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3年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调研报告 生态保护调查报告(四篇)

2023年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调研报告 生态保护调查报告(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07 00:06:55
2023年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调研报告 生态保护调查报告(四篇)
    小编:admin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年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调研报告

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调研报告生态保护调查报告篇一

一、**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一)保护区范围及对象

**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主体的原生性天然林及其生态系统;以南方红豆杉、黑颈长尾雉等为主体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和**重要的水源涵养林。总面积42848.4公顷,其中核心区14720.8公顷,缓冲区11101.3公顷,实验区17026.3公顷。

(二)保护区的生态效益和作用

**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森林生态系统原生性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保护区的建设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对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水电站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生态保障作用,其保护价值非常重要。据统计有维管束植物2819种,大型真菌185种,陆生脊椎动物382种,昆虫105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0种,植物27种。保护区有88种野生兰科植物且物种个体数量较多,是**野生兰科植物属种最多、系统发育最完善的自然保护区。

(三)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初见成效

近几年来,保护区致力于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及水资源涵养能力,妥善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境,不断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逐步使保护区向设施基本完善、管理科学先进、环境优美良好方向迈进;保护区对淹没区内红水河流域珍稀野生植物及古树实施迁地保护,建立了**珍稀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示范基地—**大峡谷野生珍稀植物园、兰花园,园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0种4000多株,兰花75种2万多株(丛)。有效地保护了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

二、**自然保护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为破坏严重。**自然保护区涉及109个自然屯,3438户,15583人。但由于移民搬迁及经济利益的驱动,天然水源林大幅度减少,如**河沿线集体林地由于生态公益林补偿低,有的群众毁林开荒种植农作物和经济林,乱砍、滥伐、毁林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景区**河右岸,群众搭棚,毁林开荒约200亩,森林植被被破坏严重,还存在蔓延的趋势。如不尽快处理,加强保护,后果不堪设想,对打造生态旅游景区景点影响很大。

(二)保护和利用矛盾突出。群众生产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一是保护区范围面积的划分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用地实际不够合理,据群众反映,保护区划界时,把不应划入保护区内的农民集体土地划入保护区,造成群众生产生活用地困难;二是自然保护区内有相当多集体林地,属于集体所有土地32544.71公顷,占76%,且辖区内移民较多,移民生产开发用地紧张,河流的两旁大部分的天然林、水源林几乎被砍伐殆尽,据了解被毁面积约3万多亩,种植农作物和人工经济林,杉木、马尾松、速生桉等用材树种,涵养水源差,生态效益低下。加上近年来杉木价值增涨等因素,使得森林资源保护与群众的生产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破坏森林行为案件查处力度不够。原保护区派出所已划归到县森林公安,对破坏辖区森林资源行为案件的查处,保护区主要是向森林公安报告案件线索,存在沟通难、查处不及时等问题。以至一些案件查处不及时,甚至久拖不断,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河的毁林行为案件,多年来都有发生,但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制止和打击,造成当地群众有恃无恐,纷纷效仿,现**村部分群众已开路进至保护区**河山顶,欲继续开路到**河上游毁林开荒抢占林地。

(四)保护区与周边村屯的界限不够明确。由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政府虽然已与周边村屯群众确定界限,但未埋定界碑,因此群众对辖区界限不是很清楚。同时因部分群众生产生活在保护区内,为了自身利益,也还存在对保护区界线不认可、不了解等情况,给保护区的管理工作难度大。

(一)加大宣传力度,严厉打击破坏保护区森林资源的行为。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主动研究解决保护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效推动保护区的各项工作。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坚决打击保护区内捕猎野生动物、破坏森林的违法行为,特别是**景区**河右岸毁林案件,久拖不决,政府应予高度重视,组织相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防止慢延。同时,大力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和方式,把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科普知识等,不断向社会、保护区周边群众作广泛深入的宣传,形成保护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氛围并成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加大资金投入,抓好管理。政府要加大对保护区的资金投入,抓好配套设施建设,在原已划定界线的范围内,根据有利于保护区的管理和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按照峨政发(1990)20号天峨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确认**河、穿洞河自然保护区管理面积的通知》的规定,完善自然保护区内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林权证书发放到位,以利于保护区界线的进一步明确,并在醒目的地方立好界碑和宣传牌,明确责任,签订共管协议和协调管理。

