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感悟(20篇)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感悟(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01 09:19:41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感悟(20篇)
    小编:江JSX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我们写心得感悟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感悟(20篇)一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作为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和总目标。其中“文化自信”更是重点: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在每一个学段目标后面都有特地指出。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裁体形式也是强化“以文化人”的价值取向,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这一核心素养的确立处处彰显着国家意志。

第一层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

课程结构的阶段性和发展性通过构建学习任务群的方法来实现,而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会让我们每个学段之间的教学衔接得更紧密。

之前我在教学上基本仅以教科书为教与学的资源,顶多加上教参,这就导致我的教与学生的学非常单一且低效。现在有了学习任务群的引导,我在以后会尝试着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我的教学活动,让我的语文教学从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作业设计上我也会立足于学习任务群,做到“少而精”“实而活”。

今后我将继续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做到常看常新,并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感悟(20篇)二

在学校教研组工作的安排下,我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

我们知道语文来自于生活,最终还是要在生活中运用,所以在教学中凸显语文的实践性是十分有必要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牢记语文学习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习作三《了解传统节日》时,因为这个主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大部分同学对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都比较熟悉。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对中国传统节日有更深刻的认识。我先让学生利用各种方式搜集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传说,故事等,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然后将传统节日的故事整理下来回家后讲给自己的家人听一听,最后引导孩子们亲自动手实践,比如和家人包粽子,做花灯,做月饼等。这样的语文学习不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了语文,同时又将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加深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印象,学中取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已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了。作为老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为自己的教学增色添彩。《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多元互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工具,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发挥大数据优势分析和诊断,学生学业表现优化教学,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和个性化指导。积极关注教学流程,教育学方法资源知识学习评估等变化,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语文学习。”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利用希沃易课堂中的多种功能(课件推送)等,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比如在掌握多音字后的课堂练习时,通过课堂互动,将练习发送到学生的平板中,学生自主完成后进行生生互评,既保证了每个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又有效地巩固了学生的知识。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和范围。并且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提问类型、人数、次数等进行的统计分析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和主要问题,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语文新课程标准》虽然改动较大,但都是在原有课程标准上的创新。其内容丰富,内涵深远。作为一名老师只有不断研读,在教学中始终立足新课标,尊重课堂实际,在实际教学中领悟新课标的精神,方能真正学有所悟,学有所感,学有所用。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感悟(20篇)三

有幸参加了线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的网络专题培训。xx教授围绕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以“价值引领,以文化人”“素养为纲,任务导向”“立足生活,时间主线”“强调情景,主题统整”四个方面为主线,阐述了新课标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听后,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

xx教授的讲座,使我对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教师的教法有了新的认识。

其实,我们在准备公开课时,往往会让孩子做很多的实践准备,比如,搜集资料、拍照片、带实物道具,课前小采访、假期小调查……这些都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新版的课程标准更突出了这个实施特性,这其实是育人核心素养目标的一大展现,也要求学生更高的参与度、更强的思辨能力、更好的审美体验。这也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转变观念,情境性和实践性不仅仅体现在公开课中,更应该切实融入家常课里。

核心素养要求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无一不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变革。这都带动着我们教师教法、学生学法相应地改变。教师的能力要求越高了,我们需要学习和教的内容也更多了。唯有终身学习,才会适应时代变革。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让我认识到语言文字积累、实用性阅读、文学阅读、思辨性阅读以及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渗透学习任务群,不断地去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阅读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沁入,提高学生认知理解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自己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本次线上学习,我不仅快速有效地理解了语文新课标,并且能精准抓住新课标的重点、难点,尤其是新课标的变化和特点。这对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不断学习,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努力,积极实践。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感悟(20篇)四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出版后,我进行了认真学习,通过对比2011年版本的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标准对教师如何教有了更具体更细致的指导,下面谈谈以下两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新增了核心素养内涵。2022年版本的课程标准对于什么是核心素养作了具体的界定,分为四个部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新。这给我们教师在组织设计教学内容上指明了方向,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围绕这四个部分创设真实的语文情境,能有效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二,新增了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是指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根据各个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分为三层,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两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这也是今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方向。

