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专业18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专业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0:53:1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专业18篇)
    小编:FS文字使者

一个好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案应该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有助于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希望这些教案范文能够给大家带来启示和灵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专业18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篇一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中华文明之祖,指的是炎黄战蚩尤,“禅让”时代的尧、舜、禹,大禹治水。其核心是黄帝对人类的贡献,理解它关键就是要通过一些资料图片信息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教学的重点是中华文明之祖的贡献。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

1、目标:了解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掌握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禅让”的含义与实质,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七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什么叫“禅让”制,其中关键是教师提供历史资料,学生讲述尧、舜、禹的传说故事,从中形成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直观的了解掌握本课的历史知识。

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使学生了解炎帝、黄帝和蚩尤的基本史实和华夏族的形成。

师生活动:学生看书,教师补充一历史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1:炎帝、黄帝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见课本p11页)。

问题2:“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1)炎,黄战蚩尤。

(2)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3)地点:涿鹿。

(4)交战双方:炎帝、黄帝部落同蚩尤部落。

(5)性质:部落战争。

(6)结果:炎黄部落打败蚩尤。

问题3: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炎帝、黄帝部落联合打败蚩尤,此后炎、黄部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华夏族。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篇二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分封制。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西周。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伐夏b.牧野之战c.盘庚迁都d.武王伐纣。

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文王。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实行分封制d.盘庚迁都。

5、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

a.商汤b.商纣c.周文王d.周武王。

6、禅让制的依据是()a.财产b.武力c.德才d.门第。

7、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盘庚迁殷。

(写下你在这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篇三

为了了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我对延边州各县市部分中学的156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统计“你是否喜欢历史课”,统计结果如下:

注:“百分比”是指被调查年级选择a、b、c、d四个选项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七年级学生选择“非常喜欢”和“喜欢”的人数最多,分别占30%和43%,也就是说至少有73%,七成以上的学生对历史课程表示喜欢,也就是说七年级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最高,而八年级的学生选择“非常喜欢”和“喜欢”的人数比例最少,为63%;九年级喜欢历史课程的比例高于八年级。

容更加难以理解,对于这些内容相对凝重、政治味道浓厚的教学内容不好把握,照本宣科者多,这无疑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到了9年级,由于升学的压力,很多学生把压力变为了动力,教师为培养学生能力,也有意识的引进大量的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不如7年级那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比之8年级的照本宣科来说强了很多。个别学生感觉考试压力过大,对周而复始的机械复习与考试厌烦,从而对历史学习都产生了厌恶情绪。可见,学生对历史课的感兴趣程度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同时,我还听了部分初中历史教师的正常授课,并参阅了初中历史教师的教案。在调研的基础上,我对延边州历史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篇四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列举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及距今年代。知道北京人制造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知道山顶洞人的磨制石器技术和人工取火技术。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过程方法与能力:

教师应尽可能采取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不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想像原始人一天的生活,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丰富、合理的历史想像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祖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从而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观察出土化石和遗迹,进而合理推断远古人类生活,培养科学求实的精神;通过学习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演进的过程,感悟人类进步过程的漫长与艰辛,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要点。

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难点: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篇五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横向联系指导学生编制表格,归纳本课知识;纵向联系,归类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朝科技成就的认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怀,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难点是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解释课题:课题“时代特点”的涵义是指明朝初期在世界上还居于地位,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清朝时,发展已停滞下来,逐渐地落伍了。

2、过渡讲解,置疑:这时仍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为什么说这时我国科技发展已停滞下来?学了本课就会知晓。

二、新课教学。

1、紫禁城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建筑?(放多媒体北京紫禁城),学生作答。它是明成祖营建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其中的宫殿楼阁金碧辉煌,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强调紫禁城又被称为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

2、长城,指导学生在122页地图上标出明长城的东西两端。(嘉峪关、鸭绿江)。

3、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什么不同?a:建筑材料--秦朝以土筑为主,明朝的东段用砖、石。b:位置--明朝靠南。c:长度--明朝更长,西端从临洮延伸到嘉峪关;东端从辽东延伸到鸭绿江。过度讲解:这些古建筑成就当时世界上仍然居于地位,同时也涌现出的科技巨著。

1、列举表格,老师推荐表格,填表。

2、根据123页“动脑筋”:李时珍有哪些优秀品德值得你学习?(学生讨论作答,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不盲从古训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广泛实地考察的科学方法,亲尝曼佗罗的献身精神,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27年成书的坚韧毅力等。)。

