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评课稿(5篇)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评课稿(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1 17:40:06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评课稿(5篇)
    小编:admin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评课稿(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评课稿篇一

一、教材

《平均数》是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习近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平均数在生活当中的作用。

二、学情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并且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但是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需要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及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资源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多加引导。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提出的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为此,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让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显而易见了,重点是xx,难点是xx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接下来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设计,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环节,首先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环节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程开始我会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这样一个情境:

出示两个粉笔盒甲和乙,甲盒中有9根粉笔,乙盒有5跟粉笔,我想请同学们帮忙,怎么样才能让两个粉笔盒中的粉笔一样多?

由于这个问题本身并不难,学生进过简单思考后能很快得出只需要把甲盒中的粉笔拿一根到乙盒中。这是我会请学生代表来体会移动粉笔的这一过程。

当操作完成后我会提问:现在每个盒子中都有7根粉笔,这个7是什么数呢?

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这个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均数,让我们来一起认识它吧。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移动粉笔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平均数,在把多的分给少的过程中渗透“移多补少”的思想为后面教学打下基础,并顺利引入课题】

这样就过渡到了我的下一个教学环节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会说,同学们,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课外时间同学们可以留心收集矿泉水瓶,这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废物得到再利用,为我们生活节约资源。并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水泉瓶的统计图。

给一定时间让仔细观察统计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信息?他们四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一样多吗?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求他们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是什么意思呢?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会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汇报。并用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在学生理解这一动态过程后我会总结:我们通过把多的矿泉水一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水泉瓶的数量一样多,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利用这种方法能够求出他们四个人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移多补少这一方法的理解,我会再次举例:我们要求6、7、8三个数的平均数,就可以把8移1给6,这一三个数就变成了7,它们的平均数就是7。

之后我会再次提问,要求他们每人平均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还可以怎么想呢?把他们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什么?预设学生能够回答要求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那么怎么求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引导分成四份其实就是总数除以4,这时我会趁热打铁,顺势总结出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可以用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来计算。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也让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获得知识极大挑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我会再次呈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计很好的实现了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讲解,也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内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同时也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问学生在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样让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

3、巩固提高,随堂练习

下面是四年级的4个班的学生回收废纸的情况:第一个星期回收了56千克,第二个星期回收了48千克,第三个星期回收了40千克。

(1)平均每个星期回收多少千克废纸?

(2)平均每个班回收了多少千克废纸?

【设计意图:这个习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

4、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小结环节我会这样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在课后让同学们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设计意图: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评课稿篇二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师:班级平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

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

(14+12+11+15)÷4 =52÷4 =13(个)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

师:“哪个队成绩好?”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成绩来比较?(预设答案,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页可以用总数来比)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你能说出总成绩、每队人数和每队的平均成绩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每队的总成绩除以每队的总人数等于每队的平均成绩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

=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二十二第1—3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评课稿篇三

《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你们平时有零花钱吗?

师:有零花钱的人还真是不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零花钱的人越来越多,零花钱的数目也越来越多。但是如何能用好这些零花钱?如何把这些零花钱用得更有意义和价值?我想思考这个问题的同学不会多。因此,为了从小培养同学们合理消费,合理理财的好习惯,有个班从上个月开始,就开展了这么一项活动——hold住你的钱袋子,合理使用零花钱。(出示ppt)师:hold是什么意思?——管住、掌握住、把握住的意思。

(二)探究新知

师:在这个活动期间,他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把他们每一周使用的零花钱的数目进行了记录,你们想不想看看他们记录的结果?

师:随机抽取了4位同学的记录情况。(逐一出示)

师:要想表示出小雨每周使用零花钱的一般水平,应该用多少来表示?为什么要用15来表示?(因为他每周都用了15元)

师:小云这四周使用的零花钱不完全相同了,她每周使用零花钱的一般水平应该用多少来表示?(22)为什么?

