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考研秘籍考研网!    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考博真题下载    考研真题下载    全站文章索引
文章搜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考研秘籍考研网 >> 文章中心 >> 专业介绍 >> 正文  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院系简介

新闻资讯
普通文章 上海市50家单位网上接受咨询和报名
普通文章 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研究生专场招聘场面火爆
普通文章 厦大女研究生被杀案终审判决 凶手被判死刑
普通文章 广东八校网上试点考研报名将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硕士北京招生单位报名点一览
普通文章 洛阳高新区21名硕士研究生被聘为中层领导
普通文章 浙江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从下周一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上海考区网上报名时间安排表
普通文章 广东:研究生入学考试2003年起重大调整
普通文章 2004年全国研招上海考区报名点一览表
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宁夏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大连铁道学院04年硕士接收调剂生源基本原则
普通文章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筹)05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佳木斯大学04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05年硕士调剂需求
普通文章 第二志愿考研调剂程序答疑
普通文章 上海大学04年研究生招收统考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自1998年建立以来,辽宁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已走过十年的建设路程。十年来,我校的“基地”建设得到了教育部高教司领导的热情关怀,得到了各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受到辽宁省人民政府和省教育厅的直接指导,在学校和“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教育中心的领导及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在教学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教书育人成效显著。
 
 
一、“基地”建设的主要成绩
 
1.“基地”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基地”建立10年来,学校和经济学院全体师生高度重视,严格按高标准进行建设,一丝不苟地开展工作。2001年4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中期验收评估,正式成为“国家基地”。2003年12月,顺利通过教育部的验收评估,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地”,在全国13个“基地”中名列第七名,在地方院校中名列第一名。依托基地建设,经济学专业2007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2009年又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上述成绩的取得,浸透了我校“基地”全体师生辛勤的汗水,倾注了对我国经济学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也显示出我校经济学专业教学和教学改革应有的水平。
 
2.“基地”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建设
 
1980年代,辽宁大学经济学科在著名经济学家宋则行教授的带领导下,已具有相当的实力。1998年,二级学科博士点已达5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企业管理)。但我校经济学科的快速发展,缘于“基地”建立之后:1999年,我校以“基地”为依托,整合全校资源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大学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一举获得成功,成为教育部第二批重点研究基地;2000年,同时申报政治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在通讯评审中双双获得全国第一名;2002年,申报世界经济、国民经济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获得成功,实现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2003年,申报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又获得全国第一名;2004年,在全国文科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申报中,我校获准成为第一批设点单位,并成功聘请黄泰岩教授成为我校国民经济学学科全职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这是全国该专业、也是东北地区文科第一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年,我校再次获得世界经济、国民经济学、金融学三个国家重点学科;2009年,林木西教授被评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每当谈起这些,辽大人都情不自禁想起“基地”建立对学科建设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3.教书育人成绩喜人
 
“基地”建设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师的辛勤努力。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主要以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为主,并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和教改中的作用。十年来,“基地”的教书育人活动成绩喜人。2003年,在全国高校第一届国家级教学名师评选中,全国评选出100人,辽宁省有4人入选,全国经济、管理学科有5人入选,其中政治经济学专业只有1人。我校经济学院院长、“基地”教育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林木西教授被评为全国高校首批“国家级教学名师”,并作为全国千余所普通高校近70万名专任教师的百名代表之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温家宝、陈至立等的亲切接见。2009年2月12日,林木西教授做为全国高校教师的唯一代表,代表全国2321所高校、116.8万名专任教师在北京中南海参加国务院基层群众代表座谈会,当面向温家宝总理进行了10分钟的汇报,并受到温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刘延东国务委员、周济部长的较高评价,这是我校也是全国高校教师的光荣,是对我校“基地”建设和林木西教授多年来教书育人成果的充分肯定。十年来,“基地”还有教师多人被评为辽宁大学优秀教师、“十佳教师”,辽宁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辽宁省学科“拔尖人才”、辽宁省教学名师。
 
4.课程建设成果显著
 
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一直是我校重点建设的两门课程。特别是经过十年的建设,现已成为全院乃至全校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龙头”课程,先后被评为辽宁大学首批优秀课程、第一批“校级精品课程”、辽宁省第一批优秀课程。2003年,由林木西教授作为负责人的“政治经济学”被评为辽宁省首批“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精品课程”(全国151门,政治经济学2门);2005年,“基地”课程建设为辽宁大学本科教学评估取得“优秀”成绩做出了重大贡献;同年,经济学专业被评为辽宁省第一批示范专业。目前,“基地”共有4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5.教学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
 