3、李时珍的代表作是哪一部,属于哪一类?(《本草纲目》,医药学著作)。

4、宋应星的代表作是哪一部书?属于哪一门科学?(《天工开物》,工艺百科全书)。

5、根据124页“动脑筋”:宋应星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对不对?你的看法怎样?(宋应星说得对,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与自然不协调,就意味着人类无法适应生存环境或者破坏了生存环境。

假如无法适应环境,不要说发展人类本身,就是当年人类的出现也不可能,假如人为地破坏生存环境,不就等于自寻绝路吗?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无限的,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对自然力合理利用基础之上的,不可能超越自然。)。

三、巩固小结。

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及感想。

四、活动与探究。

1、明朝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启示作用?

2、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都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请你为其中的一处历史遗迹创作一段具有历史韵味的旅游广告词,将它们介绍给旅游爱好者,100字左右。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篇六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分封制。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西周。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伐夏b.牧野之战c.盘庚迁都d.武王伐纣。

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文王。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实行分封制d.盘庚迁都。

5、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

a.商汤b.商纣c.周文王d.周武王。

6、禅让制的依据是()a.财产b.武力c.德才d.门第。

7、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盘庚迁殷。

9、在西周时期,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

a郡县制b分封制c礼乐制d中央集权制。

(写下你在这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篇七

当前祖国发展一日千里,各行各业发展惊人,我县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作为我县的初中物理学科课堂教学又是怎样的情况呢?下面我分别从教师基本情况、中招物理成绩、当前物理课堂现状及分析等方面尽量客观的谈一下个人的一些看法,与大家交流,以利于我县物理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我县物理学科教师基本情况:

全县物理学科教师含兼职共186人,其中男111人,女75人。以20我县参加中招考试考生数12750人计算,我县物理教师数与学生数比为1:137。

全县物理年龄分布为:35岁以下青年教师36人,占总物理教师数的19.4%;36岁——50岁之间的中青年教师120人,占总物理教师数64.5%;50岁以上的年长物理教师数30人,占总物理教师数的16.1%。另外,年龄为30岁以下的青年物理教师中女教师为24人,男教师为2人。从物理教师的教齡来看。以下教齡教师数为34人,为总物理教师人数的18.3%;10年—教齡教师数为1人,占总物理教师人数的0.5%;21—30年教齡教师数为104人,为总物理教师人数的55.9%;31年以上教齡教师数为28人,占总物理教师人数的15.1%。从任教学科年限来看,任教10以下的物理教师数为53人;—20年的物理教师数为26人;任教21——30年物理教师数为81人,任教31年以上物理教师数为26人。

从年龄来看我县初中物理教学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够合理,青年教师数理明显不足,不利于以后我县物理学科教育的发展。部分教师中途从其它学科“转行”到物理学科,一方面需要加快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合适的方式促进学科间有利的融合提升。

全县物理教师学历情况为:原始学历为中专物理教师数为93人,大专为64人,本科29人,最后学历为中专物理教师数1人,大专61人,本科124人。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我县物理教师学历在逐步优化,优质师资正在进入教师队伍,这是既是提高教研水平提升专业素养的基础,又是提高全县物理教育的基础。

二、近三年中招物理成绩。

鉴于今年数据不够全面,我们在不考虑今年物理试卷的难易程度,只从进三年的综合成绩来,随着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在各级领导的安排督促下,我县物理教师努力拼搏,从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各项考核指标全面提升,也从侧面反映了广大物理教师的工作风貌和工作态度。

基本情况:

分析对象为46节物理课,其中随堂课10节。下面分别对其做一简单分析。

随堂课中带教具的6节,占60%;课堂进行检测评价的为2节,占20%;课堂学习过程中涉及学生小组学习交流的2节,占20%。活动课中带教具的为20节,占比56%;课堂进行检测评价的为20节,占比为56%;课堂学习过程中涉及学生小组学习交流的为16节,占44%。

接合听课过程中的一些个人观感,我对我县物理学科目前的教育有如下几点认识:

