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斗争精神专题理论素材(精选5篇)

斗争精神专题理论素材(精选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6 13:45:45
斗争精神专题理论素材(精选5篇)
    小编:CZJ2

斗争精神是艰苦而坚定的态度,缺乏它,人们可能会放弃对未来的追求。斗争精神能激发积极的行动力,让人相信任何目标,即便看似不可能,也有可能实现。历史上的欧洲灯塔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它证明了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努力和决心,就没有不能实现的梦想。因此,我们应该保持斗争精神,积极面对挑战,勇敢追求未来。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斗争精神专题理论素材,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斗争精神专题理论素材(精选5篇)

斗争精神专题理论素材1

党的二十大号召全党同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发扬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既是党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进道路上必须坚持的一项重大原则,也是对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展示出的精神力量的总结。在新征程中继续学习并践行、传承和弘扬党的斗争精神与斗争本领,能为我们经受重大考验提供坚定的历史自信与智慧。

中国共产党在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历程中,展现出了无比坚决、无比英勇和无比善巧的斗争精神与斗争本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始终坚持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以顽强的斗争精神来打开事业发展的新天地。党诞生于历史紧要关头,以不怕牺牲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精神,向一切阻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腐朽力量、反动势力发起一场又一场的革命斗争实践,最终成功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带领中国人民从此真正站了起来。面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斗争勇气,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成就,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面对国家经济困窘的危难状态,党继续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创造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与理论,带领中国人民逐步富了起来。面对世界动荡的局势,党继续领导人民以“不信邪”的斗争姿态,勇于推进自我革命和社会改革,开创出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趋深入人心,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 走入“强起来”阶段。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所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表明,斗争精神是克敌制胜、攻坚克难和行稳致远的重要武器。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新征程中,党必将继续坚持和发扬顽强斗争精神,不断克服面对斗争任务时“不愿斗”的“软骨病”,“不敢斗”的“恐惧症”,“不善斗”的“本领荒”等思想顽疾。这也就要求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要学习和践行党的斗争精神,不断提高斗争本领。

学习和践行党的斗争精神,首先是要明确“为了什么而斗争”的斗争初心。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

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国际歌》歌词里唱道,共产党人“要为真理而斗争”。党的百年奋斗史告诉人们的一个基本道理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只有守住这个根本,依靠这个根本,为了这个根本,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党的百年奋斗史还告诉我们,为什么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无私的,是无畏的,是一往无前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共产党人的斗争,是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去努力辩护,为了共产主义的终将实现去努力奋斗,为了人民的利益去努力抗争。因此,我们清楚知道,我们的斗争是为了人民的崇高利益,是在真正践行我们在党旗下所发出的铮铮誓言,是为了自己的信仰与信念而拼搏奋斗,更是在将有限的“小我”融入无限的“大我”中。

学习和践行党的斗争精神,还要时刻牢记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马克思说:“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而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党史上讲述的那些具有巨大思想磁力的斗争实践,之所以会那么动人心弦、给人鼓舞,就在于它们充满着艰巨的挑战性。无论是在革命建设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实践中,党领导人民,从来都是直面最艰巨的矛盾,迎着最急难的任务,一个山头接着一个山头攻,一个硬仗接着一个硬仗打,才最终谱写出了以百年奋斗之路、成千年未有之局的壮丽历史诗篇。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并不会因为我们惧怕斗争就消失不见,反倒会因为我们惧怕斗争而变本加厉。因此,只有做好长期、充足的斗争准备,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气度担当,才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不怕斗争、迎难而上。

学习和践行党的斗争精神,还应始终具备坚定的政治意识。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维护党对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斗争精神最重要的表现。我们在新时代学习和践行斗争精神,就要

具体落实在对党的领导地位的政治与思想认同上,坚决同危害党的领导地位的错误思想、错误言行作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斗争实践告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是我们应对一系列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危机,保障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有力制度抓手。在新时代,学习和践行党的斗争精神,领会斗争精神真谛,就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一切有害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言行勇敢斗争到底。

