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考研秘籍考研网!    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考博真题下载    考研真题下载    全站文章索引
文章搜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考研秘籍考研网 >> 文章中心 >> 专业介绍 >> 正文  武汉大学文学院学科、专业介绍

新闻资讯
普通文章 上海市50家单位网上接受咨询和报名
普通文章 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研究生专场招聘场面火爆
普通文章 厦大女研究生被杀案终审判决 凶手被判死刑
普通文章 广东八校网上试点考研报名将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硕士北京招生单位报名点一览
普通文章 洛阳高新区21名硕士研究生被聘为中层领导
普通文章 浙江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从下周一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上海考区网上报名时间安排表
普通文章 广东:研究生入学考试2003年起重大调整
普通文章 2004年全国研招上海考区报名点一览表
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宁夏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大连铁道学院04年硕士接收调剂生源基本原则
普通文章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筹)05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佳木斯大学04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05年硕士调剂需求
普通文章 第二志愿考研调剂程序答疑
普通文章 上海大学04年研究生招收统考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文艺学
  文艺学学科是一个传统学科,当年黄侃、刘永济、王文生等前辈学者都在此有过建树,同时它也是一个研究范式、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变化很大的学科。文艺学于2003年扩增为博士点。
  目前本学科有6名教师,其中教授4人,都是博士生导师,分别为李建中、冯黎明、唐铁惠、张荣翼。张荣翼为学科带头人。另外两位青年教师高文强副教授、李松讲师是近些年毕业的博士。本学科成员都具有博士学位。本学科的实力比较强,近5年来所发表的论文有150多篇,出版著作和有影响力的教材十余部。目前承担的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3项,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2项,另外还有课程改革项目、重点课程项目若干。学科在本领域有一定影响力,教师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中国古代文论学会、中国“文心雕龙”研究会等组织担任了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等职。本学科有两人担任湖北省文艺学学会副会长。
  目前学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文艺学原理、中国文学批评史、西方文论和文化等方向的研究。在文艺学原理方面,密切关注重要的和前沿的理论问题,加入到国内本领域的重要问题的研讨中。批评史方面有着比较久远的传统,近年又取得了新的重要影响。西方文论主要为培养研究生提供一个理论的参照点,并且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科的发展趋势;文化研究则以文学的生产和消费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参与当前文化和社会转型进程中的文化建设活动中。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982年批准为硕士点,是我国最早从事语言信息处理研究和招收该方向研究生的学科点之一。在老一辈学术带头人郑远汉、张普的带领下,着力言语风格、策略和语言信息处理研究,郑远汉《言语风格学》、《语言“选美”》,冯学锋《言语策略》,张普等面向语言信息处理的《骆驼祥子》等多部现代小说词语索引,是其代表性成果。2003年添列博士学位授予点,招收语言理论、语言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博士生。在萧国政的带领下,冯学锋、赫琳、郭婷婷、黄晓春、李佳等多位颇具学术冲力的中青年学者,承担了多项国内国际课题,进行了网络过滤技术、语义网络理论与工程研究,牵头建立了跨文理工学科的武汉大学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成为武汉大学第一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萧国政“两层空间三个世界”理论、“词群-词位变体”理论,及相关的群体和个人性著作教材,如《言语与言语学研究》、《中文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现代汉语副词语义指向及其计算机识别研究》、《汉语语法研究论》、《汉语语法的事实发掘与理论探索》、《动词句同义句式研究》、《现代语言学名著导读》等。
  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言文字学学科是文学院的传统优势学科。
  国学大师黄侃在武汉大学文学院任教多年,是本学科的奠基人。他在文字、音韵、训诂、经学、哲学、文学诸领域都有卓越建树,与章太炎一起创立了蜚声海内外的“章黄学派”。一级教授刘博平、本学科首任博士生导师黄焯师从黄侃,发扬“章黄学派”的优良传统,成就斐然。后来的周大璞、李格非、夏渌等先生也为学科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1年,本学科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点之一。
  本学科现有卢烈红、赵世举、萧红三位博士生导师和张延成、萧圣中、阮桂君、王玥雯、陈练文、王统尚等中青年学者。近几十年来,学科一方面注重学术传承,一方面致力于开拓创新,在学术研究方面形成了以下特点:1.重视专书语法研究和断代语法研究;2.重视汉译佛经和禅宗语录语言研究;3.研究时段覆盖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古汉语、现代汉语,每一时段都有专攻者。成果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代表性学术著作有:《<古尊宿语要>代词助词研究》、《训诂与语法丛谈》、《<孟子>定中结构三平面研究》、《汉语研究管见录》、《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甲骨语言论集》、《<洛阳伽蓝记>句法研究》、《宁波方言语法研究》。
