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3年中国跨越作文(5篇)

2023年中国跨越作文(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5:05:49
2023年中国跨越作文(5篇)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国跨越篇一

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是身为中华儿女应该做到的事,也是一种美德。

作为一个中小学生,学习是不不可少的,也只有学习,才能收获知识,才能创造更美更辉煌的祖**亲,但是现在同学们都不喜欢上学,可以为爸爸,妈妈让他们念书是在逼他们都在强迫他们。原因是因为现科技越来越发达,同学们都沉迷于网络世界,就连上课都想着游戏那一关该怎么过。

每一个教室都清清楚楚的挂了一块板,上面刻着;小学生守则但却没有人去看,去记。只有在刚挂上去的时候会去看,而久了就不会去看了。

我们常常会看见校园里的清洁工不管风大雨淋她都坚守自己的岗位。当下雨时,她打着一把伞迎着大雨,冒着大雨在校园里大扫清洁。当出太阳时,她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校园里扫着同学们刚丢的垃圾。校规上也写着热爱劳动人民,可同学们就像一条毒蛇一点感恩的心都没有,一点同情心也没有。因为清洁工刚扫完的地又被同学们弄脏了。

同学们是否想过清洁工为什么要这样不辞辛劳的扫地喃。原因是因为为了我们校园的美好环境,目地还是为了我们生活环境好啊。如果让你来扫的话想必大家都不能坚持多久。让我们学习她吧。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爱祖国是身为中华女儿必须做到的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文明的好学生。

中国跨越篇二

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词汇,记录了中国十多年艰难执着的探索,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一充满想象力的构想,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

1991年5月,访问苏联时,特地来到“十月革命的摇篮”圣彼得堡 。在一位海军中将的陪同下,他登上了象征着“十月革命”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参观。

这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挫折和考验。几个月后,苏联解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复存在。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担任中共中央后曾经强调指出,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全面执行、一以贯之。

面对复杂纷纭的国内外形势,如何带领中国在已经开辟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全世界都在观察。

上海浦东,今天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国际金融贸易区。很难想象,1990年这里还遍布着一片片的农田。那一年,中央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1992 年,浦东开发的战略目标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浦东开发,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词汇,记录了中国十多年艰难执着的探索,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一充满想象力的构想,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宏观调控体系的框架初步建立

1992年8月5日,一个重达十八公斤的包裹寄到了深圳市,包裹内是两千八百张身份证。五天之后,一百五十万股民汇集了两千多万张身份证,从全国各地南下深圳抢购新发行的股票,最终酿成了中国股票发行史上的“8·10事件”。这次极端的抢购事件背后,透露出1992年独特的经济温度。伴随着高增长率的,是通货膨胀率的飙升,其数字一度创下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纪录。如何遏制经济过热的形势,成为一次严峻的考验。

三年后,通货膨胀率从最高的24%降到了1996年的8%,同时经济依然保持了9.7%的增长率。人们形象地把这次利用市场规律进行的宏观调控比喻为“软着陆”。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通过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宏观调控体系的框架初步建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创阶段,那些曾经支撑着共和国经济大厦的国有企业,有很多在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当时国有企业占比高达80%,率先经历了国企改革的阵痛。

3页,当前第1123

中国跨越篇三

(引子)

跋涉千山万水,一定要懂得回望来时路。赶路的人们都明白,回望是为了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是为了能更清楚自己要往哪里去。回望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2010年的风雨历程,有艰难、有奋发;有踯躅、有奋起;有压力,更有奋进。

(片名)

激情跨越 再创辉煌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2010年工作巡礼片

在注定不平凡的2010年,上海国寿加快了结构调整的步伐,基础建设持续推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0年底,分公司总保费收入104.05亿元,同比增长17%,其各主要指标也都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期缴保费的发展更是要用迅猛来形容了,首年期缴保费 11.33 亿元,同比增长 106% ;续期保费 16.45 亿元,同比增长 14%。喜讯一出,集团党委书记、总裁杨超先生在2010年12月27日特地发来贺信,向锐意进取拼搏奉献的全体员工送来亲切的问候。

一、两年内重回市场第一;

