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考研秘籍考研网!    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考博真题下载    考研真题下载    全站文章索引
文章搜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考研秘籍考研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故事 >> 正文  寻梦——一个夜大学生的考研历程

新闻资讯
普通文章 上海市50家单位网上接受咨询和报名
普通文章 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研究生专场招聘场面火爆
普通文章 厦大女研究生被杀案终审判决 凶手被判死刑
普通文章 广东八校网上试点考研报名将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硕士北京招生单位报名点一览
普通文章 洛阳高新区21名硕士研究生被聘为中层领导
普通文章 浙江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从下周一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上海考区网上报名时间安排表
普通文章 广东:研究生入学考试2003年起重大调整
普通文章 2004年全国研招上海考区报名点一览表
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宁夏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大连铁道学院04年硕士接收调剂生源基本原则
普通文章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筹)05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佳木斯大学04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05年硕士调剂需求
普通文章 第二志愿考研调剂程序答疑
普通文章 上海大学04年研究生招收统考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comradestalin@163.net

引子:
2002年考研,我总分得了331。这个分数,可能只是过线而已。与许多成绩出色的同道相比,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不过,所谓“重在过程”。在我本人考研的历程中,的确感触良多。今日一并写出,谨供那些仍然奋斗在考研战线上的战友们,特别是那些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哥们儿、姐妹们参考,借以共免。

(一)破碎的梦
考研之梦,对我,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12年前。那时,我正在读高中三年级,学习成绩一团糟。前天,我刚从故纸堆里翻出了高三上半学期的班级期末成绩排行榜。全班76个学生中,我排第57名。虽然我所在的中学当时是M市市级重点高中(市里还有一所省级重点高中),虽然我们这个班是全校的第一重点班,但我的这个名次仍然是相当说不过去的。那个阶段的我,并不贪玩儿。(事实上想贪玩儿也不可能——身患小儿麻痹后遗症,离开双拐寸步难行——你说我能玩什么?)。我每天似乎也在埋头于书本 ,但成绩就是上不去。心理明明很自卑,却又总是坐在教室里,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成为硕士、博士什么的。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白日梦的味道?高考结束了,我的白日梦也随之做到了头:我总分考了340。英语,肯定不及格。有时我还在想:这个成绩要是出现在去年我的考研成绩单上,那该有多好!可惜这是1990年的高考成绩。那时,7科700分。本科分数段,我印象里大约是460分的样子。我落榜了。按我们东北人的话讲,我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学漏子”。

(二)重读?学手艺?还是继续上大学?
高中毕业之后,我面临着这三种选择。实际上,这三样我都试过。我起初在一所市里的铁路高中重读,学了三个月,放弃了。按照我老师的说法:依你的高考成绩,再重读两年,“或许有希望”考上大学。事后证明我没有重读还有另一个明智之处:一年后,我听说那个重读班在第二年的高考中全军覆没——那的确是个糟烂班。学手艺,我试了三天,家电维修(这是很多残疾人的首选职业)。后来是我的父母让我放弃了。他们在M市职工大学给我找了个位置,让我继续作学生。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不希望我就此成了一个手艺人。他们想让我以后能再有点发展——毕竟他们都是知识分子,懂得知识的重要性。然而在确定未来学习的专业上,他们却颇费了一番脑筋。我们市里的职大,专业设置有限。要么有的不适合我学,要么有的学了怕我将来也找不到工作。不得已。最后只好让我学了他们的老本行——工民建。好歹,他在这座北方小城市的建筑界混了一辈子,以后总能给我找碗饭吃吧!就这样,我便阴差阳错地走进了建筑这个行业。

(三)职大三年
或许我的外在形象更象一个手艺人。腋下架着一副铁拐杖,坐着一辆破手摇三轮车,来到大街上,很多陌生人都会把我当成修手表的、修家电的,顶多也就是一个搞按摩的。(还好,这十几年来还没人拿我当算命的)。“可是我将来要做一名工程师”,那时侯每当想到这一美好前途,我的心头就不禁会洋溢着自豪。可能真的是受到了父亲理想主义的传染,我心里甚至还向往着将来作一名高级工程师。(我父亲就是高级工程师)。这直接影响到我后来在大专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就开始考专生本。当然这是后话了。
职大这三年的学习生活,对我而言,相对还是比较愉快的。当然,职大嘛,就那么回事。学习方面淅沥糊涂,三年下来没补过考就算是好学生了。不过这多少恢复了我的一部分自信心。课余,除了每周到一个叫“交响乐欣赏者协会”的去地方附庸附庸风雅,在这三年里我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恐怕就得算是学习了美术(主要是素描)。我前后去过几家业余美术班,带幸荒晔奔浒伞J曛螅蔽艺嬲几聪翱佳械氖焙虿欧⑾郑妥ㄒ捣矫娑裕堑蹦甑恼獾阊奥睦铱佳凶隽俗畛醯摹⒁彩亲钪匾难白急浮?br>
(四)模糊的认识
谈起当年学美术这回事,倒不是因为我有多么远见卓识。今天回想起来,这完全是处于一个天大的误会——那时我以为“建筑学”和“工民建”是一回事。因为我听说,一个人如果有绘画基础,那么他的图(尺规)就会画得比较漂亮。再者,当时在我看来,所谓“建筑学”,就是“建筑结构+表现画”。正是基于这两点认识,才使我决定抽出业余时间去学美术。换句话说,我觉得,做一个建筑师,可能才是我当初真正的理想。尽管那时我还没有完全意识的这一点。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当时有这样的认识也是很自然的。在我所居住的这座城市,当时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开设“建筑学”或者“建筑装饰”这类的专业,我也没有机会接触到一个真正的建筑师。我父母是搞结构的(主要是施工),他们的单位(也就是我目前工作的单位)是施工企业。其内部曾经有过的一个小丙级计室,也基本是建筑、结构不分家。而且平常做的也都是一些住宅、综合楼之类的项目,以至于我在那里工作多年之后也还是说不清这两着的区别。
刚才我说过了职大毕业时考专升本的事,这里固然有我父亲影响的因素,但当时我多少也萌生了一些考研的念头——尽管我连考研是怎么回事都还没搞清楚。翻开当年的日记,我对自己考上专升本一事是这样评价的:它使我向自己的梦想又迈进了一步。但实际上正是从这一刻起,我开始走上了一条弯路,一条很大的弯路。(要知道我后来所报考的H大学只是在2001年才规定考研不招收专科生的)。