(三)因地制宜,调整林种结构,改善保护区生态环境。

首先是对保护区范围内的荒山和残次林进行封山育林,使森林植被逐步恢复。第二是对保护区水库周边的耕地要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改善水资源涵养能力和水质。第三是在保护区内禁牧、禁伐,让森林植被得到休养生息,使保护区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第四是林业部门要加强林木采伐源头管理,严格控制采伐天然林种植食用菌,确保保护生态环境取得实效。第四是积极做好特色中草药在自然保护区辖区内培育、繁育和试点种植等工作。保护区主动适应新常态要求,发挥自身优势,组织技术人员对保护区辖区内的原生中草药品种、环境进行调查,并与区内中医药材科研单位的专家联系,在科研专家指导下对一些具有特色又有市场前景的品种进行培育、繁育和推广研究,目前已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生态补偿基金,除增加财政拨款外,要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以及**电站的支持。利用森林资源优势,抓好生态旅游产业开发,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根据“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建议征收生态效益补偿费,建立生态补偿基金,用于提高库区上游保护区等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

(五)加强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标本兼治。要重点支持保护区内的新农村建设,从项目、资金、技术和对口支援上优先安排,将移民安置、林业生态等工程建设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相结合、与村庄的绿化、美化、净化环境相结合,与农家生态旅游等增收项目相结合,搞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人畜分离,建设化粪池,发展沼气池,优化生活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标本兼治。

(六)多方协调,调整自然保护区范围。一是2014年上半年保护区开展的辖区内人工林调查结果:**河片区目前天然林呈零星散状不连片分布,自然林面积总数不足10万亩,从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角度出发,**河片区目前已失去了保护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保护区**河片辖区内生活着7000多居民,大部分属于移民后靠安置,农民群众对土地的利用需求很大;按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林木砍伐之规定,位于保护区内的所有人工林,林业行政管理部门都不予许可办理采伐证。为此,建议对**自然保护区范围进行必要调整,将保护区**河片区30多万亩林地调整为居民生产生活用地,不再作为自然保护区辖区范围。

二是天峨县有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优势,森林覆盖率达84.05%,生态公益林面积逐渐扩大,就保护区内生态公益林面积从2008年的254049.6亩增加到2013年的278910.6亩,很多石山弄场区域的天然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野生物种种群种类不断增加,保护价值不断提高。经我处技术人员实地和采用科技方法监测调查,发现该区域范围内生长着国家i级保护植物红豆杉、掌叶木等和栖息着黑叶猴、黑颈长尾雉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及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同时,尚有许多的兰科植物和珍稀中草药材等名贵植物有待进一步保护与挖掘。为此,建议将**镇、**乡、**乡的部分村屯,即**镇塘英社区韦家洞、**乡大槽、公昌、甲岩、龙塔和**乡龙峨、甘洞等连片30多万亩大石山弄场地区规划为自然保护区,并入**自然保护区辖区内,使**自然保护区形成穿洞河片区、大山森林片区、大石山弄场片区格局。

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调研报告生态保护调查报告篇二

2020 年 11 月 16 日,局党委书记、局工会主席、党委办公室主任一行来到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保护区能力建设做了调研,通过现场观看、基本情况汇报,座谈会形式进行研讨。

一、子午岭保护区基本情况

陕西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甘交界的子午岭山脉,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形地貌,保护区内最高山峰兴隆关海拔 1687 米,最低海拔 1100米,地势西高东底。保护区辖区河水四季清澈见底,水量稳定水质优良,自古以来这条川的河流被称为“清水河。”区内有榆林水库一座,建于 1958 年,库容量180 万立方米。保护区成立于 2006 年 2 月 11 日,总面积 61 万亩。保护区是延安市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和陕西的“一叶肺”;主要保护对象是黄土高原天然次生林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资源。

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目前记录的有 994 种。其中有国家珍稀保护植物紫斑牡丹、核桃楸(qiu)和刺五加 3 种;有陕西省地方重点保护植物杜松、陕西鹅耳枥和文冠果3种;据统计保护区动物有188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鹳、华北豹、金雕 3 种;列入ⅱ级保护的有水獭、豺、鸳鸯、红腹锦鸡、长耳鸮 xiao),大鸨(bao)等 16 种。特别是经过与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协作,2018 年 6 月通过新华社媒体发布,保护区至少有 28 只野生华北豹种群,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华北豹种群,无论是数量、还是密度都是目前我国境内最大的,近年来通过进一步监测又发现了华北豹幼崽种群,意味着野生华北豹在子午岭不断的繁衍和增长。

当前,保护区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机构,形成了局、站二级保护管理体系。局机关下设保护科、科研宣教科 2 个科室,基层设槐树庄、榆林、陈家河 3个保护站;设防火门、蒿地沟、午亭子、油坊台 4 个检查站;目前保护区职工编制 98 人,现有 70 人,包括新聘职工 17 人,新聘职工为保护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保护区重要性

