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3年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报告(5篇)

2023年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报告(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1 21:06:17
2023年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报告(5篇)
    小编:admin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中国煤炭行业发展报告篇一

;

摘要:2018年中国律师行业迎来市场化的25周年,中国最早的一批律所,也在今年庆祝其25周年所庆,25周年在时间的维度上不长,但中国律师行业在这段时间却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可以说中国律师行业在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之后,开始从跑马圈地的粗放式发展,进入到深耕细作的集约化发展阶段,组织架构对于律所的发展将越来越重要。在这个时间点上,回顾中国律师行业组织架构的现状和问题,并探讨其发展趋势,对于中国律师行业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律师;行业架构;发展

作者简介:韩秀丽(1981-),女,满族,黑龙江依兰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力资源高级经理,研究方向:组织架构、组织氛围、人才测评、部署追随。

一、中国律师行业现状

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执业律师36.5万多人,比2016年增长11.5%。全国共有律师事务所2.8万多家,增幅为8.3%。其中,合伙所1.8万多家,占66.5%,国资所1200多家,占4.3%,个人所8200多家,占29.2%。

从律所规模来看,律师10人以下的律师事务所1.7万多家,占61.8%;律师10人(含)至30人的律师事务所8900多家,31.5%;律师30人(含)至50人的律师事务所1100多家,占4.1%;律师50人(含)至100人的律师事务所500多家,占1.8%;律师100人(含)以上的律师事务所200多家,占0.8%。

从律师分布来看,律师人数超过1万人的省有9个(河北、辽宁、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和云南),超过2万人的省(市)有4个(北京、上海、江苏、山东),超过3万人的省有1个(广东)。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到,中国律师行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为合伙所,在规模上律师人数在30人以下的律所占大多数,律所人数分布上,主要是在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和广东。

二、本文研究对象

本文探讨中国律所组织架构发展趋势,主要是以总部设在北京和上海,律师人数在30人以上的律所,尤其是100人以上的大所为研究对象,因为这样的律所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律所行业的最高水平,在营收上占据了整个律师行业大部分的份额,在业务类型上,也以中高端业务为主,以这些律所为研究对象,能够更真实的反映中国律师行业组织架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中国律师行业组织架构现状

中国律师行业经历了20多年的市场化发展,合伙所已经是中国律师行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在组织架构上主要分为两个类型,合伙制和公司制。

目前为止,我国律师事务所最常见的组织形式是合伙制,大部分合伙制律师事务所呈现出以律所主任和管委会为主,其他合伙人为辅的特点。该种合伙方式,通过召开全体合伙人会议,由合伙人集体选出某几位高级合伙人组成管委会,成为核心管理团队成员,由管委会进行日常管理,每位管委会成员分工负责不同的职能,同时,根据职能聘用相应的专职人员,其他的合伙人通过全体合伙人会议对重大问题行使表决权。该类型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律所为大成律师事务所。

2002年起,我国出现了公司化管理模式的律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司化管理模式出现的背景: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前,普通合伙性质的律师事务所为主要的律所形式,到了70年代初,在美国首先出现了美威律师事务所,其登记注册具有法人资格,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之后,英国成立了目前世界知名的综合性老牌大所睿阁律师事务所,管理性质是有限责任合伙律师事务所。公司化管理模式融入律师事务所管理中的程度也不断加深,并成为各国律师事务所竞相效仿的管理模式。

公司化管理律师事务所,指的是在制定和拥有一套完备的所内规章制度下(相当于公司章程),按照现在企业管理方法、分工有序、组建团队、分化部门,统一配置使用各种资源,对外推行集体形象、对内保障工作人员收入和法律服务提供的规范体系。推行公司化管理的律师事务所对于目标市场的定位、律师层次和法律背景的划分、律所发展的战略计划等来说是非常规范化的。该类型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律所为金杜律师事务所。

四、两种组织架构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一)合伙制

1.优势,合伙制律所的优势主要在于機制比较灵活,能够调动合伙人的积极性,因为从本质上来讲,合伙制的组织架构是一种团队制,每个团队相当于一个小的企业,所有的团队联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合伙制的律所,团队律所之间是一个分成的制度,在这样的体制下,更能调动团队的积极性。

2.劣势,合伙制的律所劣势也很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缺乏职能方向的专业人才,由于律所的各个职能部门是由主管合伙人负责,同时是兼职,主管合伙人还是以自身业务为主,这就导致律所在职能方向上缺乏专业人才。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决策流程过长,效率低下。合伙制律所在做重大决策时要通过管委会和合伙人大会的投票,在这样的决策流程下,往往决策效率低下,导致很多重要事项无法及时做出决策,影响律所的发展。

(二)公司制

1.优势,公司制的优势在于专业化和效率高,专业化的优势在于公司制律所专业分工非常明确,各个职能部门都有专业人员负责,这样就能让职能部门更好地为律所的发展服务;效率方面的优势在于,公司制的律所决策权比较集中,对于律所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事项,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决策,从而有利于律所的发展。

2.劣势,公司制的律所的劣势在于弹性不够,公司制律所强调纪律和流程化,在这样的体制下,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员工的积极性调动上,不如合伙制,同时,新人在公司制律所的晋升速度较合伙制律所要慢,公司制律所都在一定程度上会遭受员工流失的损失。

