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3年《资治通鉴》读书心得感悟(五篇)

2023年《资治通鉴》读书心得感悟(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7 13:42:02
2023年《资治通鉴》读书心得感悟(五篇)
    小编:admin

心中有不少心得感悟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感悟,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你知道心得感悟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感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3年《资治通鉴》读书心得感悟(五篇)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感悟篇一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杀伤力的还是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至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

饭不常也。你只知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疼马,则不能久乘之。不错,你一时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骑已经气喘吁吁,快渴死了,饿死了,累死了,它不会把你驮到目的地的。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比较的典型,望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遍,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感悟篇二有些惭愧的说,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居然没有怎么仔细阅读过中国的历史,一直都无法由衷的感触些什么。但当我通读过《资治通鉴》后,我发现心中竟不住的汹涌澎湃。那些历史情节,仿佛历历在目。

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北,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击斩匈奴郅支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胆敢冒犯强大中国的,距离再远,也要诛杀!”豪气上干霄汉。

千年之下,我们仍听到这个声音,为之热血沸腾。英雄们为了解放,为了和平,揭竿而起,奋勇抗敌,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匈奴汗国最终向中国臣服,并不是全因为中国有此力量,更关键的是匈奴内部分裂。而这再一次向历史证明:一个不能团结的国家或族群,必然衰弱。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单于的人头,也不会悬挂高竿。

然而当中国前程似锦的时候,我们的君王们开始享受起衣食无忧的奢侈生活。在荒淫无度的生活背后,浮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暴君,昏君还有那些腐朽的伪善的爪牙。他们的残忍,他们的自私,让我汗颜;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让我触目。于是人们在乱世中学会可自救。

中国帝王被杀,不自杨广开始,但杨广被杀,却是人民自救——聚众起兵、反抗暴政的结果。也是历第一次,人民自救转变为官员和军人自救的结果。杨广能力的高强,使人惊骇,他只用短短十三年时间,就毁灭其父杨坚建立起来的富庶强大无比的帝国,而且只用更短的五六年时间,就能迫使忠心耿耿的猛将勇士反叛,没有人能做得到这些,而杨广却做到了,他的奖状是一条绞绳。

每次政变,都引起屠灭三族的惨剧;每次兵变,更是死人山积——寿春一连发生三次叛乱,几乎空城。诡诈、残忍、勾心斗角,遍地是血。然而,那些不成才的野心家,只看到荣华富贵,却看不到血;只看到自己如锦的前程,却看不到人民苦难。今天还是炙手可热的神圣人物,明天霎时间变成国家蟊贼,全家斩首,还把千万无辜的男女老幼,也带入刑场。官员的尊严靠赤裸裸的军事力量维持,是和非、对和错,全看你是胜是败?人性急剧堕落,种下未来更悲惨命运的基因。

面对暴君的暴行,我们如果沉思,会忽然间汗流浃背。因为,如果换一下位置,我们真的可能就是他!这是多么可怕,权力能改变人性、扭曲人性、消灭人性,喝了不受制衡的权力的毒酒,美女都会变成青面獠牙,何况本来就有一颗邪恶的心灵,我们痛恨他们之余,还为他们痛惜:为什么让他们服下这种毒酒!

真的感谢司马光先生,假使没有《资治通鉴》,时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提供一个轮廓;作为一个读者,我是何等幸运。问题是,读史者的幸运,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运,甚至往往是造史者的悲哀。因为我在这里听到了太多官员的假话谎言,和太多人民的哭声喊声。这就让我在缅怀历史的同时,也该从中学到些教训,不让历史重蹈覆辙。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感悟篇三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青少版《资治通鉴》,受益匪浅,让我爱不释手。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一段段历史情节,犹如身临其境,历历在目。然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历史教会了我一个为人处事的道理----谦虚。

“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智伯一表人才,箭术高明,骑术精湛,身怀绝技,无所不通,文笔优美,思维敏捷,还有意志坚强、勇敢果断的品质。但他却妄自大,目中无人,当着韩、魏两家说:“汾河、綘河原先能够象晋水淹没赵一样淹没你们两家啊!”结果却是韩赵魏三家联合灭亡了智家。同此可见,做人必须要谦虚谨慎,一旦狂妄必将招来杀身之祸。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故事,从另一面告诉了我们,唐太宗贵为天子,却能以谦虚的态度,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治理国家。他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以谦和之心应付他人的劝谏,创造了唐朝初期的太平盛世,他的丰功伟绩载入史册,被后人称道。

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提高,这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陈词滥调,却是为人处事的至理名言。从(资治通鉴)中许多故事能够看出,为人处世谦虚,能够使前路平坦,免去不必要的纷争与忧扰,是人生的智慧。

今年暑假期间,我报名了星乐培训学校的奥数尖子班。因为前几次测试,我都得了满分,所以我有点飘飘然,骄傲了起来,结果最终几次测试我只得了90分。看到教师在试卷上打的大大的“×”,我懂得了谦虚的重要性。

以史为鉴,应对当今复杂的社会,谦虚依然是一种美德。我们应当怀着一颗谦和的心,在平凡中懂得感恩,对社会的感恩,在淡泊中,不忘对别人的感激。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感悟篇四《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所主编,是继《春秋》后的一部编年体的史学巨著,记载的历史达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共计1362年的历史,逐年详细记载。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是《资治通鉴》的宗旨,"资治"两字意味着"帮助"和"治理"."通"则意味着博通古今的"通史","鉴"则有引为"借鉴"之意(以史为镜),寓意深刻。