(一)黄土高原生物多样性,延安市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属于华北暖温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带,辖区内植物物种丰富,被子植物 93 科 323 属 596 种,其中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紫斑牡丹、核桃楸、刺五加、杜松、陕西鹅耳枥、文冠果。优势树种为山杨、辽东栎、侧柏、油松等。

(二)涵养水源,保护区内年均降水量约 500~600mm,其地表枯枝落叶层厚大 30cm 以上,是黄土高原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对调节气候、降水、减缓水土流水起决定性作用。

(三)保护区域生态安全,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延安市南部的富县境内,西靠子午岭主脊,北临毛乌素沙漠边缘,南界渭北大平原,地处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的腹地、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保护区茂密的森林植被阻挡了草原化的南侵,防止了北面沙尘入侵到渭北大平原,保护了渭北大平原的农业安全。

四、保护区存在的问题

(科级建制)。由于施行这种管理模式,容易形成对保护区管理不健全,资金不到位情况。

(二)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停留在修修补补的基础上,未能有效解决基础落后问题,目前保护区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有。一是防火道路破损,无法正常通行,近几年局多次下发经费对保护区道路进行维修,但是每次由于经费限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特别是遇到雨雪天气,车辆无法通行,严重影响到保护区工作正常开展。二是办公住宿坏境无法满足现有人员工作生活。保护区地理位置偏远,距离最近的直罗镇 38 公里,保护区职工大多职工家都在富县县城。因此,职工每年将近有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保护区度过。但,保护区住房年久失修,大多出现地基下沉、室内装修破损现象,严重影响到职工安全和工作积极性。三是办公设备不足,由于受经费制约,目前保护区办公设备急剧短缺,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椅等无法满足现有工作任务。四是卫生条件不达标,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离开旱厕所,建设文明城镇、乡村。但是,保护区目前全部使用的是旱厕所,夏秋季节粪便在高温下发酵,产生臭气,为蚊蝇滋生提供了生存环境,蚊蝇携带细菌病毒,容易导致菌痢、甲型肝炎等多种疾病发生和流行,威胁职工的生命健康。五是取暖设施落后,冬季夜间取暖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三)保护区宣传力度不足。子午岭保护区“华北豹”是延安环境保护的一张名片。虽然,中省市官方媒体多次进行报道,但是,在社会上未能引起广泛的关注,知名度不高。究其原因是保护区对外宣处不足,局限于常规宣传、间断性宣传。

区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春种秋收时间,农业大型机械、运输车辆通行对防火道路破坏,农耕人员流动性大,管理约束存在一定困难,森林资源保护与群众的生产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五)保护区开展保护区考察与科研工作不足。主要体现在科研项目少,经费短缺,科研成果转化周期长。

(六)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保护区目前人员中 80%属于林业招工,文化水平大多处于初高中间段,不能胜任保护区科研工作开展。2019 年新招 17 名职工,所学专业与保护区职能不匹配。并且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干部职工长期缺乏系统和专业的培训,自然保护专业技能低,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七)保护区缺少全面性、系统性规划,未形成整套前景规划。

五、保护区提升建议

(一)社会能力建设。

1、依托保护区优势资源,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解决基础设施落后问题。一是打好“华北豹”最大种群名片,积极向相关部门申请建立华北豹研究中心;二是加强保护区水文水质气象监测,为延安地区水文水质气象研究监测提供准确数据,建立专业化、标准化水文水质气象监测中心;三是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疫情,加大对保护区动物保护力度,申请建立野生动物疫情、疫源、疫病监测中心。四是利用保护区负氧离子浓度高、空气清新、森林资源丰富优势建立康养中心和开展森林体验活动。依托这些项目开展解决保护区基础建设落后问题。

2、积极寻求与大学院校、研究所开展动物、植物、昆虫、微生物科研项目。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保护区工作开展助力。

保护区知名度和重要性,争取得到企业、社会团体公益基金赞助和项目援助,为保护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提供经费支持。二是建立集教学、参观光电数字化展馆,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及组织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利用自然保护区的标本、模型、图片和录相等向人们普及生物学、自然地理等自然知识。

4、协调解决土地权属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保护区遗留下的监狱局土地权属。

(二)加快机构能力建设,建立科学高效管理体制。

1、保护区机构管理应实行综合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结合的管理体制。

2、组成机构构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设办公室、保护科、科研科、宣教科、财务科、规划项目科、检查站、派出所。

(三)人员能力建设。

1、加强人员管理。核定保护区人员数量,积极提高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建议相关部门为保护区招聘符合保护区职能的专业技术人员,提高管理和业务工作水平。实行定岗定责制度,明确岗位职责。