五、组织架构理论

组织架构的本质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分工与协作的安排,组织架构的设计要受到内外部环境、发展战略、生命周期、技术特征、组织规模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使命下有不同的组织架构模式。因此只要能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增加企业对外竞争力,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就是合适的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的设计并非随心所欲,应当依据必要的理论基础,这里,组织结构设计的主要出发点是组织的权变理论观。kast&rosenzweig(1985)论述了组织的权变理论观——组织是一个由分系统所组成,并由可识别的界限和其环境系统划分开来。权变观不仅探索了解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且分析分系统之内和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得到变化因素的关系模式或构图。它强调组织的多变特征,并力图研究组织在变化的条件下和特殊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经营管理。各种权变观的最终目标是提出最适用于具体情况的组织结构设计和管理活动。

权变理论的核心问题是探寻“什么是匹配”,也就是组织架构设计的“权变变量”是什么,又是如何介入组织架构设计。

因此在考虑组织架构设计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企业的规模。不同的企业规模对于企业架构的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外部环境。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组织架构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4.企业战略。组织架构是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工具;

5.产品类型。不同的生产流程方式对于组织架构的要求也不同;

6.信息沟通信息沟通贯穿于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

7.人力资源是组织架构顺利实施的基础。

(一)专业化

这个专业化主要指律师和职能部门的专业化,律师的专业化就需要律师聚焦在有限的业务领域,深耕细作,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服务。同时,随着整个律师行业的发展,对于职能部门人员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财务部门、市场部门、it部门等,因此律所在组织架构设计上,对于律师的成长,开始设置相应的部门进行知识管理,为律师提供更好的培训,帮助律师快速的成长。在职能部门方面,开始成立更加专业化的职能部门,同时吸收更加专业的专业人才,从而提高职能部门的服务质量。

(二)信息化

中国律师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整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还是比较薄弱的,除了排在行业最前端的顶尖律所,整体来讲,整个行业在信息化的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今时代是毋容置疑的信息化时代,律所对内以及对外的沟通主要是通过信息化的方式来进行,在信息化方面如果能够走在前面,自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近些年律所不断加大对于it系统方面的投入,it部门的重要性也不断加大,一个强大的it支持部门对于律所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至关重要。

(三)高效的协作

当今的法律服务市场,需要律所对内与对外高效的协作,从而更好的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服务,对内主要是指律师与律师、总所与分所、职能部门之间以及职能部门与律师之间的协作;对外的协作主要指律所与其他律所和合作机构的协作。高效的协作要求律所的架构设计上更加扁平,对于信息的处理更快。

(四)由合伙制向公司制倾斜

由于以上三點的要求,整体上来讲,整个律师行业的组织架构在从合伙制向公司制方向倾斜,因为在合作制的组织架构下,一定程度上向公司制倾斜,能够更好的进行专业化、信息化和高效的协作。

最后,我国律师行业发展的时间还较短,现在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组织架构模板,合伙制和公司制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律所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战略、规模、外部环境、业务类型、发展阶段和人员类型来进行综合考虑,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自身的战略,采取切合自身的组织架构,切不可盲目的认为哪个组织架构更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中国的律所行业组织架构的趋势,将会是在合伙制和公司制之间抉择,因此要根据自身情况,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

[参考文献]

[3]周琰.律师事务所规模化研究[j].中国司法,2014.

[4]唐轶清.t律师事务所发展战略研究[d].中南大学,2010.

[5]孙学致.律所公司化管理的四个维度[j].中国律师,2015.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中国煤炭行业发展报告篇二

;

[摘 要]近年来,我国调味品行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产品销量迅速增长,品种日益丰富,调味品行业已成为我国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调味品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调味品行业现状,探讨行业中重点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对行业发展趋势做出合理预测。

[关键词]调味品行业;竞争力分析;发展预测

1     我国调味品行业发展概况

1.1   调味品行业市场规模增长

调味品行业属于食品加工业,我国调味品行业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价格放开管制及行业洗牌调整后走向规模化生产的商品市场阶段,行业回暖、企业经济效益逐渐提高,进入量价齐升时期。此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斷提高、大型连锁商业企业的出现、食品加工业行业集中度的提升、餐饮业竞争的加剧等,促进了调味品行业市场规模扩大。

1.2   调味品企业竞争激烈

目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在我国调味品市场呈现三足鼎立的态势。近年来,随着我国调味品市场的不断发展,许多国际资本大鳄和外资食品巨头不断加入,例如。美国亨氏、瑞士雀巢、日本味之素和联合利华等。外资品牌和资金的强势介入,使外资企业占据了一些细分子行业的龙头地位,对国内调味品的竞争格局产生很大影响。我国调味品企业除了大型的全国性企业外,还有很多发源于各地本土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往往产品定位比较低端,生产的产品销售区域主要是当地市场以及农村地区。国外品牌的涌入进一步挤压了国内中小品牌的市场。未来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相关企业发展也亟待转型。

2     我国调味品行业存在的问题

2.1   品牌集中度低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调味品行业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有1 239家,其中,海天味业位列行业第一名。我国调味品市场的品牌集中度和国外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根据万得数据显示,2018年海天味业销售收入占整个调味品行业总收入的16%,中炬高新占比4%。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我国调味品品牌众多,但行业集中度较低。

2.2   产品同质化严重

在调味品行业,中小企业众多,大多数企业资金有限,创新能力不强,只能一味模仿跟进,行业中产品大同小异,优势高端产品稀缺,产品差异化小。同时,中小型企业还面临更多的竞争压力,行业优胜劣汰问题凸显。