三、四年内期缴新单上与主要对手竞争打平;第五年全面超越的目标,上海国寿凭借的是信心是胆识,更是手里紧握的“八张牌”。

“队伍牌”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上海国寿面临诸多挑战,而作为沪上历史最悠久的寿险公司,只有队伍的发展壮大,才是事业发展的根基。2010年是上海国寿的“队伍建设年”,为此公司还专门成立了加快加强队伍建设的项目组。个险老队伍产能和人力规模稳步提升,而新队伍的成长也因为新推的“青春创业”计划,为公司培养输送了大学生主管,与收展队伍骨干一起,迅速实现组织扩张。团险现有销售队伍与服务团队创新开展双向互动、双向交流,储备了强大的后备军。银保队伍继续扩容,队伍建设领先于业务发展,一改以往先有渠道后有队伍的被动局面。

“渠道”牌

一、两年之内银保渠道的迅速调整,必定还将承担起更多的重任。上海国寿对重点渠道开展重点公关、重点维护,重点发展期缴;而一般渠道,也注重实现规模的积累。规划中,两个渠道为将为个险队伍建设、期缴发展和创费能力的提升争取到五年的发展时机。

“期缴”牌

争对手的差距迅速缩小,真正形成了能与对手抗衡竞争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续期拉动业务的良性发展。

“管理”牌

对外而言,业务的拓展、创新和延伸是企业不断向前的动力,对内,上海国寿始终把深化经营管理体系改革,放在重要的位置。后援部门的管理能力和服务品质紧跟业务发展的脚步,一同进步。让基层方便,让客户方便,在上海国寿用精细化的管理严格控制着服务的质量,每个柜面都是一扇窗口,一扇展示公司形象的窗口。一个流程的优化、一点效能的提高,潜移默化中都是对销售环节的有力支撑。而多层次全方位的客户服务,对投诉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有效减少了客户投诉,满意度却在渐渐升高;网络销售和电话销售模式的渐渐兴起,丰富了销售渠道也给了客户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便利。

“整合”牌

上海国寿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存在部分项目资源重复投入、部分项目资源匮乏的不均衡现状,而解决之道就在“整合”。这需要智慧也需要技巧,客户资源在上海国寿并非被简单调配,而是综合利用、二度开发乃至深度开发。整合牌一出,客户心满意足,部门和员工也有相应奖励,原本让人愁眉不展的客户资源匮乏之困,迎刃而解。

“效益”牌

经营效益是上海国寿的生命线,在公司发展规划中,增收节支从来都是提高效益的不二法则。上海国寿在调整业务结构的同时,把眼光放在了调整创费结构上,效益型的险种很受重视。今年一年中短险销售达到亿元,而2012年将至少达到5.5亿元,2014年达到7亿元,逐步做大短险规模。而理赔就不能有水分,该赔的不惜赔,不该赔则坚决不赔,短险的赔付率控制在47%以下,短险的创费创利水平大大提升。

“培训”牌

企业为何发展?为谁发展?上海国寿的答案是员工,上海国寿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员工,依靠员工才能成就企业发展理想。“合规、合作、和谐”是上海国寿特有的精神财富,管理、培训乃至分工合作中,这样的精神无处不在。与总经理用信件传递心声,恐怕在其他企业还不常见,但在上海国寿,员工对市场开拓、销售资源整合、人才队伍建设、渠道发展有什么意见建议,都能在信件里与领导层畅所欲言。上海国寿为员工提供了机会和渠道,参与企业的建设,员工自然都以主人翁、决策者的态度来思考和行动,人心齐了、心气顺了、劲道也足了。2010年公司力争使员工人均收入水平较上一年有8%左右的增长,还计划在未来继续保持员工收入水平稳步增长,更是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打出“和谐”牌,收获的是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访谈:企业管理层领导人

【内容略】

中国人寿国内寿险行业领先的光环要持续闪耀、比肩全球的实力将继续巩固,上海国寿在这个历史时刻更需要续写自己的辉煌。有挑战的地方才有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上海国寿跨越式发展的跑到看不到尽头,我们刚刚出发。

中国跨越篇四

;

[摘 要]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重大意义,在于首次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可以把握时代特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既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又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伟大设想。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成功实现跨越革命的典范。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开辟了最终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通途大道。

[关键词]马克思;卡夫丁峡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王金磊(1972-),山东临朐人,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歌猛进,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价值和不朽生命力,也是对马克思晚年提出卡夫丁峡谷的设想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一、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思索的理论意义与当代价值

巴黎公社以后,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期,马克思在继续完成《资本论》的同时,将研究领域逐渐扩展到以俄国为代表的东方社会,而俄国1861年实行的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在促使资本主义取得大发展的同时,也大大加深了俄国社会的社会矛盾,同时俄国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也逐渐活跃起来,就俄国社会的前途命运进行了激烈的争论。马克思对此予以极大的关注,“为了能够对当代俄国的经济发展作出准确的判断,我学习了俄文,后来又在许多年内研究了和这个问题有关的官方发表的和其他方面发表的资料”[1](p464),并与当时俄国的学者进行了广泛的接触、讨论与争论。