(一)教育理念上:学科教育要落实全面育人。

在与教师的谈话中了解到不少教师关注于物理课堂的教,特别是某一知识点的讲解与处理方式、对于学习内容的设计、实验的创新等具体的学科知识;也关注于班级中学生学习基础的薄弱、尖子生的流失、学生学习兴趣的淡化丧失等一些“面上”的客观存在的现象;也谈及一些学校升入重点学校的人数、班级中一些优秀学生的表现等精英式人才及其教育的问题。但在如何分解整理学习目标、如何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如何设计利于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等关于学生整体素养培养方面的较少,也就是说关注学生素质培养的理念还没能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和实际的教学思想,在真思考、真教研方面还要下一定的功夫。

通过课堂教学的观察和学生作业的了解检查,教师一般多关注于优秀学生的学习,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占很大比重。而对学生作业的指导、作业的订正及复批、错题本的应用与评价等涉及学生作业、做事认真态度,良好习惯养成的做法却很少见。甚至对于一些积重难返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讲、不做题、作业空白处连成片,而教师只关注于“优秀生”的现象也就有了存在的理由。

当然,有一部分教师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开始有意识的基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来实践自己的教学理念,比如关注于学生质疑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理规划能力等,一些教师通过长期的努力和习惯的培养,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相信这种关注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教育就是我们教育的方向。

(二)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关注学习目标、教学行为、教学评价完整性、一致性。

在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了解中,我感到教师大多能够进行上课前的认真准备,特别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对课堂教学非常熟悉,课堂教学流程顺畅,讲解生动风趣。但是我们如果认同课堂教学是有目的的师生活动的前提下,我感觉课堂教学关注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评价的课堂过少,重视程度较低。近一半的课堂,到了结束也不见学生,特别是大多数学生或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也没有简单的提问来了解学情。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课下作业学生能不能自己完成?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效率如何?等等就更难以了解,而这却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一环,教学决不是一讲就行了,那种“我讲过了就没有我的事了”的认识已经明显过时。

目标、评价、行为在课堂教学中要一致,才能让我们师生在课堂上对教学活动感到清晰、具体、心中有数。从整个数据来看,日常教学中关注于学生评价的课堂还不够多,但比较好的现象是一部分教师在课堂能够结合学习目标进行学习和评价,一节课下来,从教学过程到教学效果,可以明显的看到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有自我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有独立检测的时间和机会,而结合中招成绩,从整体来看,越是关注学生评价的学校,学生的中考成绩一般越好。

(三)发力点:学生主体地位要用力维护。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实验观察、提问、特别是学生的展示、组间评价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学习,明确学习对象和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课堂在逐渐增加,并在教师的认识层面上占比更大,我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发展方向。

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维护,需要我们教师科学的设计和指导。有的教师课堂上也让学生小组独学、合学、交流讨论,但学生的收获并不大,多是一些面上的热闹。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但提出的问题缺少启发性和层次性,多是一些附合性的回答,比如“是不是?”,“能不能用桌上的器材来进行实验?”,学生的回答是“是”、“能”等,学生在回答中养成的不是思考问题的习惯,多是一种庸懒的应付。还有的问题几乎没有思考的层次,缺少设计,比如“一个放在水平面上,另一个放在……”,还有的问题设置的不太切合学生的学情,比如引课中有的老师用诗词、用歌曲,本来比较切合学生的兴趣,但用时可能三五分钟,而最终只是引入的课题,学生花费了时间精力,但课题却有点跑偏了。

课堂上出现了学生“配合”不上的现象,我们不要简单的归结为学生资质不行,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法的点拨、合作学习的分工及流程等方面下功夫,让学生在合适的情景下真实的学习。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相信学生,给予机会和平台,但也要我们指导学生、激励学生。

(四)学科特色方面:物理实验关注度有所提升还需加强实验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从涉及的课堂教学来看,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开展相应的实验活动的占比达到了50%以上,虽然没有开展分组实验的课堂,这也说明物理作为一门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大家逐渐的认识到了实验在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技能、形成概念规律方面的促进作用。我们物理教师的专业性体现的越来越明显。

受限于师资条件和个人精力等方面的限制,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实验的作用,多限于为了开展实验而开展实验,实验开展过程中科学知识、技能的设计简单,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活动后的可以观察的闪光点少,更没有实验后对实验活动效果的反思评价,使得实验活动的开展让人感觉效果不明显。因此加强对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设计是提高实验效果的重要途径。

(五)专业素养提升:教学反思、教育研究等专业技能学习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与教师、中层领导的交流,感受到受学校规模、专业发展积极性、组织建设力度、考核评价办法、学习培训交流机会等方面的影响,有组织的教研活动开展较少。