2.3   成本上升

近年来,调味品行业上游原材料的价格及物流、人工成本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在上游成本的压力下,长期以低价优势占领小额市场的企业可能因为无法负担而退出行业。

3     中国调味品行业重点企业的竞争优势

3.1   海天味业

目前,海天味业是我国调味品行业的龙头企业,以酱油为主营业务,兼具发展其他调味品市场, 2014年2月11日在上交所上市,拥有8家子公司,市值达到3 683亿元。海天味业的竞争优势包括:第一,海天味业具有老字号品牌及完善的销售渠道网络,其中,海天味业的销售渠道已经在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实现了100%的覆盖率,同时下游渠道拥有3 000多家经销商,销售渠道多;第二,海天味业当前的产品品类已经超过300多种,2019年海天味业实现营业收入197.97亿元,整体调味品生产能力已经超过270万吨,同时产能仍在不断提升,规模优势明显,且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总的来说,海天味业作为行业“领头羊”,是调味品企业中少数几个已经实现全国化布局的企业。

3.2   中炬高新

中炬高新成立于1993年,1995年在上交所上市。作为a股第二位的酱油股,目前拥有“厨邦”和“美味鲜”两大品牌,均位列全国前10位,消费认知度高。中炬高新企业竞争优势主要包括:第一,公司拥有两大品牌,“厨邦”主攻中高端市场,“美味鲜”主攻低端市场,布局全面;第二,随着阳西生产基地的建成投产,公司在广东省西部的资源优势更加明显,可以利用原有的渠道优势,扩展新的品类,打造更具特色的调味品牌;第三,美味鲜公司可以利用母公司的其他传统业务,与主营业务相辅相成,在资金流、人力资源方面产生一定的协同效应,这也是美味鲜公司区别于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地方。

3.3   千禾味业

千禾味业成立于1996年,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省眉山市,2016年3月在上交所上市。公司凭借焦糖色起家,2001年开始向酱油领域发展。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千禾味业推出以零添加和有机为概念的酱油、食醋产品,定位高端市场。千禾味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包括:第一,主打零添加产品,差异化竞争业绩显著;第二,品牌定位准确,避免与行业龙头企业直接的价格竞争;第三,在西南地区品牌知名度高,区域优势明显。

3.4   恒顺醋业

江苏恒顺醋业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840年,2001年上市,是我国最大的酿醋企业。近年来,公司剥离非调味品业务,明确了以食醋业为核心的战略构想。2014-2019年,公司营收保持在8%左右的增速,调味品收入占比从50%左右提升到94%,调味品业务实现了稳健发展。恒顺醋业的竞争优势包括:作为我国最大的食醋企业,知名度高,公司核心产品食醋保持稳健增长;公司将大量资金投入产品创新、研发创新方面,明星产品料酒销量快速上升,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得到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

4     调味品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和趋势

4.1   中国调味品行业发展契机

随着消费水平的升级,调味品行业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再加上我国目前产业政策的支持,有利于行业健康平稳发展。现阶段,调味品行业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行业的品牌集中度正在逐步形成,区域品牌全国化趋势增强;对食品安全制度的严格把控将会进一步提高行业门槛;电商、物流的崛起扩大了调味品产品市场规模。

4.2   调味品行业未来市场预测

数据显示,在调味品市场,产品销售终端主要有3种:餐饮业、家庭消费、食品加工,占比分别40%、30%、30%。

4.2.1   餐饮行业预测

2020年上半年是餐饮行业的寒冬,虽然短期内餐饮行业在调味品市场中发展几乎停滞,但长远来看,餐饮行业仍是调味品重点的销售市场,随着餐饮业的复苏和新型餐饮业态的出现,调味品在餐饮业中销售比例越来越高,预测可能达到整个调味品产业的50%。

4.2.2   家庭消费需求预测

作为零售终端的家庭消费市场是调味品行业发展的基础,家庭消费占比的上升进一步促进了调味品行业的发展。调味品作为生活必需品,决定了该产品的销售渠道必须下沉至人口規模更大的低线城市以及县乡市场才能收获更大的市场。

4.2.3   食品加工行业预测

调味品是食品加工业重要的原料,调味品和食品加工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4.3.1   品牌全国化布局加快、市场集中度提高

目前,调味品行业中做到全国化布局的企业屈指可数,随着“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很多区域性品牌正在谋求全国化布局,提升品牌的影响力,行业中相对大型的企业可能会并购或者收购一些区域性的中小企业增强自身企业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产能,未来各区域品牌的全国化布局将会逐步完善。调味品中消费最大比例的是酱油,龙头企业海天味业市场占有率达18.4%,客观来讲,行业集中度已趋近成熟,未来还需要通过拓展销售渠道等方式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食醋品类的行业集中度则远低于酱油,通过调味品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龙头恒顺醋业的市场占有率仅为7.06%,从数据上看,行业集中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4.3.2   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优势品类,加快渠道拓展

随着消费水平的升级,当前调味品的产品结构也亟待调整,企业应合理利用资金,加大研发力度,增加企业的优势品类,提升竞争优势。目前,乡镇地区的调味品种类比较单一,市场占有率有待加强,仍有很大的消费市场等待开拓。从消费结构看,2018年酱油和醋占中国居民调味品消费量的60%和20%;而在考虑人均消费单价和人均消费量后,蚝油、醋以及汤类复合调味料3个子领域的增速领先于其他调味品。