(五)读专升本——第一段弯路
考专升本(工民建。那时H大学还没有建筑学的专升本),起初我父亲是不同意的。他有他的理由。首先,读专升本(函授)不同于上职大(脱产)。我必须要离开M市,每年四次前往几百公里外H市的H大学成教学院。这对我的身体条件而言,是相当不便的。而且,二十多年来我也从未独自出过远门,父母不放心。再者,作为一个工作了半辈子的老工程技术人员,我父亲认为我的大专学历在实际工作中已经足够用了。剩下的,就全凭我在实践中自学了。因为有些东西课本是无论如何都讲不到的。事实证明,我父亲说的是对的。直到毕业时我才沮丧地发现,专升本这三年里所学的许多课程,不过就是将我大专学习过的内容重讲了一遍而已。从另一个角度说:一本书就算五、六百页,3、5天内要学完,几个月后再回来考试。期间学生们都干了些什么鬼才知道,反正我看到很多人都是靠考前这一两天“出菜”。所以,对函授这种学习形式的效果,我本人是深感怀疑的。
不过当年刚考上的时候我可没有怀疑。1993年8月,当我父亲领着我来到H大学,望着X大街上那座巍峨的土木楼,我的心情相当激动。1959年,我的父亲就从这里毕业,而今,我有回到了这里。(其时,H大学的成交院大楼尚未建成)。尽管只是作为一个函授生出现在土木楼里,但能来到一所在我看起来是真正能被称做”大学“的地方学习,还是感到很满足的。在这座大楼里,我第一次见到了建筑系学生挂在展廊里的作品,惊诧他们的美术功底如此扎实出色。同时,我也是第一次听说一个建筑系本科毕业生在学校里要念5年时间。我后来把“开阔了眼界”作为我三年专升本期间在H大学最重要的三大收获之一。
我的另外两个收获:一是结识了B老师。他是教我们工民建班的老师中唯一一个从建筑系过来的,讲《房屋建筑学》。在去年和今年的考研过程中,正是这个老师给我提供了许多最无私的帮助,才使我最终摸到了建筑师这道门槛。(还不能说“迈进”)。我的另一大收获,就是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发现我在独立生活方面,并不象我父母(甚至我自己)想象的那样一无是处。尽管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但对我而言,独立外出学习和生活不是绝对没有可能的。事实上,有很多在别人看来我无法作成的事,我是完全有能力作到的——只要我有足够的耐心和意志。

(六)97年我为什么留了在L公司
1993年职大毕业后,我在父母退休前工作的单位,L公司就业了。上班初期,我们单位有一个小设计室(丙级)。我在那里工作了四年,算是发挥了我的“一技之长”,没用公司白养活。可是按照建筑行业的规定,一个施工企业内部是不允许设计部门的。另一个原因,也是出于机构改革的需要,1997年我们单位的设计室与另一个设计单位合并了,办公地点由我们单位的办公楼迁到了离我家约20分钟车程的一幢七层楼上。(我家距离L公司,走路只需要五分钟)。其时,我必须作出选择:要么我象个别同事一样,调到新单位继续从事设计工作,要么我就留在L公司作一些技术辅助性工作。我选择了后者。
我心里很清楚:留在L公司(施工企业),我肯定是没有什么发展前途的。但是我知道,留在这里,我会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更好的学习条件。考研、还是考研,它在1997年促使我走出了这冒险的一步棋。当时,这些都是我心里的想法,从没有同任何人讲。公开的理由,是说去新单位上班不方便。因为我乘不了公交车,而每天爬七楼对我来说也有一定困难。这种说法,当时在我周围的许多人看起来还是站的住脚的。

(七)两次险些下岗
但是接下来的日子就让我感到比较难过了。
1998年,当“下岗”之声响彻中华大地的时候,我们单位也开始往下裁员。2000年,公司机关机构调整,由100多人减到30人。于是我成了这第31人。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这一次我就真南铝烁凇J导是榭鍪牵何颐遣棵诺牧斓迹晕以诒静棵挪荒茏鍪导使ぷ鳎ú荒芏ヒ桓鋈擞茫┪砂盐医桓斯玖斓疾么ΑW詈螅荆牛┠钤谖腋改傅睦厦孀由希嘏艘桓雒睿芩闳梦伊袅讼吕础?br>虽然我能够理解,我们部门领导这样做也有想在本部门多照顾几个人的意思——把我交给公司,就可以少占本部门的一个名额。因为他知道公司领导是不会让我下岗的。不过,这件事情本身仍然让我感到相当屈辱。它使我进一步看到,在单位里,我如果继续以这样一个地位而存在,下岗其实也就是迟早的事。毕竟单位的老同志退得差不多了,将来新人来领导这个企业,他认得你父母是谁?更何况,单位的经济形式每况愈下,大家普遍都有一种悲观情绪。我,那就更不用说了。