经过研读,我发现新课标的理念实用性更强,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再也不只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与系统性。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是一切艺术中最广泛、最复杂、最崇高和最必要的艺术。”因此,要搞好教育,就要不断地学习。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我们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需要创造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以往传统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学生一同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讲授叙述类课文时,教师可以让部分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从而创设一个形象、生动的情境,不仅使学生很直观地了解课文的精髓,而且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氛围。这种方法能将死板的文字变成一个个跳跃的生命符号,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另外,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也就是在课堂开头就向学生抛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种方法是指通过问题带动学生学习,使学生有目的地听课,从而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将语文学习与教学看做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考和质疑往往是紧密相连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例如,《金色的鱼钩》中有一句指导员说的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句话的容量大,课文的整个情节都围绕他展开的。学习此句时学生提出:为什么称老班长是“上级”“保姆”“勤务员”?这个问题很大,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学。我首先让他们弄清“上级”“保姆”“勤务员”的本意,明确老班长在过草地时肩负着什么任务?在草地那种特定的环境中老班长是怎样完成他当“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老班长的具体言行。他到处找野菜,挖草根,洗衣服,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做鱼钩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而自己却忍饥挨饿,还不许告诉别人,用实际行动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三个病号,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最后让学生透过老班长外表的描述,体会他舍己救人,对革命业无限忠诚的崇高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对老班长的认识从表面深入到实质。学生养成大胆质疑,主动解疑的习惯,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记》中有句名言“教育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其含义是,教育的作用是发现学生的优点,克服孩子身上的不足,使其消除自卑,对自己充满信心,让别人对自己充满希望。我们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已成为影响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主要因素。为了更好地疏导学生的自卑心理,不断增强自信心,我们主要采取以正面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采用激励法无疑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有效手段,常用的激励手段是即时激励法。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微笑的表情、赞许的手势、表扬的话语都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之转化为强烈进取的学习动机。激励法既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也可以在科学活动、个别辅导等各种教育活动中使用。

如何调动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这是广大一线教师一直积极探索的问题,对于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让他们的情绪跟着文章作者的感情起伏,才会使他们的精力完全投入到课堂中去,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及时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一线教师任务重,时间紧,平时教学中的得与失往往在一霎那间忽闪忽现,如不会利用时间就难于捕捉到那些闪光的东西。没功夫理会,常常使教学失误恶性循环,教学智慧转瞬即逝,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本次培训学习,给我们教师创造了良好的机会,有充裕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给教师回顾反思的平台,知得失,识是非,又能更好地交流沟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新时代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将义不容辞的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全面落实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感悟(20篇)五

今天我有幸在线聆听了xx教授专家的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主要内容和变化,通过专家的解读,让对新旧课标的异同有了初步的了解。

xx教授用一个半小时解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主要变化、课程性质及理念、核心素养和价值目标、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业质量。课程标准的变化主要从价值引领以文化人,素养为纲任务导向,立足生活实践主线,强调情境主题统整四个方面进行解读,清晰的认识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改变。

通过本次线上学习,我认识到国家对文化自信的要求,能够感受到时代发展中祖国的强大。同时新课标还强调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对语文教师跨学科整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课标对整本书的阅读也提出要求,如何让学生阅读量增加是我们教学时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在今后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关注课标、学习课标关、研究课标,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落实语文综合性实践性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围绕语文课程三大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全面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把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基础和重点,抓好落实。

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结构,以三大文化为主题安排教学活动,以六大学习任务群为依据安排教学内容,在单元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3、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四学段学业质量标准,保证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4、加强学习,强化语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把语文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总之,今后我将继续研读新课标,指导自己更好的投入工作。关注课标,就是关注教育的未来。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感悟(20篇)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我们要有“道”可传,有“业”可授,时能解“惑”,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己,而外出学习就是好的途径。市教科所为我们组织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利用。唯有主动才能取得学习成果。我们主动就坐前排近距离的听取示范课。

学习,需要耐得住寂寞,关起门来用心钻研是必要的。但不能永远关起门来搞建设,我们还要尝试走出去和引进来,这种走出去和引进来就是交流的过程。而交流是我们学习成长的催化剂,很多平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可能因为对方的一句点拨就有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肖伯纳说,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之间相互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但我觉得我们很可能不单单因为交流有了两种思想,我们非常有可能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多种思想,所以这远非一个“一换一”、“一换二”的交流,而是“一换多”的交流。所以,交流非常有必要。交流让我们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让我们收获更多的思想,也让我们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当然,在主动学习和主动交流之后我们还要学会主动反思和总结,这个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认为对课标的正确落实源于对课标的准确理解。但反观现状,我们对课标在教学中本应有的地位已经忽视很久了。对课标的重视不够,首先体现在驻守在教学第一线的我们身上,我们很多老师已经很久没有(甚至从来没有)认认真真看过课标了,更遑论研究解读课标。很多老师平时教学往往就看两本书:教材、教参;新老师可能再加几本优秀教案之类的书;熟悉教材的老教师可能连教参都不翻了。其次,正如王老师所言,课改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专家对“课标”做过许多的解读,但是进入到操作(教学实践)层面或环节时,可能很快就脱钩了。课标的实施出现了专家解读热后的断层器和真空期。其实大家都知道,课程标准体系严密、内容丰富,是我们教学设计对照的标杆、教学评价依托的依据。我们所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的编制都是源于课标的,课标才是最高统帅,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局限于教材和教参,甚至对教参中“对应的课程标准”也不大在意,只有在做说课评比、优质课准备等比较“重要”的事时才想起翻翻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是怎么要求的。

