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3年会议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6篇)

2023年会议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4 10:25:17
2023年会议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6篇)
    小编:zdfb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方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方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会议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篇一

为进一步抓紧抓实抓细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巩固疫情持续向好形势,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前提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关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结合本次会议的实际情况特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具体如下:

(一)参会人员健康管理1.所有参会人员、列席人员、临时到会人员、工作人员、住地服务人员和司乘人员等均纳入会议人员健康管理;2、存在以下情形的人员,不得参会: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和尚在隔离观察期的密切接触者;近14天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未痊愈的,未排除传染病及身体不适者;14天内有国内中高风险等疫情重点地区旅居史和接触史的;居住社区21天内发生疫情的。

3、符合参会条件的人员,从x月x日开始连续开展14天自我健康监测。每天采取自查自报方式进行健康监测,早、晚各进行1次体温测量。一旦发现发热、乏力、咳嗽、咽痛、打喷嚏、腹泻、呕吐、黄疸、皮疹、结膜充血等疑似症状,应尽快就诊排查,未排除疑似传染病及身体不适者不得参会。

4、会议期间,参会人员一旦发现发热、乏力、咳嗽、咽痛、打喷嚏、腹泻、呕吐、黄疸、皮疹、结膜充血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向会议

活动应急处置留观点负责人xx报告,并尽快就诊排查,未排除疑似传染病及身体不适者不得参会。

(二)民航健康申报为配合疫情防控,您乘坐飞机需要填写旅客健康信息申报。

目的地为:xx(三)关注“中国政务服务平台”小程序报到前取得防疫信息码绿码,健康码为绿码的人员方可参会。健康码为黄码或红码的人员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不得参会。

(四)进馆流程(以下环节出现黄码和红码人员、体温超过37.3人员不得入场)

“健康码”核验→三层扶梯口测量体温→注册台→报到领取胸卡→会议区入口查验胸卡和身份证(请务必携带身份证、口罩进入会议区、展区)→进行安检后进入会议区和展览区(五)其他相关管理规定a)所有参会人员需签署“健康声明书”(附件1),请打印签字后随身携带。会议代表及参展商凭“健康声明书”进行现场报到领取会议资料;团队注册凭全体团队成员的“健康声明书”报到领取会议资料;搭建商凭“健康声明书”办理施工证。

b)所有参会人员(包括但不限于:所有参会代表、参展商、搭建商、工作人员等)全部施行胸卡实名制,不得传递/冒用他人胸卡或其它会议相关证件。一经发现,没收胸卡/证件,取消入场资格,后果自负。

c)会议期间,在会场及展厅内,所有人员需佩戴胸卡,无胸卡者

不得在会议场所内逗留。

d)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以上规定严格执行,毫不姑息,敬请配合。

附件1样式:

健康声明书本人声明在大会登记的信息真实,近14天未有发热、咳嗽等未痊愈的症状,无传染病及身体不适情况;近14天内不属于确诊患者、疑似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以及密切接触者,并且不存在与上述四类人员接触史,无境外、中高风险等疫情重点地区旅居史和接触史。如登记信息不属实,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相应法律责任。

声明人:

手机:

20

会议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篇二

组长:

副组长:

二、职责

1、应对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职责

(1)做好本单位疫情防控、通报工作,***实际制定防控规划、复工方案、应急预案和处置办法。

(2)***日常疫情报告制度的管理和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与评估,做好疫情处置工作,降低疫情危害。

2、应对疫情防控办公室职责

(1)开展各种类型的疫情防控宣传和教育,普及员工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防控知识。

(2)建立企业应对疫情防控联系群,开展疫情联防联控。

(3)准备和筹集应对疫情防控所需的物资,如75%医用酒精、84消毒液、洗手液、喷壶和一次性防护口罩(普通外科一次性口罩和n95/kn95型防护口罩)。

(4)统计复工人员情况,制定复工复产方案。

三、防控责任分解落实

办公室入口管控

办公室入口设置体温检查、消毒区域,进入办公室必须检查体温正常,并消毒。

办公区通风和消毒

办公室保持通风,早晚个消毒一次;

3、公共区域

每隔2小时消毒一次

四、复工前管理人员疫情防控准备事项

1、复工人员情况统计

2、复工前防护用品采购(口罩、酒精、84消毒液)