4.3.3   内部控制、外部营销的升级

面对原材料价格的提升,相关人力、土地资源成本的上升,调味品企业要加强成本管控,稳健发展。首先,严格把控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风险,维护品牌形象。其次,在包装、口味方面进行创新,比如,包装尽量透明化,使消费者能清晰了解产品情况。最后,拓宽营销渠道,利用“互联网+”的线上销售平台,进一步提高销量,开辟新的销售增长点。

主要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中国煤炭行业发展报告篇三

;

一、五金行业概况

中国五金制造业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和稳步增长,现已成为世界产量第一大国。2004年,中国五金行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人民币(约300亿美元),五金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312.20亿美元,同比增幅35.36%,其中出口总额为241.32亿美元,同比增幅37.62%;
进口总额为70.88亿美元,同比增幅28.17%。由于中国五金制造水平的提高和产能的扩大及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中国五金进出口在未来3年内仍将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长率。

二、中国五金行业的五大现状

1.中国五金产业,还处于全球产业链最低端

目前,中国五金企业主要是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来获取国际品牌的生产订单,但依靠低廉劳动力竞争的中国生产厂家最终能赚取多少利润呢?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一种五金类儿童玩具,在中国企业生产,材料费、加工费及加工利润总计为3美元,经新加坡贸易公司转手后,在美国市场上的零售标价是100美元。

国内生产企业提供了原材料、生产机器、劳动力,还要承受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代价,仅获取产品价格的3%,而其余的97%都在国际分工中被国外商人“拿”走了。

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美的五金企业赚取的是高额的“品牌利润”,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五金企业赚取的是相当的“流通利润”,也就是现代服务业的利润,而我们国内的大部分企业获取的仅是微薄的加工。

2.中国五金产品质量,已经严重影响到五金产业竞争力

中国五金企业缺乏强烈的质量意识,特别是中小加工企业的“凑合”现象。质量意识的缺乏,严重地制约了中国五金产品的升级。

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往往是客户要求的质量标准是五级,企业在生产中“自觉”达到六级;
而中国的一些企业往往是你要五级,我就比四级好一点,勉强合格就行。中国有句成语叫“千锤百炼”,一个产品本来应该打1000锤,结果你打了999锤,就差一锤,看上去凑合着能用——但是,在使用中一旦有问题往往就出在这最后一锤上。

业内人士深有感触,当欧美制造业的大企业不断向中国转移时,如果我们的企业仍然用“凑合”的态度来抓产品质量。这样下去,质量的危机必然导致诚信的危机,我们将永远都不能和欧美国家的大企业竞争和抗衡。为此,江苏五金行业务必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提升设计能力和改进加工手段,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促进江苏五金业的整体提升。

3.中国重生产、轻流通“传统”,导致五金产品流通服务业相对滞后

江苏是中国的制造业大省,多年来由于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导致了与之相配套的现代流通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事实上,一个产品真正处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只占少部分,大部分时间处在研发、采购、储存、运营、销售、售后服务等阶段——产业链条的运转更多依靠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

目前,我国产前、产后的服务业发展不充分,未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就拿产品的流通环节来说,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目前我国社会物流成本相当于gdp的18%,而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低于10%。该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我国每年就可降低物流成本1000亿元以上。拿江苏的五金行业来说,江苏当前五金流通平台小、散、弱的现状,与江苏庞大的五金制造业极不相称。

为此,打造高级专业市场为切入点,作为一个高效的流通平台,在搭建高度整合的“展示平台”和“采购平台”的基础上,重点打造现代化的“物流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在信息化的同时,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的功能,成为江苏的新兴高效的生产性服务业平台,为江苏的五金制造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产品营销、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多方位的服务和支持。促进专业化分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现江苏五金行业质量和品牌的整体提升。

4.在国际五金市场,中国五金自主品牌寥寥无几

没有在国际市场叫得响的自主品牌,成了中国五金业的软肋,江苏五金行业同样如此。就苏南而言,一大批五金企业已有创牌态势,像飞达、天工、金鹿等已创响了国内的知名品牌;
就苏中、苏北而言,目前正进入工业化经济转型期,一些五金企业创牌能力还显得不足。

因此,要发挥知名品牌和大企业集团的龙头作用和产业联动效应,延伸产业链。大力扶持中小型五金企业,促使其向专、特、精、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的市场品牌,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结构合理、分层次竞争、协调发展的企业群体,构筑产业链,形成产业群,在创响企业品牌的基础上,创响区域品牌。

5.中国五金与欧美的差距不断拉大,中国五金应该如何面对美国一项最新调查表明,90%的欧美跨国公司都已经把创新融入了他们的企业战略,80%都建立了研发中心,大多数企业至少把利润的10%投入到研发中去。而大部分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很少,有些中小企业甚至没有研发资金。

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创新,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更谈不上去扩大市场份额。缺乏创新必然严重制约质量的提升,而质量不高,附加值就少,就很难赚取利润,当然就更没有资金投入研发去提升质量。中国的现状恰恰就是——很多五金企业偏偏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世界五金行业的现状

世界五金制品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亚洲,以北美的美国、欧洲的德国、亚洲的日本为世界最大的五金市场,近年来拉丁美洲的巴西、亚洲的中国发展最为迅速。