(八)L建筑公司以及我的工作经历
话说到这儿,就不能不谈谈我目前工作的这个单位:L建筑公司。它是M市市属的一家国营建筑施工企业(1984年之前曾经归省属),在册职工2000多人(实际上班的没那么多)。目前年产值,据说有一个亿。国家一级施工企业(正在重新注册申报之中)。单看这一组数据,你可能很难想象它会长期连职工工资都无法保证。但实际情况就是如此。究其原因,有天灾,也有人祸。40余年来由盛至衰。对此,我想每一个曾经在国有企业工作过的人都不难理解。
职大毕业之后,我就一直在这里上班,从设计员做到科员。在这里工作,我本应该没有什么不愉快的。我父母是单位的老职工,我父亲在退休之前,是单位的总工程师。这里的许多人都是从小看着我长大的。但是9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在这样一个人浮于事的企业机关里上班,对我这种天生不善交际的人来说,光有熟人的关照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必须得学会左右逢源、溜须拍马,否则你就会发现自己处处碰壁。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世界上有人的地方就分左中右。我的那点经历在许多人看来可能根本不值一提。不过上班这9年给我的一个重要感受就是:作为一个小人物,你是没有权向任何人提要求的。有些事在别人那儿能办,到你这儿,人家就说你过分,你也没脾气。9年来,这种事儿留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他也成为后来促成我拼命考研的、最重要的外在因素之一。
另外,看到单位里的很多同龄人,学历不见得比我高,能力不见得比我强,都成长为各个分公司的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分公司副经理,等等。我的心里也感到有些失落。实事求是地说,不是领导不想用咱,实在是基层工地的活,咱这双腿,去了也干不了。而今坐在机关里,我只能在遇上公司招投标的时候,跟别人画几张无关紧要的施工平面图。没事儿,再帮着领导搞点“黑设计”(私人设计),挣几个小钱儿,借以度日。
其实在考研最迷茫的那几年,我也曾考虑过调到一家效益好一些的设计单位,再去做老本行。父亲替我去找M市某设计单位的领导(他还是我母亲的老同学呢!),结果,人家竟以我“学历太低”为由拒绝了。你说,最后,我不考研又能怎么办?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啊!

(九)我的朋友——An
1995年在我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人,An。正是这个人促使我明确了考研的目的。5年之后,An考取了H市另一所大学的研究生。正是在他的鼓动、带动下,我才有了今天的成绩。现在,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An,几乎就不可能有我考上研究生这回事(如果今年我能考上的话)。因为在我当时的社交圈子里,他是我唯一一个有考研目标的朋友,也是我唯一的榜样。在考研这条道路上,An对我产生了最直接、最重要、也是最深刻的影响。
An是我的高中同学。高二文理分科时,他去了文科班,我留在了理科班。但我们一直都保持着联系。高四毕业后,(我们这里把高考重读的学生叫“高四”、“高五”学生),他考取了北方交大英语系。1993年专科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江苏连云港。(多好啊!那时连大专毕业生都包分配。)。或许有工作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当地铁路部门短期内不允许大学生考研,同样是为了心中的梦想,在连云港工作了两年之后,An提着自己的档案回到了家乡,一心准备考研。结果这一呆就是五年,期间考过三回。2000年,在这龙腾世纪的一年,他终于收到了H市某大学古典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兄弟们,你们想想我的这个哥们儿的跨度有多大吧:从大专到研究生,从英文到中文(还是古典文学)。每当想到这一层,真是让我倍感钦佩,也倍受鼓舞。

(十)去M大学进修——第二段弯路
其实上,An对我也曾经产生过一些消极的影响。而正是这种消极影响,才致使我走上了考研的第二段弯路——去M大学进修两年“建筑装饰”。
那是1996年年初,An第一次考研。成绩下来,他总分得了240多,而英语(这是他读大专时的专业)只考了32分。这次考研 对An的自信心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以致于他在其后的两年时间里只顾闷头自学,不敢再去考场照量。我看到他考研的这个成绩,心想:看来我要想考上,没个三、五年时间是拿不下来的。如果从99年我第一次考研算起至今,我先后经历了四次风雨洗礼。(今天,我当然不会再认为考研需要那么长的时间)。看来事情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天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96年秋,我专升本毕业了。工作单位又不忙,(其实也有点想逃避劳动的念头),在An的斡旋下,我来到M大学,每日抽出半天时间在M大学95建装班进修建筑装饰专业。
M大学,是我们这座城市的一所地方性大学,只有专科设置。“建筑装饰”是M大学当时为赶潮流而新近开设的专业。这里的教学水平,我也不想过多评论了。象我们职大一样,缺少专业的教师(多是外聘的),学风也松松垮垮。就我来这里的初衷——提高考研专业课的水平——而言,意义不大。唯一例外的是W老师的课。他的课程主要是关于建筑构图、建筑构成和建筑美学方面的内容,令我受益不小。通过W老师的课,我第一次意识到建筑装饰(与建筑学又相通之处)原来与工民建(主要进行结构计算)是多么的不同。或者说,它们完全就是不同的两套知识体系。其间的差异,几乎就如同文、理科之间的区别那么大。我不得不承认,我以前对自己所向往的专业,所知太少了。如果日后我真的走上了建筑师这条从业道路,应该讲,W老师的课对我来说算是起到了启蒙作用。W老师也应该算是我的启蒙老师——尽管这种启蒙课确实是上得晚了点儿。因为这一年我已经27周岁,有些建筑学毕业的学生在我这个年龄,早已小有所成了。