学习和践行斗争精神还需要不断提高斗争艺术和斗争本领。坚持斗争精神, 最终要落实到斗争行动上,落实到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的实践之中。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斗争实践中,善于审时度势,善抓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斗争中求团结,在斗争中求合作,在斗争中求共赢,最终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取得了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巨大成功。这就启示我们,在新时代坚持斗争,要学会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善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唯有在实践中学习斗争精神,才能出真知、长才干。青年只有到最艰苦、最严峻的斗争一线,经受实践的风吹浪打,才能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增定力,成长为懂得斗争、善于斗争的指战员。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军事、党务工作人才,无不是在艰苦的斗争一线锻炼成才和成长起来的。这也就启示我们,只有在斗争实践中学习斗争本领,总结斗争规律,增长斗争才干,才有可能成长为具有高超斗争艺术的“战斗员”。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要想保持斗争定力,真正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就要注重理论学习,学懂弄通做实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武装自己,提高“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理论境界,增加“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底气力量。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 学习和践行党的斗争精神,需要领悟和坚守“为了什么而斗争”的斗争初心,时刻牢记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自觉地将斗争精神落实到增强政治意识、提升政治能力、提高政治站位上,不断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来提高斗争本领和斗争艺术,以顽强斗争精神扩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新天地。

斗争精神专题理论素材2

锤炼斗争精神需砥砺“三气”

“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斗争精神贯穿于各个历史时期和全部奋斗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斗争”一词,再度成为高频词。中国式现代化开启,党员干部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就必须砥砺志气、骨气、底气,让志气更坚、骨气更硬、底气更足。唯有这样,才能砥砺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提升斗争艺术,增强斗争本领,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强化思想淬炼,砥砺“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志气。志气靠修炼,需立于高远。涵养志气,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要遵循“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钻什么精什么”的原则,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如饥似渴学习,一刻不停提升,练就“开口能讲、提笔能写、遇事能办”的“金钟罩”,解决为什么而斗争、为了谁而斗争的思想认识问题,在学思践悟中淬炼思想之魂、深扎信念之根、把稳思想之舵,真正做到悟于心、践于行、落于实。沉淀志气,必须增强政治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廉,重在自觉,贵在持久,难在彻底。”要构筑拒腐防变思想堤坝,补足精神之“钙”,铸牢思想之“魂”,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要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把“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内心追求、日常习惯。要追求清正廉洁的精神境界,小事当慎、小节当拘,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稳住心神、管住行为、守住清白。提振志气,必须涵养境界格局。时下党员干部的志气,既包含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人民观”之中,也蕴藏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天下观”之间。

党员干部当志存高远、博学笃行,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把“小我”融入“大我”,以“有我”成就“无我”,砥砺“担当之志”、淬炼“干事之魂”、厚植“奋斗之力”,淬炼“初心之色”、练就“金刚之身”、回答“时代之问”,在强基固本中升华境界,在正心明德中提升格局。

强化政治锤炼,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骨气。骨气靠磨炼,需玉汝于成。增强骨气,必须赓续红色血脉。要传承优良传统,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向榜样看齐、与先进对标,弘扬严于律己和敢于斗争的优秀品格,在慎初慎独慎微中涵养“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气节,让骨气充盈新征程。增强骨气,必须提振拼搏精神。要锤炼拼搏之心,永葆拼搏之态,激发拼搏之力,淬炼“铁肩膀”,挺起“硬脊梁”,练就“真本领”,朝着问题走,迎着困难上,顶着压力干,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大风大浪面前立场坚定,大战大考面前无所畏惧,不信邪、不怕鬼、不惧压,百折不挠、愈挫愈勇、从容应对。增强骨气,必须锤炼担当精神。要常用敢于担当的“尺子”衡量自己,通过实践锻炼、工作历练、困难锤炼,养成敢于担当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敢担当、能担当、善担当的担当精神厚植于心,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当前,尤其要用好“深学习、实调研、抓落实”工作方法,夯实“乱云飞渡仍从容”的磐石定力,遇事不推诿,遇难不退缩,养成“愿担当”的“宽胸怀”,挺直“敢担当”的“硬脊梁”,铸就“会担当”的“铁肩膀”, 矢志追求更有境界、更有品位、更有高度的人生。

强化实践锻炼,砥砺“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底气。底气靠历练,需深自砥砺。涵养底气,源自常态学习。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与骨干,既要有会干事、干成事的本领能力,又要有想干事、敢干事的使命担当。党员干部要弘扬“吸得进去,挤得出来”的“海绵吸水式”学风,从强化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入手,加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锤炼与积累,养成勇于担当、善于担当的自觉,练就“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的本领。蓄积底气,源自担当作为。党员干部要强化“责任上肩、任务上身、工作上心”的自觉,涵养敢于拍板、善于决策的“底气”,增强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底气”,多当“热锅上蚂蚁”,多拣“烫手山芋”,以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勇蹚“深水区”、敢闯“无人区”、善啃“硬骨头”,决胜“拦路虎”、跨越“娄山关”、攻克“腊子口”,躬体力“行”, 惟先惟“实”,在“敢担当有作为”的过程中积累“底气”。增强底气,源自深入群众。养足“底气”,还须接通“地气”。强底气,就要沉下心、躬下身,下沉一线、足履实地,既要“身入”又要“心入”,始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责任体现在“敢干事”上,把能力展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落实到“干成事”上,让脚下多沾泥土,让身心多接“地气”。要以“小学生”的姿态沉入基层,以“乡土气”的形象融入群众,以雪中送炭的暖心和雨中打伞的贴心,细话“家长里短”,详聊“柴米油盐”,实办“急难愁盼”,在人民沃土中厚植情感、增长才干、增强本领、诠释底气。

