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考研秘籍考研网!    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考博真题下载    考研真题下载    全站文章索引
文章搜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考研秘籍考研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政治 >> 正文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真题_政治试题答案及解析

新闻资讯
普通文章 上海市50家单位网上接受咨询和报名
普通文章 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研究生专场招聘场面火爆
普通文章 厦大女研究生被杀案终审判决 凶手被判死刑
普通文章 广东八校网上试点考研报名将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硕士北京招生单位报名点一览
普通文章 洛阳高新区21名硕士研究生被聘为中层领导
普通文章 浙江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从下周一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上海考区网上报名时间安排表
普通文章 广东:研究生入学考试2003年起重大调整
普通文章 2004年全国研招上海考区报名点一览表
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宁夏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大连铁道学院04年硕士接收调剂生源基本原则
普通文章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筹)05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佳木斯大学04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05年硕士调剂需求
普通文章 第二志愿考研调剂程序答疑
普通文章 上海大学04年研究生招收统考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一、单项选择题

1.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物质和精神)的关 系问题,正如恩格斯所指明的,它是哲学尤其是近代哲学的最重大的基本问题。该知识点也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一个最基础性知识点,必须予以基础性的掌握。以往的考研政治中曾多 次作为选择题考查到。

政治试卷的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理解,但近年来的选择题 的考查特点是一般不直接提出知识点发问,而是创设某些相关材料予以提问,2005年的几乎所 有选择题都是如此,这也体现了考研政治强化理解运用能力考查的总体趋势。本题题干的主体 内容是“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说明的是农民通过掌握正确的思想和接受科学的理论指 导,可以获得物质财富;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包括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具有能动的反 作用,它通过实践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等。选项A、D本身就是错误的唯心主义观点,选项C 也不正确,因为精神不直接等同于物质,精神力量也不能代替物质力量。

2.   “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 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  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  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  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  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真理及人的认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关系原理。题干所引用的科学 史上的一句名言,表达了人类的认识及科学未来成果的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表明了人的认识的 绝对性和至上性;同时,它也表明了就个人而言,包括“杰出的老科学家”,其认识具有相对性、有限性和非至上性。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揭示的:“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 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 的”。答题的关键是要审清题干所引名言的涵义。考生较容易陷入的误区是只是简单地注意到 其中的“可能”与“不可能”等表面关键词,从而选择C。但考生只要认真地审题后,就不难 发现其真正的考点是人的认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原理。而且,选项A、B、C本身的观点 就是错误的。

3.   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 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  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  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  实践高于认识 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答案】 C

【解析】 本题的考点是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列宁明确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 认识,是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认识和理论具有间接 的现实性,因为它是现实的反映并能转化为现实。但实践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作为人的客观 物质活动,现实地改变着世界的状况。只有通过实践这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人的认识和 理论才能变成现实。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曾说:“我不喜欢别人称我为预言家、未来学家或预 测家。因为我反对这么做。我首选发明家。我始终相信预见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 来”。可见,这位未来学家的真正意思是主张以预见为基础,通过实践把科学的预测和理论转 化为现实。考生搞清楚这句话的涵义和理解“实践高于认识”的涵义,是顺利解题的关键。选 项A、B是明显错误的。认识可能落后于实践,但也可能超越、优先于实践,作为实践的指导 或先导。选项D也是错误的,类似的有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

4.   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 标志着

A.  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 B.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C.  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 D.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升华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点涉及2004年的时事政治“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上层建筑的完善等知识点。 本题难度较低,基本属于常识题。上层建筑包 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上层建筑,宪法和法律的修正是属于政治上层建筑完善的内容,标 志着政治文明的进步。值得指出的是,本题是典型的以时事政治为素材来考查基本理论和知识 点的题目类型。这种题目类型是近年来考研政治试卷的一个命题趋势,这也体现了考研政治注 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考查方向。这既给考生提出了注重时事政治复习的要求,也为我们在把 握出题方向和浓缩复习要点乃至猜中真题方面提供了借鉴。

5. 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12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A.  实在的货币 B.  信用货币 C.  观念上的货币 D.  现金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政经”第二章中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这一知识点,属于基 本知识考查,这也是政治经济学的常考点。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 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并不需要现实货币,而只需要观念的或想象 上的货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6. 某企业有一台高精度磨床,价值为20000元,使用年限为10年,目前已使用2年。这时 由于生产该种设备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其价值降为15000元。此 时,这台高精度磨床的物质磨损是