3、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

4、.防控疫情宣传

5、员工复工前培训教育

6、复工前办公室消杀工作

7、完成复工前报批准备

8、防控期间“两外”人员管理(外协和送货人员)

9、来访人员管理,进出门岗严格执行测体温和登记制

10、疫情期间所有***人员(含***、相关方等外单位人员)必须佩戴口罩、测量体温后方可进入。不接受测温或不佩戴口罩均不得进入。

五、复工的防疫工作安排

(一)全面排查职工状况,安排居家医学观察计划

1、4月1日完成复工人员情况统计表,重点统计员工的返回时间、乘坐的交通工具、是否有感冒、咳嗽、发热等状况。

2、时刻关注员工身体状况,如有感冒、咳嗽、发热等身体不适的症状必须马上汇报,同时安排居家医学观察,等身体恢复健康再来复工。

(二)必须做好复工前准备,落实防疫消杀措施

1、严格执行测温合格后进入的管理措施,所有***员工须自觉接受体温检测,体温正常方可进入。检测体温超过37.2摄氏度的,按照有关规定隔离观察休息,必要时到指定医院发热门诊就医。

2、严格访客管理,原则上不接受访客***,各部门尽量采用电话、邮件等方式沟通联系工作。确实工作需要的,来访人员须佩戴口罩并登记个人、单位、身份证号和联系电话等详细信息,接受体温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所有来访人员应在原登记内容中增加体温记录。***每日将来访人员登记表复印报行政部备查。

3、加强卫生管理,加强大厅、楼道、会议室、卫生间、生产设施等场所环境清洁,每日消毒不少于2次。所有人在公共区域应佩戴口罩,相互之间交流尽量保持1.5米以上距离,尽可能少去餐厅等密闭区域。设置单独废弃一次性口罩回收箱,废弃口罩和手套必须折叠封闭后放入指定垃圾桶,不得随便丢弃。

4、加强“两外”人员的管理,要求外协厂家做好防范措施和复工教育,进场人员必须以身体状况良好的员工,进场必须提前报备和做好防护措施,佩戴口罩。进场货物卸货前必须消毒处理(表面喷洒75%的医用酒精或84消毒液)。供应商来访或送货进场前必须提前报备,送货进场前必须在门岗接受测温和登记,如有发热症状拒绝接待和收货。

5、疫情防控期间,快递业务员不得进入取件、送件。因私快递业务一***外交接。因公快递业务,快递业务员在指定收发室进行交接。

6、送货车辆及人员,原则上禁止进入,尽***外交接。如有大件货物交接确需进入的,履行相关手续,人员佩戴口罩,经体温检测合格后,经过检查同意后方可进入。

7、疫情防控期间,执行全面消毒制度。消杀记录表中记录消杀时间及消杀人员,按规定比例兑制消毒水。

8、重点部位(办公人员密集区域、会议室、报告厅)每日3次消毒;

10、设置“废弃口罩集中回收点”。统一贴回收标识,封闭管理。每日2次消毒,对接环卫部门集中处置。

11、对分体空调过滤网进行清洗消毒,疫情期间保持通风不使用空调设备。

(三)必须加强餐饮安全管理,合理安排出行交通方式

1、在疫情解除前,所有人员实施分散就餐制。避免人员集中用餐,鼓励员工自带午饭,自带餐具自行开水消毒,饭后食物残渣必须清理干净,不得随手丢弃在水池。

2、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鼓励复工员工优先采用自驾、乘坐班车、搭乘其他员工自驾车、骑电动自行车的方式,尽可能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地铁、公交)。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要做好个人防护,乘坐班车和公共交通工具的同志必须全程戴口罩和手套,途中尽量避免用手接触公共区***及时洗手后再进入办公室。

(四)必须减少会议次数规模,做好开窗通风、消毒工作

1、加强对会议等大型活动管控,减少会议次数。确需召开的会议,控制参会人数,缩短会议时间,鼓励采用视频或电话会议方式。

2、4月1日,上班到岗后,不开空调,办公区域必须通风状态,员工不要串岗,不要楼层间走动,工作事宜尽量电话或qq联系,减少面对面接触机会。

3、4月1日复工后,员工返岗不得带小孩,确有困难的员工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远程在线办公。