师:可以把第3周多出来的1元补到第2周,这样这四周用的零花钱的数目就变得一样多,都是22元。

师:刚才我们从大的数里移了一部分给了小的数,这个过程在数学上就叫做移多补少。师:第三个出场的是小松。他四周使用的零花钱都不相同了,他每周使用零花钱的一般水平应该用多少来表示?(13)说说你的理由。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的,还有其他方法吗?(可以把4周用的钱数加起来除以4)师:请一位同学来列一下算式。

师:像这样把4周使用的总和算出来,再平均分给4周,我们叫合并平分。同样可以求出小松同学四周使用零花钱的一般水平。

师:不管是我们使用的移多补少,还是合并评分,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不相等的数最后变得相等,也就是同样多。我们把最后的到同样多的这个数就给它起名叫平均数。

师:小云每周使用零花钱的一般水平是22元,22元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逐一:哪个数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

师:请你算一算,小璐前四周每周使用零花钱的平均水平是多少?自己算一算。

师:还有两个挑战性的问题。小璐把她第5周使用的零花钱也做了记录,想一想,小璐第5周花费多少元,她这五周零花钱的平均数会与前四周的一样?(小组交流一下)(20元)师:花费多少元,她这五周零花钱的平均数比前四周的大?(比20元多)师:花费多少元,她这五周零花钱的平均数比前四周的小?(比20元少)

师:所以人们说平均数是个特别敏感的数,稍微有一个数据发生变化,平均数就会跟着发生变化。这也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关于平均数的知识我们今后还会继续学习。

(三)拓展延伸 师:老师把这几位同学关于零花钱的用途做了一个统计,仔细看,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1.你对上面三个小朋友零花钱的的使用情况有什么看法? 2.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吗?

师:父母的血汗钱来之不易,看似不起眼的零花钱,也可以发挥很大的用途。希望咱们班的同学合理消费自己的零花钱,养成勤俭节约的的好习惯!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平均数吗?说说在哪里见到过。师:看来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平均数用得真不少!老师也给大家搜集了一些信息。(新闻:财商测试)

师:财商受到全国关注越来越高。在上海这次首度引入的财商测试中,参与测试的“00后”小朋友财商平均分值高达73分。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博文小朋友就是这200名测试学生中的一位,那么他的成绩就是73分吗?说说你的意见。

师:博文同学的成绩有几种可能性?

师:参与测试的除了中国小朋友,还有80位来自全球各地的外国学生,测试结果如何呢?

最低分60分,最高分85分。

问:外国小朋友测试的平均分会在()和()之间。(说说理由)

测试结果中,中国小朋友的财商水平媲美外国小朋友,平均分非常接近,只是所擅长的方面有较大的不同。

师:刚才我们到解了他们的财商水平,咱们学习的财商水平如何呢?在拍卖会上,三位同学都对这盒普洱茶情有独衷,但是他们三个人带的钱都不够(龙一:120元,马一菲:100元,邓俊彦:80元)。最后他们想了一个办法,把钱合在一起,终于拍到了这盒普洱茶。问题来了:三人平分这盒茶叶后,()需要给龙一(),方能保证此次合资的公平性。

拍卖会上不仅可以买到父母喜欢的茶叶,还可以为慈善出一份你,这是一举两得的美事。---------集众人之力

一人120元,一人100元,一人80元,我们三个一共筹集300元。---------筹众人之力 我们每人分得了茶叶中的一小盒,爸爸妈妈夸我们是有孝心有爱心的好孩子!--------圆众人之梦

这种投资的方式在金融领域里叫众筹。(众筹是指聚集感兴趣的小伙伴的资金、智慧和资源,它是一种典型的民间小额资金的的融资模式)

师:众筹在2011年从美国传入中国,在中国已经有了很多这样的例子: 大圣归来用股权众筹造就了票房奇迹

奥巴马竞选众筹甚至改变了美国政治方向。师:还有一个问题,大家帮我解决一下。(aa制)

四、回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师:这是一节财商课,不过我认为最重要在财富不是金钱,而是我们聪明的大脑,所以老师有这样一句话送给大家,齐读一遍:金钱不是真实的资产,我们唯一的,最重要的资产就是我们的头脑。——罗伯特·清崎(富爸爸穷爸爸作者)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评课稿篇四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理论依据,我确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四、说学情

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1: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

(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 4 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 4 个人,再除以 4)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14+12+11+13)÷4 =52÷4 =13(个)

“13”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 4 ?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1、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1)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并板书。

(2)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小结。

2、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读了20页,他平均每天读了多少页?