1.美国: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五金市场

美国的五金产品主要是以手工具、锯、庭园工具、电动工具及一般五金类为主。

生产状况:美国五金产品厂商1998年已达2722家,产值总计达297.82亿美元。预计2000年可达317.68亿美元之多。增长6.6%。美国五金产品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市场规模已从1990年的875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1837亿美元,年均成长12.2%。

美国五金产品的销售现已形成以“五金连锁店”、“家用品中心”、“木材市场”为主的三大市场,其零售业绩大幅度增加,但零售商店日趋减少,这说明美国的五金零售商店向大规模发展。据1999年统计,通过上述三大市场渠道销售的五金产品的销售金额达516亿美元。

2.德国:德国全球第二大五金市场

1998年1-9月份手工具出口金额达26.6亿马克,比1997年增长9.1%,出口到德国的手工具成长最快的国家有中国,为30.3%、其次是美国,为27.3%、加拿大为24.6%、俄罗斯为24.1%,波兰为20.3%,我国是亚洲唯一增长的国家,增长达30.3%的大幅度。

进口手工具金额达14.5亿马克,增长9.7%。增长最快的国家与地区为“香港增长77.1%、印尼为65%、印度为15%、日本为10%、中国为10%,台湾、南韩分别衰退3%、9%,另外,1998年1-9月从亚洲进口中低价位的手工具也有增长。

据theworldtradeatlas资料统计,1996年、1998年1-9月德国进口五金附件前十大供应国金额,1998年1-9月德国进口五金金额以奥地利的99.043百万ecu、意大利的83.257百万ecu热电厂在一、二位,增长率(1997年/1998年)以奥地利的34.14%和美国的33.38%,排列在前一、二位。西班牙出口至德国的金额与增长率均排在第三位。德国,于1998年1-9月份从该十大供应国进口金额总计536.752百万ecu,97/98年增长率为10.65%。锁类进口额为20亿多马克,意大利是最大供应国,其次是奥地利、法国。手工具、锁类进口总计达34亿马克。

四、五金行业发展趋势

出口激增,比较优势明显;
资本的运作活跃,带动企业间资源共享;
企业两级分化,带来市场理性;
高科技含量增加,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将是未来几年我国五金行业发展的特点,并将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中国作为全球五金制造中心的地位将进一步稳固

中国经济设施比较完善,产业发展比较成熟且劳动力成本较低,具有成为全球五金制造中心的比较优势,五金制造业外向型发展特征明显。

中心地位的加强首先表现在近几年五金产品的出口全面增长:主要五金产品的出口增长率均高于产量的增长率,更高于国内市场销量的增长率;
主要五金电器产品全面开花,电动工具、手工具、建筑五金产品这些传统的出口大类产品增幅很高。巨大的市场和中心地位引力将进一步吸引五金跨国公司制造中心向中国的转移。

2.行业内的资本运作将趋于活跃,企业间的合作会明显加强

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下,为了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和提高竞争力,产业资本是行业运行的另一个主题。2004年苏泊尔、华帝先后上市,宏宝也在为上市积极努力,万和的资本市场运作也不会因与粤美雅重组失败而停止。

从资本角度讲,当前的主要特点是资本的扩张在加剧。从竞争行为上看,企业间资源共享的合作在增加。

3.企业两级分化将进一步加剧

未来几年将是五金行业的高速震荡期,这种高速震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导致目前五金厨卫品牌阵营中两极分化的趋势扩大。预计今后几年真正能够在市场上存活的五金企业绝对没有现在这么多。但五金行业的这种高速震荡将带来巨大的机会,震荡的结果将会使市场运作更加理性。

4.销售渠道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渠道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一方面,厨电生产厂家加强了对零售终端的控制,力争减少销售环节,节省销售费用,使销售渠道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销售模式朝着能同时适应多样市场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销售业发展的趋势是大型家电连锁店的地位不断上升,对行业的控制能力增强,参与并引发了以前主要由制造商主导的价格竞争。大型零售商凭借其广阔的市场覆盖面、采购规模和成本优势,在产品定价、货款交割等方面对生产企业的控制能力将日益增强。

同时,国际市场对我国五金产品的要求也会逐步发展变化,对中国产品的质量、包装、供货期限都会有更高的要求,甚至逐步延伸到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研发,将产品与环境保护、能源资源、人文环境结合起来。

5.市场竞争将由以价格为主转向到高品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上

随着竞争的深入,五金产业链个阶段的利润空间均在压缩,降价的空间日趋减少。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单靠价格竞争不能建立核心竞争力,不是长远发展的方向,从而努力探索新的发展道路。许多五金企业家到了技术投入,开发新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将产品的差异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寻求新的市场需求,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进入如小家电和其他相近行业),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6.国内外企业的融合将进一步加快

国内五金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实力,更快地拓展国际市场,将通过多种手段加快和国外企业的融合一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竞争力。在继续拓展美国、日本等传统国家市场的同时,在东南亚、中东、俄罗斯、欧洲、非洲等也会全面年开花。

五金企业两级分化的局面会愈演愈烈,一些不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会通过不同渠道退出市场竞争,而五金巨头会逐渐浮出水面。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中国煤炭行业发展报告篇四

(2007年3季度)

