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龙母文化旅游节(5篇)

龙母文化旅游节(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14:04:35
龙母文化旅游节(5篇)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龙母文化旅游节篇一

一、梧州市龙母文化旅游节暨经贸洽谈会简介及活动结构

“龙母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岭南文化,在西江流域、珠江流域民间有很大的影响、享有崇高的地位,久负盛名。龙母,是传说的战国时期百越族女首领,历史上一直被两广西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等地的人民敬仰为豢养五龙、雨泽万方的神。每逢农历五月初八,即传说的龙母诞辰日,这一地区的民间都举行传统的“龙母诞”开诞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母信仰特别是在粤、港、澳地区较为广泛。每年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朝拜,特别每年龙母诞(农历五月初八)民间都会自发举行声势浩大的开诞仪式。以龙母文化打造城市旅游品牌,以旅游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从2000年起梧州每年农历五月初七至初十举办龙母文化旅游节,历期3天。

以龙母文化为主题,融合地方民族文化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结构内容包括:龙舟比赛、“吃在梧州”旅游美食活动、鸳江夜游、焰火晚会、“龙母诞”开诞仪式、赏灯会、民俗歌舞表演,以及召开历史文化研讨会和经贸洽谈会等。

二、各种活动所针对的目标客户及其提供给营销者的价值贡献

(一)、活动分类及针对的目标客户分析

根据龙母文化旅游节举办的相关活动,根据我的理解可以总结为三点:(1)“龙母诞”开诞仪式为节事的主要内容:龙母,是传说中战国时期百越族女首领。历史上一直被两广地区的西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等地的人民敬仰为养育五龙、雨泽万方的神。它的诞生满足了梧州、粤、港、澳等这些地区尊奉“龙母”的香客的需求,吸引这些龙母信仰者的前来;(2)历史文化研究会、经贸洽谈会为主活动的继续延伸。节事的设计者不仅仅考虑的是单纯的文化旅游节,更多的是为梧州明天的发展的考虑。历史文化研究会主要吸引来自全国各地区的研究学者前来梧州进行研讨,在进行各地区历史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传承了梧州的历史文化。经贸洽谈会的元素参与其中,主要针对的是吸引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投资商前来梧州投资,其中囊括:水力发电、房地产业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宝石加工等项目;(3)龙舟比赛、旅游美食活动、鸳江夜游、焰火晚会、赏灯会、民俗歌舞表演是围绕主活动而设计的辅助旅游活动结构,这些活动的逐渐添加,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为这些活动逐步转型成利于梧州经济发展的产业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给营销者提供的价值分析

价值买点:

1、传播与继承“龙母”文化,以及相关活动的策划与出现,更丰富了旅游项目的活动,使其更具可观性。丰富旅游活动,完善旅游结构,吸引更多旅游观光顾客前来,并带来相关经济效益;

2、树立梧州市的形象,提高梧州市的知名度、美誉度,促进城市绿化、城市整洁等城市环境的发展,完善城市相关配套设施。再就是促进市区文化素质的提高;

3、吸引投资商来梧州投资,完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经济,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交流、推介、招商平台;

龙母文化旅游节篇二

龙母文化

——西江民俗

摘要:民俗属于文化的一种,深深烙印在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精神世界中。龙母文化是西江民俗的核心文化,对西江流域以及港澳的人们影响深远。本文探讨龙母文化的起源以及发展,对西江流域人们的影响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德庆悦城、龙母文化、起源、民俗、龙母祖庙

一、龙母起源

1.发源地的地理因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一地区的文化特点和发展进程。岭南特殊的环境条件造就了这里特有的人文景观,龙母文化便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

据有关记载及龙母庙古迹所在地可知,龙母文化发源地在今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悦城江水口。此地位于广东西部,西江北岸,上通梧州,下达肇庆、江门、广州等地,地处西江下游梧州与广州之间咽喉位置上,是水路航线中心、西江下游重要河港和物质集散中心。悦城正处于连接梧州与广州的中间位置,是中原与岭南交通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成为中原先进文化与岭南本土文化的交汇点。自古以来认为此地是一块风水宝地,龙母与堪舆大师曾为此争夺斗法,龙母最终获胜,并在此地落地生根,她的陵墓也在这里。

另外,悦城地三江合流,地势险要,极易造成水灾,利于龙母崇拜的产生。德庆县位于西江中游北岸,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临西江,内地丘陵与河谷交错;地势自北而南倾斜,悦城河与马墟河分踞东西,由北而南,注入西江。悦城镇位于县境东南部,东与高要县接壤,南临西江,与云浮隔江相望,境内多属丘陵地带,北高南低,悦城河流经境内至悦城好汇入西江。沿江河村落处于低水地区,每逢雨季,常受洪水淹浸。