首先,马克思驳斥了米海洛夫斯基对《资本论》中社会发展道路的歪曲:“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1](p466)即马克思本人没有拘泥于以前研究得出的重要历史唯物主义结论,如他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所论述的资本原始积累的一般规律和进程,认为资本主义的规律正以“铁的必然性”向其他国家扩展,“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2](p8) 。“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2](p10)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2](p9-10)

其次,马克思阐述了历史唯物论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即后来被列宁称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马克思说:“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演变中的每一个部分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很容易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但是,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这种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1](p466-467)这是马克思一贯坚持的重要观点,他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5年以后写的序言中也非常明确地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3](p5)由于条件的变化,“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3](p6)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马克思本人是反对一切形而上学和教条主义的,坚持的正是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原则。

再次,对俄国农村公社的前途命运,马克思按照上述原则,进行了大胆假设,认真分析,小心求证。马克思对俄国利用普遍存在的土地公有制的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是极其谨慎的,虽然马克思对此予以大胆的假设,“在俄国,由于各种独特情况的结合,至今还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的农村公社能够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存在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而占有它的一切积极成果。”[1](p571)为此,马克思详细分析了有益于公社存在和发展的有利因素,“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业公社’保存到今天的唯一的欧洲国家。它不像东印度那样,是外国征服者的猎获物。同时,它也不是脱离现代世界孤立生存的。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最后,长久以来靠农民维持生存的俄国社会,也有义务给予农民必要的垫款,来实现这一过渡。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用到公社中来。”[1](p574-575)同时,马克思也认真分析了使农村公社加速走向解体,直至灭亡的因素,“正是从所谓农民解放的时候起,国家把俄国公社置于不正常的经济条件之下,并且从那时候起,国家借助集中在它手中的各种社会力量来不断地压迫公社。由于国家的财政搜刮而被削弱得一筹莫展的公社,成了商业、地产、高利贷随意剥削的任人摆布的对象。这种外来的压迫激发了公社内部原来已经产生的各种利益的冲突,并加速了公社内各种瓦解因素的发展。但是,还不止如此。国家靠牺牲农民培植起来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这样一些部门,它们丝毫不发挥农业生产能力,却特别有助于不从事生产的中间人更容易、更迅速地窃取它的果实。这样,国家就帮助了那些吮吸‘农村公社’本来已经枯竭的血液的新资本主义寄生虫去发财致富。……总之,国家对于最能促进和加速剥削农民(俄国的最巨大的生产力)、并最能使‘社会新栋梁’发财致富的一切技术和经济手段,都在国家的促进下过早地发展起来。破坏性影响的这种共同作用,只要不被强大的反作用打破,就必然会导致农村公社的灭亡。”[1](p576-577) 那么,公社的命运如何?马克思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农业公社固有的二重性使得它只能是有两种选择:或者是它的私有制因素战胜集体因素,或者是后者战胜前者。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1](p586)即具体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决定它的命运,并指出“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1](p579) 。在1882年《共产党宣言》的俄文版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更确切地指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工人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3](p18)

从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复信四易其稿,最后的复信只有不宜公开发表的寥寥数言可以看出,马克思不仅非常谨慎,而且自己认为是欠成熟的。而以后俄国的资本主义继续向前发展,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国内的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农村公社在阶级斗争的漩涡中进一步解体。恩格斯在1894年指出:“这里提到(指1882年《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的深深陷入解体的俄国公社所有制从那时以来已经又向解体迈了一大步。……现在世界上也没有一种力量能在俄国公社的解体过程达到一定深度时重建俄国公社。”[4](p444-445) “俄国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基础。但是与此同时也就举起了砍断俄国农民公社根子的斧头。”[4](p448)利用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

从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长达20年的研究看,他们对俄国的社会状况和革命前景是极为关注的,谨慎提出自己的认识,并根据形势的新变化不断充实自己的观点。在早年,他们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因此,在德国实现共产主义革命最慢最困难,在英国最快最容易。”[5](p241)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不把自己的学说视为一成不变的僵死教条,而认为它是随着实践的推移不断发展的科学。因此,尊重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便是他们终其一生理论生涯中极其鲜明的特色。今天我们关注的不仅是这些具体的观点认识,他们是否形成了完整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根据历史环境,紧扣时代特点,提出利用一切有利因素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或尽可能缩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减轻这一阶段的痛苦所持科学的方法论和严谨的态度。

