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自闭症儿童认知训练课程内容(5篇)

自闭症儿童认知训练课程内容(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1 08:26:27
自闭症儿童认知训练课程内容(5篇)
    小编:admin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自闭症儿童认知训练课程内容(5篇)

自闭症儿童认知训练课程内容篇一

语言能力是人类智能结构中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是未来许多能力得以发展、成熟的先决条件。语言是人类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一个人顺利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工具,同时语言也是人类接受知识的工具。自闭症儿童在语言方面有严重的障碍,因此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有许多的类型,和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自闭症儿童完全无语言:通常会被认为听力有问题或是失语症。有的儿童会有变化的仿说,常常被视为自闭症儿童表达沟通的意图,而没有弹性的仿说多半不具有沟通意图。有的儿童则会延宕仿说,在一段时间之后喋喋不休的重复某些字、成语、句子、整首诗或是歌曲,同样也会有沟通性或是非沟通性之分,而这种行为通常和情境、压力有所联系。还有些自闭症儿童说话不带感情,只是在告诉你,而不是和你谈话,也没有一般人说话时一问一答、一来一往的特性。还有一些儿童则无法分清楚代词,或者不会使用“是”或“好”。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表现多样,家长要根据不同的表现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

(一)对于完全无语言的自闭症儿童可以用以下一些方法:

1、压声法:让儿童平躺在床上,用双手交叉压在腹腔上,微用力下压,迫使其发声。

2、搔痒法:用手或轻软物体搔儿童的手心、脚心、颈部、掖下等部位,使其发出“咯咯”的笑声,并同时说“好痒”。

3、训练言语机转:上下唇内敛动作,抿嘴的动作,亲吻的动作。另外,借助吸管训练儿童的嘴唇动作能力。用嘴唇抿吸管,用嘴唇包住吸管喝水等。同时,还利用吸管、纸、乒乓球等物体联系儿童的呼吸功能。用吸管吸水,吸乒乓球;用力吹纸,用吸管吹乒乓球等。

(二)对于立即仿说或延宕仿说的自闭症儿童可以利用强化物刺激儿童,激发语言模仿的兴趣例如有些儿童只会仿说简单的音,家长就可以用一些儿童喜欢的食物比如饼干,或者玩具比如汽车作为强化物,让他练习说吃、饼干,或者说开、汽车等字词。反复练习,让他熟悉这些动作和语言的联系,增强他说简单句子的能力。

(三)对于其它类型的自闭症儿童,可以采用情境法进行语言训练。因为语言沟通不能离开情境,要发展语言,必须要有情境。

当家长进行情景训练时,要注意选择切合情境的话题。眼前看得见、容易了解的自然话题为佳。尤其是以儿童感到关心或喜欢的事物做为话题,效果更好。不仅大人对儿童说话,希望儿童说的话,大人也可以先以儿童的口气说给他听,让他知道这时候他应该怎么说或回答才好。

因为自闭症儿童的性格、各个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每个儿童的差异很大,因此训练时也因该根据不同的状况灵活采取各种方法。总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家长朋友们通过耐心的训练,必定会有回报。

自闭症儿童认知训练课程内容篇二

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表达性认知训练的方法

在康达教学中,我们部门所接触的自闭症儿童很多都是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和常见的水果类,但是孩子在表达时和过渡到挂图中(墙面认知),自闭症儿童就表达不出卡片和物品的名称,在指认挂图中,孩子视觉定位,视觉分辨,眼手口统合能力都不到位,无法进行练习,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且将孩子程度看得很高,认为孩子会的东西多,自己认为孩子该学习什么了,并且要求老师教孩子哪一方面的知识,完全忽略了孩子的基础。

当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我也尝试了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明确的认识到孩子的基础在哪,该怎么做,但家长很难接受,但是经过一些方法的尝试,和家长有了良好的交流与共识,在训练孩子时就没有了压力,而且家长每天都能看到孩子的变化与进步,针对这样的孩子:

首先,对与认知障碍的孩子,一定要以墙面认知为主,桌面和实物的认知为辅,这是为了培养孩子看到什么用手指着说的能力。

其次,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要与家长沟通好,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多引导,多创造情境,让孩子进行拿,指,例:买来的水果,可以让孩子听指令拿,拿苹果,拿葡萄,或在孩子去吃这些水果的时候家长可以说,吃苹果,吃香蕉等。

