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统计》说课稿(大全19篇)

《统计》说课稿(大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2 07:29:59
《统计》说课稿(大全19篇)
    小编:zdfb

演讲稿是一种用于演讲或演讲比赛的准备稿件。在总结中要注意突出重点,给读者以启发和思考。如果你还对总结写作有些困惑,不妨参考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总结范文。

《统计》说课稿篇一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教学扇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2、教材的重点及难点。

重点:是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会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难点:能根据统计图中提供的信息作出合理判断,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看法。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a、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b、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c、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a、体会研究有关问题的方法;

b、能从各种途径获取有用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信息、感受生活中的数据,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从学生己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难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问题情境引入性。

充分利用多媒体引入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的广泛性,引导学生体会到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是: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作出决策,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既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感到学习扇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问题的开放性。

教师在设计时,对教材上的例题和有关练习作适当的调整,从书本指向性非常明确的问题改成了比较开放的问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少讲,多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机会,并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对一次事项作出正确的决策;。

2、通过实例、归纳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3、培养对扇形统计图的敏感性。

4、掌握获取信息的途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

出示一组事先收集的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出现的扇形统计图,说明这些也是一种统计图,引导学生回忆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统计图。这些统计图都有哪些特点?(折线和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的看清楚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既可以看清楚数量的多少,还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二)、出示图形,隐射教学重点。

通过《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让学生领悟怎么获取信息,并归纳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1、出示扇形统计图。提问:

(1)图中的这个圆被分成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图形是什么形状?

(2)这个圆表示什么面积?我国的国土面积按地形分,被分成了几类?

(3)从这个图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教师揭示扇形统计图的含义,并强调扇形统计图中的圆表示的是总数量,圆中的各个扇形表示的是各部分与总量的关系。

说明:我国国土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可以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后,可启发学生把算出的各类地形面积相加,看结果是否等于960万平方千米,以达到检验的目的。

2、小结。

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3、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统计图里的圆表示什么?这个扇形统计图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计算书上的前2个问题。指名口答结果。最后提问回答。

4、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观察统计图,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在班级里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引导学生对两个统计图中的项目进行具体的比较,再交流。

2、练习十五第2题。

组织学生交流。

3、练习十五第3题。

先出示中国地图先让学生说说我国这几个海域的大体位置,再让学生对照统计图说说体会。算出各海域的面积后,也可让学生通过求和以达到检验的目的。

1、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与已学过的统计图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理解和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对比学生还会进一步理解每种统计图都有它独特的作用。

2、给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从生活中选择数学元素,会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3、给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平台。围绕某一问题展形讨论,学生会相互补充,产生各种灵感和火花,在讨论中不断完整自己的知识。无论涉及哪些版本,基本都可以通用,大家都可以参考借鉴,无论是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等,可以互用!更多请访问本站的说课稿频道,谢谢!

《统计》说课稿篇二

这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实验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统计》。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法及学法指导、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1、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加,条形统计图的每格表示2个单位。这一部分内容,是一年级下学期所学的统计知识的继续,同时又是为下学期学习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5个单位)进行知识的铺垫,具有承上启下、过渡衔接的作用。

2、在内容的选择上,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的编排上,教材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

3、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制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在学习使用本册教材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早在一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具备了运用简单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技能,尤其是“正”字记录方式,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另一方面,除了这些必要的知识基础以外,与一年级学生相比,二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能够比较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同时,二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小组合作的经验,合作学习活动中不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合作意识已经初步形成。

下面,我将主要谈一谈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新授课阶段,也就是在第一课时中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复习,激趣导入;自主探究,体验统计。应用实践,巩固新知。畅谈收获、自我总结。1复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加,条形统计图的每格表示2个单位而奠定基础。

2激趣导入,在第一课时中,我选中的切入点依然是教材中例1的情景:“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下来就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要想知道我们班同学对每种小动物的喜欢程度,统计知识会帮助我们的。”

3自主探究,体验统计。揭示课题以后,下一步就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具体来说,有4个小步骤:

(1)个人选择,收集数据。就是让学生在调查表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组长对组内同学的调查表进行收集。在这个小环节中,要注意2个小问题。一是提醒学生只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二是注意调查表的数量和实际人数是否相符。

(2)数据的整理和记录。收集上来的调查表,自然要进行汇总。在小组学习中,每人选择记录其中的一种小动物,同时,为了能更好的反映问题,还要选择一个小组到黑板前进行分别记录。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不过,为今后着想,应引导学生尽量选择“正”字的记录方法。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鉴于这种随机调查中数据的不确定性,调查表中的数据最好由教师进行汇报,学生只是负责记录即可。