有的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能够积极的进行自我反思,追求个人教育价值的体现,在实验教学、学生学习组织等方面有可喜的收获,这是我们值得学习和推广。更多的是受上述因素限制,多数教师个人主动的教学反思一般较少,特别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梳理的更少。还有一部分新入学科的教师,一些基本的学科知识还要加强学习,比如对于100℃的正确读法,密度的物理意义等存在一些错误的理解,更需要加强学习,但这种学习效果更多的来自同行间的真实的交流。

我的建议:

(一)结合教学实践加强理论学习。

进一步学习课改理念,立足学科教学,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树立大的教育观,从而能从更广的角度看待学科教育问题。在科学理念引领下,坚持进行课堂教学尝试探索,以学生的兴趣、习惯、精神、理念培养带动学科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特别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议多安排物理教师外出交流学习,开拓眼界,提高认识,更好的服务于全县的物理教育教学。

(二)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关注目标达成。

从学生学情分析入手,细致设计教学活动,给予学生思考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有疑有趣的主动参与学习,教师从学情出发,精讲多练,保证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从学习习惯培养入手,加强小组建设,科学开展独学、合学,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从落实评价内容入手,结合学情,设计教学流程,关注学生学习效果;从习惯、兴趣培养入手,激励和指导相结合,运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和提高。

(三)通过资源整合,促进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的开展不仅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形成科学技能有益,也对学生学习兴趣、精神理想、社会参与等综合素养的有益。但实验不仅涉及实验器材等硬件配置,还需要实验的准备、调试,学生管理等,一方面建议学校在师资配置方面多加重视,另一方面,也要从学生培养、实验规划、实验开展方式等方面进行整合,保证实验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加强组织建设,个人和团队力量相互促进。

在学校资源允许的条件,建议各级领导加强物理教师队伍建设,配足物理教师和实验室人员数量,保证正常的学科教学活动。学校通过教学常规的检查、教研组建设、校间校际间交流等方式,促进教师交流,给予闪光做法和骨干教师以平台,给予青年教师学习机会和发展方向的引领,弘扬教育正能量。

笔者相信,近三年来我县物理教学成绩的进步,源于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重视,源于教育局的正确领导,更源于广大物理教师的辛勤付出。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和教育均衡化政策的进一步落实,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县的物理教育现状必然会发生更加积极的改变,物理教学质量也一定会有新的提高。

作者|滑县教体局教研室张灿义。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篇八

论文摘要: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导言是一节课的开始,虽然所占的时间不多,但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多角度地分析了课堂教学中导言的意义,并结合历史课教学经验,阐述了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等实际进行课堂教学导言设计的方法。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历史课课堂教学中的导言,犹如一部戏剧的“序幕”、小说的“引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的作用。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引入,能成功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使学生心驰神往,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

所谓导言,就是每节课前两三分钟,教师从本课的具体内容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紧扣重难点,而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诱发学生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高涨,自然而然地引出所授新课的开场白。在历史课教学中,课堂导言的设计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巧妙的导言、睿智的演绎是成功教学的开始。

1.导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注意,就谈不上学习。有人曾作过这样的心理调查:老师上课讲第一句话时,至少有33%的学生没有听讲,在一般情况下,上课至少5分钟后全班学生注意力才能集中。这个调查充分说明了上课伊始,由于学生的兴奋点还在课外,注意力比较分散,此时教师讲新课,肯定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一些精彩的导言,就能够迅速地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学习上,使其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转移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容上,并能被学生所接受,这样教学效果就能得到保证了。可见,历史课的课堂导言能起着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2.导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是学习的原动力,是指个体“要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一种内在的力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差是由两种因素决定的:一是智力,二是动机。学生有了动机,就能心甘情愿地自觉猎取知识,教师从上课的一开始,就运用有效的方法导入,引导他们产生学习动机,为学生创设精神放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说、去思维、去行动,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性,使之在精神愉悦的状态下去学习,去领悟,变“逼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求,把探索新知作为一种动力,这样教学的完成自然会水到渠成。因此,有效的导言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灵丹妙药。