【1】

此处“临江江水自西粤来,谓之西水,每岁夏秋间,淫雨连日,则江水暴涨,漂屋庐,城中亦可行舟,乃塞城门以抵之,城外江口又多咫风,夏日时作,发屋拔木……每四五月,西水发时,粤西大山深涧,冲下孔雀粪及毒蛇、毒虫、红虹叫等恶水,由封川、德庆绕郡而东,水如黄河之浊,饮之腹肿闷胀,所谓瘴毒也。”【2】瘴毒伴随暴雨而至,恶劣程度可想而知。

一方面为交通要塞、都会中心。一方面环境恶劣。崇尚孝德、庇佑风调雨顺的龙母极能满足当地的信仰需求。

2.龙母的故事

龙母的故事是广东民间传说中流传较广的一则人物传说,她是西江流域的水神,也是古百越民族的一位宗祖神。在整个西江流域,不光是水上人家还是陆上居民,几大部分都信奉龙母,其广泛和深入程度远远超过妈祖、龙王、水神、河伯、海神等水神。

关于龙母故事的最早记录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是容肇祖、叶春生、徐亚娟等学者认为唐代广州司马刘询的《岭表录异》最早记录龙母的传说,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对其有所补充发展;第二种是蒋明智、刘雪梅等学者认为南朝刘宋年间沈怀远的《南越志·端溪温媪》;第三种是以晋代顾微《广州记》的悦城龙母传说,但是原文亦已佚。

对于龙母故事的发展,我引用徐亚娟的《珠江流域龙母传说的展演》[3]一文中的观点,故事的雏形阶段——南朝刘宋时范晔的《后汉书·窦武传》的《窦氏蛇》;晋代顾微的《广州记》,具备了龙母传说的核心情节:龙母养龙和断龙尾,这是迄今为止最早记录龙母养龙和断龙尾情节的文本;干宝撰著的《搜神记》的《窦氏蛇》:女子生蛇,弃蛇野中;母亡,蛇归祭母,哭母;陶潜所作的《搜神后记》中的《蛟子》:女人生龙子,龙子回家望母,母死后龙子又前来祭母,哭母这三部分构成。这个记载已经包含后世龙母传说的两个重要情节:蛟子长成后离家以及母亡后蛟子前来拜祭,这些故事可以看做是龙母传说的原始形态。故事的成型阶 ——唐宋时期,以唐代刘恂《岭表录异》[4]所记载的《悦城龙母》为代表:

温媪者,即康州悦城县孀妇也“绩布为业”尝于野岸拾菜,见沙草中有五卵,遂收归,臵绩筐中“不数日,忽见五小蛇壳,一斑四青,遂送于江次,无意望报也”媪常濯浣于江边,忽一日,鱼出,跳跃戏于媪前,自尔为常“渐有知者,乡里咸谓之龙母,敬而事之”或询以灾福,亦言多征应“自是媪亦渐丰足”朝廷知之,遣使征入京师“至全义岭,有疾,却返悦城而卒,乡里共葬之江东岸”忽一日,天地冥晦,风雨随作,及明,已移其冢,并四面草木,悉移于西岸矣“

而南朝沈怀远的《南越志·端溪温媪》[5]也有此记载:

昔有温氏媪者,端溪人也”居常涧中,捕鱼以资日给“忽于水侧遇一卵,其大如斗,乃将归,臵器中”经十许日,有一物,如手掌,长尺许,穿卵而出“媪因任其去留”稍长二尺,便能入水捕鱼,日得十余头“再长二尺许,得鱼渐多”常游波中,萦回媪侧“媪后治鱼,误断其尾,遂逡巡而去”数年乃还,媪见其辉色炳耀,曰’:此龙子,今复来也“(因得之,盘旋游戏,亲驯如初”秦始皇闻之,曰’:此龙子也,朕德之所致“(乃使以赤圭之礼聘媪”媪恋土,不以为乐,至始兴江,去端溪千余里,龙辄引船还,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数四,使者惧而卒,止不能招媪“媪殒,葬于江陵,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成坟,土人谓之掘尾龙”南人谓船尾龙掘尾,即此也" 从内容来看,《岭表录异》相对于《南越志》所载龙母传说的文本也有所变异:一是将老妇人说成是丧偶的寡妇,说明传说所在的时代更进步了,因为一般的感生神话都发生在只知有其母而不知有其父的母系社会,情节也大多是老妇人或未婚女子感孕育子,并未提及有配偶的,而将龙母的身份转变为寡妇,说明当时社会已由群婚进化到对偶婚的文明时期;二是将龙母的职业由‘捕鱼以资日给’变为‘绩布为业’说明龙母传说所在的时代已由渔猎社会过渡到农耕社会。