继2002年由我校“基地”完成的“经济学本科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获得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之后,2004年完成了教育部高教司的委托课题,形成“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二期建设指导意见”(讨论稿)上报高教司;2005年,由林木西教授主持的“‘基地班’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全国“基地”中,还有北大、南京大学获此殊荣)。2008年,张桂文教授主持的“政治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获得辽宁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并申报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外,“基地”教师还完成了多项省级和校级教改课题。
 
6.教材建设连获大奖
 
从1978年起,我校和南开大学作为两主编单位,由谷书堂教授和宋则行教授担任主编,开始编写《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简称“北方本”),从此开始了长达30年时间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的合作。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一教材建设从未间断过(至今已出版第8版),而且不断发展。1986年,由南开大学魏埙教授、辽宁大学刘波教授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北方本)开始出版第一版(到2005年已出版第7版)。在老一辈经济学家的带领下,我校和南开的一些中青年教师陆续进入编写队伍,林木西教授自1988年起开始进入编写组,并在谷书堂教授、宋则行教授、章宗炎教授(辽宁大学)、朱光华教授(南开大学)、何炼成教授(西北大学)等的提携下,担任社会主义部分的副主编;张桂文教授等进入资本主义部分编写组。“北方本”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社会主义部分迄今发行已逾百万册,并于1988、1992、1997年分别获得国家级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资本主义部分1992年也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8年,根据教材编写的需要和与时俱进的原则,由柳欣教授和林木西教授担任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北方本),由张彤玉教授、张桂文教授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北方本)开始编写并将于2009年出版。2005年,林木西教授参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政治经济学》(吴树青顾问,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主编)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7.人才培养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十年来,“基地”根据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进行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方法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人才培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一是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以及较全面的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知识、较熟练的数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技术,做到了“史学论相结合”;二是使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主要是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问题的能力,通过撰写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召开学术研讨会和开展大奖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到“教与学相结合”;三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学生专业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的综合平衡,实现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十年来,我校“基地班”学生的第一志愿入学率均为100%,现为全校入学成绩最高的专业之一。入学后,“基地班”学生成为全校学习最刻苦、晚自习最晚下课的学生,甚至晚上躺在被窝里还在学习,被称为“‘基地班’现象”。先后共有150余名学生分别被推免和考取到其他26所全国“211院校”、“985院校”和基地班院校。一些学生留校或到国外大学继续深造。2000级“基地班”学生金铁鹰先后获得辽宁省“挑战杯”大奖赛一等奖、全国“挑战杯”三等奖、“国家奖学金”,连续三年参加全国“基地班”学生论文研讨会并获奖,后被推荐免试到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又被中国人民大学推荐免试攻读博士学位,这是当年人大政经专业唯一的一个推荐免试博士研究生名额。另外,2003级、2004级基地有多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和辽宁省“挑战杯”大奖赛中获奖。
 
8.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振兴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地方性综合大学,我校十分注意将“基地”建设与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紧密结合,特别是为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受到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充分肯定。结合“九五”、“十五”“211工程”建设,“基地”所在院系围绕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2003年,受辽宁省人民政府委托,参与起草向温家宝总理汇报提纲的背景材料;2004年,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研究》,结项被评为“优秀”。2004-2005年,我校主要领导和“基地”负责人先后接受时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李克强,辽宁省人民政府省长薄熙来、张文岳等主要领导的指示,参与辽宁省与国家开发银行全面合作的有关工作,参与起草省长主旨报告、撰写《开发性金融理论与实践导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受到时任省委书记李克强、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省长薄熙来、张文岳等中央及省领导的高度评价,为辽宁省获得国家开发银行715亿元硬贷款、500亿软贷款及争取获得追加贷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2009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进行中)。“基地”负责人及有关教师还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对沈阳GDP拉动作用研究》、《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纲要》、辽宁省“十五”、“十一五”发展规划等重大项目的研究和咨询。2005年,以“基地”为依托建立了辽宁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东北振兴研究中心”(A类)。2006年,获批成立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与创新研究”,并围绕重点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形成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对振兴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基地”建设的主要做法
 
1.明确“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总体目标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全面实施“质量工程”,根据教育部“目标明确、改革领先、成果突出、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质量一流”的基地建设方针,以及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学科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知识面宽、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的要求,结合我校具体情况,早在“基地”建设伊始,就将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确定为“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即以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为中心,努力把我校基地建设成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史、学、论”相结合,高质量的理论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具有鲜明特色,在全国尤其是在东北地区有较大影响的教学和教改实验基地;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吸收、借鉴西方现代经济学优秀成果,侧重于经济理论研究,并服务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全国重点科研基地;以及全国、重点是东北地区的理论经济学师资培训基地。
 
