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4年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课题(精选13篇)

2024年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课题(精选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2 05:36:05
2024年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课题(精选13篇)
    小编:zdfb

在总结中,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写作时,我们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确保文章表达清楚明确。请结合以下总结案例,思考如何更好地写出一份完美的总结。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课题篇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作了具体的量化规定,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新课改实施以来,阅读的确被提到了较重要的地位,但农村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现状却仍不容乐观。我们学校就是一所位于西安市东郊的农村学校,学校的的学生都是本村的孩子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是语文书,传递这些知识的唯一角色是教师,而教室也成了这些知识交流的唯一场所。虽然老师也经常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的任务,但由于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图书的缺少,以及学生家庭条件的不允许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量,因此学生的阅读仅限于课内,课外阅读流于形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开辟课内外阅读的时间和场所,对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

1.农村小学生:指在高桥小学就读的小学生。

2.课内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堂内进行的阅读活动。

3.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进行的独立阅读活动。

4、有效衔接:课内阅读为课外阅读提供方法和习惯上的指导,课外阅读开阔课内阅读的视野,延伸课堂教学的长度,拓宽课堂教学的广度,这两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共同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使学生真正的“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阅读总量达到145万字,背诵优秀优秀诗文160篇(段)”。如果我们仅仅将学生的阅读局限在课本中,圈定在课堂上,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我们高年级学生课内外阅读现状不乐观,相当多的小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严重脱节。课内阅读就是读读课文,布置查阅相关的资料很大一部分同学根本不做这项作业。本课题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不断探索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方法,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借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1、通过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寻找到影响农村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因素。

2、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阅读能力。

3、帮助农村小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创设阅读课堂,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

4、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助写,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调查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寻找我校学生课内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形成的成因分析。

2、对本校高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使其掌握适宜的读书方法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改变教师现有的教育模式,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

4、通过班级各种课外阅读活动有效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改变现有的学生评价体系,建立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体系。

1、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对存在问题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影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原因。

2、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并及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

3、文献研究法:查找已有的与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为师生提供正面教材,构建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理论体系。

4、评比激励法: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5、行动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立足所教班级,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边行动边研究。

第一阶段:(20xx年9月)开题立项,制定并上报课题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xx年1月——20xx年5月)。

1、开始行动研究,师生共读,增设自主阅读课及阅读分享课。

2、记录自主阅读课和阅读分享课的点滴成果,如阅读课照片、设计、反思等。

3、完成阶段性总结等。

第三阶段:(20xx年6月)。

1、整理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的心得。

2、回顾课题所取得的全过程,写出结题报告。

(一)学习文献组内交流。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小课题组成员都积极的学习相关地文献资料,并在小组内开展讨论交流,畅谈教学经验,评论他人做法,实现共同进步。

(二)进行调查问卷分析。为了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我所作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对本校五年级的4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村学生课外书籍少;课外阅读的时间短;阅读方法不正确;另外,在升学压力面前,教师、家长、学生对课外阅读报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心态,从而冷漠了阅读。此项调查分析帮助我们了解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为研究工作的展开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三)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针对学生年龄段特点,积极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积极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热情。在班级中,创办图书角、读书乐园等,这些带着书香气息的氛围再次点燃了学生读书的热情。

(四)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1.每周开设自主阅读课,确保学生有时间进行自主阅读。把每天中午到学校后的时间定为课外阅读时间,虽然只20多分钟,但是学生们读得津津有味。开设阅读分享课,共享阅读的快乐。

2.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要求学生阅读时眼睛仔细看,口里出声念,大脑反复想,手里不停记。

3.教学生写读书笔记。告诫学生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读书时要及时记录下自己阅读体验。

4.以教材为切入点选择,选择与课内文体或内容、写作方法上比较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组织学生在课后用课内阅读的方法来阅读拓展性材料。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阅读能力。如:师生共读一本书。开展“创建书香校园”系列活动。(经典诗文朗诵、演讲、手抄报评比、读后感比赛等)评选“阅读之星”“书香班级”并进行表彰奖励。倡导“亲子阅读”,开展家长读书征文活动。

1、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阅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发言、口语交际、习作、语文成绩诸方面。农村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明显提高。

2、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中逐渐形成了可行性的理论基础,也为以后相关课题研究提供了一些资料和数据。

3、课内注重方法指导,课外丰富阅读内容,再利用课内的时间进行读书方法与收获的交流与展示,让学生充分体验阅读的无限乐趣。真正实现了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从而推动学生阅读生命的进程。

4、及时的交流总结使我们学会了课题研究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积累了一些课题研究的成果,更有利于自己以后更好地从事课题研究。

存在问题:

1.由于首次独立进行课题研究,理论水平还达不到一定的高度,研究的深度还不够。

2.对于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收集与整理不够及时,很多有指导意义的图片、文字资料没有作好记录。

4、虽然已经明白语文的外延是生活,但如何让语文变得灵动,活起来,还有待于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改进:

1、继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主动的向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请教。

2、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善于进行反思,并及时做好相关记录,为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做好铺垫,提高自己的归纳整理能力。

3、作为一线教师,应主动走近学生,走近家长,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课题篇二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研究负责人xxx负责人所在单位xx镇xx小学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本人的不懈努力,我的小课题《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现在我对小课题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摸清学生阅读现状。

为了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我们所作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随机对三至六年级的18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比较浓厚,家长对孩子的阅读也愿意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课外读物的层面较窄,他们不能正确地选择内容积极向上的读物,比较偏爱流行元素较多的庸俗漫画;2、学生课内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较低,有待持续培养与进一步提高;3、学生在家中没有良好的阅读氛围,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看电视的时间远远大于课外阅读时间。

4、学生阅读习惯差,只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二)提高教师文学素养。

我认为开展课题研究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特别是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议,并鼓励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阅读理论或教育理论书籍,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理论素养。

(三)环境布置,营造书香要让孩子爱上阅读,良好的阅读环境很重要。学生无心阅读有很大程度是没有好的阅读环境。为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变学生的阅读环境:

1、学校发起“我爱读书”活动。要求全校每个学生要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阅读积累。制定读书活动计划,让高年级同学做好表率作用。利用每个班级的黑板报宣传读书的作用,让每块黑板都会说话,向学生传达“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香味儿。

2、开辟“图书角”。我们各年级学生的教室都有一个大书柜,这就是我们班级的图书角。图书角图书的来源主要是图书馆整班借阅。另外,隔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图书大量阅读完之后,采用班级与班级之间整班调换的方式来借阅书本,以扩充图书的流通量。并且每个班级都有专任图书管理员,他们采用图书馆的形式把每本书号,整理成图书目录。借阅时都有借阅手册,每个同学只允许每次只允许借一本,且有时间限制。管理员做好详细的借阅登记。每隔一段时间管理员都会清点班级图书,发现有破损、涂改、撕毁等现象必须以原价赔偿。

3、评选“阅读之星”每个班级后面都有一块大黑板。这块黑板是学生展现才华的天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定期可以利用板报之类的班级宣传。将我们一阶段的阅读成果呈现出来,评选阅读之星并结合图文并茂的黑板、板报,表扬阅读之星,这样孩子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厚。

表现为爱读书,还表现为有正确的读书方法,会自己阅读。

1、以疑激趣。

课堂教学中任何一篇文本有许多的疑惑补白之处,在教学中这疑惑点可能是课题,可以是文章的开头,或中间空白之处,也可能是文章的结尾。采用疑惑点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衔接这是很有效的一种方式。

2、课后延伸。

现有的教材有许多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在教学后作为拓展延伸的材料,对于学生的阅读量有了极大的补充。如教学《杨氏之子》之后,对于文言文,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我就推荐孩子们看《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文章,作为拓展阅读材料。学习了《青山处处埋忠骨》后,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传》。这样,课内和课外有效的进行了衔接,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每周一诗经典诵读。

结合我校实际,以及相关教育教学内容。学校开展了“每周一诗,经典诵读”活动。将六个年级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结合学生实际,编辑诵读教材。每周一早读教师指导,背诵经典诗词。并且学校组织不定期抽查,评选优秀诵读班级。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一)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自课题立项至今,学校图书馆共出借图书达1000余本,学生平均每人10本以上,其中最多的学生共读书20余本。学生将课余时间利用了起来,通过阅读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引发了师生之间的阅读互动。

一本,再和学生们聊一聊这本书,告诉他们最近老师看了一本什么书,内容是什么,老师的感受如何等等。学生们最易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推荐,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去阅读。而学生们一有最新的图书,也会抢着给老师介绍。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阅读氛围日渐浓厚。

(三)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看,随机性比较强,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读什么样的书才有益呢?教师要加以指导。首先是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其次是选择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拘囿于语文书、语文补充阅读材料,实现了“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四)学生爱上了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的课题研究有效实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促进了师生的全面发展。

经过教师不懈的努力,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很大提高,并且,以读促写,从好词佳句的积累,到写出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着。同时,通过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有积极意义。

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老师兢兢业业、研究课题半年多来由于尚属于实验研究阶段,还存在诸多不足:

(一)、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还可以继续深入地研究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方式。

思路(二)、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研讨学生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立足点及方法,虽然我们课题组成员也探索了一些方法与策略,但都是肤浅的。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研讨出更为深入、有效的整合策略与方法。

(三)、时间和精力不足;作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几乎占用了我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每天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驱,坐到书桌前面对科研时总是有些力不从心。我们不可能像专家那样有专门的时间来搞科研。关于这方面我会自己想办法找时间来克服困难。

(四)、经验不足;研究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还是缺乏经验,比如,如何从一大堆调查问卷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这不仅仅是数据统计的问题。尤其是简答题。又比如,到底小课题研究过程中都要做哪些具体的事情,最后的成果到底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才算最好,反思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确定了以下思路:

(一)、放开让学生去凭兴趣去读,允许一部分同学跟着自己的节奏走。

(二)、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尽量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又时间去阅读。

(三)、利用开家长会和网上沟通的机会,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给家长推荐书目,让家长积极为孩子购买。让家长也来参与我们的课题,密切配合我们的工作。

(四)、每位教师继续坚持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

我校领导对课题研究非常重视和支持,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参与到了课题研究中,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小课题《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一定会顺利结题。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课题篇三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从课题确定、申报、制定研究计划、理论学习研究、教研探讨等方面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取得了一些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困惑,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阶段性小结。

长期以来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负面效应和“应试教育”带来的对学生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造成学生主体定位转轨不到位,异常是研究中学生学习心理、品德行为很少顾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性,造成自控本事差、自学本事弱,不注重创造性地探究知识,学习处于麻痹状态,缺乏兴趣,导致出现厌学情绪。常规的德育工作不适应农村城镇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的地方较多。表现为德育途经单一,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经过调查分析,本地区农村经济较为发达,外来子女就读较多,造成我镇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有不少薄弱的地方:中学生物质拥有“过剩”,精神营养“不良”,社会商品与金钱背后不良风气的影响,由此导致少年儿童思想迷茫,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偏向,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风气尚未全面构成,而各种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不断增强,学校正面教育显得苍白无力。调查发现,学生校内校外的表现差别很大,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症状。学校的德育工作遇到了许多新的情景,新的问题。在新的世纪,中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应经过什么方法途径有效地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这的确是一个事关中华民族前途未来的大问题。为此,我校确定了《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实验课题,全方位多角度地认真探讨德育途径和方法,实践求真,探索前进。

“中学生德育途经的探索”实验的目标是努力协调学校和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的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网络,使社会各方面从不一样角度都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基于上述实验宗旨,结合我校实际,确定实验资料是:

(一)研究和探讨德育的途经:德育活动课、思想品德课、各种学科课、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学校文化、社会实践等均可与德育挂钩进行研究。

(二)研究和探讨德育的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趣味引导法、激励指导法等。各个年级实验班根据本班实际情景,确定实验资料,拟定实验措施,进行探索。

1、探索礼仪教育的途经。礼仪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它与礼貌是孪生兄弟,相伴在同等条件下。所以礼仪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礼貌程度的重要体现。一个健康有序、礼貌提高的社会,不仅仅是一个“赏罚分明”的法治社会,还应是一个有“礼”,循“礼”的礼治社会。我们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来抓,是因为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礼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礼貌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礼仪教育的长期性。

2、探索自信教育的方式。让学生自信地参与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进取性、主动性,让他们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认识自已,强化意志的培养,使之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其参与群体生活的信心。

3、探索最佳德育课堂的教学模式。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实际规律,加强德育语文课教学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探讨其内化规律,促进学生品德的养成。

4、探索有机高效的学科渗透教育模式。抓住学科渗透点,有机进行德育渗透,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进取性。

5、探索德育活动的最佳模式。在中学阶段,按低、中、高年级段,分别设计适合少年兴趣爱好的模块活动,变封闭式的说教为开放式的教育实践,力求使班队活动自主化,校外教育阵地化,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德育实践中学生做事,学会做人。

我们进行的中学生途径和方法的实验,主要采用自然实验法。按照自然实验法模式,将实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步实施。

第一阶段:(2006年2月2006年8月)实验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申请立项,做好实验有关准备工作。搞好思想发动,强化社会参与意识,制定实验方案,调整配备实验教师。建立实验组织是进行实验的保证,提高认识是进行实验的思想基础。我们组织实验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课题组编制出实验方案。之后,学校组织力量对课题方案进行谁,课题组根据意见反复修改,使之臻于完善,变粗为精。

第二阶段:(2006年9月2008年12月)。

1、实验的初步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开展实验。分年级段第一步进行礼仪教育,低年级的入学基本礼仪,中年级的孝亲敬长礼仪,高年级的社会交际礼仪等。“蒙以养正”,从小施以礼仪教育,养成良好的礼貌行为,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及至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昌他们将来成人,做一个合格公民的最起码的条件和素质。

2、实验的深入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德育工作,把德育渗透在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之中,使德育落到实处。这一阶段在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德育途径方法的实验秘研究:(1)德育毓活动,培养规范化的行为习惯;(2)建设高品位学校文化,实现环境优化;(3)加强少先队职能工作的力度,实现自身教育的优化;(4)加强社区网络教育,实现育人优化;(5)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实现德育评价的优化。

第三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实验总结阶段。一方面继续完善第二阶段的实验,另一方面验证总结、推广成熟经验,扩大实验面。再就是撰写实验报告,进行系统总结。

(一)德育实验规范化。

1、成立实验小组。学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实验小组,制定了学校德育实验目标和德育工作评价体系,每周召开一次德育工作会议。学校校外有德育基地,构建了德育社会网络,进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校内有育人活动室如:电视台、广播站、劳技室等,多角度、多方位强化德育环境。

2、重视课题管理。学校将课题管理列为工作重点。课题管理的区位体此刻研究流程上,管理好各环节的实验是保证研究质量的重要手段。拟订的方案便于操作化。根据实验方案,实验教师投入具体的操作行为,有序推进研究的进程,使静态化的方案转化成动态化的实施。每一个实验班确定好实验题目,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进行,将总体目标具体化,逐步推进,使课题研究的进程显得明晰。注重实验研究成果,目的是变点为面,把各个班级实验研究的成果经过适宜的方式推出或推广,使之产生更大效益。

(二)德育资料系列化。

1、根据《中学德育纲要》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资料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团体主义教育、礼貌礼仪教育、孝亲敬长教育、养成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热爱劳动教育、法制规约教育、激励转化教育等。在每种教育资料的实验研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目标——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并在各种教育实验研究中交叉和相互渗透,寻找最佳切入点,避免形式主义,增强德育的实效情景。

2、我们还经过营造礼貌的学校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是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搞好学校建设即是对学生进行无声的德育教育,经过努力,基本上做到了净化、绿化、美化,长年有绿,四季有花,处处育人。经过优美的学校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的礼貌行为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构成观念,进而转化为行为。

3、学校还聘请了校外辅导员,定期开展活动,共同研讨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交流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学习和生活情景。每学期的优质课竞赛都邀请家长参加听课、评课,其评价标准必须要有德育资料,其竞赛结果张榜公布,并给与奖励。为检验德育效果,教导处定期经过试卷问答和德育知识竞赛,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学校还聘请了派出所警员为法治副校长,经常到学校举办法制讲座,主讲的资料有“梦想与道德”、“社会与法律”、“青少年维权岗服务”等,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4、每学期还举办小报竞赛,经过评比把优秀的小报经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大队部的每项活动都有计划、有记录、有结果、有总结。为加强内部管理,学校拟定了内部管理方案,统一制定了学生一日行为规范,开展的“五星班团体”的争创活动,每周进行评比。