A.  1000元 B.  2000元 C.  3000元 D.  4000元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政经”第四章中的“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这一知识点。 固定资本的价值是按照其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由磨损程度决定的固定资本转移 价值的大小,直接影响资本的周转速度。固定资本按其磨损的原因不同,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 磨损。(1) 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也叫物质磨损,这种磨损形成的原因有两个:①由于固定资本 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一般来说,使用时间越长,使用强度越大,有形磨损也就越大。②受自 然力的作用引起的,如金属因氧化被腐蚀,这种磨损无论固定资本使用与否都会发生。(2) 固 定资本的无形磨损又叫精神磨损,造成这种磨损的原因也有两个:①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生产同样机器设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使原有机器设备的价值相应降低。②由于技术进 步,新技术的运用,出现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使原有的固定资本贬值。

根据本题提供的材料,“某企业有一台高精度磨床,价值为20000元,使用年限为10年, 目前已使用2年。”显然,此时,这台高精度磨床的物质磨损是4000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 案是D。本题题干中“这时由于生产该种设备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 少,其价值降为15000元。”这一提示表明:此时,这台高精度磨床的精神磨损是1000元。

7.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

A.  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B. 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C.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D. 社全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政经”第五章中的“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这一知识点。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有其客观必然 性。这是由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 的前提条件。第二,社会主义阶段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 上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以交换为前提,交换以等价为条件,收 入与投入相适应,因而必然产生多种分配方式与收入形式。所以,D是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重 要条件。

8.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 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 独特的原因。”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B.  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C.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D.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点是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本题属于 基本的记忆型知识点,试题难度较低。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 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中阐述了农村包 围城市和工农武装割据等理论。关于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毛泽东指出,其根本 原因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其两个客观条件是国民革命的 政治影响和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其两个主观条件是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 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该项知识内容是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的基础性重要知识点。

9.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富农的政策是

A.  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 B.  消灭富农经济

C.  保存富农经济 D.  限制富农经济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建国初期的土地政策。本题属于记忆性知识点的考查。关 于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路线方针政策,应该成为考生复习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的一个重要内 容。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 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解 放战争时期,中共提出的土地改革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 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建国初期,在新解放区采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在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路线是:“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对富农从限制到逐步 消灭”。

10.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段话所反映的思想观点是

A.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答案】 A

【解析】  本题引文来自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为人民服 务》。本题考查考生对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刘少奇同志概括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以毛泽东同志的经典原著内容作为素材出题是毛泽东思想概 论部分的重要命题特色。这就要求考生对毛泽东的代表性著作有一定的了解。就总体复习方法 而言,考生在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的复习过程中应当注重“史、论、著”三者的结合。

11.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  发展才是硬道理 B.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邓三”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中的内容,考查对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记忆,是对1996年文科试题的重复。“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1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键是要

A.  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B.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C.  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D.  发扬顾全大局、诚信友爱、扶贫济困的精神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邓三”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内容,考查社会 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理解与运用。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 务为核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 义精神,……引导人们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1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将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

A.  经济实力的竞争 B.  人才的竞争

C.  军事实力的竞争 D.  政治实力的竞争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邓三”第六章“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中的内 容,考查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属于2005年大纲的一个新增考试点。此题的现实依据与背 景是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人才工作会议,胡锦涛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 话,明确提出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2003年12月2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 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 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 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14. 2003年12月31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提 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方针是

A.  “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B.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C.  “多予、少取、放活” D.  “统筹、协调、扶持”

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内容,准确记忆即可得分。

15. 以色列议会于2004年10月26日通过了沙龙总理提出的计划。根据计划,以色列将在2005年底前撤出加沙地带所有的犹太人定居点和约旦河西岸4个定居点。这一计划称为

A.  双边行动计划 B.  单边行动计划

C.  “路线图”计划 D.  中东和平计划

答案】 B

【解析】 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内容,准确记忆即可得分。

(责任编辑:考研秘籍网)

二、多项选择题

16. 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 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A.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  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  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答案】 A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关于联系观点的理解和掌握。联系的客观性说明事物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其本身固有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 选项B排除。联系的普遍性说明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 一个环节。联系的条件性说明联系是通过中介而实现的。选项A、C符合原理。信息是物质世 界,尤其是人类社会相互联系的一种重要中介,但它不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相反,我们可 以说,物质世界的固有联系是信息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所以选项D排除。