  本学科近年来在学术交流方面成绩突出,2004年主办了“汉语词汇学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研讨会”和“第七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暨简帛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两个国际学术会议,均取得很大成功;近年来不断有人应邀赴国外和港台参加学术活动。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文学院的一个优势学科。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武汉大学中文系(文学院)黄侃、刘赜、黄焯等前辈学者对十三经、《说文解字》、《经典释文》、《广韵》、《文选》等要籍的文献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八十年代以后,周大璞、李格非、夏禄、宗福邦等前辈对传统小学和传统小学典籍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踏实学风,为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的教师有骆瑞鹤教授、罗积勇教授、万献初教授,于亭、陈海波、肖毅、邓福禄、熊桂芬副教、李会玲讲师等九位。本学科先后承担了《汉语大字典》、《故训汇纂》、《古音汇纂》、《中华大典•音韵分典》等多个部级、国家级古籍整理大项目,还合作承担并完成了教育部、国家语委 “古今全汉字计算机自动信息处理系统”(简称“三•二五工程”)项目。通过这些科研项目,锻炼出一支功底深厚、知识全面、目光敏锐、方法独到的导师梯队,也形成了今天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研究特色和研究方向。
  中国古典文献学继承和发扬武大“传统语言学研究”的悠久历史传统,注重将文字、音韵、训诂等传统小学方法运用于古籍整理实践,并从具体的古籍整理实践中发现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研究课题,从而推进和革新传统语言学的研究,使之与现代化接轨并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骆瑞鹤教授的《荀子补正》富有小学功底。罗积勇教授的《<容斋随笔>选译》将传统小学方法运用于古籍整理实践,《唐代试律试策校注》获得高校古委会立项,《用典研究》和有关字词疑义考释、词义演变规律的系列论文则属从具体的古籍整理实践中发现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研究课题。万献初教授的《<经典释文>音切类目研究》和《汉语构词论》等论著围绕传统小学中的重要课题——音义关系和音变构词——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重要成绩。于亭副教授的佛典音义研究,在版本校勘和源流疏理的基础上,展开文字音韵训诂的研究。肖毅副教授的古文字研究是在小学功底上进行的,且十分注重与文献整理相结合。陈海波副教授的《史记》词汇研究和音韵学研究富于传统性,而其利用电脑程序设计和数据库方法来处理古籍材料则富有特色。邓福禄副教授从事文字学研究,出版了《字典考正》,《佛经音义文字整理与楷书汉字形体流变研究》获得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熊桂芬副教授的《广韵》系韵书的文献和语言研究颇有成绩。李会玲讲师的《诗经》研究在学界有一定影响。
  本专业设置六个博士研究方向:1、古文献学史——探索古籍整理研究的历史、方法及经验教训;2、经籍训诂——研究古代经典训沽。3、古汉语词汇、修辞——研究疑难字词、汉语词汇史、汉语修辞史及汉语修辞学史;4、文史典籍整理与研究——整理研究古代文学、史学和语言文字学方面的典籍。 5、音韵训诂——研究古代音系演变及其与训诂的内在联系;6、汉语音义学——系统整理注音释义的传统音义文献并研究汉语音义之学的内容、性质、规律及其发展史。两个硕士研究方向:“传统语言学典籍整理研究”和“古籍整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
  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学术传统深厚,20世纪30-40年代,黄侃、闻一多、苏雪林、王葆心等前辈学者均在此执教。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闻一多的《唐诗杂论》等都是久负盛名的力作;王葆心的《古文辞通义》,集文话之大成,被林琴南誉为“百年未有之作”,在海外被奉为圭臬。50-60年代,则拥有一级教授刘永济和程千帆、沈祖棻、胡国瑞等著名学者。刘永济的《屈赋通笺》、《十四朝文学史要略》、《文心雕龙校释》和《词论》、《宋元歌舞剧曲录要》等,都是相关领域的扛鼎之作。胡国瑞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沈祖棻的《宋词赏析》也影响深远。前辈学者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形成了文献考订与理论诠释并重的求实求新的学术传统。
  进入新世纪以来,本学科发奋图强。全体成员团结向上,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不断进取,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2000年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4年,成立以本学科成员为骨干的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中心,力图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2006年,又与本院古籍所合作,建立中国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成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科现任学术带头人为王兆鹏教授。学科团队共有19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6人,博导12人。
  学科现设五个研究方向:
  先秦文化与文学研究,成员有程水金、李中华教授和曹建国、葛刚岩副教授。
  汉唐诗文与文学传播接受研究,成员有尚永亮、熊礼汇、陈顺智教授。
  词学与宋元文学研究,成员有王兆鹏、陈水云教授和余传棚、谭新红副教授。