(3)数据的描述。对数据的描述,一个是学生根据自己记录的数据,小组内合作完成统计表,另一个则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关于这一点,可分为三个层次,三个教学梯度。首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可是,由于课前准备的条形统计图格数有限,学生很快就会发现问题:格子不够。这样,就进入了下一个层次:“同学们,既然格子不够,就请你动动脑筋想一想,或者和其他同学商量一下,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在组内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可能会想到许多中解决方法,比如说接着往上涂,涂在另一边等。当然,如果有学生想到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方法,那么,在经过了展示、交流、汇报、比较以后,学生自然感受到1格表示2个单位将是最佳解决方法;反之,如果没有学生想到这种方法,那么,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了“同学们,老师也想到了一种解决方法,你想不想听一听?”最后,进入第三个层次,也就是本节课的精髓所在:按照以一当二的方法,修改自己的统计图。在这里,也有几个问题要处理好:

一是统计图左侧的频数变化范围要补充完整,一是要提醒学生以一当二的一致性,再者就是数据中若出现了单数,半格的处理或者涂法。

(4)数据的分析。就是根据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表,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相机出示并解决教材中的练习题。

4、应用实践,巩固新知。由于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费时会比较常,所以,本节课的巩固拓展练习只安排一个内容即可:教材中练习第二题――某地区11月份的天气情况统计。关于这一个练习内容,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了解并认识几种气象标记。

(2)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统计表,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进行展示。

(3)是对统计图表的分析,在这里,尤其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语言表述的清晰、准确性。

5、畅谈收获、自我总结。最后,进入本节课的课堂总结评价阶段。由于这一节课,教学内容完全放手给学生,且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所以在评价时,可采用小组内自评和小组间互评的方式,让学生来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和表现。

本节课需要做到的课前准备有:调查表、4种动物卡片、统计表和空白统计图、实物投影等。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调查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讨论学习法等。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注重合作学习过程中合作精神的培养等。五、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尤其是让学生经历了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分析的整个过程,学生将会初步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真正从实践的层面上了解了统计的意义,同时,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精神也将得到培养和锻炼。

《统计》说课稿篇三

《扇形统计图》这一内容选自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体验直观观察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象的能力,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对扇形统计图进行有效的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统计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的。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知道他们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对比,自然生成新知识点。

1、本堂课力争做到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传授知识”转向“引导探索”,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将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参与知识的构建。

2、“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从创设情境、探究学习一直到应用巩固等环节,处处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使学生不仅在学数学,也在用数学。

3、运用尝试法。尝试的方法属于实践探究式教学,探究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思考,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并合作交流。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学生说喜爱的运动项目现场进行统计制成条形统计图这一环节使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二)对比分析,生成新知。

1.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说说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从条形统计图中,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4.生成扇形统计图(教师利用课件,直接由条形统计图生成扇形统计图。)说说2个统计图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根据直观观察,发表见解)。

5.根据统计图上表示的情况,你对我班同学有哪些建议?

6.根据刚才的学习,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现场直观生成扇形统计图,使学生通过实际感受和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对比,对扇形统计图有了初步认识。同时说明了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1.牛奶中的数学问题。

(1)观察:这个扇形统计图与例题的扇形统计图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2)计算牛奶各种营养的含量。

(3)教育学生养成每天喝奶的好习惯。

这一环节使统计教学与计算教学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数学应用能力。

2.智慧闯关。

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同时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请你欣赏: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扇形统计图,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3.课后作业:请你当统计员:统计家中每月的生活费支出情况,制成扇形统计图。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课后的实践活动,将学生的目光引向现实的生活中,使课堂上的知识具有更深厚的意蕴。

《统计》说课稿篇四

听了谭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课,确实令我受益匪浅,收获良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好多。下面就谭老师这节课谈一谈个人的想法:

1、由于条形统计图学习的内容长期以来都是数据的来源与学生通过收集去体会数据的。课开始,谭老师就情景教学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去收据数据,去体会数据,再引入条形统计图。这样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与生活,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2、课中教师非常重视与学生之间真诚地交流,悉心地倾听,积极地引导,和理地调控。

3、谭老师语言生动、设计清晰、课堂气氛活跃、思路清晰、节奏紧奏,课堂调控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课堂中,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发现去引导学生知道条形统计图它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学会看统计图,学会涂多少格?会做完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4、课件的制作好,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但我也提出自己一点不成熟的建议:

1、出示例题的课件字太小了,所以收集“正”字出示看不清。

2、过渡条形语言不好。

3、展示新课结果重复有点罗嗦,讨论的时间太短。

《统计》说课稿篇五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稿x月x日,学校教研活动按照计划如期进行,在这次教研中,有幸聆听了王老师讲授的《找规律》一课,她向大家呈现了一堂精彩的低段师生互动有效教学的课,受益匪浅。现在就王老师的《找规律》一课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在新课的导入阶段,王老师通过启发谈话,通过数学学习的口号,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然后出示学生喜闻乐见,喜欢的六一节日的装扮主题图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十分亲切自然,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逐一出示彩旗、彩花和灯笼,男女生的排队跳舞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话表述规律和猜测接下去物体的排列规律。在教学课件中用了划一划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体的摆放都是以两个或三个为一组的,看起来更加一目了然。学生在观察、探究、猜测中发现规律。