具体目标是经过5—10年的时间,努力使我校的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具有以下特色:
 
(1)形成一套完整的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需要、胜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模式。
 
(2)建立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学风严谨,师德高尚,以经济学博士为主体、高职称教师占相当比重的,矢志于经济学教学和教学改革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3)建立一套具有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面向21世纪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能够反映时代要求和特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体系,能够反映最新科研成果和国内外前沿理论的教材体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体系,能够体现科学化管理和现代化要求的教学管理体制,以及若干个具有时代特征、典型意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4)具有设备比较齐全、水平比较先进、功能比较完善,适应培养经济学优秀人才需要的教学、科研设施和其他办学条件。
 
(5)教学质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教学改革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经济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输送高质量的研究生生源,为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经验,教学改革的示范辐射作用不断扩大,对经济学科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十年来,围绕上述目标开展创造性的工作,努力实现建设目标,并在个别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从而使“基地”建设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2.制订详细而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
 
为了实现“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我校制订了详细而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具有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功底、较宽厚的现代经济学基础、较全面的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知识、较熟练的数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技术、较好的外文阅读能力和听写说能力、较强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国内外重点大学、著名大学和本校理论经济学专业及相关专业输送质量较高的人才,使“基地班”学生在教学、科研领域和人才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具体计划目标是:通过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现代经济学基本理论;能够对中外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当前的学术发展前沿有较好的了解和把握;初步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运用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分析工具,开始对一些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进行剖析和研究;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社会调研能力;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身心健康,体魄康健,综合素质高;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
 
现在看来,这个培养计划目标是比较符合实际的,有些是比较有特点的,比如在向外“输送”高质量学生方面。十年来,我们每年都坚持将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向国内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推免,目前国内各名牌大学都有辽大“基地班”的学生。从短期来看,这样做似乎有些“吃亏”,因为最好的学生都让外校选走了。但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发展大有益处,符合国外一流大学发展的规律,同时也有利于扩大辽大经济学科在全国的影响,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效应已初步显现出来。我们还计划今后将一些高水平的毕业生再吸引回本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3.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充实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计划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先决条件。为适应人才培养需要,“基地”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于2001、 2003、2005、2008年先后4次修订了经济学专业教学计划,对课程体系框架和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优化。充实调整后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主要是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地位,强调培养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经过四次对教学计划的修改和调整,进一步充实了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体现辽大“基地”的教学特色,在加强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在专业必修课教学计划中为学生安排了四个系列的专业知识“套餐”:第一系列“套餐”为政治经济学(第一、二学期)、经济学原理和中级西方经济学(第一、二、三、四学期),使专业必修课在时间上有机衔接,从而为学生在经济基础理论的“学”的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系列“套餐”为外国经济思想史(第六学期)、中国经济史(第五学期)、外国经济史(第五学期),以充分体现“史”的特色;第三系列“套餐”为经济学名著选读(第六学期)与《资本论选读》(第五、六学期)有机衔接,其中《资本论选读》为学年课、周3学时,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资本论》,突出“论”的特点;第四系列是“套餐”为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我们在每个学期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在第六学期开设了实验经济学课程,并设立了学年论文制度,力图学生能运用理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突出“实”的特点。通过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辽大基地“史、学、论、实”相结合的教学特色,又可以做到课程之间的相互照应,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4.率先实施“三项工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基地”在全校率先实施了“三项工程”:
 
一是“名教授执教核心课”。早在1998年,学校领导班子就明确提出高度重视核心课教学,要请名教授回归本科课堂。“名教授执教核心课工程”居我校“三项工程”之首。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基地”走在全校前头。1999年,林木西教授在全校第一个走向本科生讲台,为“基地”开出第一门经济类核心课—政治经济学,并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精心执教经济学基础课,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为了将这一工程进行到底,同时也为了更好地锻炼队伍,促使中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还组成了以林木西教授为首席教授(第一责任人)、张桂文教授和孙丽娟教授为主讲教授的“政治经济学”授课小组,还为每个人都配备了助手,由青年教师(均为博士和在读博士生)担任。接着,又组成了由韩毅教授为首席教授(第一责任人)的“西方经济学”授课小组。这项活动逐渐在“基地”展开,并在全校普及。现在,“基地”教授讲授核心课的比率已达到100%,中青年骨干教师也在这一活动带动下茁壮成长起来。
 