我认真学习张开思维的触角,学人所长,取其精华的同时我也在对比思考,在对比中,我发觉我对教材体系的理解和掌握是如此的肤浅,这也是我们年轻老师往往薄弱的地方,但是没通过对比,自己往往没有这么强烈的感觉。我觉得如果对数学生活不熟悉的话,参加这样的公开课就会疑惑重重,难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这就好比去听一堂自己根本没有看过、没有备过、没有讲过的课,效果肯定不会太好。所以在听课的第二天,我就开始给自己多安排了一项任务:回归教材,认真研读。通过认真研读,再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与研修结合起来,惟其如此,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后来的学习也证明我的这个反思是对的。

所以,在沉浸于公开课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忘了教材,教材是我们教学研究的一块主阵地,这块阵地要守住,还要守好,研究它,吃透它。

在此次学习中,我认识了很多学员,也认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专家,非常感谢他们为我们讲授了新的理论、实践的经验。鼓励我们继续前行。这次学习,很值!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感悟(20篇)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某种意义上讲,成功的教师主要不是教给学生一堆死的知识,而是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倘若学生对求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甚至是废寝忘食地钻研知识。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各学习方法、途径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好感效应。如果一位学生受到某位老师的斥责就会产生畏惧感,那么他对老师所教的学科是不会感兴趣的,反之,若一位学生因事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赏,那么他会喜欢这位老师进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在与学生交谈中,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关系,亲近他们,爱护他们,对差生采取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的方法,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在教与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就能增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正如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教师是师生情感的主导者,热爱学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数学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秘诀之一。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每节课引入时要巧设提问,力求做到新颖、奇特;具有新鲜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如在讲解乘方时,我先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张厚度为0。05毫米且足够大的纸对折二十五次后大约有多高",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马上进行激烈地讨论,有的学生甚至动手做起实验来,5分钟后当我告诉学生结果为1678米之多时,学生惊奇的瞪大了眼睛,因为他们并没有想到会有老师说的那么高,此时,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计算的秘法?"。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学习起来更加投入,这节课效果自然很好。所以教师的教法,贵在启导。精彩的导入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问,学生听/答"和大量练习等,学生兴趣不高,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动手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先让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三角形,然后把,∠a、∠b、剪下来与∠c拼在一起,观察∠a+∠b+∠c是不是一个平角,得出结论后,再引导学生学习其记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思维活跃,从而激发了兴趣。如在学习"可能性"时,我在三个口袋里分别放了"红球"、"绿球"和"黄球",让学生从不同的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讨论摸出一定是红球吗?从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通过动手操作,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同时又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激发了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提问较易回答的问题,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方法。即以多数学生跳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为教学起点,将教学目标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把学生的挫折感降到最低限度,使学生有能力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注意发现学生每一次的点滴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闪光点,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在每个目标层次做到快速反馈,激励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延缓了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将两个全等三角形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成教学课件,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的接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内容时,可以通过讲解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证明和应用方面的成就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很多方法。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感悟(20篇)八

本次培训安排了多位教授、研究员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各位专家的讲座,阐述了他们对学生以及初中数学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探讨,并向我们介绍了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听了他们的讲解,我的思想深深受到震撼: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教师,我思考的太少。如何来定位自己的职业,自己的教学学生喜欢吗?自己的工作家长满意吗?我一定要这样提醒自己,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努力前行。下面谈谈我学习的一些感受:

做一个动脑的教师,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孩子们减负了,教师心情也好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只是促进学生一时的发展,不只是以学生暂时取得的好成绩为依据,更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自主。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数学课程设置多以游戏为载体,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目的。我们老师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通过课堂把孩子们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培养孩子们对数学的良好兴趣。对孩子们课堂上学习行为过程作为评价重点,孩子们在课堂上每一个好奇的行为,“分神”的表现,老师都应正确对待,不能用批评的语气、蔑视的眼神,过激的行为扼杀孩子们对数学的好奇心。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使我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也反思了自己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感悟(20篇)九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因此,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成就感的喜悦、创新思维活花的迸射。

1、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一个长16米、宽12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荒地面积的一半,给出你的设计。”这是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设计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园(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字母表示数”中的第一课“a能表示什么”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代数式”的含义及相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在游戏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通过活动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又如“用刀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得到的切口图形是什么”,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结论。

3、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我曾经布臵这样的作业“用一张正方形纸片,你能做成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的盒子吗?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在学生交的作业中,我发现平时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做盒子时非常认真,也很漂亮,尽管在所编的问题中有些错误,可成绩好的一些学生虽然解题正确,可是做出的盒子却是敷衍了事。为此,我及时表扬了制作认真的学生,同时也暗示制作不认真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4、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5、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倡导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同样也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既要保证学困生能学得进去,又要保证基础生的整体发展,更不能压抑尖子生的个性及特长。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通过多种途径及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做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支持者,做他们学习数学的坚强后盾。