在练习中,王老师通过涂一涂,说一说,演一演等不同形式,不同梯度的练习,由易到难。从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到创造规律、欣赏规律,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如图形的规律,数字排列的规律,声音动作的设计规律,每个练习都精心设计,有明显的针对性,巩固性,实现了练习的实效性。

《统计》说课稿篇六

集团层面推进现代课堂研究实践已开展一个月,各学科任课教师都很快融入到了课堂改革的风潮。3月20日,集团数学组进行组内的第一次任务型课堂教学展示教研活动。活动中听了孙彩萍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课堂上孙老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退居幕后,创设情境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形式在一种开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感受、体验、发现和探索新知。35分钟的课堂紧紧围绕三个随堂任务的实施,师生共同演绎了一堂精彩高效的数学课。

一、相比以前的课堂,孙彩萍老师的课堂展示,让我看到了这样三个变化:

(1)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孙老师的《折线统计图》这一课,她设置的教学目标是通过3次小组合作讨论完成的,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自己就完成了知识建构,这比老师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效果要好很多,课堂上学生求知欲变强了,可以说孙老师的课堂让我看到了学生对学习更加主动了,从“要我学”转变成了“我要学”。

(2)第二个改变是课堂评价形式变得多样化了:孙老师的35分钟的课堂展示,完成了小组互评、成员互评、师生互评三种评价形式:通过给表现优秀、积极的小组发送小花实现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通过小组汇报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回答等,实现了小组间的互评;在探究折线图和条形图特点这环节时,课堂上学生间互评进行地非常好,学生间精彩的互评顺利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这些多元化的课堂评价形式有效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3)师生关系发生了改变:课堂上,孙老师一直都扮演着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师生间关系不再是临高临下惟命是从的那种。孙老师课堂用语“哦,原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等肯定和询问的语气,体现了师生间平等的关系。《折线统计图》这节课中,孙老师通过精心设计前置性学习任务单、随堂学习任务单围绕统计最近每天的气温,给学生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教学目标和课堂实施效果来看,我觉得她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大优点,值得我学习和揣摩:

(1)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正确把握学生认知能力与教材内容要求的关系。

折线统计图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在前面已经学过统计表,条形统计图,而在平时生活中对折线统计图也有着朦胧的感知。在前置性任务设计上,孙老师设计了让学生统计了近一周的日气温,由统计表引出所学的折线统计图,转化过程直观、自然。另一方面在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时又将其与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生活素材,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孙老师在随堂任务内容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统计数据来源于生活。从让学生统计日气温、分析气温的变化情况,让学生感受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提供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

总之,我觉得孙老师的基于小组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实施过程和效果上看,都挺成熟的还是挺完美的;从教学设计上来看,随堂任务内容设计源于日常生活、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小组合作气氛活跃、学生课堂参与度高。随堂任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上有层次性,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完成了新知的建构和理解;在我看来,虽然集团推行任务型课堂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孙老师近乎完美的设计和演绎,让我看到原来学生是如此的出彩和智慧。

《统计》说课稿篇七

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分类统计》,它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分类统计安排在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体系中,总体目标是: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本节课教学教材94页的例题,完成第95页“想想做做”第1、2题。例题呈现了学生感兴趣的动物运动会的场景图,场景图蕴含了可以分类统计的诸多信息。图中的动物有狗、兔、猴三种,这些动物参加的比赛项目有长跑和跳高。教材呈现了两张统计表,一张是按运动项目统计的,另一张是按动物种类统计的,让学生自己从图中收集信息,分类整理后填写在统计表里。学生经历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后,教材又让学生自己比较两次统计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体会是按不同标准将动物进行分类的,感受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分析从每个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既学会简单分析数据的方法,又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感受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知识与技能方面: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过程与方法方面:1、在具体统计的过程中,体会按不同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的必要性,学会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2、在交流讨论中,自主发现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计算结果的一致性。

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形成合作探究意识,体会合作的快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统计活动过程,体验不同分类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是: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并整理数据。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多种情景让学生经历操作、实践、感知的过程,选择了“谈话法、观察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学法可归纳为: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2、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根据教学进程的不断进行,我准备教学,黑板上事先画好两张空白的统计表并遮住,用于奖励学生的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智慧树手势卡片若干张贴在一块可移动的大黑板上,大黑板的另一面画上三棵大树的简笔画,学生6人一组。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合作探究,经历统计过程;3、拓展应用,在活动中加深体验;4、课堂总结,在生活中用数学。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前我先跟小朋友们一起表演唱少儿电视节目《智慧树》的主题歌:我发现了。师生一起来唱一唱,演一演,并告诉他们:今天举手回答问题的小朋友有机会获得一张智慧树手势卡片,每人最多只领一次。设计意图是:根据一年级小朋友爱玩好动的特点,利用学生喜欢的少儿电视节目,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也为下面学习统计埋下伏笔。