2、大力推行考评制度。从工作人员知识水平、技能水平、政策法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进行考评。以此提高工作人员干事创业积极性、独立性、热枕性。

3、多方面采取鼓励激励措施。对保护区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进行待遇、评先进、物质奖励、外出学习、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优先奖励。例如:记录发现省级重点保护物种10元/次种、国家二级20元/次种、国家一级50元/次种、新物种 100 元/次种、新物种填补国家空白 200 元/次种。

交流、案例分析会、现场操作、传帮带、网络远程教育等培训方式。主要培训内容为:体能素质、野生动植物识别、保护区法律法规、植物标本采集、动物标本制作、水文水质气象监测、各类仪器操作、扑火扑救知识实战演练、办公室业务知识等。

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调研报告生态保护调查报告篇三

邵长东

就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听介绍、座谈、实地参观等形式,对我省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的经验和我省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现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对于加快我省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的思路和建议,作了初步研究。

一、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的经验

(一)领导高度重视。

我省党政领导极其重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他们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优化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而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首先是要建立一个足够面积、因害设防、相对连片的森林生态系统,这是事关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生态公益林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因改变森林经营方向,造成经济上的损失,理应得到合理的补偿。进而他们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高度,分析哪些是政府应管且必须管好的,哪些是政府不应管也管不好应该推向市场的。有效地保障和推进了生态公益林各项规定的落实,促进了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

(二)规划科学合理。

1.规划遵循3个原则:①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②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布局,突出重点;③坚持分步实施,逐步提高,务求实效。

2.以林业用地(不是以现有林面积)为区划对象。根据因害设防的原则,对需划为生态公益林的区域,不仅将有林地划入,对林业用地中的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地和无林地,也全部划入,以便实施相应的经营管理措施。

3.规划强调相对集中连片,合理布局。即生态公益林尽量连片,在大面积的生态公益林内,允许区划一定比例的商品林。

4.生态公益林根据生态功能不同划为重点生态公益林和一般生态公益林,对每块生态公益林根据其所处位置以及郁闭度,树种结构划为三个类别,分别制定如补植、林分改造、管护等经营措施。

(三)政策切实可行。

禁止采伐生态公益林。确因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林木更新改造或间伐需要采伐的,须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批准。

(四)管理严格规范。

1.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理。

一是以县(场)为单位,按划定的综合管理保护责任区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省、市属国有林场、的管理人员由林场、按省的有关规定管理。

二是县以上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建立生态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实行专项管理。

三是各地可以通过转让、租赁等多种形式,把个人经营的生态公益林转移给集体或国有森林单位经营,确保经营权的长期稳定。如梅州市,用补偿资金把集体的公益林地租赁过来,由林业部门统一经营管理。

区内的二类林应通过补植、套种尽快提高功能等级;三类林必须限期进行人工补植、套种或更新改造,逐步提高功能等级。

五是规定生态公益林区的更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应在当年或次年完成造林更新。

六是以县(场)为单位,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区,原以生产木材为主要来源的地方,可在该区内划出15%以下林地发展竹、茶、果、药等经济林。

七是禁止征用、占用生态公益林地,确因国家建设需要征用、占用的,必须依法办理,并在异地划定同等面积的生态公益林。

八是禁止采伐生态公益林。确因国家重点建设、林木更新或卫生间伐需要采伐的,必须逐级申报,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批准。

九是禁止在生态公益林区内开展生产性经营活动。确需开展旅游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必须经地市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二、我省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一)大力宣传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做好向社会宣传工作。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是功德无量、造福子孙后代的公益事业。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特别要讲清楚生态公益林的社会性、公益性和生态公益林所有者(经营者)因不能采伐造成的损失情况,使生态公益林建设能得到社会各方的理解和支持,逐步形成全社会办生态林业的局面。

呼吁,使专家的建议能进入决策层,产生一定的影响;三是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考察生态林业建设,提高对生态公益林建设的认识,积极争取以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的形式要求省委、省政府解决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和经济补偿。

(二)切实搞好生态公益林规划。

1.根据我省经验,建议组织编制我省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将去年编制的天然林保护工程规划,江河流域生态林保护工程规划、生物多样性工程规划和沿海防护林工程规划统筹起来,为解决生态公益林建设投入机制和制定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提供基础。

2.生态公益林建设要与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我省是重点集体林区,林业是山区群众和当地政府主要经济来源。进行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群众,当地政府的承受能力。根据国家林业发展新布局和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在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地区,在国家没有投资和本省财政尚不能拿出足够资金来补偿由于禁伐天然林受到的经济损失的情况下,对规划生态公益林的有关要求应进行适当调整。