在《资治通鉴》中遨游,仿佛穿越时光,脑海中浮现出历代风流人物;军人武将们英明机智、英勇无畏,纵横驰骋,杀敌卫国,哪怕是最终血洒疆场,马革裹尸,也必是无怨无悔。文人墨客们或者纵横捭阖,致力于国家大事,甘愿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者逍遥于世,纵情山水之间,在挥毫泼墨中间尽情舒发胸中豪情;这些人无论是他们的事迹,还是他们的作品都连同他们自己而流芳百世、美名传扬。

在《资治通鉴》中出现的众多人物中,我唯独对项羽情有独钟。

司马迁评价项羽: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虽然最终失掉江山,落得乌江岸边自刎而死,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虽然他也有很多的缺陷,也做出过很多让我不敢苟同的事情,但他依然还是我最喜欢的人。在那风云突变的年代,出生于名将世家的他不但精通兵法、武艺高强、力能扛鼎,竟也是才气过人。年仅十一岁的少年面对国破家亡,立下了反秦之志,敢于对始皇誓言"彼可取而代之".垓下之战。四面楚歌,他仍在烈烈的战火中唱起生命的悲歌!虽然他不如刘邦那样能屈能伸,审时度势,重用人才,把握机遇,当机立断;虽然帝王的史册里没有他的名字,可是西楚霸王何人能比?何人不晓?又何人能及呢?他刚直正义,一腔热血和勇气也能感天动地;他光明磊落,海一样的胸怀让敌人颤栗。他的一生可歌可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吸取经验教训,可以面向未来;以人为镜借鉴古人得失,可以提高自己。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在他们身上,我懂得了人要守信用,守信方能立足,守信方能取信于人;韩信能忍胯下之辱,成就日后功名,让我懂得了要学会忍耐,小不忍则乱大谋;刘秀登基,韬光养晦,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采取韬光养晦的政策;诸葛亮审时度势,让我明白应该知己知彼,把握机遇,方能百战百胜……

清人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指的就是《资治通鉴》。阅读这样的经典,感受经典的深厚魅力与内涵会使人受益匪浅。虽然在今天,我们的时代潮流、我们的方针政策、我们的大众思想以及我们的追求目标都已然不同于古时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像《资治通鉴》这样的经典就是失去了它的作用,无论是从国家的治理还是个人的修养以及长远发展方面,我觉得依然有它的借鉴意义,依然有它鲜活的生命力。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感悟篇五自二○一二年以来,于今五年,《资治通鉴》算是囫囵吞枣般看了三遍有余,但对于某些方面来讲,还是犹如初读。关于这套书的魅力我就不多说了,文笔优美,前人花心学而凝聚成的知识精华,我相信会一直流传下去哺育后人,直到有更好的书籍代替它。

若总结我的'感想,我是不吝赞美的。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此书可为君子鉴,可为小人鉴;可为官者鉴,可为百姓鉴;可为善者鉴,可为恶人鉴;可为智者鉴,可为愚者鉴。正如某位古人所说,此书为一条大河,我辈埋头其中可以畅饮。进可以修身治国,退可以隐居遁世;君子可以学习治世,小人可以领会为恶;君子可以学习如何防范小人,小人可以学习如何罗织君子。君子小人各取所需,也难怪此书历时千年而仍为众人所推崇。

君子看他皮里阳秋,小人学他权谋纵横。悲哀啊,司马温公当真有此意么?

知易行难。司马温公借修书而远党争,有幸得到宋英宗、神宗成人之美,否则此书也难以成行。温公与其子司马康,以及刘颁、范祖禹等专心修书以明其志,何其幸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司马温公返朝,立废新党之政,卷起北宋后期新旧党之争,直至北宋灭亡。痛哭流涕啊,温公岂不知党争之弊,为害之深,但所行又何其相悖也?

可怜天下人,知其理者多,行其道者鲜,司马温公犹如此,吾等小子又何敢自诩。

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恐怕未必!曹魏有鉴于汉朝宗室、外戚、宦官带来的政权不稳定,于是采用弱宗室,废除中常侍等宦官职位,改用散骑常侍等士人,并诏令外戚不得干政。人算不如天算,短短四十来年,司马氏篡魏。西晋司马氏又鉴于曹魏弱宗室,自己才能乘虚而入夺取大位。于是大封宗室,以为能巩固司马氏于万代。谁知司马炎刚入土,八王之乱就把朝堂搞的天翻地覆,自相残杀,白骨遍地,最后中原政权也拱手送人,为他人做了嫁衣裳。所幸的是各民族经过南北朝大融合,成为一家人矣,如此局面又岂是前人所能预知?

政治是残酷的,一旦陷入权力漩涡,至死方休。权力交替,鲜血满地,参与之人,成王败寇。其实对于失败者而言,死乃其幸运,不幸者,族灭矣。且看看大唐盛世,从唐太宗开始,以至唐景宗结束,近三百年,皇权交接哪一次不是鲜血满地?

崇尚道义,崇尚诈谋?这是一个悖论。我们常说诈谋只能行之一时,不能行之一世。然道义若不胜,又何从求存呢?或许有人说:“道义、诈谋只是行事的两种方式而已。心中是恶,所行道义也是恶;心中是善,虽行诈谋亦是善。”那么我想反问:“如何知道心中是恶是善?”这个问题恐怕自己都会吓倒自己,又何从去读懂他人之心!

人们常言:“读史可以明智。”我看是大谬。若读史能明智,辩黑白分是非,为何读书人中是非不分、黑白不明之人数不胜数?李林甫、蔡京、严嵩之流,一等一的读书人,他们会不懂历史?在人性欲望面前,明智就是一个屁话,随风而散。

知易行难。人生一世,能活得明白,行明白事,就差不多了,何谈其他奢望?我用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北邙山怀古》来做此篇的结尾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