  小说戏曲与明清文学研究,成员有陈文新、郑传寅、吴光正教授和程芸副教授。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成员有李建中、张思齐、邹元江教授和高文强副教授。
  五个方向,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各个断代的主要文体,既有文学史的研究,也有文学理论批评的探讨。学科各种文体研究的力量比较均衡,各方向都有比较厚重的学术成果和强有力的学术骨干。
  新世纪以来,本学科取得了比较丰厚的学术成果:
  完成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部级项目3项;目前承担的主要在研项目13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资助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项目1项、“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项目3项;
  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
  出版有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著作2种:《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吴志达主编)和《中国文学编年史》(陈文新主编)。
  出版系列研究丛书2套:《中国诗学丛书》7种、《中国文学流派研究丛书》7种。个人专著34种 。
  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和《文艺研究》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31篇,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81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
  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于1990年批准为博士点,1998年被评为湖北省级重点学科,2001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以本学科的力量为基础建立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本学科点由著名文学史家刘绶松先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创建。刘绶松所著之《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下卷),于1956年出版,是本学科为数不多的奠基性著作之一。产生过很大影响。
  刘绶松之后有老一辈学者陆耀东、易竹贤、孙党伯、陈美兰和已故中年学者龙泉明诸教授。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本学科正处在恢复重建期。陆耀东、易竹贤教授是率先开展鲁迅研究、胡适研究、徐志摩研究的学者之一,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鲁迅前期思想》、《鲁迅思想研究》、《胡适传》、《徐志摩评传》等,是新时期上述研究领域的开拓性论著。嗣后,孙党伯教授的《郭沫若研究》,由他主持的《闻一多全集》12卷本的整理出版,都是该领域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分量很重的研究成果。陈美兰教授在这期间参与编撰和主编的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上、下册),是新时期最早出版的当代文学史教材,为当代文学学科的重建,奠定了重要基础。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本学科点以陆耀东教授为代表的新诗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学术重镇,陆耀东教授的《二十年代各流派诗人论》和已故龙泉明教授的《中国新诗流变论》等新诗研究论著,在学术界广有影响。这期间,陈美兰教授的当代长篇小说研究,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所著《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论》,被认为是该领域的扛鼎之作。
  现有成员:於可训教授、陈国恩教授、张洁(昌切)教授、樊星教授、方长安教授、金宏宇教授、叶立文副教授、张园副教授、荣光启讲师等9人。学术带头人为於可训教授。
  本学科点追求稳健、扎实、锐进、拓新的学风,文史兼治,注重实证,关注前沿,在全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显示出鲜明独特的治学风格。
  本学科点自创建以来,几代学者在学术研究活动中,逐步凝聚形成了一些相对集中、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方向覆盖面广,所取得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成果,显示了本学科较为厚重的历史和坚实的学术基础。近十年来,本学科点的中青年学者锐意创新,开辟了一些新的学术生长点,学术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根据学科发展和本学科点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原有的研究方向作了较大调整。新的研究方向既强调本学科点科学实证的传统,也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已经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学术特色。主要有:
  1.现当代文学编年史与版本、史料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包含两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一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编年史及与之配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分体编年史的编撰,二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版本研究和史料研究。现对其特色分述如下:
