自消费领域的收入已达到180亿灵兀。与此同时,该公司来自全球中小企业市场的年营业收入更是达到210亿美元。相对于以往”高高在上"的高科技公司曾给人们留下更深刻印象的高端服务器和大型系统而言,越来越延伸向低端、延伸向生活层面产品和方案已经占到惠普营收的50%以上。在广告方面,惠普2003年投入高达4亿美元的巨资,在全球范围内启动品牌重塑工程。然而,娱乐数码、技术和解决方案并不是惠普的天下,面对索尼、三星、索爱等众多竞争对手,惠普显得太老了。而从前的服务器、打印机等公司核心竞争力,在惠普实施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也变得越发模糊,除了打印机市场,在其他各领域都缺乏相应的市场领导力。打印机还将面l临着戴尔的咄咄进逼。2004年初,惠普(hp)最大股东、创办人之一david packard所设立的基金会david&lucile packard foundation在2004年中抛售了6580万股、总值高达13亿美元的惠普股票,使其惠普股权持有份额由5.4%降为3.4%,并由惠普最大股东降为第二。目前惠普最大股东是法国保险公司axa,持股数达1.41亿股。那么,菲奥莉娜领导的著名的惠普与康柏的合并是否为惠普的股东创造了价值?惠普和康柏的合并已经有三年时间了,惠普是否在竞争残酷的it行业兴旺发达起来了?答案是有疑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惠普并没有爆炸式的增长。的确,惠普的利润反复无常并常常成为媒体的头条新闻。惠普的股票价格不高,令人担忧。合并后的pc业务在2003年和2004年都没有实现盈利的目标。随后,我们等来了菲奥莉娜辞职的消息。惠普新ce0上任之后,惠普将迎来怎样的境遇,只有时间能够证明。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跨国并购 2.吸收兼并 3.创立兼并 4.多角化经营并购 5.混合证券并购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