斗争精神专题理论素材3

从三重维度深刻把握“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生成脉络、精髓要义和现实路径

新时代,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伟大斗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敢于斗争”列入党的百年奋斗“十个坚持”的宝贵历史经验,揭示了斗争精神之于百年大党薪火相传的重要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列入“三个务必”,将“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之一。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重维度把握中国共产党伟大斗争精神的生成脉络、精髓要义和现实路径,对于在新征程上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维度——找准“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生成脉络A指出:“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斗争是其与生俱来的特质。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伟大斗争精神,历经血与火的淬炼,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一)伟大斗争精神孕育创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诞生于血与火的斗争中,成立之始就镌刻着斗争的烙印, 伟大建党精神中就包含“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中共一大提出“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强调阶级斗争是党的使命责任。在风雨如晦的岁月,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斗争中重获新生并发展壮大。南昌起义后,党深刻认识到,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就无法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无法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八七会议后,党得到恢复整顿,领导和发动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武装起义,逐步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反“围剿”斗争中,红军不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总结斗争经验,形成一系列宝贵的战略战术思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高举武装抗日旗帜,主张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对国民党采取有团结有斗争、以斗争促团结的方针,击退其三次反共高潮。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号召争取一切力量,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斗争。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坚持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同时积极开展思想领域斗争,推动革命事业在曲折中不断向前。正如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指出:“我们党尝尽了艰难困苦,轰轰烈烈,英勇奋斗。”

(二)伟大斗争精神继承发扬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革命热情高涨,中华大地呈现万象更新的局面。然而,新生的人民政权仍面临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许多困难亟待解决。面对敌对势力以及国内落后的经济社会状况,中国共产党在各领域开展斗争,包括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废除旧中国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没收官僚资本、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等一系列社会改革。这些斗争取得的成就,极大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打出了包括认清并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与发展中国家和少数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平息多场边界武装冲突、科教文卫事业除旧布新等一系列漂亮组合拳。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虽然也出现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的曲折,但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及时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巨大勇气和魄力坚决纠偏,使党和国家的事业重新步入正轨。这一时期,伟大斗争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战胜挑战、走向胜利的重要精神武器。

(三)伟大斗争精神丰富拓展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迈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正如邓小平指出:“在实现伟大历史转变的过程中,经过多次重大斗争的考验,证明我们党的主流是好的,是有战斗力的,是有能力、有办法解决问题的。”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拓展了斗争精神的内蕴精髓, 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讲求斗争艺术,既针锋相对又讲究策略,“要有策略的灵活性,注意有理有节、层次分明、内外有别、内紧外松”。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在斗争中坚持韬光养晦,积极有所作为,倡导“不陷入冲突的漩涡,不成为矛盾的焦点”。在这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实行改革开放,丰富拓展了将改革视为第二次革命的斗争精神,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取得了香港澳门回归、应对金融危机、抗击非典疫情、抗洪抗震救灾等重大胜利,坚决打击暴恐势力、分裂势力等破坏活动,在各领域斗争中不断提高斗争本领,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四)伟大斗争精神赓续彰显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A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为完整体系提出,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伟大斗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A对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历史性成就总结指出:“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特别是面对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我们坚持国家利益为重、国内政治优先,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展示不畏强权的坚定意志,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了我国发展和安全主动权。”回顾新时代十年,在伟大斗争精神的引领下,党带领人民完成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首先,赓续以斗争求团结的精神,迎来党成立一百周年。党中央以坚定决心、顽强意志、空前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并取得压倒性胜利,消除了党、国家和军队内部的严重隐患。通过自我革命,党内政治生态面貌一新,并在伟大斗争实践中找到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其次,赓续以斗争求发展的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依靠伟大斗争,党的各方面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实现了各领域的历史性变革。再次,赓续以斗争求胜利的精神,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在这一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全国上下齐心,取得反贫困斗争伟大胜利,谱写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新篇章,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理论维度——透视“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精髓要义A指出:“要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斗争起来才有底气、才有力量。”我们要善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把握斗争精神本质,从斗争精神内在机理分析精神特质,从中华文明传承中挖掘其中蕴含的强大基因。