5、学校经常组织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义务献血、清洁街道、慰问活动等;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发展变化,完成调查报告。每期组织一次“评先”活动,宣传先进师生的典型事迹,组织师生向他们学习,每年的“元旦”、“清明”、“六一”、“国庆”,学校都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和入队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德育方法科学化。

我们在实验中,坚持德育工作研究的方向性、针对性、情感性、趣味性和激励性,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方向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向心力”。我们坚持教书育人的方向,大力开展德育工作,做到“讲层次、有实效”。如,每一天利用早读前的15分钟,经过校广播站,对学生进行时事政策教育和好人好事的宣传,使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学习各行各业英模的高尚情操,学习本校先进师生的优秀品质。

针对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说服力”。德育工作必须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针对他们的脾气禀性,不一样的举止言行,不一样的兴趣爱好,不一样的家庭背景,不一样的成长环境,采取不一样疏导方式。我们在德育实验中总结出五种疏导方法:(1)说理(2)规劝(3)慰抚(4)感化(5)警示。

情感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感染力”。“感人者莫过于情”,情感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情感投入的核心是关心人、体贴人。对学生教育满腔热情耐心引导,在学习上帮忙,在生活上体贴,在思想上关怀,使他们真正获得教师的爱。

趣味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吸引力”。我们依据青少年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经常开展一些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活动,如自护自救演讲,安全知识抢答赛,尊师敬长、讲礼貌懂礼貌故事会,“我心中的二十一世纪”作文写作竞赛,“生命的意义”等,来吸引大多数人的参与,从而进行广泛地德育教育。

激励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内驱力”。学校开展了“五星班团体”评比,制定了学生一日生活行为规范,大队部每一天有人监督检查,每周进行评比。各中队均制定出争章达标计划,按计划参与竞赛达标活动。

(四)德育途径多样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德育途径的选择,必须体现出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究实效。为此,我们始终坚持德育实验的扩展性,注重德育途径的多样性,强化全方位育人,其具体做法是:(1)建立爱国主义德育基地,列入教学计划统筹安排管理;(2)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商店、农村,深入基层,参加实践,体验生活,陶冶情操,验证课堂上所学的知识。(2)开展“手拉手”活动,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团体主义思想。(3)过好“五节”;清明踏青节、六一儿童节、庆祝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科技艺术节。为学生供给发挥兴趣和特长的机会,促进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增强学校的吸引力、感染力,给学生留下一个终生难忘的小学时代。(4)强化《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不仅仅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背诵,并且要能自觉遵守,对学生的品德有科学的评估体系,有周评、月评、期评和年度总评。经过实验,学生生活丰富多彩、遵纪守法,行为高雅。

1、重智轻德现象仍普遍存在。如果把目前的德育与智育作一比较,不管你承认与否,事实有目共睹,在我们学校部分教师中,德育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落实在行动上却远远不够。追塑原因,自上而下,智育有硬指标:及格率优秀率,而德育没有。所以,尽管学校重视德育,尽管大家明白“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道理,但德育与智育比较,教师仍“一手软、一手硬”。

2、学科德育标签化。将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但审视我们的学科德育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机渗透,往往是标签化的。相当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在课前、课后或课中,说上几句与德育有关的话,就算是完成了学科的德育任务。这种标签化的方式,不能说没有一步效果,但与“润物细无声”和德育要求相比,距离是遥远的。

3、德育资料、方法单一。长期以来,教师更习惯把道德教育当作一般的知识原理对学生加以灌输,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丰富的资料,德育方法重说教、轻实践,存在着许多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

4、活动缺少创意,资料缺乏。德育离不开活动,尤其是小学生,如何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开展富有成效的、学生易于理解的活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德育活动要具有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另外,需指出的是有些工作我们是做了,活动也搞了,但未能及时收集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总结得失。所以,能反映实验过程的构成性材料不齐。

1、班主任工作要求真务实。目前要以《守则》、《规范》为依据,结合班级实际,从小事抓起,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学生思想转化,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怀沟通;统一教育方法,争取家长配合,构成教育合力。

2、少先队要发挥组织功能,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开展学生易于理解的种类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3、语文课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避免课堂说教,避免贴标签式的渗透,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实践、重体验,提高语文课质量,另外,要注意选择典型个案,向外投寄,争取发表。

4、要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育人功能,努力创设宽松融洽的、进取向上的从文环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同时要营造催人奋进的物态环境,到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5、重视活动过程的指导、督查,重视资料的积累。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课题篇四

尊敬的教科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区教委领导:

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莅临我区指导工作。

我受课题组委托,在这里就北京教科院委托课题“实施三教统筹,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研究”前一阶段的工作向各位领导和专家做一次汇报。

这个课题是门头沟区教育学会、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向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申请立项的一个委托研究课题。自2007年10月25日开题以来,得到了教科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也得到了门头沟区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进展顺利,按照研究计划安排,今天在这里做课题研究的中期汇报,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前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和我们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二是就我们前一阶段的工作和下一步的打算,希望能得到各位的中肯的批评和具体的指导。

下面我首先汇报课题组已经作了的工作。

一、已经开展的工作。

(一)课题研究的先期基础性工作。

此课题全部完成跨三个年度,课题组成员分布在全区十几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先期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统筹做好。

1.为了便于联系和沟通,课题组建立专用公共信箱和qq群组,及时交流信息;

4.面对近三年的课题研究,委托专人做好课题组大事记,使各项工作有案可查,便于总结提高。

(二)组织课题研究方法培训和前期基本数据调研。

20xx年11月7日和19日我们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两次集中培训,一次是由李四平主讲的“关于本课题研究的构想及任务”,另一次是“课题研究的调查方法和资料收集”。

之后,我们制定三套调查问卷,采取全面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由九个镇四个街道的教育专干于2007年11月28日至2008年1月25日,历时近60天,就村民基本情况、自然村基本情况、镇基本情况进行了情况调查,内容涉及到村民的基本情况、受教育程度与职业及收入的关系、接受培训的内容和程度与职业及收入的关系以及就业意向和培训需求等。共发放调查问卷3540份,回收3340份,抽样覆盖了全区六个镇121个行政村,覆盖率65%。

经过我们对各项资料的整理、统计和分析,形成了四个调研报告和对策及建议,并重新修改了四个子课题的研究方案。

子课题研究方案:

1.实施三教统筹,开展农村旅游服务培训的研究。

2.实施三教统筹,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研究。

3.实施三教统筹,开展适合城镇化建设的培训研究;

4.实施三教统筹,开展农村学历教育的研究。

调研报告:

1.总报告:门头沟六镇农村教育及相关问题基本情况分析。

2.农民家庭收入、就业岗位的现状分析。

3.门头沟区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现状及需求的调查。

4.门头沟区农村学习资源运用的思考。

最后形成课题的《对策及建议》。

(三)指导实施培训,及时了解各种培训信息,收集整理培训资料。

08年4月10日,区教委召开了由各镇主管镇长、文教办主任、教育专干参加的农村教育工作会,王东生副主任在会上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协调和沟通各乡镇支持此项工作。课题秘书、职成教研室主任李四平在大会上通报了课题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这个协调会为课题培训阶段的有效实施及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接下来的六个月中,各乡镇教育专干积极组织各项培训活动,并协调乡镇其他部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课题组也组织有关人员及时下乡调研,随时了解并指导培训工作。

1.据初步调查统计,仅今年上半年九个镇开展各类培训163场3万人次,中等以上学历教育在读925人。

2.课题组成员数十次深入到乡镇、农村了解培训情况,其中于8月19日至20日和9月11日课题组两次集中到雁翅、清水、斋堂三镇及潭拓寺镇调研:调研主要内容是两个,一是三教统筹实施情况;二是各种培训进展情况。

(四)分析培训情况,积极准备中期汇报。

课题组根据研究进展和工作需要,自8月14日开始着手准备中期汇报,召开多次研讨会、情况交流会和工作研究会,课题研究主要责任部门——进校职成教研室给每个子课题确定了具体的联系人,负责收集整理有关材料、撰写子课题中期汇报研究报告。9月23日课题组会同区教科所有关人员就中期汇报的工作安排进行了详细的布置;国庆期间的10月5日,课题组又对中期汇报的材料进行了研讨。国庆节前夕电话请示时院长中期汇报时间安排,节后再次与院长联系最终确定今天的活动。在此,我代表课题组再一次地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和专家莅临门头沟指导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课题研究对于区县基层单位来说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有许多欠缺,尽管我们努力地想做好,但肯定与专家的要求有一段很大的距离,因此衷心希望能得到各位领导和专家中肯的批评。下面我简单汇报一下我们下一步的打算。

(一)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

在前一阶段,我们主要是结合镇域经济发展重点,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直到乡镇开展针对性项目培训,并整理、总结农民教育和培训的成功经验。下一步我们计划围绕农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课题成果与经验的普遍性这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1.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实施培训前后农民素质、农村面貌、农业经济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进一步挖掘山区教育资源,通过开发、整合辖区之内以及更大领域的各。

级各类教育资源,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的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二)最后,形成可推广和交流的经验和成果。

1.总结统筹与培训经验,形成课题的结题报告和若干研究报告。

2.整理培训资料,围绕特色种养殖业,尤其是像京白梨、香白杏、薄皮核桃等唯一性产品汇编农民培训教材。

以上,就是我做的工作汇报,欢迎各位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课题篇五

这份报告被广泛使用。根据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任务完成后,一般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的基本情况、工作中的教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思路,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自《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这一课题开题以来,我们课题组严格按照制定的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开展各项工作,我们立足课外阅读,深入学习,统一思想,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为了让研究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实施,现对近一年的课外阅读指导实践做如下小结:。

(一)了解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为了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全面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以及家长的支持态度,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为此我们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进行调查。

(1)观念落后.虽然现在农村、城乡结合部及打工人员子女的生活条件比过去大有改善,但他们的心态、观念仍较落后,许多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往往视子女读课外书为“闲书”,横加指责,强迫子女“一心只读教科书”.教师“一心只教圣贤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其实,这些都是应试教育衍生出来怪胎.由于应试的局面,学生未能获得大量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籍,从而导致知识面狭窄,积累不足.

(2)课外读物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未能给孩子购买一定量的课外读物,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孩子没有一个书房,没有一个书柜;家庭购买的书,除了大量的《每日一练》、《ab卷》之外,只是几本关于写作技巧、写作指导方面的书――家里那些现代化的设施形同虚设,没有一点“书香”之气.学校的图书利用率不高,大批的好书束之高阁,躺在书库里睡大觉,部分学生手头却是空空如也.

(3)阅读无氛围.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己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作业之余,学生便以看电视、玩游戏来打发时间,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其次,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很少鼓励、指导学生去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更谈不上花时间去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活动,阅读课外书成了老师口头上的奢侈品,而教师对学生有否阅读的监控也缺少有效的办法,放任自流的现象相当严重.

(二)我们所采取的对策:。

1、转变观念,重视“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多处强调了“阅读”和“积累”,并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课外阅读的量.我们组织教师学习课标,通过学习,老师们明白小学语文教学光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二十几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我们召开家长会,告家长书等,介绍读课外书的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长、老师明确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阅读教育观念,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不断“积累”,不断“获得”.

2、激发兴趣,“我”要“读”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

(2)借助故事.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当教师(或学生)讲完故事以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课外书,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课外,学生有广泛的自主权,只要爱读书,都会读到自己喜爱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讲者,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听者,在享受故事带来的世界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

(3)阅读期待.教师选取文中精彩的片段,有声有色地向学生朗读,然后突然中止,利用阅读期待适时向学生推荐读物,让学生自己从课外读物中去欣赏,去品味,去历经做读书人.

(4)成果展示.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在实践中,我们通过评选读书之星、评比读书笔记、读书小报等形式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稳定并进一步了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3、创造条件,促进“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学校和家庭,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经常性地“读”.

(1)保证读物.“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供给学生读物.我们要求家长,要定期为学生购买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我们要求学校图书管理员要不怕麻烦,向学生开放图书室,同时我们还让各班级的学生将自己的图书捐出来布置班级图书角,在班里选出负责任的学生进行管理、借阅的登记,同时可以各班级之间调换借阅,这样就使图书角灵活增容,有源源活水.

(2)保证时间.“君子不可一日无书.”固定课外阅读的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我们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其次,要求教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取消机械重复的家庭作业,把课外阅读作为家庭作业,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即使教学任务非常紧张,也要保证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时间,课外阅读交流活动也不能因教学任务紧张而受排挤.我们要求学生每天身边要有一本课外书,利用早晨、中午自主阅读.我们还特别规定:凡是课堂作业做好了,学生可以取出自己喜爱的图书阅读.

(3)推荐读物.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自制能力差,加之农村学生家长教育观念淡薄,知识面狭窄,往往对课外读物的选择无所适从.作为教师,我们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的推荐工作.a、平时多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作为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另外,小学课本中选入的名家名作多是节选,只能窥一斑而未见全貌,所以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去阅读作品的全部,甚至增读该作家的同风格的其它文章.b、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分年级推荐优秀古诗文和名家名著.c、在阅读课上,不时向学生推荐一些班级图书角里的好书.

4、介绍方法,引导“读”

实验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都很明确.有的只凭兴趣;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因此,我们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我的做法主要是利用每周的阅读教学课,向他们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一是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二是浏览法,即对所读的书报,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

三是精读法,即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

5、开展活动,强化“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因此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鼓励,不断地指导,绝不能虎头蛇尾.为了把班上已逐步形成的课外阅读风气持续下来,发扬下去,我们经常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一些为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并把这些活动与阅读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1)开展读书会.利用班队课举行“故事会”,让学生把自己从课外读物中看来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出来,或者以分角色化装表演的方式讲故事,使活动趣味无穷.“佳作欣赏会”,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或教师提供音像片欣赏,或师生配乐读.这种音像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从佳作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欲望.我们还开展“读书心得会”与习作讲评、阅读教学相结合,这样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心得”多了,“体会”深了,阅读的能力也自然增强了,阅读的兴趣也随之进一步强化.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活动.速读赛,选用同一篇文章,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进行阅读,看谁能说准文章的主要人物、线索及主要内容,并判断出文章的优劣.朗诵赛,主要是对所选的诗歌、散文做出表情朗诵,从而感悟语言的魅力.读书知识竞赛,设计若干读写方面的有关基础知识题,让学生竞答或书面回答.当然,竞赛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强化课外阅读,以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本课题研究在以下两个方面尚要改进和深入:。

一是研究还局限于以实践为基本载体,缺少了精细有效的研究分析成分.研究过程中,缺少个案跟踪,使研究实验过程的效度不够彰显.

二是还未形成(很难形成)可应用的校本阅读教材的成果.在课内外阅读融合研究方面,课题组还应在内容选定,教材物化方面做进一步的整合提炼.

今后设想:。

1、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2、在课内外阅读的结合方面加大研究,要真正做到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目的.

3、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特别是语文课内外教材内容和资源,提高学生的兴趣.