接着由“激烈紧张的2008北京奥运会刚刚结束,小动物们兴奋起来了,他们也在进行动物运动会呢!瞧,它们的比赛真热闹啊!”再通过提问:“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引入到主题图的学习。在学生说出图上的信息时,按学生提到的先后顺序贴出跳高、长跑、狗、兔、猴等的词卡,然后揭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进行“统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上课伊始,从北京奥运会引入,多媒体播放动物举行运动会的场景,立刻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为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埋下了伏笔。

第二个环节:合作探究,经历统计过程。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小组合作,把信息分类、整理和统计,完成书上的统计表。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老师在黑板上移动词卡、填写数据完成统计表。用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充分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使学生亲历了统计表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统计的认识。

接着组织学生比较两张统计表的相同与不同,并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让学生交流两次统计活动的体会,丰富了认识,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同一件事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进一步发展了数学思考能力。

然后提出“这时,大会的裁判员小熊,厨师小猪来了,它们是为运动员服务的。你能根据他们的工作向他们推荐一张最合适的统计表吗?并说明理由。小组讨论,交流。”这一设计,重在让学生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渗透统计的实用性。

第三个环节:拓展应用,在活动中加深体验。

这一环节由“经过紧张激烈的比赛,有些小动物得奖了。奖品是漂亮的杯子。”引出课本“想想做做”的第1题。提问:仔细看这些杯子,可以怎样分类统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完成两张统计表,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完成统计表,并比较两次统计的结果。

接着以“不仅为小动物们准备了漂亮的奖品,还为他们准备了精美的奖牌呢!”引出课本“想想做做”第2题的学习。这一题让学生尝试把不完整的统计表补充完整后再统计,引导学生做事要有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统计的素材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统计自己熟悉的且感兴趣的奖品、奖牌、等物,由易到难,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统计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活动中去,进一步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再由“小动物们的奖品发完了,让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们的奖品。请有智慧树手势卡片的小朋友挥挥手。要是老师想知道有多少小朋友拥有卡片,该怎么统计呢?”引出,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分类统计的方法,引导得出可按性别和卡片的颜色等分类标准进行统计,接着师生一起收集、统计出数据,并在上完成统计表。这一设计,从学生的身边出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活动中,巩固所学的统计知识,进一步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多样化,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用途,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在收集按卡片颜色分类数据时,让持有同一种颜色卡片的学生把卡片贴在大黑板同一棵树上,在贴的过程中带领学生收集数据并完成统计表。三棵树上分别贴上不同颜色的卡片,贴完后便形成了少儿节目《智慧树》的节目标志。这一设计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美,让学生感觉到数学课也可以这么生动有趣,原来数学是那么亲切,总是陪伴在自己身边,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热爱数学。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在生活中用数学。

这一环节在进行课堂总结后让学生课后找一找感兴趣的话题和好朋友或者家长一起进行统计,提醒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带着数学的眼光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养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的习惯。

《统计》说课稿篇八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课的教学,就能看出教师平时上课的影子。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二年级小学数学评课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二年级小学数学评课稿1《秒的认识》是一节生活知识课,朱老师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学目标明确,设计的教学信息丰富多彩。如:录像、游戏、体验活动等等,课堂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效果不错。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特色:

这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利用课件展示嫦娥奔月的场景,运动场上的时间等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也实践了“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数学理念。其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比如,让学生体验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孩子们可以写字,可以做口算题,可以读文章,还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事情进行体验,效果挺好。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如在游戏环节中,让学生估测每个活动所需要的时间,比如:穿好一件衣服大约多少时间……这些活动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中,教师十分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交流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统计》说课稿篇九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统计》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几种常见的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会从统计图中提取有关信息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会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简单判断或预测。本节课在此基础上主要是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图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正确分析、判断或预测,但如果对统计图不进行认真分析、可能会得到不准确的信息,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或判断。因此,我们应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判断正确性。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考虑到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把它作为必学内容安排在本单元。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它们所反映的有关数据.

(2)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反映有关数据,提高处理数据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1)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并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步骤。

(2)在从扇形统计图中和折线统计图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会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3)在决策与形成猜想的过程中,感受收集和利用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感受收集和利用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中发现信息。

发现统计图中存在的数据不清的问题,能从统计图中获得有用信息,并做出合理推断。

认真分析统计图中所反映的数据。

《统计》说课稿篇十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作为成长中的学生,他们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探索,自主构建,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的理解等因素将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起点,并据此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胡老师设计的几个教学环节都体现了这种生本理念。

1、课始,胡老师从旧知入手,出示一幅张明7---15岁身高情况统计表,问“从这个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让学生在读图中唤起对折线统计图的记忆,随后出示同年龄男生的平均身高的折线统计图,追问:“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一眼看出几岁时张明和同龄男身身高相差最多?”由此产生了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并顺利过渡到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认识的教学。