在就是老师和家长都要有一个平淡,等待的过程,一定要每天坚持训练,不可中途放弃。

另外在做指认卡片中,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手眼口的统合能力,手指到,眼看着,嘴巴一定要表达(不管是仿说或直接表达,一定要孩子说,这样能够将孩子主动语言激发出来),且在指认中要抓细节,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行为指导,要孩子右手伸1,持续指,不能满把手去指,这是为孩子以后做阅读训练做基础。

最终自闭症康复指导师一定要记住,卡片是一个材料,一个载体,老师要通过这些材料,图片来提高孩子视觉观察能力,视觉寻视能力,视觉分辨能力,视觉定位能力及手眼口统合能力,而不是为了认知而认知,且在这个过程 要要求孩子气流量,吐字清晰度。

通过在康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鉴定了以上方法用在孩子身上有明显效果,不但提高孩子的能力,孩子说话的声音也有了提高,同时也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赞同。

自闭症儿童认知训练课程内容篇三

利用aba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更深入的认知训练

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训练,和正常儿童的认知发育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遵循这个规律,孩子就算学得慢,总是在沿着上坡走,科学研究表明,除了深重度的智力障碍是无法接受训练的,中重度、中度和轻度的智障儿童都可以在科学连贯的训练中得到进步,并把自身的潜力挖掘出来。

从认知训练角度来说,孩子学习任何一个课题(项目),都要走“感知——理解——表达——泛化(扩展)”这条线路,以学颜色为例,孩子把红色做为颜色学习的第一步,要先“感知”红色是咋回事、再“理解”什么是红色、再用语言或非语言沟通方式“表达”红色,再把红色“泛化”到生活中,比如过马路时见到红灯知道停下来。如果不了解这个学习规律,要教颜色时,拿出一堆五颜六色的气球,一个个教给孩子“这是红气球”、“这是绿气球”、“这是蓝气球”、“这是黄气球”,这种教法如果遇上一个连视知觉都有问题(无法分辨红色与其它颜色的不同,就是说,他连红色物体与红色物体的配对这一关都过不了),孩子只会被一堆气球搞兴奋或搞迷糊。

说到这,必须要提aba教学法了。以前认为aba是一种刻板地教孩子做这做那的训练自闭症孩子的方法,大概就是指令发出了、孩子去执行。其实aba是个适合所有自闭症儿童的训练方法,甚至在与正常孩子的沟通中,都可以运用aba。包括记忆搭积木、动物表演、讲故事、木头人游戏、视觉训练之找不同等。例如,在玩“记忆搭积木”游戏时,有的孩子很聪明直接上六块积木,中间一张白纸一挡,老师搭好六块积木后,打开白纸,让孩子记忆十个数,再挡上白纸,发指令“跟我搭一样的”,这时候我们观察孩子的表现就会知道这个课题设置难了,马上后退,撤掉两块积木,变成四块搭,明显这个设置符合孩子的能力,他在记忆模型时说“太简单了”,但真正搭时又忘掉了某个细节,我马上给予辅助,再给他快速看一眼,他搭完后我把两堆积木摆在一起,让孩子自己去总结“哇,一样的”,等孩子稍微熟悉这个游戏规则后,老师可以让孩子也当当老师,角色互换表演!

以下是对自闭症孩子进行aba教学时精髓的分解课题、并给予辅助、及时强化的理论实践总结:

一、分解课题 课题是指孩子应该学会的一个能力,这样说来,我们的孩子需要学习的课题成百上千,aba强调把每个能力分成最小、最简单的单元进行教学,这个过程就是“分解课题”。比如教认识颜色,从红色开始教(先不教其它颜色),第一步应该是配对分类,让孩子“把一样颜色的放一起”,这就是刚才我说的学习规律的“感知”阶段。说到这,可能有许多人要问“为什么教颜色时不直接告诉孩子颜色的名称,比如拿着红气球、红杯子等教‘红色’,而是先让孩子去配对去分类呢?”因为在认知发展规律中,知觉算是最基础的能力,如果人在视觉上都无法分辨并理解一个物体与其它物体的不同,又怎能理解更复杂的物体命名和功用呢?