本题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的一种典型的命题方式,即以现代社会生活实例和最 新科技知识作为命题素材。这仍然体现了考研政治注重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注重考查考生理解 运用能力的总体趋势。考生们在较好地理解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的基础上,认真审清素材,是不 难选出正确答案的。

17. 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 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

A.  是有层次的

B.  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C.  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规律

D.  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答案】 AB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规律的特征和人类社会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共产党执政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上“三大规律”体现出层次递进的个别与一般、特 殊与普遍、个性和共性的关系。这些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是人的活动的规律,是人类改造社会 的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和实现的、且必须予以遵循的规律。所以选项A、B、D符合要求。任何 规律,无论是物质世界的规律,还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都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 律,绝不是人创造的,所以选项C排除。

18. 资本主义地租中的绝对地租

A.  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主义生产价格以上的超额利润

B.  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

C.  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D.  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答案】 AB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政经”第三章中的“土地所有权和地租”这一知识点。资本主 义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凭借其土地所有权取得的一种剥削收入。资本主义地租根据它产 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区分为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绝对地租是指租种任何 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绝对地租实质上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余额的那部分 超额利润。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C是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19. 在我国现存的所有制结构中,私营经济

A.  不受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和制约

B.  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C.  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其存在的

D.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 BC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政经”第五章中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这一知识点。党的十五大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 国现阶段,大力发展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从根本上讲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而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形式,它 属于非公有制经济的范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A是错误的观点。我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是在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展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在我 国现存的所有制结构中,私营经济当然要受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和制约。

20. 规范市场秩序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要以

A.  道德为支撑 B.  行政为主导 C.  产权为基础 D.  法律为保障

答案】 AC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政经”第六章中的“整顿规范市场秩序”这一知识点。党的 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 案是ACD。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是近年来考研当中的一个热点问题,2004年在这一知识点上出了一道辨析题。

21. 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是指

A.  无产阶级 B.  农民阶级 C.  地主大资产阶级 D.  城市小资产阶级

答案】 A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构成状况的知识点。明确中国社 会阶级的构成,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在早年的文章《中国社会各 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第一篇文章)开头就明确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 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近代社会的阶级构成及其各自的地位、性 质,决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革命动力和革命对象。就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 线所集中表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毛泽东于1941年11月6日发表的《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

中明确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 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 考生如果了解以上毛泽 东的该论断就可直接得出正确答案;考生如果不熟悉该论断,但基本掌握了中国近代社会阶级 状况的知识点,也不难推断出正确答案

22.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面临的特殊困难是

A.  党的理论长时期准备不足

B.  中国社会封建思想的影响

C.  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革命者大量入党,使党处于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

D.  共产国际在一段时期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答案】 ABC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三大法宝”之一——党的建设的 基本知识点。本题主要属于记忆性知识点的考查。  毛泽东在1939年10月发表的《〈共产党 人〉发刊词》中提出了党的建设的“伟大过程”。建设这项工程既存在有利条件,又面临着特殊困难。根据毛泽东的经典表述,其特殊困难就包括了选项ABCD的四个方面。

23. 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通过的政治报告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  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  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C.  发展重工业和发展农业、轻工业之间的矛盾

D.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答案】 BD

【解析】 本题考查关于中共八大及其提出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知识点。1956年9月 召开了中共八大,刘少奇所做的政治报告分析了当时的国内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报告指 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 本上解决,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 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中 心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来解决国内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所以答案是B、D。选项A可直接排除,选项C是干扰项,毛泽东在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 系》中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 的问题,其中包括了如何处理农业、重工业、轻工业的关系问题。

24. 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

A.  体现时代性  B.  把握规律性 C.  富于创造性   D.  注重协调性

答案】 AB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邓三”第三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的内容, 涉及到的是“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 一知识点。这道题考的就是大纲的标题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 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25.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其主要内容有

A.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 B.  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C.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D.  服务业全面发展

答案】 AB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邓三”第六章中“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一知识点。工业化过程是科技进步、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和 升级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针对我国 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部署,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推进产 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 产业格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26.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A.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B.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C.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D.  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答案】 ABC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邓三”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的内容,涉及到的 是“依法治国的含义、内容和重大意义”这一知识点。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 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本知识点1999年考过一道论述题,其中答案就有“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这一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2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