(一)从哲学原理看,斗争精神是矛盾斗争性的外在表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昭示我们,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正确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在矛盾统一体中,

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在哲学领域,斗争性是一个内蕴丰富的哲学范畴,包含政治范畴的斗争及其斗争性,而且比政治范畴的斗争及其斗争性更加深刻。当然,矛盾的斗争性只是一种潜在性存在,当我们想将这种潜在性存在转化为现实性存在时,就需要借助后天实践力量加以培养锻造。斗争精神是对立统一思维的充分展开,是对客观事物内在矛盾的深刻把握与主动回应。解决矛盾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过程,既有来自事物内部原有因素的阻碍作用,又有来自外部因素的消极影响。如果没有一系列曲折斗争,事物性质就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从本质上看,斗争精神是指在伟大斗争实践中需要发扬的一种“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的精神。从属性上看,斗争精神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它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在后天培养和实践中获得的。首先,斗争精神是一种理性思维,是从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在对斗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获得的,是在党的创新理论中形成的。其次,斗争精神是一种实践力量,这种实践力量使共产党人始终保持敢于斗争的风骨、善于斗争的气节,而且能够取得斗争的胜利。最后,斗争精神是理性思维与实践力量的有机统一。斗争精神属于意识,但我们不能让它停留于理性思维层面,而是要以对斗争精神的理性认知指导具体实践,并且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践行,让其发挥出应有的现实作用。

(二)从内在机理看,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特质。马克思主义自身就是在斗争中创立和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义无反顾投身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始终站在革命斗争最前沿。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与各类错误思想开展斗争的过程,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都以“批判”命名,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等。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辩证唯物主义批判和革命的观点,敢于同一切反动势力作斗争。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在同反动势力的斗争中不断解决旧矛盾、应对新挑战,不仅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历史实践表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敢于斗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精神特质和理论品格。随着斗争实际的不断变化,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斗争理论,不仅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适应不同时期的伟大斗争提供了理论指导。A指出:“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这明确回答了新时代党为谁斗争、为什么斗争的问题。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经受着严格的思想淬炼与政治历练,在实践中淬炼出内蕴丰富、意义深远的斗争精神,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更要把握新的历史特点,实现斗争实践与实效相统一,让伟大斗争精神助力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三)从文化传承看,斗争精神内蕴中华民族的强大基因。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纵观历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千载、生生不息,离不开奋发进取的斗争精神。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苦难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前进的强大基因。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一直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及各类灾害作斗争,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就体现出先民在恶劣环境中不屈不挠抗争的进取态度。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无数文化典籍积淀着华夏民族奋发向上、永不停歇的民族气质。以群经之首《周易》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代表,体现出了中华民族虽历经苦难挫折却仍不懈探索的坚韧不屈、敢于斗争的精神品格。在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和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中,更是涌现出一大批民族英雄,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是中华民族勇毅笃行、顽强拼搏民族精神的印证。顽强拼搏、积极进取是镌刻在中华儿女基因中的精神品格,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敢于斗争、永不言败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带着极强的爱国主义色彩与使命感,以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为己任,展现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面貌。早期中共党员多数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早期革命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不深受影响。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党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实践中成功孕育出顽强抗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支撑着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政党,发展成为拥有9800多万名党员、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

三、实践维度——践行“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现实路径A指出:“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带头担当作为,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社会发展进步总是充斥着各种矛盾,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新征程上,我们必将遇到更加复杂激烈的斗争,将会伴随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全过程。面对日益严峻的斗争形势和愈发紧迫的时代任务,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总结特点规律、站稳立场原则、掌握科学方法,做好迎接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充分准备。

(一)总结“发扬斗争精神”的特点规律。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斗争的实践活动中,一定要把握斗争性的发展规律,才能取得斗争的成效。矛盾的斗争性表现为双方力量此消彼长的量变过程,这一过程是矛盾双方之间相互斗争所引起的。当矛盾双方力量按照各自的方向进行发展,在达到临界点时,只有通过矛盾斗争才能发生质变,新的矛盾统一体才能得以产生,此时矛盾的斗争性才能得到彻底的体现。同时,不同的事物矛盾的斗争亦呈现不同的状况、不同的斗争形式,即使是同一事物矛盾的斗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呈现不同的状况。随着矛盾对立面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总是从隐蔽情形发展为显现情形,这是矛盾斗争性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性矛盾更加复杂尖锐,我们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越要深刻意识到矛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多变性,才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有效应对和解决各类矛盾、抵御各种重大风险。