接着讨论“分解课题”之学习颜色的例子,第一步是配对分类,如果孩子能在有干扰物的情况下把红色与红色物体快速正确地放在一起,说明孩子已经感知到了红色,注意:随着教学的深入,老师的指令语已经从最初的“一样颜色的放一起”变成了“红色的放一起”,在孩子具备这个能力后,进行第二步训练——理解,就是让孩子“拿红色给老师”,如果孩子能在有多个其它颜色物体的干扰物中间快速正确地拿一个至多个红色物体出来,说明孩子已经具备了理解红色的能力,就进行第三步的训练,让孩子表达红色,比如老师问“它是什么颜色的?”孩子回答“红色”。

aba强调无论教孩子什么能力,比如物品认知、形状、数学、说话、画画等,都要遵循这个分解课题、循序渐进的原理。也许有人会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很刻板,但教学的执行者是谁?是老师。试问:你手上有一个孩子,你设计好了课题、把一步步课题分解得很细,进入教学后你发现孩子对这块的能力超乎你的预期,他学得很快、掌握得很透彻,那你还会按照写好的教案去一步一步细细教吗?——肯定不会,水涨船高嘛。

二、给予辅助 自闭症儿童之所以学东西很慢,是因为情绪认知的问题,让他们无法象正常儿童那样顺利地接受外界信息并输出这些信息,他们很难通过观察而自然地学习。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孩子一个新的课题时给予辅助,刚开始时可能是手把手的完全辅助,随着孩子能力的不断提高,逐渐减少辅助。这是aba的一个主题原则。比如教孩子画一个苹果,一开始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他画,然后不再手把手教、而是给他一个视觉提示,即苹果图片让他照着画。再是老师先示范画一个苹果,收走,让孩子自己去画。最后是直接让孩子画一个苹果。细想一下,其实我们正常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也经历过无数别人的“给予辅助”,包括父母、老师、同伴,记得我小时候学包饺子,是妈妈手把手教并示范了许多回,我才学会。

做一个合格的特教老师,一定要掌握辅助的方法和技巧,不会辅助得太慢太晚而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信心,也不会过多给予辅助而让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

三、及时强化 在课堂上听的最多的几句话,就是“耶”、“太棒了”、“你好聪明”,这就是强化。强化的意思就是在孩子做出一个正确反应后,老师给予的反馈。在孩子反应后,及时给予强化会让孩子愿意配合,更愿意继续学习那些新的、好的行为和能力。

其实“强化”这个概念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我生孩子之前、在学校当老师时,系统学习过《教育心理学》,里面就有一章专门讲“强化”,在正常儿童的教育中,强化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小时候爱学哪门功课,主要是因为喜欢教那门课的老师,而为什么喜欢那个老师,当然是那个老师对自己好总表扬自己了。

特殊孩子虽然在认知发育上存在多多少少的障碍,但爱听表扬是全人类的共性。试想,如果一个孩子对你的要求有了正确反应,而你不强化他,他怎么知道他的反应是正确不正确?如果他不确定这点,那为什么还愿意继续跟随你的教学呢?

分解课题、给予辅助和及时强化是aba教学的内涵,了解这几个基本概念后,我们来探讨一下自闭症儿童认知训练中有哪些课题可以去做呢?

按照儿童认知发育的规律,我把训练步骤大概理一理——

1、模仿:动作模仿、仿说、使用物件模仿,随后进行听指令的教学

2、视知觉:从配对和分类开始

3、搭积木(也可以和配对、分类同时进行):搭积木属于使用物件的模仿,练习孩子的视觉空间、顺序等。如果孩子搭积木不行,就要退回到动作模仿。

4、自己的认识(五官、名字等)、日常用品认知、水果蔬菜动物卡片认知、人物认知

5、功能性配对:比如了解牙刷和牙膏都是刷牙用的。

6、分类:先把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玩的给归归类,再进行类别教学。

7、形状(如果孩子对颜色敏感,也可以先教颜色)