我听过一些新课程的数学课,在有的数学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课堂气氛也很好,甚至还有表演,我觉得这些对于学生来讲,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但是我们必需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刻意追求课堂形式的“活泼”,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数学课不能忽略数学的特点。“双基”的教学是中国的特色和传统。新课程数学教学中的“四基”与“双基”有所不同。

1、传统教学的“双基”特点:

传统教学的“双基”是以知识为本的。老师传授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存储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近十几年来,尽管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双基”并未改变。过分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内容庞杂、专业性强,而且脱离生活就像搞专门研究似的。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双基”成了升学的敲门砖。

2、新课程下的“四基”特点:

新课程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需要的是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里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前面有个定语“适应终身学习”,这就和传统教学的“双基”区别开来了。实施新课程,要用是否“适应终身学习”来衡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原则地说,凡是终身学习需要的,我们就要让学生学好、练好,否则就可以忽略,甚至可以暂时不学,等以后在适当的时间去学习。我们看到,新的数学课程不再有脱离生活的繁琐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题,因为它们不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经验,这正是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学习”这个词的本义不仅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使我们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回归“学习”的本义,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用接受的方式学习,更多地是在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这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委员会提出的终身学习的内涵、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3、新课程理念下“四基”学习本身决不是单纯的学知识和练技能。

任何一个学习过程总会有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学习过程中总伴随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监控等学习策略。因此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四基”学习是不存在的。过去,我们也强调思想教育,但是往往把思想教育游离于双基的学习之外,一说到学习情感就会把它狭窄地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处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总是从怎么“渗透”来考虑,岂不知教学本身就包含着思想教育,一个“渗透”怎能包含得住,结果是学生学了数学不爱数学。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学习过程和方法之类的学习策略。所以过去的“双基”把学习的内容窄化了,只剩下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是一种全面的学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们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要求我们要整体地把握和实施三维的课程目标。因此,新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必须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融为一体,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决不能忽视“四基”。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使得我的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都能有所收获,既学到数学知识,又有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数学思想的形成。使得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为他们能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有用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感悟(20篇)十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高的发展。因而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对教师学历层次的追求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效益的要求上。正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教育、培养好,他就不能发展、教育、培养别人……”。

这是我进入初中的第二年,对新教材的认识比较肤浅,通过光盘的学习,使我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对学习后的一点心得和反思。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如今的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味的老师为主体,专门讲解的那种模式,新课程要求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学习基本都是学生自主发挥,这就是新课程的特点,让学生讨论、动脑、学会总结。老师只是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判断、汇总学生结论正确与否的人。所以作为教师的我,在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面还需改进。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教学设计时对提问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这样的提问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课堂上议论纷纷,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新课讲授前,教师一般要通过提问,以诊断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判断能否顺利引入新问题,但这种提问有时只限于浅层次的记忆性知识的问答,并没有真正诊断出学生的理解,掌握的程度,诊断效果失真。课堂提问要注重质,而不是关注形式、数量,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不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都是拙劣的提问。那种“是不是?”的提问仅是表面的热闹,对学生是有害无益的。提问要考虑它的价值性,不能随心所欲。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任何事件的发展总有一个由量变而引起质变的过程,教师的成长也是如此,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冲破经验的束缚便不代表不需要积累成功的经验。一个教师在自己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不能说没有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也不能说没有教材教法的研究,更不能没有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一个教材反复的教,一块黑板不停地写,谁没有教得得心应手的时候?谁没有发现“新大陆”的时候?谁没有精雕细刻的得意之作?谁没有激情澎湃的创新灵感?但是这些别人无法领略的“得意之作”、“成功之法”,不及时的总结和积累,得不到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终归会“事过境迁”而“烟消云散”。既便来年再上这一课,不一定能教出当初的水平,不见得能达到当时的境界,久而久之,激情不再来,灵感不复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勤于积累,善于思考,把当时的感受及时的记下来,并从理论依据上做进一步的完善提高,从实施环节上做进一步的补充修正,就能达到一种新的层次,教学艺术才能长青。教师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也就是学会教学的过程。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感悟(20篇)十一

  1、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汉字的笔画。

  汉字是一种形体艺术,每一个汉字都是由基本笔画构成的。要写好每一个字就得写好它的每一个基本笔画,力求做到笔画准确,字有动感。所以在低年级学生写字指导中,在认识基本笔画的同时,就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笔画指导,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为今后写好汉字起个良好的开端。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汉字的偏旁。

  大部分的汉字都有自己的偏旁,而这些偏旁的书写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了这个偏旁的书写,就可以运用到带着这些偏旁的字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字的结构安排得更好。