A.  科学执政  B.  民主执政 C.  依法执政  D.  有效执政

答案】 ABC

【解析】 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内容,准确记忆即可得分。

28.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主要内容包括

A.  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 造活力

B.  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C.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D.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答案】 ABCD

【解析】 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内容,准确记忆即可得分。

29. 从2003年8月至2004年6月,朝核问题第一、二、三轮六方会谈均在北京举行,中国在解决朝核问题上发挥的作用主要有

A.  提出了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总体目标、方向和途径,并得到广泛认同

B.  推动形成了六方会谈框架,现已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

C.  发挥了作为东道主的斡旋和调停作用,得到各方面的肯定

D.  促成了朝韩双方《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的签订

答案】 ABC

【解析】 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内容,准确记忆即可得分。

30.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 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

A.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B.  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C.  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D.  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答案】 ABCD

【解析】 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内容,准确记忆即可得分。

(责任编辑:考研秘籍网)

三、辨析题

31. 元代许衡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惟 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 道:“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答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

请透过“这道旁的梨该不该摘?”这一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对上述材料加以辨析。

答案要点】.

(1)“该不该摘”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即客体对 主体的意义,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2)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是有区别的,因此,同一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追求也是有 层次的,主体(人)对事物的价值要做正确的评价和选择。

(3)价值问题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该不该摘”反映了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 境界。

注:如考生从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关系的角度加以辨析,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观的基本原理、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关系原理。 考研政治试卷的辨析题,在考查考生对基本原理的记忆性掌握的基础上,突出了对于所学

原理和知识点的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查,即要求用相关原理说明、解释所给的事例和材料,使现 实的事例得到理论上的阐释。本题就比较好地体现了这个要求。材料采用了著名元代学者许衡 不摘道旁之梨的故事(河南焦作人,中国元代思想家、教育家。作为儒学大师,他继承先秦孔 孟之道和宋代程朱理学的传统,一生按照儒家思想与原则做人行事。该故事取自《元史》列传 第四十五。2004年河南焦作召开的“中国首届许衡学术研讨会”,可视为该试题材料的思想理 论背景。),要求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进行辨析。本题比较明显地采用了近年 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的辨析题命题模式,即以某个中国历史上的有名故事和事例作为材 料,要求用相关哲学原理进行说明解释。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有代 表性的主观题命题模式还将在今后继续采用,所以考生们应当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的准备,了 解这种题型的出题模式和答题技巧。

做题时,首先要对问题有明确的判断,明确辨析题的“题眼”——即究竟需要辨明的主题 是什么,也就是搞清楚本题的“考点”究竟何在。本题在问题中已经明确启示了其“考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从而为考生做题点明了方向。这较之于2004年 “扛 木头”的漫画题,明显降低了难度。(据统计,2004年的“扛木头”漫画题,由于没有给出相 关启示,许多考生没有把握到考点,只有约四分之一的考生准确地判断出本题与整体和部分关 系的原理有关。)

在确定了价值观的相关原理作为基本考点后,考生必须进一步明确有针对性的答题思路。 分析该材料,其显示的问题是“这道旁梨该不该摘?”,而其核心表达是“梨无主人,难道我 心中也无主人吗?”这就表明,其中心的思想和主题是事物(客体)的存在意义、价值取决于人
(主体)的价值选择。这就可以明确,该问题应该围绕价值观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来进行阐 释。“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人吗?”表明的是同一客体,对于不同的主体的价值和意 义是不同的;而主体对于客体可以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所以,“这道旁梨该不该摘?”就是 一个价值问题,它体现了不同的价值选择,体现了不同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考生们围绕以 上核心要点进行展开,注意答题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就不难顺利地得到高分。

当然,对于同一个材料,应该允许做出多种理解和思考,这也应该是未来公共政治理论课考试的一个方向,因此在提供标准答案要点时,考题组也设想到了其他情况。评分标准明确指出,“考生如果从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关系的角度加以辨析,言之有理,亦可给分。”所以, 考生如果在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关系的角度进行较好的阐述,也能得到分。(人的价值具有二 重性,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是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我需要的 过程中得到实现的。人在实现其个人价值的同时,应考虑到其思想和行为的社会价值。正确的 人生观和价值观表现为较高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许衡的做法应该得到肯定。)但是,考生 们还是应该注意到,虽然允许相关的不同解答,但考试和参考答案还是有一个基本尺度的。所 以,考生回答问题时还是要在一个基本的范围和框架内,并以全面覆盖主要考点为上选。

32.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同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样都是一次性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答案要点】.