二、十月革命道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实践与启示

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西欧与俄国都没有发生革命,俄国农村公社在资本主义因素的侵袭下灭亡了,马克思晚年的东方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设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兑现。然而,马克思以俄国农村公社为典型的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思想、价值和方法论意义并没有消失,仅仅过了30余年,这一设想在东方落后国家的革命实践中,以深化和发展的形式再现出来,成为东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先声。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沙皇政府参加这场战争,俄国国内各种矛盾日益激化,革命爆发的条件日益成熟。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敢不敢面对这种新情况,重新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由资本主义条件下做出的社会主义只能在所有国家同时获得胜利的结论?在这个问题上列宁同那些教条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不同,敢于面对新情况,提出新结论。他创造性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了帝国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现象的日益加剧,分析了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矛盾的日益加深,从而看到帝国主义的战场和帝国主义的力量彼此消弱也就不可避免,帝国主义战线有可能在它最薄弱的地方被突破。因此,列宁在1915年根据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6](p554)随后,他又在1916年进一步更为全面地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6](p722)十月革命前夕列宁提出的这一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不仅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而且给各国无产阶级,特别是俄国无产阶级指出了革命的前途和胜利的根据,而且以独创性的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列宁领导俄国的布尔什维克抓住历史赋予的难得机遇——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无法活下去,沙皇也无法继续维持其统治了,不仅成功领导了十月革命,平息了国内的叛乱,粉碎了帝国主义的扼杀政策,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上驳斥了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所鼓吹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条件。考茨基、普列汉诺夫、苏汉诺夫等人都认为“俄国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实行社会主义”的地步[7](p777),俄国“还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的客观的经济前提”,搞社会主义还是很遥远的事情。[7](p777)实际上他们是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理解为单纯的经济决定论, 把社会经济形态看作千篇一律的模式,丢掉了“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 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7](p775)。他们竭力否认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反对列宁制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因而成为了俄国革命的反对派。列宁认为,落后的俄国正处在一种“特殊的形势”, 这就是统治阶级卷进了帝国主义战争并遭到惨败, 而工人和农民的力量则十倍地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 工人和农民起来夺取国家政权, 然后利用工农革命政权和苏维埃制度, 创造出“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是完全可能的。而当时的俄国的革命条件已经成熟,所以, 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失时机地发动并领导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创造出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新的生产力水平。列宁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7](p776)在具体谈到俄国社会的情况时,列宁分析指出:“俄国是个介于文明国家和初次被这场战争最终卷入文明之列的整个东方各国即欧洲以外各国之间的国家, 所以俄国能够可能表现出而且势必表现出某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当然符合世界发展的总的路线, 但却使俄国革命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 ”[7](p776)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一条正确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路线,十月革命的胜利就是因为布尔什维克党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了这条正确的“跨越”路线,从而保证一个东方落后国家通过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前途。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总结革命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目前正在争取解放、而战后已经有了进步运动的落后民族的国民经济必然要经过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种说法究竟对不对,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应该从理论上说明,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 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7](p278) 这些论述既立足于东方落后国家的实际, 又不脱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在另一个更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既反对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的“二次革命论”, 也反对王明等人“左”倾机会主义的“一次革命论”, 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关于中国革命转变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这两个革命过程虽有区别但又有紧密的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在条件具备时,必须将民主革命不停顿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不容许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而如何完成这一革命,毛泽东又创造性地开拓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路,他认真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国情,由于中国是一个广泛存在农业经济,又被数个帝国主义国家及其代理人分割剥削统治的国家,造成了白色政权的长期分裂和战争,具有典型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强大的敌人的统治中心是城市,而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乡村则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又有广大的农民作为可靠的同盟军,比较容易建立革命的根据地进而取得革命的胜利。正如毛泽东所指出:“……如果革命的队伍不愿意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妥协,而要坚持地奋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做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8](p635)这一道路的开辟及其在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从无到有的创新性的理论贡献。

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成功开辟,都是以列宁、毛泽东为代表的杰出马克思主义者,根据时代特点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所进行的伟大创新,是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和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新路