南朝刘宋年间沈怀远的《南越志·端溪温媪》从以上背景来看,更贴接近故事的最初面貌,我虽不是土生土长的德庆人,但是从小生活在那里,对于龙母的故事也有所耳闻。在德庆民间流传的故事版本是:龙母是从西江上游飘流下来的一个弃婴,后被渔父梁三收养而长大成人。故事后续就和《南越志》所述的相差无几。著名学者蒋明智认为[7]:《南越志》系南朝刘宋年间(420—479)沈怀远(411—470)所作,记载三代至晋岭南地域沿革、地方山川名由、民间传说、风俗习惯以及珍稀物产。自宋代 《太平寰宇记》到清代 《渊鉴类函》,其中所引 《南越志》之 《端溪温媪》,具有内容的一致性和历史的连续性,可以形成 “证据链”,由此证明沈怀远 《南越志》记有 《端溪温媪》的可信性。”但是从记录时间上来说唐代的《岭表录异》可能是最早记录完整版本的龙母传说[4]。

我们可以从龙母传说中得到一些启示:第一,龙母是由西江上游漂流而来的女婴,暗示了这支氏族来源于西江上游并沿西江迁移的历史。西江上游是古骆越地,那么龙母的族源与骆越(即后来的理人,后又衍为壮族)有亲缘关系,由此可以理解在两广四市(广东德庆、广西南宁、岑溪和梧州)争相打造龙母文化这一旅游品牌。时至今日,广西藤县每年都会有一批人前来悦城祭拜龙母他们称之为“探阿嘛”(奶奶)[6]。

经唐宋的发展,明清以来的龙母型故事更加完备,形态上也有了变异。清代以来的龙母传说,角色中增加了父母和六姊妹,连父母的姓氏,龙母某年某月的生辰都知道了。情节中增加了龙母济物放生,豢养白鹿及五秀才守制等龙母的故事,到此可谓极具完备。另外与龙母相关的故事是:龙母与风水先生赖布衣斗法。叶春生还把俗语故事“人心不足蛇吞象”与龙母掘尾龙的故事联系起来。

无论龙母的故事怎么发展完善,关于龙母的圣迹都不变:温媪能织能渔,抚养五龙有德,助乡里整治水患洪涝,执仗护航保护人们生命财产,行善积德,消灾除祸。龙母神崇拜自秦代开始,虽属于民间信仰,但由于显灵不断,对地方安定起重要的庇护作用。另外母慈子孝的思想又符合儒家思想,因此朝廷加封地方神灵,将其纳入国家祭祀系统,从另一方面看,推动了神灵崇拜的发展兴盛。宋元开始,龙母信仰带着朝廷的封救,不断发展壮大,直至明清达到顶峰。

[6]

二、龙母民俗

龙母文化深深烙印在西江两岸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思想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新中国成立前,西江流域各县大大小小的龙母庙数以千计,但是德庆县内就有300多座。龙母文化深刻影响西江人的习俗,如忌食鲤鱼,放生爱护青蛇,摸龙床、饮圣水等[6]。

万民朝圣。对龙母的朝拜始于何时已不可考,在龙母诞期,广西(梧州、柳州、桂林、南宁、龙州、百色等)、中山、佛山、顺德、开平、东莞、广州、港澳同胞等人们纷至沓来。诞期在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十,香客络绎不绝,庙外码头停满船只,庙内人山人海,香火鼎盛,鞭炮不断,特别是初八那天——龙母诞辰更甚,诞期人流量达30万左右。西江的河上人家几乎都在船上都供奉龙母。船只经过龙母庙时都会烧鞭炮鸣笛致意[6]。

关于拜祭龙母的一般祭祀仪式有: [8]

1、洗龙泉圣水。在龙母庙山门前左右两侧,各有五樽龙的石雕,自来水从龙口喷出,长流不息,谓之“龙泉圣水”。香客进庙前,一般备毛巾一张,在五龙喷水处净手、洗脸、以象征洗去世尘,祓除污秽,带来祥瑞之义。

2、引香火。因正殿禁止烧香,要烧香的香客只能在山门的露天广场铺开报纸或塑料纸作祭台。

3、呈供品。供品因人而异,可谓五花八门。一般是鸡、水果、饼干糖果、茶、酒等。来自港、澳的贺诞团参拜时才献祭金猪。

4、跪叩、祈祷。

5、烧金银纸。

6、燃炮竹。在焚化金银之后,到牌坊前、悦城河边烧炮竹,表示欢迎神明鉴纳。

而从龙母故事中引申出来的习俗则有:

忌食鲤鱼。传说龙母有一回吃鲤鱼不小心被鲠住。至今西江人忌食鲤鱼,放生鲤鱼。这种传统风俗的形成是人们畏惧不幸或危险而祈求保佑的心理,人们在放生时往往还有祈祷或者祝愿。

爱青蛇。历代统治者,龙母庙祝利用母慈子孝,杜撰出五龙朝母的故事,在诞期,三到五条已经拔了毒牙并喂饱了的青蛇置于龙母庙的香案上,制造朝拜龙母的形象。年深月久,当地就养成了一种敬仰和爱护青蛇的习惯,还有谚语:“见蛇乱打七分罪”。但是朝拜的人太多为了安全起见,我在龙母庙没看过这种习俗。