8、颜色

9、对比性认知: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等

10、方位词:上下、里外、前后、左右、中间、旁边

11、肯定与否定的教学

12、数的概念:唱数、任意起止数、点数报总数、按数取物、认识自然数、序数、量的多少、数的大小、数的分解与合成、加减运算、应用题

13、时间教学:钟表、一天的时间、星期几、年月

14、所有课题的结合(泛化),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方法都是特教专家和老师们根据多年实战经验总结出来的一个大致套路,并不表示孩子非要学会前一项、才能进行后一项的学习,有许多课题是可以穿插着同时进行的。而且孩子能学的课题绝不仅仅为上述十几项,课题是无穷无尽的,只要老师和家长肯用心,就能从基本课题上演化出许多子课题,即纵向上可以不断延伸。

认知训练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除了用慈绳爱索牵引孩子外,家长和老师还需要掌握更多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到我们的孩子。给爱注入智慧,这份爱会更加有意义。

老师家长除了对认知训练的步骤和课题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外,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确了我家孩子下一步的路该怎么走,再也不会盲目地跟随别人的脚步。

认知是一个大脑神经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感觉、注意、记忆(经验)、知觉、分析推理、策略生成、预估与调整、表达等。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感觉的训练” 即感官通路的训练是认知训练的基础,这包括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本体觉和前庭觉的训练,其实这些就是改善脑功能的训练。借用一个好友对认知训练的观点“要想富、先修路”,这个路就是感官通路,关于感官通路方面的训练,doman方法值得大家去借鉴。

在认知的训练上,注意力的集中是继基础感官能力训练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基础,这些注意力的训练包括视觉和听觉方面的。

记忆是建立在不断积累的感觉经验上的,这些感觉经验包括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和味觉的,大脑接收到新的感觉信息,透过对感觉记忆的解读,从而形成了知觉,在知觉的基础上,我们的大脑才有了形状、颜色、方位、时间、大小、量度、质地等概念,到了这个阶段,我们才可以说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

因此,想要给孩子进行认知训练,先要对孩子的情况进行客观地分析,说实话,还是要打好认知基础,这个认知基础就是修好感官通路。

其实想给孩子进行认知训练,最基本的前提是你已经清楚分析并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建议家长们多了解一些认知训练方面的知识,知道学习一个课题(能力)的前提条件,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到你的孩子。模仿训练的前提是孩子具有一定的视觉专注与视觉记忆、基本的互动意识、基础的本体感意识、基本的欲望表达与动作能力。配对训练的前提是孩子具备拿和放的能力,并具备基础的模仿和听指令能力。物品认知训练的前提是孩子具备基本的配对和分类能力。学习形状和颜色的前提是孩子有一定的配合能力和模仿能力、分类及配对能力、一定的认知能力。学习方位词的前提是孩子有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一定的认知能力、具备空间的概念、具备一定的身体形象感。学习数概念的前提是孩子具备配对分类能力、具备颜色形状大小长短等认知能力。

知道了每一个课题学习的前提条件,其实就是知道了认知发育的规律。按照孩子具备的基础能力给他设计课题,让他跳起来就够得着,是比较科学并明智的。

自闭症儿童认知训练课程内容篇四

aba介绍的一些训练方法(转载)

应用行为分析法自从1993年以来在美国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注意。在莫莉思1993年写的《让我听你的声音》书中,讲了一个有两个孤独症孩子家庭,矫治孩子的方法。他们看了罗瓦思1987写的一篇文章后决定按照他的方法建立家里的强化训练项目。他们的结果显得十分成功。因此现在美国很多家长和专家都在讨论这个教法。

罗瓦思在1981年的书阐明了他的方法。孩子的训练一般是在他三岁半前开始的。每周在家里有三十到四十个小时的训练。就是每星期5—7天的训练,每天4—6个小时(都是一对一的)。这种时间安排不是绝对的,主要是要按照各各儿童的需要调整。一次训练平均2—3个小时(包括休息)。每个项目(5分钟左右)结束之后要休息1—2分钟,每小时也让儿童休息15分钟,那时候他可以自己玩,吃零食,看录象,等活动。

开展一个应用性行为分析法(aba)训练计划需要哪些人参与?在美国一般来说要组成一个“治疗组”。这组有至少三个人,这样可以保障他们一周的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可达到30—40小时。通常参与的人员是学教育学或心理学的大学生或研究生,但有时也可以请亲戚来帮助。如果这些人愿意作志愿者当然最好,但是常常找到的是要打工的学生。家长也是这个组的成员,但是不一定是直接来充当一对一的教师。也可能,家长自己先学会这种操作技能,再教给请来的老师,他的角色是参加每周治疗组开会。最好是,能先请专家来,一起设置一些合适的项目,帮所有训练人员(家长和其他老师)都掌握同样的方法。如果没有这种专家,家长可以自己通过看了书,了解了方法以后,就开始做。一个人只要有兴趣,有积极性和能够坚持就可以学会这个方法。