4、课题的研究的远景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

总之,在实践中我们还是初探者,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发现,但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我们会从中收获累累硕果.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研究负责人xxx负责人所在单位xx镇xx小学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本人的不懈努力,我的小课题《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现在我对小课题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摸清学生阅读现状。

为了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我们所作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随机对三至六年级的18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比较浓厚,家长对孩子的阅读也愿意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课外读物的层面较窄,他们不能正确地选择内容积极向上的读物,比较偏爱流行元素较多的庸俗漫画;2、学生课内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较低,有待持续培养与进一步提高;3、学生在家中没有良好的阅读氛围,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看电视的时间远远大于课外阅读时间。

4、学生阅读习惯差,只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二)提高教师文学素养。

我认为开展课题研究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特别是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议,并鼓励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阅读理论或教育理论书籍,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理论素养。

(三)环境布置,营造书香要让孩子爱上阅读,良好的阅读环境很重要。学生无心阅读有很大程度是没有好的阅读环境。为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变学生的阅读环境:

1、学校发起“我爱读书”活动。要求全校每个学生要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阅读积累。制定读书活动计划,让高年级同学做好表率作用。利用每个班级的黑板报宣传读书的作用,让每块黑板都会说话,向学生传达“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香味儿。

2、开辟“图书角”。我们各年级学生的教室都有一个大书柜,这就是我们班级的图书角。图书角图书的来源主要是图书馆整班借阅。另外,隔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图书大量阅读完之后,采用班级与班级之间整班调换的方式来借阅书本,以扩充图书的流通量。并且每个班级都有专任图书管理员,他们采用图书馆的形式把每本书号,整理成图书目录。借阅时都有借阅手册,每个同学只允许每次只允许借一本,且有时间限制。管理员做好详细的借阅登记。每隔一段时间管理员都会清点班级图书,发现有破损、涂改、撕毁等现象必须以原价赔偿。

3、评选“阅读之星”每个班级后面都有一块大黑板。这块黑板是学生展现才华的天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定期可以利用板报之类的班级宣传。将我们一阶段的阅读成果呈现出来,评选阅读之星并结合图文并茂的黑板、板报,表扬阅读之星,这样孩子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厚。

表现为爱读书,还表现为有正确的读书方法,会自己阅读。

1、以疑激趣。

课堂教学中任何一篇文本有许多的疑惑补白之处,在教学中这疑惑点可能是课题,可以是文章的开头,或中间空白之处,也可能是文章的结尾。采用疑惑点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衔接这是很有效的一种方式。

2、课后延伸。

现有的教材有许多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在教学后作为拓展延伸的材料,对于学生的阅读量有了极大的补充。如教学《杨氏之子》之后,对于文言文,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我就推荐孩子们看《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文章,作为拓展阅读材料。学习了《青山处处埋忠骨》后,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传》。这样,课内和课外有效的进行了衔接,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每周一诗经典诵读。

结合我校实际,以及相关教育教学内容。学校开展了“每周一诗,经典诵读”活动。将六个年级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结合学生实际,编辑诵读教材。每周一早读教师指导,背诵经典诗词。并且学校组织不定期抽查,评选优秀诵读班级。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一)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自课题立项至今,学校图书馆共出借图书达1000余本,学生平均每人10本以上,其中最多的学生共读书20余本。学生将课余时间利用了起来,通过阅读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引发了师生之间的阅读互动。

一本,再和学生们聊一聊这本书,告诉他们最近老师看了一本什么书,内容是什么,老师的感受如何等等。学生们最易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推荐,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去阅读。而学生们一有最新的图书,也会抢着给老师介绍。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阅读氛围日渐浓厚。

(三)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看,随机性比较强,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读什么样的书才有益呢?教师要加以指导。首先是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其次是选择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拘囿于语文书、语文补充阅读材料,实现了“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四)学生爱上了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的课题研究有效实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促进了师生的全面发展。

经过教师不懈的努力,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很大提高,并且,以读促写,从好词佳句的积累,到写出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着。同时,通过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有积极意义。

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老师兢兢业业、研究课题半年多来由于尚属于实验研究阶段,还存在诸多不足:

(一)、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还可以继续深入地研究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方式。

思路(二)、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研讨学生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立足点及方法,虽然我们课题组成员也探索了一些方法与策略,但都是肤浅的。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研讨出更为深入、有效的整合策略与方法。

(三)、时间和精力不足;作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几乎占用了我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每天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驱,坐到书桌前面对科研时总是有些力不从心。我们不可能像专家那样有专门的时间来搞科研。关于这方面我会自己想办法找时间来克服困难。

(四)、经验不足;研究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还是缺乏经验,比如,如何从一大堆调查问卷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这不仅仅是数据统计的问题。尤其是简答题。又比如,到底小课题研究过程中都要做哪些具体的事情,最后的成果到底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才算最好,反思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确定了以下思路:

(一)、放开让学生去凭兴趣去读,允许一部分同学跟着自己的节奏走。

(二)、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尽量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又时间去阅读。

(三)、利用开家长会和网上沟通的机会,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给家长推荐书目,让家长积极为孩子购买。让家长也来参与我们的课题,密切配合我们的工作。

(四)、每位教师继续坚持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

我校领导对课题研究非常重视和支持,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参与到了课题研究中,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小课题《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一定会顺利结题。

立项号:hlxkt2019。

负责人:臧前伟。

所在单位:海林市柴河镇中心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课程标准》就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少读书,不读书。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部编本语文教材比起以往教材,更加注意往课外阅读延伸了,但阅读量还是不够。而就本校而言,地处乡镇,学生多为附近农村的孩子,家长文化层次不高,留守儿童多,无力对孩子阅读做出更好的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量明显欠缺。另外学生的阅读缺少系统性,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缺少有效的衔接。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阅读对于孩子智力发展、性格塑造、人格形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绝大多数是在阅读中形成的,而三分筑基在课内,七分筑塔在课外。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我们要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将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起来,进行“主题阅读”,提倡阅读教学的“1+x”,让课堂知识作为课外阅读的根基,课外阅读作为课堂知识的延伸,在基础与拓展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孩子的成长。

课外阅读:它是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的,指学生在课堂外通过对非教材内容的阅读而提升其理解力、拓宽其知识面的阅读活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主要有报刊、书籍、网络文本等。

“1+x”阅读: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

主题阅读:即大单元主题教学法,就是把语文书上的课文内容和主题一致的课外内容相互融合,通过一定的阅读模式有效地衔接起来,让学生阅读的量至少是原来阅读内容的二倍甚至是三倍,扩充阅读量,积累语言、感悟写法,丰富人生积累。

有效衔接:衔接即连接,指通过课内阅读延伸至相关课外文本,将课内和课外阅读融合,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过程。轻松愉悦、活泼有趣、张驰有度、收放自如、前后呼应的,学生自主而非他主方为有效。

(一)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优化课内阅读的质态,以教材为圆心,以课堂阅读为辐射源,课内得法,课外发散,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人文素养,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落实语文课标中关于小学课内外阅读量的指标,使课外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衔接,有效整合。

(二)课题研究内容。

1.探索主题阅读课的教学模式。教给给学生各种实用的读书方法,比如快读、浏览、跳读、猜读、群读、还有非连续文本阅读,检索阅读,等等。

2.探索“1+x”阅读模式,筛选适合学生的读物,增加学生阅读量。

3.探索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模式。如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经典诵读课、主题队会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堂结构。

(一)课题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以达到预期效果,完成预期成果。

文献研究法:查找已有的与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为师生提供素材,构建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理论体系。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概括、归纳,提炼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时间。

课题研究时间:2019年6月-2020年6月。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9年6月)。

1.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做好开题各项准备工作。

2.组织学习相关理论,进行课题研究培训,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目的和意义。

3.课题研究人员明确分工,做好研究的各项准备工作。

臧前伟:课题负责人,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

苗林霞:课题培训,理论学习。

赵艳秀、苗林霞:课题资料的记录、归档、搜集与整理。

孙晓春、高峰:调查、调研、组织座谈。

其他成员:参与教学研究、实践研讨活动。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9年7月-2020年5月)。

1.进行初步研究,深入了解目前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包括语文教材的拓展阅读情况、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时间的分配、已阅读的阅读量、阅读书目的选择等,进行记录和资料整理。

2.继续学习课题研究相关理论知识。

3.进行主题阅读教学实验。加强有效的阅读指导,教给学生有效实用的阅读方法,凸显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阅读质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4.探索“1+x”阅读模式。筛选适合学生的读物,增加学生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5.探索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模式。如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经典诵读课、主题队会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堂结构。

6.开展各种各样的阅读交流活动,如故事会、心得交流、手抄小报展等,强化榜样的导向作用。

7.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8.收集资料,总结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教学方法。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20年6月)。

1.对研究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撰写结题报告。

3.撰写相关论文或其他课题研究成果展示。

1.课题结题报告。

2.班级推荐阅读的书目。

3.学生阅读心得和完成的阅读作业。

4.阅读交流展示活动计划及小结。

5.每人一篇高质量课题研究论文。

6.课题研究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视频等。)。

1.课题组共有11人。全体实验教师都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均参加过“十二五”和“十三五”科研课题的研究。这样的科研队伍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本课题着眼于语文阅读教学第一线,将受到除课题组人员以外的一线广大教师的关心和支持。

2.我校是科研课题研究先进学校,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健全,领导高度重视,能保证研究顺利开展。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课题篇六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1]。只有教师能够重视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才能够保证阅读教学实现其作用和效果。教师不仅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找到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还需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

第一,课内外阅读的概念。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指的就是学生能够利用课堂上所学知识,更好地开展课外书籍和文章的阅读,取得更有效的阅读效果。课内阅读的教学和开展,是提高课外阅读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很多学生阅读材料都局限于教材内容,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第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将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在一起,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带领学生了解各国的文化,感受文字的魅力。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更多的词汇量和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速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内外书籍,能够接受更多的文化熏陶,实现学生文学素养的稳步提高。课内外阅读对学生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能够培养学生的人为情怀,使得学生能感受到人间疾苦,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第一,以单元作为主题的衔接点。人教版的教材将文章分为不同的单元,并在每个单元的开头标注了该单元的主题和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每单元的主题当作课内外阅读的开始点,让教材成为学生阅读的来源。例如,在教学完《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来阅读更多关于动物的书籍,进一步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这也为学生准备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这一活动提供充足的口语素材。

第二,以作者作为阅读的衔接点。小学语文的教材中,会有很多某位作家的多个作品,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带领学生阅读更多关于这个作者的其他文章和书籍,更好地衔接课内外阅读。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个接一个》,这首儿童诗的作者就是日本金子美玲的作品。教师在上课时,就可以鼓励学生去阅读金子美玲的其他作品,例如《全都喜欢》《向着明亮那方》等等。

第三,以教材内容当作是衔接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书籍或文章,把教材内容当做是学生阅读整本书籍的入口。例如,在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学生难以真正感受到严监生的吝啬,这是因为学生缺少足够的生活经验。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临死前的严监生》,然后再去阅读《儒林外史》中有关描述严监生吝啬的内容。这样,学生就能够记住严监生吝啬的这一特点。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去阅读不同版本的《儒林外史》,使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知识。

(二)采用多樣化的阅读方式。

语文的学习需要学生注重日常的积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实现的[2]。很多学生都会因为某一篇文章而喜欢上作者,然后就会找这个作者其他的作品;也会有学生因为某一个故事,而去寻找这个故事的整本书籍去阅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让学生能够在熟读课内文章的基础上,去读一些相关的文章和书籍,积累不同的阅读体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方式,同时在教学时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此来保护学生的阅读热情,保证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性,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水平。

例如,在教学《开国大典》时,由于学生现在处于和平年代,感受不到过去那种炮火连天的生活,不容易理解开国大典的重要意义,也难以理解当时人们的情感。因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新中国成立的内容,让学生明白新中国建立的不容易,了解开国大典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以此来引起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的情感共鸣。又比如,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时,教师就可以延伸教材内容,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阅读《城南旧事》中其他的文章和片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真实想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会做出一定的改动,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鉴赏式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去阅读原著,然后比较二者存在的不同之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教师要为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效果提供一定的机会和平台,这样才能够给学生阅读带来足够的动力[3]。因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诗歌朗诵比赛,学生既可以朗读一些教材中的诗歌,也可以搜集一些课外优秀的诗歌进行朗读。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逐渐促使学生都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知道阅读大量书籍给自己带来的积极作用。教师也要为阅读量最多、阅读质量最好的学生一定的奖励,使得学生都能够获得阅读的动力,能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更多样化的书籍来充实自己。

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内和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教师必须要保证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性,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勾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能爱上阅读、乐于阅读。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3]王静.内引外联相得益彰——探寻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6):155.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课题篇七

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困惑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阶段性小结。

长期以来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负面效应和“应试教育”带来的对学生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造成学生主体定位转轨不到位,异常是研究中学生学习心理、品德行为很少顾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性,造成自控本事差、自学本事弱,不注重创造性地探究知识,学习处于麻痹状态,缺乏兴趣,导致出现厌学情绪。常规的德育工作不适应农村城镇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的地方较多。表现为德育途经单一,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经过调查分析,本地区农村经济较为发达,外来子女就读较多,造成我镇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有不少薄弱的地方:中学生物质拥有“过剩”,精神营养“不良”,社会商品与金钱背后不良风气的影响,由此导致少年儿童思想迷茫,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偏向,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风气尚未全面构成,而各种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不断增强,学校正面教育显得苍白无力。调查发现,学生校内校外的表现差别很大,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症状。学校的德育工作遇到了许多新的情景,新的问题。在新的世纪,中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应经过什么方法途径有效地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这的确是一个事关中华民族前途未来的大问题。为此,我校确定了《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实验课题,全方位多角度地认真探讨德育途径和方法,实践求真,探索前进。

“中学生德育途经的探索”实验的目标是努力协调学校和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的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网络,使社会各方面从不一样角度都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基于上述实验宗旨,结合我校实际,确定实验资料是:

(一)研究和探讨德育的途经:德育活动课、思想品德课、各种学科课、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学校文化、社会实践等均可与德育挂钩进行研究。

(二)研究和探讨德育的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趣味引导法、激励指导法等。各个年级实验班根据本班实际情景,确定实验资料,拟定实验措施,进行探索。

1、探索礼仪教育的途经。礼仪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它与礼貌是孪生兄弟,相伴在同等条件下。所以礼仪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礼貌程度的重要体现。一个健康有序、礼貌提高的社会,不仅仅是一个“赏罚分明”的法治社会,还应是一个有“礼”,循“礼”的礼治社会。我们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来抓,是因为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礼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礼貌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礼仪教育的长期性。

2、探索自信教育的方式。让学生自信地参与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进取性、主动性,让他们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认识自已,强化意志的培养,使之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其参与群体生活的信心。

3、探索最佳德育课堂的教学模式。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实际规律,加强德育语文课教学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探讨其内化规律,促进学生品德的养成。

4、探索有机高效的学科渗透教育模式。抓住学科渗透点,有机进行德育渗透,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进取性。

5、探索德育活动的最佳模式。在中学阶段,按低、中、高年级段,分别设计适合少年兴趣爱好的模块活动,变封闭式的说教为开放式的教育实践,力求使班队活动自主化,校外教育阵地化,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德育实践中学生做事,学会做人。

我们进行的中学生途径和方法的实验,主要采用自然实验法。按照自然实验法模式,将实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步实施。

第一阶段:(2006年2月2006年8月)实验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申请立项,做好实验有关准备工作。搞好思想发动,强化社会参与意识,制定实验方案,调整配备实验教师。建立实验组织是进行实验的保证,提高认识是进行实验的思想基础。我们组织实验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课题组编制出实验方案。之后,学校组织力量对课题方案进行谁,课题组根据意见反复修改,使之臻于完善,变粗为精。

第二阶段:(2006年9月2008年12月)。

1、实验的初步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开展实验。分年级段第一步进行礼仪教育,低年级的入学基本礼仪,中年级的孝亲敬长礼仪,高年级的社会交际礼仪等。“蒙以养正”,从小施以礼仪教育,养成良好的礼貌行为,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及至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昌他们将来成人,做一个合格公民的最起码的条件和素质。

2、实验的深入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德育工作,把德育渗透在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之中,使德育落到实处。这一阶段在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德育途径方法的实验秘研究:(1)德育毓活动,培养规范化的行为习惯;(2)建设高品位学校文化,实现环境优化;(3)加强少先队职能工作的力度,实现自身教育的优化;(4)加强社区网络教育,实现育人优化;(5)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实现德育评价的优化。

第三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实验总结阶段。一方面继续完善第二阶段的实验,另一方面验证总结、推广成熟经验,扩大实验面。再就是撰写实验报告,进行系统总结。

(一)德育实验规范化。

1、成立实验小组。学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实验小组,制定了学校德育实验目标和德育工作评价体系,每周召开一次德育工作会议。学校校外有德育基地,构建了德育社会网络,进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校内有育人活动室如:电视台、广播站、劳技室等,多角度、多方位强化德育环境。

2、重视课题管理。学校将课题管理列为工作重点。课题管理的区位体此刻研究流程上,管理好各环节的实验是保证研究质量的重要手段。拟订的方案便于操作化。根据实验方案,实验教师投入具体的操作行为,有序推进研究的进程,使静态化的方案转化成动态化的实施。每一个实验班确定好实验题目,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进行,将总体目标具体化,逐步推进,使课题研究的进程显得明晰。注重实验研究成果,目的是变点为面,把各个班级实验研究的成果经过适宜的方式推出或推广,使之产生更大效益。