3.导言具有开启学生思维的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名着《学记》很早就提出了教师进行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的主张:“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教师进行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诱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而不是处处硬拖着他们;要激励他们而不是时时硬压他们;要给他们点明解决疑难的“诀窍”,而不是把现成的答案硬灌给他们。课堂独特的导言就像一支航标,给学生指引出一条认识的路线,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激励学生探求自己未知领域的愿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可见,历史课设计恰当的导言既能启发学生思维,同时也有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4.导言能够使课堂结构更完整,更严谨。恰当的导言能使课堂结构更清晰、更具层次感,虽然课堂结构不是铁定的,但一般而言,一节课的结构是:导言―提出问题―思考探究问题―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巩固练习(活动与探究)。从中可以看到:用两三分钟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求知的动机,形成课堂学习的小高潮。然后因势利导提出问题,此时的学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为了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接着,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掀起另一高潮,进入到课堂的主要环节,师生通过提问、探究答疑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快感进入到最后的巩固练习环节,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新的问题,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处于轻松、愉快的积极状态下猎取知识,学习效果就自然明显了。因此,导言是有效课堂一个不可缺的环节。

二、导言的设计及演绎。

1.设置悬念、逼人期待。悬念产生于学生想急于解决问题,但用自已的知识和方法却又末能解开谜团的时候,因而可以触发学生求知的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觉得非知不可,从而怀着积极探索,满腔的热情投入学习,并带着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聆听老师的讲授,自己则从中找出答案。

笔者在讲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时,在导言部分这样设置悬念:在楚汉战争时,刘邦为了收买人心,曾封韩信等人为王,当刘邦取得天下后,又对这些异姓王进行了处置,并分封一些同姓子弟到各地做王,想借此确保刘家天下。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些同姓王是不是如刘邦的意愿一样,“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这一悬念提出之后,学生就会怀着浓厚的兴趣听课,直到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七国之乱”、“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内容,这一悬念就一步步地得到了解决。

2.设问置疑,诱导探索。“疑虑,思之始,学之始。”(孔子语)有疑虑就能产生认识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精心创设疑虑情境,并通过质疑、释疑去诱导学生积极探索。如《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导言设计为:现在我们出行很方便,有哪些交通工具可以为我们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呢?这样一问,学生会很快抢着回答出海陆空的交通工具。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在汉代,我国的先民跟西域以及更远的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你知道主要是通过哪条交通路线进行的?为这条交通线的开通作出贡献的是谁呢?你能画出这条交通线吗?这样设计问题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教师再讲授知识时就轻松自然了。

3.创设意境,激发情感。历史课的教学也可以通过美的语言,创造美的意境,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学习。如教学八年级上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笔者这样设计导言:“祖国,一提起这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自豪的感情就会充盈胸际,奔腾欲出,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有无数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还有以勤劳勇敢着称的各族人民。每当想起这些,心中就会激起热爱祖国的感情,祝愿伟大祖国展翅飞翔,那么新中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你们知道吗?有同学看过《开国大典》吗?”这段话创设了美的意境,使学生沉醉于激情澎湃、诗情画意的同时,也领略到历史的无穷魅力。这样的教学充满了艺术气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4.开门见山,求真求实。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目的是引起学生的重视。对于九年级上册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每天都穿着质地好、款式多样的漂亮衣服,那么,你知道成衣的工序吗?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在学生轻松、兴奋的状态下开门见山地切入新课:你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纺纱机器是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由谁发明的?这些问题紧扣课文,目标落在实处,学生学习也自然直奔这一主题,省去了许多曲折之笔。

5.故事讲述,引起兴趣。爱听故事是少年儿童的特性,故事式的引入会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能迅速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讲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以自然地引入新课。例如,运用成语、典故、传说、历史故事,如烽火戏诸侯、退避三舍、卧薪尝胆、朝秦暮楚、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木马计、诺亚方舟,等等,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听故事,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自然地进入学习角色,学习效果自然也往往事半而功倍。

6.教具展示,诱其乐学。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因此,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具,把教材中的无形变为有形,把含蓄抽象的内容变为直观形象,诱导学生乐学爱学。例如,如讲述七年级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时》,笔者先出示张衡的地动仪模型,然后根据地动仪测定地震的原理,在某一方位制造振动引起地动仪的小铜球落入一只蛤蟆嘴里时,学生无不拍手称奇,惊叹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践证明,学生都喜爱这样的直观操作引入。