(1)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从价值周转方式看它们都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全部收回。

(2)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价 值回收方式上存在不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物质形式上只 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随着使用价值的完全消耗,其价值也随之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 去。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 中创造的新价值来补偿。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政经”第四章中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一知识点。回答本 题主要是要弄清楚“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和以“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 象”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之间的异同。回答时主要抓住三点:

(1)流动资本的定义及其两种存在形式。即:“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和以“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

(2)流动资本两种存在形式的共同点。即:价值周转方式是相同的。从价值周转方式看 它们都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全部收回。

(3)流动资本两种存在形式的不同点。即:在价值回收方式上存在不同。以原料、燃 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物质形态上只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随着使 用价值的完全消耗,其价值也随之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用于 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 新价值来补偿。

因此,说“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同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 的价值一样都是一次性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是错误的。

33. 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由1000美元 达到3000美元。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稳定与发展似乎成了两难选择。有人认为,为了确保稳定,就要限制发展。

请结合材料,辨析这一观点。

答案要点】.

(1)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互相促进、互相统一、不可分割。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 力,稳定是前提,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

(2)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各方面的重大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 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在改革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与新矛盾,最终要靠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来解决,要用 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离开了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邓三”第五章中的“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和第 六章中的“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两个知识点。本题材料的出处是:2004年2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发表的讲话。这篇讲话的题目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温 家宝总理指出:“从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矛盾和国际发展经验来看,树立科学 发展观至关重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 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 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而不可回避,必须逐步解决而 不可任其发展。还要看到,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 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 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一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发 展结果:一种是搞得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另一种是搞得不 好,往往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 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与 地区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还要 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

回答本题主要是:(1)要阐明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2)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各方面的重大关系的要求。上述两点说明 稳定与发展并非两难选择,只要处理得当,可以相得益彰。(3)强调发展的重要性。指出“有人认为,为了确保稳定,就要限制发展”是错误的。

(责任编辑:考研秘籍网)

四、分析题

34. 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 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答案要点】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3个问题之间具有内 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 ,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 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 内容,还有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中“度”的观点。所用材料出自《光明日报》2004年7月5日关 于中国科技馆的“科学发展观”专题展览的报道。

本题的设计比较富于新意,但是考点比较清晰。考生从材料中的“环境”、“人类”、“自然界”等关键词中就可以大致把握到本题主要是考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理。这个原 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而且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也涉及到,具有所谓的跨学科性,因而是考生们复习时必须注意 过关的知识内容。而且,关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问题是越来越突出的国际国 内社会、科技的热点问题。所以,其重要性就自不待言了。本题考查的知识主题,既体现了 学科重点,又回应了社会热点问题,兼具理论性和时代性。其作为大题考到,也在我们的预料之中。

问题(1)材料中提到的精巧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双向互动关系,即 一方面主体的实践活动改造了客体,使客体发生了符合主体需要的改变;另一方面客体反作用 于主体,主体的状况受到客体的影响。确切地说,这就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人的实践活动改变着自然界,同时自然界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它把人类实践所施加的正负影响都反作用给人类。所以,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应该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 现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

问题(2)引用的说法“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 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出自恩格斯的名作《自然辩证法》。恩格斯的本意正如 答案所指出的,是主张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否则将遭到自然界的 报复。考生要避免的是对这句话作简单的字面理解,从而得出这句话是错误的结论。这样就陷 入了误区。如果考生不了解这句恩格斯的名言,也须认真从题意和上下文进行理解。从“我们不要过分陶醉”等字词,我们不难看出这句话的真实用意。

问题(3)考查的“度”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部分经常涉及到的一个知识点。用“度”来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非常契合考查要求的。“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应该是出自圣雄甘地的名言。考生在回答时要凸现“适度”原则,说明自然界承载能力及其资源的有限性,主张人类利用开发自然资源的合理性和适度性,这样就合乎试题答案要求了。如果考生还提到了科学发展观等内容,也可以得分。