六、突发事件管理

1、责任部门(责任人):领导小组

2、***时处置:***时,在测量体温环节发现异常,填写《体温异常通知书》,经测温人签字交员工,立刻通知疾控部门,请其***。

3、在公司内工作时处置:在工作中发生不适,经测体温为异常的,填写《体温异常通知书》立刻通知疾控部门派人送其***。并对其工位进行全面消毒。

领导小组加强对各部门的消毒防控工作指导,确保各部门各环节有效消毒防控。

领导小组与对应疾控部门的联系渠道,及时处置异常事件。

4.加强落实防控制资采购工作。加强防控物资发放管理,确保物资有效发放。

会议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篇三

为进一步抓紧抓实抓细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巩固疫情持续向好形势,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前提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关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结合本次会议的实际情况特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具体如下:

(一)参会人员健康管理1.所有参会人员、列席人员、临时到会人员、工作人员、住地服务人员和司乘人员等均纳入会议人员健康管理;2、存在以下情形的人员,不得参会: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和尚在隔离观察期的密切接触者;近14天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未痊愈的,未排除传染病及身体不适者;14天内有国内中高风险等疫情重点地区旅居史和接触史的;居住社区21天内发生疫情的。

3、符合参会条件的人员,从x月x日开始连续开展14天自我健康监测。每天采取自查自报方式进行健康监测,早、晚各进行1次体温测量。一旦发现发热、乏力、咳嗽、咽痛、打喷嚏、腹泻、呕吐、黄疸、皮疹、结膜充血等疑似症状,应尽快就诊排查,未排除疑似传染病及身体不适者不得参会。

活动应急处置留观点负责人xx报告,并尽快就诊排查,未排除疑似传染病及身体不适者不得参会。

(二)民航健康申报为配合疫情防控,您乘坐飞机需要填写旅客健康信息申报。

目的地为:xx(三)关注“中国政务服务平台”小程序报到前取得防疫信息码绿码,健康码为绿码的人员方可参会。健康码为黄码或红码的人员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不得参会。

(四)进馆流程(以下环节出现黄码和红码人员、体温超过37.3人员不得入场)

“健康码”核验→三层扶梯口测量体温→注册台→报到领取胸卡→会议区入口查验胸卡和身份证(请务必携带身份证、口罩进入会议区、展区)→进行安检后进入会议区和展览区(五)其他相关管理规定a)所有参会人员需签署“健康声明书”(附件1),请打印签字后随身携带。会议代表及参展商凭“健康声明书”进行现场报到领取会议资料;团队注册凭全体团队成员的“健康声明书”报到领取会议资料;搭建商凭“健康声明书”办理施工证。

b)所有参会人员(包括但不限于:所有参会代表、参展商、搭建商、工作人员等)全部施行胸卡实名制,不得传递/冒用他人胸卡或其它会议相关证件。一经发现,没收胸卡/证件,取消入场资格,后果自负。

c)会议期间,在会场及展厅内,所有人员需佩戴胸卡,无胸卡者

不得在会议场所内逗留。

d)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以上规定严格执行,毫不姑息,敬请配合。

附件1样式:

健康声明书本人声明在大会登记的信息真实,近14天未有发热、咳嗽等未痊愈的症状,无传染病及身体不适情况;近14天内不属于确诊患者、疑似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以及密切接触者,并且不存在与上述四类人员接触史,无境外、中高风险等疫情重点地区旅居史和接触史。如登记信息不属实,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相应法律责任。

声明人:

手机:

20

会议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篇四

为进一步抓紧抓实抓细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巩固疫情持续向好形势,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前提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关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结合本次会议的实际情况特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具体如下:

(一)参会人员健康管理

1.所有参会人员、列席人员、临时到会人员、工作人员、住地服务人员和司乘人员等均纳入会议人员健康管理;

2、存在以下情形的人员,不得参会: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和尚在隔离观察期的密切接触者;近14天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未痊愈的,未排除传染病及身体不适者;14天内有国内中高风险等疫情重点地区旅居史和接触史的;居住社区21天内发生疫情的。

3、符合参会条件的人员,从x月x日开始连续开展14天自我健康监测。每天采取自查自报方式进行健康监测,早、晚各进行1次体温测量。一旦发现发热、乏力、咳嗽、咽痛、打喷嚏、腹泻、呕吐、黄疸、皮疹、结膜充血等疑似症状,应尽快就诊排查,未排除疑似传染病及身体不适者不得参会。