二是“用外语讲授专业课”。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外语能力和专业水平,加快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完成由应试教育向应用教育的转变,我校从1998年起、基地从2000年起实施“用外语讲授专业课工程”(即“双语教学”)。考虑到教师外语水平和学生外语基础的差异,主要区分三个层次逐步实施:第一个层次,使用外文(英文)原版教材,教师用汉语讲授;第二个层次,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教师以汉语为主讲授;第三个层次,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教师用英语讲授,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并用英文完成作业。“基地”从我校的现实基础出发,选择在第二个层次上实施并逐渐向第三个层次过渡,首先在经济思想史、经济学原理和西方经济学流派三门课程进行试点。从教学实践看,已初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基地”从2000年起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安排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的青年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其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的学习、科研、思想素质培养及“基地班”建设。规定每名导师指导4名学生,担负的工作量计入教学工作量,按每指导一名学生40学时计算。这项工作从99级学生就已开始实行并一直坚持下来。目前的做法是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就分配导师,然后实行四年一贯制,由导师一直把学生带到毕业。另外,导师要结合学生的课堂作业和小论文的写作,指导学生参与一定的科研工作,指导学生写出较高水平的论文。
 
这项工作的效果不仅体现在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的成长上,而且还体现在“基地班”论文竞赛、特别是全国“基地班”论文研讨会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上。为此我们还实行了相应的奖励制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激励导师更好地发挥作用。
 
上述“三项工程”不仅在“基地”产生了较好的效果,而且在全校产生了较大的带动作用。这一做法曾受到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的高度评价,并在全国推广。
 
5.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领军人物的培养和引进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为了努力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学风严谨、教风优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加快领军人物的培养和引进,“基地”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1)建立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为了加强“基地“教师队伍建设,配合省教育厅和省人事厅选拔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拔尖人才,我校也在“基地”选优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校对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A级每年补助生活津贴和科研津贴0.6万元,B级每年补助生活津贴和科研津贴0.4万元;对省青年骨干教师,省里每年补贴0.5万元,学校配套0.5万元(连续5年);省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里每年补贴1.5万元,学校配套1.5万元(连续5年);对省学科拔尖人才,每年生活补贴和科研补贴10万元(连续四年)。
 
(2)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学位和千方百计引进高水平人才。为了鼓励基地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凡到外校攻读博士学位者,学校承担适当的学费,在读期间每年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凡获得博士学位并按期回校任教的,学校给予一定的安家费;在校内获得博士学位并经考核优秀者,学校适当资助学费和安家费;对引进领军人物实行特殊政策,如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除教育部规定的每年10万元津贴外,学校3年补贴100万元用于科学研究。
 
(3)优先选派基地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留学深造、做访问学者和参加国(境)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优先资助基地青年教师到重点大学的重点学科进修学习;
 
(4)校、院分别设立奖励基金,对获得国家级课题、出版高水平著作、发表高水平论文并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者,给予重奖;
 
(5)对基地内教师岗位给予重点倾斜,学校允许基地教师在参评高级职称时可超岗申报1—2名;在参评条件同等时,优先考虑基地内教师;对急需人才采取特殊倾斜政策。
 
6.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1)保证充足的经费投入
 
根据教育部高司[1998]11号文件和“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第一次工作研讨会纪要”的规定,并与辽宁省教育厅达成协议,我校“基地”建设经费由省教育厅按每年20万元额度拨给,学校按1:1比例配套。为了加快“基地”建设,学校“十五”“211工程”又增加投入100万元,“211工程”三期建设拟继续加大对“基地”的投入力度。
 
为了科学合理使用基地经费,我校专门制定了《关于“国家经济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经费管理暂行规定》、校计财处制订了《辽宁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根据这些规定,基地经费主要用于四个方面:①除基地正常建设经费外,学校在每年的学生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特困补贴支出预算中,对“基地班”学生予以优先考虑,重点保证其奖贷资金需求,其中奖学金发放额逐年增加。学校为特困生减免部分学费和宿费,以帮助特困生继续完成学业;②除基地正常建设经费外,对于基地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加课题调研活动,学校在每年的实习经费预算中予以优先考虑,重点保证其实习资金需求;③对于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仪器设备购置支出,学校重点给予资金保证,并在学校长期财务计划中对基地的长远发展予以充分考虑,以保证基地的长远发展需要;④对于基地的师资培训及导师的教学、科研及奖励,学校重点给予资金保证,以保证基地师资队伍的长远建设。
 