(二)站稳“发扬斗争精神”的原则立场。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发展而来, 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斗争精神和斗争内容。斗争的立场,就是坚持人民的立场。人心是共产党人执政的最大底气,人心向背关乎党的生死存亡。我们要在赢得人心的丰富实践中,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实践中培养斗争精神,筑牢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更好地培育斗争精神。我们要与危害党的领导和国家主权与安全、威胁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切行为作斗争。对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定政治立场,准确把握斗争方向。斗争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三个坚持相统一”,即“在各种重大斗争中,我们要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因此,斗争绝不是为了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中华民族利益、中国人民利益、国家根本利益勇于担当、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歪风邪气毫不手软。衡量党员干部有没有斗争精神、是不是敢于担当,就要看面对大是大非敢不敢亮剑、面对矛盾敢不敢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不敢挺身而出、面对失

误敢不敢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不敢坚决斗争。

(三)掌握“发扬斗争精神”的科学方法。发扬斗争精神,要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科学方法。“有理”是指从事实出发,坚持真理,这是斗争的底气,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方法,为真正达到斗争效果服务;“有利”是指在开展斗争时要有利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有利于团结一心,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利于在斗争中谋发展、促发展, 有利于在斗争中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有节”是指要把握斗争火候,对于敌我矛盾要斗争到底,对于人民内部矛盾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过”和“不及”都不符合斗争原则。在斗争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在斗争策略问题上,要坚持讲求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斗争效果问题上,要落细、落实,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发扬斗争精神时,应因矛盾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策略方法,对于危害我国核心利益、涉及原则问题的事件,属于对抗性矛盾,我们绝不能让步,要把握时、度、效,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对于属于非对抗性矛盾的人民内部矛盾,主要采用教育、说服、疏导、化解等方法来解决。发扬斗争精神,就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在斗争中尽量争取团结,在团结中更好地开展斗争;在斗争中谋求更大合作,在合作中更好开展斗争;在斗争中尽力实现共赢,在共赢中更好地开展斗争。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认识斗争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要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精神面貌和顽强意志,将自身锻造成为“烈火真金”,在新的长征路上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斗争精神专题理论素材4

砥砺斗争精神 践行教育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斗争精神镌刻在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马克思曾深刻指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以新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丰富和发展其斗争精神和革命理论。在《共产党宣言》中“斗争”一词共计出现了56次,这也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斗争基因”深深镌刻在无产阶级政党的血脉之中,并将共产党人坚持原则、敢于斗争的政治基因代代相传的有力印证。斗争精神也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精神品质之中,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质,更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党的教育事业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最终实现的重要“软实力”支撑。在发扬新时代的斗争精神、锤炼斗争本领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始终秉持为党育人的初心,致力完成为国育才的使命。

保持奋斗姿态,砥砺斗争意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教育发展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握大是大非问题,没有什么可隐晦、可商榷、可含糊的。直面新时代党的教育事业发展呈现的复杂形势,教育工作者必须勇于挑战、克服困难,统筹教育发展和意识形态安全,全力以赴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四有新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发展新时代党的教育事业不可缺少“斗争精神”。一方面要依靠顽强斗争闯出事业发展新天地。应根据党和国家的各项教育评估意见,科学分析院校存在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及聚焦现实挑战,积极完成各项整改任务。另一方面要敢于和自我作斗争。教育工作者必须克服自我惰性,拓宽个人发展路径,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此外,在党的教育事业中还必须培育“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斗争意志,做敢于担当的“斗士”。在面对教育领域的决策风险、意识形态风险、校园安全等风险之时,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直击问题靶心,保持斗争精神。“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1937年,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深刻剖析: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社会的发展是在发现矛盾、化解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的,斗争也是解决矛盾和促进发展的基础手段。教育领域的斗争也以矛盾问题和风险挑战为靶心。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是,化解矛盾最突出、最激化之处通常是最有实效性的斗争方式。因此,当我们面对风险和挑战时,应该果断地迎难而上,勇于面对矛盾,勇往直前,秉持不屈不挠的斗志。

目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发展以及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实现教育根本目标过程中的“荆棘” 和“沼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奋勇斗争,但并不是用“蛮力”盲目地斗争,而是应当明确问题本质并提升“精准斗争”的意识与能力。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为基本的斗争准则,思考化解风险与斗争胜利之道,努力夯实斗争基础、发挥斗争优势。