【摘要】 2007年以来,煤炭行业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增长势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增大了全社会的能源需求,煤炭市场呈现产销两旺的态势。由于近年来煤炭行业投资增长较快,煤炭产能稳步提高,煤炭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受市场需求拉动的影响,同时煤炭行业政策性因素推动了成本上升,煤炭价格保持稳中趋升,促进了行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改善。煤炭运力不足依然影响着煤炭行业的发展,受此影响2007年煤炭一度出现净进口的局面,但总体上我国煤炭供应保障充足,以销定产的格局不会改变。

由于今年煤炭行业全面整合,计划关闭小煤矿10000家左右,而上半年实际已经关闭各类煤矿9075家。小煤矿的大量关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煤炭供应的过快增长。但是,受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拉动,煤炭行业工业总产值保持了较高的增速。1-9月累计,我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6449.12亿元,同比增长26.28%,增速比上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从未来发展来看,煤炭价格将在开采成本提高的情况下维持适度上扬的态势,煤炭行业的结构调整会短暂影响到产能变化,但国民经济整体的节能减排工作不断深入,煤炭需求的增长速度也将稳中趋弱,总体上煤炭供需会维持相对均衡的格局,煤炭供给会逐渐趋于宽松,煤炭行业经济运行质量将进一步改善。

目录

 ⅰ 行业总体运行情况

一、总体生产情况

二、产品销售情况

三、企业总体经营情况

四、上下游产业的相关影响

一、各主要产品产量情况

二、各主要产品市场需求情况

三、各主要产品进出口情况

四、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五、各主要产品价格走势ⅲ 行业内主要企业经营情况

一、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二、山西兰花煤炭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三、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

五、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六、开滦精煤股份有限公司ⅳ 本季度行业热点问题

一、山西焦炭销售价格上调的市场评述

二、推动煤炭行业景气上升的外部因素分析

三、山西煤炭工业前三季度完成情况

四、行业景气上升,煤炭价格走势保持强劲

图表目录

本报告图表如未标明资料来源,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储量和年消费量是决定煤炭行业生命周期的关键数据。截至2010 年底,全国煤炭资源储量1.3万亿吨,就算以2010年煤炭产量32亿吨为基准,目前的煤炭储量也够整个国家用上百年有余。同时,煤化工和煤层气开发也在这几年迅速发展,这两个领域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挺有意思。总而言之,煤炭行业未来肯定还有成长空间。

煤炭行业强周期,短期经济表现及股市流动性与煤炭行业的超额收益高度相关。这里借用一下申万的研究成果,股市流动性泛滥有两种可能:一是经济过热,煤炭下游需求旺盛,煤价上涨带动煤炭股的优异表现;另一种可能则是政府主动刺激经济,此时下游经济尚未复苏,煤价仍保持在低位,股票市场会因经济复苏、煤价上涨的预期而做出反应,拉动煤炭股票价格大幅上扬。前一种情况,可以通过观测煤炭行业重要指标加以判断;后一种情况,则需对宏观经济调控走向形成敏锐的预期。

煤炭是诸多工业行业的上游行业,是我国经济当之无愧的命脉,因而煤炭产业受政府的控制将会持续增强。中央政府的动机主要有三条脉络,保证国有经济的绝对控制地位、防止行业产能过剩、增加政府收入;地方政府的动机有两层,增加地方煤炭企业资源储备、借煤炭充实地方财政。前面说到的煤改就是中央政府为保证国有经济对煤炭行业的绝对控制所采取的措施。《煤炭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降低了煤炭新增产能的预期。尽管资源税在2011年已经改革了一轮,但0.3-5元/吨的动力煤以及8-20元/吨的焦煤税率仍然偏低,煤炭资源税的进一步改革仍然势在必行。

从2009年煤改来看,地方政府会优先安排地方企业对中小煤矿进行整合;煤炭企业进行跨省扩张,也会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阻碍。以兖州煤业为例,兖州煤业在2006年与陕西省政府签订协议,收购榆树湾煤矿41%的股权,但地方企业认为资产处置价格过低而不予配合,时至今日榆树湾煤矿都未能为兖州煤业带来任何的经济效益。同时贵州、山西、内蒙、山东等多个省份都对煤炭征收了不等的煤炭价格调节基金。财政收入越疲弱,地方政府征收价格基金的动机越强。

炭价格景气程度分析的基础,短期供给波动不大,下游需求带动煤价;长期煤炭企业产量调节能力逐步增强,供需增长速度对比决定价格走势。最重要的是,投资煤炭要听党的话,政府政策决定企业运营边界,若想搞懂煤炭行业长期发展方向,不仅需要研究清楚现有政策对煤炭企业发展的影响,更要揣摩上层政策调节方向,提前做出预期修改估值目标。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中国煤炭行业发展报告篇五

;

一、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的能源蕴藏量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

中国远景一次能源资源总储量估计为4万亿吨标准煤。但是,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和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0年,中国人均探明煤炭储量147吨,为世界平均数的41.4%;
人均探明石油储量2.9吨,为世界平均数的11%;
人均探明天然气为世界平均数的4%;
探明可开发水能资源按人口平均也低于世界人均数。从人均能源消费看,1994年世界平均为1433千克油当量,发达国家为5066千克油当量,中国大约为670千克油当量。1997年中国人均拥有电力装机容量0.21千瓦、人均用电量900kwh,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中国能源开发利用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能源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中国探明的煤炭资源占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等一次能源总量的90%以上,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占支配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煤炭的生产与消费占能源总量的90%以上,70年代占80%以上,80年代以来煤炭在能源生产与消费中的比例占75%左右,其他种类的能源增长速度较快,但仍处于附属地位。在世界能源由煤炭为主向油气为主的结构转变过程中,中国仍是世界上极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