3.建议我省生态公益林规划也以林业用地为对象进行区划。依据因害设防的原则,对需要划为生态公益林的区域,整个林地(包括有林地和其他林地)划为生态公益林地,对非有林地,规定用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形式使其成为有林地。

(四)加快制订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管理办法。

在全省生态公益林规划完成并经省政府批准后,在出台生态公益林有关政策的同时,应由省人民政府制订或批复《全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除明确建设投入资金渠道和补偿制度外,重点还应明确以下二个问题。

1.生态公益林的管理体制。

生态公益林主要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公益利用为主,主要应由各级政府和社区负责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努力实现全社会办生态公益林业的局面。形成以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经济手段,实行事业化管理的生态公益林业管理体制。

2.生态公益林经营机制

(1)经营主体。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林、国防林、科研林、母树林和种子园等生态公益林,分别委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和部队、学校、科研等单位经营管理;对自然保护小区、水源涵养林、护路林、护岸林、水土保持林等生态公益林,由林权单位或直接受益单位经营;对集体林中集中连片、面积较大的生态公益林,可通过建立生态公益林林场统一经营。同时,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转让、租赁的形式,把个人经营、集体经营的生态公益林转移给受益单位统一经营,或由政府赎买,委托有关单位经营,确保经营权的长期稳定。

(2)培育方式。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规律,及其自然群落层次结构多样化的特性,封、飞、造、补、管并举,封育结合,乔、灌、草结合,以天然更新为主,辅之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龄级与密度合理的林分结构。

(3)组织形式。实行“谁受益、谁负担,社会受益政府投入”原则。属于统一规划的保护区、森林公园、重点防护林工程,以国家建设为主;零散分布的各类防护林、风景林、四旁林等生态公益林建设,主要依靠单位和社会力量共同建设。

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调研报告生态保护调查报告篇四

总体分析

● 调研位置: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实验楼广场

● 气候: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3-5月春暖花开,9-11月秋高气爽。● 气温:年平均温度13.3度,最冷1月平均气温0.9度,最热七月平均气温26.9度。● 降水量:雨量偏少,年降水平均为507.7毫米—719.8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将雨日数(日降雨不少于1.0毫米)平均为5.5天。年平均降雪日为13.8天。全年平均无霜期232天。● 湿度:年平均湿度为69.6%。● 日照:日平均日照5.5小时。

风环境:

1)周边环境分析:广场北侧为实验楼(东西朝向,共六层,约21米高);南侧为图书馆(南北朝向,四层,约14米高。此广场风环境要求为相对静风区,为师生提供游憩﹑休闲 ﹑晨读的场所,同时能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教学区良好的风环境。

水文及水资源:

在却是光洁的水泥湖底和看似美观的鹅卵石护堤(如图d所示)图d

声环境

● 由于学校地处郊区,校园总体大气环境还是不错的,只是每逢沙城暴季节还是会有一些 影响。校园大气污染物只要为漂尘,为了改善小区域内的大气环境,广场加强了植被绿化,由于植被枝冠和叶面吸附一部分大颗粒尘埃沉降下来。另外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雨水灌溉草坪,湿度相对增加,人的舒适度增加。相比较而言,实验楼广场比校园其他广场的空气质量要高。

●光照:绿化区东西两侧均没有建筑物,图书馆距离也在十米以上,大楼的阴影对绿化区没 有影响,整个绿化区都处在阳光充足的场所。因此可配置一些阳性大乔木。在高大乔木下的小乔木,灌木和草坪考虑配置耐荫性树种。

●降水:由于西安降水并不是很充足,所以广场内的植物水供给除了自然降水外,主要靠人 工定时降水补给。因此尽量考虑配置耐旱植物。

图g图h

其绿色植物的生态效应主要便现在:①调节大气中的co2和o2平衡;

现状分析

间的搭配简单而不杂乱;植被丰富,小区域内的环境很幽静。

● 缺点:广场采用了孔隙度大,有一定坡度的透水铺面(如图k)但下水口的设计不 周,下雨时容易聚集大量的雨水。虽然植被丰富,茂密,但缺少整合性,假山上的 道路铺装应使用防滑材料;水池的设计缺少科学的设计,其自身循环自净的功能不 强,水体总是不那么干净。

图k

● 未来改造理念与措施

植物与基地特地的生态条件相适应。植物配置尽量使用西安原生树种或适宜在西北部生长的树种。选用植物都适应于中性土壤上生存,耐寒耐寒,适应性强。

各种水藻﹑杂草和昆虫,形成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群落和物质与能量循环 系统;改善排水系统,使湖水达到清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