(二)德育资料系列化。

1、根据《中学德育纲要》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资料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团体主义教育、礼貌礼仪教育、孝亲敬长教育、养成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热爱劳动教育、法制规约教育、激励转化教育等。在每种教育资料的实验研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目标——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并在各种教育实验研究中交叉和相互渗透,寻找最佳切入点,避免形式主义,增强德育的实效情景。

2、我们还经过营造礼貌的学校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是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搞好学校建设即是对学生进行无声的德育教育,经过努力,基本上做到了净化、绿化、美化,长年有绿,四季有花,处处育人。经过优美的学校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的礼貌行为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构成观念,进而转化为行为。

3、学校还聘请了校外辅导员,定期开展活动,共同研讨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交流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学习和生活情景。每学期的优质课竞赛都邀请家长参加听课、评课,其评价标准必须要有德育资料,其竞赛结果张榜公布,并给与奖励。为检验德育效果,教导处定期经过试卷问答和德育知识竞赛,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学校还聘请了派出所警员为法治副校长,经常到学校举办法制讲座,主讲的资料有“梦想与道德”、“社会与法律”、“青少年维权岗服务”等,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4、每学期还举办小报竞赛,经过评比把优秀的小报经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大队部的每项活动都有计划、有记录、有结果、有总结。为加强内部管理,学校拟定了内部管理方案,统一制定了学生一日行为规范,开展的“五星班团体”的争创活动,每周进行评比。

5、学校经常组织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义务献血、清洁街道、慰问活动等;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发展变化,完成调查报告。每期组织一次“评先”活动,宣传先进师生的典型事迹,组织师生向他们学习,每年的“元旦”、“清明”、“六一”、“国庆”,学校都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和入队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德育方法科学化。

我们在实验中,坚持德育工作研究的方向性、针对性、情感性、趣味性和激励性,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方向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向心力”。我们坚持教书育人的方向,大力开展德育工作,做到“讲层次、有实效”。如,每一天利用早读前的15分钟,经过校广播站,对学生进行时事政策教育和好人好事的宣传,使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学习各行各业英模的高尚情操,学习本校先进师生的优秀品质。

针对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说服力”。德育工作必须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针对他们的脾气禀性,不一样的举止言行,不一样的兴趣爱好,不一样的家庭背景,不一样的成长环境,采取不一样疏导方式。我们在德育实验中总结出五种疏导方法:(1)说理(2)规劝(3)慰抚(4)感化(5)警示。

情感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感染力”。“感人者莫过于情”,情感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情感投入的核心是关心人、体贴人。对学生教育满腔热情耐心引导,在学习上帮忙,在生活上体贴,在思想上关怀,使他们真正获得教师的爱。

趣味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吸引力”。我们依据青少年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经常开展一些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活动,如自护自救演讲,安全知识抢答赛,尊师敬长、讲礼貌懂礼貌故事会,“我心中的二十一世纪”作文写作竞赛,“生命的意义”等,来吸引大多数人的参与,从而进行广泛地德育教育。

激励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内驱力”。学校开展了“五星班团体”评比,制定了学生一日生活行为规范,大队部每一天有人监督检查,每周进行评比。各中队均制定出争章达标计划,按计划参与竞赛达标活动。

(四)德育途径多样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德育途径的选择,必须体现出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究实效。为此,我们始终坚持德育实验的扩展性,注重德育途径的多样性,强化全方位育人,其具体做法是:(1)建立爱国主义德育基地,列入教学计划统筹安排管理;(2)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商店、农村,深入基层,参加实践,体验生活,陶冶情操,验证课堂上所学的知识。(2)开展“手拉手”活动,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团体主义思想。(3)过好“五节”;清明踏青节、六一儿童节、庆祝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科技艺术节。为学生供给发挥兴趣和特长的机会,促进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增强学校的吸引力、感染力,给学生留下一个终生难忘的小学时代。(4)强化《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不仅仅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背诵,并且要能自觉遵守,对学生的品德有科学的评估体系,有周评、月评、期评和年度总评。经过实验,学生生活丰富多彩、遵纪守法,行为高雅。

1、重智轻德现象仍普遍存在。如果把目前的德育与智育作一比较,不管你承认与否,事实有目共睹,在我们学校部分教师中,德育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落实在行动上却远远不够。追塑原因,自上而下,智育有硬指标:及格率优秀率,而德育没有。所以,尽管学校重视德育,尽管大家明白“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道理,但德育与智育比较,教师仍“一手软、一手硬”。

2、学科德育标签化。将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但审视我们的学科德育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机渗透,往往是标签化的。相当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在课前、课后或课中,说上几句与德育有关的话,就算是完成了学科的德育任务。这种标签化的方式,不能说没有一步效果,但与“润物细无声”和德育要求相比,距离是遥远的。

3、德育资料、方法单一。长期以来,教师更习惯把道德教育当作一般的知识原理对学生加以灌输,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丰富的资料,德育方法重说教、轻实践,存在着许多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

4、活动缺少创意,资料缺乏。德育离不开活动,尤其是小学生,如何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开展富有成效的、学生易于理解的活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德育活动要具有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另外,需指出的是有些工作我们是做了,活动也搞了,但未能及时收集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总结得失。所以,能反映实验过程的构成性材料不齐。

1、班主任工作要求真务实。目前要以《守则》、《规范》为依据,结合班级实际,从小事抓起,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学生思想转化,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怀沟通;统一教育方法,争取家长配合,构成教育合力。

2、少先队要发挥组织功能,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开展学生易于理解的种类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3、语文课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避免课堂说教,避免贴标签式的渗透,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实践、重体验,提高语文课质量,另外,要注意选择典型个案,向外投寄,争取发表。

4、要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育人功能,努力创设宽松融洽的、进取向上的从文环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同时要营造催人奋进的物态环境,到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5、重视活动过程的指导、督查,重视资料的积累。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课题篇八

摘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而言非常重要,而想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仅仅依靠语文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这便要求教师必须及时地转变教学的理念,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指的是让学生可以通过课上学习到的知识方法来阅读课外的文章或者书籍,提高阅读的效果,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课内外阅读和谐发展,相互促进的教学机制。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取措施有效衔接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将课本知识方法作为基础,将阅读延伸到课外。

(一)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衔接起来,能够切实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现在部分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选择的往往是课内的内容。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其知识面。

(二)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风格的文化,感受文字所具备的魅力,提高其语文素养,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和词汇,对于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的提高都非常重要。

(三)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将课内外阅读衔接在一起,能够让学生阅读到大量的课外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文化的熏陶,其文化素养也会有明显的提高。并且,阅读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其人文情怀,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的社会阶层的状况,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会有明显提高,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会得到培养。

(一)必须遵循主体性的原则。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课内外阅读本身便是学生高级学习活动的一种,学生通过阅读的进行不但能够了解更多的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其对于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究愿望。这便要求教师进行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时候,将自身的引导作用发挥出来,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课内外阅读的衔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二)必须遵循教育性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性原则是其核心,这便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格素养的培养,同时,教师也应该重视教材知识的挖掘,深入地挖掘其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阅读内容的教育价值,帮助学生能够在进行课内外阅读的时候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一)以教材为依托,进行阅读资源的挖掘。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课堂教学的相关知识点作为依托和线索,找到和教材有关的课外读物,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拓宽其知识面,深入了解文本相关内容,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框架的构建。比如学习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的《示儿》《题临安邸》前,教师可以推荐学生查找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靖康之变”带给国家和老百姓的苦难和屈辱历史,了解北宋灭亡后,南宋统治者苟且偏安,寻欢作乐的生活。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能更深刻感受到诗人陆游的迫切希望祖国统一,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感受到诗人林升的愤恨和对国家民族命运深切忧虑的爱国之情。课内和课外阅读衔接,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也变得更加轻松。

教材中的文章很多是名家名篇或名著的节选或缩写,如五年级上册《草船借箭》、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等课文。在教学的前后,教师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阅读,使它们与教材衔接起来,这样学生会将课本与原文进行比较,探究,不仅能使学生更立体地、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还能使学生的阅读更有广度和深度。

(二)以课堂为阵地,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就要求教师要把相关的读书方法与课堂阅读有机结合起来,要不断地以教材为依托,向学生讲解相关的阅读方法,强化学生基本读法的训练,实现学生的永久发展。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方法是相通的,都要从字、词、句、段、篇入手,理解文章意思,学习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感情等。因而教师在进行课内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学会阅读,从探求阅读方法入手,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课内阅读中学会读书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运用读书方法,从而带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通过阅读计划制订和师生参与的方式衔接课内外阅读。

首先,需要进行完善阅读计划的制订。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年级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目标也各不相同,在接受知识的时候,程度也各不相同。这便要求教师进行小学语文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衔接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科学阅读计划的制订。很多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但是思维方式比较简单。教师在进行阅读计划制订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给其推荐那些插图比较多的课外读物,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的独立意识明显超过低年级学生,教师应该给学生一定的自由來进行阅读内容的选择,并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进行阅读交流计划的制订,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进行读书心得的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符合自己需要的阅读方式,切实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为学生成长奠定基础。其次,需要师生共同参与进来,更好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进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时候,为了将课外阅读的内容和课内教学更好地衔接在一起,教师应该参与进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给学生推荐其需要的课外读物,形成师生共读的良好氛围。这样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有效、持久地进行课内外阅读的衔接,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阅读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1.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主题阅读活动。

对于学生而言,阅读是一种自主和个性化的活动,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获得的感受也可能是不一样的。为了将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出来,做好课文知识和课外活动的衔接,教师可以进行课外阅读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沟通能力也会有明显的提高。如在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花生可贵的点在哪里,思考父亲为什么将花生和苹果、石榴、桃子等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让学生明白这篇文章赞扬了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品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还可引导学生交流分析自己感到优秀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精神,这样不但能了解学生的阅读量,还能了解学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2.开展读书笔记展评活动。

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可以将读书笔记展评的办法运用进来。通过进行读书笔记的展评,教师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当前的读书情况以及学生知识内化的情况。在开展读书笔记展评时,班级老师可以利用教室后面的墙壁,让学生将自己课外阅读所获得的心得展示出来,其他学生也可以通过观看来进行借鉴和学习。对于那些表现出色的学生应该对其进行鼓励和奖励,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也会有明显提高。

3.开展“读书节”系列活动。

学校每年于4月23日读书日举办“读书节”,历时一个月。“读书节”活动期间,学校举办经典诵读比赛、经典诵读展演、书签制作比赛、读书手抄报比赛、读书征文比赛,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开展作家进校园、“图书漂流”学生图书跳蚤市场、阅读主题家长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一个爱读书的孩子都有展示闪光的时刻。

4.开展网上阅读考级活动。

为引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让阅读成为孩子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学校开设阅读课程,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定为午读时间。班级设立图书角,向一至六年段学生共推荐400多本课外阅读好书,孩子们于期中期末两次参加考星网检测考级,不断积分累加:500—999分为一级,1000—1499分为二级,1500—1999分为三级,2000—2999分为四级,3000—3999分为五级,4000—4999分为六级,5000—6499分为七级,6500—7999分为八级,8000—9999分为九级,10000分以上为十级。过四级授予“学士星”,过七级授予“硕士星”,过十级授予“博士星”,期末进行隆重表彰。以此激励孩子们争做精神的富翁,人人争当“阅读之星”!以网上阅读考级为抓手,有效推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核心。尤其在小学阶段,阅读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课内外阅读时,教师必须加强对文本选择和使用的管理,让学生可以通过高质量、广范围的阅读,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研究”是对语文阅读形式的一次认识和尝试,取得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有效的阅读场内培养起阅读的兴趣,改变了碎片化的阅读状态,阅读面得到拓展,自身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2]刘丽红.课内得法课外得益:小学课内外阅读衔接解析[j].读写算,2020(11):103,105.

作者简介:游小玲,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育英小学分校。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课题篇九

尊敬的上级领导,我校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题研究已有半年时间,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这段时间的工作汇报如下:

我校先后展开了“课内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如何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与教学质量的关系”等主题大讨论活动。通过讨论,初步解决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为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舆论氛围。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让小学生在语文学科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保持“乐某某、主动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持续发展地阅读”,形成一种自身的能力,并保持这种健康良好的阅读状态。

1、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内驱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当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达到自己的目的有关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学习中去。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其次,以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宽松民主的氛围为基础,以灵活多变,富有情趣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兼以采用适当的阅读交流活动,想方设法,唤醒学生沉睡的自主意识,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内驱力。

2、给孩子提供自主阅读的机会。

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机会最基本的两个因素就是时间和空间。从时间上来说,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懂课文,理解课文,课后也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从空间上说,要改变以教师讲述,提问为主的形式,让学生的自主阅读、小组交流、走上讲台等多种形式灵活组合起来,形式多样化,扩大单位时间内学生主动活动的空间,提高自主阅读的质量。

3、阅读策略的指导。

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可分为知识性障碍和非知识性障碍。知识性障碍包括:(1).词汇障碍(2).语法障碍(3).背景知识障碍。非知识性障碍包括:(1).心理障碍(2).阅读习惯.(3).阅读速度(4).阅读技巧。而阅读策略是指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控阅读环节的过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灵活运用一系列阅读方法或技能的学习过程。通过使用科学的阅读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收集准确信息、形成个人理解。阅读策略的内容主要包括阅读技巧、语篇能力和思维能力。阅读策略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阅读过程中的情意策略、认知策略和智力策略。根据各种策略的指导组织教学活动并将它内化为学生稳定的自主阅读策略。这些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模式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固定的阅读方法。

4、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主要方法。

调查表明学生的阅读方法匮乏,自主阅读能力较差。在大力提倡自主学习的今天,我们的阅读也要改变以往的陈旧方法,转为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自主领悟阅读的真谛,才能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能力的舞台。

5、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

6、良好意志的培养。

所谓意志就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处于发展过程中,阅读材料总会碰到看不懂、理解不透的地方,这时就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和放弃的决定。所以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十分重要的。

1、开放学校图书室,指导高年级学生自己去借书、低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阅图书。

2、有效利用班级图书柜——每班成立几个读书小组,每名组员至少带一本读物,实行组内交换阅读,轮流完毕进行班内交换阅读,实现图书数量的增加。

3、建议家长每天督促孩子在做完作业后读15--30分钟的书。

4、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如故事会、朗诵会、读书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自编小报等;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1、向学生推介优秀图书书目,激励学生好读书,读好书。

2、美文诵读。引导学生读美文、画美文、写美文、表演美文,表达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诠释。

3、开展读书笔记展评活动,并将班级学生优秀读书笔记汇集成册,编印《我读书我快乐》。

4、开展看图作文、下水作文活动,并将部分学生优秀作品汇集成册,编印《优秀作文选》。

1、营造了师生读书氛围,养成读书习惯。

2、利用班级图书柜,实现了阅读资源共享。

3、课内课外有效链接,拓展了学生阅读空间。

4、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提升了学生文化素养。

5、教中感悟,总结反思,提升了教师教学水平。

6、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发展。

在课题研究的推动下,学校的整体阅读环境得到了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得到了较好的培养,阅读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参与教科研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在铜冶镇举行的阅读大赛活动中,闫淑怡等3名学生获得一等奖,李某某等学生获得二等奖,高某某等学生获得三等奖。李智芳和牛某某老师在“一师一优课”比赛中均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1、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个体的独特性,使得对课题的研究与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有效深入开展,是我们探究并需加以解决的研究课题。

2、进一步构建更有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实践中,我们虽然积极探索,但有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还未完全成型,还需我们进一步探索、总结、归纳、提炼与实践。

3、如何进一步有效抓好过程管理。从阅读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收效,势必会影响到老师的研究积极性和学生持之以恒的阅读积极性。这些因素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增加了管理难度。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课题篇十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

课题中期成果报告。

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戴直楷。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课题是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研究》专项课题,于2015年12月立项(课题批准号:szpj1550),现就课题研究中期成果作如下汇报:。