4、会议期间,参会人员一旦发现发热、乏力、咳嗽、咽痛、打喷嚏、腹泻、呕吐、黄疸、皮疹、结膜充血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向会议活动应急处置留观点负责人xx报告,并尽快就诊排查,未排除疑似传染病及身体不适者不得参会。

(二)民航健康申报

为配合疫情防控,您乘坐飞机需要填写旅客健康信息申报。

目的地为:xx

(三)关注“中国政务服务平台”小程序报到前取得防疫信息码绿码,健康码为绿码的人员方可参会。健康码为黄码或红码的人员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不得参会。

(四)进馆流程(以下环节出现黄码和红码人员、体温超过37.3人员不得入场)

“健康码”核验→三层扶梯口测量体温→注册台→报到领取胸卡→会议区入口查验胸卡和身份证(请务必携带身份证、口罩进入会议区、展区)→进行安检后进入会议区和展览区

(五)其他相关管理规定

a)所有参会人员需签署“健康声明书”(附件1),请打印签字后随身携带。会议代表及参展商凭“健康声明书”进行现场报到领取会议资料;团队注册凭全体团队成员的“健康声明书”报到领取会议资料;搭建商凭“健康声明书”办理施工证。

b)所有参会人员(包括但不限于:所有参会代表、参展商、搭建商、工作人员等)全部施行胸卡实名制,不得传递/冒用他人胸卡或其它会议相关证件。一经发现,没收胸卡/证件,取消入场资格,后果自负。

c)会议期间,在会场及展厅内,所有人员需佩戴胸卡,无胸卡者不得在会议场所内逗留。

d)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以上规定严格执行,毫不姑息,敬请配合。

附件1样式:

健康声明书

本人声明在大会登记的信息真实,近14天未有发热、咳嗽等未痊愈的症状,无传染病及身体不适情况;近14天内不属于确诊患者、疑似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以及密切接触者,并且不存在与上述四类人员接触史,无境外、中高风险等疫情重点地区旅居史和接触史。如登记信息不属实,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相应法律责任。

会议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篇五

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举办各类必要的会议活动,做好会前和会议期间的防控管理,按照“安全第一、科学施策、闭环管理、严密细致”的原则,制定本方案。

在14天内无本地疫情的低风险地区,本着严防严控和控制人员聚集的原则,可以举办各类会议活动。除特殊紧急事项外,中、高风险地区原则上不举办现场会议活动。

遵循“谁举办、谁负责”和“一会一案”的原则,严格落实会议举办方、会议举办地的主体责任,由会议活动举办单位会同举办地承办单位按规定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公安、交通等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责落实防控措施。会议活动的审批管理部门(或机构)负责对会议活动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进行审核把关。实行疫情防控责任制,一般性会议明确专人负责,大型会议组成专班负责。大型会议活动由省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指导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全体参会人员应当强化疫情防控责任、意识,主动学习疫情防控知识,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规定,及时按规定如实报告个人健康状况,自觉接受疫情防控管理。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公安、交通等部门要开展疫情防控巡查,对违反疫情防控要求的,责成及时纠正整改,情节严重的予以通报批评、追究责任。

会议活动应多采用视频形式,尽量减少现场会议活动。大型会议活动应缩短全体会议活动时间,将大的聚集会议拆分成小型会议活动,减少会场聚集人数,避免不同会场之间的人员流动。

各类会议活动要严格控制会议规模,缩短会期。确需以现场形式举办的会议活动要根据参会人员来源、会议规模、会期及是否安排食宿、交通等情形分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做好应急处置准备。人员相对固定的会议重点做好会场通风消毒和人员体温检测;省内跨区域人员参加的会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会场疫情防控管理、人员健康码核验与登记;省内外人员参加的全国、国际或区域性会议活动在上述措施基础上要重点加强健康筛查和健康监测等措施,300人以上、会期超过1天的会议活动应进行全员核酸检测,实行封闭管理。会议安排食宿的,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住地疫情防控管理和交通工具卫生管理。(详见附件1)会议活动有特殊要求的,按会议活动方案执行。

1. 做好会场环境清洁消毒,对桌面、座椅、门把手、水龙头等重点部位擦拭消毒,消毒后进行封闭管理。

2. 加强会场通风。会议室使用前后通风,正确使用空调系统,保持单向通风。在不具备条件的会场,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维持室内适宜温度。