2、改变原有先认后画的顺序,而是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画出折线统计图。并在交流反馈中初步构建完整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接着,胡老师又安排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紧抓它的主要特征:点和线,学会正确读图。

我们知道,对比,就是运用对照的手段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对比教学就是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对比类推、举一反三。具体而言,对比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将一些具有某种联系和区别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使学生在明确了一个内容之后能够自然地联想到另一个内容,并能自行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本节课中,胡老师进行了2次的对比。

1、单、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比,使学生在比较辨别中二次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2、选择用哪种统计图更合理,这是学生对两种统计图区别认识的一个练习巩固,以此深化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应用范围的认识。

通过对比,不仅可以将新旧知识、事物关系沟通组织起来,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和秩序,是一种非常适合学生汲取知识的学习方法。对比教学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在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时,有效摆脱陌生感,迅速找到轻松入门的途径,增加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

《统计》说课稿篇十一

统计与概率是课改后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使学生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等。对于统计的评价重点放在考查学生能否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应用统计的知识与技能,是否具有统计观念。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一年级教材已经初步介绍了这部分知识,而现在读四年级的学生,以前并没有直接学到关于统计的内容,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又很少经历,留意这类知识,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更为了体现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本节课教学目标着重设计了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目的是不仅让儿童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放眼未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使学生体验、经历、了解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思想。

情感目标: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和作用,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1、为了达到以上教育教学目标,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改动,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变直接呈现原始数据为收集、记录原始数据使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过程。在这一步通过学生为教师帮忙,想办法,体现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最后只所以采取用调查记录的方法是为了让学生从原始数据表中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

2、变教材的“正”字法为学生的多种方法分类整理数据。分类整理这一部分教材主要介绍了“正”法,此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数据整理方法,但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展现自我个性的机会,提供创造思维的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找方法、创路子。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并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渗透了灵活选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变教材的直接呈现统计表,为部分呈现法让学生在分析思考中完成表格,加深学生的印象。

变固定型练习为运用型练习。教学完新课以后,我设计的一道选择景点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实际地收集整理数据,并填写统计表,让学生经历整个的统计过程,对新知进行巩固。最后一个问题的设计:还可以统计什么?统计结果可以帮我们了解哪些情况,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产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体现了课标中“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这一思想。

一、让数学走进生活。

课标指出:“数学源于生活”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本着这一思想,我在课程内容设计时,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选取他们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从新授(选最喜欢的节目)到练习(统计去各个景点的人数)到课后的统计及对课堂表现的调查统计,数学素材都贴近学生的心理,源于现实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数学可以服务生活。

二、在做数学中学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学生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做数学”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创造。从而得到发展,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力争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孩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统计的整个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和小组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确定统计策略。

三、发挥好教师的主导性。

我们经常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其实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努力在“导”字上下功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在关键处点拨、指导只起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少讲解,分析,多引导、激励,使课堂教学从“以教材、教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为中心。”教学中对学生合理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

《统计》说课稿篇十二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这节的《统计》课,主要是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听了彭海军老师的课,我有以下几个体会。

首先,整个教学过程中,彭老师采用教科书所给的材料,创设了一个小象过生日的情境,并让整个情境贯穿于课的始终,“生日”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又是利用动物动画的形式,一年级的孩子就容易被吸引,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很快地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由此可见,兴趣还真是学生乐学的法宝!

其次,新课改以来,合作学习成为小学课堂上的一大“亮点”,但很多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较多,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在进行“喜欢吃什么水果”的统计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后,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调查与统计,然后让学生汇报调查与统计结果。

第三,整堂课,彭老师都以低年级孩子能接受并喜欢的面貌出现在他们面前:亲切,平易近人;并时常以微笑鼓励孩子,同时时刻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让活动富有童真童趣,让学生是在快乐的学习,在学生的全体参与中学到了所要掌握的知识。

《统计》说课稿篇十三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现实际场景生日聚会,引导同学们学习分类整理,初步学习统计,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材还安排了想想做做,内容是整理小组里同学们最喜欢吃的几种水果的人数。目的是让同学们相互协同、合作学习,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体会统计的过程及作用,逐步培养同学们的实践能力。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同学们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

教学的难点是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同学们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同学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同学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统计》这一课意在让同学们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思考。

5、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一、提供质疑的时机,唤起主角意识。

生: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给大象哪些花呢。

这一层次从同学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同学们身边的、感兴趣的过生日这一事件,让同学们自己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通过生生互问、师生互问,实现角色转换。唤起同学们的主角意识。

二、提供探索的机会,激活主角意识。

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分类理一理。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那么谁又能解决这些问题呢?你能一眼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吗?怎么办?(让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后说说。)。

