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学生在教学场景中的反思(精选12篇)

学生在教学场景中的反思(精选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2-12 13:58:02
学生在教学场景中的反思(精选12篇)
    小编:雅蕊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源,为解决问题提供更有效的策略和方案。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注重客观评价和自我反思。这些总结范文旨在提供给大家一个思路和参考,仅供学习交流之用。

学生在教学场景中的反思(精选12篇)

学生在教学场景中的反思篇一

何谓“发现”?《现代汉语词典》这一词目有两个义项:一是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其二便是“发觉”的意思。笔者以为教学上的“发现”,含义相当宽泛,上述两种意思似乎是兼而有之,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问题情境通过积极思考,独立探索并自行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行为。这种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比之“全盘授予”的传统教法,其优势是显然的。首先,真正体现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发现结论,就能充分调动他们内部动机的作用,增强独立性和自心,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在阅读教学中发现的过程也是激励学生的智慧,发挥他们潜能的过程。再次,能使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有益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另外,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的结论和规律,可以起到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作用,学得活,记得牢,并能更好地运用于实际。总之,“发现”是实施阅读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发现机制,确切地说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发现的过程。引导与发现的结合,从本质上正确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师与生的关系,讲与练的关系。而且对教、师、讲这一面的定位是引导,不是满堂灌,也不是注入式;对学、生、练这一面的定位是发现,不是被动接受,也不是如数纳入。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应当说,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发现机制,比较符合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这是因为阅读教学是凭借“文选型”的阅读教材进行的,课文多是现成文章,新知识不是直线排列而是螺旋递升的。学生对每篇课文的七八个生字以及几个新词和句式,完全可以凭借语境(上下文)和工具书(字典)来自学掌握。对于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也可以借助自身的社会阅历与生活体验来感受。这就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去自读课文,自主发现,创造了重要条件。特级教师贺诚倡导的“引导―发现”课堂教学模式,便是由教师根据教材结构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根据教学目标,将教材划分为一个个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并发现结论。他教《田忌赛马》这一课很成功,笔者试从他的跳跃式导读中归结出以五个发现点为主导环节的设计思路:

(1)破题入手:田忌和谁赛马?经过、结果怎样?

(2)只读田忌赛马的内容(最后一段不直接写赛马,是作者的看法),抓出最后一段中的重点句“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引导理解全文:课文哪几节写败哪几节写胜?哪几节写转变的过程?(发现点之一)。

(3)为什么按正常顺序就败了?转败为胜的关键点在哪里?(调换顺序,学生用学具表演。发观点之二)。

(4)“只……下”说明这办法很简单,但作为大将军的田忌为什么想不到,而孙膑却想到了?(再细读第三小节。发现点之三)。

(5)马快不了多少,只要调换顺序就一定能胜利吗?(调换的顺序排列有策略,要掌握齐威王的心理。发现点之四)。

(6)那么在田忌取得第一场胜利后,有没有再失败的可能?为什么?又为什么能取得全胜?(发现点之五)。

(7)用课文中最后的议论句,再加上胜利全由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用不同的说法把课文总结一下。

显然,由于教师把课文归纳出五个发现点引导学生变序读解,就大大提高了训练学生发现能力的力度,缩短了发现的过程,建构了一条优化认识课文、提高阅读能力的“最短程”。

其实,我们可以从很多阅读教学的优质课设计中,感受到这种以“发现”为运作机制的成功实践。归纳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培养敢于发现的精神。

阅读教学中多余的情节分析和繁琐的提问应答之所以积弊甚深,其根源还在于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种变相的“全盘授予”。不要说“情节分析”是教师的“自我表演”,即使是“提问应答”也还是为教师的讲说做些铺垫而已。教师零零碎碎地问,学生简简单单地答,是谈不上有多少思维强度的。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依赖于教师被动学习已成习惯,如要予以改变,则必须由浅入深地从培养敢于发现的精神入手,使他们学会探究的思考方法,逐步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如教学《林海》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便自“审题”始,引导学生大胆设疑,敢于发现:

师:读了课文的题目,你觉得有哪些地方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吗?