  3、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学生写字之前,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说出每个字的结构,是属于左窄右宽,是上紧下松,或是上小下大,还是左、中、右宽窄略等等不同情况,仔细观察每一笔或每个部件在田字格的位置后,才让学生识理写字,自主练字,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要学生写:“惠”字,让学生观察分析后,懂得“惠”是属于外框扁型时,左右的竖画要向内收,展肩收脚,不要上下垂直。这样结构合理了,字才会美观。

  4、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重心。

  汉字以形象为主,规范汉字的重心是均衡的,重心偏上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偏下则使字笨拙臃肿,偏左或偏右又使字倾斜不稳。可见,重心稳了字才会正,字正如人正,人正走四方永不倒。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感悟(20篇)十二

在已久的期盼中与我们见面了。我对新课标进行了仔细的阅读,对照新旧课标进行了比较和思考。发现新课标在以下方面有所突显:

1、2001年之前的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2、2001年的课标(旧课标)提出英语课程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出、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2011年的新课标(新课标)在旧课标的基础上强调英语课程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习英语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学习英语能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旧课标基本理念之一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

而新课标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多年的实践中,英语教学方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英语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更趋理性,课标只要给出统一的目标即可,这样既保证了教学效果,又给老师们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去展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保持原有教学方法的同时,强调了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新课标在教学实施建议方面进行了完善,建议都十分具有针对性。

例一:对于如何纠错提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并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恰当的方法妥善处理。鼓励学生大胆的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态度。这个词的发音或者是要注意你的语调。在书面作业上也是,我尽量猜测他们要表达的意思,从而根据他们自己的意思来修正他们的语句,然后鼓励他们,想法很好!想法很对!但是应该这么写。

例二: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活动步骤,比如增加准备或提示性的步骤,从而降低学习难度。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在各个年级我都设立了“好帮差”的互助小组,创造条件让学生能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先反问学生,听听他们的答案,然后从中发现正确的线索,再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感悟(20篇)十三

《2022英语课程标准》指导我们要面对全体学生,注意素养教化。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爱好,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念,培育他们的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整体设计目标,体现敏捷开放性。英语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敬重学生个体差异,我们要尽可能满意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本课程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加和合作等方式,感受胜利。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实力和健康的人格发展,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于和主动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供应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促进教学的提高。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更新了教学理念,树立新观念,在学习中不断的获得新认知。

新课程下,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注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方面的培养,这对我今后的教学有促进作用,在提高教学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本次培训绿色作文网我认识到重点应该放在测试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的语法知识,重点放在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上,而不是某单一一项的训练。同时我深刻认识到评价的目的不是淘汰大多数,选拔少数优秀学生,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改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反馈。

在新课标中,特别点明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和求知欲望,课后鼓励学生收看英语频道,绘本,电影、动画等,帮助学生进行拓展和做输出训练活动。

要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时比教法更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小学生的朋友、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关爱那些在英语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要尽可能多地为小学生提供实践英语的机会,鼓励他们所做的尝试,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英语的活动中,增强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参与性,培养合作意识。

总之我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面临的问题还很大。我会沿着这个方向不懈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能力,将新课标中的理念。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多尝试,多改变,学生能在先进的高效的课堂中提高能力。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感悟(20篇)十四

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小学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总结体会。下面简单地谈一下英语新课标学习的几点体会。

1、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4、在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情态就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做到:

1、要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习,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关。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和协调的方法进行学习。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反思及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评价或采用测验及非测验形式,平时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回答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改进的诚绩,及反映的情感、态度、策略某方面进行及时的评价,如有口头评价、等级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等方法,充分发觉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测验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侧重于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能力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通过评价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新课程改革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新课标的理论指导下解决问题,在课改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愿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感悟(20篇)十五

在英语教学中,我经常会给学生强调英语的工具性:语言是用来交流的,拥有了流利漂亮的英语,就像给自己穿了一件漂亮的外衣,会让自己光彩照人。但英语的人文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的很少。突出英语教学的人文性,主要是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主要节日、标志性建筑物、食品、交际习惯等,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综合人文素质,这符合新目标的要求!

但是西方文化怎样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呢?我们的教材中有编写一些西方的主要节日: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等,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很难让学生感受了西方文化的一种氛围,很难理解某种文化的意义及对研究这种文化的兴趣,所以通过新课标的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妨尝试着用单独的一节课的时间,通过制作、收集、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制作道具,来演示一种文化的魅力。

语言学习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要遵循语言学习的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词汇、句型的积累,我经常建议我的学生要学会联想,要会举一反三,如学习了单词cow,在学习单词now,学生要有能力自己拼读出来,以及还有那些单词含有ow,让学生一一联想出来。语言学习的连续性,对可以快速记忆,有可以快速忘记的小学生来说,太重要了。我们的教材编写都是螺旋式上升的,新的内容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延伸,因此要重点培养小学生及时复习的好习惯,要让他们学会学习,积极思考,学会总结积累,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英语课堂应该是活波生动的,学习在积极的情绪下学习,学习效果会加倍的,因此在课堂上,我会通过玩游戏、tpr、唱歌、模仿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在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方面做的不够。