这几年来在美国越来越多学校,机构和家庭都选用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来教孤独症儿童。教学、训练的方式叫回合式教学(discrete trial teaching)。这种dtt是一种具体的训练技术。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skill)分成小的步骤,然后一步步地练习;②强化性(intensive)教学,反复训练每个步骤;③使用提示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④使用强化物及强化手段。

为什么叫回合式教学(dtt)呢?这是因为这样的教育过程包括着多种“操作”,每项“操作”都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具体过程是由三环节组成:①给孩子发出指令或要求;②促使孩子对指令或要求的回答或作出反应;③结果(对孩子的反应强化或提示加强化)。一个操作的这三个环节完成后,稍微停顿后再给出下一个指令(开始新的操作)。

孩子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学第二步。可以把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这叫《分解目标》。比如,要教孩子学习洗手就有好几个步骤:打开水龙头,搓手,擦肥皂,再搓手,关水,把手擦干„„。再比如,要较孩子学会配对物品或图片:先要教他学习相配一模一样的物品。先把一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放在面前的桌子上,然后把一支同样的杯子给孩子,并说:“把它放在一样的东西旁”(配对)。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提示”和“强化”(下面还将仔细介绍)来促使孩子正确反应,完成要求。学会了这第一步之后,第二步就要在桌子上摆放两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和一个球),孩子就须在摆放之前辨别和区分。由于孩子已经练习过前面的内容,第二步就会容易一些。aba把每项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练习,就是为了使孩子在学习中更容易得到成功,尽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减少挫折感。aba的回合式教学(discrete trial teaching)与传统的经典的教学方法不一样。它是由指令、反应、和结果三个环节构成的。经典的教学方法是给孩子提供(看或讲)很多的信息内容,孩子在教授过程中只需被动的“听”,无需明确地作出反应。aba教法就不一样,只给孩子很少的“信息”(比如两张动物的卡片和一个指令:“把牛给我。”),对孩子的要求十分明确,孩子对此也十分清楚。因此,应该说aba不是那种被动、消极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法。每次“操作”时孩子必须作出反应。这种方式很适于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因为他们不可能象正常儿童那样,只需被动听老师上课就能学会新的技能。

为了促使孩子对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提示(这包括手把手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等提示)帮助。传统的教育过程往往不包括向aba这样的提示形式。教一个非孤独症儿童时,他可能通过观察来学习,比如问他“今天是星期几?”他不会回答,或者回答不正确时,可以再询问另一个孩子。如果别的孩子回答正确,那么正常孩子下次也就可以回答出来了。但是孤独症儿童就不一样了,所以必需给他们以提示,给他们多次的机会自己作出反应,再多次得到强化。aba这种方法更强调对孩子指令后,孩子须马上做出反应。因此,提示的技术就更具意义。比如,教一个孩子学会完成两步的指令(“拍拍手、拍拍桌子”,或者“站起来,把书放在桌子上”„„)时,孩子很可能只听从第一项动作指令或后面一项指令,所以,给出指令后,马上示范或手把手提示——让他先完成第一项动作指令,再完成第二项动作指令。有了这样的提示,孩子才对指令可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只要他能够完成了指令(那怕是提示后完成的),还是要对他做出的正确反应给以强化。强化孩子做出的正确的反应就是“操作训练”的第三环节——结果。如果儿童反应是对的,马上给某种奖励,如果反应不对,说“不好!”。通过反复的练习,可以逐渐减少对孩子的提示,一直到无需再给提示,他也能正确做出反应。强化的使用也是有区别的,一般在操作练习两天以后的技能,如果需要提示的反应,强化的方式就用赞赏(对、很对;好„),如果没有经提示就做出的正确反应,就要多给强化,包括更多的夸奖及给他喜欢的东西(好吃的、玩具之类)。