生:大森林就是大森林,为什么要叫“海”呢?

生:“林”跟“海”是两码事,有什么联系?

师:很好。大家提的这些问题都很有意思,而且老师觉得这些问题都可以由我们深入地读课文求得解答。我们可以先解决两个问题:课文写的是“林”,为什么要加个“海”字?“林”与“海”又是怎么联系起来的?请从课文中找出根据来说明。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这两句说明森林是绿的,所以像海。

师:那么花园的草坪也是绿的,能说像海吗?

生:不能一望无际的森林才像海。

生:人山人海。

师:站在高山之巅,放眼看去是一片白茫茫的云层,可以怎么说?

生:云海。

师:说得真好。现在浏览全文能自己找出“林”与“海”的联系吗?

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这说明林像海一样宽广。

生:“群岭起伏”这个词语写出了长满树木的山岭像海的波浪一样。

生:“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排的银裙”,课文中说就像海边的浪花。

生:“千山一碧”的森林美得跟大海一样。

生:森林可以综合利用,也像大海一样。

师:大家的理解很不错。你看,我们通过自己读课文,就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得到了正确的答案。还有几个问题,我们也要自己来解决。

二、激发乐于发现的兴趣。

人的.情绪倾向表明,被动接受总是枯燥乏味、缺乏乐趣的苦差使,而主动发现则往往风光无限,其乐无穷。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调动他们乐于发现的内驱力。这是营造阅读教学发现机制的重要手段。一位老师导读《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先要学生用课文中“细长的葫芦藤”、“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等词语连起来说一段话,并根据板书图示分别说说“根”、“藤”、“叶”和“葫芦”的关系:我们给葫芦施肥、浇水后,这些养料被报吸收了,通过藤,送到葫芦的叶子上,叶子经过阳光照射后,把这些养料加工成葫芦生长需要的营养,使葫芦慢慢长大。这时,教师修改部分图示(擦去“叶子”和“葫芦”之间的箭头,在“叶子”旁加上“蚜虫吃”字样),对学生说,学到这里,聪明的小朋友一定知道了为什么那么可爱的小葫芦还没长大就落了。(看修改的图示,引导学生去发现)于是学生很有兴趣地自己获得了结论:“因为叶子上生了蚜虫,蚜虫吃掉了葫芦的叶子,叶子不能制造葫芦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小葫芦就‘饿死’了。”

显然,生动的图示在这里起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把“叶子”与“葫芦”的抽象关系形象化,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发现的乐趣。

三、提高善于发现的能力。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学校中的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同理,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固然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即学生的那种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和自行发现的能力,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

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一位学生说:“能通过一条小船的洞怎么能说成是‘孔隙’呢?说‘孔隙’正确吗?”教师抓住这一疑问,引导学生去探究。教师启发:“既然是‘隙’,必然是联系前后或内外之间的部分。我们得先看看这内外洞有多大,与‘孔隙’比较一下怎么样?”于是有的学生说:“我从‘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不觉得拥挤’等描写中,体会到外洞是非常大的。”有的学生则说:“课文中有‘……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等语句,这说明内洞比外洞更大。”……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作了充分肯定后说:“请大家想象一下,站在这样的大洞里,从外洞到内洞的通道,会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相比之下,确实那只是个‘孔隙’了。”有的还介绍了那只小船是怎样的小船(上船后只容两个人并排仰卧),过孔隙时人又是怎样的感觉(擦破了鼻子)等等。此时,教师又适时地引导大家归纳提问:“刚才找们是用什么方法才获得正确答案的?”学生便齐声回答:“用了比较对照的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只是一种阅读教学方法,所以不能和科学家的发现方法完全等同起来。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无疑是为了避免盲目,或为发现而发现。因为学生完全的自我探索、发现,需要有几个过程,故而会耗时较多。实践证明,价值不大的发现是不经济的,会浪费学生的宝贵精力。因此,学生的发现与教师的引导必须有机结合。经过教育处理的发现,应该是最有训练价值的发现,它的原发现过程被科学地缩短;原发现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可能性,也精简成少数几个最具教学意义的主要选择。只有这样,发现才能成为最有效率的教学行为。