(十一)第一次考研
说到1999年第一次作出考研的决定,其动因还真不是来自我的哪个哥们儿An——那年他自己还正在迷茫困惑着呢。真正促使我下了决心的是M大学95建装班的一位小兄弟:Z。
98年年初,他们班的学生都在作毕业设计,而Z却在复习,准备参加当年的全国高中统考,想再找个象样的大学弄一张环艺方面的本科证回来。他在高考辅导班上画的素描我见过,进步的确相当明显。因此在98年8月份,听说他考取了大连轻工环艺系时,我非但没有任何怀疑,而且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那时我想:他能在短期内学成这个样子,(美术他真正只学了4、5个月),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为什么我就不能呢?于是98年9月份,我开始为第一次考研作准备工作,决心拼一把。
今年,也就是在一个多月前,我惊诧地得知Z回到了家乡,正以帮着他的一个亲属在商店里卖货为生。我给他打去电话,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承认:其实他当年的成绩没能通过高考。后来,他只不过是去大连轻工学院参加了一个为期半年的短训班。尽管——尽管这事儿听起来有点“那个”,但我依然很感谢Z。因为当年正是他的“成功”,才给了我考研的“第一推动力”。这就如同创始纪之初上帝用他那只大手推了一把地球一样——好歹地球从此就算是转起来了。
99年考研,我的成绩相当糟。总分199,英语34,建筑设计30。不过那次倒没有让我觉得太沮丧。一方面,知道自己复习时间太短(我只有两个多月在看书);另一方面,我也只是想试试而已。撇开英语、政治不谈,专业课方面,我只是靠几年前搞来的一些建筑学教材。没有H大学建筑系的课堂笔记;没有与H大学建筑系的老师和学生取得联系;也没有任何建筑学的专业人士给予指导。如今想起这种复习方式,方觉对于我这个跨专业考生而言,显得过于幼稚了。记得第一次考研之后,我甚至还觉得很乐观。我对An说:只要假以时日,我考上研究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这话,当时说得可真是有点盲目。

(十二)第二次考研
2000年,被称为“千禧年”,很多人都在为这一年的到来而莫名其妙地兴奋着。3月份,我的女儿也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来凑热闹。然而这一切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少喜悦。有两件心事重重地压在我的心头。一件事是An在这一年终于修成正果,考上了研究生;另一件事就是我们单位正在搞的那次机构改革。
实际上,那年我也参加了考研。但是与An不一样:An疯狂地复习了大半年,而我却几乎一天书都没有看就上了考场。我知道自己本不该去丢那个人。但是,一方面出于想在心理上对自己有一个交代(觉得自己没有放弃),另一方面也是想了解一下当年的考题形式有没有什么新变化。所以,我就硬着头皮去了。
成绩倒没有出乎我的预料:总分205,英语37,建筑设计31。
后来有人问我那次为什么不好好复习一下再去考。原因很复杂。一则是99年上半年我正忙于结婚,而婚后我的家庭关系也一度有些混乱,将我搞得心情焦躁,没心思看书;另一则是99年夏末,我们单位领导找我谈话,说上级近期要给我们部门分配来一台电脑。领导让我好好工作,练一练电脑画图。今后单位还要上网,我可以作一些公司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总之吧,在这里,我的前途是光明地!自从97年设计室撤消,我来到公司机关现有的这个部门,对电脑渴望已久。听到这个消息,自然很高兴,心想:考研,终究是有一搭无一搭的事。能把电脑练好也很不错。因此,99年下半年,虽说看到An在拼命复习,虽说An也在苦口婆心地劝我,但我仍旧不为所动,自顾自地练着电脑。究其当时的心理,自己对考研缺乏真正的信心,恐怕才是我没有去复习的根本原因。再者,看见An这几年混的样子,我也没太相信他2000年真的能考上。我的如意算盘是:99年好好练电脑,2000年再和An并肩作战去考研。
然而,我的如意算盘全都落空了。
2000年初,我对电脑操作还没来得及摸着门,电脑就被另一个部门给拿走了。上网的事也不了了之。其中的内情,三两句话说不清楚。不过我就发现,在这个单位里,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个人的事情,没谁会真的关心我这路人的前途、发展。自己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还得靠自己想辙。
2000年3月份,An的成绩下来了,他考了337分。那年的录取分数段是340(文科),对在职的考生降5分。An几乎是擦着头皮闯过了考研这道鬼门关。
说句心里话,我真为An感到高兴。他在家乡这5年里,的确是太不容易了:没有固定的工作,日常生活全靠给一些中专学校讲课挣钱维持。原本也有过几次进事业单位的机会,但终因种种阻力均未果而终。这给他本人和他的母亲的心理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在这5年中,我亲眼看见他受到许多朋友、同学乃至亲属的嘲弄和挖苦。真是阅尽人间世态炎凉。在考研期间,他一个人租了一间小平房(烧煤),每天还要去学校带课,(否则他就没有生活来源),有时甚至连饭都吃不饱。因为收入有限,扣除房租和买参考资料的钱,他每天的伙食就不得不定量。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发奋苦读,终圆梦想。你说,我怎能不为他高兴,怎能不对他佩服啊!