摸龙床。就是到悦城龙母祖庙梳妆楼上的龙母卧床上摸摸龙枕、龙被和龙帐。据说,摸一摸,便时来运转;坐一坐,就早生贵子。有的则说: “摸摸龙枕,高枕无忧。摸摸龙被,一年好到尾。”每年来摸龙床、坐龙床、铺龙席的香客多达六七万人。来到龙母祖庙拜龙母,很少不到龙母梳妆楼摸摸龙床,或捐一点“香油钱”,摸一个“龙母符”之类的。

饮圣水。龙母庙后面有一眼具有一定杀菌功能的硫磺矿泉,名之曰“圣水”。庙祝用自来水管将“圣水”接出,在水龙头正下方,放一跪垫,跪垫内设开水装置。只要香客跪在垫子上,圣水便哗哗流出;一站起身,便自动关闭,香客可带回家使用。

吃“金猪”其实就是吃烧猪,将整只乳猪(有的用一块猪肉)烧得黄灿灿的,用以祭祀龙母。奉祀完毕,在庙里斩食。据说,这样不但可以强身健体、百病难扰,而且可以纳财得“珠”。

费孝通先生谈到中国人对鬼神的献祭时说:“我们对鬼神也很实际,供奉它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免灾逃祸。我们的祭祀很有点像请客、疏通、贿赂。我们的祈祷是许愿、哀乞。鬼神在我们是权力,不是理想;是财源,不是公道。”[9]这道出了中国民间信仰重实用、实惠的一大特点。的确,中国的民间信仰,没有崇高的伦理道德和完美的精神追求,而是表现为用香火和祭品,换取现世的实利。如求财、求官、求平安、求子、求寿、求婚姻顺利等,凡是现实中遭遇到的困难和不幸,都可以通过许愿的形式,向神乞求。拜龙母的主体是广大民众,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遭遇更多的生活风浪和人生坎坷,对变幻莫测的未来有更多的担忧,因而对龙母,寄托了更多的希望。人们祭拜龙母的目的尽管不一样,但心态差不多:希望龙母能保佑,实现生活中的愿望。但是如果不能达到愿望,人们也不会怪罪龙母,而是认识到自己的事主要依靠自己去做。另外,有许多人看到别人去拜,自己不拜,好像就有一点欠缺;拜了心里也就踏实了。人有所信,是好的,无论你是信佛还是信基督,信鬼还是信神。因为有所信,才有所畏,有所畏,才有所不为。要是一个人无所畏,无所惧,为所欲为,那么连法律都约束不了,那样太可怕了。而且合理的民俗或者道德约束力量远比强制性的法律更强大。

三、龙母祖庙

说到龙母,不得不说德庆悦城的龙母祖庙。德庆悦城的龙母祖庙建于秦汉期间,已有一千多年,位于悦城河与西江交汇处,是所有龙母庙中最大最宏伟的,也是一座凝聚了历代建筑和造型艺术的殿堂,它与广州的陈家祠、佛山祖庙合称为南方古建筑三瑰宝。

先说龙母庙的选址,中国古代建筑十分重视地理风水,龙母祖庙的选址也不例外。我从小就听说龙母庙的选址得天独厚,但我对中国风水学一窍不通,所以引用中山大学学者叶春生对龙母祖庙选址的研究来描述:龙母墓所在地四周山峦起伏,行之有止,起到很好的贮藏生气的作用;另一个优势是水。它的正前方系四水交汇处,河底水流激荡,河面却屈曲盘旋,波浪不惊,正是灵水洄澜之地。风水学讲求来脉悠远,生气连贯。在辨认龙脉形势时,还要注意主龙四周要有屏障护卫,左右之山前呼后拥龙母墓后靠五龙山,山梁蜿蜒,从山下往上看,恰像五条神龙,从龙母身边向蓝天腾飞而去;从山上往下看,却又像五条神龙正向龙母奔来,形成五龙朝祖之形。庙的左前方是黄旗山,右前方是青旗山,两山隔江相望,山势向前延伸,略成揽抱之势。民间传说中的五龙吐珠之说,正是根据这一地形特点加以想象而成。赖布衣为和龙母争夺这块宝地不知费了多少心机,终于还是败在龙母手下,可见这地盘的重要。现西江流域著名的龙母庙尚有她家乡广西岑溪县竹村(原属藤县)的龙母家庙,梧州的龙母太庙,肇庆的白沙龙母庙,其形胜都不如龙母祖庙。[10]著名古建筑学家龙庆忠教授以近九十之高龄,健步登上五龙山,见“五龙朝庙”的形势及山河美景,不禁赞叹说:“真是好山好水好风光啊!”龙老为龙母祖庙挥毫写下“古壇仅存”的题匾。