有以下原因:

1.学生在新课程学完的一节课中,很难讲知识得以运用。

2.在第二节课复习时,大部分时间以学生复习巩固学生的音形义、句子的问与答为主,少有让学生去脱口而出。新课标告诉我们,任务型教学是让学生学会做事情,将语言运用于实际,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知道语言的用途,在课堂开始时就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是什么,让学生有目的行的学习。

四、我们教师面临的挑战。

1.教师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和理解新课程的价值、性质、理念,思考如何体现在自己的英语课堂中。

2.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要进一步加强。时刻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做学生的好榜样。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感悟(20篇)十六

学习本就是一件不能停止的事情,一旦停下来心里面开始时有一些失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如果不及时跟上就会让这种失落变成空唠唠的,随后的延续会让自己感觉无所谓。

学习就是坚持,只有坚持才可以获得成功。

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修订原则中的第三点是坚持创新导向。

我仔细观察内容。

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

“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这一点,应该是我们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十分明白的。我记得看到一篇于漪的文章,老先生在里面先说道,上个世纪的教育教学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培养了很多人才这是值得肯定的。这一点我想我们必须认识清楚,这是一种极为正确的论述。

这不是在歌颂应试教育,也不是在与现行的素质教育唱反调。我们应该明白,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变化。经济发展决定上层建筑,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毋庸置疑,上一个世纪的经济和环境与现在的经济环境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上一个世纪的的教育教学也是符合当时的要求的,而且也是为我国积攒了丰厚的成功经验。

其次,才是借鉴国际的先进教育理念。我们不是在否定国际的先进经验,而是在强调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我们是借鉴国际的先进经验,但是要符合我们的国情,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才可以更加顺利。

还有一点我们应该注意到——“借鉴国际的先进教育理念”,我们是在借鉴理念,并不是在借鉴具体的做法。不论是《放牛班的春天》,还是《第56号教室》。这里面的做法并不一定特别适合我们的实际,但是其中的一些理念是十分好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这种经验,是来自我国一线教学的70年经历的积累,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一点水分的实践。而“借鉴国际的先进教育理念”的“理念”含褒义,是绝对正确的,可以做为真理、道理来形容。

这种学习是一种更加深层次的学习,是对实质内涵的学习,并不是依葫芦画瓢,也不是画虎皮,而是画虎骨。

对于这样的学习,我想说的一点是国际的月亮很圆,但是也很远。我们只有学好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才可以将圆的光芒学好,而不是光秃秃的只是学习外表,造成虚假的繁荣。

国外也有很多好的理念,我们应该认真地选择和甄别。拿来主义的标准是符合实际,而不是统统的拿来。

“借鉴国际的先进教育理念”说明了我国教育的开放性特征。我们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故步自封,更不是自以为是,而是敞开胸怀,学习对我们最有用的,而不是学习所有。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所有就是什么也学不会。

怎样才会更加适合我们的国情呢?这也是我们新中国第一代教育者积极研究、努力实践的的课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很多人在质疑高考和英语教学。但是我们必须承认高考的选拔性,在一定程度上让寒门学习有了抬头之日,也让我国的基础教育更加坚实,对于知识的普及是十分有益的。英语教学的实施,也帮助我国的各类人才,认识了更多的国外先进文化,同时也帮助我们甄别了是伪曲直。

所以,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必须要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才可以成功的。

“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科更加具体,也更加丰富。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狭义的讲,物理学就是一个专业,可以分几个研究方向:物理学、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量子信息、原子与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等。但是如果讲广义的物理学,可以包括:理论物理专业,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凝聚态物理专业,天体物理专业,核物理专业,大气物理学专业等。从这一个实例上看,我们的学科是越来越丰富和具体的。但是现在又有一个趋势,我们的研究并不是单一学科的事情,而是各个学科的综合贡献,缺少了哪一门学科,我们的研究都会失败。

以航空航天为例,它需要“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人机环境与工程、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导航、制导与控制、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等”专业的合力。这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还有美术设计等专业并没有列举到其中。

所以,我们现在在教育实践中,就更应该注重课程综合性。我们不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将语文、数学、英语、道法、科学等学科完全割裂开来。语文当中也有一些数学的问题,数学里面也有一些语文的内容,尤其是现在很多道法、历史的内容中出现很多文学性很强的知识,让孩子们的学习更加具有综合性。

我们现在的学科学习中,如果单单地割裂开来会造成很大的伤害。这种伤害是学科理念的伤害,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我们可以看一看,各个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内容。

以《道德与法治》为例,本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但是其中的“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是不是在其它学科内也会间接地体现出来呢?