学生在教学场景中的反思篇二

2、如何运用教学语言,培养学生的数感。

3、如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学生在教学场景中的反思篇三

随着教学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我们前段时间的远程教育,我感觉教学虽无定法,但是课堂教学也必须有固定模式,这种模式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让学生掌握了应有的知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既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分四个重要环节:

环节一:自主学习。

1、创设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作为一种诱导学生自学进入学习活动的因子,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2、问题呈现。

这是一个初步交流的步骤。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各组基本上能够取得比较统一观点,对其中存在的共同困难和问题提出来。通过对各组所提问题的汇总,形成本节课的研究方向和学习重难点。

3、自主探究。

学生在预习、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要充分利用实物、教具、学具、图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个体或以小组为单位亲身感知、动手操作。对于教学内容不是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难以靠直观教学来完成任务的,就用较直观的和可以看得见的示意图、线段图等形式,给学生数学认识方法的模型,引导学生借助于这样的数学模型去间接地理解数量关系,分析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思维活动。

环节二:小组合作交流。

此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和同学们的相互合作下,利用已有的知识,借助于直观与操作,经历体验、感知、探索、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动手操作活动和思维操作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过程。

1、组内交流。

2、班内交流。

(1)小组汇报。小组成员合作交流以后,学生产生共识,或者求大同存小异。这时,教师组织小组代表汇报学习和讨论的心得。小组代表要反映本小组的共识和个别差异,要实事求是。这样,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个体与群体等多渠道的信息交流,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2)学生质疑。本环节小组内存在的难点、疑点,可以质问汇报的小组,也可以质问全班同学,学生自主自愿解答。如果学生解答不够全面,教师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加以引导、点拨、补充,从而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正确呈现。

环节三:精讲点拨。

教师针对汇报中的实质性问题作适当的讲解,或者设疑问难,激起学生的争论。教师本环节的着重点是引导学生剔除一些非本质的东西,走上理性思维的规范,促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具体化走向一般化,形成概念,掌握规律。

环节四:巩固检测。

这一阶段是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教学目标,从简单到负责,从基本到综合,循序渐进地练习巩固,形成技能技巧,同时反馈教学信息,矫正学习偏差,总结评定学习质量的过程,其一般程式是:

1、练习巩固。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单一性、发展性、综合性和针对性、诊断性等多种有效地练习形式,借助于板演、小组讨论、独立作业、游戏或竞赛等活动方式,努力创造一个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巩固所学知识。

2、反思评价。

本步骤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学生总结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方法,研究过程,意志情感的表现,因为这是学生最需要的东西。所以每节课的最后都安排几分钟的小组总结或个人即兴发言,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体会,谈谈自己的收获。

(三)课后提升。

课后提升是指我们在引导学生课内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地留作业,使他们获得的知识得以进一步发挥,体验得以进一步延续,习惯得以进一步培养。这种“课后延伸”常布置一些思考性的作业,不硬性规定统一完成。我们提出,作业要呈现“四性”:即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课后提升包括以下几点:

1、分层次的课后作业,作业要分层次,分为必做与选做。也可以布置探究性作业,以便为以后的学习与发展起作用。

2、必要的再复习、再提高、再巩固。

学生在教学场景中的反思篇四

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新课标的一大领域。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试图挖掘教学中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培养学生的生活应用意识。

一、课前收集,提高实践能力。

事先我做了布置,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的两个数据,并能知道它们的含义。课中交流时,我发现很多还是直接从课本里找定价,要么是各自的身高,要么是零食的价格。可见,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肤浅,调查途径以及收集数据的范围狭窄。但我想,学生能亲自去调查,收集数据,让学生形成数学来自于生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目的已经达到。