(十三)第三次考研
2001年1月31日上午,我坐在M市医学院设立的考场里,大脑一片空白。
这是考研的第一天,英语。我开始做第一篇阅读理解题。不知为什么,那天就觉得这篇文章特难。我总共用了20多分钟方才做完。这已经大大超过了12分钟/篇的一般速度。好在后四篇我做得还有一定感觉。英译汉,5道题我有3道半作得还可以。作文,瞎写。回头再做完型填空,没有手感。等到再想做前30个填空题时(语法、词汇),我猛然发现时间只剩下不到十分钟了。骤然之间,我感到心发慌,手在抖,汗也下来了。我再三提醒自己:镇定!镇定!粗粗扫了一眼这30道题,看着都不眼生。可时间实在是来不及了。我只好在答题纸上乱涂一气,在铃声响起之前,算是“答完了”卷子。
走出考场,我就哭了。我心里明白:这一年的辛苦,全都白费了。
2000年我复习的真是很努力。从3月份起,我每天的纯学习时间平均都在4、5个小时以上。在11月份这种复习最紧张的日子里,我每天的纯学习时间甚至达到了9个多小时。除了英语、政治这两科我作了必要的努力之外,专业课,我也从一位考友那里搞道了H大学建筑系学生的课堂笔记。9月初,我与久未谋面的B老师(也就是我 在H大学读专升本时教我们《房屋建筑学》的那位老师)取得了联系。他热情地给我寄来了两本书,供我在复习“建筑设计”这一科时做参考,而且多次以“电话长谈”的形式对我进行指导。按说,我准备的还是相当充分的。直到考试之前,我都认为我应该还是有一定把握的。
但是事与愿违。
2001年3 月1日,我收到了自己的考试成绩单:英语47,政治66,建筑史80,构造与选型72,建筑设计40,总分305。
怎么会这样呢?
事后我总结:英语,应该是源于在我考研前一个月复习策略的失误。在做完基本的复习之后,12月末,我所面临的选择是:要么再把我以前多次复习过的历届真题重做一遍;要么再做几套模拟题。我选择了前者。这最终导致我的作题速度无法胜任考试的要求,从而没能完成答卷。如果前30道题我能作对一半,(根据我平时做题的经验,作对一半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仅靠闭眼睛瞎猜,那机会也就15%)那么,我有可能就过去了。(及格线是50)。至于“建筑设计”:这一方面与我抓得比较晚有关系(10月份才开始复习);另一方面,我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复习。快速设计要求做到什么程度?画成什么样子?什么风格?——这一切都是B老师很难在电话里能解释清楚的。还有一个很重要得原因是:H大学去年出题的套路一下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建筑设计”:这是一种我从未练习过的基地地段(山地),以一种我从未见过的出题形式出现在我的面前(只给出题目、建筑总面积、不规定其中的详细功能)。也许一个建筑系的学生觉得这种考题司空见惯,可我当时可是直发蒙。我硬着头皮,总算是在8小时内画完了所有的图纸。(比去年强)。我得说,卷面效果没有达到我平时训练的最好水平。而就其内容而言,连我自己都无法感到满意。去年考完试之后,我给各科估分,事后证明都是比较准确的。惟独“建筑设计”这一科,我实在是估不出来。因为在这次考试之前,我没见过一张建筑系学生做的快速设计试卷,也不知道快设题应该画成什么样子算是达了到老师的要求。所以,我也就无法给自己准确定位。今天看来,凭我去年那张卷子,老师给40分,还是公正的——我当时的水平也确实不够。
话说到这儿,第三次考研本该就此告一段落了。但是随后又出现了一段小插曲,它使我对H大学和我所报考的专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4月初,分数段下来了。说来挺巧:去年的总分数段破天荒地降到了305(在职),我的总分正好压线。虽然我知道我的小分不够(单科不低于50),但B老师向我提供了这样一条信息:凭借残疾人这个身份,我或许可以通过“特招”这一途径混进研究生队伍,因为学校以前曾经有过这样的先例。听到这句话,我的心又活泛了。找谁来给我办这件事呢?我想起了老Z大哥。老Z大哥是我读专升本时的班长,同时也是H市一家著名建筑公司的总工程师。其实上学的时侯我们没说过几句话,毕业后来往也不多。但是这一次当我求到他的头上时,他还真帮忙。撇开公务,往H大学跑了好几躺。凭借他那比较高的社会地位,楞是让H大学招生办为我这点事儿专门开了次会。几天之后,当我赶到H市,在老Z大哥的引领下、羞羞答答地出现在了H大学招生办。负责人遗憾地告诉我们:首先,根据国家政策,残疾人不在研究生破格招收的范围之内;其次,以往H大学的个别院系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确实有过“特招”的先例。(小分或总分降段招收)。但2001年全国招生形势一片大好,H大学就更不用说了。学校总共招收不到2000人,结果有6000多人前来报考。具体到我所报考的建筑学院,那是整个H大学中最热门、报考人数最多的院系之一。我的总分刚刚压线。而仅就总分来说,我的上面还有40多个比我分数高的同学,就因为招生名额的限制,他们最终可能都无法入学。如果把我“特招”进来,对这些人实在没法交代。大榜就在学院的走廊里帖着,人民的眼睛可是“血亮”的呦。
话都唠到这个份上,我还能有裁春盟档哪兀课抑荒芡蚍中呃⒌亓嘧判心遥氐郊蚁纾髂曛乜级绦Ψ芏贰?br>
(十四)我为什么要考研
这个问题在你们看起来可能显得有点古怪:为什么考研,难道你自己心里还不清楚吗?可是这两年,当许多人问起我为什么要考研时,我发现这还真是一个让人很难解释清楚的问题。至少,它令我颇费口舌。
我的家乡M市,是北方边陲一座不大的城市,市区人口70多万,有两所正规大学:一所医学院和一所师范学院,只能培养本科生。在这座城市里,很多人对研究生是怎么回事都不甚了了,就更别提考研究生了。2002年,M市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首次突破”1000人,这方才引起当地地方媒体的重视。根据他们的调查:M市全市具备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有200多人。而硕士毕业证、学位证,两证俱全的人只有70多人。究其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高级人才不愿在这里落脚是根本。就M市的建筑行业来讲,成人大学大专生、中专生是其技术人员的主要构成部分。本科生,特别是正规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寥寥无几。在我们单位,除了个别返聘的老同志,我的那张专升本证书已经是最高学历——这或许也是我们单位走向衰败的另一个根源吧。
自从我决心将考研进行到底之后,便改变了头两年考研那种偷偷摸摸的做法(平时悄悄学,只在考试前通知必要的人),尽可能将我考研的事告诉了周围的每一个人。我的本意是想取得更多人对我的理解和支持,但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忽然之间,在别人的眼里,我好象成了怪物。不屑一顾者有之,背后嘲笑者有之,冷眼旁观者有之,迷惑不解者有之,暗中诅咒者有之,不一而足。除了我爱人和我的朋友An表示了真诚的理解和支持外,当时我周围认识的几乎每一个人,都对此事或明或暗地投了反对票。他们向我提出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你为什么要考研究生?你考研究生有什么用?你考研究生究竟要研究什么?你研究生毕业之后又能干什么?他们也知道目前我在单位里就这么混日子,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但是在他们看来,我考研究生远不如去学一门手艺或者干点什么别的事情更有价值。大概在他们的眼中,一切不能和挣钱直接挂上钩的事,基本上都属于没有价值的事。于是有人纷纷给我出主意:你应该去学学按摩;你应该去考考注册(建筑师);你应该去练练电脑;你应该去开个书屋;你应该去兑个网吧,云云。总之,你去考研,那就是瞎折腾。再说了,你能考得上吗?对于这些人的态度,我并不十分介意。我没有给他们描述考研之后会有怎样美好的前景(虽然我对此从不怀疑),因为我不想给别人留下一个吹牛的印象——再说了,每准儿别人还会觉得我是在想入非非呢。我也不会象我们单位的那些善于讨领导欢心的小技术员,连自己要不要去考转生本都去找总工问问——尽管他心里很清楚单位不可能给他拿一分钱。在我看来,考研,纯属是我个人的事。对此,怎么说是你们的事,怎么做才是我的事!
不过有几个人的意见,我还是不能不考虑的。那就是我的父母和我的妹妹。从内心里讲,我很在乎他们的看法,非常希望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但是,我并没有得到我想要得到的东西。这令我倍感压抑。
你要知道在2000年和2001年这两年里,我们单位的经济效益直线下滑,最长的时候有11个月开不出工资来。我每个月挣430块钱,爱人自从生了孩子之后便失业在家。我们一家三口全仗我父母那点退休工资和外出打工挣的钱来养活。他们现在都已经六、七十岁了。别的老人在他们这个年纪,早已在家安享晚年,而我的父母仍然每天在为我们奔波劳累。这让我这个堂堂五尺男儿(本人身高不足1.6米,不敢妄称七尺)心中有愧。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低下的经济地位,也使我不能不考虑他们的意见。
2000年夏,我父母一度想让我去学习手机修理,甚至连老师都为我找好了。这件事让我头痛不已。那时,我考研复习刚刚渐入佳境。然而,我理解父母也确实是一番苦心——他们担心我日后一旦下岗,失去了生计,以至在他们百年之后难以瞑目。对此,我真是即难过,又难受,左右为难。不得已,我只好与父亲长谈了一次,和盘托出了我心里的想法。我对父亲说:爸爸,十年前,我就曾经学过家电修理。如果沿着那条路走下来,我今天即使没成为一个大款,至少手艺也应该已经相当精良了。可是,您那时终止了我的学习,让我去读职大。在这十年里,我几乎没断过流地读书、读书、再读书。而今您要推倒了我这十年的努力返回头去重新做一个手艺人,我心有不甘啊。不是我看不起手艺人。91年利用暑假,我在家门口摆地摊卖过香烟。那时侯,面对熟人、同学(其中有些高中同学就是在那年重读考取了大学),我没觉得丢人。因为我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靠劳动去挣钱,到啥时候、干什么都不磕碜。如果有一天我真的下了岗,就算只能靠掌鞋为生我,我也会去干。但是今天,咱家毕竟还有这个条件,让我去实现心中的梦想。您就让我再试一试吧。时间不会太长,一两年内。如果我知道自己确实不行,届时,我会听你们的安排。从那以后,我父母便再也没有提让我“学点什么”、或者“干点什么”这回事。