最为明显的是历史的学科内容。历史学科的学科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按照历史时序,展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根据通史叙事的结构和7-9年级的学段要求,历史课程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共七个板块。”

所以,我们在科学课教学中应该关注到综合性。

我在讲解议论文知识的时候,会用数学的三角形全等或相似作为示例,进行讲解,这样做孩子们会很新鲜,也会有很强的认知。

另外,学科的实践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我们的学科都需要我们引导孩子们去实践,不是只有劳动学科才可以实践的。有很多老师在反映,孩子们怎么教也教不会,我在和这些老师的沟通中我反问道:“你讲的最基本的都可能在孩子们的脑海里都是虚无的,新知识的建立需要旧知识的迁移,你认为孩子们会明白,可是当大多数孩子们明白后,个别孩子还不明白。他们的智商又没有问题,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这些孩子脑海中没有一个相对应的旧知识进行迁移,自然就不会明白新知识,而最初的旧知识就是实践操作所得。”什么是直线,画一下可能会明白,但是什么是平方厘米和平方米就需要知道一个实践性的概念。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数学老师为了让我们明白厘米、分米、米、千米、公里的概念特意倒着我们,让我们拿着自己的尺子,去丈量从xx小学到xx村的距离。虽然是半天的实践,看似内容不多,但是我们在这些方面再也不会出错,因为这些定义在没有概念的情况下,被我们深深地掌握了。其实小学的科学和初中的生物、地理,还有物理、化学等学科都需要一些具体的实践,才可以让孩子们更加真实的了解生活,认识真理。如果没有实践的佐证,定义、推理和现象是很难被一个人理解清楚的。比如说圆的面积、周长,物理的有关现象,这些多需要孩子们具体的操作。

其实,我们在教育史上有一处败笔,那就是数学问题中的“鸡兔同笼”和“进水防水”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没有生活实践的,也是没有具体操作性的。所以,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已经被推翻了。

我们的课程内容,在选材上也将会更加具有实践性,这种实践性不仅仅是可以具体的操作,还有具体的认知等等。

课程的变化必将推动育人方式的变化,这是一个必然关系。而育人方式的变化,也必将是为了实现每一个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的的。

传统的育人方式更多的是侧重于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而在2022年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新的课程标准下我们的育人方式,必将转向立德树人。传统的育人方式更加注重课本和学科本位思想,但是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我们将会更加强调综合式的育人方式。比如说我们的研学,研学本身就是一种多学科,多素养,多能力的综合。传统的育人方式更加侧重个体的学习,但是在新的教育环境中,我们将会更加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协作,让人逐渐恢复成一个社会性的物种。所以,在2011版和2022版都在降调“协作探究”,并且2022版将会更加侧重。在传统育人方式中,以重复性作业为代表的重复性。学习育人是一直被我们诟病的,在新的育人方式中我们更加强调的是体验式的育人方式和渗透式的育人环境,在我们的课标中我们将“学习群”等概念加以“延伸”。我们还会把被动学习,提升为主动学习。

其实,我们现在的“双减”也好,还是我们教育方针的变化都是为了改变育人方式,让教育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性和可以适应未来人才竞争的人才。如果再仔细地看一看,教育发达地区的考试内容也都发生很大的变化,我想为什么xx人上xx大的分数低,教育过程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

这些变化都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成为我国未来竞争的核心力量。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上述教育方式的变化,其实就是在努力地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括在课标中的教学评价的变化都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有力的带动课堂,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孩子们怎样才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人呢?教师应该“低下身子”去备课,去研究学生等等,这都是教育实践的变化。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就是关注学生的背后环境。我们只有将学生的背后环境,纳入我们的备课范围和评价范围,孩子们才可以以更加有效地投入到我们的学习当中。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个孩子都是不相同的,只有关注个性,让孩子们多样化学习,才可以增强孩子们的发展潜力。而关注多样化的学习和孩子们的发展需求,才可以让孩子们避免平均式的发展和平均式的培养。我们的国家课程也好,还是我们的地方课程都应该更加丰富,这种丰富是适合孩子们丰富的特性,而不是随意的丰富。孩子们的课程丰富了,我们在孩子们的发展中就会发现更多的孩子特性,也会让我们的评价更加有效,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就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教育教学科成只有与时俱进才可以培养出与时俱进的人才,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有与时俱进,才可以让孩子们的学习更加有兴趣。现在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都比我们已经比我们更加优秀了,怎样才可以将他们吸引到我们的课堂上,怎样才可以将他们的成长和我们国家的发展联系到一起,这就是我们面临的课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孩子在经济领域和新科技的应用上都比我们更加具有发言权,这就是新时代给予我们的责任。我们既要完成共性的发展,又要提供个性发展,我们怎样才可以完成呢?