生:只要把小狗放在一起,小猴放在一起,小猪放在一起。(让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操作,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在实际场景图上找到一个动物,就在下面摆一个动物。)。

指名同学们到黑板前分类整理,有的同学们将小动物分类后摆成一堆一堆的,有的同学们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排成一排一排的,有的同学们是从下往上排的,有的同学们是从上往下排的。

哪种摆法比较好?通过比较,同学们知道摆成一堆一堆的不能很快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而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就能比较容易地看出每种小动物有多少只。

师: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我们就说是分类理一理。

这一层次让同学们自己来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同学们的操作与实践去发现、经历和体会分类整理的过程,从而形成表象,激活了主角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2)语言描述。

看了这张图你能告诉大象什么呢?请你和同桌说一说,同桌在说的时候,你要仔细听,听听他说的是否和你说的一样。(同学们互相说。)。

刚才同学们交流得很认真,现在谁能站起来响亮地说给大家听。

像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借助语言可使动作思维内化为智力活动,让同学们用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反复描述,既提高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操作表象的形成,同时激活了主角的评价能力。

2、独立操作、体会过程。

师:红花、黄花、绿花、紫花各有多少朵呢?请你从附页中把它们剪下来,分颜色理一理。

同学们汇报分类整理的结果。教师在四种颜色的花下板书花的朵数,再画上线,并让同学们说说从表中知道了什么?先同桌说,再指名说。

师:我们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把花分颜色理一理,这就是统计。(揭示课题:统计)。

这一部分通过独立操作的学习方式,使同学们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进一步培养主角意识。

三、创设选择的空间,积淀主角意识。

给同学们提供一些贴近生活的统计表,如听课老师年龄统计表、小组男女生人数统计表、本节课教具、学具统计表等,让同学们进行调查、整理。同学们可以独立做,也可以合作做,然后把自己最为满意的一张表介绍给大家。

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培养同学们的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对同学们以后适应社会甚为重要。在这一层次,教师为同学们创设选择的空间,让同学们体味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这是积淀主角意识的有效方式。同时让同学们统计喜欢吃水果的人数,也使同学们初步感受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四、赋予总结评价权利,丰富主角意识。

引导同学们自己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么学到的?

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不但使同学们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主角意识。

《统计》说课稿篇十四

以前,我总认为统计课很难上,在知识上很难找到需要探究的地方,再加上绘制统计图花费时间长,很难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图的作用。听了邓老师的这节统计课,让我眼前一亮,哦,原来可以这样上!

1、从统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的只数引入新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2、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统计数据多的情况下,及时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工统计,让学生体验合作的乐趣和需要。可以看出合作的效率是很高的。

3、在重难点地方处理巧妙。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整理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当发现统计的数据太大时,一格再表示一个单位就太不方便了,从而引出矛盾。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原则的教学思想。确实有同学就想出来了。教师创设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悬念,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一格表示2个单位或者更大的数的需要,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另外教师也预设了多个解决办法,沸羊羊的、懒洋洋的加以展示,同学们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想法和喜洋洋一样,很有成就感。

4、教学目标的呈现时机恰到好处,达到了既不提前泄露知识,又让学生及时了解目标的目的。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即。

总结。

前面学习内容,又过度倒下面的学习任务。

5、练习时要求明确。教师强调在绘制条形时要一一对应,做到快、静、齐。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但由于是小组合作,有的同学插不上手,操作困难,所以凸起来要慢一些。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找准刻度后记号记号在涂色,准确率要高。

6、后面的统计图欣赏很好,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后面学习奠定了基础,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商讨的地方:统计的数据一定要让学生核对清楚,可能会有学生多数,或少数会严重影响后面的练习。最好能用数一个标记一个的方法。再根据统计图解决问题时,个人觉得先找信息,再提问题比较合适。可以体现学生的认知顺序。

《统计》说课稿篇十五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开始学习简单的分类整理,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本课继续学习统计,以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为主要内容,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简单的统计表。在统计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比较容易的统计方法,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简单的符号进行记录的统计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线索。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新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弗赖登塔尔说过:学生学习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教师设计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研究知识,“创造”知识。引导学生产生教材上已有的和教材没有的多种统计方法,并在研究和“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体会与比较。

三、活动体验,运用知识。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知识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反映和认识。教师还设计了“统计小组同学的铅笔”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实践和游戏活动中,运用和巩固知识、发展和深化知识,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1、“今天有一些小动物想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大家看都有什么?”(黑板上杂乱地贴出动物头像)。

“怎样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各有多少个?”(指名说)。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分一分、排一排?”

“现在你能告诉大家,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分一分、数一数是我们上学期学习的统计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板书课题)。

创设情境,复习分类统计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小动物头像的场景中进入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收集整理数据。

(1)每组小朋友的桌子上都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盒子里摸出一个看看,并告诉大家盒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图形。

现在小朋友想知道什么呢?

(2)大家想知道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怎样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几个?