二是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1957至198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从9644万吨标准煤(sce)增加到96934万吨,增加了9倍。1989至1999年,中国能源消费,从96394万吨标准煤增加到122000万吨,增长26%。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能源系统总效率为9.3%,只有发达国家的50%左右。1994年单位gnp能耗(吨标准煤/千美元)比较,中国分别是瑞士、意大利、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的14.4倍、11.3倍、10.6倍、8.8倍、8.3倍、7.2倍、4.6倍、4.2倍。

三是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环境污染状况加剧,优质能源供应不足。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国产能源生产与供应基础之上,能源技术装备也主要依靠国内供应。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能源供应的自给率达98%以上。随着能源消费量的持续上升,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城市大气污染,过度消耗生物质能引起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世界银行认为,中国空气和水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大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至8%。

二、能源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能源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也是国家的支柱性行业。近几年连续的能源短缺现象使能源行业备受关注,电荒、煤荒、油荒现象引起广泛重视。与此同时,能源各行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保证安全生产,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能源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加快了步伐。

对国民经济能源行业整合的科学配置思考

石油是一个基础性能源行业,它对国民经济中42个行业有着直接的影响,当这些竞争性行业在承受着上游能源价格高企、下游市场过度竞争而产生的“双向利润挤压”的局面时,行业的成本压力终将反向传导。而能源行业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煤炭行业,自2005年年初以来,山西焦炭的出口价格已经下降了50%左右。而汽车等产业的需求的拐头,使得决策部门开始压力倍增。

虽然本次汽油价格下调相对于上一次的提价,只有50%的幅度,但终究系2年来成品油价格的首次下调。正如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所说的那样,这次下调油价表明:“国内油价并非只上不下。”同时,还有另外一层更深的含义是向市场传递了一种积极的信息:极力按照市场价格,反映国际油价的状况。监管机构扮演将趋于更加中立的裁判角色。

三、我国能源行业的质量现状

目前,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品品种已发展到100多种,但产品没有形成系列,质量参差不齐,又缺少必要的产品质量标准及质量监测系统,使消费者缺乏对产品的信心,产品规范化、系列化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健全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势在必行。

四、我国能源行业的品牌策略

从2002年以来,中国汽车每年的销售量都在百万辆以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第一次拥有了私家车。然而,这只是开始。据研究,在人均gdp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阶段,轿车进入中等收入家庭,千人拥有率在50至200辆之间。而今天,中国汽车的千人拥有率才5.16辆。如此巨大的差距表明,中国的能源业才刚刚迈向人们的生活。

对中国能源企业来讲,这意味着它们与普通百姓的关系将更加直接。能源企业将不再只是塑料原料、化学原料的提供者,而成为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提供者。从居家的燃气到流动的汽车,能源企业将直接与分散的消费者面对面。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消费者对能源业越来越关注,为什么“能源办”的兴废成为媒体焦点的主要原因。同样是这一时代,同样是基于能源企业与消费者间联系的加强,不同能源企业间的区分变得越发重要。能源企业的品牌概念往往在这一时期得到重视和强化。

本质上讲,掌握上下游,利用技术性优势加大品牌影响,这些是石油巨头们屡试不爽的绝招。危险的是,我们依然在重复发展中国家曾经走过的路:因为通过合资、合作得到了先进技术而自喜,因为我们还控制着绝对多的加油站、油田、管道而对国外巨头的种种行为不以为意。事实上,江苏和广东的1000个加油站几乎无法给壳牌、给bp带来什么盈利,但他们的徽标在消费者心中种下的种子却至关重要。一旦政策松动,一旦他们可以独立运营,一旦这些标志可以肆无忌惮在各地生根发芽,他们的品牌优势就立刻转变成压倒性的市场优势。

我们正面临这样的形势

如果我们不能从这个角度认识品牌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不能有意识的管理品牌、迅速提升品牌,我们的品牌就可能被强大的国外品牌所覆盖,甚至壳牌、bp们所殖民。今天,能够看到的是,不仅是润滑油,并且,他们背后的中石油、中石化开始直接站出来,能源企业的品牌传播开始从产品品牌向企业品牌拓展、过渡。

客观地说,中国能源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才刚开始不久。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中国能源企业在国内国外、上游下游同时开展竞争,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实为不易。而且,这种成绩的取得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建立在中国能源企业的牺牲之上:在维护国内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稳定方面,中国能源企业还担负相当大的责任。但与形势的要求相比,中国能源企业在品牌上的努力仍有欠缺之处。

中国能源企业还处在简单的“品牌区分”或“品牌告知”阶段。一方面,企业的种种活动、广告、领导人发言没有整合在一起,形成足够合力;
另一方面,企业总是在某些事件发生后被动接受媒体询问,而不是主动管理媒体,并借由媒体管理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

然而,即使在“品牌区分”方面,中国能源企业依然有许多工作可做:首先,运用、拓展更多的传播手段。目前,广告、商业赞助构成了中国能源企业品牌塑造的主要工具,相应的公关活动和公关工作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其实,壳牌的例子已经说明,公关,尤其是媒体关系管理对树立企业形象、传达企业信息起着更有力的作用。