(十五)第四次考研
2000年和2001年,我在单位里没有做多少工作。每天来到办公室,除了看书,就是看书。我的办公室就是我的教室。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我在考研,所以单位里的事,能推掉的我都以此为由推掉。好在领导对我还算理解吧,再仰仗父母在这里工作半辈子留下的那点人气,我的复习时间总算得到了保证。公家的事,再大也是小事;个人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嘛。
总结2001年考研失败的教训,认为下一个阶段复习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英语和建筑设计。
英语没有及格,我觉得并非我的实际水平不够,而在于我的做题速度太慢。所以在去年复习的过程中,我除了继续巩固基础知识之外,临考前做了大量的模拟题。从我考试的实际感受来看,我的分析还是准确的。但从我的得分来看,我去年这一年的努力,对英语水平的提高收效却并不大。你瞧:我英语原始的得分记录是47.5-1分,折合成百分制后,为58分。换而言之,扣除英语的得到的1分,我的英语只有46.5分,与去年的得分持平(47分)。究其原因,我想可能与我的语法底子太差有关吧。说起来不怕你们笑话:至今,高中语法的有些内容我都还没太搞明白。幸亏,今年考研降低了语法的重要性,(单选题中没有语法题了),而且听力又不算分。否则,今年英语我还得“歇菜”。
“建筑设计”我抓得很早,4月份就开始着手,从基本线条开始练,增强手感。(因为考试要求徒手作图)。之后,又照着台湾人出得那本《快速设计》,临摹建筑平、立、剖面图和总平面图的画法。《快速设计》,8开纸大小,230多页的样子吧。其中的各种附图,几乎我都临摹了一遍。直到8月份前后,我对自己的徒手功夫已经比较自信了。透视表现图是我的弱项。好在我有素描的那点家底,根据B老师的建议,我决定练习彩色铅笔表现技法。起初,也是临摹。《美国建筑画》是我最好的范本。7月份,我吧自己的一些作品寄给B老师,老师认为我进步还是很快的。这令我深受鼓舞。不过话又说回来,“建筑设计”考试的核心内容是“设计”,不是“表现”。尽管《快速设计》可以给我提供一定的线索,但台湾人在设计思路、设计表达方面毕竟与大陆不同。而且这本书面对的主要对象是注册建筑师考试人员,它与考研的需要还是由差别的。尽管如此,在当时的条件下,我也没有别的办法。所以直到十月份,我对怎么应付“建筑设计”考试还是有点儿心里没底。
去年十月底,一位考友告诉我,学校近期要举办专业课辅导班,由每一科的出题老师亲自主讲。我不敢怠慢,带上自己的轮椅 ,匆匆赶到H大学。听了一周的课,见到各位仰慕已久的导师,心中的幸福自不待言。所有的课程中,令我感到最有斩获的还是“建筑设计”的辅导课。老师出了一个题目,由大家来作,最后老师给点评。在那里,我终于搞清了那个让我困惑已久的问题:快设题目究竟画到什么样子算是达到了老师的要求以及应该从那个角度去构思方案;另外,也充分了解了我的那些竞争对手们的实力,掌握了自己的水平在其中所处的位置。这其中,一个叫OY的女孩子,她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说得夸张点儿,第一眼看见她的图纸,我吓得当时差点没坐在地上。她的作品在我看来,既古怪(有郎香教堂得味道),又合理(平、立、剖面图对应准确,与场地结合的也很好),透视图画得漂亮。这种东西,以往我只是在介绍外国建筑作品的杂志中见过。让我设计,打死我也想不出这种作品来。真的。看起来,跟这些受过5年专业训练得学生们相比,(他们的年龄普遍比我小8到10岁),我的水平差的真是太远了。不过幸而象OY这样的选手并不是大多数。否则,我可真得立马卷起铺盖回家了。
记得讲“建筑设计”辅导课时,老师一再警告我们:不要去准备“万用平面”之类得东西,因为他出的考题是不会让那些投机取巧的人得逞的。“万用平面”这个概念,我还是去年4月份去 H大学拜访一位学兄时第一次听说。(那时他正读研二)。这位哥们儿得知我是跨专业考生,还专门给我准备了两个“万用平面”。虽说最后没有派上用场,但我仍旧挺感谢他。除了这位哥们之外,在去年这一年中,我还通过各种途径结识了许多人,这里面有学兄,有考友,有同学,并和他们经常保持着联系。我曾经幻想通过这张小小的关系网发挥点“特殊的”作用,但我最后不得不同意了B老师的观点:考研说到底凭的是“实力原则”。没实力,谁也帮不了你;有实力,谁也拦不住你。不过,在整个复习的过程当中,这张关系网对我仍然产生了很大的益处。你知道我是处于一种比较封闭的复习环境下,别人给我提供的一些信息和资料,比如前述的专业课辅导班以及各种政治辅导班的笔记,对我还是非常有好处的。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念在我考研确实不容易的份儿上,竭尽所能,给我提供了很多无私的帮助。对于他们,我万分感激。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这个考试成绩。
2001年对我比较有意义的事情还有另外一件:晋中级职称(工程师)。——年青的媳妇熬成婆了嘛!英语考试、计算机考试,都不在话下;写论文,别人会抄,咱也会。天下的文人本一家。只是答辩,给我造成了一点小麻烦。事情是这样的:往年的答辩,通常是安排在12月份进行。这一次,由于市委机关要搞改革,减员增效,人事局也不例外,结果答辩这件事一拖再拖,最后被定在了今年的1月24、25日这两天。我的上帝呀!26号就要考研。当时,我正让政治、建筑史之类的东西弄得焦头烂额,那有时间去准备答辩?要熊掌,咱还想吃鱼。怎么办?凉拌!有些在考研上用不好使的东西,拿到晋职称上,功效大大地好。结果嘛,OK,顺利过关!
建筑界有句老话不知你听说过没有:工程师是“一桓觥薄晃牟恢担桓呒豆こ淌κ恰耙磺Э榍母觥薄嵌傥濉;八档霉说愣梢膊皇且坏愕览砻挥小?br>2002年1月26日下午,考完英语,我从考场走出来,心情格外地好。感觉告诉我:这一回,应该问题不大了。3月7 日,一位哥们儿在第一时间里帮我查来分数:英语58,政治74,建筑历史66,构造与选型55,建筑设计78,总分331。分数不算高,但别的考生成绩也都不太好。我在报考H大学建筑学院的180多个考生中,排在30多名。(录取80人)。还成。只是“构造与选型”分数低了些。说起来真是不好意思:在三门专业课中,就这一科是我在本专业(工民建)中唯一学过的。可是不知怎么搞的居然考成了这个样子。
现在,我正焦急地等待着分数线的公布和复试的消息。
从种种渠道得到的消息来看,建筑系的导师们对我这种跨专业的考生似乎并不太感兴趣。而且,据说院里还有人对我的身体条件提出了质疑。唉!没关系。这种事,咱又不是第一次经历了。您就看着办吧。只要能录取我,哪怕您让去我改学化工,我也干!

