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4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报告(精选二篇)

2024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报告(精选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4 11:10:39
2024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报告(精选二篇)
    小编:CZJ2

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推动经济发展,还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基础。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2024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报告,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2024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报告1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不准确、不及时的深层次原因

1.地域差异与多样性:农村地域广泛,统计人员在数据采集时面临极大的挑战,标准化的统计方法可能无法准确反映不同地区的农业产值。

2.农户信息不透明:农户经济活动的信息通常是分散、零碎、不透明的,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税收、贷款、政策补贴等,导致在统计过程中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数据。

(二)统计体系滞后的根本问题

1.产业结构变化的反应不足: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正经历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传统的统计方法未能很好地适应这些新型经济的统计需求。

2.农村经济多元化与统计指标狭窄:随着农村社会结构和经济活动的多元化发展,农村新兴产业,如绿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现有的统计指标未全面涵盖这些变化,政府难以全面了解不同群体、不同产业的发展状况。

(三)数据质量控制的困境

1.监督机制不健全:农村地域广阔,目前的监督机制相对薄弱,导致一些违规行为未被有效监测和制止,影响了数据的真实性。

2.缺乏技术手段支持:在大数据时代,缺乏先进的数据分析、挖掘技术,导致数据质量控制相对滞后。

(四)人才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农业农村统计工作地位低下:长期以来,农业农村统计工作在整体国家统计体系中地位相对较低,农业农村统计数据的源头是乡镇(街道)、村级,基层统计从业人员兼职较多,工作素质直接关系到数据质量,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将对农业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对策建议

为了解决农业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众多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从法规建设、技术手段、人才培养以及政策制定等多个层面入手,以期建立更为科学、准确、全面的农业农村经济统计体系。

(一)完善统计法规与制度

1.完善统计法规,健全统计监督机制:政府应当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统计法规的制定力度,健全统计监督机制,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独立审核,加强对数据真实性的监督。同时,建立违规行为的处罚机制,以提高农户配合度,减少数据的隐瞒。

2.适应新兴产业的统计标准:针对新兴产业,要及时制定相应的统计标准和法规,确保这些产业的数据能够纳入正规统计体系,使其真实状况能够得到准确把握。

(二)推动信息化建设与技术创新

1.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建设农村信息化平台,整合现有的信息资源,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互通。

2.推广先进的数据采集技术:引入现代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数据的采集效率和准确性。采用遥感、卫星等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测,以获取更为真实的数据。

(三)加强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1.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健全激励机制:政府应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表彰、奖励等激励机制,提高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推动整个农业农村统计队伍的建设。

2.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通过联合研究、共同培养人才等方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推动农业农村统计工作与学术研究的深度融合。

(四)政策制定与实际情况的有机结合

1.加强政策与统计数据的互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农业农村统计数据的参考。建立政策与统计数据的双向互动机制,确保政策制定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2.注重对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针对新兴产业,政府应当及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其健康发展。通过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减轻税收负担等方式,引导新兴产业融入农村经济体系,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五)加强农业农村统计的科普宣传

提高农户对数据采集工作的认知度和配合度,让更多的农户了解到自己的数据是如何被采集和利用的,增强他们的数据安全意识。

结语:

农业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在发展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要进一步完善统计法规、推动信息化建设、加强人才培养、优化统计体系等举措有力提高整体工作水平,为政府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农村经济数据信息,为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024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报告2

农村“三变”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2021年9月27日,xx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xx乡村振兴“xxx”工作举措,首次提出“以‘三变’改革为抓手激发乡村活力”,要求各县区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承包地改革,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全面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一、xx县农业农村基本情况

xx县地处x西丘陵地区,xx世纪xx年代以来,该县大力发展樱桃、石榴、朝天椒等特色农业,成效显著。xxxx年xx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完成高标准农田x.x万亩,粮食总产量x.xx亿斤。新培育市级龙头企业x家、省级示范合作社x家、市级示范合作社x家、家庭农场x家,xx等特色种植面积达xx万亩……”

xx县特色农业的发展,无法掩盖全县农业农村的问题:民营企业家经营的特色农业红红火火,但他们和农民之间只有简单的土地承租关系,农民并没有从发展得好的农业项目中增加收入;村集体经济普遍较为薄弱,导致村集体收入少、公共开支不足,无法为群众提供更多服务,党群关系淡薄;广泛存在小农经济导致农村土地资源无法大规模整合,无法引进现代农业项目,不利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变”改革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抓手,因此受到了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

2021年12月,xx县聘请“三变”改革专家卢水生教授指导全县“三变”改革。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该县的“三变”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出现了一些典型村庄和重要项目,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二、xx县“三变”改革存在的问题

“三变”理论遭遇“水土不服”。卢水生教授曾开展过两次全县规模的宣讲,但在具体实践时,基层干部却遇到了困难。对于如何分股、如何建立和运营五大合作社、如何引进新产业等,基层干部也难以把握好改革与农村各方的关系,导致绝大多数的村庄只是进行了形式上的“三变”改革。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卢水生教授的“三变”改革理论过于精密、有一定的地域局限,导致本地领导干部、群众一知半解或完全不懂,极大影响了改革的推进。