其次,将品牌定位清晰化。建立“品牌区分”就是建立一整套清晰的品牌定位,并将这种定位清晰的传递给消费者,这样消费者就易于在不同品牌之间做出区分和选择。

另一方面,能源企业可以使企业形象的传播更加系统化。与国外公司或其它行业的先进分子相比,中国能源企业的形象广告往往单一孤立,缺乏系列性。这种单一的广告一般只是突出企业的名称,缺乏诸如业务的基本范畴、企业的重点、愿景等相关信息。这使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难以深入。通过系列广告,就可以将这些关键信息一一展开,企业形象也会显得更加饱满、充实。

五、我国能源行业现状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工业发展将面临许多挑战。我国能源工业稳定发展应该从八个方面加强政策措施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一是面临国内资源状况的挑战。我国能源资源结构极不合理,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缺乏,与未来需求发展趋势存在明显反差,人均能源不足,资源品质差,资源分布不均等也影响能源工业发展。

二是面临国际能源环境的挑战。现在的国际能源资源相对于上个世纪后期发生了很大变化,世界各国更加重视能源问题,发达国家争夺世界能源资源的斗争更加激烈,争夺方式日趋多样化,发展中国家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也纷纷加入到争夺的行列。未来世界能源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依然突出,世界能源环境将更加复杂多变。

三是面临国内石油安全的挑战。现在我国很多地区都在大搞世界制造业基地建设。在工业生产、汽车使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我国石油消费将大幅度增长,未来石油对外依存度将继续增高。据有关专家预测,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0%。

四是面临环境问题的挑战。受工业快速发展和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影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酸雨范围呈加快增加趋势,环境污染不仅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明显降低了人们生活质量。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面临的环境压力将更大。据eia预测,2001年至2025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将以年均3.3%的速度增长,增长速度居世界之首。

六、我国能源行业发展趋势

1.能源行业信息化投资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

2005年能源行业的it采购规模达到155.21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增长16.4%。能源行业依然保持着较高速度的增长。能源行业2005年it投资的增长依然来自于电力行业,石油行业对能源行业增长的贡献率不明显,煤炭行业尽管2005年的投入比2004年有显著增长,但由于基数小,所以对整个能源行业增长的拉动不明显。

据预测,2006年中国能源行业的it投资规模为182.15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增长17.4%,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2006年尽管能源短缺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形势仍然比较严峻。能源各行业将会把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作为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在信息化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力度。

2005年,不同能源细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重点不同,综合来看生产管理控制系统、办公自动化、erp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2005年能源各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从生产执行层面看,能源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生产管理控制系统,从管理层面来看,能源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从应用集成来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能源行业三个细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2.电力行业首次超过石油来成为能源行业it投入最大的细分领域

从能源细分行业的投资规模上看,2005年电力行业的it投资规模已达到71亿元,在整个能源行业所占的比重最大,首次超过石油,石油行业2005年的it投资规模为69.2亿元,位居第二,煤炭位于第三,但煤炭的投资规模与电力和石油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从2006年的情况看,电力、石油、煤炭2006年的it投资规模分别为87.5亿元、76.65亿元和15.9亿元,其中电力行业和煤炭行业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石油行业由于前几年大规模的建设已基本完成,所以2006年的投资增长速度依然比较平缓。

在能源各细分行业的一致努力下,能源短缺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尤其是2005下半年更为明显,但能源短缺的现象依然存在。2006年各类能源企业为了提高产量,节约成本,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会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3.2006年能源行业软件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硬件,软件应用在范围和深度上都有了明显变化

2006年能源行业的it投资仍以硬件为主,但软件的投入增长速度远高于硬件。随着能源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2006年能源行业硬件投入在总体投入中比重将逐渐减少,对软件和服务的投入在总体投入中的比重逐渐增大,软件应用无论在应用范围以及应用深度都有了明显变化。在2006年能源行业it产品采购中,软件产品采购达到50.32亿元,在能源投资总体中的比重升为27.6%,比2005年增长23.3%。这也说明了更多的能源企业逐步由系统建设阶段向系统整合和业务整合阶段过渡。

4.能源行业信息化建设由低端的系统集成向高端的应用集成方向发展

2006年能源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向整合各个子系统和应用集成方向发展,业务与信息系统的结合程度逐步提高。第二就是向管控一体化方向发展,把生产控制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管理信息化的应用逐渐向深化方向发展。

与此相适应,为了提高资源共享水平和提高决策水平,2006年能源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由低端的系统集成向高端的应用集成方向发展。与之相呼应,应用集成类的it系统将是2006年能源行业的信息化机会之所在,如生产与管理合二为一的生产管理控制系统、把企业的人、财、物、信息各子系统结合为一体的erp系统、整合各业务系统的企业门户系统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等都是能源行业的需求重点。计世资讯(ccwresearch)的研究显示,2006年能源行业erp的投资额将达到18.37亿元。

网络设备、高端服务器和应用软件是2006年能源行业需求比较集中的it产品。2006年能源行业在it产品的市场机会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来自硬件设备更新换代的需求,第二是随着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企业对网络扩容和升级改造的需求不断增加,第三是随着能源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深化和业务集成度的不断提高,对高端服务器的需求逐渐增长,第四是能源企业为了提高信息化的应用功效,对应用软件的投入将会进一步增加。

相关热词搜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