二、课中呈现,感悟生活数学。

课中,教师再呈现数据,让学生通过观察课本中的数据,并说说它们的实际含义,这里有质量、身高、成绩、体温等,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字。然后,让学生说说“做一做”几个数的含义,直接地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并且体会到相同的小数在不同的情境中各具实际含义。学生汇报时,出现身高1.40米,我随机出现一支笔的价格是1.40元,问学生这两个1.40元的含义一样吗?学生自然能区别含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小数的不同含义,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实践操作,发展数学能力。

在练习阶段,呈现练习十一第1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改正标错小数点的小数,进一步运用小数,体会小数的含义。然后,再让学生拿出语文书、数学书、科学书、音乐书、美术书,让学生找出他们的单价,并感悟各种课本的不同定价,而且也让学生比较小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学生在教学场景中的反思篇五

课前,我让学生进行预习,不知道学生能不能发现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经过五分钟的口算训练后,我直接就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并且问你找到答案了吗?你理解了吗?让你做你会做吗?这一连串的问题,让孩子们都动了起来。就从1.2×0.8开始,学生有的用昨天学习的方法,有的用刚刚书上看到的,我找了两个孩子上黑板上展示,将自己算法向大家讲解,接着引导他们比较两种算法,哈哈,这一会孩子们是真正的理解算理了,不再是书本上那些难懂的文字。接着我们进行积的小数位数的判断练习,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教学反思《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把这个算理理清之后,我们才进行竖式练习1.2×3.5,1.25×4,0.125×0.8.通过这样递进练习,由易到难,有普遍现象到特殊现象。让孩子们真正明白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看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位数不够时,要添“0”补足。计算方法不是老师硬灌给他们的,是他们根据学习的需要,自己总结出来的。很多时候,我们都应该做一个学习上的伙伴,而不是那个严厉的教练!

学生在教学场景中的反思篇六

喜欢在紧张忙碌的教学中偷偷找点空闲,静下心来反思一段时间来,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得与失,以便更好的`改进。

反思自己课堂中的无效行为。

【现象一】:

自我感觉精心备课、精心设计了教案,但课堂总让自己很失望:上课时孩子一个个无精打采的,我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一脸漠然,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讲到重点处,不说记,学生都懒得动手。

【反思原因】:

重视了教,忽视了学,课堂没有做到以学为主,以学定教,于是,课堂缺少了活力与积极主动性,老师拼命塞,学生被动吃,懒得咀嚼,导致低效、甚至消化不良。

【现象二】:

课堂上学生很冷漠,不配合老师,作业处于应付状态,踏雪无痕,作业无效,疲于应付。

【反思原因】:

重视了教书,忽视了育人,情感教育为知识传授让道,犹如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导致学生缺少应有的热情和活力、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目标功利化、短期化。

【现象三】:

问题设计开放性、可行性、趣味性十足,但参与讨论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回答问题也是,大多数孩子在课堂中扮演了旁观者、局外人的角色。

【反思原因】:

我们的教学关注了优秀生、忽视了学困生,长期以来,学困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心和指导,导致慢慢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导致课堂成了尖子生的天下,老师只为他们服务。

【反思总结】:

我们的备课再精彩、设计再用心、问题再有价值,没有了学生的学,效果还是零。课堂的有效性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作为老师:要时刻记住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作为一名教师,教书与育人必须并重,不可偏废。

学生在教学场景中的反思篇七

论文摘要:分析探讨了在游泳教学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提出了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和手段。

在高校有游泳池的学校已越来越多,游泳项目是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也是一项使学生受益终生的运动技能。但由于在现实游泳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游泳教学任务,通常只重视学生身体方面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心理方面的培养,因而导致了学生在游泳学习中产生胆怯、害怕、焦虑等心理障碍,影响了游泳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严重时甚至会出现人身伤害事故。为此,在游泳教学过程中,防止和消除学生对游泳学习的心理障碍,应引起体育教师的足够重视。只有明确了解学生在学习游泳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才能相应采取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措施,以提高游泳教学的质量。