尾声:
我不知道我目前的这种状态是否可以被称为“成功”。反正,我已经尽力了。
为了走上建筑师这条从业道路,我花了整整12年时间;为了考研,我比别人多等了8年(如果1990年我能考上大学的话)。但我并不后悔。
我明白,即使今年我考上了研究生,以后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首先,是学习方面的问题——我毕竟是跨专业的学生。一位建筑系的考友友善地提醒我:将来要想跟上别人,考上之后你还必须得“恶补”一下。其次是生活方面的问题。活了32岁,我第一次可能真正要离开父母、家庭,独自在外面应付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这怎么也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最后,就是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记得2000年,我在《中国教育报》上读到过一篇文章,讲了湖南的一位博士,他也是个残疾人。在硕士毕业时,就因为他没有双臂而被接受单位拒收——尽管他的残疾并不影响他的本职工作。我想,将来我也难保不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不过,就总体而言,我对未来仍然持有乐观的态度。考研这几年的经历教会了我一个道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有人告诉我,某某建筑学硕士毕业后去南方发展,年薪多少多少万。对此,我不敢奢望。前几天,我和我爱人聊天。我讲,我们的生活起点很低,不敢求大富大贵。摆脱目前的生活窘境,将来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才应该是我们面对未来时基本的着眼点。我也曾对建筑学院的那几个同学讲:考研,对你们来说是“锦上添花”,对我而言则绝对是“雪中送炭”。一旦考不上这个研究生,我未来的生活道路可能从此就完全改变了。
听说这回考研的分数不错,一些朋友纷纷向我表示祝贺。一位去年落榜,今年准备再考的哥们儿甚至称我是他的榜样。我可不敢做什么人的榜样。我只是想:等将来我的女儿听说我今天的经历,她能向我一样,在生活中做一个自立、进取的人,也就足够了。前些年我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说中国年轻的父母们,有90%,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硕士、博士。我想,对我女儿而言,将来要走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主要还得取决于她自己。反正我是不会把自己得人生梦想强加给她的。我自己的梦,我宁愿自己来圆。
最后,我还想对那些仍然奔波在考研路上的同道们说一句话:上面写了这么多,我只是想以我个人的经历告诉你们这样一个道理:考研,只是一种考试。它在某种程度上试,不取决于你的基础学习如何。考研,更主要的还在于你内在的学习品质。只要你有足够强烈的信心和意志,再加上一定正确的学习方法,考上研究生,那就是早晚的事。
努力吧,我亲爱的战友们。胜利在向你招手,曙光在前头!