树立整体思维,练就斗争本领。“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凡事需要符合规律和发展方向以及科学思维才能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共产党人发扬斗争精神、掌握斗争本领寄予厚望,要求党员干部要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士”和“勇士”。我们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

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所面临的多样化风险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思维方法为指导,开展更加系统化的斗争。斗争的过程中涉及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准确评估、化解危机、反思提升等一系列逻辑递进的斗争环节。我们需要不断总结斗争中危机的生成、扩大、变化及化解的客观规律。通过深入的研究,以实际问题为基础,精确评估风险与危机的类型,采取多种分析和研究方式,达到“去伪存真”的效果,准确揭示在斗争中可能存在的偏差性与虚假性。

增强忧患意识,讲求斗争艺术。“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具备高度的忧患意识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揭示化解教育风险,打赢教育攻坚战所需要的科学思维之一。通过加强对“遮蔽性”问题和“隐匿性”矛盾的准确认知和创造性“去蔽”,可以对风险和问题进行科学的研判和预防,从而为解决党的教育事业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在各种重大斗争中,我们要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在新时代的斗争中,必须牢牢把握科学规律,善于运用斗争的智慧与掌握斗争的艺术。只有把握斗争规律,才能够“智慧”地避免无谓的斗争,也才能更加“艺术”地进行斗争。

“智慧斗争”和“艺术斗争”是新时代教育领域贯彻和发扬斗争精神的应有之义。善于运用斗争的智慧与掌握斗争的艺术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能力。当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和艰巨的斗争任务时,要敢于出击、敢战能胜,从“千磨百折”中提升斗争艺术和凝练斗争智慧。

斗争精神专题理论素材5

多维度把握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作为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的精神体系,是特有的精神内涵、精神渊源、精神脉络、践行路径的耦合,我们应从理论、文化、历史、实践四重维度加以把握。

一、从科学理论维度把握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内涵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和根本优势。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固有斗争基因的传承,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鲜明特征、观点方法中得以彰显。

2. 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内蕴斗争精神

《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共同价值追求。人民群众不仅作为创造主体、实践主体而存在,还作为评价主体、价值主体而存在。马克思主义彰显着人民性的鲜明品格。斗争精神内蕴于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中,即政治忠诚、人民立场的使命担当。人民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基所在、血脉所在、力量所在。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的斗争不是为了任何政党特殊利益的斗争,更不是为了任何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利益的斗争,而是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进行的斗争。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决定的。斗争精神只有充分彰显政治忠诚、人民立场的使命担当,斗争实践才能汇聚全体人民的共同力量,斗争结果才能由全体人民所共享,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才能不断得以实现。

3. 马克思主义鲜明特征内蕴斗争精神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不仅是正确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学说,还是彰显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表现彻底批判精神的学说。斗争精神深深地内蕴于马克思主义鲜明特征中,即追求真理、攻坚克难、立足实践、与时俱进的主动作为。追求真理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唯有追求真理而不断斗争,才能深化认识并指导实践;攻坚克难基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正如马克思主义强调“与旧社会彻底地割裂”,唯有与陈旧不合理的制度开展不懈斗争,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立足实践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表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不断斗争实践中被逐渐掌握的;与时俱进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说明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发展,斗争也会被赋予不同时空场域新的内涵。人民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贯穿其他特征中。只有主动作为,才能不负人民。

4. 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内蕴斗争精神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矛盾规律则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可见,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斗争是“对立统一”中的“对立”,是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

斗争精神深深内蕴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中,即直面矛盾、不畏艰险的实干品格。发扬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客观事物及其矛盾的主观把握与自觉反应,必须充分认识矛盾不会因人的主观好恶而增减,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规避全部风险不现实,必须直面矛盾,直面来自国外的各种风险挑战,直面我国改革发展稳定所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促进矛盾的解决, 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世界的发展永无止境,矛盾便永无止境,解决矛盾的斗争实践也永无止境。这涵盖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等各方面,表明不同范围内的斗争有着不同的特点与规律。只有不畏艰险、发扬实干品格, 才能更好地把握特殊性和规律性,更好地处理问题、解决矛盾。

二、从文化体系维度探寻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渊源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根植、孕育、滋养的土壤。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之所以能够焕发强大的精神力量与实践伟力,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土壤密不可分。

