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考研秘籍考研网!    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考博真题下载    考研真题下载    全站文章索引
文章搜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考研秘籍考研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政治 >> 正文  名师预测2011年考研政治五道大题

新闻资讯
普通文章 上海市50家单位网上接受咨询和报名
普通文章 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研究生专场招聘场面火爆
普通文章 厦大女研究生被杀案终审判决 凶手被判死刑
普通文章 广东八校网上试点考研报名将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硕士北京招生单位报名点一览
普通文章 洛阳高新区21名硕士研究生被聘为中层领导
普通文章 浙江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从下周一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上海考区网上报名时间安排表
普通文章 广东:研究生入学考试2003年起重大调整
普通文章 2004年全国研招上海考区报名点一览表
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宁夏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大连铁道学院04年硕士接收调剂生源基本原则
普通文章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筹)05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佳木斯大学04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05年硕士调剂需求
普通文章 第二志愿考研调剂程序答疑
普通文章 上海大学04年研究生招收统考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一、关于对立统一规律

1.原理内容:对立统一规律包括三个重要原理。

(1)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①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使事物能够转化,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②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为新事物。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推动事物发展。矛盾统一了,解决了,事物就发展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是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是具体的,具体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2.上述原理告诉我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要坚持矛盾分析法。第一,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不能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观点看问题;第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认识事物,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第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结合”,分清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分析社会现实问题要从矛盾分析的观点出发,抓住重点、主流,具体分析。

3.上述理论及其告诉我们的道理可分析的具体问题有:(1)关于和谐的问题。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2)关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3)关于人的认识规律的问题。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也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4)关于非对抗性矛盾的问题。非对抗性矛盾是指矛盾双方的发展方向和利害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互补的,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取长补短,有很多共同点和一致性。在非对抗性矛盾中,矛盾双方也存在斗争,但这种斗争不表现为激烈的形式,它通过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促成矛盾统一体的巩固和发展。(5)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问题。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也要善于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二、关于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1.原理内容: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有两个重要原理。(1)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①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它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务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③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2)事物的永恒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导致事物的运动,运动引起事物的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①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因为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③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2.上述原理告诉我们:(1)事物是一个整体,世界是一个整体。(2)要善于分  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3)以发展的眼光和态度看待 一切事物,在动态中考察事物之间的联系。3.上述原理及告诉我们的道理可分析的问题有:中国的发展要采用全球性、全局性的发展战略。(1)中国的发展不能独立于世界经济之外,要和世界发展接轨,所以要采用全球化战略,积极的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2)中国社会内部存在多种因素,各因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所以要采用全局性战略,实行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三、对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评价

1.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极端重要性毛泽东去世后,党内外与国内外在科学评价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而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另一种对毛泽东同志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以至凡是毛泽东说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甚至不愿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正确地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过,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的重要性:(1)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2)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3)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这是毛泽东同志逝世以后我们党遇到的一个全局性、紧迫性、至关重要的问题。

2.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评价: 从1979 年11 月起,在邓小平主持下,中共中央着手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邓小平多次对决议稿的起草和修改提出意见。这些意见成为起草决议的“总的原则,总的指导思想”。经过一年半时间的讨论和修改,在1981 年6 月27 日到29 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决议》获得一致通过。(1)《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作为党的指导思 想的伟大意义。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 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 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2)《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 智慧的结晶。《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以及贯穿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 立场、观点、方法作了科学概括。《决议》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并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3. 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又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论述,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发挥着理论指导作用。(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了解毛泽东思想,就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深刻的认识。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4.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毛泽东思想与包含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因为:(1)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着的,同属于一个科学体系,即马克思主义。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具体表现形式的阶段性概括。它们在理论基础、原则立场、思想方法、历史使命、基本主题等方面是高度统一的。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实事求是)。(2)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与组成部分。(3)毛泽东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出现的失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经验借鉴。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正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容及实现

1.理想的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理想的树立应该做到:第一,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第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第三,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1)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假如理想与现实完全等同,那么理想的存在就没有意义。(2)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理想之树深深扎根于现实的沃土之中,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成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3.理想的实现(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者为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承担的历史使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代大学生实现这个理想将遇到的挑战:一是面临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二是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三是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2)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第一,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第二,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第三,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3)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迎高潮而快上,乘顺风而勇进,这是身处顺境的学问,是善于抓住机遇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的方式;处低谷而力争,受磨难而奋进,这是身处逆境的学问,是将压力变成动力之所为。

五、环境、气候变化问题

1.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环境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物质数据的天然来源,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作用。由于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有限度的;同时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条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保持适当平衡时。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当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时,就会造成各种危害。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当代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气候变化问题及气候大会。

气候变化是我们时代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应对这一挑战需强有力的响应,国际合作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对气候变化应该尊重发展中国家把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优先事项,并相信向低碳经济转型是促进所有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面前,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加强国际合作,是应对挑战、确保和睦安宁的必由之路。我们应树立共赢理念,把本国人民利益同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扩大各方利益汇合点。气候变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国际合作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我们应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主管地道位,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努力实现互利共赢。2009 年12 月7—18 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会议端出了没有获得通过且缺乏具体减碳目标的《哥本哈根协议》,这个协议不具法律约束力。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坦陈协议无法获得全体共识,许多盼望峰会通过强力决议对抗气候变迁的人士也必然很失望,但通过一个协议总比什么都没通过要强,毕竟是个基本的开始。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 月29 日分别复信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中方积极评价并支持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发表的《哥本哈根协议》。 温家宝指出,《哥本哈根协议》重申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了巴利路线图关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动巴利路线图取得成果的政治基础,为今后谈判指明了方向。2010 年6 月,第二轮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在德国波恩启动,本次会议是2009年年底哥本哈根会议结束后,联合国气候谈判各方首次开始实质性磋商。但谈判在“有失公允”、“不平衡”的指责声中落下帷幕。大会同意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组织(UNFCCC)下设立专门的秘书处,负责管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持资金,并考虑将具体的资金支持项目交由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现有金融机构运作。

3.“中国气候威胁论”评析

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工业化过程创造了大量财富,也以惊人的速度消耗了并仍在大规模地消耗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全球性经济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应负主要责任。在气候问题上,有些人宣传“中国气候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这既不客观也不公正,甚至是别有用心的。事实上,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不论从中国的历史累计排放量、人均排放水平或者从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系数看,宣传“中国气候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都是错误的。

4、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和措施

温家宝总理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先后制定和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把法律法规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我们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计划,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行动。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 年降低13%,相当于少排放8 亿吨二氧化碳。 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我们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我们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我们的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必须始终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保持成果的一致性;第二,坚持规则的公平性;第三,注重目标的合理性;第四,确保机制的有效性。中国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尽管目前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

主要包括:①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③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保护;④实行计划生育,减缓人口增长;⑤加强法制建设,开展全民教育。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询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考研咨询 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 3455265070@qq.com
    公司名称:昆山创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考研秘籍网 版权所有 © kaoyanmi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