龙母祖庙现存中轴线上最前方有一座石牌坊,石牌坊后面有一组主体建筑:山门、香亭、大殿、粧楼,旁边还有东裕堂和碑亭等附属建筑,近年又重修了原有建筑,重建了龙母坟等。

石牌柱子庄严稳重,雄浑有力。石牌楼为仿木构式,柱枋构件动用榫卯拼接,额枋和上柱有浅浮雕,题材多为虫鸟花卉、人物走兽。抱鼓石也雕刻了龙凤花卉图案,其中龙的图案很别致:龙头很逼真,但龙身则以盘旋飘舞的卷草代替,生动活泼,使圆鼓石有转动之感。整个牌楼建筑共宽达35 m 多,主次分明,外轮廓线有着高低起伏,富有韵律。

龙母祖庙的山门很有艺术特色,硬山顶,上覆绿琉璃瓦。正脊上有双龙戏珠以及诸多人物共鸟走兽等的陶塑,具有浓厚的岭南风情。

山门之后就是香亭,香亭在装饰艺术上很有成就,它的平面为正方形,有内外柱子各四根。它的四根檐柱均为突雕和透雕的石龙柱,雕刻精美,石龙珠可以在龙嘴中滚动,香亭的柱子和顶梁都饰以木雕,栩栩如生。

龙母庙正殿,供奉着龙母雕像,重檐歇山,绿琉璃瓦。大殿空间高敞,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首先,大殿的内部空间以黑色和红色为主调。以黑色为主调的殿堂建筑在全国各地并不多见,但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流域则常可见到。大殿重建于光绪清三十一年(1905年),但却保存了许多宋代建筑的特点。

妆楼是在大殿之后,是一座二层楼高的楼阁,后座五间,深三间,硬山绿琉璃瓦顶。据说是龙母的龙床所在,摸龙床就是在这里进行的。二楼的槅扇门制作精美,以“寿”字为主题。二楼前轩梁架木雕和雀替雕刻精致,图案有石榴、仙桃等,是隐喻多子多福和长寿的吉祥图案。

碑亭位于山门的东北方,平面正八边形,重檐攒尖盔顶,黄琉璃瓦盖面,绿琉璃瓦镶边。上檐八条垂脊,每条上置二条琉璃金龙。下檐八条角脊,每脊置一条琉璃金龙。

龙母祖庙除建筑艺术上成就卓著外,防洪技术上也独树一帜。由于庙址地势较低,几乎年年都受到西江江水冲淹。由于它在防洪技术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故能防洪抗冲百年而不倒。其防洪抗冲的措施有:①大量采用花岗条石铺砌河岸、码头、山门前广场,建筑台基,庭院地面,以护建筑基址;②大量采用砖石作建筑材料,牌坊则全由石材制成;③采用高石柱础,大殿及香亭石础均高出地面一米,用石材砌筑高台基;④良好的排水系统。每次洪水退后,附近民居区留下厚厚一层泥沙,而龙母祖庙只要稍微清扫就十分干净,与其他地方形成鲜明的对照。龙母祖庙自清末重建以来已历近百年,几乎年年受洪水冲淹而依然屹立江边,不愧为防御洪水的杰构[11]。

四、结语

龙母文化贯穿整个西江流域,对当地人们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龙母的传说以及龙母 庙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近几年来旅游业的发展,龙母文化也带动了一系列的经济生产,如何合理利用开发龙母文化,这需要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德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德庆县志》《概述》, 广东人民出版社

[2]吴震方:《岭南杂记》上卷, 丛书集成初编据龙威秘书本排印 [3]徐亚娟:《近百年龙母传说研究综述》 广西民族研究 2007年第4期 [4]唐刘询:《岭表录异》卷上

从书集成初编据聚珍版丛书本排印

[5]南朝宋沈怀远:《南越志》(不分卷),《太平寰宇记》卷一**《岭南道·康州》(四库

全书本)引

[6]叶春生:《岭南民俗文化》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8 [7]蒋明智:《悦城龙母传说探源》

[8]谭培安 :《传统文化与德庆》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 [9]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 北京, 三联书店, 1985

[10]叶春生: 《从龙母故事看民间文学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第26期 2004年11月

[11]吴庆洲 《龙母祖庙的建筑与装饰艺术》[b] 2006.08

龙母文化旅游节篇三

[会展旅游课题考试论文]

浅谈梧州节事旅游

以梧州龙母文化旅游节暨经贸洽谈会为例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我国的节事旅游也逐渐兴起并得以迅猛发展,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节事旅游能给地方带来良好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目前已日益成为各地发展旅游业、振兴当地经济的重要方式。从2000年开始,为了促进梧州市经济发展,梧州市以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开始了一年一度传统的龙母文化旅游节。本论文在参考大量国内外节事旅游研究的文献基础之上,从国内外节事旅游兴起和发展现状来分析梧州节事旅游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以及节事旅游的时空分布、梧州发展节事旅游的条件、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梧州节事旅游今后的开发提出了若干参考性建议,并提出对今后国内节事旅游的展望。