7.媒体运用,激发激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化教学的普及,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课教学导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将无声变为有声,将静态化为动态,从视听方面弥补语言文字的不足,激发学生的激情。如讲授八年级上册《抗美援朝》时,先播放课前剪辑的《英雄儿女》的主题曲――《英雄赞歌》,以及上甘岭战斗的壮烈场面的片段,把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他们产生如临其境之感。在此基础上,再不失时机地指出:“我们的英雄儿女和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终于取得了上甘岭战斗的胜利,赢得了战斗的主动权,迫使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那么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为什么要入朝作战呢?”这样的导入,就自然而然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历史课课堂导言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教师平时肯下功夫,精心设计,潜心钻研,注意积累,敢于创新,勇于提高,就一定能演绎出更有感染力、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导言,课堂气氛就更加浓厚,更加融洽,更加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们的心同我讲的话发出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们的心弦对准音调。”为了祖国的明天,我们就应一起共同努力,拨动孩子们心中最隐秘、最独特的琴弦,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牵领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教学用书(7―9年级共6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篇九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但是,有些教师却使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有些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课堂上热热闹闹。可是学生就象一台机器,被动地接受多媒体这台“机器”的“灌”。还有的教师以多媒体的运用代替“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出现“电脑打开,学生闹开,教师跑开”的不良现象。有的教师以多媒体手段排斥其他教学手段,无限推崇软件教学而忽视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如何与课堂讲授紧密配合,使师生的活动与技术的支持成为一种同步的过程,而不是分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录象多长时间效果更好,要不要对影视材料进行剪辑?运用网络上的材料和影视文学作品于历史教学中,是否要有必要的区分和交待?这是我们教学中使用选择多媒体时要把握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很难突出教学重点,浅化难点,使用多媒体只能是舍本逐末。此外,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实现师生互动。总之,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每位历史教师要牢记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切不可喧宾夺主。教学中,要根据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并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课件的数量或质量,而忽视了多媒体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解决现存问题、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我们来说任重道远。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篇十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篇十一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体现在学的方面,体现在学生认识的转化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上。如果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学协调有效地进行。因而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任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这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误区。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的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远不成熟,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初中阶段学生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辨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篇十二

对于初中历史教师而言,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历史史实,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还有着培育学生历史智慧,形成完美情感的任务,从更深层次来说,初中历史课程担负着训练初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广大教师必须坚决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从“满堂灌”教学模式中挣脱出来,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共同讨论合作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的智慧、情感与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的要求。要想做到与时俱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广大历史教师必须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由故事引入历史课堂。生动的历史故事,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在讲述“秦始皇统治时期”的这段历史时,教师可以介绍“焚书坑儒”这一成语的由来,通过故事引入课本中的历史事件,如此学生便会饶有兴趣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其次,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历史内容大多较为枯燥乏味,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有效将视频、图像、动画等方式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为学生更为直观地感知历史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提供了支持。比如,在讲授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教师可以适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抗日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这段历史的残酷,唤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有了这一铺垫,学生学习起来热情高涨,远胜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千言万语。

(三)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完善评价体系。

历史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认识过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些过去的事情进行简单介绍。因此,广大教师必须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以便更好地完善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学习架桥铺路。首先,深入反思,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时代在发展,教材在变化,教师也要学会自我反思、自我纠错,在反思中吸取教训,在纠错中积累经验,同时不断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提升教学水平。其次,完善历史教学的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只注重考试成绩的优劣,忽视了其他方面。实践表明,只有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全面、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并及时找出不足之处,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结合学科实际和学生实际,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更好地学习历史。总之,历史是一个国家文明传承中的精髓。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史学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初中历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提高认识,积极总结当前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和问题所在,并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全面扩展历史教学空间,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助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篇十三

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渠道,因而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教学理念和观点的体现、课程标准的落实、新编教科书的运用等,往往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质量展示出来。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一下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是我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宝贵的想法,以便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共勉。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篇十四

一个优秀历史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已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教学反思促使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行扬弃、集优、储存,从而走向创新。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师生不断辉煌的过程。作为教师,每一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或是双边活动开展的经验,或是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迸发出的灵感和火花等等。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课后及时反思,这样对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都会大有好处。同时,反思教学的不足。如: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教学中偶发事件估计不足,对某个问题阐述不确切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为引以为戒的教训。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每一轮都把教材难点的处理方法、教学的信息反馈或效果、今后改进的教学设想等写下来,并且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研究,长期坚持,必将极大地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篇十五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