一、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于2015年12月立项为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研究》专项课题(课题批准号:szpj1550),自2016年2月开题至今已具体实施了一年有余的时间。课题组在研究中,借助网络查阅大量资料,了解分析了当前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现状,明确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组织实施不公、可操作性不强、区分度不高、结果使用不力等,课题组结合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有关政策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及本校实际,从学生综合素质的成因、培养和评价要素等方面,积极探索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规范而有效的操作模式;以“家校共育、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从学生的家庭、学校及社会,探索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或培养),考虑其评价的公平公正及有效的基本要素,制定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及其一系列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设计了制定方案制度——确定评价目标——强化宣传引领——落实素质培育——遴选证据样本——录入审核公示——流程监督管理——结果申报运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流程,基本建立学生的自我培育及评价——同学互助影响及监督记载——班主任(任课教师)引导培育及监督调研走访记录——证据录入与审核公示——年级组、教导处、德育处多部门(纸质文档与电子文档)共同保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1.成立课题组,建立制度,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

1课题组严格遵循国务院《关于加强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市教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深入思考,结合本校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有关经验,选择“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课题,组织申报了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研究》专项课题。课题获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立项后,学校再次召开课题研究人员会议,确定课题组研究人员资格,认真分析课题研究背景及其现状,拟定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基本途径,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制定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农村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确保课题研究真实有效,并在聘请原县教育科熊远国科长、县教研室主任教育学会会长邝尔安主任、教研室副主任赵良繁主任等领导和专家指导下,于2016年2月正式开题。

开题后,成立由学校校长亲自负责,学校骨干教师为主要研究成员的课题研究管理小组。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给于大力支持,保障此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要求在研究过程中,每阶段都有具体的研究计划,课题组成员两周一见面,交流研究现状;一月一总结,对研究结果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汇总,提出下一步研究目标。

2.研制课题研究活动计划。

课题组严格按照《课题管理办法》,仔细斟酌并拟定本课题研究计划,确立阶段研究目标,各研究成员明确分工,细化目标,责任到人。本课题从2015年12月立项开始,2017年12月结束,周期为二年,研究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5年10月至2015年11月);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12月到2016年11月);第三阶段,研究结题阶段(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

3.加强理论学习,助推课题研究实践。

2过反复探究实践,寻求解决办法的一个过程。解决问题务必要有理论作支撑,对搞课题研究的人来说,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尤其像农村这种条件不是特别优裕的学校,就更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在这种道理指引下,我们把与课题有关的理论书籍尽数收集,然后集体学习、相互传阅,而且,学习活动一如既往、永不停止。丰富理论知识,提高研究能力。

4.研读政策制定相关制度,开展行动研究。

学生综合素质受家庭、学校及社会影响,学生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接受家庭、学校及社会潜移默化的自我培养和家庭、学校的规范引领培养,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健康科学发展。在新课程改革及招生考试改革之中,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务必遵循社会发展需要,结合“以人为本”理念,研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量标,同时,高度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成长过程,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本质意义和价值,为此,课题组在学校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完善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和《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试行)》,设计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学期表)》和《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大昌中学学生素质培养制度》、《大昌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证据采集制度》、《大昌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证据录入制度》、《大昌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与结果监督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学生在综合素质操作实施制度,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基本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操作流程和管理体系,这是下一步研究的重要保证。

5.大量的材料收集与整理。

3评价典型案例分析和论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操作之我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让教育体现人的培育本质》,有效促进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已取得的阶段成果1.理论成果。

(1)激发学生综合素质认识,转变新时期人才观念。

本课题旨在加强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强化素质教育和人才选拔的技能和措施探索,主管部门、学校及老师们的高度重视,课题研究任务重,教师参与面大(充分发动班主任、任课教师)、涉及范围广(学校、家庭及社会),课题研究已经影响到全校的所有教师,激发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人才观念正在悄悄变化。学校无论是德育教育,还是文化教学,都牵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校领导及所有老师,以及学生家长,也为课题组提供案例,积极支持和帮助此课题研究,为此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2)明确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因素,探索公正公平评价策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导向上虽然以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创新、合作交流、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为主,学科成绩、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实践,照常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涉及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家庭、学校及社会),在学生潜移默化的自我培育和家庭、学校的规范引领指导培育下发展形成。要公正公平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务必采集学生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中养成的良好综合素质的有力证据,以避免信马由缰、我行我素的主观定论,为此,课题组结合现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政策与要求,制定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及素质培养、征集采集、证据录入及评价监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探索公正公平评价策略。

(3)基本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操作流程,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管理体系。

4养、证据采集、证据录入和评价监管拟定相应职责,确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真实有效、公平公正;形成了制定方案制度——确定评价目标——强化宣传引领——落实素质培育——遴选证据样本——录入审核公示——流程监督管理——结果申报运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流程和基本建立学生的自我培育及评价——同学互助影响及监督记载——班主任(任课教师)引导培育及监督调研走访记录——证据录入与审核公示——年级组、教导处、德育处多部门(纸质文档与电子文档)共同保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2.已发表或获奖论文、专著情况。

(3)《以事实为依据,以证据为准绳》戴直楷“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典型案例分析”上报重庆市教育评估院“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研究”专项课题组。

四、遇到的困惑与困难。

1.目前,课题材料收集量大、面广,还存在分类模糊现象,导致归纳整理上的误区。需结合相关理论,认真分析前阶段课题研究中的细节,减少课题研究中的无用功。

2.课题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并在全校推广运用中收到成效,但对学生综合素质有效证据的遴选缺乏科学合理的法理支撑,难以量化、无法收集到明显证据材料的评价项目等方面还很大盲点,导致问题分析受阻。

3.课题研究人研究意识有待加强,研究技术和能力还需强化培养,给课题研究进展带来一定影响,需让其尽快熟悉相关业务与情况。

4.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涉及人才的选拔与运用,区域性因素影响特别大,还需主管部门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力求为国家建设培养健康、有用和创新性人才,在尽力考量区域性影响的情况下,制定较为公平合理的政策,拟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真正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5.虽学校对此课题研究相当重视,给予各方面的支持,但农村中。

5学的实际情况,给课题研究带来的困难和挫折是不言而喻的。

五、课题研究下一阶段推进计划。

本课题还有一年的研究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实践我们的课题:

1.继续深入学习理论,深入思考,提升研究能力。

2.认真制定课题计划,撰写课题案例,撰写与课题有关的教育叙事,撰写和课题有关的论文。

3.分析汇总,总结提升,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不断调整充实研究计划。

4.努力实践,不断反思,在不断研究中继续探索,形成《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报告。

六、主要创新点。

本课题立足于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规范化操作,挖掘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素,从素质培养、证据采集、证据录入和评价监管等方面,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流程,本教育就是对人才的培养,若忽视培养谈评价,当然会出现信马由缰、我行我素的不负责任之现象,为此,按照教育基本内涵“培养-评价-运用”的原则,基本形成学生的自我培育及评价——同学互助影响及监督记载——班主任(任课教师)引导培育及监督调研走访记录——证据录入与审核公示——年级组、教导处、德育处多部门(纸质文档与电子文档)共同保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七、预期研究成果。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课题组。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课题篇十一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课题是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研究》专项课题,于20xx年12月立项(课题批准号:szpj1550),现就课题研究中期成果作如下汇报:

本课题于20xx年12月立项为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研究》专项课题(课题批准号:szpj1550),自20xx年2月开题至今已具体实施了一年有余的时间。课题组在研究中,借助网络查阅大量资料,了解分析了当前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现状,明确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组织实施不公、可操作性不强、区分度不高、结果使用不力等,课题组结合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有关政策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及本校实际,从学生综合素质的成因、培养和评价要素等方面,积极探索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规范而有效的操作模式;以“家校共育、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从学生的家庭、学校及社会,探索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或培养),考虑其评价的公平公正及有效的基本要素,制定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及其一系列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设计了制定方案制度——确定评价目标——强化宣传引领——落实素质培育——遴选证据样本——录入审核公示——流程监督管理——结果申报运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流程,基本建立学生的自我培育及评价——同学互助影响及监督记载——班主任(任课教师)引导培育及监督调研走访记录——证据录入与审核公示——年级组、教导处、德育处多部门(纸质文档与电子文档)共同保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1、成立课题组,建立制度,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

1课题组严格遵循国务院《关于加强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市教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xx】11号),深入思考,结合本校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有关经验,选择“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课题,组织申报了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研究》专项课题。课题获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立项后,学校再次召开课题研究人员会议,确定课题组研究人员资格,认真分析课题研究背景及其现状,拟定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基本途径,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制定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农村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确保课题研究真实有效,并在聘请原县教育科熊远国科长、县教研室主任教育学会会长邝尔安主任、教研室副主任赵良繁主任等领导和专家指导下,于20xx年2月正式开题。

开题后,成立由学校校长亲自负责,学校骨干教师为主要研究成员的课题研究管理小组。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给于大力支持,保障此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要求在研究过程中,每阶段都有具体的研究计划,课题组成员两周一见面,交流研究现状;一月一总结,对研究结果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汇总,提出下一步研究目标。

2、研制课题研究活动计划。

课题组严格按照《课题管理办法》,仔细斟酌并拟定本课题研究计划,确立阶段研究目标,各研究成员明确分工,细化目标,责任到人。本课题从20xx年12月立项开始,20xx年12月结束,周期为二年,研究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xx年10月至20xx年11月);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xx年12月到20xx年11月);第三阶段,研究结题阶段(20xx年12月到20xx年12月)。

3、加强理论学习,助推课题研究实践。

综合素质评价是新课程改革及招生考试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学生潜移默化的自我培养和家庭及学校规范引领培养。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学生成长规律及新课程观学习,便于规范有效提炼学生正确的综合素质,落实学生培养及人才选拔。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并非经验的提炼,而是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困惑通过反复探究实践,寻求解决办法的一个过程。解决问题务必要有理论作支撑,对搞课题研究的人来说,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尤其像农村这种条件不是特别优裕的学校,就更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在这种道理指引下,我们把与课题有关的理论书籍尽数收集,然后集体学习、相互传阅,而且,学习活动一如既往、永不停止。丰富理论知识,提高研究能力。

4、研读政策制定相关制度,开展行动研究。

学生综合素质受家庭、学校及社会影响,学生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接受家庭、学校及社会潜移默化的自我培养和家庭、学校的规范引领培养,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健康科学发展。在新课程改革及招生考试改革之中,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务必遵循社会发展需要,结合“以人为本”理念,研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量标,同时,高度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成长过程,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本质意义和价值,为此,课题组在学校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完善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和《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试行)》,设计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学期表)》和《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大昌中学学生素质培养制度》、《大昌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证据采集制度》、《大昌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证据录入制度》、《大昌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与结果监督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学生在综合素质操作实施制度,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基本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操作流程和管理体系,这是下一步研究的重要保证。

5、大量的材料收集与整理。

通过网络大量收集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现状,结合学校实际对比分析,借鉴因地域差异、学校环境、社会关注等因素,出现评价观测、证据采集的畏难情绪和人为因素,也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马由缰、不讲原则、不讲规矩等诸多乱象,致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严重失真的现象,建立可量化、可收集到明显证据材料的评价项目样本选项,探索切实可行的政策,统一评价口径和标准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确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有序进行,初步形成《以事实为依据,以证据为准绳》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典型案例分析和论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操作之我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让教育体现人的培育本质》,有效促进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1)激发学生综合素质认识,转变新时期人才观念。

本课题旨在加强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强化素质教育和人才选拔的技能和措施探索,主管部门、学校及老师们的高度重视,课题研究任务重,教师参与面大(充分发动班主任、任课教师)、涉及范围广(学校、家庭及社会),课题研究已经影响到全校的所有教师,激发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人才观念正在悄悄变化。学校无论是德育教育,还是文化教学,都牵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校领导及所有老师,以及学生家长,也为课题组提供案例,积极支持和帮助此课题研究,为此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2)明确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因素,探索公正公平评价策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导向上虽然以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创新、合作交流、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为主,学科成绩、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实践,照常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涉及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家庭、学校及社会),在学生潜移默化的自我培育和家庭、学校的规范引领指导培育下发展形成。要公正公平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务必采集学生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中养成的良好综合素质的有力证据,以避免信马由缰、我行我素的主观定论,为此,课题组结合现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政策与要求,制定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及素质培养、征集采集、证据录入及评价监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探索公正公平评价策略。

(3)基本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操作流程,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管理体系。

根据《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及有关制度,成立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并按照素质培养、证据采集、证据录入和评价监管拟定相应职责,确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真实有效、公平公正;形成了制定方案制度——确定评价目标——强化宣传引领——落实素质培育——遴选证据样本——录入审核公示——流程监督管理——结果申报运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流程和基本建立学生的自我培育及评价——同学互助影响及监督记载——班主任(任课教师)引导培育及监督调研走访记录——证据录入与审核公示——年级组、教导处、德育处多部门(纸质文档与电子文档)共同保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2、已发表或获奖论文、专著情况。

(3)《以事实为依据,以证据为准绳》戴直楷“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典型案例分析”上报重庆市教育评估院“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研究”专项课题组。

1、目前,课题材料收集量大、面广,还存在分类模糊现象,导致归纳整理上的误区。需结合相关理论,认真分析前阶段课题研究中的细节,减少课题研究中的无用功。

2、课题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并在全校推广运用中收到成效,但对学生综合素质有效证据的遴选缺乏科学合理的法理支撑,难以量化、无法收集到明显证据材料的评价项目等方面还很大盲点,导致问题分析受阻。

3、课题研究人研究意识有待加强,研究技术和能力还需强化培养,给课题研究进展带来一定影响,需让其尽快熟悉相关业务与情况。

4、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涉及人才的选拔与运用,区域性因素影响特别大,还需主管部门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力求为国家建设培养健康、有用和创新性人才,在尽力考量区域性影响的情况下,制定较为公平合理的政策,拟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真正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5、虽学校对此课题研究相当重视,给予各方面的支持,但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给课题研究带来的困难和挫折是不言而喻的。

本课题还有一年的研究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实践我们的课题:

1、继续深入学习理论,深入思考,提升研究能力。

2、认真制定课题计划,撰写课题案例,撰写与课题有关的教育叙事,撰写和课题有关的论文。

3、分析汇总,总结提升,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不断调整充实研究计划。

4、努力实践,不断反思,在不断研究中继续探索,形成《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报告。

本课题立足于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规范化操作,挖掘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素,从素质培养、证据采集、证据录入和评价监管等方面,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流程,本教育就是对人才的培养,若忽视培养谈评价,当然会出现信马由缰、我行我素的不负责任之现象,为此,按照教育基本内涵“培养—评价—运用”的原则,基本形成学生的自我培育及评价——同学互助影响及监督记载——班主任(任课教师)引导培育及监督调研走访记录——证据录入与审核公示——年级组、教导处、德育处多部门(纸质文档与电子文档)共同保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课题篇十二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研究负责人xxx负责人所在单位xx镇xx小学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本人的不懈努力,我的小课题《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现在我对小课题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摸清学生阅读现状。

为了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我们所作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随机对三至六年级的18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比较浓厚,家长对孩子的阅读也愿意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课外读物的层面较窄,他们不能正确地选择内容积极向上的读物,比较偏爱流行元素较多的庸俗漫画;2、学生课内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较低,有待持续培养与进一步提高;3、学生在家中没有良好的阅读氛围,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看电视的时间远远大于课外阅读时间。

4、学生阅读习惯差,只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二)提高教师文学素养。

我认为开展课题研究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特别是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议,并鼓励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阅读理论或教育理论书籍,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理论素养。

(三)环境布置,营造书香要让孩子爱上阅读,良好的阅读环境很重要。学生无心阅读有很大程度是没有好的阅读环境。为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变学生的阅读环境:

1、学校发起“我爱读书”活动。要求全校每个学生要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阅读积累。制定读书活动计划,让高年级同学做好表率作用。利用每个班级的黑板报宣传读书的作用,让每块黑板都会说话,向学生传达“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香味儿。

2、开辟“图书角”。我们各年级学生的教室都有一个大书柜,这就是我们班级的图书角。图书角图书的来源主要是图书馆整班借阅。另外,隔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图书大量阅读完之后,采用班级与班级之间整班调换的方式来借阅书本,以扩充图书的流通量。并且每个班级都有专任图书管理员,他们采用图书馆的形式把每本书号,整理成图书目录。借阅时都有借阅手册,每个同学只允许每次只允许借一本,且有时间限制。管理员做好详细的借阅登记。每隔一段时间管理员都会清点班级图书,发现有破损、涂改、撕毁等现象必须以原价赔偿。