俄国和中国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后,分别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障碍,主要是严峻的国际环境和特殊的社会条件。从国际环境看,由于赢得革命胜利的国家原来都是处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宰的资本主义势力依然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经济实力和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仍然处于领先地位,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影响仍然很大。因此,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彻底取代资本主义, 必然要经历双方力量对比消长变化的若干阶段,这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时期。从国内社会条件看,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社会矛盾和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 与19世纪马克思主义者的预期也有很大的不同。生产力发展不足的民族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还远没有达到“使阶级消灭”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富有创造性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后来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实行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虽然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成为世界强国,但最终还是没有找到适合其自身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最终解体。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虽然经历严重的曲折,但在1978年以后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仅仅30多年的时间,中国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到达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从数量指标来看,2012年中国gdp总量达51.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约24倍,年均增长约9.8%,按现行汇率折算已近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gdp总量的10%左右;人均gdp达3.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17倍左右,年均增长8.7%左右,按现行汇率折算达5800美元,超过了当代世界中等收入国家3400美元的平均线。正如党的十八大所概括,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9](p5-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能开辟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新路?因素诸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的欧洲,随后在20世纪的俄国,接着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都分别树立了相互联系而又各有特色的旗帜。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和突破、不断发展的历史。这是马克思主义永不停滞、永葆生机和活力的表现。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总思路,毛泽东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10](p109)同样,邓小平也强调:“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1](p291-292)但是历史上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因错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导致失误者屡见不鲜,一种倾向是强调发展变化而根本上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另一种倾向是脱离当代的新情况和新需要,一成不变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墨守成规地靠“本本”办事。邓小平把前一种倾向归结为对待老祖宗的问题,把后一种倾向归结为开拓新境界的问题,提出老祖宗不能丢,新境界一定要开拓的科学论断。既要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的高度,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搞清楚,又要讲出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有科学根据的新观点,尊重历史、尊重人民、尊重实践,不断开拓新境界。正如习近平所总结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12](p4)必须坚持理论、逻辑、实践的紧密结合,坚持历史、现实、未来的高度统一。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实践,不断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认识。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和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受到很大的局限,将生产资料公有制(国有国营)、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在实践中推行“一大二公”、“割资本主义尾巴”等极“左”措施,使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受到很大影响。邓小平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深刻总结和反思,“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11](p10-11)当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也不乐观,1980年邓小平不无幽默地指出:“苏联搞社会主义,从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六十三年了,但是怎样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3](p250)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十余年的成功经验基础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p373)大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步骤、两个文明一起抓等重要战略思想。江泽民在坚持上述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大纲领。胡锦涛又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五位一体,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国国情了解最透彻、把握最彻底、决策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社会主义的名目令人眼花缭乱,种类繁多,有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人道的社会主义,等等。其中某些人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把实践上的点滴成就视为社会主义的巨大胜利,轻率地宣布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的发达阶段,而另一方面又把社会主义的目标看得过低,把要走的路过分简单化和理想化,不仅放松了自己的努力,而且歪曲和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名声,最后不得不自己吞下自己造成的苦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清醒地把我国社会主义列为不发达的阶段,公开宣布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视为需要多少代人艰苦奋斗的长期历史过程,这在马克思主义史上还是第一次。做出这一论断要有尊重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勇气和创造精神,首先要面对现实,又决心改变现实,即邓小平说过的这是一项别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无现成经验可学的新事业;其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高标准的观点,即社会主义必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和信息化,也就是邓小平多次强调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绝不搞不够格的社会主义,绝不能降低标准,绝不能超越历史阶段;最后要有无产阶级的毅力和顽强精神,要有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要有上百年乃至几百年的努力。所以,我们的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但也不能忽略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100位左右,还有近1亿的贫困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巨大,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9]p(16)。我们要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和重大方针政策,努力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发展阶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9]p(16)。这正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胆识、勇气和情怀。

参考文献:

[6]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十八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胡启南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跨越篇五

北京时间20xx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那一夜,北京沸腾了,全中国沸腾了。《人民日报》第二天的社论这样写道,“奥运选择北京,世界看好中国”。

从十年前的制裁,到十年后的欢迎;从十年前的唱衰,到十年后的看好。世界对中国的态度,是国家发展态势的一个外界投射。

当地时间20xx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

这一天,距离1986年7月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已经过去了十五年。十五年的谈判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历程,是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和对外贸易不断扩大的历程,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历程,也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真实写照。

中国的发展成就,靠的是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求全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世情、国情、党情都在发生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党要做出新的应对。

20xx年2月,到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xx年7月,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系统阐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20xx年11月,党的xx大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xx大闭幕不到一个月,12月3日,从摩纳哥蒙特卡洛传出喜讯,中国上海成功赢得了20xx年世博会主办权。在世博会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上,20xx年世博会成为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这座城市,正在让生活更美好;这个国家,也正在让生活更美好。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3页,当前第3123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