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篇十六

重建课堂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需要,符合当前课堂教改的形势,是势在必行的。重建的思考重建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思考以下问题:1.教材与考试的问题。中学的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在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就有了先决的诸多限定,由这种种限定而产生了种种弊端。我认为,应把教材、中(高)考考卷、考纲、教学大纲和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目标等进行整合,把编辑者和教学者一致认为好的文章作为教材课文,再把中(高)考考查的能力层的内容选一部分篇目作为教材的补充,以打破教材编辑者的个人理解与教学限定,让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开展比较自由的研究性的课堂教学,从而给学生创造一种快乐学语文的环境。2.讲解与讨论的问题。我认为,教师要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到课堂交流、讨论、争论中去发现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并加以适当的讲解,导之以理;对学生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阐明自己的观点、根据及思考过程,导以思维;同时听取学生的评价,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导之以研究性学习;还有导之以创新,导之以兴趣,导之以意志;等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己找到一条学语文的路,即教是为了不教。讨论是学生参与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要让讨论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3.落实与务虚的问题。“落实”,即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运用。“务虚”,指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的语言素质、心理素质(最核心部分)、品质素质、智能素质、审美素质。(即语文素养的三维结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感情态度和价值观。)这些语文素质的培养过程是艰苦的,见效慢,工作难度大。我认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落实”,但更重要的是要“务虚”。4.有序与无序的问题。教师要求学生专心听讲是对的,但过分强调这一点就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当然更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人曾做过实验,证明人在无序的状态下更具有创造性。我也认识到,课堂纪律最好的时候,并不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那么,应运用何种教学方式?营造何种课堂气氛?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无疑是教师备课要考虑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应有一定的'限制,也就是要“有序”。有序不是目的,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才是目的。那么,课堂如何做到“有序而不死,活而不空”,也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是开放的,发散的,主动的,内容和条理应是清楚的。重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策略1.加强理论学习,树立当代语文教学观。我认为,语文教师重建语文教学模式应该在先进、科学的当代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因此,要注重学习语文教学的理论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篇十七

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事例:同样的教材和学生,由不同的教师教,教学效果截然不同。有的教师讲课深入浅出,丝丝入扣,使学生在受业时得到某种享受和启迪;有的教师,虽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讲起课来却往往词不达意,言不传情。其间虽有众多因素的影响,但我认为起决定作用的恐怕还是教师是否积极钻研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初中历史教师,在语言的运用上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一、语言的艺术性。

教师艺术性的语音、语调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堂有效性的提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音量的控制要适当,声音太高,会让学生产生聒噪的感觉;声音太低,学生听起来十分费力,会成为催眠曲。其次,语速要适中,语速过快,学生接受不了,从而感到心烦意乱,无所适从;语速过慢,学生容易走神,逐渐脱离教师的课堂教学步伐与节奏。语句之间要有适当的停顿,一则给教师留下一点思考的缓冲时间;二则留给学生一点反应和接受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的消化;三则有提示作用,引领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探究的潜意识。语调是指句子音量高低强弱的变化。美国心理学家赛门斯指出:“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语调占着一个重要地位。一种不好听或低沉的语调,很可能阻碍教师成功事业的发展。”教师课堂语言的语调要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有节奏感,使其与知识深度和学生生理心理状态相适应。教师对语调的应用很影响课堂氛围,同样一句话,因其声音的抑扬顿挫就会有大不相同的效果。

二、语言的形象性。

形象就是要善于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娓娓道来,丝丝入扣,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感染力。运用成语典故教学,有助于使历史课生动形象。如讲述东汉班超时运用了“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两个成语。如讲“围魏救赵”等成语,学生就会对孙膑用兵之妙,体会得更深。

又如介绍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楷书,用“入木三分”的成语;介绍陶渊明的田园诗,用“世外桃园”的典故;介绍南北朝的民歌,用“代父从军”的典故等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生动形象决不是哗众取宠,矫揉造作,庸俗猎奇。那种为追求讲课的生动形象而不顾历史的真实,任意夸张,妄加褒贬,甚至用低级趣味赢得哄堂大笑的做法,是历史教师之大忌。历史课堂应当始终充满一种生动活泼而又严肃认真的气氛。

三、语言的文学性。

虽然我们时常提倡上课的语言要口语化,让学生听懂,但对于初中生来讲,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国学知识和文学基础,听懂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好听才是初中教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历史这样的文字学科来说,语言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文史结合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而且“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如果初中教师的课堂语言再是平淡如水,就会让学生听起来感到冰冷和生硬,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从而使历史课堂的吸引力大受影响。因此,初中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注意遣词造句的优美,经常引用一些典故、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对联、民谣等中的一些经典语句以及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成语等,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