为了保证基地建设经费的连续性、完整性和专款专用,我校规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①学校对基地建设经费实行专项管理,在学校财务处单独设立账户,单独进行核算,并在国家财务规章制度范围之内,对基地建设经费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②对省教育厅基地建设经费拨款,学校不收取任何管理费,不得截流、挪用、挤占基地建设经费;③对学校配套投入基地建设的经费,在每年学校经费预算中列专项予以保证;④保证基地建设经费的独立性、自主性,对基地建设经费实行经费审批一支笔制度,由基地指定一名经费审批人,专门负责经费的审批工作,财务处见审批人签章后付款;⑤基地经费支出项目每年内审计部门按预算严格进行审计,确保基地经费专款专用。
 
(2)加强图书资料建设
 
我校基地拥有的图书和报刊,从资源共享的角度看,涵盖校、院(中心)、系三级图书馆(包括“基地”专用资料室)的藏书和报刊。辽大图书馆是辽宁省高校最大、东北地区高校名列前茅的图书馆,同时也是联合国馆藏图书馆(联合国文件保存图书馆)。现有中文图书176万册(其中经济、管理类图书17万册)、外文图书16万册(其中经济、管理类图书10500册)、中文报刊杂志4000余种(经济、管理类338种)、外文期刊1400余种(经济、管理类72种)。近年来,院、“基地”资料室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以更好地适应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为了加强基地建设,方便“基地班”学生借阅图书和查询资料,我校图书馆和资料室(包括“基地”专用资料室)实行了灵活的开放制度:①校图书馆制定的对“基地班”学生倾斜的借阅政策是,“基地班”学生与研究生同等待遇,“基地班”高年级学生(三、四年级)可凭特殊证件到教师参考室查阅资料,学生名单由经济系提供,在图书馆备案;②“两院一中心”(即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资料室和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的资料室全部对“基地班”学生开放,使其享受与研究生同等待遇;③经济学院资料室为核心资料室,全周对“基地班”学生开放,如遇特殊情况需要查阅资料,周六、周日安排专人值班为师生提供服务;④基地资料室由专人负责,全周向“基地班”学生开放,资料室内配有空调、电脑供学生使用;⑤为加强经济、管理类图书资料建设,校图书馆将教育部拨给我校图书馆的文科专款的80%用来购置经济、管理类外文原版书和订阅外文期刊;⑥为了更好地满足基地师生科学研究的需要,经济学院资料室还与校图书馆“电子图书馆”联网,根据基地师生要求按专题文献题目收集、加工、整理有关资料的信息,为基地师生科研提供服务,受到了师生的普遍欢迎。
 
(3)应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开展教学
 
我校从基地99级学生开始就给安排了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和基础实验室。由于实行资源共享,学校在安排这些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时,实行了向基地倾斜的政策。为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校教务处每年都组织全校有关教师参加现代化教学手段培训班,并接受制作多媒体CAI课件等的训练,基地有关教师先后参加了培训班的学习。然后,以青年教师为主,利用业余时间制作多媒体课件,主要应用powerpoint2000、奥思软件和Word 2000,目前已完成全部课程的CAI课件制作,学校和基地对有关教师给予适当补贴,当前专业课的主讲教师都可以利用计算机设备和语音设备上课。另外,为了更好地同教学实践相配合,院资料室还实现了与校电子图书馆联网,教师和学生可通过Springer Link、超星图书馆、万方数据、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等上网测览,搜集信息,查找资料,为教学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便。当前,我校正在加强省部共建“文科综合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力争成为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
 
7.加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
 
(1)加强教学管理
 
经过十年的发展,“基地”形成了基本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包括系主任、教研究室主任、教务干事联席会议制度;教研室集体学习和集体备课制度;教师自评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评教制度;实行教师督导团听课制度、新教师试讲制度、考试巡查制度、集中阅卷制度,确保教学秩序良好和教学水平提高。
 
同时,逐渐形成并完善了一套教学激励制度:利用校、系创收收入对教学工作量实行补贴;为了鼓励教师更多地承担教学任务,设超时补贴;实行教学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特别是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或为学科建议做出重大贡献的教师、教研室,实行重奖;每年发放一定数量的书报费,供教师订阅报纸和学术期刊;实行教师生日补贴制度。
 