关键词:节事;旅游;梧州;龙母

目 录

一、国外节事旅游分析„„„„„„„„„„„„„„„„„„„„„„„„3

二、我国节事旅游的兴起、发展现状及时空分布分析„„„„„„„„„„3

三、梧州市龙母文化旅游节简介及龙母文化资源的开发价值 „„„„„„„„3

四、梧州市节事旅游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4

2动,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包括:龙舟比赛、“吃在梧州”旅游美食活动、鸳江夜游、焰火晚会、“龙母诞”开诞仪式、赏灯会、民俗歌舞表演,以及召开历史文化研讨会和经贸洽谈会等。每年三月三民歌节时,最激动人心的活动就是抢花炮了。抢花炮的拼抢非常激烈,其形式有如西方的橄榄球,所以被誉为“东方的橄榄球”。

龙母文化资源得以传承和继续的开发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制度民俗”。表现为围绕纪念“龙母”而衍生的一些节庆活动。2.“物化民俗”。表现为围绕当地群众朝拜“龙母”而建造的庙宇。3.“精神民俗”。表现为围绕传播“龙母”惠泽众生、母仪天下的恩德。资料来源:梧州零距离网http:///

011-

龙母文化旅游节篇四

龙狮文化的风采

公管51班 组长:张永良

组员:万发周、仇皓、王训

伽红凯、吴海荣

舞龙舞狮是我国主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华夏子民以龙、狮为崇,形成了舞龙舞狮等民间民俗的龙狮文化。每逢升平之年、庆典、节日,人们往往用舞龙舞狮来庆祝、共欢。

中国是龙狮运动的发源地。舞龙、舞狮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历代相传,鼎盛不衰,并由此形成了极其灿烂的龙狮文化。舞龙舞狮在中国,原是一种以自发性、娱乐性、随意性为特点的民间传统文体活动。经过两千余年的发展,其形式、种类繁多,风格、流派异彩纷呈。舞狮有南狮和北狮之分,北狮动作轻巧,以跳跃、翻腾为主,流行於华北中原和中南、华东部分地区;南狮则动作大而威猛,鼓乐雄壮,闻之令人振奋,盛行於广东、广西、港澳台、新加坡等地。舞龙有火龙、草龙、布龙、纸龙、段龙、筐龙、灯龙等近百种。在传统习惯中,人们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在旧社会,有的地方久旱不雨,还有舞龙求雨的风俗。

在近代,龙狮运动随着华人的迁移而传播到世界各地,近十年来,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将舞龙、舞狮运动发展成为一项体育竞赛活动,国际性的龙狮比赛也逐年增多,现代的舞龙舞狮,已由一般的表演活动,发展成为一项集娱乐、喜庆、竞技和健身多种功能於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并开始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竞技化、国际化的发展轨道。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龙不是被帝王们全部霸占。在民间,龙仍然以各种方式出现。中国的各个民族几乎都有以龙为主题的传说和故事:

舞龙类型:民间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舞龙的起源:舞龙,又称“龙舞”、“舞龙灯”等名称,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汉代已有“鱼龙漫衍”之戏。隋代,舞龙似乎有了更大的发展。宋代的民俗艺术中不但继承了舞龙的风俗,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元明两代,延续了宋代的舞龙风俗,舞龙以从“求雨祭祈”逐渐转变成了以民间娱乐为主的活动。清代的舞龙在表演上已开始追求形神兼备和舞龙技巧

舞狮的起源:舞狮运动发源于2000年前的汉唐时代。狮在古代是祥瑞灵物,象征吉祥,带来好运。狮代表正义,化戾气为祥和,驱魔避邪。因此逢年过节,重大庆典及各大商号等开幕,至豪门酒宴都纷纷以舞狮打鼓助兴,增加热闹气氛,以图吉利。

舞狮有舞南狮和舞北狮之分,北狮兴于我国北方地区,南狮则盛于我国南方地区。

民间舞狮的形式: 1.舞黄狮:盛唐时在皇宫中专为帝王饮宴时的舞狮表演,已有1000余年历史了。2.舞土狮 :土家族人在春节时,村民的一种娱乐和喜庆形式。

3.舞灵狮:在一些偏远地区曾有专门的狮王庙,尊狮王为菩萨,有大灵狮和小灵狮之分。

南狮有金、银、红、黄、黑、蓝诸多颜色,但以金银二色居多,其外形夸张生动。南狮表演讲求整体配合,突出表现狮的喜、怒、疑、惊、睡、醒等感情变化。狮舞多有双狮演出,成双成对,表演生动活泼。采青是舞狮表演高潮