3. 会场门口放置一次性医用口罩、免洗手消毒液。条件允许的,会场每个座位上放置酒精消毒片(巾)。

4. 定时对电梯进行清洁消毒,保持电梯风扇正常运转,引导人员分散乘梯,电梯门口及电梯间内可放置纸巾。

5. 严格卫生间清洁消毒,保障排风扇正常运转,保持空气流通,确保下水道畅通。

所有参会人员、列席人员、临时到会人员、工作人员、住地服务人员和司乘人员等均纳入会议人员健康管理。

6. 所有会议人员在集体乘车、进入会场和餐厅前均要测量体温,体温高于37.3℃的人员不得进入。

做好个人防护,科学合理佩戴口罩并随身携带备用口罩。领导同志讲话和会议发言时可不佩戴口罩。在室外举行的会议活动、保持1米以上间距时可不佩戴口罩。

7. 所有会议人员在住宿登记、集体乘车和进入会场前均要核验健康码,健康码显示黄码、红码人员不得入内,并立即向当地疫情防控部门报告。做好会议人员健康登记,严格落实会场实名签到,以便必要时开展追踪监测。

8. 举办单位和参会人员所在单位报到前14天组织开展相关健康排查(流行病学史筛查)。

存在以下情形的人员,不得参会: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和尚在隔离观察期的密切接触者;近14天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未痊愈的,未排除传染病及身体不适者。

存在以下情形的人员,原则上不得参会,确需参加的人员应进行核酸检测,检测阴性的方可参会:14天内有国内中高风险等疫情重点地区旅居史和接触史的;居住社区21天内发生疫

情的。省内人员行前在当地进行核酸检测,省外人员提前2-3

天报到后统一检测。

14天内有境外旅居史的人员执行入境人员疫情防控政策。

9. 举办单位和参会人员所在单位组织参会人员开展健康监

测。

报到前14天起,每天采取自查自报方式进行健康监测,早、

晚各进行1次体温测量。一旦发现发热、乏力、咳嗽、咽痛、打喷嚏、腹泻、呕吐、黄疸、皮疹、结膜充血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向所在单位报告,并尽快就诊排查,未排除疑似传染病及身体不适者不得参会。

会议期间,每天采取自查自报方式进行健康监测,早、晚各进行1次体温测量,填写健康监测记录表,由指定人员进行健康监测汇总登记,并留存备查。一旦发现发热、乏力、咳嗽、咽痛、打喷嚏、腹泻、呕吐、黄疸、皮疹、结膜充血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向所在单位和会议活动举办单位报告,并尽快就诊排查,未排除疑似传染病及身体不适者不得参会。

10.300人以上由省内外人员参加的会议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对经健康筛查和核酸检测合格的人员进行全封闭管理,在住地、会场、交通各环节全部实行闭环管理,不与会外人员接触。未经筛查和检测的人员不得进入会议区域。闭环内的人员如需离开闭环区域,需经会议举办单位批准,能否返回会议场所,应经疫情防控专业人员进行评估后确定。

11. 合理安排轮流就餐、错时就餐,提高就餐人员分散度。加大就餐座位间距,餐桌加装隔板。未加装隔板的,应保持单向就座就餐。

12. 保持就餐环境干净整洁,入口处放置免洗手消毒液和洗手提示牌,取餐前发放一次性手套。保持餐厅通风,合理使用中央空调系统。

13. 加强餐厅和食品加工制作区环境清洁消毒,严格餐饮具消毒,落实食品安全措施。

14. 做好客房通风消毒,以开启门窗方式进行客房通风,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合理使用中央空调系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定时对环境进行常规清洁消毒,对客房桌面、座椅、门把手、水龙头等重点部位擦拭消毒。在每个房间放置一次性医用口罩、免洗手消毒液、酒精消毒片(巾)。

15. 定时对电梯清洁消毒,保持电梯风扇正常运转,引导人员分散乘梯,电梯门口及电梯间内可放置纸巾。

16. 严格卫生间清洁消毒,保障排风扇正常运转,保持空气流通,确保下水道畅通。

17. 会议人员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或检测发现体温≥37.3℃,应由所在场所相关工作人员,立即将异常人员带离会场或集体活动区域,为其佩戴一次性口罩(已佩戴的确认佩戴规范),启动应急处置,安排就医排查。异常人员带离后,要提醒在场人员做好个人防护,注意观察自身状况。