  以编年体的方式编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一个创造性的尝试。其主要特点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观念和方法上,变“以论带史”或“以论代史”为“论从史出”,突出强调文学史学科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在编年史的体例上,借鉴《资治通鉴》的体例,又有所变通;在对史料发掘、整理、钩沉、辑佚的过程中,期有新的发现;以富有说服力的史实,改变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些定论和成见。
  近五年来,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於可训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编年史研究”,出版有於可训主编的《中国文学编年史·现代卷》、《中国文学编年史·当代卷》。另有於可训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论》(修订版)、《当代文学:建构与阐释》和若干学术论文。
  本方向的另一项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各类文体的版本和文本。通过梳理作品(尤其是名著)的版本谱系,对校其不同版本,找出异文或修改内容,考察作品版本演进和修改的动因,探寻异文或修改导致的文本释义差异,总结作品版(文)本演进的规律,发掘其中蕴藏的丰富内涵,进而为文学批评、文学经典化或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提供更具体的材料和新的原则。
  其特色首先是版本研究与文本批评的结合、实证性研究和阐释性研究的结合,试图纠正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学术倾向的某种疏离与空疏状态。其次是注意现当代文学作品版(文)本在演进过程中的动态性和复杂性,注意到文学研究中的版(文)本精确性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则采用科际整合方法,借鉴版本学、考据学、创作学、语言修辞学、阐释学、观念史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经验。
  近五年来,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金宏宇著《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版本校评》、《新文学的版本批评》及一批学术论文。
  2.现当代文学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方向
  本方向的研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国内的传播,关注体制与媒介的因素;二是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横向的对外国文学的接受,重视深层次的观念、主题、形式规范的影响;三是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接受,探讨民族传统的延续和创造性转化;四是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与接受的基础理论问题,在主题学、形象学、媒介学等方面有所创新。
  本方向的特色是理论拓展与实证分析并重,把文学传播与接受问题的研究落到实处,避免空泛的影响关系的梳理。如在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播过程时重视传媒、体制的作用,关注电子传媒对文学传播的影响,重视版本源流的考证与比较;在中外文学交流的背景中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对民族传统文学的接受及其规律,以校正长期以来在涉及文学传播与接受问题时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偏向,如系统全面地检视中国80后年轻作家与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学承传关系,深入考察其心理积淀中的民族传统文化因素及其所起的作用。
  主要成果有陈国恩等主编的《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共二辑),陈国恩著《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外文化》、方长安著《选择、接受、转化——晚清到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文学流变与日本文学关系》等。
  3.跨文化对话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换研究方向
  本方向的研究包括跨文化对话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换这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中国文学的现代转换是在跨文化交际的复杂背景下进行的,其中隐含着跨文化交际的特点或规律。在跨文化交际的复杂背景下探索中国文学的现代转换,在中国文学现代转换的过程中揭示跨文化交际的特点或规律,寻找理想的跨文化对话的途径,是本方向研究的主要任务。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换不是单维的,仅靠冲击-反应模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种转换既有“内生”也有“外诱”的因素,是二者交互作用的结果。由此决定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换是在古今中西的融汇和冲突中展开的。因此,由今而古,由中而西,拉长历史视线,扩大现实视野,把中国文学的现代转换看成古今中西相悖互洽的一个实践过程详加探讨,便成为本方向研究的一个特色。
  本方向研究的另一个特色是借助对中国文学现代转换的实证研究,探明跨文化交际的普适性,为跨文化对话在新世纪的实践提供史实和理论上的支持。跨文化交际是国别、族别文化之间的交际,具体到现代中国,必然涉及西方学者所谓宗主国/殖民地、西方/东方、强势/弱势诸种交际方式。然而,在中国文学的现代转换中,这些交际方式并不一定如某些论者所说,是前者宰制后者,后者失去自我、一味“他化”即“失语”的方式,而是中国文学始终在自主的前提下弃取古西的特有方式。