2. 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与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所蕴含的精神品质、思维观念、道德规范,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构成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精神结晶相融通,汲取优秀精神特质。敢于斗争、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自古便熔铸在中华民族的基因里。“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彰显着中华先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原始且朴素的宇宙观和自然观。此外,中国哲学的辩证思维也蕴含中华民族敢于斗争、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无论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辩证特性,还是“相反相成”“物极必反”“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矛盾发展观,抑或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通变原则,都强调只有通过斗争才能达到和谐,斗争推动万事万物的发展与变革。敢于斗争、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也在历朝历代仁人志士的斗争实践中得以充分彰显。“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扬弃精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反抗意志,“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易主张,早已成为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品格与不朽的精神丰碑。

3. 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孕育于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记忆,蕴含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精神追求、鲜明品格与道德规范,始终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文化不仅有着历史演化的逻辑过程,还有着自身的内容体系和逻辑结构。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孕育于革命文化中,贯穿历史演化各阶段。中国共产党秉持伟大建党精神而生,不仅旗帜鲜明地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形式回答了“如何斗争”的问题,还立场坚定地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形式回答了“为谁斗争”的问题。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精神品质,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革命文化的展开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如井冈山精神依靠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作风,长征精神乐于吃苦、敢于战斗的革命情怀,抗美援朝精神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都蕴含并丰富斗争精神的内涵。在革命文化所涵盖的革命理论、革命组织与制度文化中,斗争精神贯穿其中。无论是在党所创造的革命理论中,还是在党的组织制度建设所形成的原则和系统中,抑或是党在具体革命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标识、文化形象,都彰显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品格,并且在不同革命实践中得以丰富与发展。

4. 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涵养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实践中所形成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体现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开放性有机统一的文化体系,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价值共识、积蓄精神力量有着更为深层的意义与价值。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涵养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不断汲取时代精华、吸收时代养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先进”来源于此,决定其性质内涵、指明其前进方向,为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注入鲜明底色。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做到斗争上的理论自觉、思维清醒、方法科学,才能保证斗争精神不迷路、不迷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与精髓,不仅为斗争精神的弘扬与践行发挥着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还为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注入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才能确保斗争精神不变质、不走样。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不仅要求斗争精神的内涵及其实践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而展开,也要求以斗争精神应对外部的风险挑战,还要求以斗争精神直面前进道路上的惊涛骇浪,不断立足时代实践、回应时代课题、汲取时代精华,赋予斗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三、从百年党史维度厘清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脉络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不仅是不断开创伟大实践的历史,还是在伟大实践基础上提升、凝练、创造伟大精神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

2. 中国共产党以斗争精神开创“开天辟地”历史伟业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围绕“革命”主题而展开,包括同中外反动势力所进行的武装斗争、同经济凋敝所进行的生产斗争、同党内外错误思想所进行的理论斗争。中国共产党以革命斗争形式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开创了“开天辟地”的历史伟业。在同中外反动势力所进行的武装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特点是“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毛泽东同志卓有见地提出“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领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相继取得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在同经济凋敝所开展的生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面对陈旧的土地制度、恶劣的生产环境与严重的经济困难,相继开展土地制度改革、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等生产斗争活动,坚持“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成功应对了伴随革命斗争而生的经济困难,为革命胜利提供坚实保障。在同党内外错误思想所开展的理论斗争中,不仅同盲动主义、冒险主义、教条主义、投降主义等党内错误思想作斗争,实行延安整风,统一党的认识;还同“中国必亡论”“中国速胜论”“第三条道路”等党内外错误思想作斗争,以追求真理的精神姿态将革命推向前进。

3. 中国共产党以斗争精神实现“改天换地”历史巨变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围绕“建设”主题而展开, 包括捍卫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反霸权斗争、肃清反革命残余和党内错误思想的斗争、变革旧式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斗争,以建设斗争形式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实现了“改天换地”的历史巨变。在捍卫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反霸权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才能巩固革命成果,真正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仅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外交战略,还相继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胜利,使“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在肃清反革命残余和党内错误思想的斗争中,为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坚决开展了剿匪、镇压特务等肃反运动。同时,为了肃清社会余毒、改造社会风气,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尤其是同党内所兴起的贪图享乐、骄傲自满的情绪作坚决斗争。在变革旧式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斗争中,不仅通过土地改革、“三大改造” 推动落后的土地制度和生产关系变革,还适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着力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同操纵市场、破坏金融秩序的行为作斗争,与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设备的难题作斗争,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4. 中国共产党以斗争精神书写“翻天覆地”历史鸿篇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围绕“改革” 主题而展开,包括解放思想与发展精神文明的斗争、推动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斗争、反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斗争,以改革斗争形式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书写了“翻天覆地”的历史鸿篇。在解放思想与发展精神文明斗争中,面对“文革”结束后的思想混乱,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黑猫白猫论”“发展才是硬道理”等科学论断为改革建设指明前进方向。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共产党秉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根本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与人民群众的精神匮乏状况作斗争。在推动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的斗争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通过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形成由点到面的对外开放格局,还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国有企业经营责任制改革等形式,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反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斗争中,面对西方国家花样繁多的和平演变,不仅成功应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还坚定“四项基本原则”,以“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推动祖国和平统一。