南狮的采青,就是狮子通过种种方法和克服不同困难达到目的地,得到了想要的“青”。一开始南狮的采青是以蔬菜之类的青为主,南狮传统的采青有螃蟹青、蛇青、蜈蚣青等等。有的将其分为高青、地青、水青等。根据不同的采青内容进行的南狮采青,所体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和神态,行家是很容易区分其采青的内容和水平的高低,“采青”,这是前人舞南狮所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

南狮是以广东等地区的舞狮最具代表性,也称作“醒狮”和“岭南醒狮”。广东南狮有其不同的流派,主要可分为佛山狮和鹤山狮两大派。佛山狮以七彩文狮闻名,特点是高额、大口、白须、大眼,色彩艳丽,器宇轩昂的雄狮形象。鹤山狮则形象较为凶猛,狮头和狮被一般以黑色为多。南狮既可以在平地上舞狮,也可以在各类不同的传统器具上舞狮。而更多的是,南狮的舞狮是在桩阵上舞动的。现在的南狮竞赛基本上都是在桩阵上进行。

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未舞看起来已经是维肖维妙的狮子。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舞动则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

北狮也称作“太狮”,相传是北魏太武帝喜观舞狮,曾将舞狮称为“北魏瑞狮”,以后人们也将北狮称作“太狮”或“京城太狮”。

舞北狮是由一名引狮员手持引球,引诱、训导和戏逗两头狮子,每头狮子均有狮头和狮尾两人搭配进行表演。北狮的舞动方法一般以模仿真狮子的动作和表情,结合方桌、圆球、桩柱等器材进行翻滚、跳跃、抓痒、过桥、上高台或走梅花桩等动作的表演。

北狮的动作很丰富,从其分类来看,可以分为上肩、上腿、飞跃、回转、翻滚、倒立、接抛球、双狮配合、引狮员等九类。

要发展舞龙和舞狮,必须抓好普及。没有普及就不可能形成广泛的群众体育活动,就不可能发挥舞龙和舞狮所具有的中华民族象征的社会功能。为了使民间舞龙舞狮活动更加有声有色,更加生机蓬勃,让更多的人了解舞龙和舞狮,加入到舞龙舞狮运动中来,一方面要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另一方面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中,应把舞龙和舞狮运动引入到大、中、小学体育课堂,并结合精神文明教育和素质教育,搞好学校舞龙和舞狮运动的教学。依托学校来普及推广舞龙和舞狮运动,达到全民健身教育的目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其在全民的普及和发展。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是舞龙和舞狮运动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龙的传人与狮的崇爱者的心愿。竞技化是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它与人类不断进取,勇于开拓的可贵精神相契合。因此,通过舞龙和舞狮的竞技化,使竞技舞龙和舞狮成为全世界最易接受的“国际语言”,是树立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整体形象的重要手段。

舞龙和舞狮运动将走进市场,并作为商业、文化交流的一个很好的载体而得到更广泛的开展。以俱乐部形式来发展舞龙和舞狮竞赛市场,并通过提高竞赛水平和加强商业化包装来推动竞赛市场的开发,充分利用市场规律来促进竞赛形式的多样化和资金来源的社会化。“社会化”是现代体育区别与古代体育的显著特征之一。舞龙和舞狮运动要希望得到迅速的发展就必须加速其社会化进程,社会化的目的,就是在于扩大其群众基础。也只有拥有广大爱好者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发展,推行舞龙和舞狮运动的社会化,一是要打破民族与地域间的限制,逐步把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特色舞龙和舞狮活动推向全国,扩展其开展范围和规模。二是要使舞龙和舞狮动作通俗化、大众化。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大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使我们的优秀文化项目得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张继生,雷军容.舞龙运动发展与前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2] 王发斌,李继铃.浅析如何增强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力[j].体育文史,2000,(6)[3] 黄益苏.狮的源与流[j].体育文史,2000,(1)[4] 金一平,黄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2002,(4)[5] 戴文忠.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向[j].体育科学,1997,(1)[6] 张延庆.中国舞狮的起源与文化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11)[7] 商秋华.舞狮文化溯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龙母文化旅游节篇五

本调查报告的目的是:以及龙塘镇举行的篮球比赛来看待龙塘镇的篮球文化的发展。同时又以篮球文化的发展对乡村发展的重要性。

本次龙塘镇举行的篮球比赛的主办单位是龙塘镇人民政府,承办单位是龙塘镇文广站·龙塘中学。比赛时间是2011年6月23日——25日。比赛地点是龙塘中学篮球场。

竞赛办法:(1)比赛小组赛采用循环制,各组前两名进入第二轮淘汰赛,淘汰赛获胜队进入决赛,负队争夺三·四名。

(2)采用国家体育总局审定的最新《规则》;