3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 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下表的数据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经济 增长和就业增长的演变状况。

 

*就业弹性系数指就业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即经济增长每变化1个百分点,多对应的就业数量变 化的百分值。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增长速度的同 时,却没有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速度。

(2)当前为了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答案要点】

(1)从表中数据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在保持较高速度的情况下,却没有拉动就业的同步增长。这主要是由于:体制转型深化,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产业结构 调整升级,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提高,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长创造 的就业机会被人口增长部分抵消,劳动力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新增劳动力对就业形成很大的压力。

(2)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解决好就业问题的措施主要有:确立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并重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通过促进 经济增长来扩大就业,又通过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作用,鼓励人们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 继续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增加就业和再就业资金投入,强化就业 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逐步建立城乡统筹、规范运行的劳动力市场,完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注:如果考生回答的措施虽然没有在参考答案之内,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是涉及到“政经”和“邓三”这两个学科的双重考点,也是我国当前经济 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主要是考查“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中的就业问题。党的十六大 明确指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 要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 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把握宏观调控目 标的内涵和要求。增加就业就是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努力把失业率控制在 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始终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就业 是民生之本,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更大的精力做好就 业和再就业工作。

本题的考查内容似乎相对比较偏,但提出的问题却比较简单,就是“原因”和“措施”这 两个问题,也比较容易回答。本题题目中所给出的材料对实际做题并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因为表中数据“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演变状况”揭示出 来的问题已经在问题(1)中被说明了,即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增长速度的同 时,却没有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速度”。所以,做题时直接根据平时学的知识作答就可以了。

36. 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与动力,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上,曾经出现以下两种观点:一 种认为,每个阶级的革命,都要建立在每个阶级的力量上面,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如果没有资 产阶级的有力参加,便会失去革命的阶级意义和社会基础;另一种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只有在坚决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才能得到彻底的胜利。

请回答:

(1)上述两种观点分别存在什么错误倾向?

(2)毛泽东在1948年明确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请依据这一观点分析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的性质。

答案要点】

(1)第一种观点视资产阶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和阶级基础,夸大资产阶级的力量和 作用,忽视无产阶级,特别是农民阶级的革命主力军地位,在指导革命实践过程中容易放弃无 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第二种观点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无视民族资产阶级有参加民主革命的可能性,在指导革命实践过程中容易排斥和打击民族资产阶级,犯“左”倾教条主义和关门主义 的错误。

注:如果考生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可适当给分。

(2)因为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所以中国革命的性质 不会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只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由于主要的革命者是以工 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其中无产阶级 是革命的领导者,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又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 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注:如果考生不加分析,直接得出结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得分不应超过2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革命动力、革命对象等问题。该问 题是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的一个基础性的重大理论问题,以往曾多次从各个方面考到,而本次 考试则进行了综合性的全面考查。该知识内容具有基础重要性,并且可以从各个角度、层面, 采用各种材料出题,所以仍然值得引起考生的充分重视。

问题(1)考查的是中共与资产阶级关系的问题。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民族资产阶级和 官僚资产阶级。前者是中国革命的一个动力,须争取它作为革命的力量;而后者则是中国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在对待中国资产阶级的问题上,党的历史上曾有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 义错误和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关门主义错误。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中共领导 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从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走过来的。考生在看到“错误倾向” 的问题时,首先就可以从最熟悉的“左”与右的错误倾向方面去思考,这样也容易找到解题 的路向。

毛泽东在1948年3月1日的《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文中明确指出:“决定革 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我们今天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 僚资本主义,我们今天同敌人作斗争的主要力量是占全国百分之九十的一切从事体力劳动和脑 力劳动的人民。这就决定了我们现阶段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人民民主革命,而不同于十 月革命那样的社会主义革命。”考生应该从革命对象、主要敌人的方面分析出中国革命首先是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再进而从革命的领导力量方面分析出中国革命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 主义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可见,在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围绕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原理而展开的关于中国 革命性质、动力、对象、领导者的问题,始终应是考生复习的基础性知识点;而其中关于中国 资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应对之采取的态度、政策问题,可以从许多角度出题,也应是 考生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应该始终明确,不管材料如何设计,试题如何提问,只要考生理 解与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询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考研咨询 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 3455265070@qq.com
    公司名称:昆山创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考研秘籍网 版权所有 © kaoyanmi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