5. 中国共产党以斗争精神创造“惊天动地”历史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围绕“守正创新”主题而展开,包括意识形态的斗争、反腐败斗争、同诸多重大风险挑战的斗争,以伟大斗争形式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取得“惊天动地”的历史成就。在意识形态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基础上,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蓄力量,使“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好转”。在反腐败的自我革命中,面对“四大风险”与“四大考验”的严峻挑战,中国共产党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向党内的顽瘴痼疾开刀,不仅着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期有效机制,还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通过自我革命保证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取得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在同诸多重大风险挑战的斗争中,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发展作斗争,贯彻新发展格局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保持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态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将继续开展众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谱写更加绚丽多彩的时代华章!

四、从伟大实践维度推动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赓续

“五个必由之路”科学系统地回答了由谁领导、经何路径、以什么样的精神样态、秉持什么样的基本理念、如何使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从不同维度构成迈上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性理论框架

与实践路径。我们必须走好“五个必由之路”,在伟大实践中不断推动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赓续。

2. 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推动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赓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显著的优势。在坚持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领导过程中,弘扬斗争精神必须牢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敢于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作斗争。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此外,我们要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敢于同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新矛盾、理论创新中所遇到的新问题作斗争,必须推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协同共进,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力、话语说服力、实践推动力。这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

3. 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推动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赓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与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以独有的先进性、优越性、科学性、时代性,昭示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与广阔前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必须充分弘扬、践行斗争精神。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我们既要同封闭僵化的老路作斗争,敢于并善于创新与创造,又要同改旗易帜的邪路作斗争,同污化、丑化、贬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言行作斗争。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全面贯彻落实最新理论成果,同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学说作斗争。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我们要敢于同不合时宜、陈旧落后、制约创造发展、束缚创新活力的制度机制作斗争。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既要同落后腐朽的文化糟粕作斗争,又要同丑化中华文明、诬蔑中华文化的行为作斗争,不断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4. 在团结奋斗中推动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赓续团结奋斗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开创历史伟业所应具备的精神样态。在激发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样态中,同样需要弘扬并践行同属精神层面的斗争精神。从“团结”角度看,不仅要同国内外的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作斗争,又要同干预中国内政的行为、分裂国家的行径作斗争,还要同损害爱国统一战线、制造社会对立、挑起人民内部矛盾的行为作斗争,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从“奋斗”角度看,进入新时代以来,打赢脱贫攻坚战、保持经济向好发展、抗击新冠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都是“奋斗”的结果。迈上新征程,我们更要敢于并善于同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作斗争,创造更大的人间奇迹。

5. 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推动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赓续新发展理念是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所组成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在牢固树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过程中,必须弘扬和践行斗争精神。“创新”聚焦发展动力问题,要求勇于同封闭僵化的思维、落后时代的观念作斗争,同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显露弊端的发展模式作坚决斗争,充分调动创新创造活力。“协调”聚焦发展不平衡问题,要直面城乡间、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绿色”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要求不断治理和修复环境污染问题,坚持不懈地同落后的发展理念、传统的生产模式、生态贪腐等问题作斗争。“开放”聚焦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不仅要敢于直面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问题,还要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为全球经济复苏赋能。“共享”聚焦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要敢于直面客观存在的收入不平衡问题,主动作为,同发展水平较低作斗争,同公共服务不平衡现象作斗争。

6.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推动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赓续在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生机活力、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过程中,必须弘扬斗争精神,明确“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只有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党才能有根基、有力量。这就要求我们持之以恒地同脱离群众、无视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同破坏党与群众血脉联系、损害党的执政根基的现象作斗争。只有这样,党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的历史主动。我们必须健全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体系,建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坚决同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方向不正确、政治原则不把握、政治道路不一致的错误思想与言行作斗争;建构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制度体系,敢于直面问题、修正偏差。同时,必须抓好领导干部的“关键少数”,不仅要敢于并善于同各种特权意识、特权思维、特权现象作斗争,“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还要有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决心,营造积极良好的党内生态,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