1.1游泳项目的特性所致。

因游泳项目是在水中进行,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部分学生从未下过水,往往产生恐惧心理。

1.2教学方法不当。

在游泳教学中,若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简单,语言生硬,教学步骤未循序渐进,动作示范不规范、正确,水中保护不够,均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害怕,而产生厌恶、恐惧心理。

1.3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

在游泳课的教学中,部分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认为游泳成绩无所谓,体育成绩只要及格就行,专业课才是自己的本行,从而对游泳课表现出厌烦和冷漠。

1.4意志薄弱。

大部分不会游泳的学生,遇到自己不熟悉且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项目,不是去积极的面对,勇于克服困难,而是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

2心理障碍的生理表现。

在心理障碍的刺激作用下,引起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协同活动,某些与运动有关的神经中枢受到抑制,人体工作机能明显下降。表现出神经紧张,心跳加速,致使肌肉僵硬,协调性下降,产生多余的附加动作。

3.1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人的身体健康是人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智商再高,身体不好,也不可能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英年早逝,均仿国家、家庭受损。要使学生认识到未来社会既是高智能的社会,又是竞争激烈的社会,不仅需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更需要有强壮的体魄,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因此,要求当今的大学生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通过游泳等体育教学,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学生心肺机能水平,而且能陶冶情操,一旦掌握该锻炼方法,将使学生终生受益.能在发生意外事件中,学会自救,又可在自救的同时抢救他人生命或财产。只要学生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激起他们对游泳学习的内动力,学生的学习目的一旦明确,就会产生自信,自觉地通过意志努力去克服困难,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3.2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应结合游泳项目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品德的教育。上游泳课时学生主要是害怕、恐惧水,有部分学生来自北方,北方地区的学生由于江、河、湖少,有的学生从未下过水,担心呛水,喝水,而导致恐惧水,不敢下水去熟悉水性,不与教师合作去学习。教师应针对学生这种害怕、恐惧心理,有目的、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教育,教育学生要勇敢、顽强、树立必胜信心。同时教师要结合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恐惧水平的心理,并使之逐渐消除紧张,恐惧,痛苦的心理。

3.3讲解示范要富有感染力。

教师的讲解示范要准确、简明清晰,动作舒展而优美,富有感染力,则能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蛙泳技术时,对其腿部技术动作可用“收、翻、蹬、夹”等字来概括,这样既形象又具体清晰,练习时与学生的直观感觉紧密结合,对消除害怕心理、完成动作十分有利。

3.4选择循序渐进的练习手段。

当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危险性时,部分学生可能产生消极情感。游泳项目的教学,在学生初学时,部分学生因从未下过水表现缩手缩脚,缺乏学习信心。教学时,可由易到难,熟悉水性,如在浅水中戏水,行走,上、下蹦跳,让学生在水中感受水对人体的浮力,再在水中进行2人一组团身抱腿憋气上浮练习;;2人一组1人站立,1人在水中憋气将头埋人水中的漂浮练习;蹬池壁滑行等等一系列熟悉水性练习,这样使学生经过一段对水的适应练习后,再开始分步骤地对游泳技术进行教学,最后完整教学,待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后,再逐渐过渡到正常考试标准的练习,这样既能消除学生恐惧水的心理,又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在游戏教学中,应循循善诱,首先使学生懂得,只要主观努力,练习得当,自己是完全能掌握该技术的。对于少部分身体基础差、协调性、灵敏性不好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注视他们,及时给予表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均要给予语言上的肯定和鼓励,以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从而消除自卑心理。

3.6教师要正确运用保护和帮助措施,创造安全、良好的教学环境。

保护和帮助措施是消除学生在游泳练习时心理障碍的直接手段。游泳教学的初期,教师应在水中运用正确的保护方法,并帮助学生克服水对人体的恐惧,这不仅能有效地防止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同时对那些对水存有恐惧心理的学生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双边行为,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保护下完成动作,使学生产生一种安全感,这对克服不良的心理是十分有利的。