3、评选“阅读之星”每个班级后面都有一块大黑板。这块黑板是学生展现才华的天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定期可以利用板报之类的班级宣传。将我们一阶段的阅读成果呈现出来,评选阅读之星并结合图文并茂的黑板、板报,表扬阅读之星,这样孩子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厚。

表现为爱读书,还表现为有正确的读书方法,会自己阅读。

1、以疑激趣。

课堂教学中任何一篇文本有许多的疑惑补白之处,在教学中这疑惑点可能是课题,可以是文章的开头,或中间空白之处,也可能是文章的结尾。采用疑惑点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衔接这是很有效的一种方式。

2、课后延伸。

现有的教材有许多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在教学后作为拓展延伸的材料,对于学生的阅读量有了极大的补充。如教学《杨氏之子》之后,对于文言文,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我就推荐孩子们看《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文章,作为拓展阅读材料。学习了《青山处处埋忠骨》后,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传》。这样,课内和课外有效的进行了衔接,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每周一诗经典诵读。

结合我校实际,以及相关教育教学内容。学校开展了“每周一诗,经典诵读”活动。将六个年级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结合学生实际,编辑诵读教材。每周一早读教师指导,背诵经典诗词。并且学校组织不定期抽查,评选优秀诵读班级。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一)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自课题立项至今,学校图书馆共出借图书达1000余本,学生平均每人10本以上,其中最多的学生共读书20余本。学生将课余时间利用了起来,通过阅读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引发了师生之间的阅读互动。

一本,再和学生们聊一聊这本书,告诉他们最近老师看了一本什么书,内容是什么,老师的感受如何等等。学生们最易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推荐,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去阅读。而学生们一有最新的图书,也会抢着给老师介绍。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阅读氛围日渐浓厚。

(三)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看,随机性比较强,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读什么样的书才有益呢?教师要加以指导。首先是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其次是选择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拘囿于语文书、语文补充阅读材料,实现了“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四)学生爱上了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的课题研究有效实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促进了师生的全面发展。

经过教师不懈的努力,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很大提高,并且,以读促写,从好词佳句的积累,到写出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着。同时,通过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有积极意义。

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老师兢兢业业、研究课题半年多来由于尚属于实验研究阶段,还存在诸多不足:

(一)、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还可以继续深入地研究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方式。

思路(二)、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研讨学生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立足点及方法,虽然我们课题组成员也探索了一些方法与策略,但都是肤浅的。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研讨出更为深入、有效的整合策略与方法。

(三)、时间和精力不足;作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几乎占用了我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每天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驱,坐到书桌前面对科研时总是有些力不从心。我们不可能像专家那样有专门的时间来搞科研。关于这方面我会自己想办法找时间来克服困难。

(四)、经验不足;研究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还是缺乏经验,比如,如何从一大堆调查问卷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这不仅仅是数据统计的问题。尤其是简答题。又比如,到底小课题研究过程中都要做哪些具体的事情,最后的成果到底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才算最好,反思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确定了以下思路:

(一)、放开让学生去凭兴趣去读,允许一部分同学跟着自己的节奏走。

(二)、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尽量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又时间去阅读。

(三)、利用开家长会和网上沟通的机会,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给家长推荐书目,让家长积极为孩子购买。让家长也来参与我们的课题,密切配合我们的工作。

(四)、每位教师继续坚持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

我校领导对课题研究非常重视和支持,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参与到了课题研究中,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小课题《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一定会顺利结题。

自《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这一课题开题以来,我们课题组严格按照制定的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开展各项工作,我们立足课外阅读,深入学习,统一思想,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为了让研究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实施,现对近一年的课外阅读指导实践做如下小结:。

(一)了解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为了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全面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以及家长的支持态度,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为此我们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进行调查。

(1)观念落后.虽然现在农村、城乡结合部及打工人员子女的生活条件比过去大有改善,但他们的心态、观念仍较落后,许多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往往视子女读课外书为“闲书”,横加指责,强迫子女“一心只读教科书”.教师“一心只教圣贤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其实,这些都是应试教育衍生出来怪胎.由于应试的局面,学生未能获得大量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籍,从而导致知识面狭窄,积累不足.

(2)课外读物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未能给孩子购买一定量的课外读物,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孩子没有一个书房,没有一个书柜;家庭购买的书,除了大量的《每日一练》、《ab卷》之外,只是几本关于写作技巧、写作指导方面的书――家里那些现代化的设施形同虚设,没有一点“书香”之气.学校的图书利用率不高,大批的好书束之高阁,躺在书库里睡大觉,部分学生手头却是空空如也.

(3)阅读无氛围.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己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作业之余,学生便以看电视、玩游戏来打发时间,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其次,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很少鼓励、指导学生去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更谈不上花时间去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活动,阅读课外书成了老师口头上的奢侈品,而教师对学生有否阅读的监控也缺少有效的办法,放任自流的现象相当严重.

(二)我们所采取的对策:。

1、转变观念,重视“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多处强调了“阅读”和“积累”,并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课外阅读的量.我们组织教师学习课标,通过学习,老师们明白小学语文教学光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二十几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我们召开家长会,告家长书等,介绍读课外书的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长、老师明确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阅读教育观念,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不断“积累”,不断“获得”.

2、激发兴趣,“我”要“读”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

(2)借助故事.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当教师(或学生)讲完故事以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课外书,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课外,学生有广泛的自主权,只要爱读书,都会读到自己喜爱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讲者,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听者,在享受故事带来的世界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

(3)阅读期待.教师选取文中精彩的片段,有声有色地向学生朗读,然后突然中止,利用阅读期待适时向学生推荐读物,让学生自己从课外读物中去欣赏,去品味,去历经做读书人.

(4)成果展示.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在实践中,我们通过评选读书之星、评比读书笔记、读书小报等形式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稳定并进一步了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3、创造条件,促进“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学校和家庭,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经常性地“读”.

(1)保证读物.“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供给学生读物.我们要求家长,要定期为学生购买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我们要求学校图书管理员要不怕麻烦,向学生开放图书室,同时我们还让各班级的学生将自己的图书捐出来布置班级图书角,在班里选出负责任的学生进行管理、借阅的登记,同时可以各班级之间调换借阅,这样就使图书角灵活增容,有源源活水.

(2)保证时间.“君子不可一日无书.”固定课外阅读的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我们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其次,要求教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取消机械重复的家庭作业,把课外阅读作为家庭作业,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即使教学任务非常紧张,也要保证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时间,课外阅读交流活动也不能因教学任务紧张而受排挤.我们要求学生每天身边要有一本课外书,利用早晨、中午自主阅读.我们还特别规定:凡是课堂作业做好了,学生可以取出自己喜爱的图书阅读.

(3)推荐读物.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自制能力差,加之农村学生家长教育观念淡薄,知识面狭窄,往往对课外读物的选择无所适从.作为教师,我们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的推荐工作.a、平时多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作为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另外,小学课本中选入的名家名作多是节选,只能窥一斑而未见全貌,所以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去阅读作品的全部,甚至增读该作家的同风格的其它文章.b、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分年级推荐优秀古诗文和名家名著.c、在阅读课上,不时向学生推荐一些班级图书角里的好书.

4、介绍方法,引导“读”

实验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都很明确.有的只凭兴趣;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因此,我们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我的做法主要是利用每周的阅读教学课,向他们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一是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二是浏览法,即对所读的书报,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

三是精读法,即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

5、开展活动,强化“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因此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鼓励,不断地指导,绝不能虎头蛇尾.为了把班上已逐步形成的课外阅读风气持续下来,发扬下去,我们经常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一些为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并把这些活动与阅读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1)开展读书会.利用班队课举行“故事会”,让学生把自己从课外读物中看来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出来,或者以分角色化装表演的方式讲故事,使活动趣味无穷.“佳作欣赏会”,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或教师提供音像片欣赏,或师生配乐读.这种音像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从佳作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欲望.我们还开展“读书心得会”与习作讲评、阅读教学相结合,这样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心得”多了,“体会”深了,阅读的能力也自然增强了,阅读的兴趣也随之进一步强化.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活动.速读赛,选用同一篇文章,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进行阅读,看谁能说准文章的主要人物、线索及主要内容,并判断出文章的优劣.朗诵赛,主要是对所选的诗歌、散文做出表情朗诵,从而感悟语言的魅力.读书知识竞赛,设计若干读写方面的有关基础知识题,让学生竞答或书面回答.当然,竞赛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强化课外阅读,以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本课题研究在以下两个方面尚要改进和深入:。

一是研究还局限于以实践为基本载体,缺少了精细有效的研究分析成分.研究过程中,缺少个案跟踪,使研究实验过程的效度不够彰显.

二是还未形成(很难形成)可应用的校本阅读教材的成果.在课内外阅读融合研究方面,课题组还应在内容选定,教材物化方面做进一步的整合提炼.

今后设想:。

1、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2、在课内外阅读的结合方面加大研究,要真正做到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目的.

3、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特别是语文课内外教材内容和资源,提高学生的兴趣.

4、课题的研究的远景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

总之,在实践中我们还是初探者,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发现,但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我们会从中收获累累硕果.

立项号:hlxkt2019。

负责人:臧前伟。

所在单位:海林市柴河镇中心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课程标准》就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少读书,不读书。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部编本语文教材比起以往教材,更加注意往课外阅读延伸了,但阅读量还是不够。而就本校而言,地处乡镇,学生多为附近农村的孩子,家长文化层次不高,留守儿童多,无力对孩子阅读做出更好的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量明显欠缺。另外学生的阅读缺少系统性,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缺少有效的衔接。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阅读对于孩子智力发展、性格塑造、人格形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绝大多数是在阅读中形成的,而三分筑基在课内,七分筑塔在课外。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我们要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将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起来,进行“主题阅读”,提倡阅读教学的“1+x”,让课堂知识作为课外阅读的根基,课外阅读作为课堂知识的延伸,在基础与拓展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孩子的成长。

关键词:课外阅读“1+x”阅读主题阅读有效衔接。

课外阅读:它是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的,指学生在课堂外通过对非教材内容的阅读而提升其理解力、拓宽其知识面的阅读活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主要有报刊、书籍、网络文本等。

“1+x”阅读: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

主题阅读:即大单元主题教学法,就是把语文书上的课文内容和主题一致的课外内容相互融合,通过一定的阅读模式有效地衔接起来,让学生阅读的量至少是原来阅读内容的二倍甚至是三倍,扩充阅读量,积累语言、感悟写法,丰富人生积累。

有效衔接:衔接即连接,指通过课内阅读延伸至相关课外文本,将课内和课外阅读融合,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过程。轻松愉悦、活泼有趣、张驰有度、收放自如、前后呼应的,学生自主而非他主方为有效。

(一)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优化课内阅读的质态,以教材为圆心,以课堂阅读为辐射源,课内得法,课外发散,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人文素养,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落实语文课标中关于小学课内外阅读量的指标,使课外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衔接,有效整合。

(二)课题研究内容。

1.探索主题阅读课的教学模式。教给给学生各种实用的读书方法,比如快读、浏览、跳读、猜读、群读、还有非连续文本阅读,检索阅读,等等。

2.探索“1+x”阅读模式,筛选适合学生的读物,增加学生阅读量。

3.探索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模式。如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经典诵读课、主题队会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堂结构。

(一)课题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以达到预期效果,完成预期成果。

文献研究法:查找已有的与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为师生提供素材,构建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理论体系。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概括、归纳,提炼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时间。

课题研究时间:2019年6月-2020年6月。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9年6月)。

1.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做好开题各项准备工作。

2.组织学习相关理论,进行课题研究培训,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目的和意义。

3.课题研究人员明确分工,做好研究的各项准备工作。

臧前伟:课题负责人,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

苗林霞:课题培训,理论学习。

赵艳秀、苗林霞:课题资料的记录、归档、搜集与整理。

孙晓春、高峰:调查、调研、组织座谈。

其他成员:参与教学研究、实践研讨活动。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9年7月-2020年5月)。

1.进行初步研究,深入了解目前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包括语文教材的拓展阅读情况、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时间的分配、已阅读的阅读量、阅读书目的选择等,进行记录和资料整理。

2.继续学习课题研究相关理论知识。

3.进行主题阅读教学实验。加强有效的阅读指导,教给学生有效实用的阅读方法,凸显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阅读质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4.探索“1+x”阅读模式。筛选适合学生的读物,增加学生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5.探索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模式。如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经典诵读课、主题队会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堂结构。

6.开展各种各样的阅读交流活动,如故事会、心得交流、手抄小报展等,强化榜样的导向作用。

7.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20年6月)。

1.对研究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撰写结题报告。

3.撰写相关论文或其他课题研究成果展示。

1.课题结题报告。

2.班级推荐阅读的书目。

3.学生阅读心得和完成的阅读作业。

4.阅读交流展示活动计划及小结。

5.每人一篇高质量课题研究论文。

6.课题研究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视频等。)。

1.课题组共有11人。全体实验教师都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均参加过“十二五”和“十三五”科研课题的研究。这样的科研队伍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本课题着眼于语文阅读教学第一线,将受到除课题组人员以外的一线广大教师的关心和支持。

2.我校是科研课题研究先进学校,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健全,领导高度重视,能保证研究顺利开展。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课题篇十三

该报告被广泛使用。根据上级的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都要向上级汇报,反映工作的基本情况、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思路。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立项号:hlxkt2019。

负责人:臧前伟。

所在单位:海林市柴河镇中心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课程标准》就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少读书,不读书。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部编本语文教材比起以往教材,更加注意往课外阅读延伸了,但阅读量还是不够。而就本校而言,地处乡镇,学生多为附近农村的孩子,家长文化层次不高,留守儿童多,无力对孩子阅读做出更好的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量明显欠缺。另外学生的阅读缺少系统性,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缺少有效的衔接。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阅读对于孩子智力发展、性格塑造、人格形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绝大多数是在阅读中形成的,而三分筑基在课内,七分筑塔在课外。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我们要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将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起来,进行“主题阅读”,提倡阅读教学的“1+x”,让课堂知识作为课外阅读的根基,课外阅读作为课堂知识的延伸,在基础与拓展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孩子的成长。

关键词:课外阅读“1+x”阅读主题阅读有效衔接。

课外阅读:它是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的,指学生在课堂外通过对非教材内容的阅读而提升其理解力、拓宽其知识面的阅读活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主要有报刊、书籍、网络文本等。

“1+x”阅读: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

主题阅读:即大单元主题教学法,就是把语文书上的课文内容和主题一致的课外内容相互融合,通过一定的阅读模式有效地衔接起来,让学生阅读的量至少是原来阅读内容的二倍甚至是三倍,扩充阅读量,积累语言、感悟写法,丰富人生积累。

有效衔接:衔接即连接,指通过课内阅读延伸至相关课外文本,将课内和课外阅读融合,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过程。轻松愉悦、活泼有趣、张驰有度、收放自如、前后呼应的,学生自主而非他主方为有效。

(一)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优化课内阅读的质态,以教材为圆心,以课堂阅读为辐射源,课内得法,课外发散,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人文素养,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落实语文课标中关于小学课内外阅读量的指标,使课外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衔接,有效整合。

(二)课题研究内容。

1.探索主题阅读课的教学模式。教给给学生各种实用的读书方法,比如快读、浏览、跳读、猜读、群读、还有非连续文本阅读,检索阅读,等等。

2.探索“1+x”阅读模式,筛选适合学生的读物,增加学生阅读量。

3.探索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模式。如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经典诵读课、主题队会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堂结构。

(一)课题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以达到预期效果,完成预期成果。

文献研究法:查找已有的与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为师生提供素材,构建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理论体系。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概括、归纳,提炼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时间。

课题研究时间:2019年6月-2020年6月。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9年6月)。

1.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做好开题各项准备工作。

2.组织学习相关理论,进行课题研究培训,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目的和意义。

3.课题研究人员明确分工,做好研究的各项准备工作。

臧前伟:课题负责人,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

苗林霞:课题培训,理论学习。

赵艳秀、苗林霞:课题资料的记录、归档、搜集与整理。

孙晓春、高峰:调查、调研、组织座谈。

其他成员:参与教学研究、实践研讨活动。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9年7月-2020年5月)。

1.进行初步研究,深入了解目前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包括语文教材的拓展阅读情况、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时间的分配、已阅读的阅读量、阅读书目的选择等,进行记录和资料整理。