干部群众参与度不高。部分干部群众比较排斥“三变”改革。相当数量的村干部听不懂卢水生“三变”改革理论,害怕“三变”改革沦为新的形式主义,担心需要应付大量的上级检查考核,个别村甚至主动退出改革试点;有些村干部缺乏“三变”改革的动力,宁可躺平也不愿“冒险”搞改革。绝大部分村民没有接受过“三变”改革培训,不理解“三变”改革政策,看不到“三变”改革的成功案例和希望,害怕村干部和外来企业暗箱操作损害农民利益,不理解、不接受土地流转。

已开展的项目效果不佳。突出表现在集体经济合作社运转不力。部分农村缺乏运营合作社的管理人才和财务人员,导致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徒有形式,“三变”改革有形无实。

存在一定的经济隐患。部分“三变”改革项目由企业和政府推动,村集体和村民缺少话语权,存在一定的经济隐患。一是存在套用国家资金的嫌疑。如某旅游公司运营的民宿项目,使用12个脱贫村的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200万元建设25间民宿客房,然而运营一年来,客流严重不足,无法吸引周边游客,难以带动农产品销售,极有可能成为烂尾工程。二是存在违规占用农村资源的可能。部分社会资本打着“三变”改革的旗号,低价收购、租用农村宅基地、耕地,以民宿、农文旅项目的名义建设别墅大院、生态园,有违规占用农村资源的可能。三是种植类项目存在市场风险。xx县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推动“三变”改革,大规模推动土地流转,以此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但大规模种植较为单一的经济作物(如辣椒、红薯、鲜食玉米、高粱、冬桃等),可能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

三、推进xx县“三变”改革的建议

加强“三变”改革理论的研究和宣传。从县委党校、县农业农村局等单位挑选有意愿、有能力的中青年,组成10人左右的理论研究宣讲团,定期围绕“三变”改革政策和成功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比较适合本地实际的模式,以供领导参考、决策。同时积极参与本县的“三变”改革,到改革试点村蹲点调研,及时总结改革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尤其是总结“典型村庄”“典型企业”“典型项目”的经验和做法,为全县推广改革提供案例和方法。

调整“三变”改革的推进策略。由“求速度”向“求实效”转变,踏踏实实总结试点村经验,从试点村中选树典型、总结推广经验。一是深入研究、推广以xx村为代表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xx县xx村镇xx村抓住“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这个核心,简化了卢水生教授的“三变”改革理论,成功实现了“三变”改革的目标,这一模式对其他村庄推进“三变”改革有借鉴意义。二是深入研究企业带动的“三变”改革模式及其优缺点。xx县返乡乡贤通过“三变”改革,创办了xx等,这些“三变”改革项目资金充实、运营灵活、经济收益较好,但也存在村集体和村民话语权少、收入分配不透明等问题,建议地方政府认真研究这种模式的优点和不足。三是深入研究政府推动的“三变”改革项目,总结经验教训。政府推动的“三变”改革项目,不缺资金、不缺政策,为什么有些进展缓慢、有些效益极差?如何提升此类项目的效率和效益?需要县乡各级政府深入总结经验,为后续开展政府投资提供借鉴。

充分发挥集体经济合作社的作用。集体经济合作社是“三变”改革的关键。一个村,能否动员村民参与改革,能否整合村内资源、资金、劳动力,关键靠集体经济合作社。地方政府可以整合全县人才,组建“三变”改革专家团,内含理论宣讲员、经济管理人才、企业家、优秀村干部等专业人才,通过理论解读、点对点指导等方式,协助参与“三变”改革的村庄制定方案、清产核资、运营合作社,充分发挥集体经济合作社的作用。

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一是普及“三变”改革理论知识。xx县前期的“三变”培训主要面向乡镇干部、村支部书记,大部分村干部和村民没有参与培训,很多村民认为“三变”改革就是要收回农民的耕地和宅基地,进而对“三变”改革产生恐惧。建议政府组织行业部门专家、宣讲队员深入农村,在“三变”改革村大规模宣讲改革知识,用“三变”改革的成功案例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二是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大部分村民担心企业家和村干部相互勾结,把持产业发展,损害村民利益,因此排斥“三变”改革。建议县乡政府参与各类协议的制定,切实保护村民利益,提升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话语权和监督权,提升农民参与度。

加强监督管理。一是加大对政府扶持资金的监管力度。强化对涉农资金的审计,对数额巨大、社会关注度高的资金开展全程监管;针对盲目投资“造景”、经营惨淡、长期烂尾的工程,要进行绩效考核、责任追究,及时追回国家资金;完善“一把手”责任制,将涉农扶持资金的管理和经营绩效列为政府、党委工作考核的重要项目,既要考核工程进展,又要考核工程经济效益,坚决避免基层干部使用国家资金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二是加强对产业项目的考核,引入退出机制。对那些占用农村资源、长期不创造效益的项目,要引入退出机制,如果企业若干年不能营利,就要求企业退出,村集体重新寻找开发商,使“死资源”变成“活资产”。三是在县、乡层面加强产业规划。县、乡政府提前做好产业规划,科学引导种植的种类和数量,严格把控农产品的质量,整合全县的同类经济作物,实现规模种植、集中加工、统一销售,尽可能减少市场风险。四是建立政府主导的风险防范机制。一方面政府引导农民入股效益好的企业,另一方面建立以财政补助为主的保费分担机制,提高经济作物的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保护农民利益,使农民能放心大胆地参与“三变”改革。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