(3)比赛由4节组成,每节10分钟。在第1节和第2节之间,第3节和第2节之间以及每一决胜期有2分钟休息时间,半场休息时间为10分钟。在一场比赛的头3节,每节每队可准允1次暂停,在第四节中准允2次暂停,每一次决胜期(加时赛)允1次暂停,每次暂停时间是一分钟。

(4)个人累计5次犯规罚下场,有下列情况的,本场赛事罚下场:语言攻击·侮辱·谩骂球员裁判及工作人员的;故意以危险动作攻击·殴打他人的;

(5)进攻方两队员在对方12码内停留3秒或3秒以上予判罚3秒;

(6)换人 暂停规定:a,换人必须在换人区(记录台前方)进行;b,队员不得向裁判提出换人·暂停申请,必须由领队及教练员提前告知记录台,由记录台通知裁判,死球时才能换人·暂停。

(7)对所有比赛,在秩序册中命名的第一队(前面的队)为主队,应拥有记录台左侧的队席和它的本方球蓝(第一节开始是坐左攻右)。

(8)运动员·裁判必须提前十分钟到场,赛前五分钟执行法则。

(9)领队的技术罚则视同教练员得罚则执行。

(10)比赛迟到十分钟,作为本场比赛失败,积分按0分计算。

(11)各队服装必须统一,队员号码一次定位,不得更改,否则按技术罚则执行。

奖励办法:本次比赛设第一名,奖金1000元;第二名,奖金800元,第三名,奖金500元。

其他:(1)比赛中遇到下雨等其它原因要中断比赛,由总裁委员会和裁判组决定,但比赛成绩有效,比赛时间有效。

(2)比赛中如出现有争议的判罚,经仲裁委员会及场上裁判协商后提出最终判罚,各队必须服从裁判的最终判罚。

(3)在比赛过程中,各参赛队必须尊重观众·服从裁判,遵守大会有关规定和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对罢赛队将取消比赛成绩,并进行全镇通报批评。

从这些明细的规章制度中我们可以看到龙塘镇人民和政府对篮球文化的重视以及对篮球文化普及所下的力度。的确,一个文化的普及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对于篮球文化也是,篮球文化可以说是在中国普及得很广的,历史也是比较长的,在全民心中的地位也是很高的。所以说,对于龙塘这个西部地区的小镇来说:要丰富人民的生活和精神文明对于篮球文化的普及和大力支持是很有必要的。

此次比赛的参赛队有7支代表队,龙塘镇街上有四支对,分别是:上街代表队

队员有11人 领队1人

教练1人

教育队

队员13人

领队1人

教练1人

下街代表队

队员12人

领队1人

教练1人

政府代表队

队员13人 领队1人 教练1人

其他三支队为三个大的行政村得代表队,分别为 : 川沿坝村代表队

队员12人

领队1人

教练1人

大屯村代表队

队员9人 领队1人 无教练

银锋村代表队

队员12人

领队2人

教练1人

在年龄层上二十五岁以下的队员有45人,二十五岁以上的有37人。相比来说,篮球队员的逐渐年轻化,说这句话的原因是以往的比赛大多是二十五岁以上的球员在进行,现在年龄层的降低说明了篮球普及的程度是有了的。

这次篮球比赛的最终结果是;以大屯村队以4战全胜的战绩 获得了冠军。川沿坝村以5战1负的战绩获得了亚军。上街队以4战2胜2负的战绩获得了季军。银锋村队以5战3胜2负获得了 第四名。其中,狭路相逢中要以川沿坝村队与大屯村队的冠亚军争夺赛中最为激励,其次是川沿坝村队与上街队的遭遇战。

总结:

一)大众篮球运动的普及,比赛的人文氛围全面提高

篮球运动由于自身的本体性特点、规律和功能,使它充满活力。为此,新世纪大众性篮球运动将进一步普及,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文化和民众健身强体、修德养身的工具和手段。而这种运动性人文、文化色彩的氛围将不断的深化为社会特殊人文景观和人们生活的特殊组成部分。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社区和工矿企业的篮球运动开展将日益广泛,热爱篮球运动的各界人士将进一步支持推广篮球运动。

二)很多时候人们的生活中需要一种精气神,而这种精气神需要集体的表现,那么就需要合作,篮球就是一种很好的集体运动。不仅是队员们之间需要合作,就连场下的观众们也需要彼此间的合作。这一次的篮球比赛就达到了这种目的。达到了团结村民的目的。让村民之间在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彼此间的的误会,在这一场比赛中有了很好的改善。三)在比赛中所得到的名次,可以很好的提高整个村的士气,让村民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有着很高的积极性。这也是篮球文化的一种体现。

四)可以提高村名的名气与知名度,因为相对于在我们这些西部地区的偏远小村很难得到国家以及县一级的重视,要想得到重视,就必须有一定的名气,相对来说发展篮球体育运动,用运动来打响村名 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同时了发展特色乡村文化耶是重中之重。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