上面这个例子提到了aba另外两个特点(除了把技能项目分解成很小的步骤和使用提示帮助以外),就是强化和反复练习的重要性。强化:aba强调任何一种行为变化都和它自身的结果有关联。如果一个孩子叫了“妈妈”,妈妈马上高兴的对他笑、并拥抱他,孩子可能因此会更多地叫妈妈。妈妈对孩子的态度强化了孩子的行为。开始对孤独症孩子训练时,往往能够使用的只是初级强化物,它包括食物、饮料等,在使用初级强化方式(给以食物、饮料)时,也要失用表扬等,逐渐可以引导孩子接受次级强化手段——如表扬、赞赏,拥抱等。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的作用。教孩子较难的技能项目时,就要使用最好的强化物(孩子最想要的)。强化物可以放在放在使孩子能够看到的地方,让他明确听指令就会有好处。但是不要说:“如果你听话,指出那个是公园,就给你吃糖”。这样好像是在讨价还价。最好是通过孩子在完成了应有的反应得到强化的经验,让他来接受你的这种操作方式。强化的目的是让孩子更愿意配合,更喜欢训练。你在使用赞赏时,除了说“很好”、“真棒”以外,也应该明确地表明你所强化、表扬的是什么行为。比如,在孩子进行对名词的理解的训练时,指令是“把火车给我”,孩子果真把火车拿给你了,结果(强化)可以这样说:“真好,把火车给了老师。”(具体说明了什么样的动作反应“真好”)。反复练习是aba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使用了强化和提示,孩子才愿意反复进行练习。因为反复进行练习,孩子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的技能。有些从事训练的老师或家长往往容易出现如下的“错误”,就是在孩子对指令只做出一次反应或回答以后,就换做另一个题目了。他们给孩子提示,使孩子“正确”地做出了反应,并没有给孩子机会反复练习,以致达到能够无须提示也可以正确操作的机会。这样的训练是无效的。应该说,重复多次的练习,对孩子掌握技能是特别重要的。在美国aba老师训练新的技能时一般给孩子10次(包括有提示或不提示)练习的机会。这样可以每天了解有百分之几的反应是正确的,有百分之几的是错的。比如,教孩子认识房间的作用(“我们在厨房里干甚么?”“做饭”),开始教这个项目时,选一个房间练习10次。不过,连续十遍问同样的问题可能没有意思。可以问几次后再问些不同的问题(比如,给他看一个房间或地方的图片,问他“这是哪里?“),然后再回到目标问题上。只是注意,在问不同问题前的最后一个目标问题的回答必须是没有提示的。如果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个项目中的几项内容后(比如学习“情感”的认识时,已经对“高兴”、“生气”、“难过”有了认识,下一步要求了解“不好意思”),除了增加和练习新的内容(反复给他出示一个孩子在做错事后而感到不好意思的图片,并问他觉得怎么样?)以外,还要随时穿插他已经练习过的话题。这样做有以下好处:①使练习不觉得单调(更有意思);②有助他记住学过的东西;③加强他对旧的和新的图片辨别能力。在反复练习时,要寻找各种不同的材料和例子,使孩子所学的技能够得到泛化,另外也可增加孩子的兴趣。如果他在学《分类》,把不同分类的东西(水果,动物,交通工具,文具类等,或它们的图片)排好,找好几个水果,也找好几个苹果,西瓜,等的例子。这样用不同的例子,反复练习,也是aba最强调的一点。

具体操作方法步骤: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包括多种类型的操作。不论你想教甚么,都可以运用这些方法来操作。他们包括模仿,理解和表达语言,认知概念,社会交往,生活自理,玩(游戏)能力,大动作,精细动作都可以用回合式教学(dtt)来从最基本的能力去教。在美国,孩子一般同时学10至20个项目,包括刚提到的每种项目。最好有效的是每周上20—40小时一对一的操作练习课。一开始,训练是以一对一为主,但是aba也强调乏化,尽快开始加入小组或集体操作练习课。开始训练时,需要找一个视觉和听觉刺激很少的环境。比如,找家里(睡觉房间)的一个角落,在那儿放一个小桌子和两个小椅子,按照你的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水平,选几项要教他的技能或概念(可以参照下面提及的一些项目)。内容可以包括具体概念(名词:物品名称或图片里的物品;动词:自己的动作或图片里人的动作);比较抽象的概念(形容词:大小、颜色、长短,数字、情感„等)。训练技能项目的顺序的选择应该是从简单到复杂。开始应教与孩子自己有关的内容(比如:身体的部位、对家中人的称呼、房间里的物品„),然后再教更广泛的内容(如:房间或社会场所性能,常识„„在动物园里有什么?什么时候睡觉?医生是干甚么的?等等)。开始训练前,应该先简单地“测查”一下孩子对选定的练习项目是不是已经掌握了(如果做几次,孩子都能够完成,这项联系技能就算通过了)。比如对《社会角色(医生、警察„)的认识和表达》的测查,先将几张卡片放在桌子上,让孩子指给你看哪个是医生、哪个是警察、哪个是农民,„„。如果这些他已经能够认识,再试他的表达能够,一个一个地问“他是谁?”如果他还不能讲出来,就可以给他安排《社会角色表达》的项目训练。