为了保证“基地”的正常教学,规定教师必须完成系规定的教学定额,无正常理由不得拒绝教研究室下达的教学任务;任课教师不得随意更改已排定的课表,无特殊理由不得变动上课时间、地点或更换任课教师,实行请假制度,履行必要的程序;任课教师必须按时上课、下课,不得迟到、提前下课或无故缺课;任课教师不得就考试内容给学生圈范围、划重点;任课教师所出试卷必须交由教研究室主任审查、签字后,方可交教务干事上报教务处;在评卷中必须公正廉洁,不得接、递条子,给人情分;监考教师应按时到达考场,不得迟到或漏岗,监考过程中应秉公执法,严格考试纪律;对违反教学纪律第一、二、四、五、六条规定者,视情节轻重给予系内通报批评、扣发部分或全部教学津贴或综合奖金、不予评职、评优的处分;对违反教学纪律第三条者,实行罚款,累计达到三次者,按无故缺课或漏岗一次处理,情节严重者,同时给予系内通报批评、扣发教学津贴或综合奖金、不予评职、评优等的处分;对违反第七条者,除罚款外,对情节严重者给予相应处分。
 
(2)加强学生管理
 
为了达到培养目标,“基地”在完善教学管理的同时,也逐步完善了学生管理制度:
 
①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如上所述,主要是安排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的青年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其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的学习、科研、思想素质培养及“基地班”建设。
 
②实行学术班主任制度。此制度自08年开始实行,每个基地班都配置一位专业课教师作为学术班主任,学术班主任的任务就是带领和安排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学术活动,包括辩论会、学术报告会、座谈会、读书会、社会实践活动等。
 
③实行在经济学专业学生中遴选“基地班”新生制度。主要通过自愿报名、入学后“二次选拔”等方式进行。这项制度自2000年至今一直实行;
 
④对“基地班”学生实行考评制。主要考评学生专业学习、政治学习、社会实践等项活动情况,自2000年11月起实行;
 
⑤中期淘汰制度。按照“基地班”学生两学年的总成绩、外语、数学、计算机成绩,在第三学年实行淘汰制;
 
⑥实行激励制度。对“基地班”学生学习、科研、外语竞赛、“挑战杯”大赛等的成绩优异者实行奖励,特别是对获得重大奖项者给予重奖,这项制度每个学年都在实行;
 
⑦推荐免试研究生制度。按照专业课三年总平均成绩、外语六级(或日语、俄语四级)、计算机二级成绩及科研、综合表现推荐免试研究生,并排榜公示。此项制度从2002年起开始实行并坚持至今;
 
⑧奖励推免、考取研究生制度。凡推免、考取“211”院校和基地院校者,分别不同情况实行奖励,这一制度已经在2003年起开始实行,在全校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⑨基地班”学生特别资助制度。这项制度自00级“基地班”学生入校起即开始实行。
 
从上述制度落实情况看,由于对学生入学后的每个环节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管理工作做到了井井有条,逐一落实到位,并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8.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为了提高“基地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们除安排学生利用每年寒暑假回家乡和到社会上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研报告,回校后进行学术交流,并将较好的文章在学生自办刊物《经济在线》发表外,2002年5月,我们还在沈阳市新城子区道义四村建立了“三个代表”实践基地,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邀请道义四村的党员与学生党员进行交流,学生党员就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如农业发展问题,农民减负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与农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座谈;邀请道义四村的师生代表60余人,参观辽大图书馆、自然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激发小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热情;“基地班”学生将经过一个多月的社会调查写出的《把握农村产业链条,加速迈进小康》的改革发展规划送给村党总支,这份规划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发展畜牧业、商业服务业的产业化链条衔接、软环境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道义四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受到当地农民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三个代表”实践基地的建设,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光明日报》(2002年5月21日第一版)、《中国教育报》(2002年6月10日第一版)、《辽沈晚报》、辽宁电视台等媒体都做了相应报导。同时,我们每年都组织学生深入国有大中型企业,如到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参观学习,亲身感受航空人、航天人的攻关精神。2005年立春后的一个大雪天,“基地班”学生还冒雪到沈阳市东陵区前进乡儿童村,看望那里的42名儿童,并与他们举行了一次特别的联欢会。会后,学生将筹集的3149元捐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现金形式直接捐给了儿童村,另一部分用于购买孩子们急需的生活用品。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基地班”学生踊跃捐款,并积极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沈阳赛区志愿者活动,等等。此外,我们还经常组织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以上信息来源于辽宁大学官方网站】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询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考研咨询 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 3455265070@qq.com
    公司名称:昆山创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考研秘籍网 版权所有 © kaoyanmi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