18.100人以上和会期1天以上的会议活动,要设置临时留观点,留观点需避开人员出入必经通道和集中活动场所。如多人同时出现异常时,应各自单间隔离。

19. 做好乘坐城际交通工具的防护管理。人员较多的地方应尽量选择“点对点”定制化交通方式。指导督促确需分散参会的人员尽量选择乘坐率较低的飞机、火车班次出行。出行期间应当备齐防护用品,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全程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注意保持手卫生,尽量保持与其他人员的距离,减少在机场(车站)人员密集场所停留时间。

20. 加强会议期间使用车辆的防护管理,参会人员和工作服务人员集中乘坐车辆往返住地和会场的,适当加大座位间隔;对集中乘坐的车辆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单向空气流通(可加装风扇),安全合理使用空调。

列席人员和临时到会人员应使用相对固定的车辆,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会议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篇六

;

线下会议疫情防控实施方案 为做好本次会议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参会人员及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确保会议顺利召开,按照“安全第一、科学施策、闭环管理、严密细致”的原则,制定本方案。

一、会议活动举办地区 在14天内无本地疫情的低风险地区,本着严防严控和控制人员聚集的原则,可以举办各类会议活动。除特殊紧急事项外,中、高风险地区原则上不举办现场会议活动。

二、防控工作责任 遵循“谁举办、谁负责”和“一会一案”的原则,严格落实会议举办方、会议举办地的主体责任,由会议活动举办单位会同举办地承办单位按规定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公安、交通等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责落实防控措施。会议活动的审批管理部门(或机构)负责对会议活动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进行审核把关。实行疫情防控责任制,一般性会议明确专人负责,大型会议组成专班负责。大型会议活动由省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指导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全体参会人员应当强化疫情防控责任、意识,主动学习疫情防控知识,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规定,及时按规定如实报告个人健康状况,自觉接受疫情防控管理。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公安、交通等部门要开展疫情防控巡查,对违反疫情防控要求的,责成及时纠正整改,情节严重的予以通报批评、追究责任。

三、会议形式 会议活动应多采用视频形式,尽量减少现场会议活动。大型会议活动应缩短全体会议活动时间,将大的聚集会议拆分成小型会议活动,减少会场聚集人数,避免不同会场之间的人员流动。

四、会议分类防控 各类会议活动要严格控制会议规模,缩短会期。确需以现场形式举办的会议活动要根据参会人员来源、会议规模、会期及是否安排食宿、交通等情形分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做好应急处置准备。人员相对固定的会议重点做好会场通风消毒和人员体温检测;
省内跨区域人员参加的会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会场疫情防控管理、人员健康码核验与登记;
省内外人员参加的全国、国际或区域性会议活动在上述措施基础上要重点加强健康筛查和健康监测等措施,300人以上、会期超过1天的会议活动应进行全员核酸检测,实行封闭管理。会议安排食宿的,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住地疫情防控管理和交通工具卫生管理。(详见附件1)会议活动有特殊要求的,按会议活动方案执行。

五、会场疫情防控管理 1. 做好会场环境清洁消毒,对桌面、座椅、门把手、水龙头等重点部位擦拭消毒,消毒后进行封闭管理。

2. 加强会场通风。会议室使用前后通风,正确使用空调系统,保持单向通风。在不具备条件的会场,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维持室内适宜温度。

3. 会场门口放置一次性医用口罩、免洗手消毒液。条件允许的,会场每个座位上放置酒精消毒片(巾)。

4. 定时对电梯进行清洁消毒,保持电梯风扇正常运转,引导人员分散乘梯,电梯门口及电梯间内可放置纸巾。

5. 严格卫生间清洁消毒,保障排风扇正常运转,保持空气流通,确保下水道畅通。

六、会议人员健康管理 所有参会人员、列席人员、临时到会人员、工作人员、住地服务人员和司乘人员等均纳入会议人员健康管理。

6. 所有会议人员在集体乘车、进入会场和餐厅前均要测量体温,体温高于37.3℃的人员不得进入。

做好个人防护,科学合理佩戴口罩并随身携带备用口罩。领导同志讲话和会议发言时可不佩戴口罩。在室外举行的会议活动、保持1米以上间距时可不佩戴口罩。

7. 所有会议人员在住宿登记、集体乘车和进入会场前均要核验健康码,健康码显示黄码、红码人员不得入内,并立即向当地疫情防控部门报告。做好会议人员健康登记,严格落实会场实名签到,以便必要时开展追踪监测。