  本方向的研究基础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的研究,出版有张洁著《思之思:2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论》、陈国恩著《浪漫主义与中国20世纪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外文化》、樊星著《世纪末文化思潮史》;二是对清末民初思想主脉的研究,出版有张洁著《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三是对后冷战期中国文化走势与文学趋向的研究,出版有张洁著《世纪桥头凝思:文化走势与文学趋向》、樊星著《世纪末文化思潮史》、《当代文学与多维文化》。
  4.当代文学与中外文化研究方向
  本方向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之间有所继承、有所超越的关系,开拓中国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关系研究的新视野,通过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生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化》及“211”工程项目《当代文学与古典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与美国文学》等研究工作,揭示中国作家接受传统文化影响和外国文学影响的代际特征与超越特色。
  本方向所做工作的主要特色:在开阔的比较文化视野中,通过对作家作品的实证研究,梳理中国当代文学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创新、求变的发展脉络,并特别注意揭示中国作家在融会贯通古典文化和西方文化影响的同时努力有所超越、有所创新的宝贵经验,从而凸现中国当代文学的“中国性”与“当代性”,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思考。在这一方向上,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樊星发表的两个系列的研究论文:《中国当代文学与古典文学》(共16篇)和《中国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化》(共9篇)。其中,《中国当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系列论文论证了当代作家从古典文学经典中汲取创作灵感的成就,得到了有关专家的积极评价。由樊星独力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生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生代文学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别开生面的成果,指出了新生代作家在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方面体现出的不同与前辈作家的某些重要特色。
  5.新诗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对中国新诗发生、历史轨迹、内在质地、流变规律和诗美生成等重要学术问题进行探讨,注重考察新诗同民族传统诗歌、外国诗歌的关系,沉潜、求是而具有开创性的新诗史研究是本方向的重要特点。研究方法上,将宏观分析与微观透视、史料爬梳与诗美赏析相结合,重视新诗本体研究与理论探讨。
  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诗人论。这是中国新诗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已出版专著有陆耀东的《20年代中国各流派诗人论》、《徐志摩评传》、《冯至传》,孙党伯的《郭沫若评传》,正在撰写的有方长安的《穆旦评传》;其特色是揭示杰出诗人对于新诗的独特贡献,同时注重“诗美”阐发和艺术感受的真切。二是新诗史及其流变规律研究。已出版的著作有陆耀东的《中国新诗史》(第1卷),它以个体诗人作为新诗史叙述骨架,史料翔实,特点鲜明,出版后深受好评;於可训的《新诗体艺术论》,从文体演变的角度探讨新诗发展规律,对新诗的诗性作了特别而深入的思考,注重诗美生成分析,观点新颖;龙泉明的《中国新诗流变论》,对中国新诗转型和新诗运动轨迹及其整体气象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特别对新诗流变规律研究有较大突破与推进,他的《中国新诗的现代性》对新诗现代性问题进行了追问、论析。三是新诗理论研究。在陆耀东主编的九卷本《中国诗学》丛书中,龙泉明的《现代诗学》、於可训的《当代诗学》,在诗美诸因素的理论研究上具有开创性。四是新诗传播接受研究。方长安的论文《<新青年>对新诗的运作》、《现代传播与<女神>的出场及其经典化》、《传播与新诗现代性的发生》、《穆旦被经典化的话语历程》等,从传播接受角度探讨了新诗发生、诗性生成及经典化问题。
  2001至2006年,本学科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社科项目9项。出版著作28部,发表论文356篇,其中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理论版等重要报刊上发表的论文42篇,转载率较高。获得省部级科研奖项13项。
  本学科点自1990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以来,共招收了16届138名博士生,已毕业119人,获得博士学位119人。2001年至2006年,授予博士学位55人。现有在读博士生33人。
  本学科点自1990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以来,博士生在读期间,共发表近500篇学术论文,人均3至4篇。其中有近20篇发表在《文学评论》(含“青年学者专号”)、《文艺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上,有1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摘登,产生过一定影响。3篇博士论文评为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一篇博士论获教育部2004年度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本学科点博士生毕业后,主要在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工作,其中有近30人晋升为教授,其余多为副教授或讲师,都是各专业的教学骨干,有些是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或院系一级行政领导,在工作中发挥了较大作用。