可以用分一分、数一数的统计方法,能不能用其他方法统计出它们的个数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

听老师讲一下游戏的要求:小组长从盒子里拿出一个图形,说出图形的名称,其他小朋友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上,组长再拿一个,你再记一个,一直把盒子里的图形拿完为止。

这一环节的设计,教者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整理数据的实践中体会用比较简单的符号记录,并启发学生用其他一些比较简单的符号记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2、分组活动。

3、小组汇报。

4、引导学生比较记录的方法,得出哪种方法更清楚,更简便。

“通过刚才的比较,现在你喜欢哪种方法?”

“哪位小朋友能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既然大家都喜欢这种方法,如果让你再来记一次,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

“看着这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

1、用先记录的方法,统计一下小组中小朋友的文具。用喜欢的方法把每个人的文具数记录在表格里,再整理全组的文具数量。

填表,汇报方法。

2、观察统计结果,哪种文具用得多?哪种文具用得少?

如果我是文具店经理,你们想对我说什么?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让学生充当生活的角色,统计小组里的学习用品,寓知于乐,激发兴趣,发展认识,使数学归于生活实际。

“今天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选一项内容进行统计。

评价是《数学课程标准》极为重视的一个方面,评价态度与情感的有机渗透,评价与统计的巧妙结合,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真正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统计》说课稿篇十六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人教版四上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已学过单式条形统计图,对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特点等已经掌握。那将什么作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以什么为重点?选择怎么样的素材进行教学?是我们在课前应该思考的问题。本节课中,陈晓霞老师精心设计了多个学习环节,主要落实这样几个教学目标:

1、经历从单式条形统计图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2、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3、会画复式条形统计图,及学会简单的.分析、比较、判断和推理。

纵观本节课,我认为陈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作为成长中的学生,他们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探索,自主构建,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的理解等因素将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起点,并据此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藤老师设计的几个教学环节都体现了这种生本理念。

在引题环节中,让学生体会到复式统计图的必要性时,设计得很有匠心。分别出示两张单式统计图(本班学生男生兴趣小组人数统计图和本班女生兴趣小组人数统计图),让学生说一说从这个统计图中得到哪些信息?通过提问使学生感受到这样的单式统计图不利于比较两组数据,实在是太麻烦,非常需要复式统计图。再请学生设计一个统计图,能很方便的比较男女生兴趣小组的情况。请同学设计草图后交流、择优。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时,深刻体会到复式统计图的必要性。还有数学老师都知道在让学生画一张统计图是很费时间的,他大胆地让学生采用徒手绘制统计图草图,既节约了时间,又让学生充分经历了复式统计图形成的过程,一举两得。

我们知道,对比,就是运用对照的手段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对比教学就是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对比类推、举一反三。具体而言,对比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将一些具有某种联系和区别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使学生在明确了一个内容之后能够自然地联想到另一个内容,并能自行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本节课中,陈老师让学生对比单、复式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在比较辨别中认识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以此深化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应用范围的认识。

《统计》说课稿篇十七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三年级时学生接触事件发生有确定和不确定的区分。不确定的事件中分可能和不可能。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要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从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之分到等可能,这是对随机思想的理解的一个大的飞跃,是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定性到定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对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的理解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关系到对事件发生的随机性的理解。因此,教学时要通过大量丰富的例子和活动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丰富对等可能性的理解,也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某些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试验、收集、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引导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这些游戏的公平性时,他们当然会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玩中学,在学中悟,一改传统数学课堂死板而呆滞的现象。

1、在讨论比赛规则、抛硬币、摸球游戏等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能对游戏规则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在讨论游戏规则是否公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可能性与公平性的判断。

1、通过学生自己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可能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

3、成语连接、评语、街头骗子利用可能性行骗三个小片段,联系生活,进一步体会学习可能性的价值。

多媒体课件、硬币、小组调查表、色子等。出示一些实物图。

1、说反话游戏。

利用游戏引出公平的游戏规则。(出示一些反话)。

2、观看足球比赛开始片段。(视屏足球赛开始片段)。

引: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公平的游戏规则,哪一个最适合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国际比赛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抛硬币。

学生讨论:这种抛硬币的方式公平吗?为什么?

3、抛掷硬币实验。(出示硬币、实验记录表、科学家实验表)。

(1)猜测。

师:既然认为是公平的,那么大家想一想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如果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1/2,就进一步说明了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是公平的。

(2)试验。

1、每人抛10次,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2、试验完成后思考:正面朝上的次数与总次数有什么关系。

(3)交流验证:大家来观察一下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有这么多的发现,我们会发现有些小组正面朝上的次数不一定是总次数的一半,有些小组少一点,有些小组多一点,但是全班加起来正面朝上的次数就比较接近总次数的1/2。

师:其实历史上有很多数学家也做过这样的实验,我们来看一看他们实验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出示统计数据)。

通过做实验,你们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先开球公平吗?为什么?(学生小结)。

1、三个同学准备下跳棋,他们想用三人比赛转盘决定谁先走。(红色占1/2,蓝色和黄色分别占1/4)。师生共同做玩游戏并交流,汇报游戏公平与否。

如果将这个转盘转到了100次,大家猜一猜转到蓝色的次数大约是多少次?