初稿:13小时55分钟
修改:8小时10分钟
打字:20小时(智能ABC输入法)
合计:42小时5分钟

2002年3月31日
后记:
4月2日,我得知了今年的考研分数段。
4月7日,我得知自己的分数达到了H大学免除复试的要求,并且学上了我所报考的建筑设计极其理论专业,三年学费共计六千——这令我十分高兴。
上个月吧,我同一位远在上海的亲戚——他2000年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毕业——谈起了我考研的事情。他告诉我: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师,经常下工地是必须的。这令我感到有些意外,因为之所以从建筑结构专业投奔建筑学专业,在某中程度上我就是为了避免自己身体方面的缺陷带来的不便。——而今看来,我对建筑学这个专业的特点真是太不了解了。
这,一时间让我感到有些灰心。
记得张海迪成名的时候,我还在上小学。她谈起自己小时侯构筑未来从业道路方面的一番谈话我至今仍然印象深刻。张海迪曾经一度想做一个琵琶演奏家,可是有一个朋友对她讲:这对你来说是不可能的。你想想,当报幕员(也就是今天所谓的主持人)报完你的节目,观众发现你竟然是一个被用轮椅推上舞台的瘸子,这会使观众觉得非常不雅观。于是张海迪从此放弃了做音乐家的理想,转而去攻读翻译与写作
然而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位来华演出的大师的舞台风范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帕尔曼,这位当代最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和我一样,也是一名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当他上台演出的时候,没有人用轮椅推他,他完全是靠着两支拐杖走上舞台去的。帕尔曼的下肢在他那肥胖的上身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短小。而且,他走路的样子也显得极其吃力。当一曲终了,他放下提琴,试图从坐椅上站起来谢幕,险些摔倒。尽管如此,帕尔曼仍然拒绝了别人的搀扶,自己顽强地站了起来。此时,在场的观众,没有人觉得帕尔曼的姿态不雅。恰恰相反,人们对帕尔曼抱以了最热烈的掌声。人们赞赏的不仅仅是他那出众的小提琴技艺,人们更加赞赏他那执着的精神。
我觉得,对于一个肢残人而言,在这个世界上几乎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的态度不同,其结果也将是很不一样的。(时下有句比较流行的说法,叫做“态度决定一切”,我非常同意)。考研之后这段时间的经历使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残疾人也可以成功,只要他努力,只要他做得和那些优秀的健全人一样好。事实上,一个优秀的残疾人可能更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可。因为每个人都明白,为了得到这一切,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东西。就我个人的情况而言,为了工作而上工地并非绝对做不到,(尽管会比别人更吃力)。而且在我的前辈中也有过这样的先例——据说一位来自香港的建筑师就是拄者双拐的残疾人。
人必自助而后天助之。
面对那些支持我、关心我、爱我的人们,我只想说这样一句话:我会继续加倍努力的,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询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考研咨询 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 3455265070@qq.com
    公司名称:昆山创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考研秘籍网 版权所有 © kaoyanmi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