2.继续学习课题研究相关理论知识。

3.进行主题阅读教学实验。加强有效的阅读指导,教给学生有效实用的阅读方法,凸显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阅读质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4.探索“1+x”阅读模式。筛选适合学生的读物,增加学生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5.探索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模式。如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经典诵读课、主题队会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堂结构。

6.开展各种各样的阅读交流活动,如故事会、心得交流、手抄小报展等,强化榜样的导向作用。

7.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20年6月)。

1.对研究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撰写结题报告。

3.撰写相关论文或其他课题研究成果展示。

1.课题结题报告。

2.班级推荐阅读的书目。

3.学生阅读心得和完成的阅读作业。

4.阅读交流展示活动计划及小结。

5.每人一篇高质量课题研究论文。

6.课题研究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视频等。)。

1.课题组共有11人。全体实验教师都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均参加过“十二五”和“十三五”科研课题的研究。这样的科研队伍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本课题着眼于语文阅读教学第一线,将受到除课题组人员以外的一线广大教师的关心和支持。

2.我校是科研课题研究先进学校,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健全,领导高度重视,能保证研究顺利开展。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是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课题,课题于20-年11月批准立项,20-年11月开始课题研究,计划于20-年11月结题。课题实施以来,在xx市和xx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的关心与指导下,课题组按照研究计划,依托教学能手工作站这一平台,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班级学习共同体为载体,扎实开展研究,带动了学生学习潜力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课题研究取得了必须的效果。现将课题中期实验状况汇报如下:

问题探究教学:“问题探究教学”是透过创设有感染力的问题及情境,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构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务必解决的求知状态,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在问题中练习,在尝试中创新的教学方式。一般包括“学习准备、目标解析、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检测与评价”六个教学环节和“问讲读议练做”六种基本方法。提倡做到:第一,不确定环节用时。第二,不拘泥环节应用完整。第三,不规定环节顺序,能够不完整重复呈现。

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学习方式包括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习潜力,一个是学习关系。

学习方式不仅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信息交流、情感交融、观念沟通的活动结构。因而,学习方式最核心的是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升华的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建构方式。如果我们把教学活动或学生的学习仅仅看作是获取符号知识的活动,那么理解性学习也许就应是最主要的方式,然而教学活动事实上并不只有获取符号知识这个单一的目标,如果我们仅仅采取理解性学习这种方式,显然有问题。因为理解性学习难以满足师生情感交融、观念沟通的需要。

(一)开题论证、制定研究目标资料。

20-年11月《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批准立项,课题组聘请了xx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郭xx老师、xx区教研室副主任李xx老师、xx区教研室数学教研员吕xx、物理教研员董xx老师为指导专家。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论证,讨论并透过了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制定了为期一年的研究计划。

1、课题的研究目标。

(1)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创设简单和谐的育人环境,结合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切实落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

(2)以此为契机,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深化我校前期的研究成果,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构成一支教学潜力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勤于探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培养良好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题的研究资料。

(1)探索各教学环节中自主学习的基本模式。

(2)探索学科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建立班级学习共同体。

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中,目前采用最多的合作学习样式就是小组合作,我们计划在实验班开展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工作。每个成员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有明确的小组分工和职责,最大限度的发挥成员的用心性和创造性。

(3)探索探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学习是近些年来人们强调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务必具有四个基本要素:一是问题或主题,二是方法,三是过程,四是条件。我们的研究主要围绕这四个方面,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潜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4)构建多元评价方法。

探索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构成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的评价机制,也是实施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研究的重要资料。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相适应的自主学习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学生学习状况时,不仅仅注意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程度、参与潜力的增强与提高。评价中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注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使每个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学习有关理论,打下研究基础。

2月18日,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了各成员的分工,课题组重点推荐并统一购买了一批教育理论书籍及有关教育专著,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了解问题探究、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资料和成功经验。每位成员都撰写了读书笔记并在博客中发表。高武生老师的《学会合作》读后感、李xx老师的学习《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施》心得体会、雷xx老师的《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读后感分别从不同角度深刻地谈到了学习有关书籍的体会。透过组织学习,提升了理论水平,为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探讨研究方法,确立实施步骤。

为了让我们的课题研究更有针对性、实践指导性,我们研究组发放了200张学生调查问卷和100张教师调查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完成了调查报告,明确了研究方向。同时课题组确定了8个课题实施的实验班及课题研究计划,召开了班级学习共同体动员大会,将班级学习共同体作为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载体,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学生培养目标体系。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了论证,撰写了开题报告,并于4月25日在我校召开了课题开题仪式暨工作站揭牌仪式,区教育局副局长刘xx、区教研室副主任李xx出席了会议并为工作站揭牌。

1、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利用现有手段,从图书、期刊、报纸、网络上查找与问题探究、学生学习方式有关理论文章,并以此为研究依据开展课题研究。

(2)调查法。透过在师生中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找出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的症结所在,找准研究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径。

(3)行动研究法。透过观摩学习、交流研讨、参观考察等形式到本地和外地学校进行实地调研,总结他人优点,提升自我发展。

(4)案例分析法。根据八个课题研究实验班带给的具体教学实例,进行分析、反思、评价,不断完善研究方案,改善教学方法,总结出有效的学生学生学习方式。

2、课题实施步骤:

此项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

(2)学习有关理论,了解问题探究、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资料和成功经验。

(3)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学生培养目标体系。

(4)培训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召开开题会报告会,由专家认定并启动此课题的研究,完成开题报告。

(2)组织各项相关的教研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课题的研究探索和实践,收集各学科教学案例。

(3)及时搜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定期召开研讨会,做好各阶段的总结,构成中期报告。

(4)聘请专家进行研究过程中的指导。

(5)研究个体撰写研究个案、论文及模式。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整理、统计和分析课题资料,汇编相关研究成果(论文、案例及反思),撰写结题报告。

(2)申请结题。

(四)科学拟定量表,理论结合实践。

目前,我们的课题研究进入第二阶段:课堂实践阶段。

1、校内公开研讨促进老师反思成长。

在理论应用于实践之前,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讨论并拟定了比较科学的量表从三方面用于课堂观察,在我校课题组成员范围内,进行了课例研究活动。

课例实践中,我们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操作模式,透过“学习准备、目标解析、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检测与评价”六个教学环节和“问讲读议练做”六种基本方法进行课题研究。研究中提倡做到:第一,不确定环节用时。第二,不拘泥环节应用完整。第三,不规定环节顺序,能够不完整重复呈现。

王xx、张xx、霍xx等老师分别向我们展示了语文、数学、物理等不同学科在学习方式转变方面的探索和尝试,课题组成员参与课前准备、课中观察、课后评课等各个环节。课堂观察依据量表,各个成员任务明确,观察仔细。课后评课活动科学规范,讨论热烈,评价中肯,雷xx老师对王xx的授课撰写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学案例反思,霍xx老师的《摩擦力》教学反思都是对我们的课题应用于实践的进一步思考。在评课议课中课题组成员的思维得以碰撞,教学实践水平得到提高。所有的课题研究活动我们都用录像、摄影、笔记等形式做了详细记录,为今后教学及研究工作留下了宝贵的实践学习资料。

2、校际同课异构加大辐射带动。

5月14日在xx初中举办了“实验初中共同体校本研修成果展示”活动,我站教师王xx、霍xx和xx初中教师曹维静、韩xx,就八年级语文和八年级物理作同题异构课展示。工作站的全体成员及共同体学校的代表100余人参与了听课评课活动。老师们对这种形式的研讨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评课活动进行的十分扎实有效,老师们就自己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真诚地交流讨论,大家都觉得受益匪浅。

3、依托电视媒体增强宣传力度。

20-年4月,渭南电视台《教育在线》联手与xx市教育局、xx区教育局推出了一档新栏目《名师讲堂》。工作站成员霍xx、张xx老师参与了节目录制。录制前期,课题组全体成员对霍老师和张老师的课进行了研讨、磨课,最终构成了比较成熟的示范课。两位老师共录制了五节示范课,于4月28日――6月12日在xx电视台播出。节目播出后,课题组成员对这几节课的光盘进行了观摩学习,大家反复观看,从自主学习时间的把握、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转换时机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推荐,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的进展。

1、20-年2月高xx的《二氧化碳的制法》教学案例获市级一等奖,《制取氧气》(教学实录)获市级一等奖。

2、20-年3月雷xx的教学论文《跳着趣味的舞蹈前行在写作课上》荣获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大赛省级一等奖。

3、20-年4月,霍xx省级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挂牌成立。建立了建立了“霍xx教学能手工作站”博客,工作站qq群,作为工作站发布消息、交流沟通、解疑答惑的平台,为成员带给一个温馨的网络之家。

4、霍xx老师的《压强》、《液体的压强》、《气体的压强》做为一个知识系列专题分别于4月28日、6月9日、6月12日在xx电视台播出。张xx老师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勾股定理》分别于5月1日、5月8日播出。

5、20-年4月,我校教师肖xx的《紫藤萝瀑布》、雷xx《人琴俱亡》、姜xx《氧气的制取》分别荣获xx区20-年度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教学课件类一、二、三等奖。

6、20-年6月,课题组指导的张xx、张xx、马x荣获20-xx区教学能手称号。

7、课题组收集了二十余篇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录制了十余节课堂实录;理化组收集了三十余件学生自制的学具。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中,课堂教学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许多优秀的学习习惯都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得以培养。课题实验班班级学习共同体活动开展富有成效,多种学习方式的应用已初见成果,实验班学生学科成绩在期中考试中有大幅提高。对此我们有如下反思:

1、唤起兴趣,发挥学生能动性。

既然学生是学习的活动的主体,教学首先要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准备阶段教师用学生更感兴趣的游戏进行或故事导入。教师将学生的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的开始就得以唤起,迸发出强烈的探究热情,从而迅速地进入自主思考阶段。

2、自主探究,展示预习体验。

自主学习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是方法上的,而不是结论性的。例如王xx老师的《黔之驴》教学,教师指导学生看注释,并用比比看谁了解的更多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文言文学习中看注释,学文言的方法是一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此又一次得以培养。学生自读课文,圈画读不准的字词,又是读书动笔习惯的培养。

自主探究环节,教师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应到达的目标与要求之后,只要引导学生借鉴一些先进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摸索和总结出一套适于自己学习的方法,或自学看书、或操作发现、或观察归纳、或猜想验证等。学生根据教师提示自主思考,用心发言,认真聆听同学发言,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学会听讲、创造及发散思维的潜力得到提高,自主、倾听、多角度思维的习惯在流淌的听课当中毫无雕痕地得以培养。

3、合作交流,碰撞思维火花。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一种合作探究的环境,课堂气氛简单,讨论问题难度适中,学生讨论热烈,教师及时融入讨论当中,予以合理指导,学习激情一向处于高涨状态。

4、归纳总结,奠定自信的基础。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中学生适时学生反思与回顾,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小结,又是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与回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归纳学法,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获取一次次心理上的愉悦,为新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奠定自信的基础。

总之,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课堂中,透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学、合作学习、及时批注积累等习惯得到了充分培养,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值得借鉴与学习。

研究中我们也在思考,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更适合于那个水平段的学生;对哪个学科的教学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更显著;“自主、合作、探究”与“自律、自由”如何有效协调,如何提高学生合作中参与的均衡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侧重,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从而到达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这都有待于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经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虽然取得了必须的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表此刻:

1、课题组成员基本上都来自教学一线,教学任务繁重,不能保证有效的时间和精力参与课题研究,有些研究任务不能如期完成。

2、前期研究构成的文字性成果比较多,但交流发表的较少。

努力方向:

1.及时对课题前期研究的状况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存在的不足,加强自我评价和课题管理,同时提出改善的意见和深化研究的方向。

2.用心创造条件,推广现有的成果与经验,进一步加强课题组、工作室成员交流与协作,丰富课题手段。进一步加强教育理论修养,加强研究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3.按照研究计划,有效推进实施,力争后期获得更丰富的课题成果。

2013年3月,我的小课题——《不一样教学资料的语文高效课堂研究》正式申报。从申报至今,已经过去了3个月了,回顾这段时间我针对这个小课题开展的系列工作,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研究的目标。

(1)提高不一样教学资料的课堂效率,异常是让学生颇为头疼的文言文,考试过程中失分较多的诗歌鉴赏题、语言运用题以及现代文阅读题和作文。

(2)重在教授答题技巧与作答规范。

2.课题研究的资料。

(1)如何尝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思维的兴趣,构建高效的课堂提问艺术,让学生乐学、乐问,展开较有计划的实践研究。

(2)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对于我任教的两个教学班语文学困生来说,任课教师更应当加强学法指导。当他们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时,需要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和方法点拔,及时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当他在学习上或行为中出现“闪光点”时,哪怕是课堂上或课下出现的点滴提高,我们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体会到信赖、满意、亲切的情感,从而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学习中来,增强向优生转化的信心和勇气。

(3)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在高一阶段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变紧张压抑的被动理解知识为简便愉快的主动学习知识,提高每一位学困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困生都能进取投身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来。

3.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是从近几年大型考试以及高考等命题质量很高的试卷中选取定性训练题目,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准确把握研究发展的趋势。

(2)调查研究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使转化语文学困生的措施更加切合实际,更加富有成效。

(3)行动研究法。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学困生的方法,构成一套转化学困生的理论框架。

(4)个案研究法。主要是经过对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研究供给较为直接的材料。

1.方案准备阶段:(2013年3—4月)。

2.方案实施阶段:(2013年5月—6月)。

(1)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分层工作,围绕研究资料,收集原始材料;

(2)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资料,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构成文字性材料;

(4)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调整课题研究思路。

《不一样教学资料的语文高效课堂研究》课题申报实施以来来,在研究过程中,我不断调整方案、细化目标,使课题脉络清晰,异常注意不一样课型的语文课堂的学生反应、领悟以及答题本事,及时有意识的向课堂注入新鲜的活跃因素,充分调动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进取性,大多数学生喜欢学语文,更加进取主动地去学语文,构成良性循环,效果不错。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但我在这方面有时不能及时做个有心人,未能及时及时做书面记录与总结。

2.少数语文学困生虽然在思想上有了必须的认识,但在具体转化过程中仍然有必须程度的畏难与懒惰情绪,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学习,转化效果不是很明显。

3.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授的多一些,留给学生去练的时间相对要少一些。

在前阶段的研究中,在教师与学生对彼此关系的认识上都有了必须了解,经过初步实验,探索出在师生间的平等、合作、友好关系对课堂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我将继续遵循最初的课题研究思路,围绕前阶段遇到的问题展开研究:

1.加强理论学习。继续将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多种渠道开展有效活动,以活动支撑和服务于课题研究。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成功的课堂教学供给了保障,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将要加大课堂教学中的研究。

2.切实制定好每学期课题研究的目标与资料,做到有目标、有计划,使研究工作有的放矢,稳步推进,促使课题研究向前迈进。在学期结束采取成果汇报制度。

3.深入进行课题研究,大胆实验,研讨分析,努力解决教师教学设计与实际操作之间的矛盾,反复做好少数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效防止学困生的反弹。

4.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我还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届时,我将根据实际情景,灵活应对,为确保本课题顺利结题创造条件。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1]。只有教师能够重视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才能够保证阅读教学实现其作用和效果。教师不仅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找到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还需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

第一,课内外阅读的概念。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指的就是学生能够利用课堂上所学知识,更好地开展课外书籍和文章的阅读,取得更有效的阅读效果。课内阅读的教学和开展,是提高课外阅读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很多学生阅读材料都局限于教材内容,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第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将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在一起,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带领学生了解各国的文化,感受文字的魅力。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更多的词汇量和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速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内外书籍,能够接受更多的文化熏陶,实现学生文学素养的稳步提高。课内外阅读对学生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能够培养学生的人为情怀,使得学生能感受到人间疾苦,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第一,以单元作为主题的衔接点。人教版的教材将文章分为不同的单元,并在每个单元的开头标注了该单元的主题和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每单元的主题当作课内外阅读的开始点,让教材成为学生阅读的来源。例如,在教学完《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来阅读更多关于动物的书籍,进一步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这也为学生准备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这一活动提供充足的口语素材。

第二,以作者作为阅读的衔接点。小学语文的教材中,会有很多某位作家的多个作品,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带领学生阅读更多关于这个作者的其他文章和书籍,更好地衔接课内外阅读。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个接一个》,这首儿童诗的作者就是日本金子美玲的作品。教师在上课时,就可以鼓励学生去阅读金子美玲的其他作品,例如《全都喜欢》《向着明亮那方》等等。

第三,以教材内容当作是衔接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书籍或文章,把教材内容当做是学生阅读整本书籍的入口。例如,在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学生难以真正感受到严监生的吝啬,这是因为学生缺少足够的生活经验。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临死前的严监生》,然后再去阅读《儒林外史》中有关描述严监生吝啬的内容。这样,学生就能够记住严监生吝啬的这一特点。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去阅读不同版本的《儒林外史》,使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知识。

(二)采用多樣化的阅读方式。

语文的学习需要学生注重日常的积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实现的[2]。很多学生都会因为某一篇文章而喜欢上作者,然后就会找这个作者其他的作品;也会有学生因为某一个故事,而去寻找这个故事的整本书籍去阅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让学生能够在熟读课内文章的基础上,去读一些相关的文章和书籍,积累不同的阅读体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方式,同时在教学时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此来保护学生的阅读热情,保证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性,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水平。

例如,在教学《开国大典》时,由于学生现在处于和平年代,感受不到过去那种炮火连天的生活,不容易理解开国大典的重要意义,也难以理解当时人们的情感。因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新中国成立的内容,让学生明白新中国建立的不容易,了解开国大典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以此来引起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的情感共鸣。又比如,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时,教师就可以延伸教材内容,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阅读《城南旧事》中其他的文章和片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真实想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会做出一定的改动,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鉴赏式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去阅读原著,然后比较二者存在的不同之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教师要为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效果提供一定的机会和平台,这样才能够给学生阅读带来足够的动力[3]。因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诗歌朗诵比赛,学生既可以朗读一些教材中的诗歌,也可以搜集一些课外优秀的诗歌进行朗读。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逐渐促使学生都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知道阅读大量书籍给自己带来的积极作用。教师也要为阅读量最多、阅读质量最好的学生一定的奖励,使得学生都能够获得阅读的动力,能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更多样化的书籍来充实自己。

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内和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教师必须要保证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性,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勾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能爱上阅读、乐于阅读。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3]王静.内引外联相得益彰——探寻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6):155.