这是一个有失公平的转盘,先让学生来判断这样设计公平吗?其实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可能性大小与占的份数的多少有关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

2、公平游戏转盘的设计。

学生回答后,进行公平游戏转盘的设计。接着进行设计展示由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自己的作品,全体师生做评委,评选出优秀的设计作品。(活动的转盘)。

虽然橡皮各部分的材料是均匀的,但它的6个面大小不等,一个面的面积越大,投掷后朝上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小强设计的这个方案不公平。(老鹰抓小鸡游戏图片及长方形数字橡皮)。

1、词语连接。(连续滚动播放这些个成语)。

说说平分秋色、万里挑一、十拿九稳、大海捞针的可能性是多少?

2、评语。

3、看图说一说。(出示街头骗子的摸奖游戏图片)。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这种游戏的不公平性,不去玩这种游戏。强调指出:凡摸奖活动,你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计算一下,就会发现:都是组织者得利,参与者受骗,所以严禁学生参与。

今天我们在游戏中知道了一件不确定的事件,它的可能性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例如:抛掷硬币,掷出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都是1/2;掷出一个正方体的骰子,每个面掷出的可能性都是1/6,等等。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在数学上属于概率问题。概率问题起源于博弈,在现代的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天气预报、降水概率的预报,航天飞机的发射等等,都运用到了概率的知识。如果同学们有兴趣,课后可以自己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与此相关的资料,你会发现,概率的知识是非常有趣而奇妙。

《统计》说课稿篇十八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设置问题情境,打破原有知识结构,促使学生重新思考,自主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新的平衡。在此过程中,本课以主题情境为主线,有意识的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具体地说,本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深层的内涵。

例2通过对停车场车辆停放情况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复式条形统计图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主题素材的改变看似简单,但这确是学生感兴趣的,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计图时,我不是教给他们方法,而是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统计表后,提出“你能从这张图上看出什么情况?”,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寻找数学学习的价值。

本课的设计从调查学生的兴趣开始,让学生完整的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而不是直接出示数据,最后环节通过统计学本节课的表现结果,再一次参与统计,深切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及统计活动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中以主题问题情境为中心,展开讨论,自主探究,允许灵活的不同的处理方法,从不同中找相同点,从比较中得出最佳方案,再运用到实际中,体现了学习活动的完整性、灵活性、多样性。

反思二: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1、给学生创设有价值的探究、观察、想象素材。

给了学生更多的质疑、评价和想象的空间。

2、让学生感受到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的第一环节先向学生呈现复式统计表以及由此得出的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通过对比观察,感悟到复式统计表能直接比较出各项目男、女生的相差数,但不能直观形象地反映数量的变化;而单式条形统计图随能直观地看出男生或女生人数的变化状况,但不容易对同一项目的数量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要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3、不能让学生过多地停留在低思维的操作层面上。

《统计》说课稿篇十九

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一册初步接触了简单统计图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是正式学习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本节教学重点是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并描述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表。难点是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使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在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将先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背景,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性学习,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广泛交流,体现数学课堂的开放性。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用的答题纸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生活中统计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统计的素材也很多,但不一定是学生能够接受和感兴趣的。如何选择学生能够接受和感兴趣的统计素材,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素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来初步认识统计这一内容,经历统计的搜集、整理和描述过程,是本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很贴近学生生活,但对于这节课来说,如何呈现是个难题。所以我就干脆改变了教材的呈现方式,选择了小动物来到数学课堂这一学生比较喜欢的情景,从根据动物的数量涂小格开始,然后与情景图对比,引出统计这一生活中常用的方法的简便性,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又突出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活动探究,认识统计

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活动的每个细节。主要采用了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与独立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通过师生合作收集、整理数据,看统计图、表进行描述分析,让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分析统计图、表的过程,体验最简单的统计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先统计学生动物的只数,让学生经历初步统计的收集,整理的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完成统计图、表,并以此为依据,积极地作出准确的描述和分析。接着,又设计了统计调查学生生日在几月份的这一事例,通过学生商量得出的统计方法来进行收集原始数据,整理后填入统计表后再进行画统计图。

统计是知识,是方法,统计更是一个过程。不亲身经历过程,就不可能理解统计的真正内涵,不可能认识统计的巨大价值。本着这一指导思想,这节课力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绘制统计图、表,对图、表描述分析,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学习统计、感受统计、运用统计,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把课堂知识向生活实践中拓展、延伸、深化,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学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

同样,我的这节课也存在着许多的遗憾和不完善。敬请各位专家和老师指教。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