四、语言的幽默性。

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需要幽默,据调查,具有幽默性的教师上历史课,学生是百分之百的欢迎;反之,学生则反感。教师语言的幽默可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如心理学家所分析的,学生在上课时最佳状态一般可以维持在15~25分钟,超过这个范围,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幽默风趣的语言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让课堂洒满阳光”,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最好的方法。

五、语言要通俗。

通俗是历史教学的灵魂,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层次、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深入浅出,使书面语体尽可能口语化,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解释难懂的历史知识。要想让学生听得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水平,史料的叙述要通俗易懂,史观的阐述要深入浅出。要想让学生喜欢听,教师就应在讲述时,用具体的史料来充实教学,事件的叙述要有情节乃至细节,通过生动的形象,唤起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或打个比方,举个事例,帮助学生再造历史情境。

总之,历史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精心锤炼教学语言,可以大大提高历史课堂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计划和目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篇十八

我在学习《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实施案例》这一章节内容后,是非常惊喜的。因为无独有偶的是其中一个“口耳相传”小游戏。以前我是在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上看过这个游戏,类似我来比划你来猜。所以在教学时我也是运用这个游戏作课堂导入和教学,以期让学生真切感受,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人们如何准确的记录并传递信息。在历史课上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

我自己还有一个小设计就是在讲述世界史的古代文字这一内容时举例说了儋州话和黎苗族方言,还有纳西文字和贵州水书。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文字的重要作用,同时扩展一定的课外文化知识,使这一章节的内容的学习更加饱满和丰富。

这一章节的很多小策略也让我受益匪浅,茅塞顿开。在现在的历史教学课堂里,能使用的素材和方式越来越丰富,这也要求我们历史老师发散思维,彼此之间多交流多沟通多学习。在专家的案例里面所说的“学生当主角”,这俨然是现在课堂的常态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体验为学习的方向和基础这是我的.一个要求。历史内容中的政治部分稍微远离学生生活体验,这个时候换位思考和角色扮演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参与其中,也让课堂不再枯燥。

本学期我跨年级带的八年级和九年级历史。开学第一周八年级的课程中上了一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主要内容包括准备阶段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成立阶段的开国大典,巩固阶段的西藏和平解放。刚好在元宵节这一天上课,学生心态都比较活跃,甚至浮躁。基于这个情况,我在上课导入的时候让学生哼唱自己喜欢的歌曲,或者报歌名也可以。学生都很高兴,报了很多流行歌曲,也有学生狡黠的知道我的设计意图直接说国歌。我因势利导,接着设问,请同学们想象,当奥巴马访华的时候欢迎歌曲中响起了一首《可惜没如果》,奥运会给运动员颁奖的时候响起一首《隐形的翅膀》。我话还没说完,学生就哄堂大笑了。再设问刚才同学报歌名的时候说国歌,这样的表述对吗?学生都纷纷否定,说不对,是《义勇军进行曲》。由此切入课程学习。另外为了区别政协会议和首次会议的内容特别强调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刚好3.5日是周恩来总理的诞辰,特别强调这一知识点。有时候在教学中的混淆点,需要某一个标志或者标示性小知识来区分。

在学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实施案例》之后,对其中的小策略都深有同感,也高度共鸣。这些小策略在历史课堂中着实发挥很好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开展的更加顺利。历史学科有其本身鲜明的特点,具有逻辑性、连贯性、复杂性等特质。历史事件本身不应该孤立看待,要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来看待,所以在学习中“穿珠成链”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九年级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中的《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这一课书在教学中直接进入学习是比较突兀的。在导入时尽可能的复习旧课,穿珠成链的学习,学生会学得更有效率。将前因后果交代清楚。把第一单元的两课书的大事件串联起来,大概3分钟时间即可,还可以将此串联作为导入。

“走出课堂,实地考察”我倒是想过,但是没有集体实践过。学习海南历史的时候最直接的教材就是中和的东坡书院了,不过由于种种安全问题等实际原因没有开展。当然思维也不能这么死板,不一定要真的前往什么实地或者一定要离开课堂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走出课堂,实地考察强调的或许只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的听说读写,感受体验都能活动起来。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