8. 举办单位和参会人员所在单位报到前14天组织开展相关健康排查(流行病学史筛查)。

存在以下情形的人员,不得参会: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和尚在隔离观察期的密切接触者;
近14天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未痊愈的,未排除传染病及身体不适者。

存在以下情形的人员,原则上不得参会,确需参加的人员应进行核酸检测,检测阴性的方可参会:14天内有国内中高风险等疫情重点地区旅居史和接触史的;
居住社区21天内发生疫情的。省内人员行前在当地进行核酸检测,省外人员提前2-3天报到后统一检测。

14天内有境外旅居史的人员执行入境人员疫情防控政策。

9. 举办单位和参会人员所在单位组织参会人员开展健康监测。

报到前14天起,每天采取自查自报方式进行健康监测,早、晚各进行1次体温测量。一旦发现发热、乏力、咳嗽、咽痛、打喷嚏、腹泻、呕吐、黄疸、皮疹、结膜充血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向所在单位报告,并尽快就诊排查,未排除疑似传染病及身体不适者不得参会。

会议期间,每天采取自查自报方式进行健康监测,早、晚各进行1次体温测量,填写健康监测记录表,由指定人员进行健康监测汇总登记,并留存备查。一旦发现发热、乏力、咳嗽、咽痛、打喷嚏、腹泻、呕吐、黄疸、皮疹、结膜充血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向所在单位和会议活动举办单位报告,并尽快就诊排查,未排除疑似传染病及身体不适者不得参会。

10.300人以上由省内外人员参加的会议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对经健康筛查和核酸检测合格的人员进行全封闭管理,在住地、会场、交通各环节全部实行闭环管理,不与会外人员接触。未经筛查和检测的人员不得进入会议区域。闭环内的人员如需离开闭环区域,需经会议举办单位批准,能否返回会议场所,应经疫情防控专业人员进行评估后确定。

七、餐饮管理 11. 合理安排轮流就餐、错时就餐,提高就餐人员分散度。加大就餐座位间距,餐桌加装隔板。未加装隔板的,应保持单向就座就餐。

12. 保持就餐环境干净整洁,入口处放置免洗手消毒液和洗手提示牌,取餐前发放一次性手套。保持餐厅通风,合理使用中央空调系统。

13. 加强餐厅和食品加工制作区环境清洁消毒,严格餐饮具消毒,落实食品安全措施。

八、住地疫情防控管理 14. 做好客房通风消毒,以开启门窗方式进行客房通风,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合理使用中央空调系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定时对环境进行常规清洁消毒,对客房桌面、座椅、门把手、水龙头等重点部位擦拭消毒。在每个房间放置一次性医用口罩、免洗手消毒液、酒精消毒片(巾)。

15. 定时对电梯清洁消毒,保持电梯风扇正常运转,引导人员分散乘梯,电梯门口及电梯间内可放置纸巾。

16. 严格卫生间清洁消毒,保障排风扇正常运转,保持空气流通,确保下水道畅通。

九、应急处置 17. 会议人员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或检测发现体温≥37.3℃,应由所在场所相关工作人员,立即将异常人员带离会场或集体活动区域,为其佩戴一次性口罩(已佩戴的确认佩戴规范),启动应急处置,安排就医排查。异常人员带离后,要提醒在场人员做好个人防护,注意观察自身状况。

18.100人以上和会期1天以上的会议活动,要设置临时留观点,留观点需避开人员出入必经通道和集中活动场所。如多人同时出现异常时,应各自单间隔离。

十、交通工具防护管理 19. 做好乘坐城际交通工具的防护管理。人员较多的地方应尽量选择“点对点”定制化交通方式。指导督促确需分散参会的人员尽量选择乘坐率较低的飞机、火车班次出行。出行期间应当备齐防护用品,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全程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注意保持手卫生,尽量保持与其他人员的距离,减少在机场(车站)人员密集场所停留时间。

20. 加强会议期间使用车辆的防护管理,参会人员和工作服务人员集中乘坐车辆往返住地和会场的,适当加大座位间隔;
对集中乘坐的车辆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单向空气流通(可加装风扇),安全合理使用空调。

列席人员和临时到会人员应使用相对固定的车辆,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相关热词搜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