3.7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传授相关运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结合游泳项目进行心理训练,能有效克服不良的心理因素。如自我暗示,当练习遇到困难时,默念:“不能灰心,坚持就是胜利”。“别人能学会,我也能学会”。又如可采用念动训练,每周才一次游泳课(2学时),在没上课时,要求学生对正确的运动技术表象进行回忆,提高大脑对肌肉的控制力,有利于技术动作的掌握。

4结束语。

游泳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书育人,循循善诱,以身作则,就能及时消除学生学习游泳过程中恐惧水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对学习游泳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掌握一种自救和救护他人的本领,终身受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生在教学场景中的反思篇八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读100以内的数。

2、体会数位的意义。

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涵的规律。

4、渗透估算意识。

教学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教学100以内的数的认识。

师:小朋友们手中都有很多小棒,你们觉得大概有几根?(生答)。

师:到底有几根呢?咱们一起来数一数。先想一想,可以怎么数?

(独立思考)--(小组操作)。

汇报:共有几根小棒?你是怎样数的?

让学生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一个一个数),熟悉整十数的顺序(十个十个地数),知道一捆是10,两捆是2个十(20),------十捆是10个十(100)。

师:“100”是个几位数?(初步了解数位)。

2、数实物。

幻灯出示“圈一圈,数一数”的头像图。

师:有几个小男孩?怎么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

(学生数实物,师指导,口中数的.数与所指事物要相符)。

生汇报交流数数方法。

3、数点子。

生数师巡回指导。

二拨一拨。

师报数生拨,小组合作。

如:43怎么拨?

在十位上拨4,表示4个十;

个位上拨3,表示3个一。

三数学游戏。

师报一个数,请数出后面的5个数。(12,17,23,56,77,85)。

如17,后面是18,19,20,21,22。

再如56,后面是57,58,59----。

师:59后面是几呢?是怎么想的?

四作业反馈。

1、生独立思考书上第二题,再交流怎样数的快。

2、接力赛。

生观察怎么接的,然后分小组口答此体。

3、数数,从1到100或倒过来,数给同桌听。

教学反思。

学生在教学场景中的反思篇九

跨栏跑是在快速跑动中克服一定数量障碍物的竞赛项目,是中学生体育课必修教材之一,也是学校田径运动会竞赛的主要项之一。该项目技术结构较复杂,在完成跨栏步的前提下,既有跑跨的结合又有跑跨的衔接,跟平跑比较身体重心波动较大,合理的跨栏技术是把良好的专项速度与完善的跨栏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要具有准确的目测力,合理的节奏性,快速的奔跑能力以及平稳的身体重心来提高与保持跑进速度。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山西省大同市体育运动学校青少年短跑跨栏队学生男25人,女15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问卷调查法。制作“青少年跨栏跑训练调查问卷”,并对山西省大同市体育运动学校青少年短跑跨栏队学生随机抽取40人(其中男25人,女15人)进行发放问卷,待填写完成后,将40份问卷全部回收,回收率100%;经过分析全部为有效问卷,有效率100%。

3.专家访谈法。向相关的田径跨栏项目的.专家、学者、教练员和西安体育学院田径教研室的老师等进行了访谈。

出处 kaOYaNMiji.CoM

4.逻辑分析法。对调查问卷的到的相关数据等进行了定量分析;对经过查阅资料以及专家访谈得到的相关资料在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了定性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由调查可知,青少年学生比较喜欢跨栏跑项目,在被调查对象中有82.5%的学生喜欢此项目;其中被调查的40名青少年中,有67.5%的青少年学生在学习跨栏跑这一项目中或多或少的受过伤;其中有52.5%的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由于这些心理障碍,造成他们不敢学习跨栏,对此运动项目有一种恐惧感,厌恶感。因此,他们在学习跨栏这个教学任务学习的质量相对较差。