在我们的课堂只有提供更多的时代特征,我们的孩子们才会在我们的时代课堂上有更多的学习主动性。

试想一下,我们的孩子们在观看“天宫课堂”时的表情和我们上课时的表情一样吗?不一样。虽然xx不是老师,但是他的课堂足足吸引着每一个孩子,这就是对我们的提醒。

再想一想,疫情期间,我们是不是开展着各种各样线上教学,这样的教学是不是也让我们的传统教学和育人方式,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呢?这都是时代的特性,我们应该更加主动地适应时代特性,才可以让我们的教学吸引孩子们,让孩子们再次回归到我们的课堂。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感悟(20篇)十七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方案)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在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热切期待中终于面世。新方案中更加明确的培养目标、更加系统的课程设置和九年贯通的课程与学业标准,全面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了对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深度融合,为中小学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路径。我们要研判校情,统筹谋划,锚定改进领域,研究策略方法,加强自我评估,以创造性落实新版课程方案为契机,全面提升学校课程的整体育人能力。

义务教育面向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突出全纳性、全面性和基础性。新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育人目标,提出五大基本原则,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面向未来,进行了课程系统化的设计。

当前教育实践还有一些需要克服的割裂现象,比如学段断层、三级课程设计系统性不够、面对不同的学生需求针对性不强等。学校课程建设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聚焦国家和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聚焦育人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落实;“立地”就是要深入研究学校实际和回应学校每一个孩子的真实需求,强化针对性。既要充分发挥国家课程的主体性和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补充拓展功能,进行一体化系统设计。要建立必修和选修机制,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组合。新方案为学校预留了充分的探索空间,为更好的满足每一个学生需求提供了更多可能。近年来,在xx十一学校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xx十一xx实验中学针对初中学段的特点,开展了积极探索,围绕育人目标,将国家主干课程、学科拓展课程、特长赋能课程三级体系整体设计。用丰富的课程尽量覆盖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孩子打开视野和边界;用多样性课程,满足孩子多样化需求。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充分说明新方案是可行的,更加符合育人规律。

新方案中强调,要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把劳动课程单独列出,重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双减”的要求,转变讲授式的被动学习,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高阶思维与能力,必须从改变学习方式开始,特别是打破学科边界,打通学校与社会生活的链接,打破时间、地点束缚,提供更多元的资源支撑,用最适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学得更好。

跨学科任务式学习把真实的问题引进课堂,通过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面对真实问题的挑战,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把紧扣课标的学习量规和成功标准贯穿其中,培养自我评估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开启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比如,xx十一xx实验中学数学建模课程的学习产品《校园监控系统改进建议》,成为学校安全管理改进方案,不但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意义,更让学生体会到用模型思想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从而提升思维品质。这种学习超出学科本身,能更好发挥其综合育人的价值。充分发挥学科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在做中学,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拓展思维视野。

新方案实施,关键是教师,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要引导教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提高全方位育人能力;帮助教师打破竖井式分科的边界,提升跨学科学习设计能力;抓住实施中的关键点,如作业设计、学习任务设计、考试与命题、多元评价方式等,通过项目研究进行突破。发挥校本研修作用,建立跨学科大教研机制,培育先锋学科,搭建分享平台,把教师培养成学习的领导者。

我们要牢牢抓住新版课程方案实施的契机,全面提升学校课程的育人能力。用勇于改革的创新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感悟(20篇)十八

自2001年11月19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至今,已经过去了二十年的时间,可以说基本实现了“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跨越。如今,更需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历史性课题。由此,《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正式出台。

新版的《方案》和《课标》出台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相应,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业务主管部门都积极行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和解读活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指南,需要每一名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掌握,并深刻领会。便于记忆,整理如下:

1、课程改革的一个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课程教材的两个作用: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课程改革的两个方向:中国特色,世界水准。

3、人才培养的三个目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本次修订的三个原则: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课程方案的三个变化: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

4、课程改革的四个任务: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四个举措: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教材编写的四个原则: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时代性。课程设置的四个变化: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5、课程教材的五个体现: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课程标准的五个变化:强化了课程育人的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课程改革的五个原则: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加强课程整合而,注重关联;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教育改革的五个主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课程实施的五个步骤:科学规划课程,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育评价,强化专业支持,健全实施机制。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感悟(20篇)十九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对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等内容均作出了调整。

关于课程方案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

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

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纺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 “教到什么程度” ,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感悟(20篇)二十

2022年x月x日,在xxx工作室的组织安排下,我参加了xx组织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专题培训,受益良多。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结合自己以前的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在教学实践中,要尝试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同时把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使学生亲近语文,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初步体会到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勤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把自己当成学生,想学生之想,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让学生在愿意甚至是期盼的心理下去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这只是我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也希望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能边教边学,与其他教师互相切磋,越做越好。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