选择的项目应该包括模仿项目(一步模仿、二步模仿、声音模仿、口形模仿等等);理解语言/听指令(一步指令、二步指令、认识东西和图片,等等);表达语言(讲出物品的名称、描述图片或复述故事情节,回答有关对此问题的询问);认知概念(包括颜色、形状、形容词、代词、介词、性别、物品的作用、相同和区别、分类、回答“为什么”、什么时候、在哪里的问题等);社会交往(社交问题、交流社会信息„,学会问问题,转告语言等);生活自理(洗脸,洗手,刷牙、做饭等。都可以分解目标,分成很小的步骤,一步一步地训练);休闲、游戏(排列积木、讲故事„„等)。每一个项目都可以参照下面的几个例子去教:

项目:摹仿大肌肉群运动: ① 和孩子面对面坐按椅子上。尽量使他注意你(确定他注意了你,就可以开始了)。

② 一边做一个动作,一边同时说“这样做。”动作可以是: 拍桌子 拍手

挥手(象打招呼似的)握双手 拍腿 摇头 点头

转身 用手把脸捂起来 拍肩膀 跳 抱臂 拍肚子 踏步 伸手 敲椅子 插腰 拍头 摩擦手掌等

③ 每个动作都要提示孩子,帮助他成功,然后给于强化。

④ 逐渐地减少实践的提示,改变强化方式。减少提示,加强表扬获奖励。最后孩子能够按照指令反应正确时才给他强化。

项目:摹仿口形的运动: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确定他是否注意。② 边示范边说:“这样做。” 口型动作包括: 张嘴 伸舌头 噘嘴 磕牙齿 吹的动作 笑

吻 舌头抵上下牙齿等

注意: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要求语音模仿,那么一边做动作,一边要发出声响。如果孩子不能够摹仿你,你们可以坐在镜子面前操作。从镜子里学习模仿动作。

② 跟别的其它项目一样,只要做对了就要给他强化。先给帮助提示,逐渐减少到孩子听到了口头指令就能够正确反应。

项目:配对、区别物体 a.配对(一双、一对物体)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使他主义力集中。

② 把一件物品(比如∶杯子、扣子---)放在桌子上面。

③ 把另外一个一模一样的物品给孩子,同时叫他配对,“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④ 提示他做出正确的反应(把东西放在了第一个物品的旁边--较近),给以强化。

b.配对(两双、两对物体)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使他注意义力集中。

② 把两个不同的东西放在桌子上(比如:一个杯子,一个勺子,这两件东西要从形状上不容易混淆)。两件东西要摆放的距离孩子一样远。

③ 拿另外的一件东西(和上面的一件东西相同)给孩子,要求他“把一样的东西摆到一起”。

④ 如果他摆得不对,马上把东西放还给他,让他重新来一次。对他说∶“不对”并且重复说:“把一样的东西摆到一起”。用手把手地提示让他正确摆放。⑤ 对他正确的操作给以强化。和以上操作一样逐渐地减少帮助和强化。⑤ 在孩子学会了将以上两件物品相配以后,再练习随意地相配(比如:一次用杯子,两次用勺子)。也要使用提示和强化的手段。c.配对(两对物品位置变换不定)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使他注意义力集中。

② 和b项操作一样,只是要随时把桌子上的东西位置变动。为的是不要使孩 子只是记住固定的摆放位置(比如∶杯子在左边;勺子在右边的放法)。注意:在做好了a.b.c.三项操作练习以后,可以练习用三、四对物品相配,教他区别更多的东西。