另据调查,有些学生表示是因为身体素质差,学习这种有一定难度、技巧的运动项目没有信心;有些学生身体素质不错,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学教育训练,影响了跨栏技术的掌握;更有些学生在刚学习时,出现撞栏、摔倒和擦伤的现象,造成怕受伤的心理障碍而导致不敢再练习了。

(一)栏架的因素。

中学生男子110米栏的标准栏高是0.914米,女子100米栏的标准栏高是0.84米,这一高度对于初期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会导致初学者出现“跳栏”现象,这样动作肯定会变形,动作一变形,撞栏、摔倒等现象就很可能发生,恐惧心理也随之产生。

(二)跨栏跑的运动技术较复杂。

要快速跨过一定高度的栏架,并在跨越过程中迅速完成跨栏动作(跨栏动作要求起跨腿、摆动腿、两手的摆臂动作、重心前移等技术动作的协调配合)。在技术上要求速度快、有力量、髋关节灵活,中枢神经系统要求高度兴奋与敏捷,这一高难度动作导致学生出现思想紧张,促使跨栏步动作僵硬,从而上下肢和身体配合不协调,心理障碍随之产生。

(三)厌学心理的影响。

厌学心理也是形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因素部分身体矮小、肥胖、体弱的学生自卑心理严重,爱“面子”,主观上认为难度太高,自己无法做到或在刚学习时觉得自己学得很差或给同学们取笑他的动作难看,导致学习完全没了兴趣,加上心理承受能力较大,而产生力不从心的心态,形成畏惧,退缩的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

(四)器材、场地等不良环境的影响。

栏架没有按规则要求摆放整齐平稳,场地高低不平,石块等杂物会使学生为自己在练习过程中的安全担扰。周围环境吵闹,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本不应出现的错误动作。

(一)重视教师的正确示范动作。

教师的示范动作应做到轻松自如、从容不迫,整个示范动作完成得准确、协调有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从而促进跨栏动作表象的明确化。示范时切忌失误,失误会给学生在心理上造成难以估计的影响和造成恐栏、怕栏等心理障碍。

(二)不断强化“栏感”,克服恐惧心理。

“栏感”就是对栏的所有特点与属性的精细感觉,是跨栏跑技术教学首先应解决的问题,其目的在于使练习者准确感受人与栏之间的关系,逐渐消除害怕心理。

(三)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跨栏课的初始阶段,运用丰富、生动的教学语言,加深学生对跨栏跑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对跨栏跑由陌生到熟悉克服感情障碍。

(四)减少伤害事故,增强心理素质。

在跨栏教学中,由于初始学生动作不熟练,往往容易碰伤或摔伤,倘若学生一开始就碰个膝青踝肿,或摔得皮破血流,那就会在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创伤痕迹。

四、结论与建议。

在跨栏跑教学实践中,应根据教学对象及运动水平,对于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切勿粗心大意,默然置之,要进行细致地分析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加以引导,只要方法正确,克服或减小恐惧心理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教师应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教学场景中的反思篇十

这段时间以来,九年级的物理教学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欧姆定律和电功率”的部分,虽说教材中的内容不多,但习题量之大也是我们每一个物理老师共所周知的。有时候,一节课下来,只能分析几个习题。这样一来,我们每天布置少量的作业就够我们一节课讲的了。而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来说,特别是学习自觉性不高的学生来说,五六个题目对学生来说任务量是很小的,甚至有的学生不用一分钟的时间就能把几个题目的答案抄完!这对老师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同往年一样,现在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题目难度大,但题量小,学生抄作业现象比较严重!