  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新兴的二级学科,它涵盖两个大的研究方向,一是比较文学,一是世界文学。这两个研究方向均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比较文学的研究以国际比较为基本特色,它以研究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关系为主,同时也研究其他各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乃是通过研究中外文学之间的异同,来揭示各国文学的根本规律和特征,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世界文学走向中国提供借鉴和参证,从中探寻出世界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规律,为发展中国文学提供宝贵的借鉴。跨学科交叉比较,整合互渗,古今融会,突破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各专业的壁垒,进行综合研究是比较文学方向的发展趋势。
  世界文学的研究以世界各国文学的研究为本位,强调对各国文学中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对各国作家的生平事迹、思想历程和艺术特征进行认真的梳理,以及对各国文学的发展脉络进行总体的把握,从中探寻出世界文学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为发展中国文学提供宝贵的借鉴。目前的发展趋势是深入到各外语语种的原文文本之中,或者积极运用英语为话语媒介,争取中国学者在世界各国文学研究中的发言权。世界文学方向还注重将宏伟的意识与微观的本领相结合,力求拿出对象国学者亦能认可的成果来。
  本学科于1995年开始在“外国文学与文论”的方向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0年正式建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点,分设“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两个方向,并于2001年招生。目前已毕业硕士生11届,目前有在读硕士生20余人。2002年武汉大学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中增设“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并于2003年招生,目前有在读博士生9人。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以世界经典文学的比较研究、东方文学的比较研究、跨学科比较研究等分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得到同行专家的一致认可。本学科教师在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三级的教学过程中广泛使用英语为工作语言,直接采用元典教学,在国内同行中获得好评。教师能够运用英、日、德、法等多种外文,并能开出拉丁文课程。本学科的结构和布局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是领先的,全部在岗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并大都曾前往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国作过长期研修。本学科教师发表的权威期刊论文和核心期刊论文数量较多,出版的学术专著较厚重,编写的教材使用面较广。本学科在岗教师中现有教授4名,其中博士导师3人,在以下六个方向招收博士生:世界各体文学、中外比较诗学、二十世纪中西文学比较、二十世纪中西诗学比较、世界文学的跨学科比较研究、近现代西方小说。
  在我国的学科分布中,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一个新兴的二级学科。由于学科的历史比较短,因而它也是一个朝阳事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可谓前途无垠。目前,本学科全体同志正努力贯彻科学发展观,黾勉同心,踏实奋进。
  写作理论与实践
  本学科于2006年批准为硕士点,是全国第一个写作学硕士专业。
  文学院在写作学研究方面具有实力,中国写作学会常设机构及会刊《写作》设立于此,自新时期以来不仅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而且为国家培养了各类写作人才。1985年开办的全国首届写作助教班和作家班,涌现了一批著名作家和优秀的写作教师,而今他们都已成为中国写作界的栋梁之才。
  新设立的写作学硕士专业拟将自己的培养目标确定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能够从事写作学教学及科研工作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写作教师,二是培养能够从事各类实际工作部门所需要的高级实用写作的专门人才,充分发挥写作学科服务社会的独特功能。
  根据培养目标,新设立的写作学硕士专业确定了两个研究方向:一是写作学基础理论方向,其研究内容包括总结中国古代、现代写作学研究的历史成果,探讨科学的写作学研究方法,深入揭示写作活动的本质特征以及写作活动各个环节的一般规律,深入研究基础写作学的教学规律和方法。二是文体写作方向,其研究内容包括研究文体写作的发展历史,深入探讨各种具体文体类型(尤其是社会急需的实用文体)写作的特殊规律,对各种新兴文体写作现象进行研究,深入探讨文体写作学的教学规律和方法。
  本学科目前的成员有张杰教授、刘礼堂教授、萧映副教授等,学科带头人为张杰教授。
  新世纪以来,本学科出版的著作有张杰的《大学写作概论》、《基础写作》、《心灵之约》、张杰、唐铁惠的《写作》、《文论专题》、刘礼堂的《问径集》、《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集》、《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译)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人民日报》等国内重要报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承担并完成过多项校级科研及教学项目,获得多项省级和校级科研和教学成果奖。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询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考研咨询 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 3455265070@qq.com
    公司名称:昆山创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考研秘籍网 版权所有 © kaoyanmi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