3、活动:求平均年龄

在小组内说出每个同学的年龄,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年龄。

4、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5、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45厘米,小明身高135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持续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五)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让同学们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板书设计平均数 出示统计图 小结: 观察分析平均数: 1.份数的概念 2.平均数的概念 总结:

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法 2.常用方法

先求总数÷份数=平均数

整个教学设计,我根据教材特点与四年级学生实际,做了很多的预设。因为学生是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生命个体,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争取在课堂教学中,在组织学生讨论、评价,让学生在生成知识的同时,生成学习经验,生成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评课稿篇五

引导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篇1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平均数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统计与概率”中的基础部分。统计中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与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也常用于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与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这里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平均数是在学生已学习理解了平均分与除法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认识掌握平均平均数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平均数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平均的探索过程,培养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数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作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用,运用平均数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数据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下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选择情景教学、直观演示、谈话启发、激疑,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构建新知,实践应用,理解掌握平均数意义与计算方法,发展思维,训练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知引新

1、课件出示情景问题:在我家的书橱上、中、下两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如下表所示:怎样整理才能使每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一样多?

2、引导思考汇报整理方法

3、教师谈话引题: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均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的数,就称作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就来进一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引导探索,认知平均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情景,提出问题

通过课件展示呈现:在学校开展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活动中,四年级环保分队4名队员收集的饮料瓶数量如下图(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所示,环保分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2)引导观察思考,探究方法

引导观察,思考讨论(课件呈现思考问题)

队员收集瓶子数量的条形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名队员收集的个数分别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

题目中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有什么方法能使他们收集的数量变成一样多呢?

(学生交流讨论中,教师指出:思考讨论交流中,可看图说方法,也可以动手算一算)

交流汇报,总结方法——移多补少(结合课件展示)

一是结合课件直观展示队员收集的数量,强调指出他们收集的个数“不一样多”并板书:“不一样多”。

二是学生汇报将多的移给少的时,结合课件展示移动方法,启发学生说这种方法可简单概括为几个字?(“移多补少”,同时板书)。

三是质疑:移多补少后,他们平均收集的个数一样多吗?是多少?这个数叫什么数?,学生认识明白后在板书“移多补少”后面板书:“一样多”,再在“一样多”下面补上“平均数”。

深入探究,拓展方法——先求和再平均分。

质疑: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汇报方法算式与计算过程,说想法,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算式:(14+12+11+15)÷4=52÷4=13

平均数算法质疑理解(14+12+11+15)表示什么?(队员收集个数的和——总数量);为什么要除以4?(14+12+11+15)÷4表示(把总数量平均分为4份,4表示总份数,结果13就是4名队员收集瓶子个数的平均数,也就是环保小分队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也印证了移多补少法的结果。

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强化平均数意义

质疑:13这个平均数是每人收集到的饮料瓶的实际数量吗?同学们发现了什么?13是怎么得来的?平均数的大小范围怎样?

(不是,每人收集的实际数量比13多或比13少;平均数13是通过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平分得到的四个数据的平均值;平均数大于四人收集的四个数组中的最小数并小于其中的最大数)

2、教学例2

(1)教师质疑谈话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数,谁能说说平均数的意义?

生: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师:学习了平均数,有什么作用呢?人们常常通过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来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件出示例2及主题图)

(2)问题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课件出示)

从主题图和数据统计表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男、女生队人数相等吗?

成绩比较哪个好?怎么判定?

(3)汇报交流,解决问题(结合课件展示思考讨论问题和问题解答)

教师重点质疑:你是怎么判定的?可否根据两队各自的总人数来比较判定?为什么?怎样计算各队的平均成绩?

问题解答后质疑强调:如果男、女生两队人数相等,还用计算每队的平均成绩来比较吗?但在两队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来表示和比较各队的成绩更为公平。

(三)应用拓展,强化巩固新知

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结合教材后“做一做”与习题进行变式拓展应用巩固练习,实践应用,学生独立操作,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四)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收获

通过质疑汇报:“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回顾、反馈本课所学知识。教师小结。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篇2

一、教材分析:

《平均数》苏教版第六册第十单元的内容。在传统教材中侧重于从算法的水平理解平均数,这容易将平均数的学习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忽略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也就是只会算,不理解。而新教材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上明显加重分量,其实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到五年级学生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六年级还要学习众数、中位数并进行比较。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重点不仅仅是会求简单的平均数,还要体会平均数的含义和意义。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感受平均的应用价值。

基于我对教材这样的认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我拟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会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同时,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可能性的大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分析的基础上教学平均数,这些都对本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设计理念

由于平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意义比较抽象。因此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力图体现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在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内容定教法,教法为内容与学生服务的宗旨。同时,力求体现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求知的欲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入探究式的教法,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首先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套圈游戏,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分别说说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为下面的两队比赛做好铺垫。