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总是给学生强调,虽然一节课只讲几个题目,但听懂并不代表你就会做了,所以一定要回家再看看老师讲过的题目,如果你有必要,最好在草稿纸上再做一遍!但这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回家后真正复习的学生还是少数!所以,我采取了另一种教学方法:每一题均让学生分析!从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学生的弱点所在,而且还可以检查学生的课后复习情况,自我感觉效果良好!同时,我还发现,有些习题,学生虽然能够做对,但是思路有时候不是很清晰;而思路不清晰又说明学生掌握的不够好,所以,在学生自己“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分析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在借鉴别人思路的基础上,是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教学场景中的反思篇十一

孔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它形象的揭示了人必须要自我反思的、改过的价值。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叛逆意识非常强烈。听不得别人的半句批评,容不得别人的忽视。因而对于他们的教育可谓步履维艰。

然而,在学习了“魏书生工作方法”之后,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时候,心情很是糟糕,也总有遇事莽撞,意气用事得时候,也有事后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让学生写日记、开展道德长跑活动,以作文的形式,鼓励学生展开自我评价,及时的反思,总结个人得与失,找到自己的症结所在,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起初,在学生犯了错误以后,我总是习惯于将学生进行一番批评,找出他们的错误所在,并责令他们改正。从表面上来看,学生似乎已经接受了教师的批评,部分学生会有一定程度的改进。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会因为教师的言语等不够慎重,或是教育方法不对,更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抵触心理。他们总会想当然的以为教师在找他们的麻烦,而并没有意识到教师的良苦用心。这就与我们教育的初衷大相径庭。

在学习了“魏书生的工作方法”之后,我再遇到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就引导学生写“两个自我的对话”,写“心理病例诊断”,写事件说明书,改变教师的单纯的说教,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用良好的态度就、情感,高尚的情操,来改变学生恶劣的态度、卑微的思想。这种自我教育的方式的的确确促进了犯错学生的思想改变。

然而教师所面对的是整个集体,而不单单是一个人。当班级中出现一定的不良情绪、不好的苗头时,则要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集体的反思、辩论。

进入初四以来,学生的学习任务也日益加重,再加上学生的学业基础、认识观、价值观的差异。面对者日益繁重的学业,日益疏远的同学关系,日益下降的成绩,看过许多不平事,遭受过许多不公正的待遇,总会有许多的困惑。

作为班主任的我,积极利用语文老师的优势,将学生的练笔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可谓一举两得。

前段时间,初四刚刚开始开始课间跑操,部分学生怨声载道,投机取巧者更是不再少数。我及时的引导学生,帮助他们细致分析课间操的价值,借助《课间跑操的乐趣》练笔的机会,让他们去寻找其中的乐趣,积极引导学生看到事物的有利的一面,让积极上进的心态始终占据学生的思想领地。

针对小部分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现象,我在班级中开展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弊端》的文章,使学生意识到作为消费主体和特殊身份的中学生佩带手机的危害,从思想上给以引导和教育。

当然,只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的思考,让学生主动的接受教师的建议,这样的反思教育效果才是最好的。而学生对于教师的不信任的态度一旦形成,再好的方法也无济于事。更加上学生的思想的懒惰,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当以及自我约束的能力不强,都有可能导致教育的失败。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真正的改变学生的思想,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够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改变。

学生在教学场景中的反思篇十二

这是一个对“对称”含义理解的活动,而“对称”的物体、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对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因此活动前我仔细琢磨了原活动方案,对活动进行了修改调整,让幼儿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的几个环节中,引导他们发现了“对称”所需的条件,每个环节清晰、明了,重点突出。

“猜一猜”是活动的第一环节。利用儿歌《插秧》,这个现象对于现在孩子是一个农民伯伯比较遥远的劳动。而“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去“找”。我要让幼儿在快乐的`“猜一猜”后,自己去寻找上下、左右两边的异同点,这就是重点。运用镜子照一照,知道水田变成了大镜子。他们都积极主动的寻找着每张图片两边的相同点与不同,最终自然的发现了“对称”的条件:形状、颜色、大小、图案相同,方向相反。

然而就在让他们找不同点时,我提出了一个带有误导性的问题:“找一找两边有什么不一样”,因此幼儿就从细微之处找不同,还真的找到了线条不直、圆圈不圆之类,没有一个幼儿会从方向上去观察。显然这是我的提问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让我遗憾的就是:问题设计不妥,带来了误导或多或少的耽误了教学活动的时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