20xx年3月,我的小课题——《不一样教学资料的语文高效课堂研究》正式申报。从申报至今,已经过去了3个月了,回顾这段时间我针对这个小课题开展的系列工作,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研究的目标。

(1)提高不一样教学资料的课堂效率,异常是让学生颇为头疼的文言文,考试过程中失分较多的诗歌鉴赏题、语言运用题以及现代文阅读题和作文。

(2)重在教授答题技巧与作答规范。

2.课题研究的资料。

(1)如何尝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思维的兴趣,构建高效的课堂提问艺术,让学生乐学、乐问,展开较有计划的实践研究。

(2)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对于我任教的两个教学班语文学困生来说,任课教师更应当加强学法指导。当他们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时,需要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和方法点拔,及时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当他在学习上或行为中出现“闪光点”时,哪怕是课堂上或课下出现的点滴提高,我们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体会到信赖、满意、亲切的情感,从而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学习中来,增强向优生转化的信心和勇气。

(3)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在高一阶段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变紧张压抑的被动理解知识为简便愉快的主动学习知识,提高每一位学困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困生都能进取投身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来。

3.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是从近几年大型考试以及高考等命题质量很高的试卷中选取定性训练题目,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准确把握研究发展的趋势。

(2)调查研究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使转化语文学困生的措施更加切合实际,更加富有成效。

(3)行动研究法。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学困生的方法,构成一套转化学困生的理论框架。

(4)个案研究法。主要是经过对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研究供给较为直接的材料。

1.方案准备阶段:(20xx年3—4月)。

2.方案实施阶段:(20xx年5月—6月)。

(1)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分层工作,围绕研究资料,收集原始材料;

(2)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资料,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构成文字性材料;

(4)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调整课题研究思路。

《不一样教学资料的语文高效课堂研究》课题申报实施以来来,在研究过程中,我不断调整方案、细化目标,使课题脉络清晰,异常注意不一样课型的语文课堂的学生反应、领悟以及答题本事,及时有意识的向课堂注入新鲜的活跃因素,充分调动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进取性,大多数学生喜欢学语文,更加进取主动地去学语文,构成良性循环,效果不错。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但我在这方面有时不能及时做个有心人,未能及时及时做书面记录与总结。

2.少数语文学困生虽然在思想上有了必须的认识,但在具体转化过程中仍然有必须程度的畏难与懒惰情绪,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学习,转化效果不是很明显。

3.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授的多一些,留给学生去练的时间相对要少一些。

在前阶段的研究中,在教师与学生对彼此关系的认识上都有了必须了解,经过初步实验,探索出在师生间的平等、合作、友好关系对课堂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我将继续遵循最初的课题研究思路,围绕前阶段遇到的问题展开研究:

1.加强理论学习。继续将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多种渠道开展有效活动,以活动支撑和服务于课题研究。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成功的课堂教学供给了保障,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将要加大课堂教学中的研究。

2.切实制定好每学期课题研究的目标与资料,做到有目标、有计划,使研究工作有的放矢,稳步推进,促使课题研究向前迈进。在学期结束采取成果汇报制度。

3.深入进行课题研究,大胆实验,研讨分析,努力解决教师教学设计与实际操作之间的矛盾,反复做好少数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效防止学困生的反弹。

4.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我还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届时,我将根据实际情景,灵活应对,为确保本课题顺利结题创造条件。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从课题确定、申报、制定研究计划、理论学习研究、教研探讨等方面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取得了一些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困惑,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阶段性小结。

长期以来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负面效应和“应试教育”带来的对学生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造成学生主体定位转轨不到位,异常是研究中学生学习心理、品德行为很少顾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性,造成自控本事差、自学本事弱,不注重创造性地探究知识,学习处于麻痹状态,缺乏兴趣,导致出现厌学情绪。常规的德育工作不适应农村城镇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的地方较多。表现为德育途经单一,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经过调查分析,本地区农村经济较为发达,外来子女就读较多,造成我镇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有不少薄弱的地方:中学生物质拥有“过剩”,精神营养“不良”,社会商品与金钱背后不良风气的影响,由此导致少年儿童思想迷茫,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偏向,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风气尚未全面构成,而各种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不断增强,学校正面教育显得苍白无力。调查发现,学生校内校外的表现差别很大,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症状。学校的德育工作遇到了许多新的情景,新的问题。在新的世纪,中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应经过什么方法途径有效地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这的确是一个事关中华民族前途未来的大问题。为此,我校确定了《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实验课题,全方位多角度地认真探讨德育途径和方法,实践求真,探索前进。

“中学生德育途经的探索”实验的目标是努力协调学校和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的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网络,使社会各方面从不一样角度都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基于上述实验宗旨,结合我校实际,确定实验资料是:

(一)研究和探讨德育的途经:德育活动课、思想品德课、各种学科课、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学校文化、社会实践等均可与德育挂钩进行研究。

(二)研究和探讨德育的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趣味引导法、激励指导法等。各个年级实验班根据本班实际情景,确定实验资料,拟定实验措施,进行探索。

1、探索礼仪教育的途经。礼仪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它与礼貌是孪生兄弟,相伴在同等条件下。所以礼仪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礼貌程度的重要体现。一个健康有序、礼貌提高的社会,不仅仅是一个“赏罚分明”的法治社会,还应是一个有“礼”,循“礼”的礼治社会。我们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来抓,是因为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礼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礼貌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礼仪教育的长期性。

2、探索自信教育的方式。让学生自信地参与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进取性、主动性,让他们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认识自已,强化意志的培养,使之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其参与群体生活的信心。

3、探索最佳德育课堂的教学模式。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实际规律,加强德育语文课教学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探讨其内化规律,促进学生品德的养成。

4、探索有机高效的学科渗透教育模式。抓住学科渗透点,有机进行德育渗透,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进取性。

5、探索德育活动的最佳模式。在中学阶段,按低、中、高年级段,分别设计适合少年兴趣爱好的模块活动,变封闭式的说教为开放式的教育实践,力求使班队活动自主化,校外教育阵地化,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德育实践中学生做事,学会做人。

我们进行的中学生途径和方法的实验,主要采用自然实验法。按照自然实验法模式,将实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步实施。

第一阶段:(2006年2月2006年8月)实验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申请立项,做好实验有关准备工作。搞好思想发动,强化社会参与意识,制定实验方案,调整配备实验教师。建立实验组织是进行实验的保证,提高认识是进行实验的思想基础。我们组织实验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课题组编制出实验方案。之后,学校组织力量对课题方案进行谁,课题组根据意见反复修改,使之臻于完善,变粗为精。

第二阶段:(2006年9月2008年12月)。

1、实验的初步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开展实验。分年级段第一步进行礼仪教育,低年级的入学基本礼仪,中年级的孝亲敬长礼仪,高年级的社会交际礼仪等。“蒙以养正”,从小施以礼仪教育,养成良好的礼貌行为,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及至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昌他们将来成人,做一个合格公民的最起码的条件和素质。

2、实验的深入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德育工作,把德育渗透在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之中,使德育落到实处。这一阶段在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德育途径方法的实验秘研究:(1)德育毓活动,培养规范化的行为习惯;(2)建设高品位学校文化,实现环境优化;(3)加强少先队职能工作的力度,实现自身教育的优化;(4)加强社区网络教育,实现育人优化;(5)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实现德育评价的优化。

第三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实验总结阶段。一方面继续完善第二阶段的实验,另一方面验证总结、推广成熟经验,扩大实验面。再就是撰写实验报告,进行系统总结。

(一)德育实验规范化。

1、成立实验小组。学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实验小组,制定了学校德育实验目标和德育工作评价体系,每周召开一次德育工作会议。学校校外有德育基地,构建了德育社会网络,进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校内有育人活动室如:电视台、广播站、劳技室等,多角度、多方位强化德育环境。

2、重视课题管理。学校将课题管理列为工作重点。课题管理的区位体此刻研究流程上,管理好各环节的实验是保证研究质量的重要手段。拟订的方案便于操作化。根据实验方案,实验教师投入具体的操作行为,有序推进研究的进程,使静态化的方案转化成动态化的实施。每一个实验班确定好实验题目,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进行,将总体目标具体化,逐步推进,使课题研究的进程显得明晰。注重实验研究成果,目的是变点为面,把各个班级实验研究的成果经过适宜的方式推出或推广,使之产生更大效益。

(二)德育资料系列化。

1、根据《中学德育纲要》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资料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团体主义教育、礼貌礼仪教育、孝亲敬长教育、养成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热爱劳动教育、法制规约教育、激励转化教育等。在每种教育资料的实验研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目标——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并在各种教育实验研究中交叉和相互渗透,寻找最佳切入点,避免形式主义,增强德育的实效情景。

2、我们还经过营造礼貌的学校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是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搞好学校建设即是对学生进行无声的德育教育,经过努力,基本上做到了净化、绿化、美化,长年有绿,四季有花,处处育人。经过优美的学校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的礼貌行为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构成观念,进而转化为行为。

3、学校还聘请了校外辅导员,定期开展活动,共同研讨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交流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学习和生活情景。每学期的优质课竞赛都邀请家长参加听课、评课,其评价标准必须要有德育资料,其竞赛结果张榜公布,并给与奖励。为检验德育效果,教导处定期经过试卷问答和德育知识竞赛,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学校还聘请了派出所警员为法治副校长,经常到学校举办法制讲座,主讲的资料有“梦想与道德”、“社会与法律”、“青少年维权岗服务”等,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4、每学期还举办小报竞赛,经过评比把优秀的小报经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大队部的每项活动都有计划、有记录、有结果、有总结。为加强内部管理,学校拟定了内部管理方案,统一制定了学生一日行为规范,开展的“五星班团体”的争创活动,每周进行评比。

5、学校经常组织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义务献血、清洁街道、慰问活动等;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发展变化,完成调查报告。每期组织一次“评先”活动,宣传先进师生的典型事迹,组织师生向他们学习,每年的“元旦”、“清明”、“六一”、“国庆”,学校都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和入队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德育方法科学化。

我们在实验中,坚持德育工作研究的方向性、针对性、情感性、趣味性和激励性,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方向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向心力”。我们坚持教书育人的方向,大力开展德育工作,做到“讲层次、有实效”。如,每一天利用早读前的15分钟,经过校广播站,对学生进行时事政策教育和好人好事的宣传,使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学习各行各业英模的高尚情操,学习本校先进师生的优秀品质。

针对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说服力”。德育工作必须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针对他们的脾气禀性,不一样的举止言行,不一样的兴趣爱好,不一样的家庭背景,不一样的成长环境,采取不一样疏导方式。我们在德育实验中总结出五种疏导方法:(1)说理(2)规劝(3)慰抚(4)感化(5)警示。

情感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感染力”。“感人者莫过于情”,情感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情感投入的核心是关心人、体贴人。对学生教育满腔热情耐心引导,在学习上帮忙,在生活上体贴,在思想上关怀,使他们真正获得教师的爱。

趣味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吸引力”。我们依据青少年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经常开展一些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活动,如自护自救演讲,安全知识抢答赛,尊师敬长、讲礼貌懂礼貌故事会,“我心中的二十一世纪”作文写作竞赛,“生命的意义”等,来吸引大多数人的参与,从而进行广泛地德育教育。

激励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内驱力”。学校开展了“五星班团体”评比,制定了学生一日生活行为规范,大队部每一天有人监督检查,每周进行评比。各中队均制定出争章达标计划,按计划参与竞赛达标活动。

(四)德育途径多样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德育途径的选择,必须体现出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究实效。为此,我们始终坚持德育实验的扩展性,注重德育途径的多样性,强化全方位育人,其具体做法是:(1)建立爱国主义德育基地,列入教学计划统筹安排管理;(2)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商店、农村,深入基层,参加实践,体验生活,陶冶情操,验证课堂上所学的知识。(2)开展“手拉手”活动,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团体主义思想。(3)过好“五节”;清明踏青节、六一儿童节、庆祝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科技艺术节。为学生供给发挥兴趣和特长的机会,促进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增强学校的吸引力、感染力,给学生留下一个终生难忘的小学时代。(4)强化《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不仅仅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背诵,并且要能自觉遵守,对学生的品德有科学的评估体系,有周评、月评、期评和年度总评。经过实验,学生生活丰富多彩、遵纪守法,行为高雅。

1、重智轻德现象仍普遍存在。如果把目前的德育与智育作一比较,不管你承认与否,事实有目共睹,在我们学校部分教师中,德育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落实在行动上却远远不够。追塑原因,自上而下,智育有硬指标:及格率优秀率,而德育没有。所以,尽管学校重视德育,尽管大家明白“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道理,但德育与智育比较,教师仍“一手软、一手硬”。

2、学科德育标签化。将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但审视我们的学科德育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机渗透,往往是标签化的。相当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在课前、课后或课中,说上几句与德育有关的话,就算是完成了学科的德育任务。这种标签化的方式,不能说没有一步效果,但与“润物细无声”和德育要求相比,距离是遥远的。

3、德育资料、方法单一。长期以来,教师更习惯把道德教育当作一般的知识原理对学生加以灌输,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丰富的资料,德育方法重说教、轻实践,存在着许多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

4、活动缺少创意,资料缺乏。德育离不开活动,尤其是小学生,如何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开展富有成效的、学生易于理解的活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德育活动要具有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另外,需指出的是有些工作我们是做了,活动也搞了,但未能及时收集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总结得失。所以,能反映实验过程的构成性材料不齐。

1、班主任工作要求真务实。目前要以《守则》、《规范》为依据,结合班级实际,从小事抓起,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学生思想转化,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怀沟通;统一教育方法,争取家长配合,构成教育合力。

2、少先队要发挥组织功能,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开展学生易于理解的种类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3、语文课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避免课堂说教,避免贴标签式的渗透,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实践、重体验,提高语文课质量,另外,要注意选择典型个案,向外投寄,争取发表。

4、要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育人功能,努力创设宽松融洽的、进取向上的从文环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同时要营造催人奋进的物态环境,到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5、重视活动过程的指导、督查,重视资料的积累。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