(二)接着就利用游戏的进程,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这里我设计三个比赛环节: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产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第一次比赛,人数相同,男女各3个人,比较两组水平可以直接比“总数”,但这个时候还显示不出计算平均数的的迫切性。

第二次比赛,人数不同,男生3人,女生4人,男生3人每人套中4个,女生4人每人套中3个,让学生交流哪个对赢,从图上看,男生每人都比女生多套中1个,男生准一些,所以男生对赢了。明确人数不同时,比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时讨论为什么比总个数就不公平了。

第三次比赛,先交流看哪队赢,比什么,明确人数不同比每人套中的个数;接着和第二次比赛进行比较,第二次比赛每人套中多少个一下子可以看出来,而现在每人套中的有多有少,让学生探索有什么方法可以从图上一下子看出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探索并总结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并初步认识平均数。

我成功引入了平均数,并介绍了移多补少的方法后,接着完成两道用移多补少方法求平均数的练习,巩固求解方法。

刚才只有三盘苹果,学生一下子就看出怎么移了,接下来还有几盘苹果,你能一下子就移好它吗,有信心吗?出示之后学生惊讶了,苹果多了,盘子也多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有点困难了。这时马上追问:那么现在该怎么办?探究先合后分的方法。

在学生掌握了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后,让学生口答几组数据的平均数,并探究平均数的范围。这里鼓励学生大胆的说,用自己的语言说,让模糊的概念越说越清晰,可能学生会说的不科学,但在表述中,逐渐走进抽象的理解,逐渐理解概念。

(三)练习设计:

新授离不开联系实际,拓展应用。所以练习的设计我始终遵循科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来进行,而且素材全部取材于学生的生活,主要突出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我设计了

1.三(3)班第二小组的身高情况统计表,要求学生不计算,直接估计他们的平均身高,让学生再次领悟平均数应该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2.一条河的平均水深为110厘米,小明的身高是135厘米,小明会出现危险吗?这一生活的现实情境,为孩子们思维碰撞搭建了新的平台,争论中,通过对“平均水深”的深刻理解,得出结论“可能会有危险”,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平均数代表是一个整体水平,而不是每个地方都是110厘米。

3、辩一辩,说一说。

目的:通过学生辨析,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平均数的认识。

4.想一想,选一选。

目的:巩固新知,不仅要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更是对平均数的深入练习。

5、最后还介绍了演唱比赛中,选手的平均得分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四)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中,我设计下面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让学生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又可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发展以及兴趣的培养。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篇3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42-----p43《平均数》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在本册教材中,并非编者任意而为,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三、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制定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策略意识、观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运用已学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通过小组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四、教学的重、难点:

与老教材只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平均数产生的意义,它的功能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

五、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我力求体现以内容定教法,教法为内容与学生服务的宗旨,力求体现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求知的欲望。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易于操作的学具,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意见,使他们在合作中,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运用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一个吸引学生的活动情境,以学生喜欢的问题引发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营造学习新知识的氛围,引入平均数。四名男生和五名女生进行投篮比赛,每人投中的个数表示在条形统计图上,要比较男生投得准一些还是女生投得准一些。由于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不等,所以比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显然不合理。又由于女生中有2人套的成绩很好,另3人套的比男生少,所以很难对应着进行比较。在学生处于认知冲突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自己提出应该求出男生与女生每人平均套中的个数才能比较。

第二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新课程提倡学生的主导地位,老师的引导地位,使学生主动得探究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新知会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在学生产生了对平均数的需求之后,就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该如何求两个队的平均得分,可以在纸上写一写、算一算,也可以用学具移一移。这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出了不同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层次低的学生可以选择老师提供的可以移动方片的学具,层次高的学生可以用列算式的办法,从得出两个班的平均得分。在反馈移动方片方法时,老师适时引出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在反馈列算式的方法时,让学生明确先算出投中的总个数,再平均分给每一个人,介绍这种方法称为“先合后分”。

以上过程我觉得应该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相结合,清晰地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真正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平均数的比较功能。在求平均数的活动中,探索算法,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这里有两种方法,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数。让学生体会求平均数一般用先求和在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3篇】相关文章:

1.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2.3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说课稿

3.《求平均数》小学数学优秀的说课稿

4.小学数学《求平均数》说课稿模板

5.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范文

6.三年级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7.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8.数学平均数课件

9.平均数说课稿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