项目:图片(领悟和表达)a.领悟:认出图片里的物品

① 把图片放在孩子的面前的桌子上,确定他已注意。② 说:“指出(图片上的)„„”。③ 用现实提示帮助他正确指出,并予以强化。④ 强化和提示逐渐减少(如以上项目)。b.表达:能够说出图片里的物品名称

自闭症儿童认知训练课程内容篇五

提升自閉症兒童注意力的訓練方法

文/楊宗仁(臺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兼特殊教育中心主任)

一般而言,幼兒的核心技能約在兩歲以前就發展出來了。但許多自閉症兒童即使發展出口語能力,也不一定精熟這些技能,他們還需要特別的訓練。訓練的重點有三:第一是注意力,第二是模仿能力,第三是自我行為的組織與管理。

對於中低功能的自閉症兒童,要先由成人進行核心技能的訓練,然後再類化至普通同儕;對於較高功能的自閉症兒童,則可經由普通同儕直接訓練。

1.注意力的訓練項目:

社會性注意力:即給予兒童引導時,他會注意你或物品,如叫他的名字時會抬頭看人。

訓練時,可在孩子玩有趣的玩具時,叫他的名字,如果他不理你,可以拿起他正在玩的玩具,放在他的眼前,再逐漸的將玩具移動到你臉前,讓他注意你。你也可以將你的手指放在孩子的眼前,然後將手指移到你要他看的有趣物品上,再說「看」;也可以使用雷射指示筆,引導兒童注意看雷射光指向的物品。

再進階一點的,可以玩藏東西的遊戲,如將玩具汽車藏在手帕底下,然後問:「汽車在哪裡?」讓孩子將物品拿給你。總之,以各種有趣的活動,吸引孩子去注意周遭的人事物。

2.互動性注意力:

兒童會反覆進行某些行為,維持與他人互動的注意力,如輪流與人堆積木。

訓練時,可以與兒童玩他感興趣的輪流性遊戲,如大家輪流搔對方的癢,做到一半時,故意停下來不做,要兒童看你或者拉你,示意你繼續搔癢。或者玩「老師說」的遊戲,要兒童模仿你的動作,模仿之後,才會繼續下一個「老師說」遊戲;如果兒童沒有口語,只進行動作的模仿也可以,老師不要有口語的指令。也可以玩過關的遊戲,在每一關,都要求兒童表演設計好的動作,這樣才能過關。

總之,進行有趣的社會性互動,訓練兒童主動的行為,並將注意力放在互動上。

3.要求他人的注意力:

以非口語的方式來要求事情,例如以手勢要求別人拿東西給他吃。訓練時,可在兒童的周遭放一些他很想得到但拿不到的東西,例如放在架上高處的玩具或者食物,然後引導兒童指向玩具或者食物,以便大人可以拿給他玩或給他吃。

也可以將他喜歡的食物放在透明的玻璃瓶中,但蓋子要旋緊,讓兒童打不開,讓他必須請求你幫忙,要他用手指向玻璃瓶,或者把玻璃瓶拿給你指向裡面的食物。也可以讓兒童盪玩「烤乳豬」(抓住兒童的手和腳左右搖盪)的遊戲,玩到一半停下來不搖,等兒童看你;如果他不看你,就用口語或者圖卡提示他要看你,要求他做一個「搖」的手勢,你再搖他。

總之,透過各種環境與活動的安排,讓兒童有求於你,藉此訓練他會以手勢或者動作來要求你。

4.分享式注意力:

會以非口語的方式來與人分享感興趣的事物,像是指自己拼好的積木,要別人欣賞。

訓練之初,先由大人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者活動,以一種誇張有趣的語調叫兒童「看」,當他看時,將他的注意力吸引到你身上,然後說出物品或活動的名稱。

也可以在遊戲中,找出一個兒童常反覆把玩的玩具,每當他玩那個玩具時,就說出適合該遊戲的語句,但語調要誇張有趣,以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之後,兒童應該會來接近你,以遊戲活動來吸引你的注意,希望你說出有趣的話。

分享式注意力是自閉症兒童比較弱的一環,因為分享式注意力沒有實質利益,它是一種情感性與社會性的分享,這對於自閉症兒童來說特別的困難。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